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張之洞與晚清海外人才引進.doc_第1頁
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張之洞與晚清海外人才引進.doc_第2頁
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張之洞與晚清海外人才引進.doc_第3頁
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張之洞與晚清海外人才引進.doc_第4頁
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張之洞與晚清海外人才引進.doc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張之洞與晚清海外人才引進摘要張之洞是晚清歷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又一個“中體西用”、“自強”的繼承者、開拓者。他認識到“自強”要靠近代化人才,而近代化人才在海外各國,于是他主動融入世界近代化的大潮,進一步拓展“中體西用”,廣引海外人才到晚清急需部門。他引進人才之多、之廣,可謂“晚清海外人才引進第一人”。本文研究了張之洞的人才引進之舉,探討了其對當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的借鑒意關健詞張之洞“中體西用”人才引進近代化張之洞(18391909),字孝達,號香濤,晚年又自號抱冰老人,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出生于官宦家庭。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大學士、軍機大臣,是“中體西用”的倡導實踐者,晚清洋務運動的最后一位代表,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人物之一,歷經清朝幾代皇帝。他活躍于晚清社會從傳統向近代蛻變的過渡時代,打破傳統“天朝”人才觀,廣引海外人才,“愛才好客,名流文士爭趨之”,被稱為“晚清海外人才引進第一人”。研究張之洞的人才引進之舉,對當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有重要意義。一、張之洞引進海外人才的原因晚清是多災多難的,屢遭外國列強的侵略而割地、巨額賠款,可謂“國將不國”,民不聊生。盡管曾國藩、李鴻章等先輩洋務人員已經進行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探索,也引進過大量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大機器),也引進過海外人才(實業人才)到軍工企業、民用企業等中去充任技術員、管理者,但是這些官辦、官督商辦、商辦企業仍然具有很濃的封建性。也就是說,“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之策未實施到位。而恰處在這過渡時代的張之洞,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今欲強中國,存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不引進“西學”,“中體”就不能支撐。其實,這正是他認真總結近代中國歷史發展得出的結論:中國最需要近代化。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萎靡不堪的清廷,中國的前途在哪里?他總結了前人之舉,要拯救搖搖欲墜的中國,仍然需要“自強”、需要近代化。可是如何“自強”?如何近代化?“國勢之強由于人。”自強靠人才。人才是自強之本。但是人才在哪里?“人才之成出于堂。”人才來自學校。可是此時的中國是如此的落后,如此濃濃的封建性,沒有急需的實業、軍事等人才。怎么辦?張之洞反復思索,權衡要害,認為要打破“天朝思想”觀,引進海外人才,除此,別無他途。二、張之洞引進海外人才的特色在同時代與其他洋務人員相比,張之洞的海外人才引進具有特色性。特色之一:張之洞引進海外人才要求之嚴張之洞所引人才是根據其人才之急需,考慮其世界各國之所長而引進的。他十分注重已擁有明顯技術優勢的國度去引進人才。實業方面,要求:“務須精名著者。”創辦實業是張之洞洋務事業的實體,他認為中國在工礦、交通等方面尚處于初創階段,國內技術人員經驗缺乏,不能不取才于海外。英國是“世界的工廠”,率先邁進工業化,擁有技術優勢,為此,實業人才主要有英國引進。軍事方面,他根據海軍、陸軍的不同兵種要求,提出“精曉塞河火攻之法”、“須出色有據者”、“須武備精熟,誠實和平者”的要求引進。先前認為德國海軍、陸軍位列世界前茅,所引軍事人才多以德國為主。但在日俄戰爭后,又認為日本最精,則側重引進日本軍事人才。另外,各級學堂也是引進人才的重要場所。因為所辦各類新式學堂需要大量擁有西方先進技術文化的師資力量。各級學堂的礦學、化學、電學、植物學、法律學、財政學、軍事學等學科課程以及俄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語言課程的授課人才大多數由海外引進。可以說,學堂這一方面引進的人才數目較多。特色之二:張之洞引進海外人才引進的方法多元化張之洞人作為一個不懂外文的中國紳士官吏,主要采用如下幾種方式來引進人才。首先,他委托中國駐外大臣引進。因為各駐外大臣較熟悉他國情形,尤其是駐國之所長、人才之所長。故能引進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減少誤聘的損失。他在任兩廣、湖廣總督時,總是頻頻致電出使大臣,代其引進人才。其次,是委托友人物色,包括外國友人和中國駐外友人。再則,是直接托國外著名廠家推薦引進。另外,由已引洋員引薦。特色之三:張之洞對于引進的海外人才,進行合同化管理張之洞根據相關人才的急需而引進,他吸取了由李鴻章等所引進人才缺乏規范合同的約束、未明確主雇雙方的權責關系而導致中方很難約束洋員的經驗教訓,不是任洋員自由放任,而是采取規范化的合同化管理。張之洞在引進人才時,都分別與其簽訂合同。合同中注明所引人才必須聽從中國官員的節制和調遣,必須遵守有關的規章制度。三、張之洞引進海外人才的成就與評價張之洞在任之時,引進了大量的海外人才。但是由于資料之龐雜,目前尚無一個精確的統計數據。據臺灣學者蘇云峰的統計,到宣統二年(1910年),湖北全省一共引進海外工程技術人員61人,大治水泥廠有德國技術人員5人,連官磚廠也有英國人哈里森(Harrison)擔任首匠。單在軍事部門里,1894年1910年湖北共引進海外軍事教習52人,其中48人均為張之洞督鄂時所引進。吳劍杰專門統計了張之洞在湖廣任內所引進的海外人才總數達221人,其中列出可考者93人,無姓名可稽者128人。另外,還有山西、兩廣、兩江任內所引人才。我們單只從張之洞的幕府洋員來看,黎仁凱統計:洋員人數有姓名可稽者240人,若加上未見姓名者府中共引洋員達300人以上。張之洞廣引海外人才,加速了中國的近代化。盡管他還深深戀著舊事物,但能做到這一點,是最難能可貴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促進了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發生重大影響的新型知識人才群體的形成,符合世界近代化發展的主潮流。張之洞引進海外人才數目之大、涉及面之廣,規模之宏大、門類之齊全,管理之合同化,合同之規范化,是史無前例的。他這一舉措完全具有了人才引進與管理近代化的特征,是晚清海外人才引進的制高點,是中國近代史上人才引進近代化的里程碑,其可謂“晚清引進海外人才第一人”。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來講,他這人才引進舉措具有深遠的啟迪意義:其一,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政策,主動融入全球化的現代化大潮中去求發展;其二,人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繁榮、富強的核心前提條件,海外優秀人才的合理引進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繁榮、富強的有效動力補充;其三,人才引進合同化、管理法制化是確保人才引進的重要保障。1張之洞傳A.清史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