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醫院常用的隔離預防技術醫院常用的隔離預防技術;隔離預防技術,是預防感染性疾病疫情擴散的基本方法;第一節隔離預防的概述;隔離是阻斷傳染源傳播至易感者的所有路徑,而不被其;(一)感染性疾病或醫院感染傳播的幾個;概念;醫院感染實際上也是一種特殊的感染性疾病,具備一般;感染性疾病和醫院感染的傳播過程,一般需要具備3個;(二)隔離預防方法的基本分類;目前,隔離預防主要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于傳染源特點切斷其傳染途徑的隔離措 施;一類是保護性的預防措施。醫院常用的隔離預防技術隔離預防技術,是預防感染性疾病疫情擴散的基本方法,也是減少或杜絕職業暴露,維護醫護人員執業安全與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實施隔離預防技術
2、的目的在于隔離感染源,阻止微生物在患者、醫務人員及媒介之間播散,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預防醫院感染暴發流行。為實現這一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操作技術,統稱隔離預防技術,隔離預防在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方面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第一節 隔離預防的概述隔離是阻斷傳染源傳播至易感者的所有路徑,而不被其感染所采取的各種措施。隔離防護技術應用臨床由來已久,1877年美國一些醫院把傳染與非傳染病患者分別安置,采取消毒措施。1910年引入“屏障護理(barrienursing)”概念,即在傳染病病房內,醫務人員使用隔離衣,接觸病人后消毒劑洗手,對被病人污染的物品消毒,減少病原體傳播給其他病人和醫務人員的機
3、會。20世紀50年代,綜合性醫院采取隔離病房收治傳染性疾病患者。1970年美國CDC提出按傳播途徑進行隔離防護分類,如呼吸隔離、接觸隔離、消化道隔離、血液隔離等,并為大多醫院所采用。我國也非常重視醫院隔離防護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并取得較快進展,2009年4月頒布了醫院隔離技術規范,從醫療建筑分區、布局與流程、傳播途徑及其防護用品應用等方面進行規范,為預防疾病傳播,減少職業暴露,控制醫院感染,保護醫務人員安全執業提供了強力的法規支撐。(一)感染性疾病或醫院感染傳播的幾個概念醫院感染實際上也是一種特殊的感染性疾病,具備一般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征,而正確認識感染性疾病的傳播過程,是實施針對有效隔離預防措
4、施的基本前提。感染性疾病和醫院感染的傳播過程,一般需要具備3個條件,即感染源、感染途徑和易感人群。感染源,系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場所,宿主通常包括患者、隱性感染者和健康帶菌(毒)者。傳播途徑,系指病原微生物從感染源傳播到易感者的途徑,主要包括空氣傳播、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空氣傳播是以空氣為媒介,空氣中帶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通過空氣流動導致疾病傳播的。飛沫傳播是指傳染源產生帶有微生物的飛沫核,在空氣中短距離移植到宿主上呼吸道而引起的疾病感染。接觸傳播是指微生物通過手、媒介物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導致易感人群發生疾病或感染的。易感宿主,主要是指對某些疾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容易受到
5、病原體侵襲而獲得感染的個體或群體。(二)隔離預防方法的基本分類目前,隔離預防主要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于傳染源特點切斷其傳染途徑的隔離措 施;一類是保護性的預防措施。基于傳染源控制的隔離方法,按照病原體的傳染性以及傳播途徑,可以劃分為:嚴密隔離、接觸隔離、呼吸道隔離、消化道隔離、血液體液隔離、抗分枝桿菌隔離、特殊耐藥菌隔離等。目的在于阻斷疾病的傳播。保護性預防隔離,是為了保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白細胞減少、接受化療患者等,使他們在患嚴重疾病同時,盡可能減少發生感染機會所采取的保護性措施,比如嚴格技術操作與消毒措施,調整患者診療環境與空間,如安置在層流式無菌室,應用必要的藥物治療等。不論是基于傳
6、染源控制,還是保護免疫功能低下者所采取的隔離防護措施,在實際工作中是相互聯系的,對于具體的患者有時可能是單一使用的,也可能是多種隔離措施并用,關鍵是取決于患者的病情實際和康復需要,以及醫務人員的自身防護要求。(三)醫療區域的劃分及其定義醫療區域根據感染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一般劃分為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三大區域,各區域之間一般應設緩沖區域。清潔區,是指不易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質污染,以及傳染姓疾病患者不得進入的區域。潛在污染區也稱半污染區,是指介于清潔區與污染區之間,有可能被患者血液、體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質污染的區域。污染區主要是指傳染病患者和疑似患者接受診療服務的區域,包
7、括被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衣物、用具等物品暫存和處理場所。緩沖區域是指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的過渡空間,為節省醫療用房,一般設置空間相對較小。(四)標準預防的基本概念及其方法標準預防是實施隔離預防措施應遵循的重要原則和基本要求,也是醫院所有患者和醫務人員職業防護時所使用的一組預防感染措施。標準預防基于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膚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則,將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汗液除外)均視為具有傳染性,在接觸上述物質、黏膜與非完整皮膚時必須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傳播;必須進行雙向防護,既要防止患者將疾病傳染給醫務人
8、員,又要防止醫務人員將疾病傳染給患者。標準預防適用于所有患者的診斷、治療、護理等操作的全過程,當醫務人員每次進行的操作可能接觸污染物時,必須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他部位時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標準預防措施主要包括:嚴格無菌操作技術規程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根據預期可能的暴露選擇并正確使用口罩、防護鏡或面罩,適時戴手套,穿隔離衣、防護服、鞋套,以及安全注射,規范處理污染的醫療環境、醫療儀器設備和其他物品等。對可復用的醫療用品和醫療設備,在用于下一個患者之前,應根據規定要求進行消毒或滅菌處理。處理被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儀器設備時,要防止工作人員皮膚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避免將病原
9、微生物傳播給患者和污染環境。須重復使用的利器,應放在防刺穿的容器內運送、處理,防止刺傷。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針頭等放置在防刺穿、防滲漏的容器內進行焚燒處理。急救場所患者可能出現呼吸驟停等需要復蘇時,用簡易呼吸囊或其他通氣裝置以代替口對口人正呼吸方法。對醫院普通病房的環境及物體表面包括床欄、床邊、床頭桌、椅、門把手等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應定期清潔,遇其被污染時應隨時消毒。可重復使用的餐飲具,應消毒、清洗后再使用,隔離患者應盡可能地使用一次性餐飲具。在處理和運送被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時,要防止醫務人員皮膚暴露和污染工作服及環境。可復用的衣服置于專用袋中,運輸至指定地點進行
10、消毒、清洗,防止運輸過程中次生污染。醫療廢物處置應按照國務院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廢物管理辦法及其相關法規進行管理。第二節 醫院隔離預防技術管理隔離預防技術是醫院重要的醫療保護性制度之一,加強和規范隔離預防技術管理,對保護醫務人員的執業安全和避免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一)制定隔離預防制度醫院感染管理與傳染病疫情控制,關系到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做好隔離預防工作對保護醫務人員、患者及其他人員,預防醫院感染,杜絕疫情擴散極為重要。因此,醫院需要結合診療工作實際,制定嚴格完善的隔離預防與管理制度,構建經常性監督檢查機制,確保各部門和相關科室加強管理,嚴密組織,認
11、真落實。(二)改善醫務人員工作環境醫療建筑要布局合理,各種流程符合醫院環境衛生學要求,在具有滿足醫院各專業功能需求的同時,還應具有隔離預防的功能,區域劃分規范、界限明確、標識清楚。(三)嚴格醫護人員手衛生管理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各科室、各部門配備足夠合理的手衛生設備,如流動水、非手觸摸式開關、對皮膚無刺激的肥皂或消毒皂液、快速手消毒劑、干手設施等,以方便醫務人員做好手部衛生。(四)加強傳染性疾病患者管理醫院對傳染病患者,應集中積極救治,按病種分類管理,嚴格探視制度,原則上不設陪護,非探視不可者,探視人員應按醫務人員要求做好相應的防護。呼吸道傳染病患者在病情允許情況下應戴口罩,特殊傳染患
12、者一切活動限制在其病室內,不得隨意離開病房或接受探訪。(五)加強防護技術培訓與指導醫院醫療、護理或感染管理控制部門應經常對全院醫務人員進行隔離預防知識與技術的培訓,不斷強化醫務人員自我保護意識,正確掌握傳染病和特殊病原體感染的傳播途徑、隔離方式和隔離防護技術,熟練操作規程。同時,對醫務人員執行隔離預防制度與職業防護技術操作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指導,積極、有效地預防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從源頭上杜絕或減少醫院感染與傳染病疫情擴散的發生。第三節 醫院建筑布局分區及其隔離預防要求醫院建筑的規劃和設計,應以滿足醫院診療服務功能要求為基礎,在既要有利于預防醫院感染,又要有利于阻止病原微生物傳播擴散的前提
13、下,應盡可能地避免使用對人體健康存在潛在傷害的建材。由于醫院基礎設施使用的長期性特點,因此在設計建筑時,要力求達到建筑設計科學、合理、規范,從硬件設施和環境條件上為一線醫護人員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場所,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便捷的就醫環境。(一)醫院建筑布局的分區醫院建筑布局應合理地進行區域劃分,針對不同區域要求采取相關的管理措施,是醫院的基礎管理工作之一,也是適應和滿足控制醫院感染規范要求的基本體現。根據醫務人員和患者獲得感染危險性的高低,一般劃分為4個區域:低危險區(清潔區),包括行政管理區、生活服務區等;中等危險區(半污染區),包括普通門診、普通病房;高危險區(污染區),如感染疾病科門診、感
14、染疾病科病房;極高危險區(重點保護區),如新生兒室、手術室、重癥監護病房。各區域相對分開,所屬科室相對集中。隔離病區相對獨立,要遠離普通病房和生活區。(二)醫院區域隔離的基本要求醫院應根據生活和診療功能設置,建立明確的服務流程,實施區域隔離,以確保清潔污染分開,防止因人流、物流交叉導致污染,有利于從設施阻隔和服務流程上,減少或避免發生醫院感染和(或)傳染病疫情擴散。1嚴格服務流程醫院服務流程包括患者出入醫院門診、急診或住院接受治療流程;探視者、工作人員流程;餐飲服務與清潔物品供應流程;尸體和醫療廢物運出醫院流程;各科相互聯系與支援流程等。各個流程應簡捷、便利、順暢、可調,且科學合理、符合規范。
15、同時,醫院應配備適量非手觸式開關的流動水洗手設施,方便醫務人員和患者洗手。通風系統應區域化獨立設置,防止區域間空氣交叉污染,隔離區域應盡量采用感應自控門。2嚴格區域劃分 區域隔離是預防傳染病疫情傳播的基本隔離,即把傳染源(如患者或病原攜帶者)安置在指定地點或特殊環境中,使他們與普通患者、健康人群分開,并對患者所污染的環境及時消毒處理,以防止疾病傳播和不同病種之間的交叉感染。區域隔離的建筑布局,一般分為“三區”、“兩通道”和“兩緩沖間”。三區:即將病房的整個區域分為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清潔區包括醫護人員辦公室、值班室、衛生間、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儲物間、配餐間等。潛在污染區主
16、要有治療室、護士站、消毒室、內走廊等。污染區包括病房、處置室、污物間以及患者出入院通道等。兩通道:即醫務人員通道、患者通道。醫務人員通道、出人口設在清潔區一端,患者通道、出人口設在污染區一端。兩緩沖間:為清潔區與半污染區之間、半污染區與污染區之間專門設立的區域,是一個兩側均有門的相對阻隔的通道。3嚴格區域管理要求 各區域間界線清楚,應有明顯標識和實際隔離屏障。在緩沖間,只有當一側門關閉后方可開啟另一側門,以減少區域之間空氣流通。不同傳染病患者應分室安置,同種疾病患者可以同住一室,兩床之間距離不少于1. Im。疑似傳染病患者或特殊感染患者應單獨安置,隔離病室應設單獨通往室外的通道或陽臺,并做相應
17、的隔離標志。保證病室內通風設施良好,通風不好的可安裝合適功率的排風扇,運用機械通風。各區域內應安裝合適數量的非手觸摸式開關洗手池。(三)醫院區域隔離的基本方法設立隔離病房,主要用于保護性隔離以及防感染擴散的隔離。在建筑布局上,應放在普通病房的盡端,設一個或多個隔離病室。對易感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對未確診的傳染病患者實行醫學觀察隔離。醫學觀察隔離者應單人單間隔離,相同疾病或同種病原體感染者可同住一室隔離。隔離病室要設獨立的空調設備及通風系統,保護性隔離室可采用正壓通風,呼吸道隔離室要采用負壓通風,一些特殊感染性疾病患者應放在負壓病房,進行隔離治療。第四節 醫院相關科室的隔離預防(一)感染性疾病科
18、的隔離預防感染性疾病科應設在醫院相對獨立的區域,遠離普通病房、兒科病房、ICU和生活區。中小型醫院可在醫療建筑區的一端開設感染性疾病病區,整體布局上,應設置單獨的科室出入口、醫務人員通道、患者通道和患者出入院處理室等。嚴格消毒隔離制度和標準預防措施,合理配置防護用品,實施適度的個人防護。感染性疾病科在區域內應以適應和滿足隔離預防要求為原則,嚴格按照“三區兩通道”進行設計,界限清楚,標識醒目。醫務人員進入三區,嚴格區域流程和管理要求,不同種類的感染患者分開安置,同類患者每間病室不超過4人,床間距一般不應少于1. 1m;病房通風設施良好,以自然通風為主,溫度適宜時可長期開窗,通風不良時可安裝排風扇
19、,以保證病房內空氣新鮮,禁止使用中央空調。醫療廢物管理應嚴格按照國家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范處置。嚴格執行陪探視管理制度,原則上不設置陪護、限制探視,確須陪護和探視的,應采取相應的隔離防護措施。(二)普通病區的隔離預防普通病區布局應設病房、辦公室、男女更衣值班室、治療室、處置室、換藥室、儲物間、配餐間、盥洗間、衛生間以及污物間等。嚴格清潔消毒制度,定期對病室物品和空氣進行消毒。在日常管理中,普通病房感染患者與非感染患者分開安置,同類感染患者相對集中,病室內安置床位一般為46張,床間距應不少于0. 8m,特殊情況不得超過8張床。單間病室一般安排病情較
20、重的患者、特殊感染患者、高度耐藥菌感染的患者或其他需要隔離的患者,包括保護性隔離,如免疫力低下的易感患者。有條件的單人間可配備獨立衛生間和洗浴設施。配備適量非手觸式開關的流動水洗手設施,以方便醫務人員和患者洗手。禁止在病房走廊抖動患者使用過的床上物品、污物或暫存污物,嚴格探視陪護制度,認真執行國家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科學規范地進行醫療廢物處置。(三)負壓病房的隔離預防負壓病房是通過特殊通風裝置,使病房的空氣按照由清潔區向污染區流動,使室內壓力低于室外壓力的一種特殊病房,一般應設置于污染區,主要適用于通過空氣傳播的感染患者的隔離治療。為保證有效的通氣壓力,除留有必要的出入口外,所有
21、的門窗必須保持關閉。病室內空氣送風口和排風口的位置直接影響空氣的流動,因此負壓通氣采用上送風、下排風的方式。送風口即空氣入口可設在墻上方或天花板上,排風口設在墻下方,但距地面不小于0. Im。送風口應遠離排風口,避免形成空氣死角,使空氣自上向下朝著污染的地面移動,通過墻下方的排風口排出。排出的空氣,應經過消毒處理,確保對環境無害。病房送風和排風管道上宜安置壓力開關型的風定量閥,使病房的送風量、排風量不受風管壓力波動的影響,使病房負壓穩定有可靠保證。輸入新鮮的過濾空氣,進行適當的空氣循環,能稀釋和去除經空氣傳播的微生物的污染,也能去除異味。負壓病房送、排風應經過初、中、高效過濾器三級處理,每小時
22、換氣6次以上,為保持房間的負壓,排風量應大于送風量85rn3111。負壓病房內應設置獨立衛生間,有流動水洗手和洗浴設施,為便于觀察,在走廊一側墻壁可安裝玻璃窗或配備室內對講設備系統。負壓病房應設置壓差傳感器,用來檢測負壓值。負壓病房僅可以安排同種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到本病室外活動。醫務人員應加強工作的計劃性,集中治療護理,減少出入頻率,做好設備日常保養,保證通風系統正常運轉。(四)門診的隔離預防一般門診的布局應從方便患者診治出發,單獨設立出入口,流程清楚,有掛號、候診、交費、診斷、檢查化驗、治療、取藥等處,交通便捷,減少患者往返,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在門診出入口或大廳設置掛號、問詢、預檢分診、
23、交費、取藥等窗口或柜臺。門診量較大的科室原則上應設置在較低樓層或在出人口附近,各科配備適量診室,并有指定的隔離觀察診室。兒科、婦產科和感染疾病科門診,應分別自成一區,設在一層出入方便處,單獨設置出入口,有預檢處、掛號、取藥處,另設單間隔離診查室,隔離診查室有對外出口,并嚴格區域管理。建立預檢分診制度,發現傳染患者或疑似傳染患者,應到指定隔離診室診治,并及時消毒。為避免不同科室患者相互穿行和干擾,應分科掛號、分科候診。各診室要采光良好,室內可以自然通風,無窗戶的診室應安裝通風設施,保證診室空氣新鮮。診室內應有非手觸式開關的流動水洗手設施,或備有速干手消毒設施。有條件時,外科處置室應分別設置無菌切
24、口處置室和感染切口處置室。若在同一室內進行,應先進行無菌切口的處置,再進行污染切口、最后進行特殊感染切口的處置。(五)急診科的隔離預防急診科應與門診部毗鄰,設單獨寬敞出入口,有與其他科室或部門相連的通道,各主要通道應考慮檢查車或檢查床、設備的出入通暢,方便患者就診。急救大廳寬敞明亮,急診科應設預檢分診、診查室、隔離診查室、搶救室、治療室、觀察室或監護室、值班更衣室、醫護辦公室等,有條件的醫院還可設掛號、收費、取藥、化驗、X線檢查、手術室等,也可利用門診和醫技科室的設施,進行急診急救。嚴格預檢分診制度,及時發現傳染病患者,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各診室內應配備非手觸摸式開關流動水洗手設施,或備有速干手
25、消毒劑。搶救器械一用一消毒或滅菌。急診觀察室應按一般病房要求進行管理,急診觀察室病床間距不小于1. 2m。急救或遠送患者過程中也應嚴格落實隔離措施。三億文庫包含各類專業文獻、文學作品欣賞、應用寫作文書、各類資格考試、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行業資料、醫院常用的隔離預防技術16等內容。醫院常用的隔離預防技術16-2第五節醫院常用的防護技術;所謂的防護技術,就是正確規范地使用防護器材,阻止;一、醫務人員防護的原則;醫務人員的防護,原則上應實行標準預防措施與方法,;二、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手衛生,即醫務人員對手部進行清潔與消毒的方法與過;三、正確使用防護用品與器材;(一)口罩;1定義與作用口罩
26、,是保護醫務人員和其他人群或患;2分類與特點常用口罩可分為紗布口罩、外科口罩第五節 醫院常用的防護技術所謂的防護技術,就是正確規范地使用防護器材,阻止醫務人員與病原體或受到病原體污染物品直接接觸,避免發生醫院感染或疾病傳播的方法,主要包括手衛生或手消毒,正確使用口罩、手套、防護服、鞋套等物品器材等。一、醫務人員防護的原則醫務人員的防護,原則上應實行標準預防措施與方法,并根據工作性質與環境的危險性程度進行分級防護,采取相應的、符合規范要求的且適宜可行的防護措施。任何過度防護或消極防護的做法,都應及時糾正。一級防護,基本適用于初篩門診、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醫務人員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
27、戴工作帽和防護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二級防護,主要適用于進入留觀室、專門隔離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患者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從患者身上采集各種標本的醫務人員,以及轉運患者的醫務人員和司機等。進行上述工作時,醫務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三級防護,重點適用于為患者實施吸痰、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醫務人員。基本要求是,醫務人員在做好二級防護的基礎上,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二、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手衛生,即醫務人員對手部進行清潔與消毒的方法與過程。它是進行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最重要、最經濟、最簡便的措施之一。醫務人員的手部清潔與消毒指征、方法及注意
28、事項,應遵照WS/T 313-2009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的標準要求嚴格執行。三、正確使用防護用品與器材(一)口罩1定義與作用 口罩,是保護醫務人員和其他人群或患者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塵、氣溶膠、微生物及放射性灰塵傷害的保護性用品。其作用與目的在于預防經空氣、飛沫傳播的疾病。戴口罩還可以減少患者的血液、體液等傳染性物質濺噴于醫護人員的面部,尤其是口腔及鼻腔,也可防止醫務人員將病原體經呼吸道傳播給患者。2分類與特點 常用口罩可分為紗布口罩、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等。紗布口罩可阻止一部分病毒侵襲,但此種口罩其結構與人面部密合性差,防毒效能相對較差。標準的外科口罩分3層,外層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飛沫進入口罩
29、里面,中間層具有過濾作用,可阻隔空氣中5/im顆粒>90%,近口鼻的內層用以吸濕。醫用防護口罩,如N95口罩,這是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認證的口罩。“N”是指非油性的顆粒物,“95”是指在NIOSH標準規定檢測條件下,過濾率達到95%,且有較好的密合性,適合自己臉型的口罩。3選擇要求 選擇口罩應符合GB19083-2003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和GB19084-2003普通脫脂紗布口罩的規定標準,其中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規定口罩濾料的顆粒過濾率應不小于95%。4應用指征 口罩的應用指征,總體上應該是根據不同的具體診療操作要求,選用不同的口罩。一般醫療活動,可佩戴紗布口罩或
30、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在手術室工作、護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和進行體腔穿刺時,應戴外科口罩。接觸經空氣、飛沫傳播的呼吸道疾病感染患者時,須戴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5佩戴方法 外科口罩佩戴方法。將口罩下方帶系于頸后,將口罩上方帶系于頭頂上方,將雙手指尖放在鼻夾上,從中間位置開始,用手指向內按壓,并逐步向兩側移動,根據鼻梁形狀塑造鼻夾,根據顏面部形狀,調整系帶的松緊度。醫用防護口罩佩戴方法。一手托住防護口罩,有鼻夾的一面背向外,將防護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夾部位向上緊貼面部,用另一只手將下方系帶拉過頭頂,放在頸后雙耳下,再將上方系帶拉至頭頂,將雙手指尖放在金屬鼻夾上,從中間位置開始,用手指向內按鼻
31、夾,并分別向兩側移動和按壓,根據鼻梁的形狀塑造鼻夾。6注意事項 使用醫用防護口罩或外科口罩時,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夾,防止口罩鼻夾處形成死角漏氣,降低防護效果,同時使口罩與面部良好密合。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口罩潮濕后應立即更換,口罩受到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隨時更換。每次佩戴防護口罩進入工作區域之前,應進行密合性檢查。檢查方法:將雙手完全蓋住防護口罩,快速地呼氣,若鼻夾附近有漏氣,應按佩戴方法步驟“調整鼻夾項”的方法,重新調整鼻夾位置,若漏氣位于四周,應調整到不漏氣為止。紗布口罩應保持清潔,定期更換、清潔與消毒,遇污染時應及時更換。(二)防護鏡、防護面罩1定義與作用 防護鏡是防止患者的血液、體
32、液等具有傳染性物質濺入佩戴者眼部的專用防護用品。其作用在于醫務人員進行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為有效防止患者血液、體液等物質濺入眼睛、面部皮膚及黏膜,提供屏障保護。2分類根據其形狀和作用,可分為防護眼鏡、防護面罩。3選擇要求 選擇防護鏡應符合(DB11/188-2003)醫用防護鏡技術要求技術標準,如頂焦度、棱鏡度偏差、色澤、可見光透射比、抗沖擊性能、耐腐蝕和消毒性能等應符合規定。防護眼鏡及防護面罩應有彈性佩戴裝置。4應用指征防護眼鏡、防護面罩的應用指征: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時,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如內鏡檢查、口腔科治療等;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傳染性疾病患者時;為呼吸道傳染患
33、者進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濺時,應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5注意事項 在佩戴防護鏡或防護面罩前,應檢查防護鏡是否有破損,佩戴裝置是否有松動問題,每次用后應及時進行清潔與消毒。(三)手套1定義與作用 手套是防止病原菌通過醫務人員的手在人群中播散和污染環境的防護用品。根據操作目的不同可將手套分為清潔手套和無菌手套兩類。佩戴手套,可以預防醫務人員手上的病原微生物傳播給患者或預防患者將自身的病原微生物傳播給醫務人員,以及預防醫務人員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環境。2選擇要求選擇使用的手套,應是符合GB 10213-1995 -次性使用橡膠檢查手套和GB 7543-19
34、96橡膠醫用手套的技術標準要求的產品。3應用指征清潔手套的應用指征:醫務人員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和污染物品時,應戴清潔手套。無菌手套的應用指征:醫務人員在進行手術時,或為患者進行侵入性診療技術等無菌操作,以及接觸患者破損皮膚、黏膜時,應佩戴無菌手套。4戴脫方法戴手套的方法:打開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開口處,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內面)取出手套,對準五指戴上;掀起另一只袋口,已戴著無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邊內t面,將手套戴好。然后將手套的翻轉處套在工作衣袖外面。脫手套的方法:一手捏住手套污染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用脫下手套的手握住另一只手套清潔面(內面)的邊緣
35、,將手套脫下。5注意事項 在日常診療護理工作中,應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合適種類和規格的手套,一次性手套只能一次性使用。在不同的患者之間進行操作應更換手套,操作完成后脫去手套,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戴手套操作中,如發現手套有破損時應立即更換,戴無菌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四)隔離防護服1定義與作用 隔離防護服是指為醫務人員在工作時接觸到傳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情況下,提供阻隔保護作用的防護用品。一般分為一次性防護服和可重復使用的布制隔離衣兩類,分體隔離防護服和聯體隔離防護服兩種。其作用在于:預防醫務人員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和分泌物的污染,
36、同時預防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和特殊易感患者受到感染。2選擇要求選擇一次性隔離防護服,應符合GB 19082-2003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的規定標準,防護服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靜電作用,過濾效率高,對皮膚無刺激性,穿脫方便,接合部嚴密,袖口、腳踝口應為彈性收口。一般棉布隔離防護衣應后開口,身長可超過工作服或長可及膝,清洗消毒后可重復使用。3應用指征 防護服主要用于下列情形: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時;對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時,如護理大面積燒傷患者、骨髓移植患者以及大創面換藥時;對感染性患者如傳染病患者、特殊耐藥菌感染患者實施隔離時。4隔離衣與防護服的穿脫方法 可重復使用的隔離
37、衣,消毒清洗后再用。可重復使用的隔離衣與一次性使用的隔離衣在穿脫方法方面有所不同。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程序和要求。穿一次性使用的隔離衣; 右手提衣領,左手伸入袖內,右手將衣領向上拉,使左手露出。 換左手持衣領,右手伸入袖內,使右手露出,注意切勿觸及面部。 兩手持衣領,由領子中央順著邊緣向后系好頸帶。 再扎好袖口。 將隔離衣一邊約在腰下5cm處漸向前拉,見到邊緣捏住。 同法捏住另一側邊緣。 將腰帶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將帶子系好。可先扎袖口,衣后邊緣一邊壓一邊。脫一次性使用的隔離衣: 解開腰帶,在前面打一活結。 解開兩側袖帶,將袖帶塞入袖襻內,充分暴露雙手,進行手消毒。 消毒雙手后,解開頸后帶子,
38、雙手持帶將隔離衣從胸前向下拉。右手捏住左衣領內側清潔面脫去左袖。左手捏住右側衣領內側下拉使右袖脫下,將隔離衣污染面向里,衣領及衣邊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消毒清洗后備用。穿可重復使用的隔離衣: 右手提衣領,左手伸入袖內,右手將衣領向上拉,使左手露出; 換左手持衣領,右手伸入袖內,使右手露出,注意切勿觸及面部; 兩手持衣領,由領子中央順著邊緣向后系好頸帶; 再扎好袖口; 將隔離衣一邊約在腰下5cm處漸向前拉,見到邊緣捏住; 同法捏住另一側邊緣; 雙手在背后將衣邊對齊; 向一側折疊,一手按住折疊處,另一手將腰帶拉至背后折疊處; 將腰帶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將帶子系好。 脫可重復使用的隔離衣: 解開腰帶,
39、在前面打一活結; 解開兩側袖帶,將袖帶塞入袖襻內,充分暴露雙手,進行手消毒; 解開頸后帶子; 右手伸人左手腕部套袖內,拉下袖子過手; 用遮蓋著的左手握住右手隔離衣袖子的外面,將右側袖子拉下; 雙手轉換漸從袖管中退出,脫下隔離衣; 左手握住領子,右手將隔離衣兩邊對齊,若掛在污染區,污染面向外,否則污染面向里。一次性防護服的穿脫方法。使用一次性防護服,無論是聯體的,還是分體防護服,原則上應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鎖。脫分體防護服時:應先將拉鏈拉開;向上提拉帽子,使頭部脫離帽子;脫袖子,脫下上衣將污染面向里放入醫療廢物袋;脫下衣,由上向下邊脫邊卷,污染面向里,脫下后放入醫療廢物袋
40、。脫聯體防護服時:先將拉鏈拉到底;向上提拉帽子,使頭部脫離帽子,脫袖子;從上向下邊脫邊卷;脫下衣,將污染面向里脫下后放人醫療廢物袋內。5注意事項 使用隔離衣或防護服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穿防護服之前,要檢查防護服有無破損;穿著防護服時,勿使衣袖觸及面部及衣領,防護服有滲漏或破損應立即更換;穿防護服后只限在規定區域內進行操作活動,脫防護服時要注意避免污染。(五)鞋套鞋套按形狀,可分為靴型鞋套和鞋型鞋套兩類。鞋套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且一次性應用。使用鞋套的目的,在于防止醫務人員的工作鞋、襪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等物質污染,同時也可以預防污染清潔環境。鞋套主要用于從清潔區進入污染區和(或)進入重點保護
41、區時,如ICU、血液病房、燒傷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鞋套只限于在規定區域內使用,離開該區域時應將鞋套脫掉,鞋套如有破損應及時更換。(六)防水圍裙防水圍裙也稱防滲透圍裙,根據材質分為可復用的塑膠圍裙和一次性防水圍裙兩類。其作用在于有效防止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質浸濕、污染工作服。防水圍裙主要用于清洗內鏡、醫療器械時,和(或)可能有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質噴濺時的診療護理操作。使用防水圍裙時應注意:一次性防水圍裙必須一次性使用,受到明顯污染時應及時更換。重復使用的塑膠圍裙用后,應及時清洗與消毒,圍裙如,有破損或滲透應及時更換。(七)帽子醫用帽子根據制作材質的不同,分為一次性
42、帽子及布類帽子兩類。其作用主要是預防醫務人員受到感染性物質污染,以及防止微生物通過頭發上的灰塵、頭皮屑等途徑污染環境和物體表面。醫用帽子主要用于下列情形:進入潔凈環境前、進行無菌操作時、接觸患者時和進行診療技術操作時。使用時,布制帽子應保持清潔,定期更換與清潔,如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應隨時更換1,一次性帽子不得重復使用。四、規范清洗消毒防護用品防護用品可以重復使用的,用后應放入雙層布袋中封扎,進行壓力蒸汽滅菌后,送洗衣房進行清洗消毒。無壓力蒸汽滅菌條件或應急使用時,可在病區內用有效氯5001 000mg/L含氯消毒劑或0.2%過氧乙酸浸泡30min,再送洗衣房清洗消毒。防護眼鏡、防護面罩可用有
43、效氯5001 000mg/L含氯消毒劑或0. 2%過氧乙酸消毒擦拭。第六節 醫院常用的隔離方法隔離就是預防和阻止感染因子從患者或攜帶者傳播給其他人的各種技術或方法的總稱。隔離方法是針對感染性疾病傳播的3個環節,即感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宿主而制定的預防微生物在患者、醫務人員及媒介物中播散的技術措施。運用正確的隔離方法對控制感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預防感染性疾病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和(或)醫院感染韻傳播途徑不同,其隔離技術方法與要求也會有所不同。本節簡要介紹基于傳染源及其主要傳播途徑的幾種常用隔離方法。針對下列不同疾病、不同傳播途徑采取隔離方法時,總體上要遵循以下原
44、則;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應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結合本醫院的具體實際制定相應的隔離與預防措施;二種疾病可能有多種傳播途徑時3,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針對所有的傳播途徑迸行隔離與預防;隔離要有明顯的隔離標志;空氣傳播的隔離標志為黃色,飛沫傳播的隔離標志為粉色,接觸隔離的標志為藍色,并限制人員出入;傳染病患者或可疑傳染病患者應單間隔離,受條件限制時,同種病原體感染患者可安置于同一個病房。(一)嚴密隔離適用于經飛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間接傳播的烈性傳染病,如鼠疫、肺炭疽、霍亂、咽白喉、狂犬病等。凡傳染性強、死亡率高及一切傳播途徑不明的傳染病,均須采取嚴密隔離措施。基本措施要求:單間隔離,病原體相同者
45、可同住一室,關閉門窗或通向人流通道的門窗應關閉。病室通風換氣與地面、物表消毒每天12次。進入病室者應穿隔離衣、鞋,戴口罩、帽子及手套。離開病室時應消毒雙手,脫去隔離衣、鞋。患者不能離開隔離室,如必須移出,應妥善覆蓋,以防在移動過程中污染環境和他人。有呼吸道感染或手指皮膚破損者,應停止接觸此類患者(霍亂例外)。室內物品固定使用,未經消毒或隔離包裝不得移出病室。所用物品,須消毒后方可再用。嘔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應嚴格消毒后廢棄。污染用鼎應裝污物袋,標記、消毒后送出銷毀或洗消處理。患者出院或死亡后,病室及一切用具均須嚴格執行終末消毒,經檢測合格后方可再用。(二)呼吸道與飛沫傳播的隔離呼吸道隔離主要用
46、于防止通過空氣中飛沫傳播的感染性疾病,適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白喉、百月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支原體肺炎等。基本措施要求:患者應單間安置,加強通風;無條件時,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患者可同住一室,但患者之間與探視者之間相隔空間須在Im以上,并盡快轉送有條件收治的傳染病院或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院進行收治,同時注意轉運過程中醫務人員的防護。患者病情容許時,應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傳染病患者的活動范圍。醫務人員進入確診或可疑傳染病患者房間時,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帽子,穿隔離衣,戴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必須戴手套,護
47、理下一名患者前應洗手。患者所用食具每餐消毒,痰杯每天消毒1次,呼吸道分泌物應于消毒后廢棄。患者有必要離開病室時,必須戴口罩。室內空氣每天應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12次,每次不少于30min。(三)消化道隔離消化道隔離也稱腸道隔離,主要適用于由患者嘔吐物、排泄物直接或間接污染食物或水源而引起的傳播疾病,如菌痢、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傷寒及副傷寒、脊髓灰質炎等,通過隔離切斷糞一口傳播途徑。基本措施要求:不同病種的患者,原則上應分室收治。病室內應無蠅、無蟑螂,地面及物體表面消毒每天12次。密切接觸患者時,應穿隔離衣,戴口罩,接觸污染物時須戴手套,不同病種應更換隔離衣。接觸患者、污物、護理下一名患者前嚴格洗
48、手。患者的用品、食具、便器、排泄物、嘔吐物等,均須消毒,最好各自專用。指導患者飯前便后洗手。(四)接觸隔離接觸隔離主要適用于嬰幼兒急性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或肺炎、新生兒淋球菌、眼結膜炎、狂犬病、皮膚炭疽病等。對確診或可疑感染接觸傳播病原微生物(如腸道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皮膚感染等)的患者,在進行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接觸隔離預防。基本措施要求:患者安置在單人隔離房間,無條件時可將同種病原體感染患者同室安置,限制患者活動范圍。減少轉運,如必須轉運時,應盡量減少對其他患者和環境表面的污染。進入隔離病室應戴口罩,穿隔離衣,接觸患者包括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手上有
49、破損者,應停止接觸此類患者。接觸患者及其污染物后,或為下一名患者進行診療操作前應洗手。離開病室前,脫下隔離衣,按要求懸掛,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并嚴格進行衛生洗手或手消毒。患者用品不得轉交他人使用,一切污染物品,須嚴密消毒后方可使用。污染物應裝袋、做好標記,送出銷毀或洗消處理。隔離室應有隔離標志,并限制人員出入。(五)血液、體液隔離血液、體液隔離主要適用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鉤端螺旋體病、登革熱、AIDS等。基本措施要求:同種病原體感染可同室安置。個人衛生不能自理或出血不易控制的易污染者單間隔離。血液、體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時,應穿隔離衣,接觸血液、體液時,應戴手套,必要時戴口罩和防護眼鏡。手
50、被血液、體液污染或可能污染后,應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工作中嚴防被注射針頭等利器刺傷,患者用過的針頭和注射器,應放人防水、防刺穿并有標記的容器內,送出焚燒或滅菌等無害化處理;(六)結核病隔離;結核病隔離僅適用于痰菌陽性或X線胸片顯示活動性陰;(七)昆蟲隔離;昆蟲隔離主要適用于以昆蟲為媒介所傳播的各種疾病;(八)常見耐藥菌感染患者與感染暴發時;的隔離;常見耐藥菌感染患者對常用抗菌藥物呈現耐藥性甚至多;表18-1常見耐藥菌感染患者的隔離;發生醫院感染暴發時,可將患者分類安置于不同病室;并有標記的容器內,送出焚燒或滅菌等無害化處理。被血液、體液污染的敷料應裝袋標記,送出消毒或焚燒。被血液、體液污染處,應立即用5.25%次氯酸鈉消毒或有效氯1 0002 000mg/ml的84消毒液進行消毒處理。(六)結核病隔離結核病隔離僅適用于痰菌陽性或X線胸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干細胞治療在帕金森病臨床應用的新突破報告001
- 咖啡連鎖品牌市場布局報告:2025年南方市場擴張戰略分析
- 物流行業變革2025年自動駕駛卡車在石油開采運輸中的應用前景報告
- 2025年3D打印個性化整形美容手術器械的可行性分析報告
- 工廠培訓課件大全下載
- 2025年中醫藥現代化在非洲市場的拓展機遇與挑戰報告
- 寵物殯葬服務專員筆試試題及答案
- 藁城中考二模數學試卷
- 廣東分類招生數學試卷
- 高二學考文科數學試卷
- 2023-2024學年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冊 期末達標測試卷(四)
- 2024年河南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 DB32T3795-2020企事業單位和工業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導則
- 500字作文標準稿紙A4打印模板-直接打印
- 高中數學《函數的概念及其表示》大單元專題教學設計
- 第09講醛酮(教師版)-高二化學講義(人教2019選擇性必修3)
- 巡回醫療工作總結
- 高血壓 糖尿病 健康宣教
- 國開電大軟件工程形考作業3參考答案
- 食堂檢查燃氣安全培訓記錄
- 河南近10年中考真題道德與法治2014-2023年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