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利工程論文-中華水文明在世界水文明中的地位摘要:水文明史是人類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黃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發祥地。導源于黃河流域的中華水文明,是世界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有的疆域小或自然條件單純,有的雖自然條件具備但歷史較短,有的歷史雖長但記載較少,所以就水文明而論,整個歐美加起來才可與中國相比擬。而中國的水文明史內容十分豐富,擁有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技術,一流的理論,一流的科學家,可以代表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關鍵詞:水文明地位水文明史是人類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黃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發祥地。導源于黃河流域的中華水文明,是世界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有的疆域小或自然條件單純,有的雖自然條件具備但歷史較短,有的歷史雖長但記載較少,所以就水文明而論,整個歐美加起來才可與中國相比擬。而中國的水文明史內容十分豐富,擁有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技術,一流的理論,一流的科學家,可以代表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一流的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現存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無壩引水工程。它位于岷江沖積平原的頂點,可自流引水灌田上千萬畝,兼有供水、航運之利。創始于秦昭王末年(約前255前251年),李冰主持興建。都江堰是天然與人工完美結合的水工建筑群,它包括魚嘴(分岷江為內、外二江)、飛沙堰(分洪減沙,水大時可自潰)、寶瓶口(現寬20米、高40米,橫剖面形狀肚大口小)以及百丈堤、人字堤、金剛堤等,一般可以保證水小時夠用,水大時灌區不致成災。都江堰工程巧奪天工,舉世罕見,中外水利專家無不贊嘆其精妙奇絕。它能歷千古而不廢,與它的簡便合理有關,也與它擁有一整套科學管理措施有關。而更重要的是,它已成為傳承文化的一個載體,歷朝歷代都格外受到人們的重視。黃河大堤修建黃河堤防可追溯到史前的共工與鯀。戰國時期,沿河各諸侯國紛紛在各自境內修建堤防,奠定了系統堤防的基礎。東漢王景治河后,新堤防形成系統,直至海口,長千余里。黃河奪淮時期,黃河下游形成了堪稱世界之最的堤防系統,其中有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子堤、戧堤、刺水堤、截水堤之分,這就是我們今天在地圖上依然可見的“明清黃河故道”。現在的黃河大堤與明清故道類似,它是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后逐漸形成的。從鄭州桃花峪至山東利津河口,河長767公里,兩岸大堤及其他有關堤防總長1583公里,一般頂寬912米,高1014米,底寬幾十米甚至上百米,人們形象地稱它是“水上長城”。黃河大堤被認為是維系東方文明的代表性工程。京杭運河京杭運河長約18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在鐵路出現以前的500年里,它一直是中國維系國家政治穩定和南北經濟交流的生命線。京杭運河是在歷代運河工程基礎上擴建、增建而成的。最早的一段叫邗溝,始鑿于公元前486年。隋代大開運河,已曲折連通京杭兩地。現有航線上最關鍵的工程建成于元代。全河于1293年貫通、1688年基本定型。京杭運河橫穿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翻越山東地壘,因地形起伏、水源缺乏,沿線設置了大量陡門、船閘、水柜、水庫等,涉及的水工技術、泥沙工程技術相當復雜,備受中外學者推崇。洪澤湖洪澤湖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也是現存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人工平原水庫。現今洪澤湖水位13米時,面積2350平方公里,庫容42億立方米;洪水位17米時,濱湖圩區破壞,水面最大可達4345平方公里,庫容176億立方米。它攔蓄淮河,為蘇北2000萬人口和3000萬畝土地提供防洪屏障及灌溉水源等。洪澤湖大堤為均質土壩,其前身叫做高家堰。1578年大修時,高家堰僅高4米左右,長六十里。以后為了抬高淮河水位,大堤一直加高到10米左右,最長達67.25公里。創建于1580年的迎水石工墻最長曾達60.1公里,直立高度710米,堅固耐久,宛若水上長城,極其壯觀。現出于防風浪考慮,大多已改造為緩坡迎水。海塘海塘即抵御海潮、臺風的堤防,廣泛分布于東南沿海海岸,以錢塘江北岸的浙西海塘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浙西海塘出現于秦漢,初為土塘;宋代創修石塘;明清多改為石塘。許多清代海塘經過改造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古代海塘規模巨大,舉世罕見。江蘇、浙江等地的主要海塘,總長約935公里。明清魚鱗大石塘,高6米左右;基礎打密樁,夯三合土;石塊之間用油灰或糯米汁灌縫,用鐵鋦(蝴蝶鐵)嵌扣。由于海塘對保護沿海經濟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歷朝歷代均不惜人力物力而為之。據文獻統計,公元7131780年之間,用工萬人以上、筑塘千丈以上的大型工程有35次,小工程不勝枚舉。而國外同時期同類工程的記載尚不多見。圩垸圩,也叫圍、垸,是在近水地帶修建環狀堤防所構成的封閉的生產活動區域。防洪排澇與引水灌溉是這類工程的主要作用。因此,圩堤上都建有閘涵,圩區都有排灌渠系。圩垸自古以來就是開發湖區和濱江地區的首要工程措施。唐宋以后直至明清,圩垸在南方大河中下游平原區大量興起,不斷發展。一個圩小者幾十畝,大者可達20萬畝,且往往是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圩垸相連成片。著名的有太湖地區塘浦圩田、江南圩田、洞庭湖與鄱陽湖區圩垸、珠江三角洲基圍等。由于有圩垸水利作基礎,這些地區后來都成為我國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一流的技術壩工古代擋水壩有許多叫法,如壩、堰、埝、埭、碶、堤、塘、陂等,廣泛分布于全國主要水系的干支流上。中國壩工起源很早,如安徽省的芍陂水庫,大約建于公元前598年前591年,是現存最早的蓄水工程。古代壩工類型齊全,因地制宜。從類型上分,有攔河壩、溢流壩;從材料上分,有土壩、木壩、磚壩、灰土壩、堆石壩、砌石壩、木籠填石壩、竹籠填石壩、樁基砌石襯磚夯土混合壩等等,設計、施工都十分科學。南北朝時期的浮山堰橫斷淮河,高約32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壩。浮山堰下游不遠處的高家堰,存在歷史很久,在明代被改造成洪澤湖水庫攔河壩,當時長約37公里(后延長至67.25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壩。埽工埽工技術是中國在水工技術上的一個創造。埽工起源于先秦時期,其技術的成熟以宋代的卷埽和清代中葉的廂埽為代表。卷埽一般用若干個埽捆按一定的規則組合而成。每個埽捆均用柳梢、秫秸、蘆荻一類的“軟料”分層鋪勻,分層壓上碎石和土料,穿上大繩,最后像卷簾子一樣推卷成捆。大埽直徑可達幾丈,上千人同時用力才能移動。廂埽技術是在堤外置一排廂船,在船與堤之間鋪繩索加料,就地捆埽,加土后層層下壓,直到壓到河底。埽工種類豐富,使用靈活。它就地取材,可在短時間內制成龐然大物,而且秸草等“軟料”有柔性,容易緩溜停淤,所以常常用于黃河等多泥沙河流的護岸、堵口等,在臨時搶險及堵口截流中特別有效。堰埭和復閘船閘的發明,是我國古代航運工程技術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我國船閘的發明,經歷了堰埭、斗門、單閘、復閘等幾個階段。在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辦公設備租賃合同
- 2025年環境、健康與安全工程合同管理協議范本
- 2025年馬鈴薯購銷合同
- 《觸電事故的急救與防范》課件
- 《綠色建筑節能技術》課件
- 《黃斑變性病人的護理》課件
- 《我國投資環境分析》課件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基準法》課件
- 《中國的文化遺產課件》課件
- 2025年百色貨運資格證試題及答案
- 2012年7月國家開放大學專本科《法律文書》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
-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民風民俗”作業設計
- 雙全日培訓課件
- 甲油膠行業報告
-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護講課
- 山東省萊西市2024-2025學年高一語文下學期3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 康復科人員崗位考核制度(3篇)
- 實驗動物生物樣本質量控制規范
- 智能機器人配送行業現狀分析及未來三至五年行業發展報告
- 炎癥性腸病的外科治療
-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課程教案講義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