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的絕密手法_第1頁
整脊的絕密手法_第2頁
整脊的絕密手法_第3頁
整脊的絕密手法_第4頁
整脊的絕密手法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整脊的絕密手法本法對所有腰腿痛都有調治作用,尤其對腰間盤突出,骨增生,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狹窄,風濕病等效果顯著。特別提示:骨質增生,如無復位手法,僅能好轉,不能愈。這一點為95%以上的醫生忽視。因此才有骨質增生不可能完全治愈的繆論。骨質增生的原因見“神手”教材。 頸腰椎病定位歌:一三七頸難前后,二五六椎側彎難。唯有頸二旋轉難,頸椎有病垂先變,腰一有病前彎難,腰二病難左右彎。腰三左右難轉動,腰五不敢往后彎前后左右都難動。必是腰四病無疑。第一步:檢查偏歪錯位的椎休。首先確定第四腰椎的位置,兩骨盆連線的中點即為第四腰椎。向下則為五腰椎,向上逆推則可知三、二、一椎。先熟悉脊椎定位歌:頸七腰五胸十二,肩

2、胛胸七盆骨四。大椎頸七向上推,逆推方便定病位。所謂逆推:是由下向上推按。經多年經驗本法對脊椎偏歪,增生比向下推按更容易,更方便定位。檢查方法:1、用拇、食二指分開由下向上推按,仔細體會有無硬結,條索狀或壓痛點等異常情況。2、望診法:正常的脊椎若無病變則脊椎顏色無異常,當脊椎偏歪或錯位日久則在相應的椎體附近出現:青紫,紅等色或點狀,片狀的色素沉著,斑生在哪一椎為那一椎有病變,對應的臟腑也有病變。3、看突起:哪一段椎體在人站立時向后突起則該脊椎必有問題。突起一般不是單一,而是幾全椎體“排狀突起”胸椎上段突起為肺心病無誤。中段突起則為肝胃膽病。當然凹陷也為病變。記住:過人的觀察能力,是造就一個名醫的

3、首要條件。學會認真的觀察是成功的前提。第二步 手法放松肌肉:凡腰腿病放松必須由胸七放松至承山穴為止,這一點為極大多數按摩技師或醫生所忽視。由上向下用按、摩、揉、推、拿、提、滾等手法放松,共3-5 分鐘。第三步 手法點穴:壓痛點,腎俞,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每穴按30 60 秒。指力不足者可用點穴筆代。第四步 手法復位:現在流行的“斜扳法”極易出醫療事故,本人在這個基礎上改良后定為“旋扳法”。本手法實即借鑒頸椎復位手法。“旋扳法”:即利用上下,左右四種交叉旋轉的力量(即內家拳的螺旋力)綜合運用,上面在肩部的手必須要有向上向后的力量。放在臀部的這只手必須向前向下的力量。四力形成旋轉力度。則醫

4、生用力小,病椎易復位,病人無痛苦。要點:1、嚴重腰椎病在復位時,病人必須將頭轉過來,面向醫生。2、腰椎上段及胸椎錯位者,醫生在肩部的力量必須大于在臀部的力量。腰骶椎錯位者,下部用的力量必須于上部的力量。“旋扳法”適用于左右錯位者,不適用于前后突出者。 曲膝扳骶法:病人仰躺,醫生用一手拉起一腿曲膝向胸部按壓,凡有病的那一側椎體必壓不到胸部,然后叫病人雙腿曲膝,醫生用一手橫肘按于脛骨部并向下壓,一手向上向前搬頂腰骶部,兩手協同上下,一起用力。本法適用于凹陷或前凸。向后突者:用雙手交叉按壓法,按在病人病椎,叫一助手拉病人雙腿向后拉。兩人同時用力,即可復位。要點:后拉,下壓必須同步。第五步協同療法(也

5、是最重要的一步)。本法的理論。即:人是一個整體,一個人不論是胸椎,頸椎,腰椎。那一個椎體有病變,必將影響其它的椎體,如果只在其病變椎體復位,而沒有在其“協同病椎”復位的話,那么這 個病只治好一半,完全有復發的可能。腰一對頸五,腰二對頸四。腰三對頸三,腰四對頸二,腰五對頸一即:腰一錯位日久則頸五必有錯位。在腰椎復位的同時必需復位頸五椎才是完整復位手 法。望各弟子記住了。記得自己幾年前剛剛學習手法時,同學“密授” 一頸椎手法,如獲至寶。后來機緣成熟,反復學習鉆研各 家各派手法,雖不能盡得其真傳,亦往往有所得。不經意發現了很 多很好的手法,如頸椎滑脫手法,環椎手法,能骼關節前錯位手法 等等。雖有漏洞

6、,但往往對臨床有良效。從迷茫走向成熟,用了幾 年的心路。很多手法雖都是在學習其他各派手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的,但往往都是靈感乍現的結果。偶然中有必然的因素。一個好的 手法的建立,簡直需要一個太多的時間過程。但學習的時候,也許 幾分鐘就學會了。所以手法的學習并不難,關鍵是老師肯不肯教給 你的問題。本篇所收集的手法,都是本人常用的手法,很多朋友一 般兩天就可以掌握了。今天將自己所有的手法整理由來,旨在拋磚引玉,推動手法的發展,更希望廣大手法愛好者盡量少走彎 路,在手法上盡快成熟。手法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是一種修為,是一種境界。 序二正脊實踐錄第一版由來后,經過一年多的臨床與實踐發現有許多不完善

7、的地方,或錯誤的地方。現重新修訂,有刪減的,有增加的,有些是根本上的改變。此版增 加了很多圖片以便大家學習,此書凝聚了本人幾年以來的所有心 血,和研究成果。寫由新版只為啟發大家的思路。本人才疏學淺, 錯誤之處難免。謹以此書獻給對手法長期執著的朋友!2012-3-18 夜 一、環椎手法(一)旋前手法操作:病人坐位,以左側為患側(左側橫突隆起),術者左手虎口張開,食指等四個指頭遠端兩節指節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橈側指面抵住左側橫突,拇指抵住左側枕骨下緣;術者右肘部托著病人的下頜,向右側旋轉病人頭部,并后仰其頭部,同時左手配合,待頭部旋轉力量到達左手食指下,術者以腰部發力,雙手同時端提病人的頭部。往往會

8、聽到彈響聲。1、如果病人的橫突只是單純側擺就用食指壓在,旋轉病人頭部角度就可以拔伸發力了。2、如果病人的橫突側擺,并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頜方向移動,就用左手橈側勾拉住橫突前側,旋轉病人頭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3、此手法的運用使環椎的矯正簡單化了,定位,定性,這也是本人最滿意的一個手法了。4、橫突側擺旋前的手法好像國內外很少,此手法的發力技巧和以前本人發表的滑脫手法有相似之處。是一個難得的好手法。注:手法完善只是治療方法的完善,但不等于疾病就可以治愈。(二)旋后手法病人坐位,術者站病人身后,以拇指抵住風池穴飽滿隆起處,另手肘部托住病人下頜,寸勁發力。此手法適合環椎后錯位。此手法可以同樣的手法調整頸2

9、 到頸 6 的后錯位。二、樞椎手法樞椎錯位通常表現在關節突,有時候也表現在棘突,因為棘突比較大,所以椎體失衡往往會表現在棘突的錯動上,摸上去是有棱角,棘突左右不對稱。關節突錯動,通常表現為隆起,用各種手法都可以調整。有時關節突摸上去不明顯,只有棘突的表現,或按壓痛等。而棘突的錯動,好像馮氏就是棘突為定點發力。今天解紹一種端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馬扎上,術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頜,左手搭于病人對側的頭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側,其余四個指頭按壓在同側耳朵前方的面部,雙手協調,左旋病人頭部,感覺拇指下力量所至。然后以腰部發力,端提病人的頭部。往往有卡塔彈響。此手法適應于以樞椎棘突隆起為表現方式

10、的錯位,尤其是關節卡壓明顯者。三、改良頸椎手法病人仰臥,不用枕頭,術者站在病人頭方,矯正手虎口張開,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關節掌面,抵住錯位的關節突或節段突起;另手虛掌扶住對側頭部(耳朵及周圍),輔助矯正手做健側旋轉及鎖定,寸勁發力時雙手協調旋轉頭部。說明:1、此手法適應頸椎2 到頸 6 的矯正,尤其是側彎者,不適用前曲大的頸椎。2、此手法最大的好處是安全有效,而且病人沒有恐懼感,有人甚至沒明白過來怎么回事,就手法結束了。此手法是用雙手腕協調完成發力的,運動范圍小,即使診斷錯誤也沒事,因為發力時會有空虛感,可以有效的保護正常的椎體。3、制動性好。但此手法因是手腕發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

11、4、發力時,雙手可以相互協調發力,如定點發力為主,或托頭手發力為主,或雙手同時發力。輔助手發力方向是斜上45 度。四、頸椎滑脫手法數年前,本人就發現一種頸椎滑脫手法,感覺在臨床上有很好的療效,特錄于下:以病人頸5 滑脫,右側橫突側突明顯為例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馬扎上,術者無名指和小指指端微曲勾壓住病人頸5 橫突的前結節,拇指卡在病人左側枕骨風池上方部位,食指卡壓在對側風池上方的枕頭上;術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頜,以頸5 為中心旋轉頸部,旋轉20 30 度,試著輕提頭部,以右中指無名指下緊張為度,然后瞬間頓提頭部復位。說明 :1、此手法適應頸椎的滑脫或頸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亂,對頸椎整體強直伴有單椎體旋前

12、,力線斷裂一樣有效果。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強中指和無名指的力度,同時輔助右手讓頸5 以上形成整體,同時保護環樞椎。中指和無名指壓住前結節后,瞬間復位時沒有發力動作,只是讓牽引的力量達到頸5。3、左肘托下頜時,肘尖正好放在下頜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樣,盡量讓病人在發力前舒適不緊張。發力方向左上。注意不能把牽拉力集中到環樞關節。4、滑脫的椎體往往都有側擺的表現,以一側橫突觸覺明顯為矯正側。強直型的椎體有單個椎體的側擺旋前,觸感也是一側橫突突出前移。5、此手法最大的特點是著力點在橫突前側,操作時無名指和小指要求拖住軟組織壓在橫突上,減輕病人疼痛。七、單側胸椎手法操作:病人胸椎右側隆起,或壓痛

13、明顯,病人仰臥,低枕,雙手抱肩膀,雙肘重疊胸前,最好右肘在下,我站在病人的右側,左手在病人右手腕關節處鎖住右手和其左臂,拉動病人身體向右側旋3045 度,同時我右手四指關節屈曲,伸到病人的右側錯位處,我左手及身體壓到病人雙肘,調整病人的旋轉角度,讓力點集中到我右手屈曲的四指關節上,做寸勁垂直按壓。說明:1、此手法是專門針對單側胸椎錯位,比謝氏手法更有針對性,往往頑固性的可以在瞬間復位(建議先做X 診斷)。2、此手法對胸3 到胸 10 都有效果,尤其是其他手法不效時。個人認為此手法是胸椎類手法中的一個一個基本手法。3、如果想調節左側椎體,可以用術者右手大魚際墊壓在患椎。八、美式腰椎手法病人側臥,

14、曲膝曲髖,患側在上,術者用一手推病人的肩膀,一手用豆骨壓住病人的橫突或棘突,身體或胯卡壓旋轉病人的骨盆,造成病人腰椎關節的松動,造成椎體瞬間松動。壓橫突時,術者手和身體向同向發力;壓棘突時,因為發力方向不同,所以身體發力要照顧手的下切力,就以下壓為主。九、腰椎手法(斜扳式)病人側臥,低枕,術者身體卡壓住病人的屈曲的胯和大腿等,同時用定點手的豆骨壓在棘突下側方,另手推病人的肩膀向后,發力時,用我上半身卡壓病人胯的同時,豆狀骨從下方推棘突或下方的關節突。說明: 此手法卡壓力和推頂力幾乎同時進行,要求術者身體整體協調。此手法也驗證了腰椎擰毛巾理論。十、骶髂關節前錯位手法骶髂關節前錯位復位手法時,發現

15、一種新式的腰椎扳法:病人仰臥,平枕,雙手交叉放腦后,醫生站在病人一側,一手按住對側髂前上棘,一手勾住病人對側肩胛骨,在固定骶髂關節的情況下,使其上身在稍抬起的情況下向內旋轉,可以調節胸8 以下的各小關節。如果想調節骶髂關節就使勁擰動上身,使其髂骨稍抬起,寸勁沖壓,可有彈響。說明:1、此手法用于骶髂關節前錯位者,并伴有腰椎紊亂者。2、對腰椎關節松動者效果非常好,對腰椎前凸者效果好,對后凸者或關節僵硬者不好。尤其是滑脫的患者,請大家關注此手法。3、此手法是側臥腰椎斜扳的姊妹手法,一正一反。4、對骨盆旋前伴有旋外者(美式旋內),定點手發瞬間可以加旋轉力。十一、直腰定點腰椎扳法手法操作:病人坐方凳,術者坐在病人的后 面,病人右手抬起放在后枕部,左手放于右側季肋,術者左手定點棘突一側,右手從前面把住病人的左肩或放在病人頸項下方(對控 制病人的前屈后仰角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