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論文-電視媒體對未成年人之社會化的影響.doc_第1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電視媒體對未成年人之社會化的影響.doc_第2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電視媒體對未成年人之社會化的影響.doc_第3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電視媒體對未成年人之社會化的影響.doc_第4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電視媒體對未成年人之社會化的影響.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傳播學論文-電視媒體對未成年人之社會化的影響近來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大力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傳媒在這項工程中的措施和影響極其引人矚目。廣電總局啟動的“四大工程”尤其非同凡響。保護未成年人在健康的傳媒環境里生活已經成為傳媒界的重大使命。在當今社會,大眾傳媒的影響與家庭、學校和同齡群體的影響一樣,已經成為影響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在世界范圍內,未成年人接觸大眾傳媒的頻度和時間正迅速增長,有對學校教育形成挑戰之勢。據調查,我國中小學生最經常的課外活動是看電視,多數孩子每天看電視時間達100分鐘。1電視收視率調查顯示,在晚上黃金時段,4至14歲的孩子在中央電視臺1套的平均收視率2002年為3.5%,也就是說僅這一個頻道在這個時段就有約833萬未成年觀眾。節假日收看電視的兒童還會更多。2電視媒體作為最近乎完整的大眾傳播媒體,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知發展,一是人格發展。電視對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道德觀念、形成符合時代潮流的思想意識,都有著重要影響。傳統社會里,未成年人的社會學習和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學校,而在現代社會,這一社會化過程則交由媒體來完成。孩子們多數是在電視機前度過童年的。近年大眾對于傳媒對孩子們的不良影響憂心忡忡,輿論普遍認為電視媒體造成孩子的早熟、消費主義、暴力、價值觀混亂等等不良影響,傳媒在少兒的身心不健康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美國研究人員發現,1歲至3歲的兒童看電視越多,到了7歲時,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就越嚴重。3臺灣一項調查顯示,看電視和身體質量指數具有相關性,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愈久,越容易發胖。4電視傳媒有種種負面影響,但是只要合理地利用,就可以成為未成年人社會學習、發展認知和人格的有效工具,其積極意義是不可忽視的。電視媒體對未成年人的社會化意義著名電視專家雷蒙威廉姆斯說過,電視改變了我們對于現實的認識,從而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5有學者認為,電視媒體最核心的社會影響是從根本上消除了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阻隔。麥克盧漢在人體的延伸一書中強調,電視不只是娛樂工具,還是制造現代人心靈、改變整個生活情境的新力量。電視幫助人們形成了新的社會生活情境,這種情境與現實環境不同,人的社會角色與特性因此也發生了改變。孩子同樣可以看到電視中呈現的關于大人世界的描述,所以變得越來越“早熟”,兒童時代與成年人時代的界限因此變得模糊了。從社會化角度來說,電視不只是學校和家庭作用的補充,有時內容更與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相反。6從某種角度說,電視削弱了父母和學校的影響力。電視中的內容,遠遠超出兒童青少年平時接觸的生活經驗,超出他們所接觸的時間、空間。因此,電視能使孩子開闊視野、增長見聞,有所謂“溫室效果”,使兒童心智早熟。他們吸收了很多其年齡段不需要的經驗,這些零碎的、不加選擇就吸收來的內容,很可能是經過夸張、歪曲或濃縮的,并不符合社會現實。兒童尚不能完全區別開現實與虛構,便難免誤以為真,形成錯覺或先入為主的成見。從電視本身的特點來說,除了文化要求低、直觀易懂之外,電視還比廣播、印刷媒介更能讓觀眾產生參與感,因此更接近面對面的傳播;同時它能提供具體的圖像,使觀眾不易遺忘,因而可能具有其它媒介所難企及的勸誘與施教的獨特效果。7有學者在研究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時強調,直觀性信息有助于傳播的勸服性。所以,電視比任何媒介更能影響兒童。電視通過聲像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改變了人們對于“真實”的看法,混淆了圖像所呈現的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差異,人們會不用邏輯思維就將圖像真實當作客觀世界的“真實”再現。電視甚至充當了家長的替代者。有些家長因為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就用電視給孩子做伴、以減少孩子的干擾,于是出現了“電子保姆”一說。電視還刺激了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電視誕生之后,強調的就是在消費經濟中的投資和促銷功能,8商業味道非常濃重。美國早年的電視關注的主要就是如何消費,由此鞏固了當時美國“消費為主”的社會形態,電視影響甚至瓦解了人們的傳統實踐和購買習慣,同時這種消費文化也型塑了電視本身。9今天,市場邏輯已經成為電視的主宰,為了追求收視率,可能不擇手段,制造出那些所謂“不健康”的產品。在美國,人們普遍認為媒體應對傳播不良意念和誘導人們的劣行負責,并認為以電視為主的媒體使孩子們相信通過暴力或物質上的好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10西方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心智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3至7歲為感官期,兒童根據顯而易見的感官刺激來認識產品價值,7至11歲為分析期,兒童對產品類別、售價、功能等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開始明白物質的社交意義,知道擁有哪些產品就能與朋友的接納程度扯上關系。11至16歲為反省期,孩子對市場的產品類別,銷售地點、推銷策略有更深刻的認識,充份明白品牌的意義,明白物質的價值,除了滿足個人喜好外,還可以用作社交籌碼。11以電視為“保姆”的這代人一走出童年,就會成為商業社會最年輕的消費者,所以電視即使在兒童卡通片中也滲入了大量的商業性內容。亞洲的孩子熱衷染發、戴斯沃奇手表、玩滑板沖浪、泡電子游戲廳、進“迪廳”喝“搖頭水”甚至賣淫日本東京的政府機構幾年前就開始關注并制止未成年少女的“有償約會”。香港的少年則從父母那里學會了以投機的方式賺錢。曾風靡港臺、大陸的青春偶像劇流星花園除了青春、浪漫的愛情和無厘頭的男女主人公外,劇中F4富豪子弟揮金如土的生活方式,更令未成年觀眾羨慕不已,西安等地中學生竟大加模仿。電視的多元信息帶來價值判斷標準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混淆了“正確”與“錯誤”之間的界限,正在失去道德感、羞恥感。英國公關顧問馬克斯克利福德認為,電視是使人失去羞恥感的關鍵因素,他說,“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有一臺收音機或許還有一份報紙,但實際上始終還是處在父母、學校或教會的嚴格控制下。現在,孩子們打開電視機,就能看到正在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12未成年受眾的接受特點受眾的年齡、性別等社會類型,直接影響傳播效果。兒童從一歲以前就會對電視發生興趣,特別是注意電視廣告和經常反復播出的電視主題曲。到3歲時大致已經能看懂兒童節目。在電視業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兒童從3歲起平均每天要看2至3小時電視。到了青少年時期,孩子認識、判斷開始具有獨立性,同時又以實際經驗為主,表現出片面、武斷,情緒變化大,易沖動;自我意識隨著第二性征的發育成熟、社會地位的變化、活動交往范圍的擴大,他們在探求實現自我的過程中又常常會發生矛盾。其次,青少年在行為上表現為對同輩文化的遵從,即他們從事某件事情的理由是“別人也都這么干”,模仿性強,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歡標新立異,具有反叛精神。青少年時期是人的身心急劇變化的時期。受眾的智力程度,也一向被看作是影響傳播效果的能力因素。兒童很少預存立場,“自我防御功能”弱,容易相信媒體信息,常常對電視里的事深信不移。受眾的思維特點對傳播效果同樣有直接影響。霍夫蘭等人根據多次實驗,在傳播與勸服(1953)、個性與勸服可能性(1959)等著作中有這樣的結論:想象力豐富,對周圍事情比較敏感的人,較容易被人勸服、接受影響。這正是兒童的特點。大眾傳媒會對未成年人產生長久的影響。傳播效果呈現的狀態有兩類,一是顯性效果,一是潛在效果。顯性效果是從受眾情緒、態度、行為中可以明顯感覺到、觀察到的效果。前些年有兒童家長狀告某廣告使孩子受驚嚇,若情況屬實,那就是電視的顯性傳播效果。有兒童模仿電視劇還珠格格中偶像上吊自殺的行為,也是一種顯性效果受眾喜愛電視人物從而有一種愉快的體驗,進而接受傳播內容、承認其合理性,進而模仿。大眾傳播學借鑒了心理學家艾伯特班都拉的模仿理論,認為兒童通過觀察媒介內容,與其中某些角色或行為認同,并意識到在某些情境下模仿會有有益結果,那么當這種情境出現時,兒童會發生模仿行為。這種模仿行為可以通過媒介不斷強化,形成長期行為。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電視傳播的顯性效果,更要考慮到其長期的、隱性的效果。電視對兒童的認知發展、人格發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電視暴力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暴力、商業化、性已經成為電視媒體對少兒危害最深的內容。所謂暴力,根據電視與社會行為研究報告,是指身體力量的公開行使導致違背他人意愿的行動。暴力鏡頭包括電視上常見的斗毆、謀害、武力,以及使用各類武器強加于他人的行動。13據記述,美國的孩子在18歲前,從媒體上目睹的暴力行為有20萬樁。所以,他們也回報社會各種自殺、殺人、弒親。14中國也發生了五花八門的青少年暴力現象,“少豹堂”、“七匹狼”這些青少年黑惡團伙無惡不作,孿生女孩毒殺對她們關愛備至的雙親,兩少年藍極速網吧縱火,“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報告中至少有1000萬閑散未成年人進行各種犯罪活動15目前為止一般對于電視暴力的防范主要在娛樂節目和電視劇中,其實電視新聞的影響更大。英國獨立電視委員會、英國廣播公司、廣播標準委員會及英國電影分類局聯合進行的權威調查顯示,電視新聞所呈現的真實暴力比電視劇中的暴力,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可能更大。16有一種誤解,以為少兒的卡通節目對孩子就比較積極、正面。其實,西方學者早已研究指出,電視卡通片上的暴力鏡頭,遠超過一般成人觀看的電視片。有好多以暴力對付壞人,假維護正義之名、行暴力血腥之實的卡通節目,以及借暴力的英雄式描述來促銷廣告主的暴力。關于暴力對未成年人影響的研究,結論不一。社會學習論巨匠艾伯特班都拉認為,電視上的暴力鏡頭具有示范作用,少兒若經常觀看,極易去模仿。有些看過暴力電視節目的兒童行為上未受影響,是因為電視節目中暴力常會遭到報復或懲罰,因而在表現攻擊行為時有較高的焦慮,會抑制其攻擊性的沖動。有的學者以宣泄理論為基礎,認為電視節目暴力有助于宣泄少兒暴力行為,減低暴力傾向。也有極少數研究認為沒有影響。17但最主要的、最普遍的結論,認為電視暴力確實有負面影響,其中最著名的研究當推美國公共衛生署署長威廉.斯脫特所主持的電視與社會行為研究小組在1972年所提出的研究報告。報告厚達5巨冊、1305頁。結論認為,觀看暴力鏡頭的電視節目,與實際生活情境中表現攻擊性行為有很大的關連,只是電視暴力的影響也要視兒童本身的情況而定。少兒看多了暴力電視鏡頭,常常會誤以為暴力情況反應社會現實,以為暴力是解決沖突或達到一般手段不易獲得的目的的直接方式,當成問題的唯一解決方式。暴力鏡頭對少兒有暗示作用,少兒長期耳濡目染后,比較容易在類似的生活情境中表現攻擊行為。電視廣告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兒童節目附有有大量的廣告,許多節目是為了推銷玩具和其他商品。西方社會認為廣告的負面影響之一,是導致社會趨向物質主義,廣告不斷宣傳新產品,令人喜新厭舊;廣告中使用產品來解決問題,令人誤以為所有健康、容貌、社交等問題,均能通過物質消費途徑得以解決;還有就是側重物質擁有,忽視精神生活的需要;只追求社會進步、經濟繁榮,而犧牲了社會公義,及對弱勢社群的關注。18美國的一個民間組織ACT(ActionforChildrensTelevision)早在1970年就向聯邦通訊委員會提出抗議,要求改革兒童節目。但直至1990年美國才出臺了兒童電視法案,對廣告播放時間加以限制,并宣布廣告公司有義務滿足兒童“受教育和獲取信息的需求”。有調查顯示中國少兒經常接觸廣告媒體,其中少兒認為最重要的媒體是電視。事實上,電視已經逐漸取代父母成為兒童了解新產品的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包括兒童在內的我國消費者,經常接觸到大量欺騙性的廣告。據國家工商局2000年的統計,當年一共發現了13986宗非法的藥品廣告,5213宗非法的食品廣告以及1149宗非法的醫療設備廣告。中國大陸的兒童對電視廣告有一定程度的懷疑。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相信廣告所說的全都是真的比例在降低,但是懷疑的程度仍不及美國和香港。19我國在保護兒童免受過多的或不良的電視廣告和其他媒體廣告的影響方面已經作出了一些努力,但是還缺少具體的法律與法規。電視的社會教育功能家長和社會人士特別擔心電視的負面影響。其實,適當利用電視,會有較好的社會學習意義。電視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知識和觀念,即具有社會教育的功能。因為電視有轉瞬即逝的特點,受眾接受電視也屬于“非專心型”,所以在傳播知識方面電視功效不大,電視側重于灌輸觀念,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美德,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團結友愛等觀念。在學習社會或群體習慣的過程中,電視等大眾媒介參與了對個體思想和行為的塑造。電視等傳媒為孩子提供了一幅現實生活的圖畫,幫助孩子構筑成一個“現實”和“完整”的世界。電視等媒介還為孩子提供社會規范或規則,孩子從中觀察、感受和學習到共同信仰、傳統生活方式、語言和生活規則等等,從而明確社會規范、角色和等級的利害關系,理解自己的地位和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在大眾媒介的影響下,青少年逐漸建立關于現實世界的概念和信仰。不管媒介內容是真實的還是虛偽的,孩子最容易發生媒介人物認同。國內學者在媒介接觸對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影響的研究中認為,青少年經常接觸電子聲像媒介或者媒介刺激娛樂內容,可能不利于青少年道德的發展。20另一方面,如果經過引導、充分利用電視傳媒作為社會學習的手段,會有積極的影響。臺灣的研究表明,適當控制少兒收看電視可以避免少兒健康受損;電視未必使少兒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