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鞭再上鞍,我們永遠在路上.doc_第1頁
揚鞭再上鞍,我們永遠在路上.doc_第2頁
揚鞭再上鞍,我們永遠在路上.doc_第3頁
揚鞭再上鞍,我們永遠在路上.doc_第4頁
揚鞭再上鞍,我們永遠在路上.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揚鞭再上鞍,我們將永遠在路上對學本式卓越課堂理念學習有感富順縣東湖小學 王德貴當今推行課堂改革的聲音不絕于耳,其中一個響亮的詞匯就是高效課堂。什么是“高效課堂”?華東師范大學吳剛平教授解釋為:高效課堂的“高效”體現三個指向,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結合。“效果”指教學結果和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度,反映課堂的“扎實”;“效率”指取得的效果與投入時間的關系,反映課堂的“充實”;“效益”是教學過程及結果的整體收益,反映課堂的“價值”。“高效”本是一個綜合性描述結果的詞語,而實際在教學中顯現“高效”的主要指標就是考試成績。問題由此就產生了,為了追求教學結果的高效化(即高分數),可能扭曲過程的科學化,影響教育的道德化,最終可能導致教育對象的異化。案例一:時間:2009年4月地點:河南省三門峽市某中學位置:該校學生廁所外面墻上盡快調整生理節律,徹底杜絕上課如廁。學校說法:“掛此橫幅是推行到外地取經回來的高效課堂教學法的一部分”;“高效課堂就是充分利用學生在課堂和課后的每一分鐘時間。 ” “一些學生如果課間上廁所,容易打亂老師上課思路;而很多學生說出去上廁所,其實是到學校閑逛。 輿論評說:“學生假借上廁所的名義寧可在學校偷閑,也不愿意在課堂上聽課,是學生紀律性不強,還是老師的課上得太差所致呢?再說,學校有什么好逛的呢?照本宣科、乏味無趣、刻板生硬是一些老師教學的通病,如此拙劣的教學方式不改,只讓學生憋尿,升學率就能高上去?才是見鬼了! 高效課堂不應從生理節律下手!” “人都有三急,要真來了有時還真憋不住,即便憋住了對身體也有害。即便上課如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他學生學習,甚至打斷老師的上課思路,但我們也絕不能玩一刀切的杜絕。如果女生來了例假不讓其如廁,難不成真讓該生血灑教室?學校如此名言禁止,還走高調,讓條幅橫行,是教育的悲哀!實在令人深思!” 與此還有類似的學校標語: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生時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看來這樣的課堂高效已經被異化了,以打造高效課堂為名,直奔應試教育之實,高效課堂已經開始成為替應試教育推波助瀾的工具,或者已經成為新課程背景下應試教育的一種新的形態。在老師眼里獲得高分才是真正的高效,而學生在追求高分的過程中,他們花了多少時間,他們真正快樂嗎,身心真正健康嗎?如果為爭取高分而剝奪學生的全面發展、興趣愛好,甚至造成學生身心的問題,這樣的價值取向是真正的高效嗎?這樣的所謂“高效”課堂,不是我們最理想的追求,它是用時間和生命換來的。案例二:2013年各地高考成績和高考分數線陸續公布,各省高考狀元陸續出爐,每個人都意氣風發。崇州20歲高考失意女孩卻服毒自盡,她只是成績差本科線6分而已。她喝農藥結束自己的生命。盤點一下,近年來因為高考而自殺時間不在少數,2010年湖北兩名考生在高考期間自殺身亡。高三女生因無北京戶口不能報名高考自殺。2011年武昌一女生查完成績不理想后投江,2005年某校高三學生逃避高考跳井自殺。2012年5月,19歲男孩王碩為備戰高考不堪重負跳樓自殺。在扼腕嘆息的同時,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到底給學生帶來了什么?在追求高分上重點大學的重壓下,有多少孩子能完全健康地成長?且不說患近視的學生越來越多,高中生達到了70%以上,且呈上升趨勢。許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童年的快樂,沒有學習的快樂,沒有做人的快樂,他們的腦中除了成績還是成績,當身上的壓力到了自身不能承受時,就可能采取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所以教學在追求所謂高效實質是高分的同時,一定不要忽視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人生態度的教育、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不要為分數和升學的壓力感到憂愁煩惱,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珍愛生命,聆聽生命拔節的聲音,感受生命綻放的快樂,懂得享受生活,懂得愛與被愛,不懂得身上的責任和義務那么怎樣才能真正做到高效的課堂教學呢?這就必須要追求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一切的改革沒有過程的優化都不可能有結果的優質化。 優質化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先學后導、互助展評,即在教學中體現為三個環節:自學、 互學、 展學。也就是由教師傳授型課堂向學生學習型課堂轉型,由知識掌握型課堂向學生發展型課堂轉型,體現學生學習為本,體現學生發展為本。一、 自學學習前提為什么要先自學,然后才教呢?這里舉一個例子:一位老師向學生教高斯曾經做過的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向高斯學習,善于動腦,找規律,簡便算,開拓學生思維。走進教室,同學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位有名的數學家,他的名字叫高斯。小時候,高斯的老師出了一道:1+2+3+4+99+100.高斯很快算出來,他是怎么算的呢?1+100=101,2+99=101,3+98=101,像這樣的算式,一共有50個,所以最后結果是50個101,于是用10150=5050.同學懂了嗎?你能用高斯的方法算一算1+2+3+4+99等于多少嗎?全班47名學生也很快算完了,全部都是用1+99=100,2+98=100,3+97=100這樣的方式來計算,唯獨不同的是有的同學發現這樣的算式一共只有49個,再加中間的一個數50,合起來是4950.有的孩子是用99 2=49.5,得出一共有49.5個100,從而也得出4950.,但是卻沒有哪個同學用到一種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5050100=4950.。什么數學,數學就是思維的體操,讓人越學越聰明,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的學科。而這位老師為什么不能讓學生想到最簡單的方法呢?那就是先教的結果,先教學生往往思維被老師的方法所禁錮,一味的模仿和記憶導致學生創新的思維被逐漸扼殺。2011年的人民教育(13、14合刊)有一個“嘗試教學專輯”。里面有篇文章:請不要告訴我,讓我先試一試。這使我想到我家女兒,國慶節假的一天,她從街上買了一條魚回家,一到家門口,就對我們大人說,今天由我我煎魚,你們先不準來看我是怎么弄,也不告訴我怎么弄,等我弄好了,再來看,也許她弄得魚不如大人弄得魚好吃,但是她有自己的親身體驗,她記憶很深,也很快樂。吃飯的時候,我們夸獎她你弄的魚真好吃,她特別開心。 所以人民教育中明確指出:從 “先教后學” 到“先學后教”是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分野。 我們為什么要先學后教,主要是為了把學生激活而不是教死,是為了避免思維方式的單一化、同質化、模式化。因此,教學當中一定要讓學生先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學生自學要解決三個問題:(1)自學的時間:建議留在課內,而非課外,原因有:一是學生本身有家庭作業,再讓他自學,加重負擔,二是學生在家自學質量存在問題,學生自學沒有,自學的效果怎么樣,不能得到保障,與其讓學生在家走過場的自學,養成了不完成或敷衍了事的壞習慣,還不如直接在課前留點時間給學生自學,而且有老師監督,還可以指導學生如何自學。 (2)自學的方式:課堂上自學,老師都要給學生有明確目標,自學什么,要思考什么,要解決什么,只有這種有明確目標的自學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維參與,有深度思維的參與引發學習行為的參與,如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這才真正的自學。 (3)自學的工具:可以是書本,也可以是導學案,或導學題單等。當前全國各地掀起學習導學案教學的浪潮鋪天蓋地。但感覺在導學案使用上出現兩大誤區:一是導學案的泛化,一些學校照搬模式,組織老師編寫導學案或者干脆向有成功經驗的學校購買導學案,每個學科,每節課都要用到導學案,花費了較多的財力和人力。有專家指出真正的導學案是如何準確的把握教材難點和重點,挖掘知識的深度,針對核心知識的問題的有效設計,導學案的形式不一定在紙上,在小黑板、黑板上、幻燈片上板書幾個精要的學習探究問題,也是在導學,何必將導學的方式弄得那么僵化呢?其實數學書上例題旁邊的一些思考性的問題都是導學,導學案重在方法的指導,對學生的啟發和引領,而不是導學案形式化的東西。昌樂二中的導學案分為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而且預習案下面分幾個環節,探究案下面又分幾個環節,老師在編寫上就是很大的負擔(昌樂二中的老師們,你知道多苦嗎?每晚12點左右睡,這是常事),因此導學案要簡化,要精要,這樣才能減輕師生的負擔。二是導學案的虛化。一些導學案弱化了自學中的引導,強化了自學后的檢測,導學案編成了難題、考題集合起來的習題集,導學案就成了學生“做題”的重要載體,表面看上去學習方式在發生改變,實質是學生在從課本、教參或復習資料上尋找標準答案。因此,編寫導學案要編寫適用、要精要。重慶沙坪壩區鳳鳴山中學原校長龔雄飛給我們指引了編寫的思路;1、教學目標:目標就是高效課堂的方向盤,知道了目標就知道了學習的方向,從而使上課必須詮釋目標,討論必須圍繞目標,展示必須體現目標,檢測必須回扣目標,一節課始終不能偏離目標。2、學習探究:對于導學案的中學習探究部分的設計,應該針對本課的重點難點設計兩個或幾個學習探究的問題,每個大問題下面可以有些子問題,這樣以問題引導學生去自學,去合作研究,有了方向,有了目標,有的放矢,圍繞問題展開,層層抽絲剝繭,從而達到高效的學習。為什么不寫成合作探究呢?這里必須弄清合作的本質是什么?合作,為何而合作,是因為由問題需要合作。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合作學習的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在一起,肯定有人在某一方面比我更優秀,可以充當我的老師。在這樣的人中選擇他的優點跟他學習,對于有缺點人,有問題的人,要幫助他改正或給他講解。合作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須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叫合作,比如一年級計算8加幾,計算不來,請哥哥或姐姐來教一教,這就是合作。那問題怎樣產生呢?那就自學,而且是深度的學習,才能產生有價值的問題,問題就是合作學習的紐帶,沒有問題就不能合作。但是同樣是自學同樣的知識,對于某些同學、某些小組就能自學自通,因此,對他們來說就沒有問題,而對某些同學、某些小組來說卻搞不清就成了問題,所以老師不能武斷決定,某個知識全班都必須合作學習,有的組已經沒有問題了,還讓他們合作干嘛?老師規定必須合作探究,那叫以教定學,而不是以學定教。以學定教是根據學生掌握有的題可以合作探究,有的題不需要合作探究,就是獨立能解決的。二、 互學學習的重心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世界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其中第一種方法是訓練, 它與訓練動物相似; 第二種是教育與紀律; 第三種是交流。交流是人將自己與他人的命運相連、處于一種身心敞亮、相互完全平等的關系中的對話。 課堂上通過小組內部以及組與組之間的互動交流,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從外部施加壓力,使學習充滿吸引力,使課堂洋溢著生命激情和充盈著幸福體驗,這就是有“溫度”的課堂。 合作學習實際是將學生的“盲點”,做亮;將學生的“誤點”,做對;將學生的“弱點”,做強。優生向差生傳道、授業、解惑,使差生的問題得到解決,優生強化對知識的理解。美國學者發現并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通過小組討論學習的內容,兩周后還能記住50%,如果馬上去教別人或者應用兩周以后還可以記住90%。所以參與團隊的學習,主動的參與式學習效果比個人獨立學習或被動學習效果好很多。在互助學習中,通過學生解題思路的啟迪和分享,課堂開始形成一股一股的思維對流,相互碰撞和激蕩,學生的思維視野被不斷拓寬,思維的靈活性、豐富性、創新性、變通性被大大激活,為最后的課堂展學,讓課堂進入最優化過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展學學習的關鍵 “展學”本質就是全班更大范圍的“合作”與“互助”,依然是“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滿足學生表現的欲望和成功的渴望。方法鼓勵學生充分展示,大膽表現,并由此對課堂進行升級,把傳統的“講堂”升級為“學堂”,再將“學堂”升級為學生展示才華的“殿堂”。 在學生展示匯報的時候,盡量讓差來匯報,為了調動積極性,建立評分標準,差生匯報可以最多得考核分3分,中等生匯報最多得2分,優生來回報最多得1分,一個組的同學都希望差的同學來匯報,匯報時要用我們組內的觀點或意見,不能說我的意見或觀點,這樣做目的是強化團隊意識,營造小組文化。差生匯報時,如果思維受阻,下面組內的同學可以上臺補充,補充得好不影響得最高分。在匯報時,其他同學做什么,做兩件事。已經學會的同學專心聽,然后給予評價或者補充或者質疑,不會的同學聽后,對自己的錯誤進行糾正。當展示后,師生都要真誠欣賞,掌聲鼓勵,同時老師給予激勵性評價,量化打分。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的需要,其中最高級的兩個層次“被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人生活的主要意義。教師對學生激勵性評價,能夠滿足學生這兩種需要,學生在“展示”中獲得了這兩種需要時,就會逐漸產生學習的熱情、信心、自豪感和成功的歡樂,并由此激發出強大的內驅力,推動學生“萬馬奔騰”地開赴學習的前線,課堂開始逐漸變成一個巨大的“引力場”。在展學或者互學階段,老師不是不講,但要處理老師講和學生學的關系。夸美紐斯說過:“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學本式課堂教學法就是讓教師少教,學生多學的方法。學本式課堂對教和學的關系,用簡單的四句話概括就是“以學論教、先學后教、多學少教、因學活教”。在這樣的課堂上,“學”決定著“教”的先后、多少、方式。其次,體現學為中心的特點。即五學“當堂自學、同伴助學、活動展學、互動評學、教師導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