文言虛詞推斷方法_第1頁
文言虛詞推斷方法_第2頁
文言虛詞推斷方法_第3頁
文言虛詞推斷方法_第4頁
文言虛詞推斷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言文閱讀復習:文言虛詞推斷方法經 典 范 例(一)【代入推斷法】答題時先確認判斷該虛詞在兩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將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順、恰當。如通暢,則相同;反之,則不同。范例展示“子不尊先人于百無一人之上”和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2012年天津卷)即時應用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管子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被腹唬骸肮讶寺勚俑钢源巳?,聞命矣,不敢擅也,將薦之先君?!泵魅?,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

2、吏。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行此數年,而民歸之如流水。下面的兩個“之”字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 (2)此亡秦之續耳 (二)【語境推斷法】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學習和考試中常用。范例展示“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根據句意“不是挾著泰山跨過北海這一類情況”,就可確定“以”是連詞,表修飾,不譯。又如“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即時應用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為而難成者,有難成而易敗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兩個“而”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2)圣人之

3、所獨見而留意也 (三)【標志推斷法】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見”“于”“為”“為所”表被動,用“之”“是”表示賓語前置,如:何陋之有。即時應用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遣人遙尾其后,路其僻遠,識其所而返。雪晴,往訪焉,惟草屋一間,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試問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魚?!笔贾鏋橄壬?。下面句子中的兩個“何”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1) 試問徽之先生何在 (2)君何以知燕王 (四)【位置推斷法】一些虛詞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范例展示“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

4、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謂之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語氣詞,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詞后是助詞,用在代詞、名詞之前則是介詞。即時應用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叔孫通者,薛人也。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于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下面句子中的兩個“也”字用法是否相同?(1)叔孫通者,薛人也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五)【語法推斷法】從語法結構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虛詞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遣使約降于燕”和“故內惑于鄭袖”,結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語是田單,是施動者;后句的主語應是楚懷王,是受

5、動者。故第一句中“于”譯為“向”,第二句中“于”譯為“被”。即時應用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義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裝為艦,葺之以茅,并立辦。眾軍將發,諸將果爭櫓,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張,爭者乃息。兩個“乃”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1)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張(2)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六)【詞性推斷法】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兩種性質,可借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其詞性和用法。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將以定志意也”和“必有以也”,前一個“以”是介詞,“用”;后一個是名詞,“原因”。即時應用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嘗聞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譎計誑人。其學博持教甚嚴

6、,諸生稍或犯規,必遣人執之,撲無赦。一日,此生適有犯,學博追執甚急,坐彝倫堂,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長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處置,故來見遲耳?!毕旅婢渥又械膬蓚€“適”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1) 一日,此生適有犯 (2)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七)【結構推斷法】一是可以根據句子的對稱關系來推斷: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點,我們可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飾關系的連詞,那么“以”也該和它相同,也是表修飾關系的連詞。二是根據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如:“

7、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詞,表揣度語氣,“大概”,作狀語;“其孰能譏之乎”,“其”,副詞,表反問語氣,“難道”,作狀語;“其一犬坐于前”,“其”,指示代詞,“其中的”,作定語;“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其”,第一人稱代詞,“自己”,作兼語;“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其”,語氣助詞,可不譯;“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表祈使語氣,“應當、一定”。即時應用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太祖與袁紹方相持于官渡,紹遣人求助,劉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下面句子中的兩個“與”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1) 太祖與袁紹乃相持于官渡 (2)失其所與,

8、不知文言虛詞推斷7法(一)代入篩選法答題時先確認判斷該虛詞在兩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將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順、恰當。如通暢,則相同;反之,則不同。如2012年天津卷中的“子不尊先人于百無一人之上”和“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兩句,判斷兩句中“于”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我們首先關注第二句,第二句話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句中的“于”和“見”搭配使用,表被動,把這個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斷兩句中的“于”意義和用法不同。結合語境判斷,第一句中的“于”是介詞,譯為“在”。即時應用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管子曰:“齊國百姓,公之本也。人甚

9、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則人不傷勞?!被腹唬骸肮讶寺勚俑钢源巳?,聞命矣,不敢擅也,將薦之先君?!泵魅?,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行此數年,而民歸之如流水。下面的兩個“之”字用法是否相同?(1)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2)此亡秦之續耳解析:第(2)句,我們學過,知道“之”意為“的”,結構助詞。第(1)句中的“之”是否也是結構助詞,我們可將“的”代入句子中,發現講不通,句子說的是“我聽到仲父說的這三點”,句子中的“之”處在“仲父”與“言此三者”之間,也就是主謂之間,舒緩語氣或取消

10、句子獨立性。雖然是助詞,但不是結構助詞。可見兩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答案:不同參考譯文(教師用書獨具)管子回答說:“齊國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饑餓,而當前賦稅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當前刑政嚴酷;百姓很怕勞頓,而國家舉事竟沒時間限定。您若能輕征賦稅,百姓就不愁饑餓;寬緩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舉事有時間限定,百姓就不愁勞頓了。”桓公說:“我聽到仲父說的這三點,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聽這些話,要舉薦給先君才行?!钡诙?,全體都在太廟的門庭朝見,為百官確立了法令。向近處的人顯示忠信,向遠處的人顯示禮義。這樣實行了幾年,人民歸附,竟好像流水一樣。(二)句意分析法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

11、義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學習和考試中常用。如“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根據句意“不是挾著泰山跨過北海這一類情況”,就可確定“以”是連詞,表修飾,不譯。又如“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中的“因”是什么詞,可以結合句子的意思“府吏聽說了這個變故,就暫時請假趕了回去”,確定“因”是連詞,譯為“于是,就”,表承接關系。即時應用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為而難成者,有難成而易敗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下面的句子中的兩個“而”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2)圣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解析:第(1)句的句意是“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

12、說的”,由此可知,“而”應該解釋為“連詞,但是、卻”,表轉折關系。第(2)句,“獨見”和“留意”都是陳述“圣人”的,一是圣人有獨到的見解,一是圣人時刻留意。因此,這里的“而”是連詞,表并列,譯為“并”。答案:不同參考譯文(教師用書獨具)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說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說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難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難做成并容易招致失敗的。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獨到的見解并且時刻留意。(三)標志識別法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見”“于”“為”“為所”表被動,用“之”“是”表示賓語前置,如:何陋之有。即時應用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遣

13、人遙尾其后,路其僻遠,識其所而返。雪晴,往訪焉,惟草屋一間,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試問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魚?!笔贾鏋橄壬印O旅婢渥又械膬蓚€“何”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1)試問徽之先生何在(2)君何以知燕王解析:前一句,“何”是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在”之前,是賓語前置。“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何”為疑問代詞,是前置賓語。后一句,“何”也是疑問代詞,放在介詞“以”之前,同樣是賓語前置?!昂我浴奔础耙院巍?,“憑什么”。答案:不同參考譯文(教師用書獨具)派人遠遠地尾隨其后,先生所走的路很偏遠,派去的人記住他的住所后返回。雪停了,眾人就去訪問

14、先生,發現先生只有一間草屋,家徒四壁。忽見米桶中有一人,竟然是先生的妻子。因為天氣寒冷,所以坐在里面。問她呂徽之先生在哪里,她說:“在溪上捕魚?!北娙诉@才知道先前見到的人真的是呂先生。(四)位置推斷法一些虛詞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謂之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語氣詞,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詞后是助詞,用在代詞、名詞之前則是介詞。即時應用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叔孫通者,薛人也。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于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

15、,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下面句子中的兩個“也”字用法是否相同?(1)叔孫通者,薛人也(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解析:第(1)句中的“也”字處于句末,是表判斷的句末語氣詞;第(2)句中的“也”字處于句中,是表舒緩語氣的句中助詞。答案:不同參考譯文(教師用書獨具)叔孫通是薛縣人。等項梁到了薛縣,叔孫通便投靠了他。后來項梁在定陶戰死,叔孫通就跟隨了楚懷王。懷王被項羽封為義帝,遷往長沙去了,叔孫通便留下侍奉項羽。漢高帝二年(前205),漢王劉邦帶領五個諸侯王攻進彭城,叔孫通就投降了漢王。漢王戰敗西去,叔孫通也跟了去,最終投靠了漢王。(五)語法切入法從語法結構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虛詞行之有效的

16、方法,如“遣使約降于燕”和“故內惑于鄭袖”,結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語是田單,是施動者;后句的主語應是楚懷王,是受動者。故第一句中“于”譯為“向”,第二句中“于”譯為“被”。即時應用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義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裝為艦,葺之以茅,并立辦。眾軍將發,諸將果爭櫓,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張,爭者乃息。下面句子中的兩個“乃”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1)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張(2)當立者乃公子扶蘇解析:第(1)句中的“乃”在動詞“出”之前,作狀語,副詞,意為“于是、就”;第(2)句中的“乃”在判斷句中表示判斷,動詞,意為“是”。答案:不同參考譯文(教師用書獨具)等到

17、高祖起兵,全部拿檀溪中的竹木裝造為船艦,用茅草蓋頂,都很快就完成了。大軍將要出發,眾將領果然都在爭搶船櫓,呂僧珍就把先前預備好的船櫓拿出,每只船給兩只,爭搶才得以停息。(六)詞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兩種性質,可借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其詞性和用法。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將以定志意也”和“必有以也”,前一個“以”是介詞,“用”;后一個是名詞,“原因”。即時應用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嘗聞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譎計誑人。其學博持教甚嚴,諸生稍或犯規,必遣人執之,撲無赦。一日,此生適有犯,學博追執甚急,坐彝倫堂,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長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

18、方在處置,故來見遲耳?!毕旅婢渥又械膬蓚€“適”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1)一日,此生適有犯(2)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解析:第(1)句中的“適”作副詞,譯為“正好”;第(2)句中的“適”是動詞,譯為“享受、享有”。答案:不同參考譯文(教師用書獨具)曾經聽說有個秀才,本性狡猾,善于用詭計糊弄人。他就讀的縣學里的學官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那些學生稍有犯規,(學官)一定派人把犯規的學生抓來打一頓,決不赦免。有一天,這個(生性狡猾的)學生恰恰違反了規定,學官非常惱怒,派人緊急捉回那個學生,他自己則怒氣沖沖地坐在學府正堂上等待著。一會兒,這個學生被抓來了,他久久地跪在地上,不說其他事情,只是說:“學生我偶然得到千金,正在處理,所以來遲了?!?七)結構推斷法一是可以根據句子的對稱關系來推斷: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