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名詞及條目中國木構架體系形成于漢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礎上精致化,明清則達到高度成熟階段。副階:宋稱,殿閣等個體建筑周圍環(huán)繞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頂),稱為副階。間:四柱之間的空間或兩榀梁架之間的空間(一般指第二種),若兩排柱子很近則其中間部分稱之為出廊(周圍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種)。卷殺:對木構件曲線輪廓的一種加工方法。大式建筑與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構筑形制上,區(qū)分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壇廟,宮殿,苑囿,陵墓,城樓,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廟等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屬于高等級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間建筑和重要組群中的輔助用房,屬于低等次建筑。其區(qū)別為:間架,大式建筑開間可到九間,特例用到11間,通進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開間只能做到三五間,通進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種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許做周圍廊。屋頂,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種屋頂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懸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許用廡殿,歇山,不許做重檐,不許用筒瓦和琉璃瓦件。大木構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許用斗拱。在梁架構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飛椽,隨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構件。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為六角形,在伏脊木兩側朝下的斜面上開椽窩以插腦椽。伏脊木僅在明清才出現的(唐宋時期沒有),且僅用于大式建筑中。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團tuan)脊或屋頂轉角處的裝飾獸。8螭首:傳說中的怪獸,用于建筑屋頂的裝飾,是套獸采用的主要形式。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上及印章上的螭龍頭像。9(戰(zhàn)國):“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釋為:都城九里見方,每邊辟三門,縱橫各九條道路,南北道路寬九條車軌,東面為祖廟,西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宮室,后面是市場和居民區(qū)。朝廷宮室市場占地一百畝。(涂,道路。一夫,一百畝)(注意,這是中記載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時,左東右西。)10經幢:刻有佛的名字或經咒的石柱子,柱身多為六角形或圓形。(現代漢語詞典)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經文(陀羅尼經),用以宣揚佛法的紀念性建筑物。始見于唐,到宋遼時頗有發(fā)展,以后又少見。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中建史)11覆盆:柱礎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線線腳,如盆覆蓋。12垂帶踏跺:高等級建筑的臺階做法,其正面軸線上稱正階踏跺,兩旁稱垂手踏跺,側面稱抄手踏跺。13角柱石:立在臺基角部,其間砌陡板石與角柱齊平,上蓋階條石,下部為土襯石。14柱頂石:下襯磉墩,上附柱礎,長為兩倍的柱徑,厚為柱徑。15垂帶石:在垂帶踏跺兩旁,其中線與明間檐柱中線重合,尺寸同階條石,清代不砌象眼。16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帶石側面。17硯窩石:埋在臺階底下,用以抵抗臺階推力。18須彌座:高級建筑的臺基。源于佛座,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筑物上。19抱鼓石:用于石欄結束處,阻住欄桿不使它掉下來。另為優(yōu)美形象,作為欄桿盡端處理。20步架:檁與檁之間的距離稱為步架,一般情況下一步架為22斗口。21檐不過步:指從挑檐檁到檐端的距離小于一步架(22斗口)。22舉折法:宋代建筑屋頂構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線構成。23舉架法:清代大屋頂的構架做法,其舉高通過步架求得。24殿:有單檐,重檐兩種,單檐又稱五脊殿。25歇山:中國古代建筑中等級僅次于廡殿的屋頂樣式,形式上看是兩坡頂加周圍廊的結果。宋稱九脊殿,有單檐,重檐,卷棚等形式。26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帶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較自由。27叉柱造:將上層檐柱底部十字開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內,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內退半柱徑。28纏柱造:它是在下層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將上層柱立于此梁上。在結構上和外觀上都比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還要增加一組斗拱附斛(音胡hu)。29圭角:清式須彌座的最下層部分,整個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為10份。30墀(音池chi)頭:山墻的側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連檐與拔檐磚之間嵌放一塊雕刻花紋或人物的戧脊磚。稱為墀頭。31霸王拳:額枋在角柱處出頭的一種藝術處理式樣。清代老角梁頭也作成霸王拳式樣。32雀臺:飛檐椽頭釘連檐及瓦口,釘時連檐需距椽頭半斗口,稱為雀臺。33槅扇:用以隔斷,帶槅扇門的可做建筑的外門,槅扇由邊梃和抹頭組成,大致劃分為花心(槅心)和裙版兩部。花心是透光通氣的部分,用細木欞子,裙版雕刻圖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宮殿,廟宇,高級住宅。34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圍環(huán)境中有利的條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則屏之,嘉則收之都是借的體現,屬于私家園林的設計手法中擴大空間的手法中不盡盡之的一種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鑒到園中)35平身科:柱與柱之間的斗拱,清代稱平身科,既為宋代的補間鋪作。沒有梁架在其上,沒有受力。36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稱角科,宋代稱轉角鋪作。37柱頭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稱柱頭科。宋稱柱頭鋪作。承托梁,受力斗拱。38間的名稱: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異,正中的一間稱明間(宋稱當心間),其左右稱次間,再外的稱梢間,最外的稱盡間,九間以上的建筑則增加次間數。39四椽栿:相當于明清的五架梁,承傳五個檁的力,長(四步架)四架椽。40明栿:平闇(音暗an)(室內吊頂或天花板的一種)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設有吊頂的室內中,露明可見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細膩,力求美觀。41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見的栿,由于看不見,所以制造粗略,未經任何藝術加工,制作潦草,故稱之為草栿。42平闇: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組成木框,框內放置密且小的方格。另一種是在木框間放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繪或貼以有彩圖案的紙,這種形式在宋代叫平棊,后代應用較廣。43叉手:從平梁的梁頭至脊槫(脊檁)間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來扶持脊槫的斜撐。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構架中最上一層的梁)44托腳:下一層梁的梁頭和槫(檁)間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檁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沒有這個構件。45穿插枋:明清木構件(橫向)之一,位于兩柱子之間,起聯(lián)結作用。46隨梁枋:最長的梁下的枋,起穩(wěn)固梁的作用,是個聯(lián)系構件。47抱頭梁:長一步架,承擔一個檁子的力,在檐口處的梁,有斗拱時叫挑尖梁,無斗拱時叫抱頭梁。48側腳:為了使建筑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宋代建筑規(guī)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內傾斜柱高的10/1000,在兩山向內傾斜8/1000,而角柱則兩個方向都有傾斜。這種做法叫側角。元代尚可見到,到明清以不多用。49推山:是廡殿(宋稱四阿)建筑處理屋頂的一種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從而四條垂脊由45度斜直線變?yōu)槿岷颓€,并使屋頂正面和山面的坡度與步架距離都不一致。50收山:是歇山(宋稱九脊殿)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的做法。其目的是使屋頂不過于龐大,但引起了結構上的某些變化(增加了順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51藻井:高級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52垂花門:是指檐柱不落地,懸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連珠等富麗木雕。屋頂用勾連搭。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門。53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所開口的尺寸為一斗口,相當于材的九分,斗口分十一等,最大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級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則為一寸,如柱徑為六斗口,柱高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單向模數,等分十一級,計算簡化。54清式彩畫:定型為三種,旋子彩畫,合璽彩畫,蘇式彩畫,前兩者梁思成總結為殿式彩畫。旋子采畫,以旋花為裝飾母題(旋花為牡丹花抽象而成的圖案)用于帝王系統(tǒng)中的次要建筑以及第二等級建筑群里的主要建筑,如寺廟衙署。合璽彩畫,以龍為母題,只用于帝王系統(tǒng)主群中的主體建筑,等級最高。蘇式彩畫,只用于園林,住宅,包括皇家園林。55戧脊:歇山頂上連接兩坡廈宇的脊稱戧脊。56九脊頂:歇山頂的宋唐說法,是兩坡頂加周圍廊的結果,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57足材: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斷面尺寸為一材,高寬比為3:2。栔(音自zi)兩層拱之間填充的木件斷面尺寸。一材一栔為足材。其中材高15分,寬10分,栔高6分,寬4分。可見一足材為21分。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9寸,相當于四個八等材。如柱徑大小為2足材3材,即42分45分之間。58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軸線到中軸線的距離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出一跳四鋪作出兩跳五鋪作出三跳六鋪作出四跳七鋪作出五跳八鋪作(據宋營造法式)五鋪作作重拱單杪(音邈miao)單下昂,里轉五鋪重拱出雙杪并計心。(注:重拱指瓜子拱,慢拱重疊布置。一杪出一個華拱垂直于立面的拱叫華拱。并計心用計心作法,每一跳都有橫拱。偷心作法每出一跳缺少橫拱。清代每一軸線為一跴,例宋代出兩跳的,清代為五跴跴即踩,足踐也)59雙杪雙下昂:雙杪即出兩個華拱,雙下昂即設兩個下昂(元代以后柱頭鋪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帶下昂的平身科又轉化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來斜昂的結構作用喪失殆盡)。60平水:是指未進行建筑施工之前,先決定一個高度標準,然后根據這個高度標準決定所有建筑物的標高。這樣一個高度標準就是古建施工中的平水。平水不但決定整個建筑群的高度,也決定著臺基的實際高度。61斗拱:中國古建筑中用以連結柱,梁,桁,枋的一種獨特構件。斗拱是我國木構架建筑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并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傳到柱上。斗拱的作用:增加承托的作用。增加擠壓面(原始作用)。撐跳檐檁。以上兩點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防雨,早期用夯土墻,怕雨水,但挑檐長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檁,以增其長。抗震,純靠榫(音損sun)卯結構,在外力不大時是剛性的,外力大時是可活動的,抵消了地震所產生的能量。裝飾作用。等級標志,明清結構作用已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志。模數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筑上,大體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兩類。從具體部位分為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角斗拱。62罩:用于室內,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圖案,在室內起隔斷作用和裝飾作用。63一整兩破:旋子彩畫中藻頭部分的圖案的一種形式。具體表現為一個整圓和兩個半圓,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為母題。是旋子彩畫的基本形式,藻頭由短至長形式為勾絲繞(3份)喜相逢(4份)一整兩破(6份)一整兩破加一路(7份)一整兩破加金道冠(7.5份)一整兩破加二路(8份)一整兩破加勾絲繞(9份)一整兩破加喜相逢(10份)64楣子:蘇式彩畫中,撩檐枋下部的透構件。花牙子:位于楣子下部,代替雀替的透空構件。65礓嚓(應為足字旁):在斜道上用磚石露掛側砌,可以防滑,用于室外。66雀替:位于梁枋下與柱相交處連接體之間的短木,減少梁枋凈跨。作用:增加擠壓面,減小凈距,藝術上的過渡。67櫨斗:斗拱的最下層,重量集中處最大的拱。華拱:宋式的一種拱的名稱,垂直于立面,向內外挑出的拱。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杠桿作用。華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櫨斗左右的第一層橫拱。泥道拱:櫨斗口內與華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橫拱(宋稱)。最外跳在挑檐檁下,最內跳的單層橫拱。令拱:每一跳的跳頭,單層橫拱。雙層斗拱:分別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細長)。(宋)交互斗:為于橫拱與華拱相交處,承托橫拱和華拱傳來的雙向合力的拱。齊心斗:在華拱或橫拱正中承托上一層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傳來的力的斗。一般有兩個。耍頭:最上一層拱或昂之上,與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螞蚱頭狀者。柱頭枋:在各跳橫拱上均施橫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正心枋清)撩檐枋:在令拱上的枋,最外部。(宋)(挑檐枋)平棊枋:最內部令拱上的枋。(井口枋清)羅漢枋:在內外跳慢拱上者。(拽枋清)宋用來表示斗拱出跳。鋪作:斗拱的出跳,1跳4鋪作。計心造:在一跳上置橫拱的做法。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橫拱的做法。插拱:全部都是偷心造的做法。68清斗拱稱謂坐斗:最大的又稱大斗,位于一組斗拱最下的構件。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都是十八斗。槽升子:正心拱(正心瓜拱及正心萬拱)兩端的升,這種升的外側有槽以固定拱墊板。早期兩朵斗拱之間用泥土來封護,明清采用木板拱墊板來封,所以早期沒有槽升子,封護是為了防止鳥,蟲飛入建筑內。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他的升都是三才升。另,對宋來說,除了齊心斗(一朵僅一枚)其余的升都是散斗。69單槽雙槽分心槽:以內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區(qū)三區(qū)。用中柱一列將平面等分。70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筑尺度的標準,即清代模數制。71穿斗式構架:又稱立帖式。這是用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聯(lián)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這種結構在我國南方使用普遍,優(yōu)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開闊。因此,它有時和疊梁式構架混合使用。適用不同地勢,基本構件,柱檁穿挑。72抬梁式構架:(疊梁式)是一種梁架結構體系,水平構件為梁,垂直的為柱,梁是受彎構件,靠自重穩(wěn)定建筑。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兩端并承檁;如是層疊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檁。這種結構在我國應用很廣,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間建筑,特別北方更是如此。優(yōu)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缺點是柱梁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重要建筑則用斗拱承載出挑。主要構件,梁,柱,檁,枋。73井干式:將木材層層相疊,既是圍護結構,又是承重結構。74干闌式: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為了避免貼地潮濕,使樓面通風,防避蟲獸侵害,防洪排澇,隨形就勢等原因。形成了一種上下兩層的建筑,上層住人,下層喂養(yǎng)牲畜。75云南一顆印:云南高原地區(qū),四季如春,無嚴寒,多風。故住房墻厚重。最常見的形式是毗連式三間四耳,即子房三間,耳房東西各兩間。子房常為樓房(由于山區(qū),地方小,潮濕),為節(jié)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采用了小天井。一顆印住宅高墻型小窗是為了擋風沙和防火,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76圜丘:位于北京天壇的軸線上,祈年殿往南。壇三層,上層徑26米余,底層徑55米。天為陽性,故此一切尺寸,石料件數均須陽數。圜丘四周繞以圓形平面和方形平面的壝(音陪pei)墻各一重,高度甚低,不過一米余;壝墻內空闊不植樹,壝墻外森林茂密,用以擴大形象來表現崇天。77祈年殿:它的形制,原是天地合祀時的大祀殿;平面正圓形,上為三重檐圓形攢尖頂,外檐柱12根,內檐柱12根,象征十二時辰和二十四節(jié)氣,同時井口柱4根,象征四季,與內外檐柱和起象征二十八星宿。祈年殿立于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上(底層徑約90米),柱枋隔扇為朱紅色,上為三重青(藍)色琉璃瓦檐,頂尖以鎏金寶頂結束,檐下彩繪金碧輝煌;整個建筑色調純凈,造型典雅。祈年殿用臺基提高,用矮墻來擴大形象,表現崇天的境界。78應縣木塔(佛宮寺釋伽塔):位于山西應縣,又稱應州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它位于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層磚臺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徑30米,高九層67.31米(外觀5層,暗層四層)。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層用來結構處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經過數次地震,仍安然無恙。是世界現存木塔中最高的,也是我國僅存兩個木塔之一,是現存最早的木塔。79裝修:宋代稱小木作指裝修,裝修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兩類。外檐裝修指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分隔物,門,窗欄桿等。內檐裝修指內部空間和內部空間的隔斷,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裝修多元功能:a。流通與防護的雙向功能b。組織室內空間的基本手段c。性格的渲染要素。裝修的特點是作承重構件,有很強的裝飾性。但不同于裝飾。80太和殿:明代原為重檐廡殿九間殿,清代改為十一間。它和明長陵祾恩殿并列為我國現存最大的木構建筑。太和殿體量宏偉,造型莊重,具備故宮主殿應有的崇高莊嚴的形象。太和殿一切構件規(guī)格均屬最高級。太和殿用于最高級隆重的儀式:皇帝登基,皇帝生日,冬至朝會,大年初一,頒詔等。不僅殿前有寬闊的月臺,而且還有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的廣場,可容萬人的聚集和陳列各色儀仗陳設。皇宮一律用黃琉璃瓦,是明代開始的規(guī)矩,使總體效果更加突出。81佛光寺大殿:位于山西五臺山,大殿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闊七開間(等開間),進深八架椽(四間),單檐四阿殿,屋面坡度較平緩,舉方約1/4。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線,有側腳,采用了叉手和托腳,屋面筒瓦雖然是后代鋪作,但鴟(音吃chi)尾式樣及疊瓦脊仍尊舊制,無仙人走獸。柱高與開間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約為柱高的1/2。粗壯的柱身,肥碩的斗拱,再加上深遠的出檐,都給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覺。佛光寺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構架建筑,處于晚唐時期,是木構架的成熟期。其應用了金箱斗底,槽柱等高的措施。82北京四合院:是華北地區(qū)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種,這種住宅的布局特點是強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和成熟的尺度與空間安排。住宅嚴格區(qū)分內外,尊卑有序,講究對稱,對外隔絕,同時注意對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綠化和風水的制約。其過程要素為正房(坐北朝南,家長居住),以硬山居多。東西廂房(第二代居),倒座(會客,書房),大門,耳房,后罩房(*居),抄手廊。構成模式為一名兩暗,一正兩廂,沿軸線縱深布局,以正房為主體,其院寬是正房耳房,總寬,坎宅巽(音訊xun)門;并將勾連搭搭頂的垂花門作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83園冶:中國古代的造園學。作者是明代計成,字無否,本書出版于1634年。全書共分三卷。一卷:興造論園說相地立基屋宇裝折。二卷:欄桿(圖示多)。三卷:門窗,墻垣,鋪地,掇山,造石,借景。其造園目標是,雖由人做,宛自天成。造園方法,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其造園優(yōu)化標志,妙于得體合宜,未可均率。造園步驟,目寄心期,意在筆先。其造園構思,一般建筑上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園筑之主,猶需什九,而用匠什一。84砌上明造:即不帶頂棚,將上架的梁,枋,檁,椽都暴露于室內,這樣就把屋頂層的內部空間并入內里空間,使室內大為高敞,清稱露明。85廈兩頭:歇山頂的宋稱,又稱九脊頂,是兩坡頂加周圍廊的結果,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二、論述題1、應縣木塔(佛宮寺釋伽塔)應縣木塔位于應縣城內,又稱應州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是國內現存最古的木塔,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其結構措施有:八角形平面,其作用可減小風力。套筒式結構,內外兩圈柱,底層檐柱外設有回廊,即營造法式中的副階周匝,內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箱斗底槽。殿閣型構架,9個柱網層,9個鋪作層,1個屋架,每個鋪作層都象圈梁一樣。高寬比合理,313021收分合理,內柱15層對齊,6。7層內錯半個柱徑,8。9層再內錯半個柱徑。外層每層都內錯半個柱徑,在外觀上形成逐層向內遞收的輪廓。暗層的處理,結構上增加了柱梁之間的斜向支撐,使塔的剛度大大增強。底層加厚墻體,底層的內外兩圈柱都包砌在厚達一米的土坯墻內。樓梯處理很獨到,分散布置避免縱向斷裂。門窗上加斜撐,也增加了整體的剛度。荷載方面,高大的建筑用小構件,每層柱子不高,空間跨度小,但數量多,可使荷載分散,減輕自重,大的構件均在一層。其立面造型上雄壯而華麗,采用了60多種斗拱,繁多的構件為結構所需,構筑了華麗的外形,尺度很大,所以同時又是雄壯的。評價:當時的磚塔為先進的結構形式,采用木結構是落后的,從歷史發(fā)展上說是落后的,但由于使用木材得體得法,是木結構中的精品,文物價值很高。2、頂隔因子的兩種做法。一種是露明的做法,另一種是天花做法。露明做法,宋稱砌上明造,即不帶頂棚,將上架的梁,枋,檁,椽都暴露于室內,這樣就把屋頂層的內部空間并入內里空間,使室內大為高敞,上架構件自然也成為了內里空間的分割手段和裝飾手段,這種做法大多用于寺廟佛殿,陵寢祭殿和宮殿組群中的門殿,便于取得高爽,深幽,神秘的空間氣氛。二是天花,其廣泛用于宮殿,宅第等各類殿屋,有保暖,防塵,調節(jié)室內空間高度和裝飾美化室內環(huán)境的作用。天花可粗分為三類:一是軟性天花,一般住宅用秫秸札架,然后糊紙,屬于紙糊天棚。府第宮殿的講究做法,用木頂格,貼梁組成骨架,下面裱糊,成為海墁天花。這種天花表面平整,色調淡雅,顯得明亮親切。二是硬性天花,由天花梁枋,支條組成井字形框架,上釘天花板,成為井口天花。板上可繪制團龍,翔鳳,團鶴,花卉等圖案,有的還有精美的雕飾。這種天花適合用于較為高大的空間,顯得隆重,端莊。三是藻井,是天花的重點部位處理,多用于宮殿,壇廟,寺廟大殿的帝王寶座,神像佛龕的頂部,如同穹然高起的華麗傘蓋,渲染出中心部位的莊嚴,神圣,以突出空間的構圖中心和意象氛圍。藻井屬于天花中的最高等級,歷來都把它列為內檐裝修中的最尊貴體制。3、庭院式組群的布局特點突出內向型的布局。使用功能,安靜,私密性強。精神功能上,含蓄,對街立面影響不大。突出建筑空間的藝術表現。建筑成了空間的界面,突出空間美。突出建筑藝術的時空性。突出單體門的鋪墊作用。我們把以單體建筑出現的門稱之為單體門,如宅門,院門等,它們不同于板門,隔扇門等裝修的門,是唯一朝外的因子,與外界相連通的通道。突出亦內亦外的復合空間。有利于快速施工。4、佛光寺大殿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臺山,為殿堂型構架。是兩個唐代木構架建筑之一,是中國木構架體系進入成熟期后保留下來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風貌的典型實例。剖面特點:佛光寺大殿的構架為殿堂型構架。殿堂型構架的面闊七開間,進深八架椽,屋頂為四角頂。大殿殿堂型構架的前提是內外槽的柱子一樣高。分為三個水平層,柱網層,鋪作層,屋架層。(唐稱內外槽,明清稱檐柱,金柱,且檐柱,金柱不等高)分明栿,草栿兩層。(明清稱梁,唐宋稱栿)明栿:平闇(音暗an)(室內吊頂或天花板的一種)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設有吊頂的室內中,露明可見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細膩,力求美觀。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見的栿,由于看不見,所以制造粗略,未經任何藝術加工,制作潦草,故稱之為草栿。砌上明造,即不帶頂棚,將上架的梁,枋,檁,椽都暴露于室內。運用了叉手托腳。叉手:從平梁的梁頭至脊槫(脊檁)間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來扶持脊槫的斜撐。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構架中最上一層的梁)托腳:下一層梁的梁頭和槫(檁)間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檁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沒有這個構件。立面特點: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邊上越高,每個高起2寸。正脊典型的凹曲線(明清為直線)。垂脊平直,平緩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五個開間相等趨于正方形,盡間減小。沒有仙人走獸。屋頂較扁,檐口微翹。單檐四阿頂。(明清稱廡殿頂)升起(生起),有側腳,外槽向內傾斜89。5度。(側腳:指外槽柱子向內傾斜,角柱從兩個方向向內傾斜,而外槽柱子從心間向角柱逐漸升高)(生起:逐漸增加某一類構件高度的做法,稱為生起。如外槽柱子自心間向角柱逐漸加高。)斗拱肥碩。出檐深遠。內部空間處理:空間層次豐富,從室內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襯托著明栿層次多,豐富。尺度把握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對比之下感覺室內空間的尺度很大。空間比例嚴謹,內槽柱子與平闇圍合成了一個趨近于正方形的空間。斗拱制作靈活,柱頭鋪作,補間鋪作有下昂(雙杪雙下昂),內轉改為偷心造(不設橫拱)即插拱內槽柱子內側為七鋪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圓光罩很占地方,設橫拱則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靈活。5、故宮的總體布局,建筑特色和藝術成就總體布局:故宮長960米,寬760米,占地72萬平米(周邊環(huán)繞城墻和護城河),四周四門為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宮城中軸線上有五個主要的門,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乾清門,神武門,其左右為東西華門。以乾清門為界,南半部為前朝,北半部為后廷。外朝部分,分前朝,外廷,組成為太和門庭院,前三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內廷部分,分三路。中路,后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東西六宮(嬪妃住所),養(yǎng)心殿(皇帝住所)。西路,慈寧宮,慈寧花園(太后住所),壽安宮,壽康宮(太妃住所)。東路,后三宮(皇極殿,寧壽宮,養(yǎng)性殿),樂壽堂,乾隆花園,(均為乾隆住所)。其他,齋宮,東五所,西五所,南五所。建筑特點:占據最顯要的地段,從總體的布局上體現了擇中立宮的思想。采用了宏大的規(guī)模,占地72萬平米,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宮殿,大約1200013000間房子,現存9000多間。太和殿前的庭院35000平米,遠超西方廣場的規(guī)模。從布局來看采用了很嚴整的(整飭)布局。A突出了中軸的空間序列,其中軸線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長的一條中軸線。B采用了層層封閉的規(guī)劃形象,層層分隔產生了深遠的空間。C尺度的處理也很嚴謹,外朝空間是內廷的四倍,比例為9:5,象征九五之尊。體現了一整套的禮制要求。擇中立宮左祖右社前朝后寢三朝五門。運用了陰陽五行等象征手法。首先體現了陰陽兩極(外朝,陽,陽數1,3,5,7,9。內廷,陰,2,4,6,8,10)。另外,四象,四靈之地。東西十二宮,十二星宿。乾清宮天,坤寧宮地,等等。運用了其它的藝術手段。雕刻,繪畫,文學等。6、木構架建筑特點一、木構架是梁架框架體系,不同于承重墻體系。因此具有廣泛性,即墻倒屋不塌。可以適用不同類型的建筑功能。可以適應不同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可以搭配使用各種地方材料。可以適應不同的造型可輕巧也可雄厚。二、構架系統(tǒng)有嚴格的模數制。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為模數。沒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徑作為模數單位。柱徑d=6寸,面闊s=16。6d=一丈,柱高h=12。5d。優(yōu)點:易設計,易備料雇工,水平有保證,易建造,易普及。缺點: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創(chuàng)新,中國建筑發(fā)展遲緩。三、達到了高度成熟水平(體系的衰老癥)。優(yōu)點:體現了功能,技術,造型(審美)的三結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統(tǒng)一。缺點:當發(fā)展成熟的時候,沒有跳到另一個體系里去。木構建筑中的好多構件都失去了原來的結構意義(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繼續(xù)發(fā)展到爛熟期,其間除了延續(xù)建筑文脈以外,已沒有結構意義了當從結構意義轉化為文脈語義時,中國建筑開始走向衰落。四、費工費料。如鋪作中的轉角斗拱構件有170多個。五、木構架的技術局限。沒有形成三角桿件體系,梁架之間和榀與榀之間缺乏聯(lián)系,梁架和基礎結合的不密切,梁的斷面后期不合理。六、耐久性差。怕火,怕水。7、頤和園其前身是清漪園,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占地290公頃。分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三大景區(qū),其中78為水面。是保留較完整的皇家園林。清漪園在天然山水的基礎上,結合治水建寺,因勢利導地施展了大規(guī)模的地形整治,對全局山水地勢作了一番除暇瑜的調度。一,疏浚西湖。往東拓寬湖面。二,修筑西堤,支堤,將昆明湖分成三個小域。三,整理前山,疏通后西湖,進一步密切湖山關系。四,緊依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園外借景。其宏觀特點是,1,湖堤用島式布局和堤式布局的綜合形式,利用西堤,支堤將水面分成三個部分,又做出三大島,三小島,總體上,符合傳統(tǒng)疊山理水的模式三山,卻又不拘泥。2,山區(qū)特色概括為前山寺包山,后山山包寺。前山建筑左右布局烘托軸線,創(chuàng)造出仙山瓊閣雍容華貴的境界。后山則創(chuàng)造出人間桃源山林野趣,淡雅幽靜的另一番境界。3,宮廷區(qū)布局將莊重,肅穆,端莊,穩(wěn)重的風格與園林的大環(huán)境結合的很成功。其構成要素,東宮門,仁壽殿,樂壽堂,德和園,玉瀾堂及服務用房。4,前山區(qū)一主四從的軸線組織,主從突出,兩側退后的建筑,均衡卻不對稱。同時使用了3728米之最的長廊,提供了全天候的游覽路線,形成過渡層次,并取得畫框效果。5,后山后湖采用兩山夾水。水窄山高,水寬山矮,形成了對比效果,突破了帶形長河的僵直單調,取得化河為湖,開合多重的基本格局。達到真假難辨的宛自天開。總之,頤和園的布局在充分展示了造園主題的同時,又重筆點染了皇家園林的富麗堂皇的性格。8、天壇一、天壇的布局和建筑組成1,位置,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門內大街東側,與先農壇隔街相對。也是京城中軸線的東面,內城的南郊。2,規(guī)制,平面北墻呈圓形,南為方形,象征天圓地方。占地共4000畝,外墻垣東西約為1725米,南北為1650。3米。內壇墻東西1043.2米,南北1228米。共有壇墻兩重。內壇也是北圓南方(分兩組祭壇,郊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兩組各有自己的配殿)。3,天壇的建筑包括,a。圜丘組群:圜丘壇,皇穹宇(圜丘,主體建筑由三層臺基組成,祈天用。圜丘壇,采用三層露天圓臺。皇穹宇,放先祖牌位。)b。祈年殿組群:祈禱豐收用的,布局是模糊空間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c。齋宮: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齋之所。有壕溝,圍墻等防御設施的固定住所。d。丹陛橋(36129米)。e。神樂署:神樂樂隊的長期住所。犧牲所:飼養(yǎng)犧牲品的場所。二、天壇的規(guī)劃意匠和象征手法,為表現天的精神功能需要。1,采用宏大的用地規(guī)模。故宮960760。天壇1650。31723。2130公頃,比皇帝高,創(chuàng)造天的氣氛。2,總體布局,軸線偏東。3,從建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保定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影視項目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蘭州信息科技學院《燈光與建聲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黃山學院《教師口語(普通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班主任工作技能》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課件制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鎮(zhèn)江市高等專科學校《中學語文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現代服務業(yè)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東軟學院《機械專業(yè)學位類別論文寫作指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教師與學生的溝通
-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yè)大學《材料成型設備及其自動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氣學分析-大氣科學基礎培訓班課件
- 送配線設備系統(tǒng)調試報告
- 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申請表(個人)
- 高支模安全專項施工組織方案
- 化工儀表及自動化期末A卷
- 2023年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 阿里巴巴java開發(fā)手冊-阿里系
- 太陽能-自動跟蹤-系統(tǒng)設計32
- 神經重癥康復中國專家共識-醫(yī)學課件
-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yè)簡歷
- 河南省銘瑋昊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00噸溴硝醇、100噸磺酰胺、200噸叔丁酯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