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1 v 說文筋部:“筋,肉之力也。從力,從肉,從竹。竹,物之多筋者。”首先,竹性柔韌,是我國古代生活中常用的材料,秦漢時就用它來織布,并稱這種布為竹布。“竹,物之多筋者”,說明竹是富含纖維的物質;其次肉是指肉體,身體。竹、肉、力合起來就是人體能產生力量的纖維組織。今天我們知道人體產生力量靠的是神經沖動和肌肉收縮,所以從現代意義看, 內經中所指的筋就是神經和肌肉2 v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 有“筋與脈系”之說, 經筋理論早在靈樞經筋中就有了系統論述。張介賓曰:“愚按十二經脈之外而復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里, 故出入臟腑, 以次相傳, 經筋聯綴
2、百骸, 故維絡周身, 各有定為。”經筋有別于十二經脈, 兩者各司其職, 故十二經脈之外復有經筋。經筋亦為經絡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經筋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視。十二經筋十二經筋3 十二經筋十二經筋v經筋主要對關節屈伸和肌肉運動起作用,故其證候主要表現在運動方面:如局部或全身肌肉拘急、抽搐、強直以及弛緩、癱瘓等。此外,還有如耳痛、耳鳴、視力不足等五官證候及喘息等內臟證候,這都是由于經筋所“結”的部位而致4 一循行分布特點一循行分布特點循行分布與十二經脈基本相同v十二經筋的循行分布基本與十二經脈的外行部分一致,即經脈循行徑路周圍的筋肉,多屬本經經筋所轄。但也有循行至經脈未及之處者,如足太陽之筋“其支
3、者,入腋下,上出缺盆”;足少陽之筋“上額角,交巔上”;手少陽之筋“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足太陰之筋“其內者,著于脊”等等。因此,在某些方面,十二經補充和延伸了十二經脈分布循行及功能上的不足。5 循行走向呈向心性v手三陽之筋從手走頭, 手三陰之筋從手走胸, 足三陽之筋從足走面, 足三陰之筋從足走腹, 由此可見, 十二經筋皆起于四肢末端, 結于關節, 終于頭身, 呈向心性的循行匯聚。經筋的這種向心性循行模式也決定了其不能象經脈那樣“以次相傳”,“各有定位”。這與標本根結理論頗為一致 即經氣始發于根、本(四肢末端) , 彌漫散布于結、標(頭面胸腹)6 結、聚、交、合v十二經筋在
4、循行過程中, 手足三陽經筋與手足三陰經筋之間沒有表里相合的關系, 而是在人體某些特定部位通過不斷的結、聚、交、合, 使經筋間發生相互聯系, 以加強彼此間的協同作用。結、聚、交、合是十二經筋循行分布中的重要特征之一7 結、聚、交、合v(1)“以筋會于節”: 十二經筋在循行分布中多結聚于四肢關節部。如手六經之筋均結于腕、肘、肩等部位; 足六經之筋多結于踝、膝、踵、髀等部位。張介賓曰:“ 然其所結所盛之處, 則惟四肢奚谷谷之間為最, 以筋會于節也。”8 結、聚、交、合v(2) 集中結聚分布: 多條經筋結聚于同一部位。如足三陽、手陽明之筋皆結于頄(面顴部) ; 足三陰、陽明之筋皆聚于陰器(生殖器) ;
5、 手三陰之筋結合于賁(胸膈部) ; 手三陽之筋結于角(側頭部)9 結、聚、交、合v(3) 經筋間交合聯系: 十二經筋間通過循行過程中的相交、相合從而加強經筋間的聯系。如足陽明之筋“合少陽”、“上合于太陽”; 足少陰之筋連續兩次“并足太陰之筋”、“與太陽之筋合”; 手少陽之筋“合手太陽”等等。10 4.經筋呈片狀、面狀分布經筋呈片狀、面狀分布v經筋主要是較寬的立體分布與經脈相伴行, 且補充了十二經脈未至之處。經筋的止點, 不能用“點”概念來概括。因不少止點呈“條”、“束”、“片”狀, 如足太陰經筋“其內者著于脊”, 附著于脊柱上, 呈條束狀; 手厥陰經筋“散胸中, 結于賁”, 止于膈部, 呈片(
6、面) 狀。經筋呈片、面狀分布, 一來可更為廣泛地維絡周身, 主束骨利關節; 二則經筋受十二經脈氣血之濡養, 又反過來將十二經脈之氣血更完全輸布于周身, 使周身得以濡養。11 5.不絡屬臟腑不絡屬臟腑v十二經筋主要循行于四肢軀干及頭面的體表部位,雖然手足三陰之筋也內行胸腹廓中,但均不直接入絡臟腑,這與十二經脈內屬絡臟腑有明顯的區別。正因為如此,十二經筋的命名中皆未貫臟腑之名。12 二二.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v1. 聯綴百骸,維絡周身v十二經筋縱橫交錯,結聚散絡,廣泛分布于四肢、頭面、軀干等全身各部,維系連絡各組織器官,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素問五臟生成曰:“諸筋者皆屬于節。”十二經筋在全身各關節
7、部位結聚,從而使周身百骸相互連結,或支撐人體的坐立行走,或相互協同以產生運動。13 2. 約束骨骼,主司關節運動 素問痿論謂:“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經筋附著、連屬于骨骼,結聚于關節,通過對骨骼的約束和聯綴,使整個軀體得以保持一定的形態和位置。十二經筋有陰陽之分、剛柔之別,手足項背直行而附著于骨之筋都硬而大,胸腹頭面支別橫行之筋都柔軟而細。手足三陽行于外側,其筋多剛;手足三陰行于內側,其筋多柔。剛筋堅強有力,柔筋維軟和緩,正常情況下剛柔相濟來維持人體的屈伸拮抗運動,如腹背的俯仰,肘膝關節的屈伸,四肢的外展和內收。14 3. 固護體表,抵御外邪v靈樞經脈曰:“筋為剛,肉為強。”人體筋肉組織以其
8、剛勁柔韌之性充實于體表與四肢,形成抗御外邪和保護機體各組織器官及臟腑經絡的外周組織體系。15 4. 維絡器官,固定內臟v十二經筋不僅聯綴百骸,還分布于眼、耳、口、鼻、舌、陰器等部位, 對這些器官功能活動起著維系作用。臟腑位于體腔內, 各自保持著固定的位置, 中醫學認為這是脾氣的固攝作用所決定的。足太陰經筋分布于胸腔, 腹腔并附著于脊, 賴經脈氣血所滋養。脾氣旺盛, 氣血充足, 經筋得養, 則內臟恒定于固有位置; 若脾氣虛弱, 氣血不足, 經筋失養則出現內臟下垂、陰挺、脫肛等癥狀,可見脾氣的固攝作用是通過足太陰經筋而實現的。經筋在外固定骨骼, 在內固護臟腑, 協同經脈將人體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1
9、6 三三. 經筋與神經內分泌系統經筋與神經內分泌系統v1. 手太陽之筋與尺神經v靈樞經筋說“手太陽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結于腕,上循臂內廉,結于肘內銳骨之后,彈之應小指之上”。而在肱骨內上髁之后,彈之應小指之上的只有尺神經。17 2. 經筋與脊神經v靈樞經筋記載與脊有聯系的經筋有5 對。因脊柱屬足太陽部,足太陽之筋“上挾脊”不足為奇;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足太陰之筋“著于脊”;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膂”;手陽明之筋“挾脊”。后四者遠端分布的肌肉與脊柱沒有直接聯系,它們的聯系只能是脊神經。18 3. 足陽明之筋與面神經v靈樞經筋記載了足陽明之筋“上挾口,合于頄,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
10、岡,陽明為目下岡;其支者,從頰結于耳前。其病 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說明足陽明之筋分布于面部,其病則出現面神經麻痹。19 4. 維筋相交與錐體交叉v靈樞經筋記載了足少陽之筋“循耳后,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于 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蹺脈而行,左絡于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內經發現了傷左角與右足不用的聯系,稱之為維筋相交,與今天的錐體交叉竟有如此驚人的相似,足見內經經筋理論的成果遠遠超出了當時的歷史條件。20 5. 經筋與性激素v靈樞經筋說,足陽明之筋“聚于陰器”;足太陰之筋“聚于陰器”;足少陰之筋“結于陰器”;足厥陰之筋“結于陰器,絡諸筋”。故素
11、問厥論說“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素問痿論認為“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綜上所述,全身諸筋聚于宗筋,宗筋聚于前陰。今天我們知道性激素能促進肌肉的蛋白合成,若性激素水平低下,肌肉蛋白合成不足就會導致肌肉收縮無力,故經筋與前陰的聯系是真實的,重要的。21 四四 .病候特點病候特點.病理變化分為筋急與筋縱v 靈樞經筋中明確指出,“經筋之病, 寒則反折筋急, 熱則筋弛縱不收, 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 陰急則俯不伸。”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提到“濕熱不攘, 大筋軟短, 小筋弛長, 軟短為拘, 弛長為痿。”筋急, 主要表現為人體筋肉組織發生拘急、痙攣、扭轉、強直等病變, 甚者發生癇瘛及痙,
12、 以及五官及陰器病證, 如足少陰筋病可發生癇瘛及痙、“引頰移口”、“舌卷”、“陰縮入”等一系列病變; 筋縱則主要表現為經筋弛縱不收和肢體痿廢不用兩方面, 如足陽明筋病“熱則筋縱, 目不開。 有熱, 則筋弛縱緩不勝收, 故僻”、足少陽筋病“右足不用”和足厥陰筋病“陰器不用”等。22 .病位分為經筋所過外周病候與內臟危重病候v在靈樞經筋對十二經筋病候的描述中, 首先提及經筋所過部位支轉筋痛的外周病候, 其中足六筋病及手太陽筋病的病候出現部位與各筋循行所過部位基本吻合, 且其余手五筋病則明確指出:“其病當所過者”發生支轉痛。如“足太陽之筋, 其病小指支跟腫痛,攣。脊反折, 項筋急, 肩不能舉腋支缺盆
13、中痛, 不可左右搖”等, 陰器扭痛、舌卷、耳中鳴痛等亦屬于經筋所過外周病癥。除此之外,手三陰筋病中還出現胸痛息賁、脅急吐血、伏梁唾血膿等內臟危重病候。23 五五. 經筋病的病因病機經筋病的病因病機1 風寒濕熱之邪外侵v 如汗出當風,露臥受寒,冒雨涉水,或久居寒濕之處,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稽留肌膚筋肉之間,致氣血凝澀不通,經筋失養,且寒主收引,而發為筋肉酸楚、疼痛、麻木、拘攣、引掣、強直、活動受限等病變。感受風熱之邪,或素體陽盛,寒郁化熱,熱淫經筋,致使經筋弛縱不收、腫脹、疼痛等。若外感濕熱之邪,或過食膏粱厚味,久嗜辛辣酒醴,蘊濕積熱,侵淫經筋,導致筋脈失其潤養而造成經筋的拘攣、伸縮失常、弛縱不收
14、、痿軟無力等病變。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24 2 跌打閃挫,強力負重v這些外在因素可使肢體關節周圍的經筋過度扭曲或牽拉,引起扭傷、腫脹、錯位甚或撕裂等病變,同時絡脈也隨之受損,瘀血壅滯局部。臨床表現為受傷部位腫脹疼痛,關節活動障礙等等。如果遷延日久,瘀血停留,經筋失養,可致受損部位筋肉萎縮,變為慢性勞損病變。25 3 脾胃虛弱,肝血不足v素問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若脾胃虛弱,受納運化功能失常,氣血津液之源不足,則經筋失養,形成宗筋弛縱,四肢不用的病變;如脾虛生濕,濕聚成痰,痰濕流注經筋結于頸項、腋下,可致痰核瘰疬等癥
15、。此外由于“肝主身之筋膜”(素問痿論) ,若肝血不足,筋膜失養,可致手足振顫,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則。26 六六.治療特點治療特點v常規治則:“治以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v靈樞經筋經筋病原文之后, 均有一段幾乎相同的文字“治以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 以痛為輸”, 故認為此為治療各經筋病證的常規治則, 其中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27 燔針劫刺v 燔針又名火針、燒針v“燔針者, 內針之后, 以火燔之暖耳, 不必赤也。”我們偏向于認為燔針類似于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溫針療法, 有別于針, 后者更適用于寒毒固結, 病位較深的病證。靈樞經筋在詳細描述了十二經筋病癥治療后, 又專門提到“經筋之病
16、, 寒則筋急, 刺者, 刺寒急也 ”, 可能也是考慮到治療經筋病證寒盛的方法。就現代針灸臨床應用而言,治療痹證采用溫針灸比火針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更適于臨床應用28 燔針劫刺v劫刺, 一曰“因火氣而劫散寒邪也”, 一曰“如劫奪之勢刺之即去, 無迎隨出入之法”, 前者語出張介賓, 側重于描述燔針功用, 以溫熱之氣迫使寒邪消散的刺法; 后者語出張志聰, 側重于描述燔針操作, 刺時不用迎隨手法。燔針劫刺雖為治療經筋病證的常規療法, 但也并非所有病證均適合, 臨床應用燔針治療時應注意寒熱辨證,靈樞中亦明確指出:“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29 以知為數v量化刺激標準縱觀歷代醫家對于“以知為數”的理解和
17、認識, 主要分為下述兩類: (1) 以病見效或病愈為針刺次數標準; (2) 以得氣為針刺強度和深度標準。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提到“以知為數, 所以惟知病差為針度數, 量其病差為數也。”此外郭靄春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均推崇第一種釋義。張介賓則推崇第二種釋義, 認為“以知為數, 知其氣至為度也。”30 以痛為輸v治療取穴原則對于“以痛為輸”的認識, 歷代醫家的見識頗為一致, 即以疼痛所處部位作為針刺腧穴。經筋病證臨床施治時, 多以局部痛點作為針刺進針點,“以痛為輸”可謂是針灸治療經筋病證的取穴原則, 同時也反映了經筋病治療多選局部穴位的取穴特點, 正如靈樞衛氣失常曰:“筋部無陰無陽, 無左無右,
18、候病所在。”31 .基于“維筋相交”理論的交叉取穴療法v“維筋相交”出自于靈樞經筋足少陽經筋的原文描述中。足少陽經筋“交巔上”之后便分布到對側循行,“維筋相交”一詞實際是概括左、右邊足少陽經筋分別交叉、分布到對側的特點。“維筋相交”是基于足少陽經筋交叉分布到對側頭面的循行分布特點而出現的一類病癥現象總括,“傷左角, 右足不用”的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中腦神經損傷后出現的對側肢體半身不遂極為相似。v基于“維筋相交”理論的交叉取穴療法亦是經筋病證治療的特色之一。32 .綜合療法v 靈樞經筋病證除了采用燔針治療以外, 還強調了其他多種療法配合綜合治療, 并不盲目推崇一種療法。v 足少陰之筋病癥“在內者熨引飲藥”, 意為病在內者, 可用熨法、導引、飲服湯藥等方法治療。v 手太陽之筋“其為腫者, 復而銳之”, 筋急腫脹, 刺而腫不退者, 復以銳利之針刺之出血以行氣活血消腫v 足厥陰之筋病癥中“陰器不用”則“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扶溝線下應援活動方案
- 手藝才藝比賽活動方案
- 打針哭鬧活動方案
- 托班六一活動活動方案
- 扎根人民活動方案
- 手工制作花朵活動方案
- 護士教師節活動方案
- 智慧教育與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結合分析研究報告
- 商業教育與法務管理的融合發展
- 深入對比MCP、A2A、ANP協議:智能體互聯網的黎明之前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九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月考化學試題(含答案)
- 2025-2030年中國低溫超導材料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二手車跨境交易平臺創新創業項目商業計劃書
- 2023-2024學年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四年級(下)期末數學試卷
- 2025年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高考生物真題試卷(解析版)
- 阿米巴模式的合同協議書
- 新聞記者采編報導人員崗位從業資格考試題含答案
- 隧道居間合同協議書范本
- 對公客戶經理培訓課件
- 社會文物鑒定質檢服務機構執業能力認可管理體系(公開征求意見稿)
- 鋼絲繩編接作業知識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