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怎樣學文言文_第1頁
小學生怎樣學文言文_第2頁
小學生怎樣學文言文_第3頁
小學生怎樣學文言文_第4頁
小學生怎樣學文言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最近,看到、聽到多位家長問:孩子進入高年級了,應該如何學習文言文?甚至有家長在打聽:哪兒有學習文言文的培訓班?那天,我去博庫書城,偶然發現有一位家長手里拿著一本小學文言文起步。我覺得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這方面的書籍,于是也去書架上找了,但找了許久也沒有找著。最后還是問了管理員后才找到。它放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而且也找不到其他同類的書。這說明什么?應該是說明這類書還很少,但有需求的人卻不少。需要者幾乎沒有選擇余地,供需之間明顯脫節。實際上,小學生接觸文言文從低年級就開始了,那些古詩詞,或者有的成語,不就是古文嘛。但到了五年級、六年級,有的老師才明確提出了文言文這個概念。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小學高年級

2、才開始學(或者說接觸)文言文。而到了初中,文言文更是成了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小學里,語文包括三大塊:基礎知識,閱讀理解和作文。到了初中,就變成了四大塊,即在小學語文三大塊的基礎上增加了文言文。在考試中文言文的分數也往往占有重要比例。在中考中,在高考中,文言文也都是占有重要比例的考試內容。那么,作為小學生應該如何來學習文言文呢?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在此方面做些引導工作呢?小學生畢竟還沒有正式大量地學習文言文,真正學習文言文是在升上初中后。我們沒有必要弄得很緊張,給孩子又增加一種負擔。但是,做一些必要的啟蒙,尤其是做一些相關的引導工作,我認為還是十分需要的。所以,我不想在這兒講什么學習文言文的

3、具體方法,而是想介紹一些我們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喜歡文言文和學習文言文的途徑,作為孩子們學習文言文的啟蒙。一、培養孩子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信心。讓孩子適當接觸一些比較有趣、相對比較容易的文言文故事,例如一些比較生動的寓言故事。如果您讓小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產生了興趣,那您就是很大的成功了。信心也很重要。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任何東西都是可以學好的,別人能學好的,你也一定能學好。沒有必要緊張,更不必要自卑。你不比任何人差。尤其是剛剛起步,只要認真對待,肯定不會落后于人。如果多用點心,反而是可能優于人,超越人。二、可以與課外閱和作文結合起來,讓孩子多讀課外書,多積累和增長文史知識。因為文史知識的廣博對于

4、學習、理解文言文非常有好處。三、讓孩子看四大名著的原著。關于四大名著的語言有點復雜。有人說:四大名著,它們用的既非文言文也非白話文,而是民間的“通俗語言”,或者說是明清時期的白話文。因為就是寫給文化水平不是那么高的老百姓看的,當然很容易懂。但也有人說:其實四大名著是文言文和白話文夾雜的,它們是那個語言過渡區的佳作。我認為,對于那個時代的老百姓來說,四大名著的語言是不難懂的,幾乎就是人們的口語;但是,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它們就不是什么口語或者白話了,而是帶著不少的文言成分。應該可以說:四大名著的語言是半文半白的。讀四大名著的原著,不算很難懂,小學生大致可以看懂;但也不是很容易,很輕松。正因為此,

5、讀四大名著原著,就成為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式。既讀名著,又學文言文,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并且可以選擇簡注本,更便于閱讀、理解。四、讀聊齋志異原著。聊齋被稱為文言小說的最后一部高峰之作。您讀一下就知道,它們并不是很好懂。應該比水滸、三國的原著還要難懂。但是,它是由許多短篇組成的,而內容又比較有趣,所以,選擇一部分自己喜歡看的故事來看,還是比較輕松的。我們不必要求孩子從頭到尾看,完全可以選讀。五、還可以看一些林琴南等人的文言翻譯小說。雖然從準確翻譯名著原意來說可能有欠缺,但從翻譯的趣味和學習文言文的角度看,卻是別具一格的。我小時候看過他翻譯的茶花女,留下深刻印象,后來再看其他人新翻譯的茶花女,

6、就感覺味同嚼蠟。六、看一些史記之類的歷史書片斷。有不少人說:從閱讀史記等書中,學習了文言文和寫作。的確,史記不僅是精彩的歷史書,也是很高成就的文學書。非常值得我們閱讀和學習。七、背誦、學習古詩詞。這個道理不言自明。八、學習成語。成語大部分來自古文。在成語中幾乎包含了文言文的所有句式和語法特點。學習成語,不僅是積累了大量好詞語,而且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同時又學到文言文的許多知識,對將來學習文言文大有幫助。所以,我在十九樓上開了博客,每天教孩子學一個成語。九、找到合適的有關文言文學習的參考書,適當學習,不必貪多。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小學文言文起步還是不錯的,不僅能學習文言文,而且對孩子們拓展知識,開

7、闊眼界也大有好處。在編排上,它是從易到難的,也比較可取。但具體說來,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家長做些引導。例如,第一篇是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節選,從時間上說,是最接近我們現在的,但卻不是最容易懂的。可以先讀其他幾篇后,再來讀梁啟超這篇。 1.王戎識李;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2.掩耳盜鐘;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毀之,鐘況然;3.邴原泣學;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選自初潭集);4.畫龍點睛;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5.蛇銜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傷蛇在焉;6.對牛彈琴;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7.秦武王偏聽;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文言

8、文熱門閱讀推薦小學1.王戎識李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選自世說新語)2.掩耳盜鐘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選自呂氏春秋)3.邴原泣學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茍欲學,不須資也。”(選自初潭集)4.畫龍點睛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不點睛者皆在。

9、5.蛇銜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傷蛇在焉。有一蛇,銜草著瘡上,經*傷蛇走。田父取其草余葉以治瘡,皆驗。本不知草名,因以“蛇銜”為名。抱樸子云,“蛇銜指蛇銜草能續己斷之指如故”,是也。(選自太平廣記)6.對牛彈琴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選自弘明集)7.秦武王偏聽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群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末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選自戰國策)8.殺駝破甕昔有一人,先甕中盛谷。駝駝入頭甕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

10、為憂。有一老人來語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當斬頭,自能出之。”即用其語,以刀斬頭。既殺駝,而復破甕。如此癡人,世人所笑。(選自百喻經)9司馬光破甕救友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選自宋史)10塞翁失馬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南昌折其髀。人皆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

11、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破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選自淮南子)11曹沖稱象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臵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太祖悅,即施行焉。(選自三國志)12商鞅立木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臵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選自史記)13“草”書張丞相好草圣。一*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惘然而止,執所書問云:“此何

12、字?”丞相熟視久之,恚曰:“何不早問?”(選自古今譚概)14宋人偏見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選自韓非子)15自相矛盾人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選自韓非子)16各人啖一口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選自世說新語)17義犬救主華隆好弋獵。畜一犬,號曰“的尾”,每將自隨。隆后至江邊,被一大蛇圍繞周身。犬遂咋蛇

13、死焉。而華隆僵仆無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復路間。家人怪其如此,因隨犬往。隆悶絕委地。載歸家,二*乃蘇。隆未蘇之間,犬終不食。自此愛惜,如同于親戚焉。(選自太平廣記)18高鳳篤學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為業。妻常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選自初潭集)19學而時習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選自論語)20齊人攫金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選自列子)文言文熱門閱讀推薦小學

14、83; 1.人有負鹽負薪者李大師· 2.狼蒲松齡· 3.畫蛇添足劉向· 4.孟母三遷劉向· 5.愚人食鹽伽斯那· 6.世無良貓樂鈞著· 7.伯牙絕弦呂不韋· 8.掩耳盜鈴呂不韋· 9.楊氏之子劉義慶· 10.晏子使楚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十· 11.濫竽充數韓非子· 12.殺駱駝破甕伽斯那· 13.陳元方候袁公劉義慶· 14.兩小兒辯日列御寇· 15.嫦娥奔月淮南子· 16.精衛填海山海經· 17.吳起守信宋濂· 18

15、.曾子殺彘韓非子· 19.截竿入城笑林· 20.矛與盾韓非子· 21.揠苗助長孟子· 22.學弈孟子· 23.鷸蚌相爭劉向· 24.鄭人買履淮南子· 25.父善游呂不韋· 26.人有亡斧者呂不韋· 27.刻舟求劍呂不韋· 28.北人食菱江盈科· 文言文熱門閱讀推薦初中· 1.河中石獸紀昀· 2.桃花源記陶淵明· 3.觀潮周密· 4.陋室銘劉禹錫· 5.岳陽樓記范仲淹·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7.賈人食言佚名&

16、#183; 8.論語十則孔子· 9.愛蓮說周敦頤· 10.三峽酈道元· 11.活板(活版)沈括· 12.口技林嗣環· 13.木蘭詩郭茂倩(編)· 14.小石潭記柳宗元· 15.童趣沈復· 16.小兒不畏虎佚名· 17.孫泰佚名· 18.與朱元思書吳均· 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0.邴原泣學初潭集李贄· 21.醉翁亭記歐陽修· 22.誡子書諸葛亮· 23.唐太宗吞蝗吳兢· 24.愚公移山列御寇· 25.二鵲救友佚名&#

17、183; 26.孫權勸學司馬光· 27.牧童逮狼佚名· 28.田子方教育子擊佚名· 29.陶侃惜谷佚名· 30.于令儀誨人佚名· 31.承宮樵薪苦學佚名· 32.公輸墨者· 33.一篋磨穴硯佚名· 34.黔之驢柳宗元· 35.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36.二翁登泰山佚名· 37.湖心亭看雪張岱· 38.紇干狐尾佚名· 39.夸父逐日佚名· 40.傷仲永王安石· 41.狼三則蒲松齡· 42.賣油翁歐陽修· 43.為學彭端淑·

18、; 44.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45.魏公子列傳司馬遷· 46.墨子怒耕柱子佚名· 47.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48.鸚鵡滅火佚名· 49.神童莊有恭佚名· 50.不識自家佚名· 51.山市蒲松齡· 52.扁鵲見蔡桓公韓非· 53.劉氏善舉佚名· 54.宋定伯捉鬼干寶· 55.大道之行也孔子· 56.硯眼佚名· 57.共工怒觸不周山佚名· 58.陳萬年教子佚名· 59.昔齊攻魯,求其岑鼎左丘明· 60.不怕鬼佚名· 61.書法家歐

19、陽詢佚名· 62.農婦與鶩佚名· 63.陳遺至孝佚名· 64.晏子答梁丘據佚名· 65.縣令挽纖佚名· 66.桑中生李佚名· 67.樂羊子妻范曄· 68.唐臨為官佚名· 69.陳諫議教子佚名· 70.蹇材望偽態佚名· 71.張孝基仁愛佚名· 72.梁鴻尚節佚名· 73.地震蒲松齡· 74.少年治縣佚名· 75.蛇銜草佚名· 76.秦西巴縱麑佚名· 77.治駝佚名· 78.始得西山宴游記柳宗元· 79.李遙殺人案佚名&

20、#183; 80.酒徒遇嗇鬼佚名· 81.孝丐佚名· 82.若石之死佚名· 83.憔夫毀山神佚名· 84.蝜蝂傳(fùbn)柳宗元· 85.娘子軍佚名· 86.歐陽曄破案佚名· 87.工之僑獻琴劉基· 88.魯恭治中牟佚名· 89.南歧人之癭佚名· 90.義士趙良佚名· 9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韓愈· 92.張佐治遇蛙佚名· 93.猿子佚名· 94.紅毛氈佚名· 95.王翱秉公佚名· 96.李廙佚名· 97.韓琦大度佚

21、名· 98.崔篆平反佚名標簽關鍵字: ,高中· 1.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2.蘭亭集序王羲之· 3.赤壁賦蘇軾· 4.項脊軒志歸有光· 5.鴻門宴司馬遷· 6.孔雀東南飛佚名· 7.阿房宮賦杜牧· 8.秋水莊子· 9.滕王閣序王勃· 10.勸學(荀子)荀況· 11.逍遙游莊子· 12.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屈原· 13.師說韓愈· 14.史記之孫子吳起列傳司馬遷· 15.過秦論賈誼· 16.陳情表李密·

22、; 17.六國論蘇轍· 18.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19.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20.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僖公三十年· 21.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22.信陵君竊符救趙司馬遷· 23.石鐘山記蘇軾· 24.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25.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26.養竹記白居易· 27.柳毅傳李朝威· 28.五人墓碑記張溥· 29.登泰山記姚鼐· 30.伶官傳序歐陽修· 31.促織蒲松齡· 32.蜀道難李白· 33.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23、 34.祭十二郎文韓愈· 35.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36.報任安書司馬遷· 37.奕秋孟子· 38.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39.莊暴見孟子孟子· 40.屈原賈生列傳司馬遷· 41.病梅館記龔自珍· 42.勾踐滅吳佚名· 43.季氏將伐顓臾佚名· 44.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45.孟子見梁襄王孟子· 文言文熱門閱讀推薦小學文言文初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卷一周文卷二周文卷三周文卷四戰國文卷五漢文卷六漢文卷七六朝唐文卷八唐文卷九唐宋文卷十宋文卷十一宋文卷

24、十二明文· 卷一 周文· 1.鄭子家告趙宣子左傳· 2.蹇叔哭師左傳· 3.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僖公三十年· 4.展喜犒師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5.介之推不言祿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6.寺人披見文公左傳· 7.子魚論戰左傳· 8.陰飴甥對秦伯左傳僖公十五年· 9.齊桓下拜受胙左傳僖公九年· 10.宮之奇諫假道左傳魯僖公二年· 11.齊桓公伐楚盟屈完左傳僖公四年· 12.曹劌論戰左傳莊公十年· 13.季梁諫追楚師左傳桓公六年· 14.臧哀伯諫納郜鼎左傳桓公

25、二年· 15.鄭莊公戒飭守臣左傳隱公十一年· 16.臧僖伯諫觀魚左傳隱公五年· 17.石碏諫寵州吁左傳隱公三年· 18.周鄭交質左傳隱公三年· 19.鄭伯克段于鄢左傳隱公元年· 卷二 周文· 1.吳許越成左傳· 2.子產論政寬猛左傳· 3.子革對靈王左傳· 4.子產卻楚逆女以兵左傳· 5.子產論尹何為邑左傳· 6.子產壞晉館垣左傳· 7.季札觀周樂左傳· 8.晏子不死君難左傳· 9.子產告范宣子輕幣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10.祁奚請免叔向

26、左傳· 11.駒支不屈于晉左傳· 12.呂相絕秦左傳· 13.楚歸晉知罃左傳成公三年· 14.齊國佐不辱命左傳成公二年· 15.王孫滿對楚子左傳· 卷三 周文返回頂部   · 1.晉獻文子成室禮記檀弓· 2.杜蕢揚觶禮記檀弓· 3.公子重耳對秦客禮記檀弓· 4.有子之言似夫子禮記檀弓· 5.曾子易簀禮記檀弓· 6.晉獻公殺世子申生禮記檀弓· 7.虞師晉師滅夏陽谷梁傳· 8.鄭伯克段于鄢谷梁傳谷梁傳· 9.吳子使札來聘

27、公羊傳· 10.宋人及楚人平公羊傳· 11.春王正月公羊傳· 12.申胥諫許越成國語· 13.諸稽郢行成于吳國語· 14.王孫圉論楚寶國語· 15.叔向賀貧國語· 16.敬姜論勞逸國語· 17.里革斷罟匡君國語· 18.展禽論祀爰居國語· 19.單子知陳必亡國語· 20.襄王不許請隧國語· 21.召公諫厲王止謗國語· 22.祭公諫征犬戎國語· 卷四 戰國文· 1.宋玉對楚王問宋玉· 2.卜居屈原· 3.諫逐客書李斯·

28、 4.樂毅報燕王書戰國策· 5.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 6.唐雎說信陵君戰國策· 7.魯共公擇言戰國策· 8.魯仲連義不帝秦戰國策· 9.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10.莊辛論幸臣戰國策· 11.趙威后問齊使戰國策· 12.馮諼客孟嘗君戰國策· 13.顏斶說齊王戰國策· 14.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15.范雎說秦王戰國策· 16.司馬錯論伐蜀戰國策· 17.蘇秦以連橫說秦戰國策· 卷五 漢文· 1.報任少卿書司馬遷· 2.太史公自序司馬遷&

29、#183; 3.貨殖列傳序司馬遷· 4.滑稽列傳司馬遷· 5.游俠列傳序司馬遷· 6.酷吏列傳序司馬遷· 7.屈原列傳司馬遷· 8.管晏列傳司馬遷· 9.伯夷列傳司馬遷· 10.外戚世家序司馬遷· 11.孔子世家贊司馬遷· 12.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司馬遷· 13.秦楚之際月表司馬遷· 14.項羽本紀贊司馬遷· 15.五帝本紀贊司馬遷· 卷六 漢文返回頂部   · 1.后出師表諸葛亮· 2.前出師表諸葛亮· 3

30、.誡兄子嚴敦書馬援· 4.光武帝臨淄勞耿弇漢光武帝· 5.報孫會宗書楊惲· 6.尚德緩刑書路溫舒· 7.答蘇武書李陵· 8.上書諫獵司馬相如· 9.獄中上梁王書鄒陽· 10.論貴粟疏晁錯· 11.治安策賈宜· 12.過秦論上賈誼· 13.武帝求茂才異等詔漢武帝· 14.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漢景帝· 15.文帝議佐百姓詔漢文帝· 16.高帝求賢詔班固· 卷七 六朝唐文· 1.雜說四(馬說)韓愈· 2.雜說一(龍說)韓愈· 3.獲麟

31、解韓愈· 4.原毀韓愈· 5.原道韓愈· 6.阿房宮賦杜牧· 7.陋室銘劉禹錫· 8.吊古戰場文李華· 9.春夜宴桃李園序李白· 10.與韓荊州書李白· 11.滕王閣序王勃· 12.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駱賓王· 13.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14.北山移文孔孔稚珪· 15.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16.桃花源記陶淵明· 17.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18.蘭亭集序王羲之· 19.陳情表李密· 卷八 唐文· 1.柳子厚墓志銘韓愈

32、83; 2.祭鱷魚文韓愈· 3.祭十二郎文韓愈· 4.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韓愈· 5.送石處士序韓愈· 6.送楊少尹序韓愈· 7.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韓愈· 8.送李愿歸盤谷序韓愈· 9.送孟東野序韓愈· 10.應科目時與人書韓愈· 11.與陳給事書韓愈· 12.與于襄陽書韓愈· 13.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韓愈· 14.后十九日復上宰相書韓愈· 15.爭臣論韓愈· 16.諱辯韓愈· 17.圬者王承福傳韓愈· 18.進學解韓愈· 19.

33、師說韓愈· 卷九 唐宋文返回頂部   · 1.釋秘演詩集序歐陽修· 2.縱囚論歐陽修· 3.朋黨論歐陽修· 4.袁州州學記李覯· 5.義田記錢公輔· 6.諫院題名記司馬光· 7.岳陽樓記范仲淹· 8.嚴先生祠堂記范仲淹· 9.書洛陽名園記后李格非· 10.黃岡竹樓記王禹偁· 11.待漏院記王禹偁· 12.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柳宗元· 13.小石城山記柳宗元· 14.鈷鉧潭西小丘記柳宗元· 15.永州韋使君新堂

34、記柳宗元· 16.愚溪詩序柳宗元· 17.梓人傳柳宗元· 18.種樹郭橐駝傳柳宗元· 19.捕蛇者說柳宗元· 20.箕子碑柳宗元· 21.桐葉封弟辯柳宗元· 22.駁復仇議柳宗元· 卷十 宋文· 1.晁錯論蘇軾· 2.賈誼論蘇軾· 3.留侯論蘇軾· 4.范增論蘇軾· 5.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 6.張益州畫像記蘇洵· 7.心術蘇洵· 8.辨奸論蘇洵· 9.管仲論蘇洵· 10.瀧岡阡表歐陽修· 11.祭石曼卿文

35、歐陽修· 12.秋聲賦歐陽修· 13.醉翁亭記歐陽修· 14.豐樂亭記歐陽修· 15.相州晝錦堂記歐陽修· 16.五代史宦官傳序歐陽修· 17.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 18.送楊寘序歐陽修· 19.梅圣俞詩集序歐陽修· 卷十一 宋文· 1.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王安石· 2.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3.同學一首別子固王安石· 4.讀孟嘗君傳王安石· 5.贈黎安二生序曾鞏· 6.寄歐陽舍人書曾鞏· 7.黃州快哉亭記蘇轍· 8.上樞

36、密韓太尉書蘇轍· 9.六國論蘇轍· 10.方山子傳蘇軾· 11.三槐堂銘蘇軾· 12.后赤壁賦蘇軾· 13.前赤壁賦蘇軾· 14.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蘇軾· 15.潮州韓文公廟碑蘇軾· 16.石鐘山記蘇軾· 17.放鶴亭記蘇軾· 18.超然臺記蘇軾· 19.凌虛臺記蘇軾· 20.喜雨亭記蘇軾· 21.上梅直講書蘇軾· 卷十二 明文返回頂部   · 1.五人墓碑記張溥· 2.徐文長傳袁宏道· 3.

37、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王世貞· 4.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 5.滄浪亭記歸有光· 6.吳山圖記歸有光· 7.報劉一丈書宗臣· 8.信陵君救趙論唐順之· 9.瘞旅文王守仁· 10.象祠記王守仁· 11.尊經閣記王守仁· 12.親政篇王鏊· 13.豫讓論方孝孺· 14.深慮論方孝孺· 15.賣柑者言劉基· 16.司馬季主論卜劉基· 17.閱江樓記宋濂· 18.送天臺陳庭學序宋濂陳元方候袁公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