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四).doc_第1頁
2018屆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四).doc_第2頁
2018屆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四).doc_第3頁
2018屆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四).doc_第4頁
2018屆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四).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8屆高考歷史模擬試題(四)24武王伐紂后,曾封紂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權、蔡權(均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為監視,是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監之亂(三監與武庚聯合叛亂)后實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衛,封王室貴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齊。西周的兩次分封均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華夏族形成B確保了貴族權力的有效承襲C促進了邊遠地區的開發與建設D有效防止了殷商舊族的叛亂25. 據漢書載,海昏侯劉賀不學無術、不尊禮儀、掠取女子,終被霍光所廢;近年對劉賀墓考古出土了論語)禮記等儒家簡書,及繪有孔子圖像、載其傳記的矩形銅鏡。有人據此判斷,劉賀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素養的皇室貴胄,漢書中對劉賀的記載不足為信。據此可知A. 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實的歷史 B. 文獻記載具有主觀性不足為信C. 史料實證需要科學嚴謹的態度 D. 歷史敘述相互印證可還原真相26. 在吐魯番地區考古中發現大量唐代文書,其中公文書內容涉及土地、戶籍、賦役、軍事、訴訟和館驛等,私文書內容多為借貸、買賣契約等;此外還發現千字文等蒙書。這反映了當時A西域地區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B唐朝有效加強對西域的管理C西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較快 D唐朝實行大一統的文化政策27. 17世紀,鄭成功所屬的鄭氏集團從葡萄牙控制的澳門購進絲織物運往日本,再從日本買進貨物運到菲律賓轉售給西班牙人;或從中國滿載貨物運往中南半島和馬六甲等地貿易,再換回蘇木、胡椒等。這反映出當時 A國際經濟區域的互補性 B中國已經主宰遠東貿易C中國海禁政策逐漸松弛 D地方割據促進經濟發展28. 從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到1901年,全國20余所新式教育機構的分布為:廣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臺北各2所,琿春、煙臺、旅順、烏魯木齊各1所。影響新式教育機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 近代化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B. 洋務運動人才需求突出C. 清政府對外政策發生變化 D. 西方列強進行文化侵略29. 1868年,美籍傳教士林樂知創辦萬國公報,到1896年前后,發行量高達38400份。光緒皇帝和洋務派大臣每期必讀;孫中山不但是其忠實讀者,還主動投稿;康有為、梁啟超以其為精神支柱和理論依據。這表明A. 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歡迎 B. 民族危機刺激國人了解西方C. 中美兩國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 社會精英主張學習西方制度30. 自1934年開始,國民政府所發動的一些全國性運動,一般多打著“復興中華民族”的旗號;1937年后,國民黨的軍政要員多出版過以“民族復興”為題的宣傳著作。這些舉動A. 表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B. 推動了全國性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C. 導致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 D. 客觀上適應了民族戰爭形勢的變化31. 1981年1月國務院明確指出:“將社、隊企業在開辦初期免征工商稅和工商所得稅二至三年的規定,改為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凡同大的先進企業爭原料,盈利較多的社、隊企業,不論是新辦或原有企業,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稅。”這反映出當時A政府受“兩個凡是”影響 B社隊企業實現了私有化C經濟體制改革任重道遠 D國營企業改革困難重重32. 古代雅典經常舉辦戲劇公演,舞臺對所有城邦公民開放。在戲劇公演前,評委以抽簽方式從雅典各政區中選出代表行使戲劇評判權,等到比賽結束,由他們評出3位獲獎者。古代雅典戲劇公演A擴大了城邦公民的權利 B照搬了公民大會議事程序C避免了民主政治的缺陷 D折射出社會生活的政治化33. 據統計,18世紀末,英國棉紡廠中,約300家是雇傭人數在50人以上、使用動力機器的工廠,600家是雇傭人數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機或騾機的工廠。這客觀上反映出A機器生產擺脫地理環境限制 B技術變革推動生產規模擴大C工業化造成分工越來越細密 D生產力的提高促使資本集中34. 1949年7月,蘇共中央表示,支持將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國際關系一書從蘇聯各圖書館中清除的提案。這一做法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 蘇聯黨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斗爭 B. 書中描述與當時官方宣傳產生沖突C. 二戰國際關系研究有了新的發現 D. 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對蘇聯產生沖擊35. 二戰后初期,美國人心中的全球責任意味著拯救饑餓和重建世界經濟,通過與蘇聯的合作和改造德、日來確保持久的和平。但從40年代末開始,美國將其全球責任重新界定為在全世界范圍內領導“自由世界”遏制共產主義。這一變化A. 表明美國極力推行單邊主義 B. 標志著兩極格局最終形成C. 開始以意識形態來處理外交 D. 受到了戰后國際形勢影響41.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5分)材料一 歷史上華夏農耕文明由于長期處在與周邊游牧文明的比較環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種華夏“中心”的文化優越意識。但同時中國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為基本內容的“超國家主義”的思想傳統。清季民初的讀書人意識到,中國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紀初中國思想界興起世界主義論,楊度認為“中國今日所遇之國為文明國,中國今日所處之世界為野蠻之世界”,對此胡適主張“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當由歐美兩洲人獨私有之。亞洲諸國為世界一部分,不宜歧視之”,而孫中山則主張“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們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復起來之后,配得來講世界主義。中國如果強盛起來,還要對于世界負一個大責任”。據李永晶新世界主義:破解民族精神的時代困境等材料二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主義在西方愈受關注、其基本觀點是所有人對人類的忠誠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個特定的民族國家,人們忠于自己的祖國,并不妨礙對外國人持友好的態度,可以通過交往和對話達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和理解,這不會抹去人們的民族身份。例如,作為歐洲人,人們具有民族性,而作為超越歐洲的國際上的人,人們更具有歐洲性。個人、政府、國際組織毫無疑問都應該為世界城邦的建立負有責任。據(法)雅克德里達論“世界主義”與寬容(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代世界主義與古代世界主義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來中西方世界主義的共同內涵,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世界主義思潮對二戰后世界發展的意義。(13分)42.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歷史時期人物活動或主張春秋戰國孔子奔走列國,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明清之際顧炎武實地考察許多州縣,寫成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時期林則徐主持編譯四洲志,“開眼看世界”。康有為:“人君與千百萬國民和為一體”,“憲法乃維新之路”。行闡述。(要求:論題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敘述準確。)45.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宋金于1141年達成紹興和議后,金朝得以占領淮水以北大片土地。金熙宗到世宗將大批的女真、契丹與奚人遷往中原,計其戶口,給以官田。其受田辦法有二:一為受牛頭地(注:按女真傳統依靠牛具授田征稅),“每耒牛三頭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頃四畝有奇”。實行于女真人較集中的聚居地,比屋連村,處于漢人州縣之間。二為計口授地,每口授田三十至五十畝不等,春秋量給衣馬,若遇出軍,始給其錢米。世宗派出官員查實戶數,要求必須自行耕種,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許租佃。規定不耕種者杖六十,受租百姓無罪。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隴之北,皆有之,多至6萬人。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響。(9分)46.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材料 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使主張歐洲統一的人壯大了聲勢,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阻止戰爭,他們還有經濟目的。的確,關稅壁壘大大妨礙了商品流通,限制了蓬勃發展的大批量生產。許多人強調歐洲人的共同根源:古希臘、羅馬帝國和初期的基督教,他們還指出在歐洲國家后來的歷史上有許多相似點,這是邊界的多次修改所無法掩飾的。這種“歐洲熱”發展到制訂精確的計劃。丹麥人黑爾福特的新歐洲一書相當成功。弗朗德勒的作家與政治家、貴族出身的考登霍夫卡萊爾吉創建了泛歐洲運動,參加者的人數可觀。然而,關于通往統一歐洲的途徑,關于組成統一歐洲的國家和民族,關于將采取的政治制度,意見分歧。所有人都明白歐洲統一的必要性,但主權國家卻是無法回避的現實。這些人缺乏更為具體的思想,也得不到歐洲政府與人民的持久支持,但是他們的想法和觀點幸存下來,在1945年東山再起。法國J.阿爾德伯特等歐洲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統一”主張問世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統一”主張的結果,并分析其原因。(9分)47.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材料 沈葆楨,洋務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殺為由,派兵侵臺。沈葆楨臨危受命,以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的身份,馳赴臺灣布防設守。為了“驅倭”,他提出“一曰理諭、二曰設防”的原則,撰寫文書,對日本侵略者“據理詰之”,并明確告之“中國版圖尺寸不敢以與人”。又從各省調回船政輪船30余艦,布防于臺灣海峽一線。在政治談判與軍事威懾下最終實現成功驅日。經此危機,沈葆楨認為“臺灣孤懸海外,七省以為門戶,久為他族所垂誕”,利用辦理善后事宜為契機在臺采取了一系列“撫番”措施。改革行政制度,由原來的一府四縣三斤,增為二府八縣四廳,并奏請移福建巡撫駐臺;打破“番禁”政策,招募內地人到臺灣墾荒;開設義學,親自編成童謠訓番俚語,以傳統文化教化臺灣原住民,并奏請為保衛臺灣犧牲者建祠祭祀。奏準建閩臺水陸電線,倡購鐵甲船,奏準使用機器開采基隆煤礦。沈葆禎對臺灣的治理開發,為臺灣的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勛。摘編自呂寧開山撫番:沈葆禎臺灣防務建設中的重大舉措(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匆識,概括沈葆禎成功驅日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沈葆禎建設臺灣的舉措。(9分)文綜模擬四答案歷史答案A卷:24-28 ACCAA 29-33 BDCDB 34-35 BDB卷:24-28 BCDBA29-33 ACCBA34-35 DD41(25分)(1)不同:中國古代世界主義是華夏優越前提下強調協和萬邦的對外關系實踐(或:華夏文明優越、中國地處世界中心);中國近代世界主義則是民族貧弱基礎上追求民族平等、世界和平的中外關系理想(或:強調民族平等,反抗侵略壓迫)。(每條2分,共4分)原因:古代農耕經濟繁榮;專制集權統治日益強化;儒家思想影響深遠;(若考生回答大一統王朝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天朝上國觀念或夷夏之辨思想的影響,可酌情賦分);近代民族危機日益嚴峻,民族獨立成為時代使命;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或: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對歷次侵略、一戰暴露出的西方民族主義暴力性的反思。(共8分,每答出一條得2分,答出4條即得8分,若僅限于某一個時期作答,最多得4分)(2)內涵:強調民族平等與和平合作;強調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并不矛盾(或:協調統一);強調個人或國家對世界發展的責任。(每條2分,共6分)意義:有利于國際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歐共體等區域集團的建立和發展;有利于促進戰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和多極化;有利于各種國際組織和對話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更好的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一點2分,兩點5分,三點7分;但若只涉及一個領域最多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42(12分)【示例一】觀點(2分):知識分子引領時代,又難逃時代局限。闡述(8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士”階層崛起,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意圖改造社會。孔子主張仁、德治,恢復周禮,以緩和社會矛盾,重建社會秩序,但克己復禮思想不符合時代潮流。清末,外敵入侵,民族危機加深。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林則徐主持編譯四洲志,開眼看世界,魏源據此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啟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視,影響有限。 總結(2分):在歷史的變革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勇立潮頭,引領時代發展,但也難免有時代局限。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苛求過去的知識分子。【示例二】觀點(2分):時代巨變促成知識分子的擔當精神。闡述(8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禮樂崩壞,矛盾叢生。孔孟以天下為己任,周游列國,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張德治、仁政等,踐行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時期,列強入侵,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以康有為代表的維新派,把救亡圖存和維新變法結合起來,推動了戊戌變法運動,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總結(2分):時代巨變促使先進知識分子率先覺醒,他們心憂天下,為家國命運鼓與呼,顯示了強烈的擔當精神。【示例三】觀點(2分):知識分子心懷天下、與時俱進,彰顯家國情懷 (略)45(15分)(1)繼承了女真族的歷史傳統;借鑒中原地區的均田制;兵農合一、寓兵于農;強制推行農耕;地域范圍廣。(6分,任答3點即可)(2)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加了金朝的財政收入;提升了女真族的文明水平;促進了中原地區的民族交融;利于宋金邊境的安定;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9分,任答4點即可)46.(15分)(1)吸取一戰的教訓;發展經濟的需要;具有共同的文化淵源。(6分)(2)結果: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