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西安高新技術園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的選擇_第1頁
淺析西安高新技術園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的選擇_第2頁
淺析西安高新技術園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的選擇_第3頁
淺析西安高新技術園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的選擇_第4頁
淺析西安高新技術園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的選擇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淺析西安高新技術園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的選擇    董蓓蓓摘要:中小企業通過集群融資的途徑來解決自身融資難題,這一融資手段受到國內外學者的認可并日益成為研究的焦點。本文基于對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內部中小企業進行實地調查,通過對幾種集群融資模式的對比分析,認為互助擔保融資模式更易于滿足西安高新技術園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并針對園內存在問題對互助擔保融資模式加以完善。abstrac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olve the problem of financing by means of cluster

2、 financing, which is recognized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xi'an high-tech industry cluster,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veral cluster financing models,

3、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utual guarantee financing mode is easier to satisfy the financing need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xi'an hi-tech park. the mutual guarantee financing mode is improve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ark.關鍵詞:西安高新技術園;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key words: xi'an hi-tec

4、h park;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cluster financing mode:f276.3 :a :1006-4311(2017)04-0036-020 引言中小企業作為市場經濟體系中較為活躍、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類型,在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結構、增加就業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力量。伴隨著中小企業的成長,中小企業開始形成集聚效應。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陜西省首批的高新區之一,在歷時22載,成功形成八大產業集群,帶動西安乃至整個陜西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促進園內企業更好融資,西安高新產業園依托政府力量,做出諸多積極嘗試。如

5、:對融資性擔保機構補貼,為區內企業提供各類融資擔保53.27億元;與6家銀行、2家擔保公司累計開展206筆風險補償業務等等。但整體來看,現有的金融支持過度依賴政府的信用扶持,未能充分運用產業集群內生的信用優勢。因此如何發揮西安高新產業園區的集群優勢,實現“政府主導型”向“市場推動型”融資模式的轉變,構建符合園區發展的集群融資模式,就成為西安市高新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1 相關文獻綜述早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就有提及分工協作的觀點,這就為集群理論形成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而以中小企業集群問題作為研究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始于波特(michael.e.poter,19981

6、),創造性的提出了新競爭經濟理論,其中所構建的鉆石模型更是應用廣泛,為學術界對研究集群融資拓展了一個全新的思路。波特認為國家的競爭離不開集群的發展,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可通過企業集群來完美展現出來。其他一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也認為集群融資存在顯著優勢(schmitz、musyok,19772)。隨著中小企業成長壯大,企業為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出現企業不斷積聚的現象。依據國內研究現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紛紛將研究視角定位于集群研究上來,探尋集群融資優勢和模式選擇,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提供新的思路。對于集群融資的優勢,學者主要從信用優勢(汪冬梅、王蘭粉,20093)、交易優勢(高連和,2

7、0084)和社會資本角度(劉軼、張飛,20135)進行研究。從模式的選擇角度分析有集體發債模式:要求群內企業以所處產業鏈為基,依靠牽頭人對企業自有資源進行整合,采用對外發行債權的形式解決群內企業融資難問題(王曉紅等,20136;吳群,20107);區域主辦銀行融資模式:銀行在集群內部成立分支,銀行和企業之間實現穩定的互利關系(魏守華,20088)和互助擔保模式:集群內企業以互相擔保的形式向外部獲取貸款,企業間互相信任,各自拿出一部分資金,輪流使用(李日新,20099;張琦,201110)。縱觀國內外相關文獻,我國集群融資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也多依據國外研究理論成果分析我國企業集群現狀,研究

8、視角較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集群融資體系。研究的視角集中于單一模式較少有學者考慮到集群發展及群內企業融資特點的差異,因地制宜對集群融資模式進行結合探究。本文通過對西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進行實地考察,淺析西部地區高新科技企業集群融資的路徑選擇問題。2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集群現狀分析2.1 集群內企業資金來源分析西安高新產業園區中的中小企業在創立期的資金來源主要為企業自有資金,較少使用銀行貸款或政府提供的資金,為數不多的企業能夠較好的利用資本市場獲得啟動資金。伴隨著中小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其發揮出的技術優勢,會獲得政府和銀行青睞,資金比例較初期有所上升。相對應的,內部資金和民間資金的比例就會有所減

9、少。但不得不說的是,企業無論是在起步期還是成長期,通過資本市場獲得資金量較少,對以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利用不足。具體資金來源比例如圖1所示。 2.2 集群內企業融資狀況及主要融資機構分析通過西安高新園內中小企業的實地考查,發現群內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題。集群內最主要融資機構為商業銀行。如表1所示向“地方性商業銀行”申請貸款的有177家,向“股份制商業銀行”申請貸款的有127家;向“國有商業銀行”申請貸款的有94家;“城鄉信用社”的為65家。向“股份制商業銀行”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最大占70.86%(很困難29.92%,困難40.94%),其次是“地方性商業銀行”融資難的中小企業占68.3

10、6%(很困難35.59%,困難32.77%),最后為“城鄉信用社”和“國有商業銀行”,融資難的中小企業占比分別為61.54%(很困難33.85%,困難18.46%)和55.32%(很困難29.79%,困難25.53%)。3 集群融資三種模式差別分析如表2所示對三種模式的比較,無論從資金來源、政府依賴度還是擔保體系上來看,互助擔保融資模式都較優于其他兩種,結合西安集群融資現狀,互助擔保融資模式更適于西安集群發展現狀。4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集群融資存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4.1 存在問題擔保體系建設與金融機構發展滯后。就目前發展現狀來看,雖然高新產業園區集群內存在信用擔保機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群內中

11、小企業融資難題。但值得一提的是現存集群內的信用擔保還存在諸多不足,發展相對緩慢。從調查結果來看,群內企業多采用商業銀行作為主要融資機構,這些商業銀行存在與中小企業客戶溝通意識差的問題,較難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訴求。過分依賴政府,影響集群信用優勢的發揮。從現狀來看,西安集群內過分依賴政府。這種政府型集群融資模式多存在資金供給量有限、風險大等缺點,且無法滿足高新產業園區企業發展中所需資金。從長遠來看,政府高強度的信用支持將耗費大量財政資金,其力度有限很難長久。過度依賴政府的信用扶持必然會阻礙產業集群內生信用優勢的有效發揮。4.2 路徑選擇通過對集群融資模式對比分析,結合目前西安高新技術園集群融資現狀

12、,本文認為西安高新產業園區應在互助擔保模式基礎上,引導融資模式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推動型”轉變,將政府與市場相結合,實現兩方良性互動。加強擔保體系建設,鼓勵與吸引金融機構參與。政府應加強對群內擔保體系建設,在整體上提升集群信用度,鼓勵和吸引金融機構參與到集群融資中去。其次降低對民營金融企業利率管制力度,為民營正規金融機構提供足夠的利率浮動空間和自主定價權利,鼓勵民營金融企業規模的擴大。同時通過加大對科技銀行的建設,有效幫助高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融資。轉變政府職能,由直接參與向扶植監督轉型。在集群處于發展早期,政府需對企業提供大量資金支持以便其快速成長。但隨著集群的的發展,政府扶植資金應向引導

13、基金轉變,由直接參與向扶植監督轉型。根據西安高新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已經處于發展階段,政府應該轉變職能,淡化政府主導功能,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絕對力量,發揮市場作用。本文依據對西安高新技術園集群融資現狀及問題的分析,在比較三種集群融資模式后認為互助擔保融資模式更有利于園區內中小企業進行融資,并指出應從市場為主政府為輔的角度對互助擔保模式加以完善,以期保證互助擔保模式能成為適合當前西安高新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階段下的最優融資模式。參考文獻:1michael.e.poter.國家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1999:65-69.2schmitz and musyok.dete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77(12).3汪冬梅,王蘭粉,中小企業集群信貸融資的信用優勢分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03).4高連和.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模式與交易優勢j.改革,2008(3).5劉軼、張飛,社會資本與集群中小企業融資便利基于湖南汨羅再生資源行業數據的實證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