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論文-我國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設想.doc_第1頁
水利工程論文-我國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設想.doc_第2頁
水利工程論文-我國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設想.doc_第3頁
水利工程論文-我國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設想.doc_第4頁
水利工程論文-我國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設想.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利工程論文-我國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設想摘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是一個舶來的概念,一般意義上,目的在于改變洪水天然運動特性的措施.關鍵詞:非工程防洪措施一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是一個舶來的概念,一般意義上,目的在于改變洪水天然運動特性的措施稱為工程措施(Structuremeasure),而輔助工程措施發揮功能、協調人與洪水之間關系、緩解洪水災害影響的措施稱為非工程措施(Non-structuremeasure)。防洪水庫、堤防、分洪道、蓄滯洪區是主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洪水風險區內高出地面的道路(公路、鐵路)路基、圍墻等線狀結構物,其初衷雖不是防洪,但在洪水泛濫時具有明顯的改變洪水運動特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為工程措施考慮。非工程措施側重于規范人的防洪行為、洪水風險區內的開發行為和減輕或緩解洪水災害發生后的影響,此外,習慣上,輔助工程措施和上述非工程措施制定、實施和充分發揮效益的有關技術、方法和手段,例如對洪水特性、洪水災害特性的認識、洪水預報技術、洪水風險圖等,通常也被納入非工程措施的范疇。非工程措施的提出和日益得到重視的原因是工程措施有其局限性。二工程措施的局限性和面臨的困境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災害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共同追求,進入20世紀,隨著經濟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對自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充分自信,世界各國相繼開展了以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災害為目標的大規模防洪工程建設,隨后又相繼認識到,工程措施難以完全控制洪水,洪水災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而不可能消除。我國控制洪水的實踐始于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半個世紀后,與其他國家一樣,工程防洪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逐步凸顯出來。1、水災絕對損失仍呈攀升趨勢盡管經歷了50多年的以控制洪水為目標的持續不斷的防洪工程建設,形成了龐大的防洪工程體系,使河道洪水年均淹沒面積減少了70%以上,但水災損失絕對值仍在上升,其中除了因河道洪水淹沒區經濟發展、資產增值,導致單位面積損失值增加外,內澇成為水災損失增長的主要因素。2、興建控制性防洪樞紐的壩址告罄近期黃河小浪底樞紐、珠江飛來峽水庫、長江三峽樞紐、嫩江尼爾基樞紐建成后,我國各大江河流域可有效控制干流洪水、保護重要地區的防洪樞紐的壩址已基本用完,大型防洪樞紐的建設將告一段落。3、防洪水庫的建設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雖然在個別大流域的干流及其支流以及中小流域上仍有建設防洪水庫的自然條件,但在現階段,由于其經濟、移民、公平性及對生態環境影響等問題,使得許多水庫的興建變得不可行。4、堤防建設面臨著經濟、技術、環境因素的制約我國現有堤防約26萬km,是防洪工程體系中最主要的成分。據分析,目前我國江河洪水年均損失250億元,若通過提高堤防標準減輕洪水災害,可行的投入如表1所示。例如,對長江流域而言,若要加高堤防防御1954年洪水,土石方量約需76億m3,挖壓耕地約10萬hm2,遷移百萬人口,還要改造上萬座各類涵洞、泵站、橋梁,成本將超過1000億元,減少的年均損失約為12億元,遠低于年均成本(約80億元)。其他流域的情況也大致如此。我國江河堤防,尤其是主要堤防,已經較高,多是經數十、數百年不斷加培而成的,堤基、堤身皆存在許多缺陷和隱患,在堤內外水頭差不大時,經過搶險,通常可以渡汛,但若進一步加高,則在更高的水頭下,隱患大量暴露,有可能出現搶不勝搶的情況,安全難以保障,即所謂增加高度而未提高標準。洪水的泛濫不僅塑造了廣大的洪泛平原,而且有補充地下水、維系濕地、保持生物多樣化等功能。目前我國主要流域,除松花江外,濕地已消失殆盡,堤防建設是主要原因。面對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海河流域已提出有控制地引導洪水進入平原地區,回灌地下水,承受一定的淹沒損失,以使洪水的資源和生態功能得到實現。5、蓄滯洪區運用進退兩難我國現有蓄滯洪區97處,總面積約3.5萬km2,蓄洪總容量970億m3,耕地約200萬hm2,人口1700萬。這些蓄滯洪區大致分兩種類型,一是洪水發生時首當其沖、運用頻率較高的,如淮河大堤間的行洪區;其二是為防御特大洪水、保護重要地區預留的,如長江的荊江分洪區、洪湖分蓄洪區,黃河的北金堤分洪區等。對于大堤間的行洪區,當河道水位達到一定高度,將自然漫決或潰決,人為分洪可使其效果較好或損失較少。使調度運用面臨困境的是后者,這些蓄滯洪區防洪標準都較高,建成后,許多從未使用或幾十年沒用,區內社會經濟發展甚至比普通民垸更快,加之相應的管理措施尚不健全,一旦分洪運用,國家將面臨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壓力,難以善后(這是1998年采取嚴防死守防汛方式的原因之一);但若舍棄不用,特大洪水的超額水量又難以安排,從而使這類蓄滯洪區處于取舍兩難的境地。三非工程措施建設的法律依據1、水法水法中與非工程措施建設有關的主要有三條。第十一條授權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地方政府制定流域或區域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設規劃應為專業規劃之一。第四十條要求中央防汛指揮機構制定主要江河、縣級以上政府制定本區域的防御洪水方案。第四十一條規定在防洪河道和滯洪區、蓄洪區內,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必須符合防洪的要求。2、防洪法防洪法要求各級政府在洪水災害發生后和蓄滯洪區運用后做好恢復、救濟或補償工作(第七條);要求防洪規劃遵循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劃定洪泛區、蓄滯洪區和防洪保護區,規定蓄滯洪區使用原則(第十一條);要求國土開發利用避開山洪威脅(第十三條);規定禁止圍湖造地,對已圍墾的要求有計劃地退地還湖(第二十三條);要求各級政府按防洪規劃對防洪區內的土地實行分區管理(第三十條);要求各級政府加強防洪區安全建設的領導,開展防洪教育,普及防洪知識,按照防洪規劃和防御洪水方案建立并完善防洪體系和水文、氣象、通信、預警以及洪澇災害監測系統,采取防洪避洪措施;要求省級政府制定洪泛區、蓄滯洪區安全建設計劃,對居住在經常使用的蓄滯洪區內的居民,有計劃地組織外遷;對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