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小兒厭食病厭食癥中醫(yī)診療方案試行版_第1頁
兒科小兒厭食病厭食癥中醫(yī)診療方案試行版_第2頁
兒科小兒厭食病厭食癥中醫(yī)診療方案試行版_第3頁
兒科小兒厭食病厭食癥中醫(yī)診療方案試行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兒厭食病(厭食癥)中醫(yī)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ZY/T001.9-94 )(國家 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年)中醫(yī)兒科病證厭食診斷療效標準、新世紀全 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兒科學 。 (1)有喂養(yǎng)不當、病后失調、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調史。 (2)長期食欲不振,厭惡進食,食量明顯少于同齡正常兒童。 (3)面色少華,形體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動如常。 (4)除外其他外感、內傷等慢性疾病。 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兒科學 (第七版)(胡亞美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2 年)中的厭食癥

2、 診斷依據(jù)。 (1)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較長時間(持續(xù) 1 個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減少大于或等 于正常的 1/2 。 (2)伴有腹脹或腹痛,惡心,嘔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結,味酸臭; (3)應排除消化系統(tǒng)疾病、合并嚴重佝僂病、 貧血及心、腦、呼吸、 肝、腎等系統(tǒng)疾; 排除精神因素及藥物性因素的影響。 (二)證候診斷 1. 脾虛食積證:食少,納呆,懶言,面色萎黃,大便不實,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舌質 淡,苔薄白,指紋淡紅,現(xiàn)于風關,脈緩無力。 2. 脾胃不和證:食欲不振,甚則厭惡進食,常伴有噯氣泛惡,脘腹飽脹,大便不暢。舌 質淡紅苔白膩或微黃,指紋淡紅,現(xiàn)于風關,脈濡緩或滑數(shù)。 3. 脾胃陰虛證:食

3、少、納呆,口舌干燥,喜冷飲。面色黃無光澤,皮膚干燥,便秘或大 便干結,小便黃赤。舌質紅,少津,苔少或花剝,指紋淡紫,現(xiàn)于風關,脈細數(shù)。 4. 脾虛肝旺證:厭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動多啼,咬齒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凈, 指紋淡紫,現(xiàn)于風關,脈細弦。 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 脾虛食積證 治法:健脾消食。 推薦方藥:異功散加味。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佩蘭、砂仁、神曲、雞內金 等。 經(jīng)驗方加減:佛手、山楂、麥芽、蒼術、石菖蒲、白術、九香蟲、黨參等。 中成藥:健兒消食口服液、小兒健脾化積口服液等。 2. 脾胃不和證 治法:運脾開胃。 推薦方藥:不換金正氣散加減。蒼

4、術、陳皮、枳殼、藿香、神曲、炒麥芽、焦山楂等。 中成藥:小兒胃寶丸、小兒香橘丸、小兒消食片等。 3. 脾胃陰虛證 治法:滋脾養(yǎng)胃。 推薦方藥:養(yǎng)胃增液湯加減。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烏梅、白芍、甘草、焦山楂、 炒麥芽等。 經(jīng)驗方加減:蒼術、烏梅、雞內金、茯苓、檳榔、甘草、沙參、麥冬、石斛等。 中成藥:小兒健胃糖漿、益胃散等。 4. 脾虛肝旺證 治法:疏肝健脾。 推薦方藥:逍遙散加減。當歸、茯苓、柴胡、白芍、甘草、薄荷、白術、焦山楂、炒麥 中成藥:逍遙丸、健兒樂顆粒、小兒康顆粒沖劑等。 (二)外治法 1. 藥物敷臍法 (1)三術進食膏:蒼術、白術、莪術各等分研末,取 1 克,用料酒調成糊狀,置于

5、 3cm x 3cm方形膠貼上,敷于臍上,每日1貼,貼23小時后揭掉。適用于各種證型。 (2)健脾開胃外敷散:青皮、枳殼、神曲、胡黃連、五谷蟲、三棱、莪術等,每晚敷 于患兒臍部,夜敷晨起揭掉。 2. 穴位貼敷療法 清降膏:吳茱萸、山梔子等分研末,取 1克,用料酒調成糊狀,置于3x 3cm方形膠貼 上,外敷涌泉穴, 1 日 1 次, 5天一個療程。每次貼敷 24小時。適用于脾胃不和證。 3. 推拿療法 脾虛食積證:推脾經(jīng) 5 分鐘,運內八卦 3 分鐘,推大腸 3 分鐘,推三關 6 分鐘,退六腑 2 分鐘,按揉足三里 6 分鐘,逆時針摩腹 3 分鐘,捏脊 10 遍。每日一次。 脾胃不和證:推脾經(jīng)

6、3 分鐘,清胃經(jīng) 3 分鐘,運內八卦 5 分鐘,推三關 3 分鐘,退六腑 2分鐘,按揉天樞 3分鐘,按揉足三里 5分鐘,順時針摩腹 5分鐘,捏脊 10遍。每日一次。 脾胃陰虛證:推脾經(jīng) 3分鐘,清胃經(jīng) 5分鐘,揉板門 3分鐘,按揉足三里 5分鐘,按揉 涌泉 3 分鐘,捏脊 10 遍。每日一次。 4. 捏脊療法 適用于各種證候。 操作方法:患兒俯臥,在施術部位均勻地撒少許按摩粉;醫(yī)者兩手半握拳,兩食指抵于 背脊之上,再以兩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夾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 作翻卷動作,兩手同時向前移動,自長強穴起,一直捏至大椎穴止,如此反復 6 遍,捏到第 3 遍后,每捏 3 次,

7、將皮膚提起 1 次。 療程:每日 1 次, 10 次為 1 療程。 禁忌癥:發(fā)熱,皮膚有感染破損、皮疹、皮下出血者。 注意:操作用力要均勻適度,勿傷患兒皮膚。 5. 針灸療法 取脾俞、胃俞、中院、章門、足三里穴,中等刺激,用平補平瀉法,留針 15 分鐘,以 運脾醒胃,每日 1 次。乳食停滯者,加天樞、上脘以消食導滯;痰濕中阻者,加豐隆以化痰 燥濕;胃陰不足者,加太溪、公孫以養(yǎng)胃陰。 6. 針刺四縫穴療法 取穴:左右手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橫紋中點,操作方法:令患兒伸手,仰 掌,雙手共取穴1個,皮膚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穴位,深 0.5mm刺后用手擠出少許 淡黃色或透明粘液, 或者少許

8、血液即可, 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干, 按壓片刻即可。 1 周 1 次, 連續(xù) 3 次為 1 療程。 7. 耳針療法 取脾、胃、肝、小腸、心等穴,耳針刺或將膠布粘王不留行籽按壓在穴位上,隔日治療 1 次,雙耳輪換, 10 日為 1 療程,囑每日按壓 3-5 次,每次 3-4 分鐘,以稍感疼痛為度。 8. 隔藥艾灸 方法:大黃、半夏、蜀椒、麥芽、炒白術、連翹、枳實等份研細粉,貯磁罐存放,用時 取藥粉適量,用醋調成泥狀,涂在單層紗布上制成厚 0.30.4厘米,面積為34平方厘米 范圍的圓形泥餅,敷蓋于神闕穴上,另用陳艾絨根據(jù)年齡大小,做成黃豆至蠶豆大小艾炷, 將艾炷置于藥餅正中點燃,以局部有溫熱感,患

9、者能耐受為度。嬰幼兒治療時,術者可提起 紗布,用手觸試溫度,以免燙傷,每次灸 36壯,每日 1次, 7天為1個療程。 9. 刮痧療法 循經(jīng)刮拭背部以督脈及膀胱經(jīng)為主, 循經(jīng)刮拭前胸任脈, 刮拭三關、六腑、天河水等穴, 每周一次。適用于脾胃不和證。 禁忌癥及注意事項:醫(yī)生手法輕柔無痛,皮膚破潰者不宜刮痧。 10. 脈沖離子導入經(jīng)皮給藥治療 方法:將配套藥貼固定在兩個電極板上,然后分別貼敷于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調 整所需參數(shù),治療 1020分鐘后取下電極板(根據(jù)年齡大小和病情輕重確定時間) ,藥貼在 穴位上保留 10分鐘取下,每日一次,連續(xù) 3天為一療程。 (三)健康指導 1. 飲食調護:注意

10、生活起居及飲食環(huán)境,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乳貴有時,食貴 有節(jié)”。飲食定時適量,葷素搭配,不強迫進食,飯前勿食糖果飲料,少食肥甘厚味、生冷 堅硬等不易消化食物。 “節(jié)甘進蔬”,指導飲食調護對于本病的防治非常重要。遵照“胃以喜 為補”的原則,先從小兒喜歡的食物著手,誘導開胃,待其食欲增進后,再按營養(yǎng)的需求供 給食物。 2. 情志調攝:加強精神調護,保持良好情緒,飯菜多樣化,講究色香味,以促進食欲。 3. 向家長宣教,指出本病可導致生長發(fā)育遲緩、易感等危害,防治、早治本病,堅持治 療,避免變證發(fā)生。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2002 年版)評價標準擬定。 治愈:食欲顯著增強,食量增加。食欲與食量均恢復到正常水平,伴隨癥狀、休征消失 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 顯效:食欲明顯增強,食量有所增加。食欲明顯恢復,食量恢復到正常水平的 3/4 ,證 候積分減少70% 有效:食欲好轉,食量略有增加。但未達到正常水平的3/4,證候積分減少30% 無效:食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