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T040006進出口罐頭食品檢驗規程-熱力殺菌_第1頁
SNT040006進出口罐頭食品檢驗規程-熱力殺菌_第2頁
SNT040006進出口罐頭食品檢驗規程-熱力殺菌_第3頁
SNT040006進出口罐頭食品檢驗規程-熱力殺菌_第4頁
SNT040006進出口罐頭食品檢驗規程-熱力殺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SN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SN/T 0400.6-2005 代替SN 0400.5-1995進出口罐頭食品檢驗規程第6部分:熱力殺菌Rules for inspection of canned food for import & exportPart 6: Thermal processing2005-09-30發布 2005-05-01實施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發 布SN/T0400.62005前 言SN/T0400進出口罐頭食品檢驗規程分為12個部分:第1部分: 總則;第2部分: 原輔材料;第3部分: 加工衛生;第4部分: 容器;第5部分

2、: 罐裝;第6部分: 熱力殺菌;第7部分: 成品;第8部分: 包裝;第9部分: 標簽;第10部分:蒸煮袋;第11部分:玻璃容器;第12部分:口岸檢驗。本部分為SN/T400的第6部分。本部分代替SN 0400.5-1995出口罐頭檢驗規程 熱力殺菌。本部分與SN 0400.5-1995相比主要變化如下:由原只適用金屬容器的低酸罐頭改變為適用于所有罐頭食品;增加了規范的熱力殺菌備案審查程序;殺菌設備檢查增加部分內容;殺菌記錄與殺菌操作偏差順序有所改變;新增附錄A、附錄C。本部分附錄A、附錄B、附錄C為規范性附錄,附錄D為資料性附錄。本部分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提出并歸口。本部分起草單位:中

3、華人民共和國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中華人民共和國珠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仇桂琴、肖平、謝丹。本部分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SN0400.5-1995。1SN/T0400.62005進出口罐頭食品檢驗規程第6部分:熱力殺菌1 范圍SN/T0400的本部分規定了罐頭食品熱力殺菌的備案、檢查和判定。本部分適用于罐頭食品熱力殺菌工藝規程備案審核、殺菌設備檢查、殺菌操作檢查、殺菌記錄審核、殺菌操作人員資格審查、偏差審核和殺菌判定。2 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SN/T0400的本部份。2.1最低熱力殺菌 minimum thermal process 裝在

4、密封容器內的食品密封后在一定溫度下,經一定時間所受到的,經科學測定可足以保證消滅致病性微生物的熱力殺菌。2.2熱力殺菌工藝規程 scheduled process罐頭食品廠所選用的使某一特定產品在生產條件下達到商業無菌的熱力殺菌。該殺菌不低于最低熱力殺菌,并至少相當于熱力殺菌主管當局為使食品達到商業無菌而制訂的熱力殺菌。2.3 熱力殺菌操作規程 operating process 罐頭食品廠所選用的達到或超過熱力殺菌工藝規程中最低要求的熱力殺菌。2.4殺菌、排氣、關鍵因素的偏差 deviations in processing,venting,or control of critical fa

5、ctors殺菌過程中排氣和殺菌的溫度或時間低于熱力殺菌工藝規程,或關鍵因素不符合熱力殺菌工藝規程的要求。2.5殺菌設備 sterilization equipment處于密封狀態的罐裝食品為使達到商業無菌而進行熱處理的設備,包括常壓殺菌設備和加壓殺菌設備。2.6無菌處理與包裝 asepsis and package指經商業殺菌的產品被包裝在消毒過的無菌的密封容器內。1SN/T0400.620053 熱力殺菌備案審核罐頭食品熱力殺菌備案內容包括熱力殺菌工藝規程、熱力殺菌設備以及殺菌設備熱分布測試的備案。審核熱力殺菌備案程序應按附錄A的要求進行。4. 殺菌設備檢查4.1 管道顏色檢查殺菌間內用于殺

6、菌操作的蒸汽管(紅色)、水管(綠色)、壓縮空氣管(黃色)等管道的顏色是否正確區分。4.2 蒸汽供應檢查通向殺菌間的蒸汽壓力是否足夠;檢查用汽高峰時,供汽能否滿足殺菌鍋排氣和殺菌的需要;檢查殺菌鍋升溫時有否時間過長現象;檢查用汽高峰時,殺菌溫度是否有波動。4.3 蒸汽總管檢查殺菌間蒸汽總管管徑尺寸。4.4 殺菌鍋進汽口檢查殺菌鍋進汽口口徑、位置和控制閥。4.5 蒸汽旁路管檢查蒸汽旁路管的管徑和控制閥。4.6 蒸汽自動控制閥檢查蒸汽自動控制閥的控溫精度、傳感器位置及閥徑。4.7 蒸汽擴散管檢查蒸汽擴散管的管徑,分布形式,噴汽孔的方向,直徑及數量;檢查噴汽孔洞有否被沉積物堵塞。4.8 排氣孔檢查殺菌

7、鍋上的排氣孔的孔徑、設置位置和控制閥的閥型;檢查是否存在排氣管道過長,彎曲過多或其他妨礙空氣迅速排除的因素;如溢流管兼作排氣用時,檢查在排水管之前是否已設有排氣口。4.9 排氣聯管在使用排氣聯管排氣的情況下,檢查殺菌鍋上的排氣聯管的管徑及控制閥閥型;檢查是否存在排氣聯管過長,彎曲過多或其他妨礙空氣迅速排除的因素;如與排水管相聯接時,檢查在排水管之前是否已設有排氣口。5.10 排氣總管在使用排氣總管排氣的情況下,檢查排氣總管的管徑,檢查有否安裝閥門;檢查是否存在排氣總管過長、彎曲過多或其他妨礙空氣迅速排除的因素;如與排水管相聯接時,檢查在排水管之前是否已設有排氣口。4.11 排氣裝置檢查排氣裝置

8、是否符合要求;檢查排氣閥、蒸汽閥是否靈活,啟閉完全;檢查進水閥和空氣閥有無泄漏。4.12 泄氣孔檢查泄氣孔的孔徑、數量、安裝位置和控制閥閥型;檢查泄氣閥是否靈活,啟閉完全。4.13 消音器2SN/T0400.62005檢查消音器操作是否正常,有否堵塞或失修。4.14 排水管檢查排水管的管徑及控制閥閥型。 4.15 水路管道檢查管道的壓力和管徑及控制閥閥型;檢查控制閥密封是否良好、無泄漏;進水方式是否適當;如臥式鍋通過水擴散管排氣,孔洞數是否符合排氣要求。4.16 溢流管檢查溢流管的安裝位置及控制閥閥型;如兼作排氣用時,在排水管之前是否設有排氣口。4.17 空氣管道檢查供反壓冷卻使用的空氣管道密

9、封是否良好。4.18 籃筐支架檢查在立式殺菌鍋的鍋底是否安裝有支撐籃筐的角鐵支架。4.19 安全閥檢查安全閥的容量,是否符合壓力容器安全要求。4.20 殺菌籃筐(籠筐、托盤)檢查殺菌籃筐(籠筐、托盤)結構是否符合要求。 4.21 分隔板檢查分隔板結構是否符合要求。 4.22 指示用玻璃水銀溫度計檢查每只殺菌鍋是否已安裝了規格符合規定的玻璃水銀溫度計;安裝方式和使用管理是否符合要求。 4.23 溫度記錄儀檢查每只殺菌鍋是否已安裝了規格符合規定的溫度記錄儀;安裝方式和使用管理是否符合要求。 4.24 壓力表檢查殺菌鍋壓力表讀數范圍、表盤直徑及其安裝方式。4.25 計時裝置檢查殺菌間內的計時裝置、安

10、裝位置和走時的準確性。4.26 水循環裝置檢查噴水管的噴孔分布是否均勻,總面積是否大于循環泵出口管道的截面積;吸水管是否裝有篩濾網;循環泵是否有信號裝置和泄氣口。 4.27 冷卻水裝置檢查立式殺菌鍋的冷卻水是否在鍋的頂部引入;臥式殺菌鍋的冷卻水是否在泵的匯總管一側引入。冷卻水管路是否有檢測閥。5. 殺菌操作檢查5.1 殺菌間檢查檢查殺菌間的計時裝置和水銀溫度計表面的照明度是否大于500Lx。檢查殺菌間內產品流向是否存在將未經殺菌的罐頭誤送入下一道工序的可能性。檢查殺菌間是否張貼與殺菌操作有關的規程;位置是否明顯。3SN/T0400.620055.2 罐頭殺菌前檢查檢查罐頭密封后到開始殺菌之間可

11、能擱置的最長時間。審查與殺菌關鍵因素有關的記錄,包括:裝罐量、固形物重、封口機真空度、內容物裝罐方向、包裝形式、調味汁配方、固形物重與凈重的比值、糖水濃度、粘度、罐內頂隙等是否符合熱力殺菌工藝規程的規定。檢查罐頭在籃筐內的擺放是否符合殺菌規程的規定。檢查罐頭殺菌前是否測定了初溫,殺菌前后的產品是否有明顯標識。5.3 殺菌過程檢查5.3.1 排氣檢查通入蒸汽后,排氣孔、泄氣孔是否完全開啟,排氣時間和排氣溫度要符合附錄B中的要求。排氣開始時是否將殺菌鍋內積水排除。排氣時間是否用準確的記時裝置記錄時間,加壓水殺菌預熱水溫是否在70以上。熱水注入時,檢查泄氣閥、排氣閥、回流管閥、熱水閥、水位閥是否全開

12、;壓縮空氣閥、冷卻水閥是否全關;達到殺菌溫度時,校測水銀溫度表與溫度記錄儀是否一致,壓力是否符合工藝要求。5.3.2 排氣后的升溫階段當殺菌工藝要求控制時,檢查升溫溫度和時間是否符合工藝要求。5.3.3 殺菌恒溫階段 檢查是否在水銀溫度計指示的溫度達到了規定的殺菌溫度后開始殺菌恒溫計時,恒溫的溫度和時間是否符合要求,溫度記錄儀是否工作正常。檢查在發生殺菌偏差的情況下,采取的糾偏措施是否規范、是否符合要求。5.4 冷卻階段的檢查檢查罐頭冷卻時間是否符合工藝規定的要求。檢查罐頭冷卻水的游離余氯是否不低于0.5mg/kg。罐頭冷卻溫度是否低于38。檢查罐頭干燥方式是否合理。6 殺菌記錄檢查檢查殺菌記

13、錄是否由殺菌操作人員或其指定人員在觀察時填寫,并在記錄表格內簽名。檢查殺菌記錄的內容是否包括品名、代號、日期、殺菌鍋號碼、罐型大小、每一鍋大致罐數、初溫、排氣時間和溫度、實際殺菌時間、水銀溫度計和溫度記錄儀記錄讀數等必需的殺菌數據。檢查殺菌工藝規程規定的臨界因子是否記錄。檢查人工記錄表中各個項目是否填寫完整、準確,修改是否規范。檢查殺菌記錄是否在實際殺菌后的第二個工作日內審核完畢。7 殺菌操作人員資格審查檢查殺菌操作人員是否具備必要的資格,是否經過培訓并經考核合格。8 殺菌偏差審核殺菌偏差操作按附錄D要求審核.9 殺菌判定4SN/T0400.620059.1 基本規定經按第38章檢查,結果符合

14、要求的,判定該熱力殺菌系統是有效的。9.2 熱力殺菌工藝規程備案檢查的判定按第4章對熱力殺菌工藝規程備案檢查,發現規程制訂依據不足或無法證明產品經殺菌后能達到商業無菌者,判定該殺菌工藝規程無效。9.3 熱力殺菌設備檢查的判定按第5章對熱力殺菌設備進行檢查,發現不符合設備要求或無法提供足夠證據證明設備符合殺菌要求的,判定該殺菌設備不能用于罐頭食品的生產。9.4 熱力殺菌操作檢查的判定按第6章對熱力殺菌操作進行檢查,發現操作不符合殺菌工藝規程要求,判定該操作下的產品為不合格。9.5 熱力殺菌記錄檢查的判定按第7章對熱力殺菌記錄進行檢查,發現記錄及其管理不符合要求,使殺菌記錄的檢查難以判斷罐頭食品殺

15、菌安全性的,判定該批產品為不合格。9.6 熱力殺菌操作人員資格審查的判定按第8章對熱力殺菌操作人員進行資格審查,發現操作人員未經培訓或雖經培訓但未達到要求者,判定該操作人員不得從事殺菌操作。9.7 操作偏差審核檢查的判定按第9章對操作中偏差審核進行檢查,發現偏差審核及其處理不符合要求,且無法提供依據證明該審核及處理方法是正確的,判定該批產品為不合格。5SN/T0400.62005附 錄 A(規范性附錄)罐頭熱力殺菌的備案程序A.1 熱力殺菌工藝規程的制訂各種罐頭均應由授權機構按規定的程序制訂加熱殺菌工藝規程,供企業采用。A.2 制訂殺菌工藝規程的依據必須根據以下基本因素制訂殺菌工藝規程:罐頭食

16、品中微生物的種類及其耐熱性的有關參數;罐型大小和形狀;產品的pH值、成分或配方;固形物量;貯藏溫度。根據殺菌設備的具體情況,正確選定各種罐頭的冷點,在實際生產中反復進行熱穿透試驗。依據實驗取得的數據,擬定試驗性殺菌工藝規程。根據試驗性殺菌工藝規程,進行樣品試驗、接種試驗和生產線上的試驗階段得到的樣罐都要經過足夠時間的保溫貯藏,觀察分析。經充分考慮加熱殺菌時測定的各項數據和預先確定的各項關鍵因素,最后確定生產用殺菌工藝規程。殺菌工藝規程至少應有下列各項數據:產品的種類、技術條件和配方;罐型大小及形狀;罐頭在殺菌鍋內的排列方式;最大裝罐量(包括液體),裝罐方法;最低溫度,排氣方法;殺菌系統的形式和

17、特征,殺菌溫度和時間,反壓和冷卻方法等。當產品技術條件有改變時,要判定對殺菌效果是否有影響;如發現原殺菌工藝已不適合,必須重新制訂。A.3 罐頭熱力殺菌的備案A.3.1 罐頭食品熱力殺菌工藝的備案罐頭食品生產企業遞交的熱力殺菌工藝規程備案技術資料應包括以下內容:罐頭品種、罐型、殺菌方法、殺菌鍋類型、最低初溫、殺菌溫度和時間、殺菌F。值、罐頭在殺菌鍋內的排列方式、排汽規程、影響熱滲透的關鍵因子、殺菌工藝規程制定的依據和日期等。熱力殺菌工藝規程不得低于國家或進口國熱力殺菌主管當局制訂的能達到商業無菌的熱力殺菌。低酸性罐頭的殺菌強度不低于“12D”、酸性罐頭及酸化罐頭的殺菌強度不低于“6D”;如因保

18、持產品特性需要采應低于上述殺菌強度的殺菌工藝,企業應當提供科學依據。熱力殺菌操作過程必須與熱力殺菌工藝規程相匹配,通常要求前者比后者稍高。若罐頭食品企業對已經備案的熱力殺菌工藝規程進行改動,應重新評估,向檢驗檢疫部門辦理變更備案并獲得批準。如產品已出口多年,而目前企業無法提供本條第一段中規定的備案資料,可允許按現用殺菌備案,但必須限期補充殺菌工藝規程制訂資料。A.3.2 罐頭食品熱力殺菌設備的的備案罐頭食品企業應按照要求裝備熱力殺菌設備,低酸性罐頭食品可按附錄B或附錄C中的要求裝備熱力殺菌設備。罐頭食品企業按照要求,對熱力殺菌設備的裝備進行自我核查,填寫“殺菌設備檢查表”經申6SN/T0400

19、.62005報人簽字蓋章后交主管部門辦理變更備案并獲準批準。A.3.3 罐頭食品熱力殺菌熱分布測試備案罐頭食品企業在熱力殺菌設備進行自我核查,確認完全符合有關法規和標準規定的基礎上進行殺菌設備熱分布的測試。殺菌設備熱分布測試要求每年至少一次。罐頭食品企業遞交的殺菌設備熱分布測試資料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罐型、殺菌設備類型、殺菌方法、排氣規程、殺菌間蒸汽總管壓力、裝填和排列方式、每鍋罐頭容量、籃數、測試用介質、熱電偶數量及布點情況,以及最終的熱分布情況或測試結果原始數據、最大/最小值數據和權威機構的評定意見。A.4 企業備案罐頭食品企業應按A.3的規定要求遞交相關資料,經簽字蓋章后向檢驗檢疫部門備

20、案。A.5 主管部門審核 檢驗檢疫部門根據殺菌權威機構的評定意見受理罐頭食品企業的熱力殺菌備案申報、初審對殺菌設備進行驗證,對罐頭食品企業的熱力殺菌工作進行日常監督管理。7SN/T0400.62005附 錄 B(規范性附錄)靜止式高壓蒸汽殺菌的設備規范B.1 蒸汽供應殺菌過程中進入殺菌鍋的總管道蒸汽壓力要達0.62Mpa(6.3kgf/cm2)以上。B.2 蒸汽總管長度為4.57m(15英尺)以內的立式、臥式殺菌鍋的蒸汽總管規格應為:表 B.1 蒸汽總管規格殺菌鍋數1)總管直徑50.8mm(2英寸)63.5mm( 2 1 2 英寸)76.2mm(3英寸)88.9mm( 1 2英寸)注:殺菌鍋數

21、指同時用汽鍋數B.3 殺菌鍋進汽口殺菌鍋的進汽口必須足夠大,位置與排氣管相對.采用蒸汽球閥控制.對臥式鍋,如鍋長為2.443.66m(812英尺)為3.75mm(1 1 4英寸);如為3.664.87m(1216英尺),為38.1mm(1 1 2英寸);如為4.87m(16英尺)以上,至少為50.8mm(2英寸),對裝載3只殺菌籃筐,直徑為1.04m(41英寸),高度為1.83m(72英寸)的立式鍋,為31.75mm(1 1 4英寸)。B.4 蒸汽旁路管進汽裝置的旁通管道。當蒸汽自動控制閥失靈時可代替之。蒸汽旁路管與進泊口的口徑大小相同,采用蒸汽球閥控制。另外為加速升溫,可開啟旁通閥升溫。B.

22、5 蒸汽自動控制閥每只殺菌鍋必須裝置一只自動控制閥,控制精度為±0.5,其溫度傳感器與水銀溫度計相鄰。當不使用蒸汽旁路管時,閥徑尺寸與進汽口大小相同。當使用蒸汽路管時,閥徑可適當減少。B.6 蒸汽擴散管蒸汽在鍋內的擴散管。管徑與進汽口大小相同。立式殺菌鍋底部蒸汽擴散管應以十字交叉形式排列,噴孔分布在管頂或管側;臥式鍋底部蒸汽擴散管必須沿著鍋底排列在整個鍋長上,噴孔應分布在管頂中心線左右和圓心角各為的位置上。噴孔數應使其總載面積等于進汽管道上最窄管徑橫載面積的1.52倍,見表B.2。 表 B.2 蒸汽擴散管規格噴孔直徑,mm(或英寸)4.76( 3 16 )5.56( 7 32 )6.

23、35( 1 4)7.94( 5 16 )9.53( 3 8 )12.7( 1 2)最窄管徑為25.4mm(英寸)47633546273617231216最窄管徑為31.75mm(1 1 4英寸)8210960804661304021281216最窄管徑為38.1mm(1 1 2英寸)1111488210963834054283716218SN/T0400.62005B.7 排氣孔殺菌鍋上用以在排氣時排除鍋內空氣的開孔,位置要與進汽口相對,必須采用閘閥控制。需檢查是否存在妨礙空氣迅速排除的因素。B.8 排氣聯管殺菌鍋排氣聯管用閘閥控制;其管徑必須使聯管的橫載面積大于所有聯接的排氣管總橫載面積之和

24、。B.9 排氣總管排氣總管不要裝閥門,其橫截面積至少等于所聯排氣管橫截面積的總和。如太長,其管徑應相應增大。B.10 排氣裝置及方法B.10.1 方法一:臥式殺菌鍋通過25.4mm(1英寸)組合式排氣孔排氣每1.52m(5英尺)鍋長裝25.4mm(1英寸)排氣孔1個;每個排氣孔裝25.4mm(1英寸)閘閥一只,直通大氣。靠近鍋端的排氣孔與鍋體兩端距離不超過0.76m(21 2英尺)。方法:排氣閥全開,時間至少5min,溫度至少達到107.2;或時間至少7min,溫度至少達到104.4。圖 B.1B.10.2 方法二:臥式殺菌鍋采用排氣聯管,通過25.4mm(1英寸)組合式排氣每1.52m(5英

25、尺)鍋長裝25.4mm(1英寸)排氣孔1個。靠近鍋端的排氣孔與鍋體兩端距離不超過0.76m(2 1 2英尺)。如排氣為3個時,排氣聯管為50.8mm(2英寸);如為4至5個時,為63.5mm(2 1 2英寸);如為6至7個時,為76.2mm(3英寸)。方法:排氣聯管閘閥全開,時間至少6min,溫度至少達到107.2,或時間至少8min,溫度至少達到104.4。圖 B.2B.10.3 方法三:臥式殺菌鍋通過水擴散管排氣如鍋長在4.57m(15英尺)內,排氣管及其閘閥均為50.8mm(2英寸),水擴散管為38.1mm(1 1 2英寸);如鍋長超過4.57m(15英尺),排氣管及其閘閥均為63.5m

26、m(2 1 2英寸),水擴散管為50.8mm (2英寸)。方法:排氣閥全開,時間至少min,溫度至少達到107.2;或時間至少7min,溫度至少到104.4。9SN/T0400.62005圖 B.3B.10.4 方法四臥式殺菌鍋通過單個63.5mm(21 2英寸)頂排氣孔排氣殺菌鍋長度不超過4.57m(15英尺)在鍋中心0.61m(2英尺)以內裝一個63.5mm(21 2英寸)的閘閥控制。方法:排氣閥全開,時間至少4min,溫度至少達到104.4。圖 B4B.10.5 方法五:立式殺菌鍋通過38.1mm(11 2英寸)溢流管或頂排氣孔排氣裝設38.1mm(1 1 2英寸)溢流管或頂排氣孔排氣,

27、用38.1mm(1 1 2英寸)閘閥控制。用溢流管排氣時,其排氣閥至大氣出口或排氣總管的管長不得超過1.83m(6英寸)。用頂排氣孔排氣時,其排氣閥至大氣出口或至排氣總管長不得超過1.22m(4英尺)。方法:排氣閥全開,時間至少4min,溫度至少達到103.3;或時間至少5min,溫度至少達到107.7。圖 B.5B.10.6 方法六:立式殺菌鍋通過25.4mm(1英寸)溢流管或頂排氣孔排氣裝設25.4mm(1英寸)溢流管或頂排氣孔排氣,用25.4mm(1英寸)閘閥控制。用溢流管排氣時,其排氣閥至大氣出口或至排氣總管長不得超過1.83m(6英尺)。用頂排氣時,其排氣閥至大氣出口或排氣總管的管長

28、不得超過1.22m(4英尺)。10SN/T0400.62005方法:排氣閥全開,時間至少5min,溫度至少達到110;或時間至少7min,溫度至少達到104.4。圖 B.6B.10.7 方法七罐頭層間如使用分隔板,則以上列出的排氣方法不適用,除非已證明有效者外。B.10.8 方法八如采用其他裝置及方法排氣,則必須提供熱分布圖,充分證明排氣結束時殺菌鍋內空氣已被完全排除,鍋內有良好的蒸汽流通和分布。B.11 泄氣孔用于排除伴隨蒸汽進入鍋內的空氣,并保持蒸汽在鍋內的流通。泄氣孔在整個升溫、殺菌期間必須全開,能自由、連續地泄射蒸汽。除溫度計或記錄儀腔內可用1.6mm( 1 16英寸)的泄氣孔外,其余

29、的所有泄氣孔必須等于或大于3.2mm(1 8英寸)。臥式鍋必須在沿著鍋頂兩端罐頭最外側位置的0.30m(1英尺)內設置泄氣孔各1只,其余泄氣孔以不超過2.44m(8英尺)的間距沿著鍋頂分布。立式鍋必須在進汽口對面位置裝設只泄氣孔。任何殺菌鍋的底部均可裝設泄氣孔,以排除冷凝水。所有泄氣孔的安裝都必須能觀察到蒸汽的泄射。泄氣孔用旋塞閥控制。B.12 消音器為了降低殺菌間內的噪音,可以在殺菌鍋的排氣或泄氣系統上裝設消音器。如果用消音器,則以熱分布資料證明其不會明顯地阻礙空氣排除為證據,并須存入卷宗。如消音器堵塞或失靈要立即修理或更換。B.13 排水管排除鍋內冷凝水的管道。有時鍋底的排水管也可用來排除

30、排氣初期的冷凝積水。要求管徑足夠大,排水閥用閘閥。B.14 水路管道水路管道的進水閥密封性能要良好,必須用球閥控制。立式鍋的頂部進水應通過淋水圈或通過環繞鍋壁的一些小孔進水。對于臥式鍋,水應通過安裝在鍋內同體長的擴散管從頂部進入和通過一或數個開孔從底部進入。頂部水擴散管上要鉆三排孔,使冷卻水分布均勻、充足。臥式鍋通過水擴散管排氣,其孔洞數要使孔洞的橫截面積總和至少等于排氣出口管最窄橫載面積。例如,當其為50.8mm(2英寸)時,孔洞直徑及數量可如下表:11SN/T0400.62005表 B.3噴孔直徑,mm(或英寸)4.76( 3 16 )5.56( 7 32 )6.35( 1 4)7.94(

31、 5 16)9.53( 3 8)12.7( 1 2)孔洞數量1229069443118B.15 溢流管殺菌鍋冷卻水溢水管道。溢水閥必須采用閘閥。溢水管安裝在高于罐頭頂層、接近鍋頂的位置上。B.16 空氣管道罐頭反壓冷卻的空氣管道,必須密封良好,不泄漏。B.17 籃筐支架對于立式鍋必須裝有強度足夠的籃筐支架。B.18 折流擋板 不論何種殺菌鍋均不準使用折流擋板。B.19 安全閥 必須裝有安全閥并且容量及安全要符合殺菌鍋使用要求。B.20 殺菌籃筐、籠筐或托盤用條鐵或打孔的金屬板制成,底部孔徑為25.4mm(1英寸),孔中心距離為50.8mm(2英寸),或其他開孔面積相當的孔。B.21 分隔板如殺

32、菌容器間使用分隔板,其打孔方式應與籃筐底板相同。不可用阻礙蒸汽流通的材料作分隔物。B.22 指示用玻璃水銀溫度計每只殺菌鍋必須至少安裝一支玻璃水銀溫度計。溫度計每厘米不超過3.7;刻線分度值易讀到0.5。溫度計感溫棒如裝在依附于鍋體的外腔內時,外腔或接管與鍋體聯結的圓孔直徑不小于19mm(3 4英寸)。外腔的泄氣孔必須等于或大于16mm( 1 16英寸)。溫度計不得裝在鍋蓋上。溫度計每年至少校正一次,每支溫度計附有標志,表明最近精確校驗的日期。有關校驗記錄要妥為存檔。殺菌溫度的法定指示儀表為玻璃水銀溫度計。B.23 溫度記錄儀每只殺菌鍋必須安裝一臺準確的自動溫度記錄裝置。在殺菌上下5.6(10

33、)的范圍內,圖表刻度每格不得超過1.1(2)。在殺菌溫度上下11.2(20)范圍內,每25.4mm(1英寸)范圍刻度不得超過30.6(55)。在安裝時泄氣孔大小和與鍋體聯結圓孔的直徑必須與安裝水銀玻璃溫度計相一致。殺菌時,必須盡可能調整到與水銀溫度計相同,但決不能高于水銀溫度計。記錄儀一經調整完畢,就應加鎖或貼告示,以防非指定人員撥動。B.24 壓力表壓力表范圍為00.25MPa(02.5kg f/cm2),每格刻度為0.014MPa(0.14kg f/cm2)或以下,此外,表盤的直徑應達到89mm(3 1 2英寸)以上。B.25 計時裝置每個殺菌間內,裝有一只在各個殺菌操作的位置上都能清晰地

34、看清時間的準確的帶秒針時鐘。不得使用如手表等個人計時器。12SN/T0400.62005附 錄 C(規范性附錄)靜止加壓水殺菌鍋的裝備和操作規程C.1 指示用玻璃水銀溫度計每一產品的殺菌鍋至少必須裝備一支玻璃水銀溫度計或類似的溫度指示裝置如熱電偶記錄儀等。玻璃水銀溫度計的分刻度必須易于讀到0.5或1,其溫度標刻范圍每英寸(2.54厘米)不超過17。溫度計必須在安裝前用精確性已知標準溫度計校驗其準確性,而后至少每年一次,如有必要可以多次校驗其準確性。填明日期、所用方法和校驗人員的校驗記錄應予保存。每支溫度計應有包括最近校驗日期在內的識別標簽、封條或其他方法。凡有水銀柱斷裂的或無法校正到和標準一致

35、的溫度計必須送修或調換后再用于殺菌鍋。溫度計必須裝在能準確且容易視讀之處。指示溫度計整個殺菌過程中必須安放在水面以下的位置上。在臥式殺菌鍋中它應在鍋側中部插入而其水銀球直接插入鍋殼內。不論立式或臥式殺菌鍋,溫度計水銀球必須直接伸入水中至少5.08厘米或2英寸,不需要用插座室或套管。殺菌溫度最終依據的是水銀溫度計而不是記錄儀的記錄紙。C.2 溫度記錄裝置每支靜止殺菌鍋必須有一臺準確的溫度記錄裝置。溫度記錄裝置上的標度在殺菌溫度5或10范圍內各自不超過1或2。每張記錄圖表紙上在殺菌溫度10或20范圍內每2厘米或每英寸的工作標度不應各自超過24或55。在殺菌期間,溫度記錄紙應盡可能調整到跟準確度已知

36、的水銀溫度計一致,但不可能超過它。記錄裝置必須有防止有人擅自調整的措施。防止有人擅自調整的有效方法是加鎖或在記錄裝置處或其側旁貼有警告只有指定人員允許調整的通告。記錄儀可與蒸汽控制器組合成為一臺記錄控制儀。溫度記錄儀的感溫球位于玻璃水銀溫度計水銀球的旁邊,但是裝有組合記錄控制儀的立式殺菌鍋例外。在這種立式殺菌鍋內,溫度記錄控制儀的感溫球必須裝在殺菌鍋底部最低籃筐下面而蒸汽不會直接沖擊到的位置上。在臥式殺菌內,溫度記錄控制儀的感溫球必須裝在鍋內水面和經過中心的水平面,以便蒸汽不會直接沖擊感溫球。氣動的溫度控制儀應有合適的過濾系統以保證供應清潔干燥的空氣。C.3 壓力表每支殺菌鍋應裝有分刻度小于0

37、.14大氣壓或2磅/平方英寸的壓力表。每支殺菌鍋應裝有可調節壓力的安全閥或足以在進水閥敞開時防止鍋壓過度升高的控制閥,而且它們應裝在溢流管道上。C.4 蒸汽控制器每只殺菌鍋必須裝置一個自動蒸汽控制器以保持殺菌鍋溫度。它與溫度記錄儀組合成為控制儀。C.5 蒸汽的進入蒸汽必須在鍋底分布成能在整個殺菌鍋內獲得均勻的熱分布。立式殺菌鍋內可采用多種方法中任何一種以獲得均勻的熱分布。臥式殺菌鍋內,蒸汽分布管須和鍋底同長,而噴汽孔則均勻分布在管子的上部。C.6 籃筐支架立式靜止殺菌鍋內底部必須裝有籃筐支架。殺菌鍋底部不應使用金屬擋板。為了確保籃筐側壁和殺菌鍋壁間留有3.8厘米或1.5英寸間隙就應裝有籃筐定位

38、導軌。C.7 堆裝設備和罐頭裝法盛裝罐頭的籃筐、載盤、吊籃等必須用條鐵,合理沖孔金屬板或其它適當材料制作而成。若籃筐底部用沖孔金屬板制成,孔徑應約為2.54厘米或1英寸而孔心間距則為5.08厘米或2英寸。若13SN/T0400.62005在各層罐頭之間墊放隔板,隔板的孔徑也應符合上述規定。如熱力殺菌工藝規程對殺菌鍋內罐頭裝法(位置)有所規定,必須符合所規定的要求。軟罐頭所用的隔板、支架、載盤或其他盛裝方法必須確保殺菌鍋內加熱介質能繞容器均勻循環。C.8 排水閥應該裝配阻礙性的水控制閥。在所有排水口上要安裝阻擋物。C.9 水平面指示器應該采用一種測量殺菌時殺菌鍋內水平面的方法,例如:使用儀表、測

39、高玻璃或小型活栓。水必須在升溫階段和殺菌階段覆蓋容器的頂層,最好在冷卻階段覆蓋容器的頂層。操作員要每隔適當時間檢查并記錄水平面,以保證水平面處在正確的位置。C.10 空氣供應和控制、水循環C.10.1 空氣供應和控制 對臥式和立式加壓水殺菌鍋,應向殺菌鍋內灌入適當壓力和比率的壓縮空氣。要使用自動壓力控制設備來調節壓力。必須在空氣供應管路上安裝檢測閥防止水進入空氣供應系統。在升溫階段、殺菌階段和冷卻階段必須維持空氣和水不斷循環;應按照有經驗的加工權威認可的方法來設置空氣和水的循環方式,以確保熱量在殺菌鍋內均勻分布,所有的記錄都要備案;如果空氣是用來促進循環的,它就應該在殺菌鍋和殺菌鍋底部的蒸汽控

40、制閥間灌入蒸汽管路。C.10.2 水循環當水循環系統用來均勻分布熱量時,它應該安裝成讓水在鍋底集合匯總管收集并通過沿鍋內全長延伸的散布管排放。散布管的孔眼應均勻分布并它們的總面積應不大于泵排水管道口截面積。匯總管出口應該安裝防堵塞屏障以防止碎片進入循環系統。應在泵上安裝指示燈或其他指示性設備以在設備不運轉時提醒操作者并應安裝泄氣口以在操作開始時排出空氣。可以使用權威設定的能使熱量均勻分布的替代性的水循環方法。C.11 冷卻供水對立式殺菌鍋,冷卻水應在鍋頂部的水面和容器之間引入;對臥式殺菌鍋,冷卻水應在泵的匯總管一側引入。冷卻水管路應裝有檢測閥。C.12 殺菌鍋頂隙度在水平面和殺菌鍋頂之間,應留

41、有適當的頂隙度以控制氣壓。C.13 立式和臥式靜止殺菌鍋立式和臥式靜止殺菌鍋應遵循下面圖表的安排。只要有記錄在案的熱分布數據或其他適當的數據表明分布是均勻的,也可以使用其它安裝方法和操作規程。C.14 臨界因子 使用適當的頻率測量并記錄加工規程中指定的臨界因子以保證其在加工規程指定的限度之內。a)當加工規程指定了最大填裝或脫水重量時,應使用適當的頻率測量并記錄重量以保證不超過加工規程中指定的一定尺寸容器的重量的最大值。b)制作真空包裝產品的密閉機器的真空度應使用適當的頻率來監控并記錄以保證真空度符合加工規程的要求。c)這些測量和記錄的時間間隔不能超過15分鐘。d)對在容器中分層的主要產品,應按照加工規程放置它們在殺菌鍋中的位置。14SN/T0400.62005附 錄 D(資料性附錄)熱力殺菌糾偏措施D.1 基本要求殺菌未達到熱力殺菌工藝規程或排氣及臨界因子控制上存在著偏差,則必須將所涉及的產品進行全面重新殺菌,并保存再殺菌的記錄;或對該部分產品另行堆放,主管機構按照進口國殺菌主管當局或國家殺菌主管當局制訂的公認方法對殺菌的安全性進行評定。如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