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福建縣域的城鎮化水平還很低。全省59縣市中城鎮化水平在40%以上的只有18個(表1),其中常住人口在50萬以上的17個縣上40%的只有8個(2) 福建各地市2007年的人口數,gdp和財政收入2007年福建各地市上半年GDP經濟總量排名.! 泉州 泉州上半年GDP突破千億 今年上半年,泉州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07.21億元(第一名) (包括晉江GDP完成202.49億元,繼續位居全省縣市第一) 福州市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 801.6億元 廈門市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15.7億 漳州市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55.1億元 莆田市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9.38億元 三明市
2、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28億元 龍巖市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27.97億元 寧德市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94.8億元 南平 暫無數據 2004年末福建人口:4200萬 2004年末福建省人口估算4200萬 1. 政府公布人口概況 200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351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3萬人,其中,0-14歲的人口占19.3%,15-64歲的人口占72.2%,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8.5%。全省人口出生率11.58,死亡率5.62,自然增長率5.96。全省城鎮化水平為46%。 2. 2004年末福建省人口估算:4200萬 筆者運用人口估算方法對福建省2004年末各市人口估算如下
3、: 福州市 面積 2003年戶籍人口 2004年末估計人口 鼓樓區 37 49 70 臺江區 18 31 50 倉山區 139 37 60 馬尾區 254 15 50 晉安區567 25 70 福清市1932 120 180 長樂市 718 67 100 閩候縣(甘蔗鎮) 2133 61 70 連江縣(鳳城鎮) 1191 62 80 羅源縣(鳳山鎮) 1081 25 30 閩清縣(梅城鎮) 1469 30 30 永泰縣(樟城鎮) 2243 36 40 平潭縣(潭城鎮) 371 39 50 小計 12153 597 880 福州地區人口再估算(通過衛星圖像分析):2005-06-29 福州市 面
4、積 2003年戶籍人口 2004年末估計人口 鼓樓區 37 49 75 臺江區 18 31 35 倉山區 139 37 70 馬尾區 254 15 50 晉安區 567 25 60 福清市 1932 120 150 長樂市 718 67 100 閩候縣(甘蔗鎮) 2133 61 60 連江縣(鳳城鎮) 1191 62 70 羅源縣(鳳山鎮) 1081 25 30 閩清縣(梅城鎮) 1469 30 30 永泰縣(樟城鎮) 2243 36 40 平潭縣(潭城鎮) 371 39 40 小計 12153 597 810 廈門市 面積 2003年戶籍人口 2004年末估計人口 思明區 75 44 80
5、海滄區 155 135 0 湖里區 61 13 50 集美區 268 29 60 同安區 658 33 60 翔安區 352 25 50 小計 1569 157 350 廈門地區人口再估算(通過衛星圖像分析):2005-06-29 廈門市 面積 2003年戶籍人口 2004年末估計人口 思明區 75 44 90 海滄區 155 13 30 湖里區 61 13 70 集美區 268 29 160 同安區 658 33 40 翔安區 352 25 40 小計 1569 157 430 福建省人口報告 地區 面積 2003年戶籍人口 2004年末估計人口 南平市 26278 305 280 三明市
6、22930 268 250 莆田市 3928 300 360 泉州市 10903 658 850 漳州市 12874 453 650 龍巖市 19027 287 260 寧德市 13452 324 400 合計 12311433 494 280 由上可知福建省共有外來人口較多,約700萬左右。 3. 人口估算結論: 2004年末,福建全年實現生產總值6053億元,因全國各省級上報GDP為160601億元,即比國家公布的136515多出24086億元。因此福建占160601億元的3.77%,而福建實際總人口即估算人口4200萬占全國130000萬的3.23%。此次較詳細的估計人口比原先筆者粗略估
7、計的4400萬減少200萬。 4. 福建與長三角GDP及廣東實際人口比較: 項目 上海 浙江 江蘇 廣東 山東 福建 GDP 7,450 11,243 15,512 16039 15490 6053 占全國比例 4.64% 7.00% 9.66% 9.99% 9.65% 3.77% 實際人口 2,200 6,200 8,600 12700 9300 4200 占全國比例 1.69% 4.77% 6.62% 9.77% 7.15% 3.23% 實際人均GDP 3.39 1.81 1.80 1.26 1.67 1.44 說明:上述全國GDP按各省上報的總和為基礎來計算,計總和為160601億元人民
8、幣,而不是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36515億元人民幣來計算。而人口基礎以13億人口來計算。 如果統一臺灣,則福建人口10年內有可能增加至5000萬福建九地市城鎮化的水平比較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特別是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發展壯大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實施,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集聚和輻射功能日益增強,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人居環境大大改善,城鎮體系逐步完善,城鎮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不斷增強,社會文明程度和社會事業全面推進。一、城鎮化發展歷程通常將城鎮化發展進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城鎮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的初期階段,人口向城鎮迅速
9、集聚的中期加速階段以及高度城鎮化以后區域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城鄉統籌、地區協調發展的后期階段。分析福建城鎮化發展進程,在經歷了初期階段后正處在中期加速階段。(一)發展初期階段改革開放以前,是福建城鎮化發展的初期階段。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政府是城鎮化動力機制的主體,行政手段滲透于城鎮規模的確定、城鄉人口的流動及城鎮化道路的選擇等各個方面。建國初期,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曾一度出現工業化所引起的快速城鎮化現象,但很快受國民經濟調整的影響,工業發展停滯,政府大力精簡城市人口,人口流動受到嚴格限制。同時,“文革”期間大量的知識青年和干部下放農村。此外,由于福建地處臺灣海峽的特
10、殊位置,國家對福建沒有進行大的投資,僅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小三線”建設中,內地鷹廈鐵路沿線的三明、永安、南平、邵武等工業城鎮得到一些緩慢發展,而沿海一線城鎮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福建城鎮化進程受到抑制,城鎮化水平一直在13%左右徘徊。(二)發展中期階段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自那時起,中國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社會經濟各項事業取得了重大成就,福建的發展也煥發出勃勃生機。特別是1992年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趨向之后,城鄉集市貿易更加開放和迅速發展,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和小城鎮,出現大量的城鎮暫住人口。與此同時,一大批鄉鎮企業的崛起,進一
11、步推動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成為福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1994年9月,建設部、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國家科委、農業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這是我國第一個關于小城鎮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是政府引導城鎮化的開端。1996年,福建省第六次黨代會明確指出,“搞好城鎮規劃、建設與管理,提高城鎮現代化水平。”由此,城鎮化成為福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福建在城鎮化的路徑選擇、發展速度、動力機制、產業布局、城鎮經營、發展定位等各方面進行摸索,并得出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為配合實施城鎮化戰略,福建取消了進城控制指標和“農轉非”計劃指標,率先打破建國以來的人口戶籍二元化
12、管理制度,取消了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的限制,同時,實行土地流轉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逐步建立了覆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長期困擾城鎮化發展的政策、體制、機制障礙得到根本性突破,戶籍、土地、住房、就業、教育、醫療、保險、社會保障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為福建城鎮化水平建設的迅速發展開辟了道路。表1:福建城鄉人口規模發展歷程年份全省人口(萬人)城鎮人口(萬人)鄉村人口(萬人)城鎮化水平(%)1950197819972007118824533282358118233610701744100621172212183713.913.732.648.7縱觀福建城鄉人口規模發展歷程(見表1),城鎮化建設發展經歷
13、了上世紀80年代前的徘徊不前,在改革開放后快速推進。近30年間,全省城鎮人口從336萬人迅猛增加到1744萬人,增加了1408萬人,城鎮人口規模翻了4番多;城鎮化水平由13.7%提高到48.7%,由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7.9%)4.2個百分點,提高到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4.9%)3.8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11位,城鎮化建設由進入發展中期加速階段到中期加速、城鎮體系構建完善階段。 二、城鎮體系逐步完善目前,福建城鎮職能已由地方中心型向專業型轉化,出現了一大批以工業為主要職能的城鎮,閩東南沿海城鎮數量多(建制鎮344個),分布密集,形成城鎮密集區,內地山區城鎮密度較低(建制鎮247個),沿交通干線
14、成帶狀“鏈珠狀”式分布。全省形成了以福州、廈門為中心,區域城市為次中心,縣級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四級城鎮體系。第一級為省會城市福州和經濟特區廈門;第二級為泉州、莆田、漳州、龍巖、南平、三明和寧德7個地級設區市;第三級為14個縣級市和45個縣城;第四級為546個小城鎮。四級城鎮區域的分工有序、功能互補、布局合理、結構協調構建了有較強集聚和輻射功能的福建城鎮體系。(一)城鎮規模不斷擴大長期以來,由于政策導向以及先天弱質性的原因,福建存在著城鎮規模偏小,大中城鎮缺乏,小城鎮散而亂的特點。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各種產業、人力等要素不斷向大中城鎮聚集,福建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到200
15、7年,福建有城市建成區人口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4個,分別是福州市、廈門市、泉州市、莆田市;50100萬人的大城市2個,分別是漳州市、龍巖市;2050萬人的中等城市5個,分別是南平市、寧德市、三明市、晉江市、南安市;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12個,分別是福清市、長樂市、永安市、石獅市、龍海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甌市、建陽市、漳平市、福安市、福鼎市。2007年全省城市建成區面積達13942平方公里,分別比1978年的1492平方公里、1997年的10122平方公里增加了許多;從19782007年全省城市和建制鎮數量變化情況(見表2)看,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建制鎮數量也不斷增多,城市和鎮的規模不
16、斷擴大,城鎮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大大增強。表2:福建城市和建制鎮數量變化情況 單位:個年份城鎮數量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鎮197819972007756236140240122854121269600591(二)中心城市社會經濟主導地位顯著近年來福建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總體目標,加快實現沿海城市帶為脊梁的城鎮體系空間發展布局,形成了以閩江口、廈門灣、泉州灣三大城鎮密集地區建設為支撐,三大省域中心城市、六大區域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功能,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社會經濟發展模式。2007年,閩江口的中心城市福州市、廈門灣的中心城市廈門市和泉州灣的中心城市泉州市城鎮人口總量高達95
17、0萬人,占全省城鎮人口的54.5%,城鎮化水平分別達到55.9%、81.2%和48.5%;它們的地區生產總值也分別居全省13位,分別為1974.6、1387.9和2283.7億元,總量達5646.2億元,占全省的62.9%;第三產業增加值也分別居全省13位,分別為852.5、632.4、827.6億元,總量達2312.5億元,占全省的65.9%。全省14個縣級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2465.7億元,占全省的27.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25.6億元,占全省的23.6%。城市在促進福建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骨干作用,城鎮已成為全省社會經濟、科技文化、交通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三)基礎設施、公用事
18、業、人居環境大大改善福建在積極發揮城市社會經濟骨干作用的同時,加大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人居環境的建設投入,僅“十五”期間,全省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投入達380億元,是“九五”期間的近2倍,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5%。2007年,全省城市和縣城的自來水普及率分別是98.99%和89.50%,燃氣普及率97.24%和94.33%,人均道路面積10.98平方米和8.54平方米,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9.54標臺和2.78標臺,反映城鎮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建設水平的8項指標全部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福建堅持以人為本,啟動生態省份建設,把城鎮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環境治理項目列為優先發展項目,加強歷史文化名
19、城和風景名勝資源保護,提高城鎮生態環境水平。到2007年底,全省城市和縣城的建成區排水管道密度分別達8.30公里/平方公里和5.37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74平方米和7.82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2.0%和25.43%、污水處理率66.66%和25.11%、生活垃圾處理率92.17%和27.86%,人居環境大大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32平方米,居全國前列。近30年來,全省社區物業管理逐步完善,實施物業管理的覆蓋面達68%,累計共有49個物業管理項目獲得全國示范(優秀)住宅小區(大廈)稱號,145個住宅小區(大廈)獲得全省物業管理示范住宅小區(大廈)稱號。廈門榮獲“聯合國
20、人居獎”,福州、廈門、泉州、漳州、三明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龍巖、永安、邵武、晉江、石獅、惠安獲“省級園林城市”稱號,閩江兩岸生態環境整治和泉州市名城保護與建設等9個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泉州被評為“最佳中國魅力城市”,泰寧被評為全國十佳魅力名鎮。泉州市區排洪排澇整治工程獲“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稱號。福建建立和完善了風景名勝區體系。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3處,省級風景名勝區35處,總面積達2200多平方公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數量位居全國第三位。泉州市中山路、漳州市香港路臺灣路獲“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獲“全國文明
21、風景旅游區”稱號。改革開放以來,福建通過城鎮中心城市建設發展的集聚和輻射效應,使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迅猛提高。通過啟動生態省份建設,使城鎮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建設水平大大提高,人居環境大大改善,城鎮體系逐步完善。三、區域城鎮發展特點在福建各區域城鎮化水平中見表3,廈門城鎮化水平高達81.2%,為全省之最,率先進入了城鎮化水平高度發展的后期階段;福州、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龍巖和寧德等8個設區市的城鎮化水平也進入了中期加速、城鎮體系構建完善階段;分布于沿海、內地山區等不同區域的城鎮化建設發展,對于加快全省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表3:2007年福建各區域城鎮化水平 單位
22、:萬人、%區域全省福州廈門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龍巖寧德城鎮人口1744378197111130375191133110119城鎮化率48.755.981.246.142.348.540.446.139.739.1(一)閩東南城鎮密集區建設發展閩東南指福州、廈門、莆田、泉州和漳州所轄區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口流動的逐步加快,福建積極調整閩東南區域的行政區劃總體布局,體現中心集聚、軸線推進,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為依托,沿交通運輸干線為主軸的集約化發展態勢,基本形成了以福州市為中心的閩江口城鎮密集區、以廈門市為中心的廈門灣城鎮密集區和泉州市為中心的泉州灣“半小時”城
23、市群。閩東南城鎮發展呈現以下特點:1、適時打破行政區劃束縛,促進區域城鎮發展。19782007年,經過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見表4、表5),閩東南區域的行政區劃發生了巨大變化。福州市現轄5個區、2個縣級市和6個縣,所轄區域面積擴大了數倍,廈門市轄區全面改為建制區,莆田地區改為莆田市,晉江地區改為泉州市,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各地所轄區域布局更加優化合理,適應了區域城鎮的發展,整合了區域內的農業、工業、市場、生態、旅游及其他功能區,優化區域用地結構和產業布局;合理確定了區內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功能定位,優化城鎮規模結構和布局;統一規劃和建設區的基礎設施、大中型社會事業項目,合理安排城鎮間港口、高速
24、公路、信息網絡、能源供應系統和污染治理設施,基本實現了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共管。表4:1978年閩東南區域行政區劃福州市廈門市莆田地區晉江地區龍溪地區鼓樓區鼓浪嶼區閩清縣泉州市漳州市臺江區思明區永泰縣惠安縣龍海縣倉山區開元區長樂縣晉江縣云霄縣環城區杏林區福清縣南安縣漳浦縣郊區郊區平潭縣安溪縣詔安縣閩候縣同安縣莆田縣永春縣長泰縣仙游縣德化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表5:2007年閩東南區域行政區劃福州市廈門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鼓樓區思明區城廂區鯉城區薌城區臺江區海滄區涵江區豐澤區龍文區倉山區湖里區荔城區洛江區云霄縣馬尾區集美區秀嶼區泉港區漳浦縣晉安區同安區仙游縣惠安縣詔安縣閩候縣翔安區安溪縣長泰縣連
25、江縣永春縣東山縣羅源縣德化縣南靖縣閩清縣石獅市平和縣永泰縣晉江市華安縣平潭縣南安市龍海市福清市長樂市2、閩東南區域城鎮人口迅速增長,成為全省的龍頭。19782007年,閩東南區域市轄區由10個增加到21個,增加了11個;縣級市由2個增加到6個,增加了4個。區域城鎮人口從193萬人,占全省城鎮人口57.4%,迅速增加到1271萬人,占全省的72.9%,區域城鎮人口規模比同期全省城鎮人口規模多翻了近2番。同時,閩東南區域生產總值也從1978年的38.4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58.3%,增加到2007年的7012.7億元,占全省的78.1%,比同期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高出1.3倍多。3、由于閩東南
26、區域內各城鎮密集區的社會基礎和歷史文化內涵等差異,改革開放后,各地城鎮化發展有著各自的目標和重點。福州適時大幅調整行政區劃,強化閩江口城鎮密集區建設,建成了以福州城市為中心,福清、羅源為副中心,沿海高速公路、國道干線和閩江為軸線的閩江口“T”型城鎮體系空間結構,筑成了城鎮群體內部結構較現代化的交通網絡。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福州市作為省會城市,不僅參與全國省際中心城市的競爭,做大做強,成為在全國競爭格局中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中心城市,并以建設園林經貿港口省會城市和省域核心城市為目標,依托空港、海港,實施“東擴南進”發展戰略,加強外圍衛星城鎮的建設,抓緊羅源灣深水港區、福州金山青口特色工業園區和大學
27、城建設,做大福州城市體量,集聚了城鎮人口,使福州城鎮化水平得到長足的發展,城鎮化水平進入中期發展的加速階段。廈門作為改革開放的特區,以建設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城市為目標,以精品化、國際化為發展方向,擴大城市規模,強化經濟特區功能和在廈門灣城鎮密集區的龍頭帶動作用,全力推進現代化、城鎮化進程。布局上以廈門本島為中心,重點沿環廈門灣、同集路和環同安灣三個發展軸,加快向島外拓展,集聚了大量的城鎮人口,基本實現由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的轉變,城鎮化水平率先進入高度發展的后期階段。泉州作為省域中心城市,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特色,主要以福廈交通走廊、漳泉肖鐵路及305、306省道為城鎮發展布局,致力于沿海繁榮
28、大道建設,形成了以泉州為中心,晉江、石獅、南安、惠安為副中心的“半小時”城市群。實施“東進、北拓、南下”的大泉州城市發展戰略,擴大城市規模,初步形成了工貿港口城市。副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的城鎮人口,城鎮化水平進入中期發展的加速階段。漳州調整行政區劃,以建成閩東南地區重要的商貿生態城市為目標,漳州市區為基礎,沿九龍江西溪兩岸進行開發、拓展,積極推進戰略性東移,城鎮重點沿廈門灣和漳詔高速公路發展布局,形成了以漳州市區為中心,龍海、東山為副中心的空間布局結構。積極創建海峽西岸漳州南太武經貿協作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城鎮化水平發展較快,城鎮化水平已進入發展中期的加速起步階段。莆田
29、全面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特別是在本世紀初,以突出媽祖文化特色,建成新興旅游港口城市為目標,加快一城三府不合理的行政區劃調整,加強城市規劃管理,突出抓好湄洲灣北岸中心區和西天尾新區的規劃與開發,重點以城涵兩城區為中心,沿海國道干線、城涵第二通道和笏石公路為發展軸線,輻射和培育了周邊城鎮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水平、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鎮化水平進入中期發展的加速起步階段。(二)內地山區城鎮建設發展內地山區指三明、南平、龍巖和寧德所轄區域。改革開放以來,福建內地山區城鎮發展重點以區域中心城市、縣級小城市、縣城、中心小城鎮為集聚的發展,實行點軸、“鏈珠狀”式的城鎮化網絡發展模式。行政區劃調整變化較閩東南區
30、域小(見表6、表7),區域內市轄區從無增加到5個;縣級市由2個增加到7個,增加了5個。區域城鎮人口從143萬人增加到473萬人,增長330.8%。表6:1978年內地山區區域行政區劃三明地區建陽地區寧德地區龍巖地區三明市南平市寧德縣龍巖縣永安縣邵武縣連江縣長汀縣明溪縣建陽縣羅源縣永定縣清流縣順昌縣福鼎縣上杭縣寧化縣建甌縣霞浦縣武平縣大田縣浦城縣福安縣漳平縣尤溪縣崇安縣古田縣連城縣沙縣光澤縣屏南縣將樂縣松溪縣壽寧縣泰寧縣政和縣周寧縣建寧縣柘榮縣表7:2007年內地山區區域行政區劃三明市南平市寧德市龍巖市梅列區延平區蕉城區新羅區三元區順昌縣霞浦縣長汀縣明溪縣浦城縣古田縣永定縣清流縣光澤縣屏南縣上杭
31、縣寧化縣松溪縣壽寧縣武平縣大田縣政和縣周寧縣連城縣尤溪縣邵武縣柘榮縣漳平市沙縣武夷山市福安市將樂縣建甌市福鼎市泰寧縣建陽市建寧縣永安市目前,內地山區基本上形成了位于橫南鐵鷹廈鐵路中段梅坎鐵路沿線城鎮帶、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沿線城鎮帶、廈漳龍高速公路沿線城鎮帶和雙福高速公路沿線城鎮帶,“四帶”節點上的重要城市龍巖、三明、南平和寧德,人口和生產要素的集聚,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經濟較繁榮,集聚效應和輻射功能增強,區域內城鎮化進程加快的合理布局。內地山區四地市的城鎮化發展特點如下:三明設區建市,以建成福建內陸工業城市為目標,逐步向沙縣方向拓展,擴大城市發展空間,有效地轉移部分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和集聚功能。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永安為副中心,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省道三郊線、國道205線、鷹廈鐵路為發展軸線的城鎮發展布局形態,城鎮化水平進入中期發展的加速起步階段。南平調整行政區劃,以建成福建沿海至內地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及獨具特色的山水城市為目標,加強市區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三足式袋卸料離心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深度解析教育科技行業未來發展方向
- 教育機構如何利用游戲化平臺提高教學效果
- 企業培訓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與創新-以智慧教室為例
- 新版培訓課件模板圖片
- 碧桂園張家港拓客內部培訓89
- 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在城市老舊小區健身設施改造中的應用研究
- 全球鈾礦資源市場前景與2025年核能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報告
- 公交優先戰略在2025年城市交通擁堵治理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
- Carpetimycin-B-生命科學試劑-MCE
- 板式換熱器、半容積式換熱器換熱器面積計算表(自動計算)
- 直流屏檢修作業指導書
- 冷鐓機 質量要求技術條件
- 《全國統一安裝工程預算定額》工程量計算規則
- translated-NCCN臨床實踐指南:非小細胞肺癌(中文版2022.V5)
- GB/T 8312-2002茶咖啡堿測定
- 通信線路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實用文檔】doc
- 護士注冊健康體檢表下載【可直接打印版本】
- 預計財務報表編制及分析課件
- Q∕SY 1347-2010 石油化工蒸汽透平式壓縮機組節能監測方法
- 西門子順序功能圖語言S7-Graph的應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