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葉吹歌曲技巧_第1頁
木葉吹歌曲技巧_第2頁
木葉吹歌曲技巧_第3頁
木葉吹歌曲技巧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我國民間流傳的一種吹奏樂器。廣泛流行于西南一帶的農(nóng)村中。也稱“吹葉”,即吹樹葉發(fā)聲之意。吹葉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隋唐時代的九部樂、十部樂中就有吹葉;從五代時期的古墓中發(fā)掘出來的石刻上也有吹葉的雕像。可以吹奏的葉子有十多種,如龍眼葉、竹葉、柳葉、桔樹葉、冬青葉、楊樹葉、桐葉等。要選擇新鮮、柔軟、厚薄均勻的葉子。吹奏時,將葉子橫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葉子的兩端,開著上唇吹奏。能發(fā)出清脆悅耳、優(yōu)美動聽的音調(diào)來。用以伴奏山歌或獨奏各種樂曲。電影血與火的洗禮插曲苦歌即以樹葉為主奏樂器。 木葉,是苗、瑤、侗、彝、壯、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滿、蒙古、藏、漢等族單簧氣鳴樂器

2、。苗語稱黑不龍、促戈腦。侗語稱巴眉、 嘎不洛。彝語稱斯切、斯切嫫。壯語稱拜美。廣泛流行于黔、川、滇、湘、鄂、 桂、閩、海南、內(nèi)蒙古和東北各地。 在我國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兩岸,在云、貴高原的山間小路上,經(jīng)常可以聽到一陣陣高亢 、悠揚的樂聲,這是聰穎的少數(shù)民族人民,利用一種葉面光滑、具有韌性的橢圓形樹葉,通 過各種吹奏技巧而發(fā)出的清脆、明亮的樂音,就像是多才多藝的山歌手在歡樂地歌唱。木葉 ,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天然樂器,深受我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人民的喜愛。樹葉雖小,音色優(yōu)美 ,音樂動人,獨具風采。 關(guān)于吹木葉的起源,在黔東南的苗家村寨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早以前,有個苗族青年 小伙叫姜兄九,有個姑娘

3、叫戛兄九,他們的家被一座高山阻隔著,終年不得相見。有一次, 他們“游方”(即男女青年用對歌來談情說愛)時一見鐘情。沒過多久姑娘就到姜兄九家來了 ,可是小伙的母親對姑娘不中意,總想叫她走。為了能挽留姑娘,姜兄九就裝病臥床不起, 姑娘也就一直留在身邊服侍。戛兄九不知是計,服侍三載不見病愈,便提起包袱怏怏離去。 姜兄九緊追出門,順手摘下門前的花椒樹葉,放在嘴邊吹吐真情。優(yōu)美而懇切的木葉聲飛過田野、山崗,飄到半山坡上,姑娘聞聲而返,小伙的母親見姑娘這樣一片深情,再也不趕她 走了。他們結(jié)成美滿姻緣,從此,他們一家過上和睦幸福的生活。 在布依族民間流傳著一首古老的情歌:高山木葉起堆堆,可惜阿哥不會吹,哪時

4、吹得木葉叫 ,只用木葉不用媒。 傳說孤兒丹葉,勤勞而純樸,以打柴賣草為生,年到25歲還未娶妻。一天,他在打柴歸 途上歇息,見到一種叫關(guān)門柴的葉子翻卷合攏起來,經(jīng)微風一吹,竟然發(fā)出悠揚的“嗚嗚” 音響,他隨手摘下一片試著一吹,葉子也發(fā)出清脆的樂聲。此后,他每天上山砍柴,都要摘 幾片葉子吹,一連吹了三七二十一天,吹奏技巧熟練了,他能把自己苦難的生活和悲歡的心情,用二十一種喜怒哀樂的曲調(diào)表達出來。誰知這優(yōu)美動聽的樂曲,竟撥動了天上七仙女的 心弦,她不顧天上的清規(guī)戒律,毅然下凡來和丹葉“浪哨”(布依語為談情說愛之意)。丹葉 在南龍山上,七仙女在北鳳坡上,互相用木葉聲傳送著一首首浪哨歌,你吹來一首,我回

5、答你一首,兩個越吹往一起走得越近,當?shù)と~走到兩山中間時,只見七仙女像山茶花一樣羞答 答地等在那里,手上還拿著一片不老不嫩的葉子。他們成了親,過著男耕女織的美好生活。 從那時起,布依族就興吹木葉,青年男女就用木葉聲傳遞愛慕之情,很早就產(chǎn)生了這 首“只 用木葉不用媒”的情歌。類似布依族這樣的傳說,在僳僳族等其他少數(shù)民族中也很流行,直到今天,他們?nèi)杂写等~邀情的風俗。 木葉,是最簡單、最古老的樂器。原始社會狩獵時代,曾用以擬聲捕獵禽鳥,后來逐漸轉(zhuǎn)化為以聲代樂、以音伴唱的樂器了。幾千年來,吹木葉盛傳不衰,但見于史籍較晚。到了唐代, 吹木葉更為盛行,在皇室宮廷樂隊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正式用于“十部樂”的“清

6、樂”中。 舊唐書音樂志稱吹木葉為“嘯葉”。并記述宮廷音樂“葉二歌二”。表明在樂隊中有 歌唱者二人、吹葉伴奏者二人。唐代歷任嶺南節(jié)度使的杜,精于研究吹葉,他在通典 (卷一一四)中說:“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桔柚(葉)尤善;或云卷蘆葉為之,如笳首也。” 新唐書音樂志更明確記載演奏宴會時有“吹葉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樂隊在演奏像 景云河清歌和霓裳羽衣曲等重要樂曲時,也一定要有吹葉。這時的木葉,已身價倍增 ,受到隆重禮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楊柳枝詞八首(六)中形象地寫道:“蘇家小女 (六朝歌妓蘇小小)舊知名,楊柳風前別有情,剝條盤作銀環(huán)樣,卷葉吹為玉笛聲。”唐代詩 人郎士元,在聞吹楊葉者二首詩中描繪

7、得更加淋漓盡致:“妙吹楊葉動悲笳,胡馬迎風 起恨賒。若是雁門寒月夜,此時應(yīng)卷盡驚沙”。“天生一藝更無倫,寥亮幽音妙入神。吹向 別離攀折處,當應(yīng)合有斷腸人。”可見,那時人們就津津樂道木葉吹奏技藝之高、音樂感人 魅力之大了。晚唐之時,洛陽有位名叫柳枝的歌女,年方17歲,就已擅長吹葉音樂,她在管弦的伴奏之下,可奏“天海風濤之曲,幽憶怨斷之音”,使聽者無不蕩氣回腸,為之震憾 。 在唐代的文獻中,也記載著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吹奏木葉的文字,在當時的南詔地區(qū)(今云南大理),青年男女戀愛時就常以葉聲表達愛慕之情。唐代樊綽的蠻書中有:“俗法,處子孀婦,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閭巷,吹壺盧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

8、寄情言,用相 呼召。”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二十四幅樂舞浮雕中,其中就有一幅是樂師口含 木葉吹奏的圖像,他席地盤腳,正襟端坐,右手兩指岔開扶葉,左手中還持一串樹葉備用, 表情逼真,栩栩如生。以上所述完全證明,早在1000多年前,木葉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是唐代、前蜀宮廷樂隊中的常用樂器。 吹木葉,要選擇優(yōu)良的樹種,通常采用桔、柚、楊、楓、冬青等無毒的樹葉,葉片的結(jié)構(gòu)勻 稱,正、背兩面都應(yīng)平整光滑,以柔韌適度、不老不嫩的葉子為佳。太嫩的葉子軟,不易發(fā)音;老的葉子硬,音色不柔美。葉子的大小對吹奏也有很大關(guān)系,過大或太小的葉子既不便吹奏,發(fā)音也不集中。一般使用的葉片,以葉長5.5厘米、中間

9、葉寬2.2厘米左右的 比較適宜(圖)。葉子不耐吹用,一片葉子吹幾次就會發(fā)軟破爛,不能再用,所以 吹奏時奏者需有多片樹葉備用。 演奏時,要先把葉片上粘附的灰塵輕拭干凈,將葉片正面橫貼于嘴唇,用右手(或左手)食指 、中指稍微岔開,輕輕貼住葉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葉片下緣,使食指、中指按住的葉片上 緣稍稍高于下唇。運用適當氣流吹動葉邊,使葉片振動發(fā)音。木葉就是簧片,口腔猶如共鳴 箱,雙手也可幫助起共鳴作用,通過嘴勁、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繃緊或放松葉片等各種 技巧,改變?nèi)~片的振動頻率,可吹奏出高低、強弱 不同的音響,音域達十一二度。若要使它發(fā)出不同的音色,就需要運用不同的吹奏方式, 通常是按住葉子的下

10、半片,用氣吹其上半片,還有一手按住葉片,另一手輕輕拍打,像吹口 琴那樣,發(fā)出來的音響既有共鳴,又能產(chǎn)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較高的是將葉片夾于唇間,不 用手扶即能吹奏,像吹竹笛那樣,隨著曲調(diào)的高低,送出急緩有別的氣流,吹奏出優(yōu)美動聽 的旋律;技巧特別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嘆服,能夠一口同時吹響兩片木葉,不用手指幫助, 同樣可以奏出動人的曲調(diào)。木葉吹奏高低音時,需運用不同的氣量,唇部也隨之忽松忽 緊,控制氣流的送出。吹木葉不能隨意斷氣、斷音,特別講究曲調(diào)圓滑流暢、婉轉(zhuǎn)悠揚。 木葉的音色和小嗩吶相似,清脆明亮、悅耳動聽、近似人聲,俗話說:“絲不如竹、竹不如 肉”,而這小小的一片樹葉,卻可與人聲媲美,就像人聲

11、歌唱一樣,并且具有山鄉(xiāng)風味。它 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有著十分豐富的表現(xiàn)力,演奏的樂曲大都選自人們所 喜聞樂唱的民歌曲調(diào)。在湖南等地,還用木葉為戲曲伴奏。在白族、傣族,木葉還用 于白劇、傣劇音樂中。 苗族的黑不龍,是黔、滇、湘、桂等省、區(qū)的苗族人民喜愛的吹奏樂器,多使用桔葉、 柚葉和冬青葉吹奏。靠近江河地區(qū)的苗家人,還有使用大魚鱗片吹奏的,既耐 用又發(fā)音響亮。吹木葉特別受到苗族青年的青睞,它與愛情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人們常說 :吹木葉可以獲得愛情,木葉聲是幸福的先聲。有一首苗族民歌這樣唱道:“一首木葉一首 歌,兩首木葉翻山坡,三首木葉翻岔口,阿妹何時得見哥?”在苗族地區(qū),每當月朗風

12、清之 際,就會從寨邊飄出娓娓動聽的木葉聲,這是青年小伙子在邀請姑娘出來“游方”,姑娘也能根據(jù)木葉吹出的曲調(diào),辨別出自己的情侶。所以在苗族的民歌中,有“吹木葉要趁葉子青 ,談 戀愛要趁年紀輕”等諸如此類的詞句。 在苗家,老人和女性是不吹木葉的,只有年輕的小伙子才是吹木葉的能手。直到今天,每當青年男女舉行“游方”、“搖馬郎”、“采花山”等 社交、戀愛活動時,悠揚的木葉聲此起彼伏。在云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苗族小伙子用黑 不龍吹的獨奏曲情調(diào),旋律柔美、明快,吐音純凈、清晰,滑音抒情、自然,具有苗寨 獨特風格。 在廣西瑤族愛用榕樹葉、龍眼葉、橄欖葉和荔枝葉吹奏。瑤族有著古老的風俗,每年 春節(jié)至春耕前,家

13、家備宴暢飲,串寨互賀,小伙子和姑娘則吹奏木葉、翩翩起舞。在一年一 度的“浪平”歌會上,到處響起悠揚委婉、優(yōu)美動聽的木葉聲。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區(qū)的侗族人民,巴眉多用樟樹、白臘樹等質(zhì)地稍硬、韌性較好 的嫩葉子,發(fā)音明亮、悠揚。一般多在白天于戶外吹奏,如山上勞動、路上行走時常常吹奏 自娛。除獨奏外,也常為侗歌伴奏。侗族的青年,常用木葉吹奏情歌調(diào),在黔東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天柱縣一帶流行的玩山歌,唱時就用木葉伴奏幫腔,它從“初相會”到“阿辛嘗 ”,中間包括“相思”、“情深”、“白話”、“分離”等歌調(diào),是專門用以傳情達意的。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貴州省三穗縣一帶聚居的黔、湘邊境附近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

14、到景 色秀麗的圣德山趕山、對歌,縣文化館還組織吹木葉比賽,優(yōu)勝者常常成為姑娘的意中人。 彝族的斯切是川、滇、黔等省彝族人民喜愛的樂器,一般選用萬年青葉或梧桐葉吹奏。 四川省涼山彝族稱木葉為葉笛,在大涼山地區(qū)流傳的民間故事大雁姑娘,生動地敘 述了聰明伶俐的鍋莊娃子,吹得一手好葉笛,引來了大雁姑娘結(jié)成佳侶的故事。云南省瀘西 縣的彝族青年,用斯切吹奏的爬山調(diào)格外動聽。貴州省彝族地區(qū)常用木葉為民歌伴 奏,稱伴奏的二聲部民歌為“倒扣”,伴奏的三聲部民歌稱作“三倒扣”。 壯族的拜美,是壯家人最喜愛、流傳最廣的樂器,多選用榕樹、龍眼、荔枝、橄欖等較 為柔軟、富有韌性的樹葉吹 奏。聚居于桂、滇等省、區(qū)的壯族人民,常在勞動休息、趕集串寨和對歌賽會等場合中吹木 葉,是生活中離不開的樂器,不論在山野林間,還是上、下工的路上,隨時都可聽到木葉吹 奏的山歌調(diào),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太陽出來紅彤彤,扛起鋤頭去做工,今年增產(chǎn)多幾 成,吹起木葉慶年豐。”云南省壯鄉(xiāng)有首民歌這樣唱道:“壯家本愛吹木葉,祖孫一輩傳一 輩,舊時一吹苦水流,如今一吹心頭醉。”壯族青年小伙子到歌墟對歌時,常用木葉向姑娘 傾吐衷腸。云南省瀘西縣的壯家小伙子,特別愛吹山歌調(diào)。 布依族的青年也喜歡用木葉傳情,姑娘們常在晚飯以后,穿戴整齊等待心上人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