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安古鎮的一些事兒.docx_第1頁
襄安古鎮的一些事兒.docx_第2頁
襄安古鎮的一些事兒.docx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襄安古鎮的一些事兒 焦煥章 9歲的時候,父親帶我第一次去襄安,說讓我去“見見世面,開開眼界”。奶奶說我到離家十五里的襄安去,是“出遠門”。聽說能到早就想去玩的襄安去,我興奮了好幾天,因為那里的一些新鮮事兒,那里的一些古老傳說,被大人們口頭描述得十分神奇。 少年記憶中的那一天,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多天的中秋節。雞叫四遍,父親便把我從夢中喊起,說吃過早早飯就動身。出門前,奶奶替我戴上一頂小草帽;叮囑我父親:害人的鬼子走了,今天襄安唱大戲(京戲),走高蹺,敲鑼打鼓,張燈結彩,歡歡喜喜“鬧中秋”,慶團圓;到街上看熱鬧的人多,不能讓人把孫兒踩了;回來路上,讓他把草帽戴好,不要讓太陽把 他曬黑了。 那次,襄安留給我的童年印象:過了南門大石橋不遠,就是最繁華、最熱鬧,最出名的襄安南大街。在大橋的東頭,有一個鬼子碉堡,又高又大。那天的橋上行人特別多,父親牽著我的手,邊走告訴我,小鬼子過去在這里經常殺人,這些“狗東西”,白天黑夜,還常從碉堡里向外面放(打)槍,恐嚇老百姓。隨著父親指的方向,我看到碉堡四周,遍布黑深深的槍眼,像張開一個個吃人的大口這時,我才明白:村上大人,為什么不讓小孩到襄安來的原因。秋日沐浴著30多米長,三米來寬的跨河大石橋,嫵媚的晨光,折射到橋下永定河中的澄清水,粼粼閃閃,把那又長又闊青石大橋的倒影,輝映得十分柔和、美麗,令我羨慕不已,快活不止! 此前的童年時日,在河汊交錯的老家圩域中,我走過的,多是泥木小橋。那些小橋,都是用粗細不等的園杉木,對稱地支撐在小河小溪上。人們走在這樣小橋上,橋身有的顫閃,有的會發出吱響,橋面的邊沿上,有的還有碎土渣,落到橋下水里,“叮咚”一響。大概緣于這些原因,每當走在這些泥木小橋上,我總是提心掉膽,生怕掉到橋下水里去。 那天南大街的青石條街道上,行人多得擁走不動,嘈雜聲不絕于耳。好多商店外,張貼著各種各樣的商品廣告,張貼著各種姿態的女人招貼畫。一些商店中,留聲機不停地播放周璇的花好月園鳳凰于飛,很多人都駐足聽這些美妙的歌聲。在稍寬敞的坊巷周邊,有玩猴的,玩“花紙贏錢(牌克)”的,唱曲的。在人群中,父親抱我擠進一個人堆,讓我看上從沒見過的“萬花筒”。 生在偏僻而封閉農村的我,第一次看到這么多新鮮東西,覺得好稀奇和興奮。但怎么也不理解,想不明白,想得有點發暈:留聲機上面的一根針,在園盤上一轉一轉,怎么就能唱出好聽的歌?!覺得不可思議!玄乎?!“萬花筒”一轉一轉,里面怎么就出現花樣百出的玩藝?!覺得莫明其妙.。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的村上玩伴們,紛紛問我:大人說襄安有好多的神仙東西,你沒看見?我說,奶奶讓到襄安古城里,去看看她喜歡的千年神廟,到底被“作孽”的鬼子飛機,轟炸成什么樣?可父親沒有帶我去看,說那片雕梁畫棟,滿廟泥木菩薩的大神殿,已被鬼子飛機轟炸得一踏糊涂,看不出名堂;還有什么三千年前的白鶴觀,都沒有去看 我還告訴玩伴們:街頭有人講,襄安的鬼子,是被新四軍打跑的。說襄安東邊有個塔橋,那里也有一個三層樓高的碉堡,里面住有12個鬼子,經常害人,老百姓恨透了他們。新四軍就化裝成老百姓,給鬼子送“米西米西”的肉哇,魚哇,雞哇.,鬼子好吃,信以為真。結果,游擊隊一槍沒發,用鐵鍬,扁擔,“三下五除二”,一會就砸死了10個正在“吃飯”的鬼子,只有兩個鬼子跑掉了,跑到縣城去了”。 成年之后,每每說起童年這段稚話和往事,心中總覺得好笑。隨著閱歷和知識的增長,我才慢慢知道,遠在秦漢時期,襄安就是一座繁華著世的縣城,鵲聲遠近。襄安設縣,早于如今的無為縣城,所以,故鄉過去“說打鼓書”的民間藝人,有“無為城,襄安縣,土橋有個金鑾殿”的唱詞,前兩句,大概就是指襄安早于縣城設置的意思。說“土橋有個金鑾殿”,也是有緣由的,是傳說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娘娘,曾在因江邊柳樹繁多,而古稱柳江的土橋街短駐,留有“馬氏皇后梳妝臺”古跡,至今猶存。 襄安的冠名,先人們原本有美好的寓意,是祈求這方的人世間,能過上沒有戰爭的和美日子。可在帝王年代,人類不斷播下戰爭種子,富饒一隅的襄城,豈能太平?遠在三秦時期,楚漢兩軍在這兒,曾經有過一場生死血戰,守城漢軍被打敗之后,襄城隨遭楚軍的“屠城”之難,沒留一個活口,鮮血染紅了永定河,慘絕人寰。 史料記載,如果從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時算起,襄安迄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歲月在這里成了歷史風景:這里得溢于江南民間濃郁的人文風情,這里留有深厚的商周文化遺址,這里留有“襄安八景”的美麗的傳說,這里留有唐宋風貌的坊巷,這里還流傳著一些凄美的愛情故事,.。到了唐宋時期,因為海外貿易的出現,漸行漸至,乃至到了明清時代,緣于徽商的輝煌和商運發達,襄安應運而產生了一些富甲一方的商賈,其中不乏有營造宅邸的富商,他們在南大街附近,在永定河畔,在白鶴觀的山下,建筑了不少青磚黛瓦,錯落有致馬頭墻徽式民居。這些映襯著不同時代的文化,這些映襯著先人們的生活元素,這些映襯著商農經濟的繁榮,這些精美如畫的徽式建筑,把永定河畔的襄安,增潤得越發古色古香,打扮得恰似江南風情的輕柔秀麗,鑲嵌于揚子江畔,讓遠近羨艷不已,聲名遠播沿江大中城市。古鎮襄安,南瀕長江,北接巢湖,距蕪湖不到100華里,是長江下游和皖中的江北廣大圩區的魚米交易和山貨集散地,是水運自然形成的農產品重要轉運地。由于地理和商業文化的作用,這里曾經成為推進一方社會發展的中心。在過往的歷史中,徽商和各地南來北往的商賈,常年云集襄安,他們把集結在這里的大米、茶葉、水產品、棉花、皮毛等土特產,通過檣桅的大木帆船,從神話般傳說是上界銀河的化身一條貫穿襄安的永定河進入長江,下運到蕪湖、南京、上海或上行到九江、武漢等“大地方”,又把沿江大中城市里的布匹、綢緞、食鹽、食品和醫藥等日用工業品,販運到這個富有時代生機的古鎮來。也許這是一個重要原因,在二、三十世紀的早期,聲聞遐邇的襄安熱土,引起中外一些風云人物的關注。 二十世紀初期,老家青年翹楚戴端甫,率先追隨孫中山革命思想和實踐,在襄安和泉塘激起劃時代的反響,影響巨大。1911年,他參加武昌起義(無為籍唯此一人),隨即參加北伐戰爭,戰功卓著,爾后,于李濟深部任建國粵軍團長,參加黃浦軍官學校籌建,此時,他曾寫信讓戴安瀾等家鄉八名青年,去報考黃浦軍校,參加國民革命軍,震動家鄉。在抗日愛國大潮的影響下,在老家這批黃浦將校的感召下,襄安周邊的焦桐、戴恒震、戴延成等200多名熱血青年,以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已任,紛紛奔赴云南抗日前線,從此,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早期的1927年8月,無為建立了特別黨支部,隨后,襄安建立有地下區黨委,到了國共合作時期,在這方的學校中,(或私塾),就有共產黨員的活動。正是源于共產主義思想和文化,在無為傳播,襄安才孕育出起伏不斷的故事。 1935年5月2日,新四軍軍長葉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師長羅炳輝等前來襄安,視察這里的抗日軍民,受到各界代表在襄川小學的集會歡迎,鄧子恢就持久戰問題在會上作了長篇演說。同年8月,美國著名作家、記者艾格麗絲史沫特萊女士,從皖南來到襄安,視察這里的抗日軍民,在各界群眾歡迎的大會上,作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演講,闡述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意義,介紹自己在各解放區、游擊區的見聞與感受,要求襄安成立抗敵協會,為救亡圖存而斗爭。新四軍參謀長兼江北指揮部指揮張云逸等專程由開城橋到襄安,會見了史沫特萊。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響起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槍聲。“七七事變”發生了。不久,“平津學生抗日救亡團”來到襄安,搞抗日救亡宣傳:舉行愛國集會,貼標語,散傳單,游行示威,演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張家店、假如我們不去打仗。這時,駐在這里的“戰地文化服務站”(一說新四軍七師文工團),極為活躍,經常在鎮上演出,到街頭巷尾和農村,去宣傳群眾,動員群眾上戰場,拿起刀和槍,去消滅日本鬼子。此時際的襄安周邊,受到影響的蔣天然,宋澤、何也、張震、趙發芝、陳祥麟、孫麻子、孫壽彭、宇鵬如、錢揚清、丁仲平、葉世標等青年,在1938年前后,相繼參加了新四軍。 受到“五四”影響的有識之士,當地很有聲望的開明士紳王先之女兒人稱“襄安一枝花”的王友秀(王前),此時,很快參加了新四軍,被分配到七師文工團工作。1940年的11月,王前在淮陰接受了一項特殊任務和化名“胡服”的劉少奇,喬扮成夫妻這個酷似“新婚少婦”,以其具有一種化險如夷的人格力量,和她“婆婆”等一行,通過日占區,穿過封鎖線,一路掩護了這位“首長”,到達晉中抗日根據地。到爾后的1942年,王前和劉少奇結為伉儷,這個傳奇式的故事,在襄安引起轟動,廣為流傳。 王前的兩個哥哥王輝、王光,不愿做亡國奴,也毅然離開正在就讀的學校,參加國民革命軍,走上抗日戰場。1941年日寇侵占無為,由于子女當兵抗日,王前的父母,雙雙慘遭日寇殺害,讓襄安人悲憤不已。 家鄉土地上哺育的這些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歷史的傾斜和觀念,他們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實現各自的信仰,較早地奔赴國民革命軍和新四軍不同的抗日前線,不怕流血犧牲,去奮勇殺敵。當時,他們的終級目標,是不愿做亡國奴,去消滅日寇。 抗日戰爭爆發不久,武漢會戰之安慶戰役正殷,1938年,中國軍隊第27集團軍(川軍),棄守無為防區,轉移武漢方向參加會戰。民國27年,即1938年1月24日,日軍飛機首次轟炸縣城草市街華豐雜貨鋪、后新街沈家被狂轟濫炸,炸死8人,炸傷3人;同年4月20日,襄安和泉塘又遭到日軍轟炸,襄安的古建筑、發電廠(1933年開辦的智明電燈碾米公司),被炸得“敗瓦頹垣”。不久,發電廠設備被日軍擄去。同年8月14日,日軍侵占無為,縣城繁華的米市街及十字街,被焚燒成廢墟。進犯襄安時,僅三天就燒掉全鎮百分之八十的民房,殘殺無辜百姓八十二人。日軍飛機對襄安的浩劫,給襄安人留有切膚的歷史心痛。當地青年名士袁克柔,在日機頻繁轟炸后,痛心疾首,撰寫了一篇廣為傳頌的吊古鎮襄安被日寇炸毀文,通篇熔鑄民族仇、襄安恨的討日檄文,令當時好多私塾老先生贊賞和動情,紛紛當作范文,訓教學子,要不忘國恥,抗日報國。文中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