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發展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_第1頁
產業結構發展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_第2頁
產業結構發展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_第3頁
產業結構發展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_第4頁
產業結構發展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產業結構發展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    葉志娟楊茜張滿摘 要:經濟發展中各地區由于分工、歷史以及政府方針政策的原因,致使經濟發展呈現出差異性與多樣性。本文以不平衡發展經濟理論為基礎,結合相關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構建一個經濟發展過程中多層次的、梯度發展的“中心-外圍”結構體系,進而提出在此體系下,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機制,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縮小與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關鍵詞:梯度;中心-外圍;集聚;產業經濟一、引言世界各地經濟的發展都是不平衡的,而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典型的“中心-外圍”的結構特征。盡管改革開放已3

2、0多年,但我國東西部地區差異仍表現突出,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也越來越迫切。由于歷史分工以及政府的作用,各地區的經濟各有側重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生產要素和生產力的集聚,圍繞這一集聚的中心,在區域外衍生出一批與集聚中心產業所配套的外圍產業。而縱觀世界各地產業轉移的規律,必然會在當初的外圍區域演變出“外圍中的集聚”,文章順著如此的發展邏輯,演化出“中心-次外圍-外圍-.”,也即文中將要論述的“i級中心外圍-ii級中心外圍-iii級中心外圍-.”的階梯狀的經濟遞次發展模式。再將如此眾多的“中心-外圍”連接在一起,就構建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結構,反映出各“中心-外圍”是相互聯系、互為

3、條件的兩極存在,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動態的區域經濟發展體系。二、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的演化邏輯由經濟增長的非均衡性可知,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取決于某一地產業結構的集聚水平,并且隨著集聚水平的提高區域產業經濟結構水平越高。某一地區產業經濟的集聚發展,形成該地區產業發展的“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發展程度的進一步深化,會出現阻礙該地產業經濟繼續發展的各種“閾”,例如生產要素資源的限制、不相匹配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文化因素等。資本的逐利性必然尋求更加適宜的地方,圍繞該“中心”地區將迎來發展時機,一方面中心集聚區經濟發展的擴散效應和輻射效應會帶動中心地區外圍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心地區的外圍從一開始

4、就發展為中心集聚經濟地區產業發展服務的配套產業。通過雙向機制作用,形成“中心集聚-外圍配套”的產業發展模式,本文將其稱為“i級中心外圍”區域結構。“i級中心外圍”區域結構的產業發展存在著梯度差異,相比于中心區的外圍經濟區域,中心集聚區一般處于產業結構的更高階段。但也并非都如此,如果“i級中心外圍”區域結構表現的是“制造業中心-服務業外圍”,則從產業結構角度來說外圍地區高于中心地區。對于“i級中心外圍”區域結構的外圍地區來說,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提高同樣受到自身“閾值”的種種限制,進而必須借助以初始外圍為中心的次一級外圍地區的配套產業支持,這樣便形成了次一級的中心外圍結構,文中將其

5、稱為“ii級中心外圍”結構區域。也可以認為由初始的集聚中心,發展到另一級的集聚中心,即沿著“集聚-次集聚-.”的演化模式。很明顯,圍繞著一個“i級中心外圍”結構區域必然產生不止一個的“ii級中心外圍”結構區域,這樣所形成的結構類似于增長極和點軸發展的布局模式。通過各級中心外圍的相互連接、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經濟發展結構系統,從而有效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以此類推,圍繞著“ii級中心外圍”結構區域會衍生出眾多“iii級中心外圍”結構區域.在每一層級的同一橫截面,通過彼此的競爭合作再連接在一起,便會形成網絡的模式,進而形成本文所論述的統一的、動態的梯度“中心-外圍”層及分布格局的網絡體

6、系。在這一網絡體系中,每一區域所處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一個動態的演進發展過程綜合體,是隨著時間推移和經濟發展而變化著的,梯度體系說明每一“中心-外圍”層級之間存在著經濟發展水平層次的多樣性與不平等性。在生產力各要素分布相對固定的各地區而言,經濟結構發展的產業布局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穩定,由此推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網絡體系分布格局是相對穩定的,但是一種在動態演化中的一種相對穩定,絕對的固化模式并不存在。三、政府與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的構建通過前文對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的構建以及演化邏輯的推演,其中不足是缺少對政府作用機制的分析。首先,依靠政府力量消除各自所轄區域內部的體制性障礙,使其

7、向統一的區域市場轉型。消除過去行政計劃、命令等造成的國民經濟分割,實現資源更加優化的配置方式。其次,由于各區域在產業布局發展的選擇上各自為政,重復布點嚴重,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加劇。這嚴重違背了本文所分析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結構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不利于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縮小,更加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再次,由于行政區劃的存在,導致同一的市場體系被割裂,各行政區的產業趨同化,公共基礎設施難以實現有效的利用。針對此需要政府運用行政手段解決這一分割市場的行為。最后,實現區域經濟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發展模式需要政府把企業作為主體,讓企業成為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載體,梯度“中心-外圍”

8、網絡體系經濟發展結構的形成是以企業集群集聚而發生的,讓企業自發集聚在生產要素豐富密集的區域形成中心,通過輻射發展周邊的外圍,再通過產業結構的整體提升使得“中心外圍”發生梯度現象。四、市場與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的構建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的構建也離不開市場作用機制的發揮。通過政府與市場雙方的支撐作用,構建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再經由梯度“中心-外圍”經濟結構自身向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方向演進,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而且這種產業結構的轉型

9、升級的發展趨勢也將呈現出類似“i級中心外圍-ii級中心外圍-iii級中心外圍-.”的模式,即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模式也將表現出“i級-ii級-iii級-.”這樣遞次發展的邏輯。最后經過多個同樣模式的交叉連接,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就會形成網狀連接網狀發展的格局,隨著時間推移,經濟發展必將使得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模式按照“.-iii級-ii級-i級”來進行,一步一步實現全社會的產業結構升級。 五、小結本文在對以往有關集聚理論和中心-外圍理論基礎上進行邏輯推演,設想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框架。從政府與市場角度研究如何圍繞這一框架體系實現更高層次的集聚和中心-外圍的擴展

10、,從橫縱兩個方向發揮政府與市場的積極作用,使得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的覆蓋延伸面更深更廣,以此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通過梯度“中心-外圍”網絡體系的構建,對于不平衡發展的各區域最終通過各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共同提升來實現基于各區域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產業經濟結構向高層次演進與轉型。參考文獻:1marshall,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 macmillan,1890.2weber,a.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1909) 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chicago & london,1965.3krugman , p . geography and tradem. mit press,1991.4friedman m. & florida r. the geographic source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annals of american geographer,1994.5金煜,陳釗,陸銘.中國的地區工業集聚:經濟地理、新經濟地理與經濟政策j.經濟研究,2006,04:79-89.6楊向陽,高覺民,童馨樂.關于服務業集聚研究的若干思考j.財貿經濟,2009,02:121-125.7胡晨光,程惠芳,陳春根.產業集聚的集聚動力: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學家,2011,06:93-101.8krugman.p. history versus expectations :a com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9何偉.新經濟地理學研究文獻綜述j.經濟學動態,2004,07:100-105.10安虎森,李錦.適度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