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4歷年浙江臺州書生中學八年級下期第一次月考歷史卷(帶解析)_第1頁
2010-2024歷年浙江臺州書生中學八年級下期第一次月考歷史卷(帶解析)_第2頁
2010-2024歷年浙江臺州書生中學八年級下期第一次月考歷史卷(帶解析)_第3頁
2010-2024歷年浙江臺州書生中學八年級下期第一次月考歷史卷(帶解析)_第4頁
2010-2024歷年浙江臺州書生中學八年級下期第一次月考歷史卷(帶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0-2024歷年浙江臺州書生中學八年級下期第一次月考歷史卷(帶解析)第1卷一.參考題庫(共25題)1.因果聯系題:在下面的句子中,句子的兩個部分都是正確的。第二部分是否能夠充分解釋第一部分的正確性,請你作出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5分)【小題1】新航路的開辟

因為指南針傳入了歐洲

)【小題2】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因為英國的殖民壓迫

)【小題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因為法國人民革命意識強

)【小題4】19世紀時,中國面臨巨大挑戰

因為

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

)【小題5】鄭和下西洋

因為發展海外貿易

)2.在法國大革命中,將革命進一步向前推動的主要是

)A.資產階級B.貴族C.國王D.人民群眾3.劉剛總結了哥倫布創造的四個第一,你認為下列的總結不正確的是

)A.第一個開始探索新航路B.第一個橫渡大西洋成功C.第一個登上了美洲土地D.第一個把印第安人納入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分)材料一:我國當代明史專家吳晗曾指出“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范圍之廣,那是歷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沒有。這樣大規模的航海,在當時世界歷史上也沒有過。”材料二:乾隆給英王的敕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材料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請回答:⑴材料一反映我國明朝的什么事情?這件事情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2)材料二中表明“天朝”不愿與外國互通有無,我們把這種政策稱作什么?(2分)(3)材料三出自于哪個條約?該條約簽訂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什么?(3分)(4)閱讀了材料二和材料三后,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2分)5.下列不屬于手工工場特點的是

)A.出現了雇傭勞動,工場主是生產的組織者和管理者B.工人多分工合作C.與手工作坊相比生產規模大、產量高D.機器大生產6.16世紀前后,工業文明的曙光首先出現在

)A.西歐B.北歐C.東歐D.南歐7.我們今天能見到的長城大多都是在哪個朝代修建的

)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8.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動植物品種能夠互相傳播,使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營養結構也發生了改變,下列來自美洲的農作物是

)①玉米

②水稻

③花生

④番茄

⑤馬鈴薯

⑥茶葉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9.身居香港的一位中國人,從前是給清政府交稅,后來改向英國交稅,發生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從下列哪一個條約簽定后開始的

)A.《南京條約》B.《馬關條約》C.《辛丑條約》D.《北京條約》10.“東溝海戰天如黑,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輯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根據所學歷史知識,找出下列選項中與此詩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鴉片戰爭B.甲午中日戰爭C.第二次鴉片戰爭D.中法戰爭11.從1840——1901年短短的幾十年間,西方列強先后發動了五次侵華戰爭,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請回答:⑴清朝與西方列強之間進行的第一次較量是指哪一次戰爭?(2分)⑵中國近代史不僅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雄的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你能列舉出幾次中國人民進行的重大抗爭與探索活動嗎?(4分)⑶從這部屈辱史中,作為一個愛國者,你看到的清政府本質是怎樣的?(2分)⑷面對列強的步步侵略,清朝的統治日益腐敗,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學生,為改變中國當時的命運,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2分)12.小剛同學在看《紅樓夢》后驚呼“這不是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嗎?”小剛說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是_____文學作品中的人物

)A.荷馬B.但丁C.彼特拉克D.莎士比亞13.12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在央視播映,引起各界廣泛關注,材料一:第一集《海洋時代》: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競爭的歷史大幕······材料二: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國軍隊肆意搶劫商旅,而且帝國當局還規定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這實際上等于堵死了這一條重要的商路,結果,歐洲市場上東方商品的價格猛漲。材料三:哥倫布在致西班牙國王和王后書中寫道:“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黃金是財富,誰占有黃金,誰就能獲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材料四:第三集《走向現代》:它是第一個邁進現代社會的國家,在17世紀和18世紀,這個島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位置,自豪的國人曾經以“日不落帝國”來形容自己的國家······材料一“地理大發現”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2分)材料二、材料三分別指出了上述事件發生的哪些原因?(4分)材料四中的“它”指的是哪個國家?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位置的?(請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5分)14.近代出現了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區別這兩大派別的關鍵是看他們是否A.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B.積極發展資本主義C.堅決要求推翻清王朝的統治D.訓練新式軍隊和培養新式人才15.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①萊克星頓的槍聲②波士頓傾茶事件③《獨立宣言》的發表④1787年制定美國憲法⑤英軍投降獨立戰爭勝利

A.①③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①⑤D.②①③⑤④16.下列人物有可能坐火車出行的是

)①史蒂芬孫

②華盛頓

③馬克思

④孫中山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7.“人類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這句話充分體現了_____觀點

)A.天主教B.神學派人物C.意大利人D.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18.學習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學分別就下列主題作了演講,你認為哪一個概括了這段歷史的全過程A.帝國的彷徨B.中華的榮耀C.東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興19.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1分)材料一: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科技開始徘徊并趨于落后,而在西方,進入18世紀中期以后,一場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并逐漸向歐美各國擴散,人類社會的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相繼到來。材料二:乾隆年間,禮部尚書沈德潛作詩詠《黑牡丹》,其中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亦稱王”之句,后來被告發。清廷認為,這是影射滿洲人以異族奪取朱明皇位,犯大逆罪。當時,沈德潛已死,清廷下令剖棺銼尸。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復強調“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⑴請指出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標志各是什么?(4分)⑵19世紀,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和實現電氣化的分別是哪些國家?(3分)⑶根據材料二、三,分析明末清初,我國垂頭喪氣開始徘徊并逐步落后的原因。(4分)20.15世紀,歐洲人渴望到東方發財,怎樣到東方呢?從二百年前的馬可波羅到后來的迪亞士都是向東走,但哥倫布偏偏“南轅北轍”,堅持認為向西航行也能夠到達東方,支撐他這一觀點的主要因素是A.他得到了國王的支持B.他得到了航海圖C.他相信地圓學說D.他的船隊大21.2004年10月中俄邊界走向已全部確定,請回憶歷史上第一個中俄雙方簽訂的邊界條約A.〈〈南京條約〉〉B.〈〈尼布楚條約〉〉C.〈〈中俄北京條約〉〉D.〈〈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22.“當革命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在進行一場比較平靜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減弱的變革”。恩格斯的這段話

)A.肯定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地位B.贊揚了法國大革命的作用C.譴責英國組織反法同盟D.肯定了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地位23.19世紀中期,一個英國人從倫敦到巴黎短期旅行,可供使用的交通工具有(

)A.汽船B.火車、汽船C.飛機D.汽車、火車、飛機2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近階段時間,中國和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爭端愈演愈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表示,釣魚島是日本的領土,沒有任何交涉的余地,不會向中方妥協,也不會輕易放棄向釣魚島派出公務人員的承諾。對此,中方強硬表態毫不退讓,中國的海監船公務船不斷在釣魚島附近海域進行執法,中國的公務飛機也開始進入相關的領域,海空立體巡航釣島強硬捍衛主權。材料二:在近代,亞洲的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民族危機和工業文明的大潮,都發生了一場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但結果截然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中國和日本的釣魚島爭端與近代的哪次戰爭有關?此次戰爭后簽訂的條約中的哪一具體條款與目前的中日島爭有密切的聯系?(4分)(2)近代中國和日本都面臨著民族危機,分別被誰首先打開“大門”?(2分)(3)中國和日本的改良運動分別是什么?(2分)(4)上述改良運動的結果有何不同?(4分)25.在工業革命中,在動力的發明和利用上,起到開創作用的人物是

(

)A.哈格里夫斯B.瓦特C.富爾敦D.史蒂芬孫第1卷參考答案一.參考題庫1.參考答案:【小題1】×

【小題2】√【小題3】×【小題4】√【小題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解答如下:【小題1】根據所學知識,新航路開辟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黃金和市場,指南針的傳入只是一個客觀條件,不能充分說明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要原因,因此本題劃×。【小題2】根據所學,18世紀,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但遭到了英國殖民者的剝削和壓迫,嚴重阻礙了北方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此美國爆發了獨立運動,能夠充分說明美國內戰的爆發,本題正確,劃√。【小題3】根據所學知識,18世紀法國大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是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本題的第二部分不能充分說明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本題錯誤,劃×。【小題4】根據所學知識,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國力強盛,而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了中國的落后,中國面臨巨大的挑戰,因此本題正確,劃√。【小題5】根據所學知識,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宣揚國威,加強海外的友好往來,不是因為海外貿易發達,本題錯誤劃×。考點: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歷史事件總有其原因結果,因此歷史學習要正確的識記和理解事務之間的聯系,提醒同學們以后的歷史學習一定要重視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把握和理解。2.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推動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原因的認識,此題的關鍵是理解“將革命進一步向前推動的”二字,根據所學知識,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群眾三次發動武裝起義,每次起義都把法國革命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因此法國大革命將革命進一步向前推動的主要原因是人民群眾的起義,所以此題選D。考點:推動法國大革命前進的原因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法國大革命經歷了很多曲折,但最終還是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證明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正確性,另外法國大革命的背景,經過,曲折,意義和影響同學們都要好好掌握和理解。3.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新航路開辟的路線,根據所學知識,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圖如下: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率船隊抵達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所以第一個開始探索新航路的是迪亞士,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經大西洋到達美洲西印度群島,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線,同事也吧印第安人納入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經大西洋、南美洲東海岸、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后,回到西班牙,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B,C,D是哥倫布新航路開辟的史實,A敘述錯誤,所以本題選A。考點: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史實點評:本題難度較低,考察同學們的識記能力,新航路的開辟是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大事,它和文藝復興一起并稱為世界和人被發現的時代,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圖在教材中屬于基礎知識,也是考試命題的重點,希望同學們注意。4.參考答案:⑴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⑵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3)《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封閉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影響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解答如下:(1)閱讀材料一,根據材料中的“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范圍之廣,那是歷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沒有。這樣大規模的航海,在當時世界歷史上也沒有過。”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海岸,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中國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很有幫助。(2)根據材料二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判斷明清時期收到了來自西方國家的威脅,明清政府為了自衛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只留廣州一地和外交通商。(3)閱讀材料三,根據材料中的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協定關稅等內容判斷是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寫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4)從材料二和材料三給我們的啟示是:落后就要挨打,閉關鎖國只能導致國家的落后,改革開放是富國強兵必由之路。考點:閉關鎖國政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察學生對歷史概念的認識和分析理解能力,閉關鎖國政策是清朝實行的一種政策,它導致了中國的落后,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讓我們清楚的認識到,盲目的排斥外來東西,選擇了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最終導致自己的落后。無論是思想上,還是經濟上難以追上世界的潮流。因此,我們必須要堅持改革開放,將自己與這個世界緊密相聯系,了解這個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吸收外面先進思想,技術來不斷的提高自我,否則就要被這個社會所淘汰。5.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特點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工業革命就是用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是生產力的變革,工業革命的開始以英國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機的使用為標志,瓦特改良蒸汽機后,蒸汽動力被廣泛應用在生產上,成為工業革命的核心,工業革命相對于手工勞動,使用機器大生產,提高了生產力,勞動效率大大提高,而手工工場的特點是規模大,人數多,出現嵟傭關系,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組織形式的產生,分工合作,因此本題選D。考點:第一次工業革命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比較識記能力,工業革命相對于手工工場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提高了勞動效率,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工業革命的發明創造是命題的重點,同學們要注意識記,三次工業革命的發明: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火車,汽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汽車,電燈,飛機。第三次工業革命:電子計算機,互聯網。6.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工業文明曙光出現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16世紀前后,西歐普遍出現了雇傭工人手工勞動、工人之間實行分工合作的生產方式,“工業文明的曙光”初現,工商業的興起是其重要表現,BCD不符合題意,本題選A。考點:工業文明的曙光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工業革命的識記能力,從工業文明曙光的出現,到開始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再步入現代文明,工業文明的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地域,同學們要注意對工業文明曙光和工業文明以及現代文明的出現及特點要重點識記和理解。7.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長城的認識,秦朝時期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秦始皇修筑了西起臨洮(現在甘肅一帶),東到遼東(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的長城,到明朝時,明朝的兩個勁敵北方的蒙古和東北地區的女真人主要集中在遼東、西及它的西部和西北地區,而蒙古還有相當部分活動在長城北及西北諸省之地。又重新修繕了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長城,根據所學知識,本題選C。考點:秦朝的長城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識記能力,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最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征。同時,長城于1987年12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7月7日,長城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是考試命題的重點,希望引起同學們的注意。8.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辟影響的認識,根據所學,新航路開辟后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美洲的煙草、玉米、花生,番茄和馬鈴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后來又傳到歐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中國的麥水稻、茶葉等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則隨著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極大地影響了美洲的經濟生活。據此從美洲傳入的作物有玉米、花生,番茄和馬鈴薯,排除②⑥,本題選C。考點: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察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學習歷史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依賴平時對知識的積累和對問題的分析,新航路的開辟是考試命題的重點,同時期的文藝復興運動也非常重要,同學們要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出現的背景,通過學習其原因,背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意義和影響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9.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南京條約》內容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1842年清政府子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從此香港島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所以,這個人后來稅收要交給英國統治者了,本題選A。考點:《南京條約》的內容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南京條約是教材的基礎知識也是考試命題的重點,希望同學們要重視對其簽訂時間,內容,意義影響的掌握和理解。10.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本題考察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海戰清朝愛國官兵英勇抗敵的史實,解題的關鍵是“東溝海戰天如……黑……萬火叢中呼殺賊。”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是甲午中日戰爭的黃海海戰,在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命令軍艦撞向日敵主力艦,最后英勇犧牲,根據所學知識,本題選B。考點:黃海海戰中清朝愛國官兵英勇抗敵的史實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的識記能力,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清朝愛國官兵英勇抗敵,不怕犧牲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本知識點是命題的重點內容,同學們對黃海海戰中英雄人物的事跡要重點把握和識記。11.參考答案:⑴鴉片戰爭⑵抗爭:虎門銷煙、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探索活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⑶清政府本質是政治腐敗,經濟、軍事落后,對外妥協退讓,對內殘酷鎮壓。⑷在當時,作為一名學生,首先應努力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然后宣傳革命思想,痛斥清政府的賣國行經和帝國主義的侵略罪狀,組織起廣大的中國人民發動革命斗爭,推翻清朝的統治,趕走帝國主義。(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人民抗爭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解答如下:(1)根據所學知識,1839年英國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史稱鴉片戰爭,這是近代中西方的第一次較量,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鴉片戰爭后,隨著列強不斷的對中國侵略,中華民族的危機加深,中國人民為了救亡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主要有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運動,后來的農民的抗爭如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等等。(3)根據所學知識,列強發動的幾次侵略戰爭清政府都戰敗了,戰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敗,因為封建制度落后,導致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對外關系都落后,戰敗不可避免。(4)本題是開放題,學生只要能從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為國效力,對于清政府的腐朽和買過行徑給予揭露和批判,發動人民群眾進行抗爭,更主要的是要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等方面會的即可得分。考點: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察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識記和歸納梳理能力,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近代中國人民不斷探索救國救民道路,在反抗外國侵略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同學們在學習中要注意對抗爭和探索的史實(如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列強發動侵略戰爭的起止時間,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的事件名稱,性質,意義和作用等)進行歸納整理。12.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莎士比亞作品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著名戲劇作品之一,故事講述二人于舞會一見鐘情后方知對方身份,最后二人為了在一起,朱麗葉先服假毒,醒來發現羅密歐自盡,也相繼自盡。這和中國的《紅樓夢》最相符,題目中的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本題選D。考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點評:本題難度適中,此題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識記和判斷能力,同學們既要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驅者但丁以及他的代表作熟悉,同時也要對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亞的代表作熟悉,然后在進行比較判斷才能解答好此題。13.參考答案:(1)新航路的開辟(2)材料二告訴我們,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東西方傳統的陸路商路被奧斯曼帝國阻斷了,歐洲人只得另外開辟新的商路。材料三告訴我們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西班牙國王想到東方尋找黃金(3)英國。政治上,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經濟上,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工業國。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解答如下:(1)根據所學知識,15-16世紀,西歐國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東方黃金的向往,開辟了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連為一個整體,因此也被稱作是地理大發現或世界被發現的時代。(2)閱讀材料二和三,從材料中的信息看,材料二主要說明新航路開辟的一個原因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隔斷了東西方的商路,西歐要尋找新的航路,材料三主要說明新航路開辟的另一個原因是西歐人對東方國家尤其是中國黃金的追求,要去東方尋找黃金。(3)閱讀材料四,根據材料四中的“日不落帝國”判斷是英國,從政治上看,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最早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經濟上,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經濟實力迅速增長,又通過殖民擴張成為“日不落帝國”,從而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位置考點:新航路的開辟點評:本題難度較低,考察同學們的識記能力,新航路的開辟是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大事,它和文藝復興一起并稱為世界和人被發現的時代,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圖在教材中屬于基礎知識,也是考試命題的重點,希望同學們注意。14.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資產階級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比較認識,根據所學知識,19世紀末,民族危機嚴重,為了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是資產階級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開始,孫中山說,看我的,是指20世紀初期,戊戌變法失敗,走資本主義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了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辛亥革命,A,BD不符合題意,本題選C。考點: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政治主張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察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能力,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物質層次-制度層次-思想文化層次的過程,中國各階層面對民族危機也有不同的動作,提醒同學們學習歷史知識要善于歸納和總結,注意把同類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網絡知識結構。15.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歷史事件發生先后順序的掌握程度,根據所學知識,①萊克星頓的槍聲發生于1775年4月,波士頓人民在萊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萊克星頓的槍聲拉開獨立戰戰爭的序幕,②波士頓傾茶事件發生在1773年12月16日,因北美被殖民者不滿英國,因而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傾倒茶葉,對抗英國,最終引起著名的美國獨立戰爭,③《獨立宣言》的發表,1776年7月4日,大路會議頒布了《獨立宣言》,宣布人有生存,自由,平等的權利,1787年制定美國憲法發生于1787年,⑤英軍投降獨立戰爭勝利發生在1781年,按時間順序排列是②①③⑤④,本題選D。考點: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歷史史實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同學們的識記能力,要求學生對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幾個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序,答題的關鍵是要對這幾個歷史史實的時間熟悉,這幾個歷史史實在教材中都表述的非常清楚,這就提醒同學們對教材中重要的歷史史實要從時間,內容到影響細心的掌握和理解。16.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人物生活時代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①史蒂芬孫是火車的發明者,能夠乘火車出行,②華盛頓生活在1732年2月-1799年12月,這時候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沒有發生,不可能乘火車出行,③馬克思生活在1818年5月—1883年3月,這時候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因此馬克思能夠乘火車出行,④孫中山生活在1866年11月——1925年3月這時候火車已經出現,也能夠乘火車出行,排除②,本題選B考點:歷史人物生活的時代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識記和分析能力,題目中的這幾個歷史人物都為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作為對歷史發展的進程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希望同學們對歷史人物要進行全方位的細致的掌握。17.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分析本題,要深刻理解“人類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的含義,文藝復興運動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重視人,歌頌人,強調人和人性的作用,“人類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反映了“肯定人,肯定人性。重視人和人性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觀點,本題ABC不符合題意,選D。考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解答本題關鍵的地方是要理解“人類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的含義,這句話明白理解了,該題就很容易解出了。另外注意和歐洲歷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18.參考答案:A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明清時期的國家形勢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明太祖為了徹底解決君權和相權矛盾采取了廢除丞相的措施,清朝為了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采取的措施,表明封建統治者用正常的手段已經統治不下去了,只能采用非正常的手段,政治上加強專制措施,文化上實行文化專制,對外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這時候西方資本主義則蓬勃發展,因此,清朝的這一主題應該是帝國的彷徨,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本題選A。考點:明清時期的國家形勢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末期,也是專制主義達到頂峰的時期,明朝內閣制和清朝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達到頂峰,而同時期的西方資本主義則蒸蒸日上,中國和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終于在19世紀中期被西方殖民者打敗,中國被迫打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從此開始了受屈辱的歷史。19.參考答案:⑴蒸汽時代的標志: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電氣時代的標志: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⑵英國,美國和德國⑶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君主專制統治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社會制度和科技發展關系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解答如下:(1)根據所學知識,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瓦特改進了蒸汽機,被廣泛應用于機器和交通工具上,因此蒸汽機的發明根據和使用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力的廣泛應用,標志著人類進入了電器時代。(2)根據所學知識,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到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19世紀后半期,工業革命進入一個暫新的階段,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廣泛運用,這一時期,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率先實現了電氣化,工業發展的勢頭超過了英國。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電燈、電話都是美國人發明的,也是美國人最早開始使用的,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絡。德國和美國最先實現了電氣化。(3)閱讀材料二三,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時期實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材料四反映了清朝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更不利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這些成為我國垂頭喪氣開始徘徊并逐步落后的原因。考點:社會制度和科技發展的關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社會制度對科技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中國的自然經濟必然造成中國科技不發展,科技不能轉化為生產力,資本主義制度使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近代中國的落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密切相關。20.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對新航路開辟條件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當時科學技術發展,人們開始相信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無論從什么地方出發,最后一定會回到原點,所以哥倫布正是相信了這一學說,堅持向西航行,這是支撐哥倫布航行的主要因素,本題選C。考點:新航路開辟的條件點評:本題難度較低,考察同學們的識記能力,新航路的開辟是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大事,它和文藝復興一起并稱為世界和人被發現的時代,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圖在教材中屬于基礎知識,也是考試命題的重點,希望同學們注意。21.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尼布楚條約》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1685和1689年,康熙帝親率清軍兩次圍攻尼布楚,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薩之圍”,1689年,中俄兩國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是歷史上第一個中俄雙方簽訂的邊界條約,也是一個平等的條約,本題選B。考點:《尼布楚條約》的簽訂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條約簽訂后,中俄東段邊境地區相對穩定,兩國人民和平往來,貿易得到很大的發展。它是一個在清政府作了很大讓步的情況下簽訂的一個平等條約。22.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候,英國這時候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的革命,瓦特改進蒸汽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蒸汽動力代替了原來的水利成為主要的動力來源,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種新式紡紗機,以他女兒的名字命名為“珍妮紡紗機”“珍妮紡紗機”仍在使用人力,但它具備動力、傳動、工具三個部分的裝置,已經是一臺機器了。“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成為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因此,恩格斯說英國正在進行一場比較平靜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減弱的變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