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演示課件與學生交流.ppt_第1頁
成語演示課件與學生交流.ppt_第2頁
成語演示課件與學生交流.ppt_第3頁
成語演示課件與學生交流.ppt_第4頁
成語演示課件與學生交流.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經典成語與現代人生,經典成語與現代人生,一、漢語成語的概念界定 辭海為成語下的定義是,成語是“熟語”的一種,是習用的固定詞組。 二、漢語成語與我們人生觀的的聯系 三、成語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觀念。 (一)關于誠信的理解。 1.愛情成語故事中的誠信觀念和民族文化 2.誠信的文化心態。,四、成語故事中所體現的人際交往原則。 *保持適當的獨立和自由 1.相濡以沫 2.事君數,斯辱焉;朋友數,斯疏焉。論語.里仁,成語概述,111 成語 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 漢英詞典翻譯成語為set phraseI ,idi

2、om。,成語概述,112 Idiom 我們再研究一下idiom的含義,看看它與成語對應的程度。 113的解釋是把Idiom分為兩義:(1):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語言,這種語言的特殊之點;(2)連串之詞表示整體意義而不表各詞單個意義者),比如說give way(退讓;不能支持),多數人認為以上兩義中只有第二義相當于成語。,成 語 概 述,114 英語idiom強調的是語言的特殊用法,也就是強調習語性,而漢語成語則比較強調言簡意賅。強調出處和定型。有些四字詞組只有字面意義如。歡欣鼓舞”、“力不從心”、“時不我待”,從idiom標準來看就不太符合。,成語概述,12諺語、俗語與proverb 121 諺語

3、 現代漢語詞典對諺語的解釋是:“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成語概述,12諺語、俗語與proverb 馬國凡成語一書對俗語與成語(指四字詞組)區別分析如下: (一)成語書面語性強,諺語口語性 (二)成語比諺語的結構更定型化。 (三)成語在語言的運用中相當于詞,諺語多數可以獨立成句,或獨立于句子之外。 (四)成語多表示一般概念,諺語多表示判斷和推理。,成語概述,122 俗語 現代漢語詞典等辭書對俗語的一般解釋是“通俗流行之語”或“約定俗成廣泛通行之語”。 馬國凡成語認為俗語包括諺語在內,也包括歇后語,因此俗語意義最為廣泛。諺語與成語的差別也適用于俗語和成語。 Ar

4、thur HSmith在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一書中認為英語的Proverb就是漢語的俗語(su-yu)或俗話(suhua)。他認為Chinese proverbs可以包括下面這些內容,,成語概述,可以包括下面這些內容, (一)引語,或經典著作中引語的簡寫 (二)詩句 (三)對聯句 (四)合有典故的俗語 (五)地區性或地方性有關地名人名的俗語 (六)雙關語或諧音雙關語(主要指歇后語) (七)不屬于以上各類的其他俗語,成語概述,1.3.1 漢語成語的范圍 一般認為漢語的成語就是指四字詞組,這是狹義的解釋。有入認為必須是“以單音節構

5、成成分為主”,“具有歷史性和民族性”,馬國凡成語提到對成語有一種廣義的解釋,那就是把諺語、俗語等等部包括在內。 “凡是具有特定含義的定型詞組,已經約定俗成,被書面語所接受了的,就是成語。,成語概述,41 成語理解上的困難 41l 這里說的成語指狹義的成語。 喜歡用catch a crab和騎馬找馬來作例。 412 成語用隱喻的情況比較多。 413 成語力求言簡意賅。 414哲學文化背景對成語的影響。,(五)漢語成語的分類,1、來源于寓言故事,神話傳說的成語。是用比喻的辦法,表現一個深刻的哲理,一段寓言往往是一個故事,用簡潔、固定的詞組概括其寓意便成為成語。比如,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如精衛填海山海

6、經北山經、自相矛盾來源于韓非子難勢,狐假虎威戰國策等。來自神話傳說的成語如:雞犬升天來源于神仙經。愚公移山來源于列子湯問等。 2、來源于宗教經典作品的成語。“宗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宗教文化在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中,影響一個國家、民族的思想行為,積淀在人們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中”。 我們漢語的成語有許多來源于儒家、佛家、道家的作品,中國是多宗教國家,漢語成語也受多種宗教思想的影響。想來源于儒家和道教作品中的:知足常樂、適可而止、大智若愚、望洋興嘆、過猶不及等。來源于佛教作品的五體投地、現身說法、借花獻佛、回光返照、一塵不染等。,3、來自于著名作家作品名句的成語。如“懷璧其罪”出自左傳醒公十年,后以

7、懷璧其罪,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遭受讒害。自強不息(用為指奮發圖強之義)來源于周易乾(卷一) ; 4、來源于歷史事件或歷史故事的成語。比“如約法三章”指凡事先講規則,要大家共同遵守,源出史記高祖本記和資治通鑒,指漢高祖劉邦打進秦國都城咸陽后,聽從張良勸告,與諸縣的文武官員、和豪杰約法三章,并得到當地百姓擁護的故事。又如“江郎才盡”出自于南史江淹傳。,(五)漢語成語的分類,1.成語故事的民族文化性,1.1漢語成語從形式看,以漢語成語以四字格為其基本形式,崇尚偶數。據許肇本的統計, “在不下萬條的成語中,四個字的就占了97 %強。”對四字格的偏愛,體現了漢民族追求和諧,崇尚對偶的審美觀。 1.2從文

8、化的載體,語言本身發展演變的歷史縱向來看,成語是語言發展演變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產物,可以說是語言文化的“活化石”。在漢語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的詞匯、語法和修辭特征。“時不我待” “但求無過”“三番五次”。,1.成語故事的民族文化性,1.3從內容上看,漢語成語反映了漢文化的精神取向和物質基礎。這既包括審美情趣、態度價值觀、科學藝術等精神文化,又包括生活方式、軍事技術等物質文化。比如說群體和諧性思維,成語還顯示了民族智慧等。爐火純青,老馬識途。 1.4從來源上看,成語體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1.5體現了古代禮儀常識。等級身份的差別,古代禮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等差,這也是禮與俗的主要區

9、別之一。,1.人性的張揚,1.1人性: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會制度和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與受所處社會環境影響的。,1.人性的張揚,1.2.人性張揚與個性的張揚 個性:個性也叫人格。人格該詞來自于拉丁語,原意是“面具”。綜合各種定義后,心理學界傾向于將個性看成是個體內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性,是個人相對穩定的比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它表現為一個人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合。,1.人性的張揚,1.3人性張揚是講究尊重人的尊嚴和需求,而個性張揚則是激勵人的斗志,鼓勵人克服困難積極進取。,1.人性的張揚,1.4

10、 A. “班門弄斧”的價值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顏耳。”郢,指郢人;楚國郢都的巧匠。強顏,猶厚顏,不知羞恥意。有時用“班門弄斧”亦帶有自謙意,如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曰:“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1.人性的張揚,1.4 A. “班門弄斧”的價值 傳統的詮釋: 明代進士梅之煥來到李白墓前看到歷朝歷代的題詩無數,有感而發寫了一首打油詩,詩曰:“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在詩仙墳前寫詩,也不好好掂量掂量。,1.人性的張揚,1.4 “班門弄斧”的價值 作家金庸的智慧與自謙 :班門弄斧 ,蘭亭揮毫,草堂賦詩,

11、北大講學 弄斧敢于到“班門” 首先須有高遠的志向。一個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應該力求出其類而拔其萃。而出類拔萃的人才只有在高水平、高層次、高難度的激烈競爭中,才能脫穎而出。,1.人性的張揚,1.4 弄斧敢于到“班門” 弄斧敢于到“班門”,其次須有勇敢的精神。不敢與 一流的高手較量,則永遠成不了一流。既不能、說什么也不敢到“班門”,也不能、還沒到“班門”就自己先矮三分。怕被別人恥笑,怕丟了既得的名聲,怕有損現有的“羽毛”,怕這怕那,畏首畏尾,這樣的人是很難成就杰出的事業的。,1.人性的張揚,1.4 弄斧敢于到“班門” 弄斧敢于到“班門”,再次須有壯闊的襟懷。一方面不能心胸狹窄,誰

12、比自己有本事就忌妒誰,本事越大,忌妒越強;另一方面要敢于自以為非,承認自己的不足,并決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集眾家之長,成一家之大。,1.人性的張揚,1.4 弄斧敢于到“班門” 弄斧敢于到“班門”,最后還須有聰明的頭腦和善于取舍的智慧。在敢于同高手切磋技藝的同時,還必須在較量中發現對方的精到的關鍵之所在,找出自己的弱點,用心體驗,真誠汲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更可攻石。,左傳中的成語典故,三. 源于左傳之典的意義變化情況 1.意義基本沒有變化。 如前所述的第一種取典形式下的典故,大多 忠實于原文含義。 2.意義有變化轉移的 語出 成公七年 “余必使爾罷于奔命以 死”的 “疲于奔命

13、”按原文記載含義為固奉命奔 走而筋疲力盡。后世也常用來指事情繁多,忙不 過來。,2.人生的態度,2.2固守“安貧樂道”干事業的誤讀 “安貧樂道”,出自后漢書韋彪傳:“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仰慕之。”“安貧樂道”的字面含義,就是指一個人在貧窮的境地中,卻能泰然處之,不會因為貧窮而郁郁寡歡,牢騷滿腹,對生活失去熱情,而是依然堅持自己的一貫信念,并以此為樂。,2.人生的態度,2.3“貪生怕死”是人的權利 貪生怕死 是個貶義詞,出自漢書文三王傳 其實,“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而“本能”只能升華或超越;若與人的“本能”作對,企圖抹殺它,比如否定人的利己

14、本能搞“斗私批修”或“大公無私”注定是要失敗的。,2.人生的態度,2.4量力而行 出處 左傳昭公十五年:“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能改變與不能改變的:羊羔的故事、逆流而上的魚) 思想改造的艱難性 “一夜可以造就上千個暴發戶,一個貴族卻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努力” 查爾斯的婚禮,2.成語中的哲學觀念,2.1傳統的哲學觀念 2.1.1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 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幾千年來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是四項基本觀念,即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自強、以和為貴,其中,“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在以后的課程中,我們分別依次闡述這四項基本觀念與漢語成語的關系。,2.1.1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

15、.,1.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由來己久,充分肯定了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新石器時代,天人合一觀念的萌芽時期。(原始的旱地和水區農業,狩獵業已經成熟) 2.在中國哲學史上,“天人合一”觀念成熟于商、周(易經)、春秋戰國時期。 3.天人合一”觀念正式成為一種系統的理論觀點,是在漢代哲學及宋代哲學中。,2.1.2“天人合一”與“戰勝自然”,1.所謂“天人合一”,并不是說天與人完全沒有區別,而是說天與人雖有區別,也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即天與人是有別而又統一的。“天人合一”即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亦即認為人與自然界不是敵對的關系,二者之間具有不可割裂的聯系。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念,最主要的是講人與自然界既有

16、聯系,又有區別的統一關系,人是自然界所產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認識自然并加以改變調整的。,2.1.2“天人合一”與“戰勝自然”,2. 近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鼓吹“戰勝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對立的關系,片面強調與自然斗爭,這與我們的傳統觀念不同。,古今對照的啟示,1.我們看我叫劉躍進 安分守己(非安貧樂道)人心難測 心無旁騖潔身自好心安理得 2.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 溫水煮青蛙。非洲草原的獅子和羚羊。一個果農對松下幸之助的貢獻。 最后成熟的果子最豐潤。,3 “天人合一”的觀念在漢語成語中的體現,3.1與“天不絕人,事在人為”觀念相關的成語。 天道(或天命)與人事,是天人關系

17、的又一核心內容。“事在人為”就是指事情要靠人去做。指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事情的成功與否決定于個人的主觀努力。辨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事在人為”這種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從古自今激勵一代代人。早在明朝,朱之諭就在與野博書四十四首中提出:“事事皆在人為,特患不肯用功耳。”,3“天人合一”的觀念在漢語成語中的體現,3.2體現“神、宗教、法的象征”的成語 由于古代生產力和認識水平的限制,中國古代一向崇天尊神,認為“天神合一”,認為“天”是主宰自然界和人類世界的神圣力量,是至高無上、神圣的,崇天為神。人相對于天來說,顯得無比渺小,人們在表達至高無上的事物時,就用“天”來比擬

18、、象征。,3 “天人合一”的觀念在漢語成語中的體現,3.3與“天道即人道、天性即人性”觀念相關的成語。 中國古代思想家反對把天人關系割裂,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也”把天道與人性聯系起來),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而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在他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通的,因而可以達到統一。,3 “天人合一”的觀念在漢語成語中的體現,3.4天下即人間。 天與人存在不可否認的聯系,人們常用“天下”來指代人間,并且一般局限于古代中國范圍。人的很多行為在成語中都用到“天下”,以說明此行為的影響之大。,4天人合一類成語對社會的

19、影響。,1消極方面天命觀宿命論嚴重栓桔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1)死生有命,富貴在天(2)聽天由命、聽天任命(3)怨天尤人6)天緣奇遇(7)謀事在人,成事在天,4天人合一類成語對社會的影響。,2積極方面總的來說,“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人們生活具有積極的影響。 講究和諧, 整體觀念,爭而不怒,,4天人合一類成語對當今社會的意義。,1. “高度審視生態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2.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古典哲學的幾個特點一文中解釋說:“天地本來無心,人有心而能認識天地,人對于天地的認識就可以說是天地的心,正確地理解天地便是為天地立心。”這個解釋可謂很平實,沒有一點神秘性,也道出了傳統文化尊天敬天的本意

20、。,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1.剛健自強的民族精神概述。 “剛健自強”的思想觀念對古代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5000年來的文化、社會發展都得益于這一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中華民族歷來有著艱苦奮斗,不怕任何困難,抗拒外來侵略,保持民族獨立,保持個人人格獨立的優良傳統。這是中國文化主要的、積極的方面,由此而促進了中國文化的持續發展。,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1.剛健自強的民族精神概述。 先秦儒家曾提出“剛健”、“自強”的人生準則。孔子重視“剛”的品德。周易大傳提出“剛健”“自強不息”的生活準則。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謂天行,即日月星

21、辰的運行,日月星辰的運行從不間斷,稱之為健,也稱剛健;人應效法而自強不息。”儒家所謂自強不息,就是要通過不懈的努力,磨練個人的品格。剛健自強,還包含了克服艱險而不斷前進之意。在中國傳統哲學中,與剛健自強有密切聯系的是關于獨立人格和為堅持原則可以犧牲個人生命的思想。,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1人貴有志 人各有志,志存高遠,但有了志向后,需要為之堅持不懈的奮斗。 跛鱉千里 語出荀子修身,指跋的鰲不停地走,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努力,即使條件很差,也能獲得成就。 不舍晝夜 語出論語子罕,指不論白天黑夜,比喻日以繼夜忙碌工作。,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2逆境求生 自強的可能性

22、還表現在人與人之間在天賦上并沒有本質的差別,正如孔子所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在后天的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差別主要是由于周圍環境和個人主觀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 哀兵必勝 語出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指兩軍對壘,受壓抑而奮起反抗的軍隊,必然能打勝仗。后多指被壓迫而從事正義戰爭的一方,一定會勝利。,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2逆境求生 破釜沉舟一語出史記項羽本紀,比喻下最大的決心,一拼到底。 將勤補拙語出: 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謂用勤奮彌補拙笨。笨鳥先飛 比喻資質、能力差的人,做事比別人先動手來彌補拙笨。

23、在身處逆境的情況下,不能聽天由命,要敢于拼搏,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取得最終的成功。,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3.自強、勤勞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勤勞,一切皆有可能。中國歷史中有很多頌揚勤勞、勤奮的佳話,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成語。 簞食瓢飲 語出論語雍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指安于清貧的生活,保持獨立的人格。 聞雞起舞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指有志者及時奮發。擊楫中流,祖逖的故事。,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宵衣旰食 語出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冊文:“勤民聽政,旰衣宵食。”

24、天不亮就穿起衣來,時間晚了才吃飯。形容為處理國事而辛勤地工作,也指公務繁忙。 燃松讀書語出曾鞏元豐類稿卷42。現在比喻抓住一切機會刻苦學習.,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4.艱苦奮斗、不畏艱難 在我國的基本國策中,我們提倡“艱苦奮斗”, 以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在生活上我們要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在工作中我們要努力奮斗,不畏艱難,才能取得佳績。反映這類思想的成語有: 乘風破浪 船趁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不畏艱險,奮勇向前。 赴湯蹈火 語出荀子,形容不避艱險,奮勇向前。,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克勤克儉 指既勤勞又能節儉。 含辛茹苦 喻指忍受種種辛苦。 水火不辭 謂赴湯蹈火,

25、在所不辭。 知難而進 迎著困難而上,仍然去做。,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5.人格堅強、不畏強敵 剛健自強要求做到堅持自己人格的尊嚴。我國歷史上涌現出很多具有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他們不畏強敵,努力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和國家、民族的尊?,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學習。我們能從一些漢語成語中體會到古人的堅毅品質和優秀的人格魅力。,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不甘示弱 不甘心顯示比別人差。 不為五斗米折腰 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有人格。 不畏強御 指為官剛正,不怕強暴。 寧死不屈 謂寧可死,也不屈服。 頂天立地 形容雄偉豪邁或光明磊落。,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6為國自

26、強 剛健自強不僅體現在對個人前程的奮斗上,還體現在為國為民方面。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時,剛健自強、視死如歸的精神顯得無比重要。在危難之際,只有那些自強不息的志士挺身而出,才能救國救難。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謂小心謹慎,竭盡全力去效勞,一直到死才止。,第2章 漢語成語 “剛健自強”的觀念,精忠報國出處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形容非常愛國 馬革裹尸出處后漢書馬援傳。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3 “剛健自強”的觀念對民族發展的影響,1、自強不息精神是中華民族歷史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激勵人們奮發圖強的強大精神動力。 2、先秦諸子及后代思想家對人所具有的主

27、體力量和平等人性的揭示和闡述,為人們確立“自強而勝物”的可能性,為樹立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人生信念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并使我們感受到先哲們自強不息精神對社會生活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第3章漢語成語體現的以和為貴觀念,3.1以和為貴的哲學觀念。 儒家“以和為貴”的思想在歷史上曾經起了促進民族團結,加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融合,加強民族文化的同化力的積極作用。 所謂“和”,不是否認矛盾對立,而是認為應解決矛盾而達到更高的統一。中國哲學特別重視和諧,強調“以和為貴”。所謂“和”,是創新的源泉,指多樣性的統一。,3.1以和為貴的哲學觀念。,在歷史上,漢族是由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在近代,漢族又和五十多個

28、少數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內部密切團結而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是多元的統一體。多元的統一,正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所謂“和”的體現。 對于和與同做出了深刻辨析的是西周末周太史史伯,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3.1以和為貴的哲學觀念。,“和”包括了“他”與“他”的關系,即包含不同事物的關系。許多不同的事物之間保持一定的平穩,謂之和。“和實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規律,和表示不同觀點的相互補充。以和為貴”為中華民族的延續發展莫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也為我們提供了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也是我們“和平共處”外交政策的思想根源。,3.2.1 “以和為貴”在漢語成語中的體現。,3.2.1

29、和的力量 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可以是無窮的。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人人皆知“眾人拾柴火焰高”、“眾志成城”,這就是“和”的力量。 地利人和語出孟子,原意是在戰爭能獲勝的各種因素中,天時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又不如得人心。后表示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群眾關系。,3.2.1和的力量,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二人心齊,力量如同鋒利的刀劍,可以切斷金屬。指團結的力量無敵。 和氣致祥對人謙和可以帶來吉祥。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禮之用,和為貴語出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30、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指按禮行事當以和平寧靜為本。 眾志成城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眾人一心,力量堅固如城。亦指眾人一心,其力可共同筑起一城。,3.2.1和的力量,322和睦相處,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得饒人處且饒人,給他人方便,自己也方便。和睦相處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沖突,能夠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能解決很多民族沖突,化干戈為玉帛。 犯而不校先秦,孔子論語泰伯:“以能問與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指別人觸犯了自己也不計較。,322和睦相處,得饒人處且饒人 指做事不要做絕,對人要存有恕道、留有余

31、地。 和衷共濟 語出尚書。比喻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輔車唇齒 指互相依存的雙方。 和睦相處 彼此和好地相處。 一團和氣 原指態度和氣,后多指互相之間只講和氣,不講原則。 化干戈為玉帛 比喻使戰爭變為和平。,5.導演眼中的成語故事,1.現代戰國歷史劇:荊軻刺秦 千斤市骨 韜光養晦 忍辱負重 心無旁騖 鎮定自若 圖窮匕現,二、心態決定人生,1.所謂心態即心理態度的簡稱,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心態的:心理態度主要是指動能心素和復合心素所包括的諸種心理品質的修養和能力。 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人生沉浮1.樂觀的心態,1.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快樂,樂在其中。快樂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是以寬

32、容、接納、豁達、愉悅的心態去看待周邊的世界。 英國思想家伯特蘭羅素認為,人類種類各異的不快樂,一部分是根源于外在社會環境,一部分根源于內在的個人心理。 以仁達寬恕的胸懷來承納。孔子曰:“仁者愛人。” (1)要擁有樂觀的心態,首先目光就要盯在積極的那一方面。,人生沉浮1.樂觀的心態,(2)樂觀的人總是能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 威廉華茲華斯曾有一首詩道出了這份獨特心境:“我曾孤獨地徘徊像一縷云獨自飄蕩在峽谷小山之間忽然一片花叢映入眼簾一大片金黃色的水仙我凝視著凝視著但從未去想這景象給我帶來了什么財富我的心從此充滿了喜悅隨那黃水仙起舞翩躚。”,人生沉浮1.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乏歡樂,歡樂還要你去用心

33、地體會。伯特蘭羅素認為:“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而受命運擺布的可能性便越少。”,人生沉浮1.樂觀的心態,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個詩人,一個幽默大師。,人生沉浮1.樂觀的心態,他曾寫到:“吾始至海南,環視天水之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念此可以一笑。”這樣的認識假如不以科學的觀點去看,“有生孰不在島者”倒是一個

34、很豁達而深邃的哲學命題。,人生沉浮1.樂觀的心態,“季常之痛”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人生沉浮1.樂觀的心態,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論:“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蘇東坡的文字使讀者的感受亦暢快如此。,生命階段體驗的幾個原則,1.白龍馬和驢子的故事(設定人生的目標) 有的放矢 2.好像都是別人的錢好賺.(別人成功的艱辛自己最清楚) 廢寢忘食,生命階段體驗的幾個原則,3.四合院里的石榴樹(根有多深,就能長多高) 根深葉茂 4.美洲虎的故事(為自己尋找設置對手) 生于憂患,作業與思考,1.

35、孫臏因為對孫子兵法的創造性運用,而在戰國時期負有盛名,他的人生也頗富傳奇和哲理,請用一個成語概括孫臏經常受到不公待遇的原因,再用一個成語概括孫坦蕩看待自己遭遇的心態。,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一.引言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于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在漢語中,有237條成語源出周易經傳。這里面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二、民族文化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精神風貌和心理特征。它是民族文化民族道德、民族傳統以及民族個性的集中表現。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36、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精神風貌和心理特征。周易作為一部文化經典,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的自強不息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1.朝乾夕惕 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 2. “持之以恒” 周易家人君子 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江青的人生。,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37、3.革故鼎新 周易雜“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經濟是基礎。,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寬容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 語出周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的厚德載物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婦女受到尊重,因為她給家庭帶來光明。一個賢淑的女人,是上天賜給一個家庭的禮物。家庭相處觀念。,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1.殊途同歸 強烈的兼容意識 周易.系辭下,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

38、民族文化精神 (三)“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 1.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 2.金蘭之友 周易系辭上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 (三)“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 (四)信及豚魚的誠信精神 誠信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其內涵就是誠實守信用。中華民族是崇尚誠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視誠信為做人、立業和處世之本。,周易成語中的民族精神,三、易的民族文化精神 (五)卑以自牧的謙虛精神 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 周易謙曰:謙謙君子,卑以自

39、牧也“。 大而能謙 周易序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 謙必豫,史記中的成語,一、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共52萬余字,130篇。 史記是一部歷史著作,同時也是一部帶有生活氣息和獨創性的文學著作。它首先是對從黃帝到漢武帝約兩千年的中國歷史的忠實紀錄,又以文學性的生動語言記錄了歷史上重要人物的言行舉止。,史記中的成語,一、史記 史記詳盡而生動的紀錄,不僅留給 我們栩栩如生的歷史故事,同時也留給了我們很多的成語,豐富了漢語的內容,史記中的詞語句子等,流傳后世形成成語的達360余條。,史記中的成語,二、史記成語的分類 史記中的詞語句子等,流傳后世形成成語的達360余條。就其來源和形成來看可分

40、為兩大部分,七大類。,史記成語的分類,(一)引用前人典籍或者當時典籍中的語言或者成語或是引用俗諺 1. 史記從古代著作中,以一個固定詞組的形式作為一個意義完整的單位,完全繼承下來。此類頗多,達74條。 (1)史記魏世家:“外黃徐子謂太子曰:臣有百戰百勝之術。”中的“百戰百姓”來源于孫子.謀攻 (2) 不毛之地 源于春秋公羊傳 見于史記.孟嘗君列傳。 唯命是聽 揮汗成雨 勢不兩立等。,史記成語的分類,(一)引用前人典籍或者當時典籍中的語言或者成語或是引用俗諺 2.古代著作中的一個句子或一個詞組,經司馬遷在實際運用中加以修改、提煉,后來在語言發展中約定俗成,逐漸發展為成語。這一 類有28條。 (1

41、)前據后恭 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據而后恭也。” 源于戰國策秦策一原作“前據而后卑”。 (2)立錐之地 史記.留侯世家:“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便無立錐之地。” 荀子儒效原作“置錐之地”。,史記成語的分類,(一)引用前人典籍或者當時典籍中的語言或者成語或是引用俗諺 2.古代著作中的一個句子或一個詞組,經司馬遷在實際運用中加以修改、提煉,后來在語言發展中約定俗成,逐漸發展為成語。這一類有28條。 (3)百步穿楊 前功盡棄 史記.周本紀“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 蘇厲以射箭游說周赧王和白起,免攻魏國。源于戰國策西周策 ,史記成語的分類

42、,(一)引用前人典籍或者當時典籍中的語言或者成語或是引用俗諺 3. 這一古代著作中的一句話或一段話,史記繼承其原意,文字上有較多的加工,后在長期運用中逐漸凝煉為四字格的成語。此類成語不多。 (1)洋洋得意 管晏列傳中有這樣一段記敘:其夫為相御,擁大蓋,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揚揚”一語,早見于茍子儒效,作“揚揚如也”。后世演化為洋洋得意 。,史記成語的分類,(一)引用前人典籍或者當時典籍中的語言或者成語或是引用俗諺 3. 這一古代著作中的一句話或一段話,史記繼承其原意,文字上有較多的加工,后在長期運用中逐漸凝煉為四字格的成語。此類成語不多。 (2)唯唯否否 唯唯諾諾 史記趙世家則記載:吾聞千羊

43、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鄂鄂,是以憂也。 唯唯否否源于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據(梁丘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日否。 唯唯諾諾 源于韓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史記成語的分類,二、在描述歷史事實或者紀錄歷史人物的語言中出現的,而在此之前并沒有相關的典籍中出現該成語。 1. 史記中的某些詞語或句子,整個地傳留下來,固定為成語,這一類較多,共125條,在史記中出現了149次。現在擇要說明。 如(1)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完璧歸趙”“怒發上沖冠”; (2)呂不韋列傳中的“奇貨可居”等。種地獲利十倍,賈販貨物獲利百倍,扶

44、持人才獲利不可勝數 公子異人 人質返秦為安國君孝文王義子 為莊襄王,史記成語的分類,二、在描述歷史事實或者紀錄歷史人物的語言中出現的,而在此之前并沒有相關的典籍中出現該成語。 1. 史記中的某些詞語或句子,整個地傳留下來,固定為成語,這一類較多,共125條,在史記中出現了149次。現在擇要說明。 (3)博聞強識史記.三王世家:“蓋聞孝武之時,同日而俱拜三子為王 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剛柔,人民之輕重,為作策以申戒之。 夫賢主所作,固非淺聞者所能知,非博聞強識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賢明君主的作為,只能是“博聞強識”之人能參透。,史記成語的分類,二、在描述歷史事實或者紀錄歷史人物的語言中出現的,而在此之前并沒有相關的典籍中出現該成語。 1. 史記中的某些詞語或句子,整個地傳留下來,固定為成語,這一類較多,共125條,在史記中出現了149次。現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