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及影響評價_第1頁
5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及影響評價_第2頁
5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及影響評價_第3頁
5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及影響評價_第4頁
5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及影響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5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及影響評價5.1 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監測與評價本次評價收集了魚臺縣環境保護局網站上公布的東魚河西姚國控斷面2017年1月至5月例行監測數據,見表5.1-1。表5.1-1 東魚河西姚國控斷面2017年1月至4月例行監測數據監測時間監測結果(mg/L)水質目標(mg/L)達標情況高錳酸鹽指數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氨氮2017年1月5.230.3461達標達標2017年2月5.200.4561達標達標2017年3月4.320.4961達標達標2017年4月5.160.27861達標達標根據例行監測結果,東魚河西姚國控斷面水質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

2、2) III類標準要求。5.2 廢水排放去向及地表水影響分析廠區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生產廢水以及垃圾滲濾液。生產廢水主要為污水溝道間沖洗用水、卸料大廳與車輛沖洗水、滲濾液管道沖洗水、污水處理站自身排污水和實驗室廢水擬建項目外排廢水主要為滲濾液處理站廢水(主要處理滲濾液、污水溝道間沖洗用水、卸料大廳與車輛沖洗水、滲濾液管道沖洗水、污水處理站自身排污水),生活污水、實驗室廢水及循環冷卻系統排污水,外排水經市政污水管網進入魚臺縣綠都水質凈化有限公司,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后,最終回用或排入東魚河截污導流工程。5.2.1滲濾液處理站概況擬建項目滲濾液處

3、理站,具體詳細情況見2.5.2.4節。5.2.2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概況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已建設規模為3.0萬m3/d,已建成運行,遠期設計規模為6.0萬m3/d萬噸。魚臺縣污水處理廠(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項目是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項目之一,位于魚臺縣城東環路外,設計規模3萬噸/日,采用BOT模式建設,一期建設規模2萬噸/日,投資3600萬元,2006年6月開工建設,2007年7月投入運行,2008年1月通過省環保局驗收。二期建設規模1萬噸/日,投資2000萬元,2010年7月開工,2010年12月完工。中水回用工程建設規模1萬噸/日,投資600萬元,2010年9月開工

4、,2010年12月建成,并同步建成中水管網8公里,主要用于企業生產用水、綠化用水。城區共建成污水主管網17公里,支管網31公里,主要服務于我縣城區、開發區等,服務面積12余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3萬左右,集中處理率96%。綠都污水處理廠設計進水水質:BOD5200mg/L CODcr400mg/L SS250mg/LNH3-N25mg/L TP3.5mg/L。設計出水水質:按照排放水體的要求,工程出水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BOD510mg/L CODcr50 mg/L SS10mg/LNH3-N(5)8mg/L TN15mg/L TP0.5mg/L污水處理主體工

5、藝采用A2/O+混凝沉淀+過濾工藝。工藝流程如下圖。預處理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混凝沉淀池濾池消毒池進水出水圖5.2-1 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工藝流程魚臺縣城區污水處理工程采用的帶式濃縮脫水一體機為污泥處理工藝,污泥處理工藝流程如圖所示。圖5.2-2 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工藝流程圖目前,綠都污水處理廠進水量2.6萬m3/d,進水COD平均濃度為260mg/l,氨氮為30mg/l,滿負荷運轉率100%。經過處理后,出水水質的COD平均濃度為26mg/l,氨氮為 1.2mg/l,出水水質穩定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本次環評收集了2017年2月2017年4月魚臺

6、縣綠都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出水在線監測數據,具體見表5.2-1。表5.2-1 現有污水處理廠出水在線監測數據統計表時間廢水量(m3/d)CODCr(mg/L)氨氮(mg/L)范圍值平均值范圍值平均值范圍值平均值2017.02941613953497517892.8442.718.30.0423.320.3352017.0328635637229375.3537.118.50.0425.340.3772017.042005238258316274.1427.114.50.0370.1850.059標準濃度值-50-5達標情況-達標根據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在線監測月報數據統計分析,污水處理廠CO

7、DCr、氨氮出水濃度穩定達標排放。5.2.2.2 廢水進污水處理廠可行性(1)水質項目排入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廢水中的循環冷卻水排污水、生活污水、實驗室廢水,廢水水質均可滿足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GB/T31962-2015)表1 A等級標準要求;滲濾液處理站排水能夠滿足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GB/T31962-2015)要求,同時總汞、總鎘、總鉻、六價鉻、總砷、總鉛等污染物濃度達到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表2規定的濃度限值要求,所以擬建項目排水滿足污水廠接管標準。(2)水量目前污水廠處理能力3萬m3/d,接納廢水量為2.6萬m3/d,能夠接納本

8、項目排放廢水;雖然項目滲濾液處理站外排廢水占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的0.32%,但排水能夠達到污水廠納管標準,且滿足生活垃圾焚燒污染物控制標準(GB18485-2014)對滲濾液排水要求,所以不影響城市二級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效果。(3)管網目前,擬建項目排水管網依托于垃圾處理工程的現有管網,管網位于廠址西側,具體見圖1.5-1,擬建項目依托該管網措施可行。綜上所述,擬建項目廢水可以排入現有污水管網,經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進一步處理后回用或排放;污水廠有能力并同意接納項目產生的廢水;可見擬建項目廢水排放途徑是可行的。5.2.3 地表水環境影響分析擬建項目外排廢水經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有限公司(

9、魚臺縣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后回用或排至東魚河,滿足排放標準要求。在不考慮中水回用的情況下,擬建項目污染物排放量為7.174萬m3/a,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別為3.60t/a和0.36t/a。本項目使用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魚臺縣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水量為37.16萬m3/a,擬建項目產生的廢水量為7.174萬m3/a,同樣排至該污水廠,中水使用量遠高于排水量。擬建項目的建設減少了排入外環境污水29.99萬m3/a,減少外排污染物COD和氨氮量分別為14.98t/a和1.50t/a。詳見表5.2-2。表5.2-2 擬建項目對

10、區域污水處理廠排水的影響分析項目水量(萬m3/a)COD(t/a)氨氮(t/a)污水處理廠中水用量及污染物量37.1618.581.86擬建項目廢水量及污染物量7.173.600.36污水處理廠減少的外排量29.9914.981.50另一方面,擬建項目的建設大大減少了服務范圍內垃圾填埋場垃圾填埋量、延長了其填埋服務年限,大大減少了垃圾填埋場垃圾填埋滲濾液的產生及其對地表水的影響。5.2.4 擬建項目對南水北調工程的影響5.2.4.1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的規劃與要求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水污染防治規劃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治污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保證東線工程山東段調水水質長期穩定符合類水質標準,

11、解決山東省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的尖銳矛盾,促進山東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水污染防治規劃要求在輸水干線截污的基礎上,整個南水北調東線匯水區內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根據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案,逐個核定工業污染源排污總量,分配污染物削減量,制定污染物削減方案和實施計劃,限期實行。根據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水污染防治規劃,南水北調工程中調水干線作為輸水明渠,不允許排污。匯水區內的工業廢水,處理達標后一律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達標后進行污水資源化利用。處于污水處理廠服務范圍之外的工業廢水,按照現行環境法律法規,執行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DB37/599-2

12、006)標準。在南四湖流域主要河流上,以縣為單位建設橡膠壩,層層截污,枯水期內嚴禁廢水排入湖區,所截污水達到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DB37/599-2006)標準后就地轉化,用于農田灌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以 2000 年為基準年,規劃分三期實施:一期規劃水平年為 2005 年,主要滿足南水北調主體工程一期輸水要求,輸水干線水質基本達到類水質標準,在規劃中考慮與“十五”計劃相銜接。二期規劃水平年為 2008 年,輸水干線水質穩定達到類水質標準。三期規劃水平年為 2013 年,滿足南水北調主體工程二期輸水要求。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水質保證方案的總體思路是:實行污染治理、污水資源

13、化與河流生態恢復并重的“三保險策略“。即以每個小流域為控制對象,在綜合采用工業結構調整、清潔生產、點源再提高工程、城市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建設、面源污染治理,清淤疏浚等治污措施的同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閑置荒地及廢棄河道,建立中水調蓄設施,合理規劃污水回用工程,實現污水就地資源化,非汛期污水不再進入輸水干線,徹底解決污水出路,減少輸水干線水質污染的風險,同時,通過人工復氧、濕地建設等措施對河流生態恢復過程進行主動干預,使之向提高自凈能力,改善水質,恢復自身應有的生態功能的有利方向盡快轉變。從而確保山東段水質達到類水質標準。5.2.4.2本項目與南水北調東線的關系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長 487k

14、m,輸水線路為:經韓莊運河入南四湖,再經梁濟運河、東平湖,在位山閘穿黃河(隧道)。接小運河至臨清后分為兩支,一支立交穿過衛運河,經臨吳渠在吳橋城北入南運河,為河北、天津輸水。另一支入七一河,六五河,在武城進入大屯水庫。干線匯水區域包括南四湖流域、東平湖流域及海河流域一部分,涉及棗莊、濟寧、菏澤、泰安、萊蕪、聊城、德州、臨沂、淄博 9 市。南水北調工程對沿線地表水質量提出了嚴格要求,確保輸水干線的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類水標準。水質保證方案基本思路是:以節水為基礎,實施污染治理、污水資源化、流域生態恢復與保護“三保險”策略。擬建項目與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位置關系見圖5.2-3。西支河、東魚河屬于南水

15、北調河流,項目距離東魚河距離為5700m,項目西廠界距離西支河1300m。本項目位于南水北調沿線重點保護區內。按照南水北調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以及修改單的要求,調水干線核心重點保護區內嚴禁任何污水排入,本項目廢水經魚臺縣綠都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可以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一級 A 標準的要求,全部由排水渠排入東魚河截污導流工程。不排入南水北調干線,對南水北調工程影響較小。據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要求,韓莊運河、梁濟運河、柳長河、小運河等河道為南水北調東線的輸水主干線,南四湖、東平湖為南水北調工程調蓄湖泊,以上工程在輸水期間不允許沿線排污口直接向其排放污水。東魚河截污導流工程截蓄的魚臺縣污水處理廠中水全部用于周邊企業生產和周邊農田灌溉,在南水北調工程輸水期間不外排。東魚河截污導流工程蓄水可以作為灌溉用水和工業用水的水源,由此可以逐步緩解當地用水緊缺的狀況,有利于促進該區域環境的良性發展。本項目對廢水的處理,符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水污染防治規劃要求,污廢水不排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