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管理論文-198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銀行史研究綜述.doc_第1頁
銀行管理論文-198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銀行史研究綜述.doc_第2頁
銀行管理論文-198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銀行史研究綜述.doc_第3頁
銀行管理論文-198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銀行史研究綜述.doc_第4頁
銀行管理論文-198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銀行史研究綜述.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銀行管理論文-198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銀行史研究綜述金融為百業之首,它似一條長江大河,其流域就是整個經濟。而銀行乃金融之主體。由于銀行的重要性,中國近代銀行史倍受研究者的關注。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學者涉足此間。檢索1949年以來的全國報刊索引,我們發現,在建國后的30年間,有關華資銀行史的論文有10篇左右,但大多是回憶性或介紹性文章。張郁蘭所著中國銀行業發展史是這一時期出版的惟一的一部銀行史專著,該書將18961937年中國銀行業40多年的發展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興起時期(18961911年)、發展時期(19121927年)、繼續發展和集中時期(19281937年),并概述了每個時期中國銀行業的發展過程。對于該書的學主要有沈云蓀中華實業銀行始末,近代史資料1957年第6期;張郁蘭中國銀行業發展史(18961937年),中南財經學院學報1957年第2期;沈云蓀辛亥革命時期的上海中華銀行,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2期;金研清末中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一一中國通商銀行史料,學術月刊1961年第9期;金研關于金城銀行的若干史料,學術月刊1962年第10期;黃鑒暉中國通商銀行是在銀號基礎上改組的嗎?,1963年6月30日光明日報,第4版;金洪文從一家銀行看民族資本家對勞動人民的剝削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解放前的歷史調查,1965年6月20日解放日報,第4版,等等。術價值,誠如作者所言,它較好地回答了兩個問題,即“第一,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的特點,怎樣在銀行業里得到反映?第二,中國銀行業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由于當時的學術研究受政治的影響較大,所以該書的某些觀點未免有點失之偏頗,如作者認為銀行資本的主要作用不是促進生產的發展,而是助長政治投機。從20世紀80年代始,銀行史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重視,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值得認真回顧與總結。本文較為詳細地檢索了1980年以來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重點縷述幾個重要的專題和突出成果,最后討論現有研究的特點與不足。所引用論著截止2003年,范圍以大陸地區為主。(一)資料的整理與出版上世紀80年代以來,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珍貴的銀行史資料專書。主要有:中國農民銀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0年版),金城銀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國革命根據地北海銀行史料(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國銀行行史資料匯編(檔案出版社1991年版),交通銀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四聯總處史料(檔案出版社1993年版),盛宣懷檔案資料之五中國通商銀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四聯總處會議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另外,在張郁蘭:中國銀行業發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已出版的金融史和貨幣史資料專書中幾乎都包括大量銀行史資料,主要有: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1、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991年版),最近上海金融史(上海書店出版社1989年影印版),中華民國金融法規檔案資料選編(檔案出版社1989年版),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財政金融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997年版),國民政府財政金融稅收檔案史料(19271937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二)著作的出版20多年來,出版了銀行史著作約50部,其中,以銀行機構的發展演變為研究對象的有:黃鑒暉中國銀行業史(山西經濟出版社1994年版)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國近代銀行業的學術著作,該書對中國近代銀行業的發展脈絡作了詳細而又清晰的勾勒;卜明主編中國銀行行史(19121949)(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全面研究了民國時期中國銀行的發展變遷;姚會元中國貨幣銀行(18401952)(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縱述橫陳了18401952年中國貨幣銀行的概況,透視了中國舊式金融機構的嬗變與近代銀行的發展,回顧了中國舊金融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及其歸結;李一翔近代銀行與企業的關系(18951945)探討了近代中國銀行業與近代中國產業之間的關系;劉慧宇中國中央銀行(19281949)(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研究了國民政府時期中央銀行制度的演進;壽充一中央銀行史話(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則介紹了近代中國中央銀行的發展歷程;李立俠中央銀行興衰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探討了近代中國中央銀行的興衰歷程及其原因;程霖中國近代銀行制度建設思想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對中國近代銀行制度建設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徐矛等主編中國十銀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介紹了中國近代10位著名的銀行家,該書還附有近代中國100位銀行家的小傳;鐘思遠、劉基榮民國私營銀行史(工9111949年)(四川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對民國私營銀行業的產生、發展和衰落的歷史作了全過程的描述;姜宏業主編中國地方銀行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對近代中國的地方官錢銀號、地方銀行和革命政權銀行作了清晰的介紹;許家駿等編周作民與金城銀行(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探討了金城銀行創始人周作民與金城銀行的關系;孫曉村等編陳光甫與上海銀行(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研究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經理陳光甫與該行的關系;聚興誠銀行(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研究了近代著名四川地方銀行聚興誠銀行的發展歷史;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介紹了中國通商銀行在清末的發展變遷,分析了其業務狀況,融學術性與資料性于一體;晉察冀邊區銀行史(中國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是國內第一部專門研究革命政權銀行的專著;中國農民銀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0年版)對國民政府時期所設立的中國農民銀行作了系統研究。絕大部分內容涉及銀行史的金融史專著有:姚會元江浙金融財團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版)探討了江浙銀行家階層的崛起及其與政府的關系;杜恂誠等著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與變遷(1897199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從制度層面探討了近現代中國銀行業的演進;張虎嬰歷史的軌跡中國金融發展小史(中國金融出版社1987年版)勾勒了中國近代銀行業的發展軌跡;吳景平主編上海金融業與國民政府關系研究(19271937)(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探討了抗戰前上海銀行界與國民政府之間的關系。一般金融史著作或教材中也有相當部分內容從不同角度介紹中國近代銀行業。(三)發表論文情況據筆者初步統計,1980年以來,有關銀行史研究的論文至少有300多篇。現列表如下:從上表所統it的論文數量可以看出,25年來,銀行史的研究如洪葭管在金融園地漫步(中國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中國金融史(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葉世昌、潘連貴中國古近代金融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桑潤生簡明中國近代金融史(立信會計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近代金融史編寫組中國近代金融史(中國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崔國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財政金融政策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洪葭管、張繼鳳近代上海金融市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浙江近代金融業與金融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徐松齡中國農村金融史略(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姚遂中國金融思想史(中國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杜恂誠中國金融通史第3卷(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石毓符中國金融貨幣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汪敬虞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下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壽充一等編外商銀行在中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是平穩地進行的,沒有大起大落,應該說,這是一種好現象。對以上統計,有一點需要說明:上表各年度的統計數字只是近似值,也就是研究銀行史的論文數量的最小值,因為不少有關中國近代貨幣史、金融史、保險史和外貿史的論文中也包含了銀行史的內容,本文在統計時沒有計人,但只要在每一年的統計中都使用同一標準,還是能夠反映20多年來的研究概況的。歸納起來,1980年以來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近代私營銀行、近代國家銀行和中央銀行制度、近代銀行業的內外關系、近代地方銀行等主題展開。下面分專題介紹。(一)關于近代私營銀行鐘思遠、劉基榮著民國私營銀行史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近代私營銀行業的著作。該書結構分四章,第一章描述了私營銀行產生的過程以及清末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該書的主體,分別介紹了19111927年和19271937年兩個階段的私營銀行業發展情況,分析了這兩個階段中私營銀行業迅速發展的原因,探討了私營銀行的歷史地位;第四章描述了19371949年私營銀行的基本狀況。該書具有一定創新性。對于1927年到1937年中國私營銀行繁榮的原因,學術界曾認為是私營銀行投機公債的結果。該書認為,私營銀行在這一時期的發展,關鍵在于能審時度勢地確定適合中國國情的經營策略,在支持民族工業發展中使自己獲得了發展,并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與強大的外資銀行和有政權撐腰的國營銀行競爭,并維持一段時間,而不是依靠所謂的公債投機取得的。這個觀點在鐘的論文中亦有詳細論述。朱蔭貴進一步指出,兩次世界大戰間尤其是1927年至1937年間,中國銀行業之所以快速發展,主要原因在于銀行制度的演進、銀行業法規的建設、銀行家隊伍的成長以及中國銀行業經營運作理念和方式的變化等。在中國近代眾多私營銀行中,經營比較成功的主要有中國通商銀行、“北四行”、“南三行”、四明銀行等。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近代第一家銀行,學術界對該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編中國第一家銀行,比較詳細地記述了中國通商銀行的籌設過程,分析了該行在清末的業務狀況,揭示了它在清末的艱難發展歷程。該書的附表,較詳細而精確地統計了18971911年中國通商銀行的業務狀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汪敬虞探討了中國通商銀行產生的歷史條件,分析了該行在產生過程中與外國勢力之間的關系。謝俊美分析了中國通商銀行開辦初期與外資銀行、洋行、工礦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指出:外資銀行的夾擊使中國通商銀行的經營極為困難,這也是盛宣懷把中國通商銀行辦成世界著名銀行的愿望落空的重要原因。宋士云認為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股份制銀行,他研究了該行集股興辦的過程。章友德探討了中國通商銀行創辦初期的運作方式,認為該行的經營方針、1.鐘思遠:1927-1937年的中國私營銀行,經濟學家1994年第3期。2.朱蔭貴:兩次世界大戰間的中國銀行業,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3.汪敬虞:略論中國通商銀行成立的歷史條件和特征,汪敬虞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謝俊美:外資銀行夾擊下的中國通商銀行,歷史教學問題2002年第6期。宋士云:我國歷史上第一家股份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經營方式、人員管理方式等都符合現代金融業的經營管理規則。曹廣森等考證了中國通商銀行的成立時間,并進一步考證了其性質,認為它是一家名副其實的商辦銀行而非官辦銀行。此外,吳籌中考述了中國通商銀行所發行的鈔票,易棉陽分析了中國通商銀行在18971911年間的業務狀況,謝俊美、胡雪蓮分別介紹了盛宣懷、杜月笙與中國通商銀行的關系,戴建兵考察了該行成立初期的第一起偽鈔案。北四行是指金城銀行、大陸銀行、中南銀行、鹽業銀行。該四行于1921年成立聯合營業事務所,標志四行聯營集團的形成,由于這四家銀行總行都設在北方,故稱其為“北四行”。“北四行”的組織機構除了四行聯合營業事務所,還有四行準備庫,四行儲蓄會,四行信托部、企業部和調查部,應永玉對這些組織機構作了介紹。潘連貴認為“北四行”聯合經營,在中國金融史上是個創舉,反映了近代商業銀行初步呈現出資本主義銀行業的聯合和集中傾向。徐懋國、邵怡度的金城銀行簡史勾勒了金城銀行從1917年成立到1952年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34年歷史的軌跡,章友德:中國通商銀行的創辦與運作方式,歷史教學問題1994年第l期。曹廣森等:中國通商銀行建立的時間及其性質,中央財金學院學報1982年第1期。吳籌中:中國第一家自辦的銀行及其發行的鈔票,中國錢幣1985年第2期。易棉陽:清季中國通商銀行業務探析,桂林錢幣學會十年文選,廣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謝俊美:盛宣懷與中國通商銀行,檔案與歷史1985年第2期。胡雪蓮:杜月笙與中國通商銀行,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報1999年第4期。戴建兵:中國通商銀行的創辦及第一起偽鈔案,江蘇歷史檔案1997年第l期。應永玉:北四行的聯合經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舊上海的金融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潘連貴:北四行和南三行,中國金融半月刊2003年第1期。分析了金城銀行在創立時期(19171927年)、發展時期(19271949年)的業務狀況。劉永祥考察了抗戰時期金城銀行在西部的經營活動,指出:在西部艱難的投資環境下,金城銀行運用各種手段從事經營,為西遷工礦業提供資金融通,其經營活動不僅使自身獲利,也為西部開發和堅持抗戰作出了貢獻。周作民是金城銀行的創始人,并長期擔任該行總經理,張九洲專門考察了周作民對金城銀行早期發展所作的貢獻,認為金城銀行之所以能從眾多的商業銀行中脫穎而出,實賴周作民經營得法。邱錫榮的研究也表明周作民一生為創建和維護金城銀行事業、扶植民族工商業發展作出了貢獻。相對而言,對大陸、中南、鹽業銀行的研究成果較少,但還是有於以震肯定了談荔孫對大陸銀行的貢獻,劉效白揭示了中南銀行創辦時的資金來源、組織機構、業務狀況和經營特點。所謂“南三行”,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三家私營銀行的通稱,由于這三家銀行總行都設在上海,故稱其為“南三行”。“南三行”沒有像“北四行”那樣成立聯營組織。但其聯營方式具有獨特性,姚會元認為,三行之間相互代理、相互開戶、相互投資、聯合放款是“南三行”的主要聯營方式,這種聯合方式不僅促進了“南三行”業務的發展,而且對后來江浙金融財團1.徐懋國、邵怡度:金城銀行簡史,載舊上海的金融界。2.劉永祥:抗戰時期金城銀行在西部的經營活動,社會科學輯刊2001年第3期。3.張九洲:周作民與金城銀行的早期發展,黃淮學刊1989年第4期。4.邱錫榮:金城銀行與周作民,上海經濟研究1992年第4期。5.於以震:談荔孫與大陸銀行,載舊上海的金融界。6.劉效白:僑商中南銀行,載舊上海的金融界。的形成也起了促進作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是“南三行”的支柱銀行,也是舊中國最大的私營銀行。由于它經營較為成功,被學者認為是近代私營商業銀行的典型代表,它的經營管理經驗受到了普遍重視,這方面的論文不少。歸結起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成功經驗主要有:確立了以“服務社會”為核心的經營理念;重視人才的培養與使用;提倡調查研究,重視信息管理。薛念文專門考察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1927年到1937年的農貸活動,指出: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貸款農村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加速了農村近代化步伐,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成本。盛慕杰、朱鎮華的浙江興業銀行的盛衰敘述了浙江興業銀行的籌設經過,介紹了1915年到1928年其鼎盛時期的業務狀況,分析了1928年以后逐漸衰落的原因:對政府態度冷淡故而失去了政府的支持;拒絕采用新的管理方式而失去競爭力;經營作風穩妥有余而開拓不足。馬炳榮的浙江實業銀行敘述了該行的由來、組織沿革、管理制度、業務經營。姚會元:“江浙金融財團”形成的標志及其經濟、社會基礎,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3期。徐鼎新:舊中國上海銀行的經營管理,學術月刊1981年第9期;陳曾年、顧柏榮: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信息管理近代中國銀行家陳光甫的經營之道,上海經濟研究1985年第4期;江紹貞:略論陳光甫對上海銀行的經營管理,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5期;張繼風:陳光甫創辦上海銀行及其特點,載舊上海的金融界;張壽彭:試論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經營管理的成功經驗,蘭州商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史全生、徐業玲:論銀行家陳光甫的經營思想,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陳文彬:社會信用與近代上海銀行業的發展以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為中心,學術月刊2002年第11期。薛念文:1927-1937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農貸活動,民國檔案2003年第1期。載舊上海的金融界。此外,孫鶴皋敘述了四明銀行由商辦改為官商合辦的經過;方祖蔭介紹了中國企業銀行;於以震敘述了中國墾業銀行簡史;吾新民敘述了新華銀行1931年遷滬以后的一些活動;吳籌中、吳中英介紹了中華懋業銀行及其所發行的紙幣。(二)關于近代國家銀行與中央銀行制度1關于近代國家銀行清末的國家銀行是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北洋政府的國家銀行是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國民政府的國家銀行是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大清銀行是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孔祥賢大清銀行行史介紹了大清銀行成立、發展、消亡的歷史,該書資料翔實,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在上海大清銀行商股基礎上組建了中國銀行。袁世凱當政以后,在北京成立中國銀行并作為中國銀行總行,降上海中國銀行為分行,但上海中國銀行是一家具有很高地位的分行,其影響超過北京總行。交通銀行是1908年清政府設立的另一國家銀行,北洋政府也把交通銀行作為其國家銀行。這樣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成為北洋政府的兩大財政金融工具。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把中、交兩行改組為專業性銀行,將中國銀行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將交通銀行改組為實業銀行,又于1928年設立中央銀行,隨后于1933年設立中國農民銀行,這樣中、中、交、農都成為南京政府的國家銀行。孫鶴皋:四明銀行由商辦改為官商合辦的經過,載舊上海的金融界。方祖蔭:劉鴻生創辦中國企業銀行,載舊上海的金融界。於以震:中國墾業商業儲蓄銀行簡史,載舊上海的金融界。吾新民:王志莘孫瑞璜與上海新華銀行,載舊上海的金融界。吳籌中、吳中英:中華懋業銀行及其發行的紙幣,中國錢幣1999年第4期。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銀行是舊中國最重要的國家銀行,其實力在抗戰以前一直雄居銀行界榜首。卜明主編的中國銀行行史(19121949)系統地研究了中國銀行在民國時期的發展、變遷,該書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所發表的一系列書評從不同的角度深化了中行史的研究。中國銀行所發行的鈔票是中國近代信用最為堅挺的紙幣之一,對中國近代經濟、金融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吳籌中對此作了考察。張秀莉、張帆通過探討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國銀行的兩次改組透視了中國銀行與南京政府的早期關系,指出:“對于1928年南京政府對中國銀行的第一次改組,中國銀行是積極配合的,因為此次改組國民政府無意控制中國銀行,這與中國銀行謀求獨立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對于1935年國民政府的第二次改組,中國銀行極力反對,因為國民政府企圖通過改組全面控制中國銀行,這有悖于中國銀行獨立發展大方針,但由于國民政府已經具備全面控制中國金融業的能力,中國銀行被迫接受改組。”姜虹認為國民政府第二次改組中國銀行的原因有四:“第一,適應建立強大的中央銀行制度的需要;第二,實現國家財政方針統一、強化國家對金融壟斷的需要;第三,渡過因白銀外流而引發的金融危機;第四,近代以來中央銀行建設思想發展的結果。”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在1916年京鈔風潮中,堅決抵制袁世凱政府的“停兌令”吳欣:中國銀行行史的啟迪,國際金融研究1995年第1期;陳彪如:中國近代金融變遷的縮影評,國際金融研究1996年第4期;趙燕紅:全面、系統、翔實評中國銀行行史,國際金融研究1996年第8期,等等。吳籌中:中國銀行及其發行的鈔票,中國錢幣1986年第1期。張秀莉、張帆:中國銀行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早期關系,史學月刊2001年第3期。姜虹:1935年南京政府改組中國銀行原因探析,安徽史學2002年第3期。并成功地維持了鈔票的兌現,這個事件被視為銀行界謀求獨立發展的開端。洪葭管、葉緒華對此作了闡釋。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編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史(19121949年)是系統研究該行的通史。中央銀行是國民政府所設立的另一家重要國家銀行,一般認為國民政府中央銀行設立于1928年,但也有人認為國民政府中央銀行應上溯到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所設立的中央銀行。研究國民政府中央銀行歷史的文章較多,李立俠、朱鎮華的論文值得注意,該文將中央銀行從1928年成立到1949年被上海軍管會接管的2工年歷史劃分為誕生時期(19281937)、發展時期(19371945)、消亡時期(19451949)三個階段,指出在第一、二階段,中央銀行在整理金融、支持抗戰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在第三階段,中央銀行全面支持內戰,采取無限制通貨膨脹的手段剝削人民,則完全只有消極作用。劉慧宇對國民政府中央銀行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她對1928年國民政府組建中央銀行進行了多層面的探討,認為是出于鞏固政權與平衡財政的雙重需求而組建央行,從組建時起,國民政府就把它定位為國家最高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成立后的十多年間,盡管中央銀行是國民政府的最高金融機構,但由于其資力遠遜于中國銀行,所以它實際上不能執行真正中央銀行的職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