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江南農田景觀的形成_第1頁
唐末江南農田景觀的形成_第2頁
唐末江南農田景觀的形成_第3頁
唐末江南農田景觀的形成_第4頁
唐末江南農田景觀的形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唐末江南農田景觀的形成王建革發表于史林2010年8月,第4期,第5869頁。摘 要 經典的江南風光景觀是逐步形成的,長期以來,水環境和火耕水耨并沒有形成有序的人工景觀的大發展。六朝時期,屯田制度下出現初步的圩田與河道與棋布景觀,直到唐代中后期,江南好風景的各個層面才開始形成。唐末,吳淞江流域形成了以大圩和塘浦河道的網絡形態,局部形成完美棋布化的狀態。在這種網絡基礎上,美麗的農田景觀配以一定量的野生風光,特別是水面漁業環境與野生植被,形成經典的江南風光。通過唐代詩人的氣質性描述,文學中形成了江南好的經典印像。關鍵詞江南;景觀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作者簡介 王建革,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

2、士生導師 200433以吳淞江流域為主體的太湖東部是歷史上最經典的江南地區。“江南好”的文學意像往往首先指這一地區。然而,“江南好”景觀形成卻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有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漢代時沒有人講江南好,六朝長期的發展,河道與農田景觀不斷地從一片沼澤中形成,唐代就有江南好的意像了,到唐末,竟然發展到“人人盡說江南好”的地步。韋莊著,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浣花詞凡五十四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頁。早期的景觀是湖沼與大圩,圩田只是存在于低淺灘的部分。在普遍的沼澤化狀態下,原始的塘浦河道景觀是散亂的,岡身地區的塘浦實際上是一些由自然潮溝形成的自然景觀。“當上海地區海岸向進緩慢甚至

3、停頓時,較粗顆粒物質(如細沙和貝殼)富集于潮上帶形成相對高起的緩岡。”在這些地段上面,野生的植被也并不是很豐富;低地區的塘浦是“在低地上發育的平行緩岡和海岸的古潮溝,在海岸線不斷外移的基礎上,逐漸延伸形成一種機橫向水道。” 張修桂:中國歷史地貌與古地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頁。這種環境無美麗可言,到了是淺灘與沼澤,在開發低地以后,才形成了筆直的塘浦和圩田。六朝末期,常熟一帶已經出現了網絡化河網,五代時,在區域政治的推動下,形成了整體性較強的網絡化景觀,這種河道與河岸上的植被,圩田與圩田中的農作物,共同塑造了江南田野風光。一 長期的火耕水耨最早期的北方文人印像看,人們對江

4、南的觀感一般停留于“火耕水耨”水平。這種火耕不是伐樹的火耕,在一片沼澤地帶,沒有什么樹木。火耕之火主要體現在燒雜草上。西島定生對火耕水耨作過非常經典性的研究,只是當時的日本學者并沒有將其與圩田內的休耕相聯系。對于火耕與野草的來源,應劭注漢書“火耕水耨”時講“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并生。”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草,一種是休耕田的草,一種是耕作中的草。日本學者和清人沈欽韓沒有理解到燒草的草從何而來。 西島定生:中國經濟史研究馮佐哲等譯,農業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147頁。其實正從大圩中的休耕地產生。當時的大圩也是輪休的,像吳郡志中郟亶水利書所講的那種休耕一樣, 范成大撰,陸振岳點校:吳郡志卷19

5、水利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頁。休耕存在,火耕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元鼎三年,江南水災,人民被饑。漢武帝言:“今水潦移于江南,廹隆冬至,朕懼其饑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耨,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諭告所抵無令重困。”處于火耕水耨狀態的人民在遭受水災時,要從巴蜀之地運糧于江南。與江南相比,江漢平原也火耕水耨,遇災后野生資源可以解決饑民的就食問題。“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漢書卷6,卷28下。中華書局2005年標點本,第130,1327頁。江南要靠它區接濟的事實表明,早期的圩田開發沒有森林環境的依

6、賴,水田環境也難以提供更多的野生食物。大片水域中的獨零河道與圩田就是當時的環境與景觀。一旦水災發生,便是一片汪洋的景象。只是隨著歷史的進程,越來越多的水面會被開發成圩田與農田。沿海岡身區是一個農業較為后起的地區,宋人講:“昔之賦入,多出于低鄉。”吳郡志卷19水利下,第289頁。先開發的是低地圩田區,后開發的是深水區和岡身區,低地處于水淹狀態,并無樹木景觀,更多地處于野生草被景觀狀態。在這種環境下,早期人們的景觀經營程度也很低。鹽鐵論有:“荊揚南有桂林之饒,內有江湖之利,左陵陽之金,右蜀漢之材。伐木而樹谷,燔萊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廣而饒材。然后鮆窳偷生,好衣甘食。雖白屋草廬,歌謳鼓琴日給月單朝

7、歌暮戚。”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卷1“通有第三”。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41-42頁。太湖地區有江湖之利,固定村落仍處于一種簡單化的“白屋草廬”狀態。徐修矩是唐末的一個讀書人,有許多的潮田,卻并不富裕。“徐修矩,吳人,仕為恩王府記室參軍,奕世才賢,承家介潔。守世書萬卷,優游自適。有潮田五萬,步草屋數間,不復出仕。皮日休嘗就借書讀之,與任晦同時。” 吳郡志卷25人物。第363頁。這么多的潮田也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收入,因為感潮地區的生產力水平當時肯定很低,與六朝時期差不多相同。簡單的草屋是做為被記念記載的,當時已經開發的其它地區建筑水平可能較高,然而,皮日休與他都愿意住這種房子,這種草屋也應該到

8、唐末仍是江南鄉村的色調之一,在早期,就應該成為主色調了。田野也是草多的景觀,晉書·食貨志中有記杜預上疏中有: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為便,非不爾也,然此事施于新田草萊與百姓居相絕離者耳。往者東南草創人稀,故得火田之利。自頃戶口日增,而陂堨歲決,良田變生蒲葦,人居沮澤之際,水陸失宜,放牧絕種,樹木立枯。皆陂之害也。晉書:卷二十六,志第十六。中華書局1974年標點本,第788頁。杜所講的話是那種較高地段的景觀與農田狀態,晉時的火耕之田已經遠離村莊了,早期剛開發時的火耕田卻就在村莊周邊。早期的低地圩田也是這樣,大圩中心是村落所在地,集約化與施肥主要在村莊周圍,村莊周圍的田最先發生休耕消失

9、、土地連作的現象,外圍仍處于休耕與火耕水耨狀態。到隋代,隋書“地理志”中仍然以火耕火耨以稱吳越之地,“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魚與稻。” 隋書卷31地理志下,中華書局1973年標點本,第886頁。唐代中后期,這種火耕的場景在江南的大圩中仍然存在,白居易在對他的朋友講述這一帶的風景時指出:“水苗泥易耨,畬粟灰難鋤。” 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1頁。畬田就是燒后存灰的田。說明當時的農田中經常看到燒荒后的場景。由于大圩中有許多休耕地,休耕地是干地,所以,這個時候有麥類和其它雜谷類作物的種植也是正常不過了。這些旱地作物的種植方法也是火耕后

10、播種。所以,真正的景觀發展是在安史之亂以后,唐代經過農業人口的增長,經營程度加強,才形成整體的人工化比較強的田野景觀。二大圩的形成與擴展火耕水耨是在大圩田中進行的,先形成的圩田往往不是單個圩田,而是整體地淺水中修塘筑浦而后成。先有河道在水中的形成,后有圩田在兩邊分出。晉書中有段記載最能說明這個問題。孫休永安四年五月,大雨,水泉涌溢,昔歲作浦里塘,功費無數,而田不可成。 晉書卷二十七,志第十七。第813頁。此段記載可以說是最好的證明塘田一體化的過程。低地圩田的產生,必然以塘浦的開通有關。人們早期是在潮溝上略加分水筑岸便成的塘浦,這時的目的在于圍田,水面又十分豐富,擠自然地形上的淺水,流向深處積水

11、,由于圩出的田不見得都能種植,也就沒有必要擠出狹窄的河道,這時的塘浦非常廣闊。北宋時趙霖言:“昔人筑圩里田,非謂得以播殖也,將恃此以狹水之所居耳。” 吳郡志卷十九,水利下。第289頁。這種狹水的過程中,自然是在淺水區挖出河泥,堆疊在淺處。到了后期,由于水災易成,故塘浦愈深,圩岸愈高厚。水中撈泥筑岸,沒有一定的技術是不行的,上文講孫休時筑浦里塘費無數而圩田不成可能就是技術不行引起的。“塘”的原意原本就有筑堤擋水之意,成塘的同時,圩田也形成了。不但三國時期如此,河道與圩田伴生的現象在早期也一直存在。春秋戰國時期蘇州北部的“疁”是一種早期圩田,這種田本身與河港及河港的堤“陵道”有關,說明成田與成河是

12、一體化的過程。“疁”的字義就是就是火燒種田的意思。早期的大圩面積很大,必然采用休耕的火耕水耨方式。河塘岸同時是圩岸和道路,秦漢時期運河在嘉湖沼澤地帶興起時,也伴生著做為道路的“陵水道”和作為良田的“搖王田”。 繆啟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農業出版社1985年版,第9頁。早期的圩田擴展不是單個圩田中的小集團行動,而是屯兵制下河道修浚與屯兵點布局的設置,在其中的火耕水耨與稻作是國家力量的支持,不是小農經濟的產物。早期挖河發生于淺水中,到宋代,由于淺水地帶基本上圍墾完畢,不得不向深水進軍。至和塘的形成是深水圩田的擴展。夢溪筆談有:“至和塘,自昆山縣達于婁門,凡七十里,自古皆積水無陸途,民頗病涉,久欲

13、為長堤抵郡城,澤國無處求土。嘉祐中,人有獻計,就水中以蘧篨(粗竹席)為墻,栽兩行相去三尺,去墻六丈,又為一墻,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實蘧篨中,候干,則以水車畎去兩墻間舊水,墻間六丈,皆留半以為堤腳,掘其半為渠,取土以為堤,每三四里,則為一橋,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為利。”渠成便為利,因渠成后圩田也成。這種深水大岸有一定的風險性,難經風浪。趙霖言:“二塘(常熟塘與至和塘)為風浪沖擊,塘岸漫滅。往來者動輒守風,往往有覆舟之虞,是皆積水之害”。所以開塘時要對圩田系列進行統一規劃。“今若開浦置閘之后,先自南鄉,大筑圩岸,圍裹低田,使位位相接,以御風濤,以狹水源,治之上也,修作至和、常熟二塘之岸,以

14、限絕東西往來之水,治之次也。凡積水之田,盡令修筑圩岸,使水無所容,治之終也。” 吳郡志卷十九,水利上。第289-290頁。開塘與成田的協同,圩田增多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塘浦河網形成的過程。人口少,圩田少,塘浦的延伸也不長。人口增加,圩田疊加,塘浦進一步延伸。這種過程非一般小農戶所能及,軍屯、民屯才有能力作這樣的統一布置。軍屯不是從無序中產生,往往是從一條河上分別展開,堆疊延伸。左思在吳都賦里很清楚地描述由此形成的景觀。“屯營櫛比,解署棋布。橫塘查下,邑屋隆夸。長干延屬,飛甍舛互”。 文選左思:吳都賦。這里提到橫塘,提到了屯營的設置,提到了有序而規模相當的聚落建筑,說明這種屯田區是有序的,沿塘浦分布

15、的。從宏觀的農田原野上,也有了相當的有序與豐收的景像。其四野,則畛輟無數,膏腴兼倍。原隰殊品,窊隆異等。象耕鳥耘,此之自興。穱秀菰穗,于是乎在。 文選左思:吳都賦。河道與圩田錯落有致,有井田之像。畛為路徑,輟為兩陌間的道路,“畛輟”是地廣道多之意,已初顯塘浦圩田的格局。而“窊隆異等”,正指出這是說高低不平,外邊高,中間低的大圩。這時的圩田,盡管不叫圩田,卻被許多詩人提到,謝靈運用詩經中的“彪池北流”形容東吳之稻田,“連峰竟千仞,背流各百里,滮池溉粳稻,輕云暖松杞。” 文選謝靈運:會吟行。在這種形勢下,常熟一帶首先形成了塘浦圩田的網絡化格局。從其它史料看,吳淞江北部的網絡格局要早于吳淞江南部。戰

16、國末期,黃歇就曾在北部沿江地區經營屯田。 繆啟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農業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頁。南北朝時此地處于戰爭前沿,屯田更多,故較早地形成了網絡。這一網絡兼及低地與高地之間的聯系,塘浦河流同時有閘壩體系加以控制。左思言:“百川派別,歸海而會。控清引濁,混濤并瀨。” 文選左思:吳都賦。“控清引濁”之術必是塘浦之置閘才能有這種功能,這一帶的形勢不但有海口的控制,也有高地與低地之間閘的控制,低地蓄清,才可以引流灌溉高地。所以說,五代時的大閘,也不是一個時代形成的,屯田開發的基本水流控制技術,在很早就形成了。在唐前期,太湖東部的屯田達到了一定規模。李翰這樣講:浙西觀察兼吳郡贊皇公,謹擇厥

17、官以對明命,浙西有三屯,嘉禾為之大。二十七屯,廣輪曲折千余里,乃以大理評事朱自勉主之。元年,冬收若干斛數,與浙西六州租稅捋。頌曰:夫伍棋布,溝封綺錯;旱則溉之,水則泄焉,曰雨曰霽,以溝為天。 王應麟:玉海卷177食貨。李翰:蘇州嘉興屯田紀績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左思只提到屯田的公所棋布,李翰在這里首次提到了圩田棋布,說明五代以前就已經有棋布格局了。吳郡太守談到了嘉禾三屯,后面又講二十七屯,屯田的數目二十七個,嘉湖沿遠河一帶有三屯,還有二十四屯位于吳淞江北部的沿長江一帶。長期以來,吳淞江北部的二十四浦可能正與這二十四屯相關,屯田的配置似乎是一浦配一屯。南宋年間范成大曾引一本書時論及時人所提到的常熟

18、之北二十四浦。“又按中興小歷:紹興二十八年,知平江府蔣璨言,太湖者數州之巨浸,而獨泄以松江之一川,宜其勢有所不逮。是以昔人于常熟之北,開二十四浦,疏而導之楊子江。又于昆山之東,開一十二浦,分而納之海。三十六浦,后為潮汐沙積,而開江之卒亦廢,于民田有淹沒之憂。” 范成大撰,陸振岳點校吳郡志卷5,第46頁。浦與屯兵聯系,“開江之卒”正是屯兵,一浦對一屯相對應的開江之卒分散設置于浦口。二十四浦南聯吳淞江北部的低地地區,直接可以影響低地圩田。就圩田的擴展而言,唐代中期北部地區仍有進一步的發展,常熟塘就是在元和年間修筑的,此塘修成以后肯定形成大量的圩田,因為可以新生出許多此河為綱的河道,“蓋釃其渠以泄水

19、利有涇,引其流以至江則有浦,其名甚眾,而昆湖、陽城湖之水,皆賴以泄焉。” 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卷中,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點校本,第50頁。唐代早期的人們來到吳淞江觀景時,往往感慨于非常寬闊的吳淞江本身。宋之問的夜渡吳淞江懷古中有:“氣赤海生日,光搖湖起云。水鄉盡天衛,嘆息為吳君。”交通一般用舟,由于舟在寬大之塘浦中行,所臨到的也是一派寬廣景色。“倚棹望茲川,銷魂獨黯然。鄉連江北樹,云斷日南天。” 范成大撰,陸振岳點校吳郡志卷18,宋之問:夜渡吳淞江懷古,渡吳江別王長史,第256頁。他們向南看,看不到塘浦圩田,因吳淞江水系彎曲成匯的地方很多,圩田既使存在,也難以有序。向北眺看,才可以看到有序

20、的圩田排列,這也是常熟一帶長期開發形成的農田景觀。淚盡江樓北望歸,田園巳百重圍。平蕪萬里無人去,落日千山空鳥飛。孤舟漾漾寒潮小,極浦蒼蒼遠樹微。白鷗漁父徒相待,未掃才搶懶息機。劉長卿:劉隨州集卷9,登松江驛樓北望故園,四部叢刊本。唐中前期幾乎很少歌頌江南的詩歌,安史之亂未發生時,江南的開發還沒有到達一定的水平,水景與田野尚未到達一定水平景觀水平。孟浩然是善寫景物的大師,在一帶走動時竟沒有留下什么名作。劉禹錫在這里也沒有什么景物詩,他留下許多長江中游的岸景描寫。在吳淞江處,他感到人煙不多:“吳越古今路,滄波朝夕流。從來別離地,能使管絃愁。江草帶煙暮,海去含雨秋。”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

21、證外集,卷8,松江送處州奚使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6頁。正由于安史之亂后朝廷對江南的重視,美麗的江南農田風光才越來越清淅地展現在白居易的詩中。他在杭州做刺史時,常去長洲玩樂。“領郡漸當潦倒年,鄰州喜得平生友。長洲草接松江岸,曲水花連鏡湖口。”吳淞江附近的水是曲水,可見河道之彎曲成匯的景觀仍然依依在目。晚年作了許多對太湖東部環境的回憶之詩,池上作中有:“西溪風生竹森森,南潭萍開水沉沉。叢翠萬竿湘岸色,空碧一泊松江心。浦派縈回誤遠近,橋島向背迷窺臨。澄瀾方丈若萬頃,倒影咫尺如千尋。”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卷23蘇州李中丞以無日君齋感懷寄微之及予輒依來篇七言八韻走筆奉答兼

22、呈微之第1538頁;卷30池上作,第2075頁。 他提到了松江一帶“浦派縈迴”,那是塘浦的彎曲。吳淞江兩岸的許多塘浦仍因感潮之故而彎彎曲曲的,這種現象到北宋時期仍舊如此,只是到五代才出現高度的棋盤化格局。唐代中前期的聚落在圩邊與岸邊,多樹木。泊松江一詩中有:“震澤平蕪岸,松江落葉波。” 范成大撰,陸振岳點校吳郡志卷18,白居易:松江亭攜樂觀漁,第257頁。非常寬闊的吳淞江到處是樹葉,這是岸邊多樹之故。杜牧泊松江一詩有“清露白云明月天,與君齋棹木蘭船。風波湖雨一相失,夜泊橫塘心渺然”。 范成大撰,陸振岳點校吳郡志卷18,杜牧:泊松江,第256-257頁。在淞江上劃船,一有風吹,就偏入周圍的塘浦中

23、去了,吳淞江與塘浦是連系的。白居易晚年回憶的江村印象是:有塘有浦,村莊在圩田的中間,村邊也有籬笆。“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 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池上早夏,第2416頁。彎曲的地帶的圩田,往往不是屯田之處,而是私圩雜處之地。元朝人王禎回憶圩田格局形成的歷史時指出:“筑土作圍,以繞田也,蓋江淮之間,地多藪澤,或瀕水,不時淹沒,妨于耕種。其有力之家,度視地形,筑土作堤,環而不斷,內容頃畝千百,皆為稼地。后值諸將屯戍,因令兵眾分工起土,亦效此制。故官民異屬。” 王禎撰,繆啟愉校注:東魯王氏農書譯注,農器圖譜集之一,田制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97頁

24、。三村落與植物唐代聚落位于圩田的中央記載是郟亶作出的,他當時作了田野考古。“古者,人戶各有田舍,在田圩之中浸以為家。欲其行舟之使,乃鑿其圩岸以為小涇、小浜。即臣昨來所陳某家浜、某家浜之類是也。說者謂浜者,安船溝也。涇浜既小,是堤岸不高,遂至壞卻田圩,都為白水也。今昆山柏家瀼水底之下,尚有民家階甃之遺址,此古者民在圩中住居之舊跡也。今昆山富戶,如陳、顧、辛、晏、陶、沈等,田舍比在田圍之中。每至大水之年,亦是外水高于田舍數尺。此今人在田圩中作田舍之驗也。” 范成大撰,陸振岳點校吳郡志卷19水利上,第270-271頁。住于低地大圩之中,是當時大多數江南人的選擇,因高地的開發不足,旁高地而居的人并不多

25、。陸龜蒙在唐末在吳淞江邊的一塊沙洲隱居,那地幾乎處于荒野狀態。“病身兼稚子,田舍劣相容。跡共公卿絕,貧須稼穡供。月方行到閏,霜始近來濃。樹少棲禽雜,村孤守犬重,汀洲藏晚弋,籬落露寒舂。”條件很簡單,屬于草創。“今來觀刈獲,乃在松江並。門外兩潮過,波瀾光蕩漾。都緣新卜筑,是事皆草創。”陸龜蒙撰,王立群、宋景昌點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三,江野言懷,紀事,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9頁。大多數人住在圩田,圩田往往以某塘命名。崔顥有江南曲一詩曰:“君家定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可是同鄉。” 殷潘:河岳英靈集集中,崔顥:江南曲。婦女說是住在橫塘,實際上很可能就是住在某橫塘中的某個圩內

26、村莊,同一河塘的人可能就是同鄉。開元時王仙芝的江南曲也有類似的描述。長干斜路北,近浦是兒家。有意來相訪,明朝出浣紗。發向橫塘口,船開值急流。知郎舊時意,且請攏船頭。昨暝逗南陵,風聲波浪阻。入浦不逢人,歸家誰信汝。未曉已成妝,乘潮去茫茫。丁仙芝:江南曲,全唐詩卷19,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近浦是兒家”,近浦之地就是住在圩中。“入浦不逢人,歸家誰信汝。”入浦見人顯然不是進入河道見人,是進入大圩里面的村莊。在這種地方交通幾乎完全靠船,橫塘口一般是圩田與河道的轉折處,行舟要費很長的時間。“發向橫塘口,船開值急流。知郎舊時意,且請攏船頭。”村莊在圩心處,一般的小集市類村莊或集鎮分布在河道兩岸,因為要利用

27、河道的交通便利才能形成集市。白居易有:“風月萬家河兩岸,笙歌一曲郡西樓。”正是這樣的城鎮景觀。水環境的豐富,圩田區以農為主,漁業也很發達,漁業的景觀比比皆是。在吳淞江上,由于江寬水多,漁船漁網也特別多,“水面排罾網,船頭簇綺羅。”漁戶不是少數,在一定地區是多數,晚年白居易回憶時有詩句:“鱗差漁戶舍,綺錯稻田溝。”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卷24城上夜宴;松江亭上攜樂觀漁宴宿;卷27想東游五十韻,第16661、681頁。“稻田溝”明顯是夸張之意,實際上是指形成圩田的塘浦河道。城市的水景往往與水道中的水柵相聯系。張籍有詩曰:江南人家多橘樹,吳姬舟上織白苧。土地卑濕饒蟲蛇,連木為牌入江住。江村

28、亥日長為市,落帆度橋來浦里。清莎覆城竹為屋,無井家家飲潮水。長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娼樓兩岸懸水柵,夜唱竹枝留北客。江南風土歡樂多,悠悠盡經過。張籍:張司業詩集卷1,江南曲,四部叢刊景明本。有市集的江村,坐落于有水柵的圩岸處,水柵是水流交匯之處,以防盜賊。由于潮水的作用,江水也漲也落,人們也飲這種河的河水。這種村莊多有果樹,特別是橘樹。這種地方,也有許多的漁戶居住,無論什么人家,村居中的樹木幾首都是很多,與六朝時期的一片水域形成鮮明的對比。張籍筆下的漁戶居住地,與竹林相聯系。漁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猶未歸。竹深村路遠,一作暗月出。張籍:張司業詩集卷2,夜到漁家,四部叢刊

29、景明本。唐中葉的這些茂林景觀,正是圩田的大岸環境和排水開發后許多旱地露出引起的。由于土地豐富,野生植被與樹木植被非常發達。后期水中辟出田地后多種稻麥,這時土地很多,有樹木類的種植。著名的景觀點的亭子,往往需要修建者投入很多的勞動力開渠浚水,然后那里了有樹木景觀。湖洲地區是水環境豐富的地區,水面多且深。“白蘋洲”的風景點,因周邊的風景絕佳而形成。梁時吳興太守曾有“汀洲采白蘋”之詩句,“至大歷十一年,顏魯公真卿為剌史,始剪榛導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屬災潦薦至,沼堙臺圮。后又數十載,委無隙地。至開成三年,弘農楊君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樹三園,構五亭。卉木荷竹,舟橋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備焉

30、。”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卷71白蘋洲五亭記,第3798-3799頁。圩岸的樹木景觀也很多,特別是柳樹,因植柳可以固堤。唐初的柳岸主要發生在主干河道,特別是運河兩岸。崔融有詩曰:“洛渚問吳潮,吳門想洛橋。夕煙楊柳岸,春水木蘭橈。”崔融:吳中好風景,全唐詩卷6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白居易有詩:“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在杭州一帶,許多感潮河岸邊也有柳樹,“浦乾潮天應,堤濕凍初銷,金絲刷柳條,鴨頭新綠水,雁齒小紅橋。”正因為柳與圩岸或河岸的關系,江南柳與其它地區相比顯得最多。白居易有這樣的看法,“金谷園中黃裊娜,曲江亭畔碧婆婆。老來處處游行篇,

31、不似蘇州柳最多。”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卷18憶江柳;卷23新春江次;卷24蘇州柳,第1220,1544,1662頁。蘇州的大圩比較多,圩岸多,才形成蘇州柳最多的景觀。而在沒有圩田的時代,除了淺水灘地外,沒有這種景觀。吳淞江流域比較特別的樹種是楓樹,江邊楓林在秋天一片紅色,有格外的風光。陸龜蒙有詩曰:“江霜嚴兮楓葉丹,潮聲高兮墟落寒。”陸龜蒙撰,王立群、宋景昌點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之十六,迎潮,第241頁。就是說在秋天農田潮灌之時,也是江邊楓葉紅了的時候。許多的中唐詩人已經對江南風光有了如畫的感覺。許渾有詩曰:水晚云秋山不窮,自疑身在畫屏中。孤舟移棹三江月,高閣卷廉千樹風。窗下覆棋殘

32、局在,橘邊沽酒半壇空。早炊香稻待鱸鲙,南浦未明尋釣翁。許渾撰、許培榮箋注:丁卯集箋注卷67夜歸驛樓,清乾隆二十一年許鍾德等刻本。除了橘樹以外,吳淞江地區長洲一帶的桃李也較多。白居易蘇洲詠梅時不忘長洲桃李。“池邊新種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莫怕長洲桃李妒,今年好為使君開。”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卷24新栽梅,第1647頁。樹木多,鳥類也多。“南浦桃花亞水紅,水邊柳絮由春風,鳥鳴喈喈煙濛濛。”孟郊著,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卷一,南浦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頁。草類野生植被也較多,剛剛開發的低地稻田,蘆葦之類非常之多,張籍有江村行一詩有:南塘水深蘆筍齊,下田

33、種稻不作畦。耕場磷磷在水底,短衣半染蘆中泥。田頭刈莎結為屋,歸來系牛還獨宿。水淹手足盡為瘡,山繞衣飛撲撲。桑村椹黑蠶再眠,小姑采桑不餉田。江南熱旱天氣毒,雨中移秧顏色鮮。張籍:張司業詩集卷7拾遺,四部叢刊景明本。這種田不但有蘆葦,田頭有可供刈割的莎草,這正是休耕狀態的稻田野生雜生植被的狀態。農業植被中,大部分岡身潮水之地基本上是沒有旱地作物,杜預上疏所指水災過后的情形是:“今者水災東南特劇,非但五稼不收,居業并損,下田所在停汙,高地皆多磽塉,此即百姓困窮方在來年。雖詔書切告二千石為之設計,而不廓開大制,定其趣舍之宜,恐徒文具,所蓋薄。當今秋夏蔬食之時,而百姓已有不贍,前至冬春,野無青草,則必指

34、仰官谷,以為生命。” 晉書卷二十六,志第十六。高地一方面磽塉,無青草,沒有作物。吳淞江出口處也有一些高地,唐代仍多處于一種荒野狀態,在杜牧的懷吳中馮秀才講長洲城外的野草荒蕪狀態。“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筭游程歲月遙。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杜牧:樊川集樊川外集,懷吳中馮秀才,四部叢刊本。由于野生資源多,作物景觀所占比重不是很大。春天泛綠后,一直到夏天,基本上處于這樣一種萬花齊放,萬綠遍地的狀態。“吳中好風景,八月如三月。水荇葉仍香,木蓮花未歇。海天微雨散,江郭纖埃滅。暑退衣服干,湖生船舫活。兩衙漸多暇,亭午初無熱。騎吏語使君,正是游時節。”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卷21吳中好風景

35、二首,第1431頁。另外還有水生經濟作物蓮耦等等。孟郊言:“池中春蒲葉如帶,紫菱成角蓮子大”。孟郊著,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校注卷1臨池曲,第42頁。這些種植不會花費農民很多的種植工夫,因為它們大多處于半野生的狀態,可以補充食物,豐富營養。從總體的田野植被變化看,唐代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因之前和之后的樹木都較少,只有唐代的圩田有更多的樹木。到明代,由于農業化程度加強,詩人歌詠江南時看不到非農業類樹木:“吳中好風景,最好是農桑。” 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卷492,明詩次集,卷126,祝允明:暮春山行。只剩下低矮的小桑樹,那是一種退化的風景。早期的太湖流域的圩田開發集中在低地,特別是低地與高

36、地之間。大量的休耕旱地為小麥種植提供了機會。一些地方的特別多,以致江南的夏天景觀為之改變。六朝的中國正處于寒冷之期,有許多小麥凍害的記載。這種大圩里面,宋以前不會多少稻麥復種,因為土地是充足的,稻作是休耕的,這時的種麥,只整理出相應的田塊既可年年種麥。晉書·郭文傳中講郭文區種菽、麥,大量的麥類作物實際上存在于火耕與休耕并行的低地圩田區。晉元帝太興二年,“吳郡吳興、東陽無麥禾,大饑”。 晉書卷二十七,志第十七。小麥與水稻并稱,小麥的比重似乎很高。麥稻風光基本上屬于不同時間段的稻麥兩收,白居易辭別蘇州時,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朝與府吏別,暮與州民辭。去年到郡日,麥穗黃離離。今年去郡日,稻花白

37、霏霏。為郡已周歲,半歲罹旱饑。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答劉禹錫白太守行,第1433頁。這樣一種有稻又有麥的農田景觀非常壯觀,白居易在蘇州呆了一年,在同樣的時間看到的同樣麥黃稻白的場景。白居易的另一首詩中也有麥稻同景的景觀,“四月一日天,花稀葉陰薄。泥新燕影忙,蜜熟蜂聲樂。麥風低冉冉,稻水平漠漠。芳節或蹉跎,游心稍牢落。春華信為美,夏景亦未惡。”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卷二十一,和微之四月一日作,第1430頁。四月天的夏景中,他看到既有麥,也有稻。大圩內不同的地塊有不同的種植,種麥固然很容易,江南的農民一般不種麥,在白居易的敘述中,這種麥稻風光中還隱含著旱災信息,無水種稻時,

38、人們才種麥。四唐末由于吳越的經營,唐末五代時期,統一的棋布格局形成了。吳淞江流域的圩田已經不再是彎曲之水,而是真正的棋布縱橫景觀。唐末動亂時人民逃亡,地方勢力遭到打擊。韋莊避難江南時發現富人的稻田很易被官方沒收,“桑田稻澤今無主,新犯香醪沒入官。”韋莊著,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卷4官莊,第166頁。這種環境為統一的地方政權提供了重整圩田水利的機會。錢氏取得控制權以后,借著以前的水利系統,進行井田化的橫塘縱浦規模。這種景觀思想一方面表現出錢氏對古代井田制度的推崇,同樣也是對客觀水利環境適應。朱長文也用周禮中模式評價圩田體系。“自二江故道既廢,而五湖所受者多,以百谷鐘納之巨浸,而獨泄于松陵之一川,

39、勢不能無浸益之患也。觀昔人之智亦勤矣,故以塘行水,以涇均水,以塍御水,以埭儲水,遇淫潦可泄以去,逢旱歲可引以灌,故吳人遂其生焉。” 朱長文:吳郡圖續記卷下,治水。第51頁。這種塘浦河道與大圩體系使整個圩田區形成一個系統,低田與高地也也有良好的水流互動。古人遂因其地勢之髙下,井之而為田。其環湖卑下之地,則于江(吳淞江)之南北為縱浦以通于江(吳淞江)。又于浦之東西,為橫塘以分其勢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其塘浦,闊者三十余丈,狹者不下二十余丈。深者者,二三丈,淺者不下一丈。且蘇州除太湖之外,江之南北別無水源。而古人使塘浦深闊若此者,蓋欲取土以為堤岸,高厚足以御其湍悍之流。故塘浦因而闊深,水亦因之而流

40、耳。非專為闊其塘浦以決積水也,故古者堤岸高者須及二丈,低者亦不下一丈。借令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高于民田五七尺;而堤岸尚出于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丈。故雖大水,不能入于民田也,民田既不容水則塘浦之水,自高于江而江之水亦高于海,不須決泄而水自湍流矣,故三江常浚而水田常熟。 范成大撰,陸振岳點校吳郡志卷19水利上,第270頁。錢氏政權開了新洋江以理順水流與河道。“新洋江,在昆山縣界,本有故道,錢氏時嘗浚治之,號曰新洋江,既可排潦以注吳淞江,又可引江流以溉岡身也,” 朱長文:吳郡圖續記卷下,治水。第50頁。新洋江南通吳淞江,北入長江諸港,與小虞浦約略平行,其間多有橫塘溝通。小虞浦何時開挖,無考,但新洋江與小

41、虞浦均系縱浦,兩浦之間,多有橫塘,在這種基礎上,形成橫塘縱浦的網絡格局。新洋江開浚后,昆山附近的洼地積水可以排入吳淞江,太倉岡身高地也可以得以灌溉。 江南省水利廳水利史研究小組:太湖水利史(討論稿)1964年3月,第58頁。這一格局一直為后人所稱贊。“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縱浦,又七里或十里而為一橫塘。因塘浦之土以為堤岸,使塘浦闊深,而堤岸高厚。”由于大圩差不多一樣大,河道自然順直,水不亂行。人們有時在塘浦邊上建亭以休閑,“至和二年,前知蘇州呂侍郎,開昆山塘而得古閘于夷亭之側,是古者水不亂行之明驗也。”低地與高地之間,有閘以控制水流,高岡地區可以種稻,由于閘的毀壞,宋初岡身難以種稻,但“尚有丘畝、

42、經界、溝洫之跡在焉,此皆古之良田,因堈門壞,不能蓄水,而為旱田耳。” 范成大撰,陸振岳點校:吳郡志卷19,第266-267頁。至于大圩以內也存在有序的次級引流河道。張賁曾在這一帶與陸龜蒙、皮日休等寫詩唱和。“鱸魚誰與伴,鷗鳥自成群。反照縱橫水,斜空斷續云。”張賁:旅泊吳門,全唐詩卷631,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這是唐代文獻中幾乎難見的關于大圩與圩外筆直的塘浦的記載。由于水利建設,當時的圩岸高厚可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陸龜蒙有大堤一詩,記載了寬大的圩岸。“大堤春日暮,緫馬解鏤衢。請君留上客,容妾薦彫胡。”陸龜蒙撰,王立群、宋景昌點校:甫里先生文集卷7大堤,第84頁。圩邊的河道,因著岸邊的各樣野花

43、,夏日充滿了香氣。羅隱有詩曰:“采香徑在人不留,采香徑下停葉舟。桃花李花斗紅白,山鳥水鳥自獻酬。十萬梅鋗空寸土,三分孫策竟荒丘。” 羅隱:吳門晚泊寄句曲道友,全唐詩卷66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由于人口的增多,盡管圩中村占很大的優勢,圩岸上的村莊也開始增多,這種村莊有明顯的臨水特征。首先是集市,達官貴人的游樂之地是在主要關隘之中的圩岸之地。白居易有:“吳中好風景,風景舊朝暮。曉色萬家煙,秋聲八月樹,舟移弦管動,橋擁旌旗駐。改號齊云樓,重開武丘路。況當豐熟歲,好是歡游處。州民勸使君,且莫拋官去。”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校,卷21吳中好風景二首,第1431頁。至于一般人居圩岸時,往往在小

44、圩之岸或孤立的水緣地帶居住。陸龜蒙南塘曲有:“妾住東湖下,郎居南浦邊。間臨煙水望,認得采菱船。”“南浦邊”與“東湖下”完全是臨水的岸邊村落。臨水聚落有很美的景觀,“村邊紫豆花垂次,岸上紅梨葉戰初。”陸龜蒙撰,王立群、宋景昌點校:甫里先生文集卷7南塘曲;卷12江南二首,第83,166頁。唐末時期,大圩形成一個共同體社會。元代王禎曾對這種大圩社會作詩歌頌。“度地置圍田,相兼水陸全。萬夫興力役,千頃入周旋。俯納環城地,穹懸覆幕天。”大圩社會不是一種小農經濟的產物,而是大量人力物力動員而成,唐時的屯田軍可以有這樣的動員能力。大圩與大圩之間以號為記,如果其中有民圩,也一同編號,“官民皆紀號,遠近不相緣。

45、守望將同井,寛平卻類川。隰桑宜葉沃,堤柳要根駢。交往無多徑,高居各一廛。”移民參入其中后,很快成為大圩社會的一分子,“偶因成土著,元不異民編。生業團鄉社,囂塵隔市廛。溝渠通灌漑,堘埂互連延。俱樂耕耘便,猶防水旱偏。”大圩社會內,一片豐收景像,“翻車能沃槁,瀽穴可抽泉。擁綠秧鋤后,均黃刈獲前。總沾新稅籍,素表屢豐年。黍稌及億秭,倉箱累萬千。” 王禎撰,繆啟愉譯注:東魯王氏農書譯注田制門,第597-598頁。此為元詩,唐末也會是這樣的狀態。在吳淞江邊或大的塘浦圩岸未涉及的地帶,有大量的小圩,這種小圩往往也有幾百畝。陸龜蒙是一位隱士,他隱居松江時,隱居地只能選這種小地方。“一耒而耕,一船而漁。”利用

46、感潮環境灌溉。“余耕稼所,在松江南,旁田廬門外有溝,通浦溆,而朝夕之潮至焉。天弗雨,則軋而留之,用以滌濯灌溉。”能夠利用感潮灌溉,說明田家與居家完全臨水。田地四百畝,“有田奇十萬步,吳田一畝當二百五十步。有牛不減四十蹄,有耕夫百余指。而田汙下,暑雨一晝夜,則與江通,無別己田他田也。先生由是苦饑困,倉無斗升蓄積,乃躬負畚鍤,率耕夫以為具(具區之具)。且每歲波雖狂,不通緝跳吾防,溺吾稼也。”他的田地都是小圩之地,要親自排水。以他的努力,竟然也取得了成功。在這種小圩邊上,“有地數畝,有屋三十楹。”這是他的居住之處。田舍一賦所形容的這種房屋非常簡單:“江上有田,田中有廬,屋以菰蔣,扉以籧篨。笆籬楗微,

47、方竇虛疏,檐卑欹而立傴僂,戶偪側而行趑趄。蝸旋頂隆,龜拆旁涂。夕吹入面,朝陽曝膚。左有牛棲,右有雞居。將行瞪遮,未起啼驅。宜從野逸,反若囚拘。”陸龜蒙撰,王立群、宋景昌點校:甫里先生文集,卷14田舍,卷16送豆盧處士謁宗丞要序,迎潮送潮辭,甫里先生傳,第205,230,235,241頁。這種小圩往往與湖、山相連,正是隱居之人的理想所在。宋元時代小圩增多,人們也逐步遷移于岸邊。在皮日休在太湖邊發現了一處獨立的還有小圩與塍岸的描述。崦里何幽奇?膏腴二十頃。風吹稻花香,直過黿山頂。青苗細膩臥,白羽悠溶靜。塍畔起鸊鵜,田中通舴艋。皮日休:崦里傍黿山,下有良田二十頃,全唐詩卷610,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8、豐水的環境和較多的野生資源,使當時的河水中有豐富的魚類資源和野生食物資源。吳淞江一帶的人可以隨意地在河道中圍一點木樁和木條,到了時間就可以取魚。“斬木置水中,枝修互相蔽。寒魚遂家此,自以為生計。春冰怒融冶,盡取無遺裔,所托成禍機,臨川一凝睇。”這種比較簡單的臨時性漁具,在這么小的捕魚水面中,竟能捕到這么多的魚,正可見當時的水質清潔與生物資源豐富。春暖花開時,魚類開始活動,這時候非常容易捉到魚。“春水漸生魚易得,莫辭風雨坐多時。”秋天是著名的松江鱸魚最肥的時節,陸龜蒙以一葉小舟,“由五瀉涇入震澤,穿松陵,抵抗越耳。”游山玩水,船內只有一缸酒,天天釣鱸魚吃。釣魚工具極其簡單,只有一釣魚桿。鱸魚是一

49、種以其它魚類為食的高級魚種,這種魚的密度如大之多,其它魚就更多了。河道遇旱時,鱸魚到處可有。“江南春旱魚無澤,歲晏未曾腥鼎鬲。今朝有客賣鱸魴,手提見我長于尺。呼兒舂取紅蓮米,輕重相當加十倍。”陸龜蒙撰,王立群、宋景昌點校:甫里先生文集卷5篸;卷12翠碧;卷17食魚,卷20,皮日休:五貺詩序,第56,185,293頁。一尺長的松江鱸魚,這是后期不可比的。魚類資源的豐富與這時期河道的聯通有關,河道聯通則魚類洄游的路線暢通,繁殖上不受阻,自然豐富。許多人都可以像陸龜蒙這樣以一葉小舟到處行走,湖泊資源的豐富,河道的修直與暢通,一葉小舟足矣。“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 羅隱:曲江春感,全唐詩卷

50、655,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鄉村野生植被仍然豐富,唐末仍有休耕,因為宋初也有公休耕。郟亶言:“吳人以一易再易之田,謂之白塗田,所收倍于常稔之田,而所納租米,亦依舊數,故租戶樂間年淹沒也。” 范成大撰,陸振岳點校吳郡志19水利上,第271頁。由于江東犁的推廣和人口的增長,休耕與以前相比,肯定是減少了。休耕地少,圩田中的雜草開始減少,放牛地集中到圩岸了。陸龜蒙的放牛歌中有:“江草秋窮似秋半,十角吳牛放江岸。”陸居住的吳淞江河道周邊地區,有許多河邊沙地,沙地和匯是潮水西上與清水交匯而形成的積沙,有許多沙嘴,沙嘴上有豐富的植被。“柳下江餐待好風,暫時還得狎狎漁翁。一生無事煙波足,唯有沙邊水勃公。”也有

51、浮萍,“晚來風約半池明,重疊侵沙綠罽成。”說的是綠萍隨沙岸擴張的情形。陸詩中許多的“汀”,就是指這種沙洲。“柳汀斜對野人窗,零落衰條停曉江。正是霜風飄斷處,寒鴉驚起一雙雙。”小洲上有柳,有鳥類。“波濤漱苦盤根淺,風雨飄多著葉遲。迥出孤煙殘照里,鷺鷥相對立高枝。”為了稅收,沙地受到密切關注。“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后海鷗知。”官家比海鳥類知道得更早,那就是為了收稅,陸龜蒙這在里用了諷刺之法。這種潮水之地的灌溉是潮水的自然頂托灌溉,“江邊日晚潮煙上,樹里鴉鴉桔槔響。無因得似灌園翁,十畝春蔬一藜杖。”陸龜蒙撰,王立群、宋景昌點校:甫里先生文集卷11和松江早春;卷12冬柳,島樹,新沙,江邊;卷17放牛

52、歌,第150-151,169-170,176,183,251頁。唐代,嘉湖地區的蠶桑業尚未興起,吳江一帶養蠶業也很發達。這時農民種的桑樹一般是種在村落旁。“四鄰多是老農家,百樹維桑半頃麻”。陸龜蒙撰,王立群、宋景昌點校:甫里先生文集卷9,和夏初襲美見訪題小齋韻,第115頁圩內休耕減少,小麥種植增多,往往麥、稻輪作。前年放水種稻,后年排水種麥,稻麥輪作,水稻種植后要排水,排水后就有垅。陸龜蒙的詩中出現了麥垅。時候頻過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楓汀尚憶逢人別,麥垅唯憑欠雉眠。更擬結茅臨水次,偶因行樂到村前。鄰翁意緒相安慰,多說明年是稔年。陸龜蒙撰,王立群、宋景昌點校:甫里先生文集卷8小雪后書事,第9

53、8頁。這時期冬天寒冷,已經下了雪,利于種麥。小麥的播種面積當時應該有很多。陸龜蒙看到了“麥煙”之像,那是就是麥浪景觀。“竹外麥煙愁漠漠,短翅啼禽飛魄魄。此時憶著千里人,獨坐支頤看花落。”由于生產的發達,分化出早晚稻,早稻常常遇旱。“自春徂秋天弗雨,廉廉早稻才庶畝。芒粒稀疏熟更輕,地上禾頭不相拄。”旱災之時,農田既遭鳥災也遭鼠災。“兇年是物即為災,百陣野鳧千穴鼠。平明抱杖入田中,十穗蕭然九穗空。”陸龜蒙撰,王立群、宋景昌點校:甫里先生文集,卷12春思二首;卷20刈獲,第181-182頁。由于當時的生物資源豐富,旱災時各種小動物與鳥類也出現不正常的富集或遷飛。盡管麥與稻增加,從河道里看農田,卻不是單一的稻麥景色,羅隱曾陪人在圩田河道中游歷,看到花紅稻黃景觀。“水蓼花紅稻穗黃,使君蘭棹泛回塘。倚風荇藻先開路,迎旆鳧鹥盡著行。”羅隱:姑蘇城南湖陪曹使君游,全唐詩卷655,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在太湖周邊地區,那里的圩田是一種小溇港式的小圩,河道與太湖水相聯。張賁曾在這里攜詩友游歷時也是看到深秋時節稻穗與荷花及盧花的景色。疏野林亭震澤西,朗吟閑步喜相攜。時時風折蘆花亂,處處霜摧稻穗低。百本敗荷魚不動,一枝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