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 發展現代物流的戰略意義21 安徽省及合肥市經濟發展背景211 安徽省經濟發展現狀2111 安徽省自然地理狀況安徽省簡稱皖,位于我國華東地區東北部,南連江西,北接山東,東鄰江、浙,西依豫、鄂,是中國長江經濟帶與京滬鐵路貫穿的經濟走廊交匯地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著“串東聯西,交流南北”的作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安徽省國土面積 1394萬平方公里,人日 6278萬人(2000年底),分別占全國的 145和 496,是我國近海內陸地區的一個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人日密度較高的省份。現轄17個省轄市,省會合肥,蚌埠、淮南、銅陵、安慶、蕪湖、馬鞍山等為省內主要城市。安徽省南北分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和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協調。境內地形多樣、地貌復雜,西南較高,東北略低,平原占全省國土面積的 2490,丘陵占 2960,山地占 2960,其他占 1640。長江、淮河橫貫全省,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區之一。安徽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以鐵、煤、銅、明礬、瓷石、蛇紋巖等儲量較大。旅游資源遍及全省,名勝眾多。南部以自然山水風光為主,北部以歷史文物古跡為多,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壯麗的人文勝跡使安徽省成為我國重要的旅游省區之一。2112 安徽省經濟發展狀況安徽省經過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各項社會事業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初步形成了由合肥、阜陽、蚌埠、蕪湖等省內交通樞紐為中心、由若干個工業中心城市所組成的以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家電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成為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的工農業生產、流通。科技和教育基地。2000年,安徽省國內生產總值達303824億元,在全國列居第14位。綜合經濟2000年,安徽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3824億元,在全國排位14位;工業總產值達166144億元,在全國排第15位;財政收入達到290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 8039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 10543億元。十年來各項經濟指標年均增長速度和在全國的位次見表卜。表1l“八五”以來安徽省各項經濟指標比較和排位項目 1990年 2000年 平均增速 排位 (億元) (億元) () 國內生產總值 606.54 333824 12.2 14 工業總產值 6703 166144 154 15 財政收入 529 2904 147 14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25.2 80397 21.6 1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7708 10C43 166 15 注:1當年價;2,工業為規模以上企業。 經濟結構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結構層次明顯提高,三次產業結構由 1990年的3740:3822:2438調整為為2000年的24l:4267:3323;工農業總產值中工、農業比重又 1990年的 18調整為 2000年的 25:l,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工業總產值中輕重工業比重又從 1990年的 1:l調整到 2000年的 2:3。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各種所有制經濟得到了全面發展,經濟運行質量、效益明顯提高。 對外經濟與貿易 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和改善,安徽省對外經濟與貿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2000年,安徽省外貿進出日總額已達335億美元(其中出日 ZI7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9l,比 1990年增長 353倍。在外貿總量規模擴大的同時,外貿出口結構也得到了不斷優化,由過去的以初級產品。原材料為主的結構轉變到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初級產品為輔的結構。 2000年安徽省實際利用外資達4二億美元,且利用外資方式呈多元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目前,安徽己與世界上 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往來關系,安徽的主要貿易伙伴包括港、澳、臺及美、德、法 日、韓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區域經濟分布 根據安徽省的行政區劃,全省劃分為 17個省轄市。2000年,各市的主要經濟指標見表l、2。 從表12中可以看出,由于受自然、資源、地理、交通、歷史等條件的限制,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差異。沿長江黃金水道和沿鐵路干線的城市,如合肥。蚌埠、阜陽、銅陵、蕪湖和安慶等城市,經濟發展實力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產業布局 安徽省根據各地區自然資源及交通、歷史條件,在全省逐漸形成了發展側重不同產業的城市群。詳見表卜。 產業發展 工業經濟 安徽省工業行業較為齊全,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家電等行業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全省現有工業企業37萬余個,2000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37二億元,比 1990年增加 403倍,在全國排第 14位,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值達GDP總值 第一產第二產第三產農業總產工業總產固定資產投社會消費品零(億元)業億元業億元業億元 值億元值億元 資額億元 售總額億元 3247 370215791298644 2969 708 1483 9895 154748533495254 818 200 32.2 160.1 663441。625214117.7 478 33 656 178.8 81.24 3969571 1343 394 72 534 1597 405 62615655715 861 163 708 200.5 84。04521864281618 760 237 1022 126。0 1742586749.91 265 974 11。2 445 2557 71.36 103580891185 118.0 65 656 1709 64。01539252971188 757 12.1 735 126.2 1256743239.29 188 1324 86 355 192.2 54.61 73476215967 669 218 634 20006 2284105.0 72.72 396 147.6 38.4 706 1604 380661.20 6118622 752 10.2 560 733 498 4074275879 904 10.0 234 5812 173720392036276 16.0 39 204 2524 593612278042978 1867 18.7 886 8131 187424223835294 269 99 28.1 資產投資額為基本建設投資表l3 安徽省地區產業布局產業特性代表城市 發展依托 重點發展產業 綜合性 合肥 全省政經、文教中心,城冶金、化工。家電及城市 市能量輻射周邊城市 高新技術產業等 工礦城 馬鞍山、淮北、銅利用本地工業資源發展 鋼鐵。煤炭等 市 陵等 專業性 黃山、毫州等 利用本地自然資源發展 旅游、食品工業等 城市 區域性中蚌埠、蕪湖。安慶區域內經濟輻射 交通、商貿等 心城市 等 地區中 滁州。阜陽等地 文教。衛生、科技對周圍農副產品基地和加 心城市 地區輻射 工工業基地 16614億元,在全國的份額為 2。在工業發展中,輕工業發展勢頭尤為強勁,在全國列7位,是我國“輕工大省”。 農業經濟 安徽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出口基地。200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產值達121996億元,比1990年增長229倍。農業增加值在全國排第8位,在全國的份額為5。在發展主導農產品的同時,農業結構逐步得到調整,以鄉鎮企業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迅猛發展。 市場體系 隨著政府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安徽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基礎已經形成,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日趨顯著。目前,安徽省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及金融服務等各類要素市場健全,市場秩序不斷加強,市場規模不斷擴展,市場體系日趨成熟。212 合肥市經濟發展現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的淮河和長江之間、巢湖北岸,是安徽省省會,轄4區3縣,擁有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經濟開發區和新火車站綜合開發實驗區。行政區面積726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58平方公里,全市人口 4382萬。合肥市是全國科教基地,華東地區重要交通樞紐;全省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全省主要加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綜合性工業基地、商貿。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市交通發達、地處要沖,是我國南北交流的匯聚地,南經巢湖與長江黃金水道相通,與技術先進、經濟發達的滬寧杭地區僅距數百公里,北有京滬鐵路與津京唐經濟區相連,是南北物資交流的重要地區,居中的地理位置優勢,便利的交通通信條件,使合肥在安徽乃至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合肥市是座新興的綜合性工業城市,經過多年建設,現己形成了機械、電子電器、高新技術等支柱產業及化工、食品、紡織服裝、建材等優勢行業。綜合經濟實力較強經濟總量增長較快“八五”以來,是合肥市國民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的十年,全市國內生產總產值從582億元增長到3247億元,年均增長176,人均達到7410元。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77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占8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26,38億元,財政收入41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827億元,分別比1990年增加 12倍、4,3倍和 39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等主要國民經濟指標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先后獲得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全國環境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社會制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等榮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連上新臺階。主要國民經濟指標比較見表l2。主要產業規模較大 工業經濟合肥市是座新興的綜合性工業城市,扣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工業經濟從小到大,顯著增強,目前初步形成以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機等為主的日用電器和電子工業;以汽車、叉車及成套配變電設備為主的機械工業;以輪胎、日用化工、化肥為主的化工工業;以新型建材為主的建材工業等四大支柱產業。工業增加值由1990年的2283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13539億元。工業結構由傳統的冶金工業為主向目前的“投資導向”的重型化方向升級,輕重工業比重逐步調整,2000年產值比重達1:12。 農業經濟2000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644億元,農業現代化、商品化、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鄉村城市化步伐加快。 對外經貿改革開放促進了合肥市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2000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 19l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32億美元。外貿出口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國際市場格局,出口國別和地區達門 多個。2000年實際利用外資額達 127億美元。 中心城市合肥市是安徽省省會城市,我國東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區梯度發展網結點上的一個中心城市,是南北經濟的過度帶,具有明顯的省會優勢、科教優勢,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在全省屬最好,全省80以上的文教機構、科研機構以及高科技產業都集中在合肥市;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等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均名列全省第一,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發達,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聚集和輻射能力強,在全省的經濟地位明顯。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合肥市通過積極合理調整產業布局,使全市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改善。2000年,三次產業對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114y、486和40?,產業結構從1990年的 287:453:260調整為 2000年的 11:48:40,實現了產業格局由“ l一三”向“三二一”的進一步演變。工農業總產值中農輕重比重由1990年的1:17:14調整到2000年的I:22:26: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第三產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輕鋼鐵和高新技術三大支柱產業日漸成熟。22 安徽省及合肥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趨勢經濟結構調整迅速“八五”以來,各種所有制經濟全面發展,全市工業經濟中非國有經濟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國有經濟,增速分別為 1053和 284。到 2000年全市共有工業企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365家,其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類型經濟分別占 247?、159和 594,產值比重分別占 163、23和844,國有工業企業在全市工業中的主導地位逐漸下降。城鄉結構進程加快城鎮化的發展是促進中心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動力,近年來合肥市政府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加快城鎮發展,2000年城市化水平己達到326,達到了世界公認的經濟快速發展階段(3070)。221 安徽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五”戰略目標在安徽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五”計劃中,安徽省政府提出的戰略目標為:“十五”期間,繼續全面落實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增加經濟總量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加快經濟發展,繼續大力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力爭“十五”末基本達到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確保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確保經濟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力爭提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目標,綜合省力跨入全國先進行列。安徽省“十五”經濟發展的具體目標為:“十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0以上,確保比全國高 2個百分點,力爭國內生產總值期末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財政收入增幅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幅12個百分點,收支基本平衡;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達到30左右,年均投資額增長11;三次產業比重大致調整為18:50:32,非公有制經濟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上升到25以上,支柱產業增加值、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以及省轄市市區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較大提高,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幅9左右,到2005年全省全面達到小康標準,基本消除貧困人口。安徽省根據本省的自然地理狀況、經濟發展特點以及城市輻射能力等綜合因素,在省內劃分了淮宿、合肥、蕪馬。黃山等九個綜合經濟區,并根據各自不同條件和不同特點劃分各個經濟區域的基本功能與產業發展方向。其中,合肥經濟區的首要發展任務是大力發展城市經濟,為全省經濟發展起到帶動和促進作用。22二2 合肥市經濟發展戰略及規劃22二1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222二 產業發展及結構調整趨勢根據省委。省政府對合肥市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合肥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切實貫徹“加快發展,富民強市”戰略思想,合肥市對現有的國民經濟十五計劃及十一五設想進行了重新調整,在未來的 510年中,合肥市將以 GDP達千億元為基本目標,基本實現經濟發展、基礎設施、人民生活。社會文明等各個方面的現代化,將合肥市建設成為現代化的中心城市、生態城市、數字城市、科教城市。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五”末期全市國民經濟的技術水平和整體素質明顯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達到豐裕水平;初步建成經濟實力較強、開放度較高、生態環境優美和社會環境文明的現代化大城市。到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第一、二、三產業年均增長分別達到5、12和13;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左右,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門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 12;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 10左右,其中出口總額年均增長 11左右,五年累計利用外資 15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經濟結構調整目標2005年三次產業結構目標達到8:49:43,農業以種植業為基礎,實施壓糧擴經;重點發展養殖業;加快發展加工業,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工業發展壯大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現有企業和產品向高附加值。集約化和高加工度方向發展;努力構建以傳統服務業與新興服務業、城區服務業和農村服務業協調發展的服務業新體系,著力提高商貿流通、交通郵電等行業,使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顯著增加。圍繞建設現代化大城市這一戰略目標,實施城市布局、產業布局、農村經濟結構三大調整,突出抓好重點工程、重點企業、重點產品、重點開發區的建設,加快培植機械制造業。日用電器和電子工業、化學工業、新型建材和建筑業、交通能源郵電業、商業。金融保險業、開發性農業八大產業,構筑起具有規模經濟和竟爭力的產業群。工業工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是:調整、改造和提高基礎工業和加工工業,壯大現有優勢工業,形成和大力發展植株產業,加快培育跨世紀的先導產業,構筑結構合理。具有合肥特色的大工業體系,重點推進“335”工程,即培育發展三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三個支柱行業、改造提升五個傳統行業。培育發展三個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培育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及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等三個高新技術產業,使其份額由2000年的20增長到2005年工業總產值的30;支持壯大三大支柱產業重點支持壯大汽車及工程機械、家用電器、化工等三大支柱產業,到2005年三大支柱產業產值達400億元;改造提升五個傳統產業重點改造提升機械工業、輕紡工業、食品工業。建材工業和冶金工業等五個傳統行業,大力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大力改力度,推進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升級。到2005年,初步形成傳統優勢行業強大,高新技術產業地位突出,區域布局基本合理,創新能力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整體競爭實力明顯增強的工業經濟體系。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占全市GDP比重達40以上;工業實現利稅年均增長12,其中實現利潤年均增長 15;全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保持在 95以上;全市工業產品出日創匯實現翻番;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0;全市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達到8萬元人,年均增長105。農業合肥市“十五”農業發展戰略為:以整體推進現代化大城市建設統攬全局,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壯大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規模經濟,突出發展鄉鎮企業,加速建設小城鎮,提高農業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初步形成農業生產區域化、規模化。高效化的城郊型市場農業新格局。“十五”期間合肥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業增加值年均遞增4左右,鄉鎮企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0左右;主要經濟產品產量90萬噸;農林牧漁業產值比調整到41:3:41:15,農村非農業勞動力比重提高到 40,農村城鎮化水平提高到 30,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7左右,達到2664元。第三產業合肥市“十五”第三產業發展戰略為:整合創新商貿、金融。交通運輸等服務業,大力發展物流、信息、旅游等服務業,積極培育教育、文化、科技服務等知識型服務業。“十五”期間,合肥市第三產業年均增速達到12以上,增加值達到24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8:49:43,實現“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傳統的交通運輸、商貿流通、倉儲等在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下降,重點是通過改組改造完善服務功能,提高現代化水平。“十五”期間,第三產業在新增GDP的比重達到40以上。堅持適度超前的的發展方針發展交通運輸業。圍繞建設大市場、搞活大流通、發展大貿易的戰略,大力發展商業連鎖經營、倉儲超市、物流配送、代理制等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增強競爭能力,力爭到2005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 248億元,年均增長 11左右。同時,大力發展旅游業,使旅游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推進金融保險業不斷進步,完善社會保證體系。加速發展通信、信息及中介服務,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品開發。設計、生產和物流配送。2223 區域經濟分工及發展趨勢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通過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產業布局,調整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啟動城市新區、衛星城和重點功能區建設,推進生產力布局重心由主城逐步向市郊轉移,有重點地強化與周邊地區的聯動發展,形成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合肥市城市分為老城區、東區、北區、西南區及新城區,各個城區的經濟分工及發展趨勢為:位于環城河內側的老城區加強市政設施建設和舊城更新改造,保護環境質量;東區位于南淝河、板橋河東岸地區,以對外交通為門戶,輕工、機械工業為基地,集商貿、交通運輸、房地產業于一體,成為城市東部發展的綜合區。在新火車站地區,形成服務全國的金融、商品、信息和流通中心;北區位于南淝河北岸、板橋河西岸地區,為合肥市大型倉儲基地,發展建筑材料、有色金屬、能源等工業企業,利用鐵路和公路交通條件,形成城市物資儲備流通中心;西南區位于南淝河西岸,環城園林路西、南側,四里河路西側,形成以機械。電子、家用電器為主的西南工業區和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集中的科研教育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特殊需求寵物共同撫養權及費用分擔合同
- 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合作及知識產權共享協議
- 短視頻電商直播商品選擇與供應鏈解決方案協議
- 微信小程序電商供應鏈金融與倉儲管理聯合合同
- 《文學作品的深邃魅力:課件設計與展示》
- 企業業務流程管理
- 《小學課件:探索宇宙的奧秘》
- 電器知識培訓教材
- 《Lily的產品攝影》課件
- 學生干部能力提升與班級建設專題培訓
- 小學語文五年級知識競賽課件
- 護理人員業務技術檔案 模板
- 工藝管道儀表流程圖PID基礎知識入門級培訓課件
- 《游園不值》-完整版課件
- 人音版小學一年級音樂下冊教案 全冊
- 草皮鋪種施工方案
- 中醫養生穴位保健按摩課件
- 回旋鏢運動軌跡的模擬
- 《康復醫學》PPT課件(PPT 105頁)
- (完整)高血壓病歷以及全套臨床病歷
- 標準溶液配制與標定原始記錄(氫氧化鈉)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