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高一高二高三高考歷史臨考題號押題-臨考押題卷02(考試版)_第1頁
備戰高一高二高三高考歷史臨考題號押題-臨考押題卷02(考試版)_第2頁
備戰高一高二高三高考歷史臨考題號押題-臨考押題卷02(考試版)_第3頁
備戰高一高二高三高考歷史臨考題號押題-臨考押題卷02(考試版)_第4頁
備戰高一高二高三高考歷史臨考題號押題-臨考押題卷02(考試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押題卷02(江蘇卷)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6題,每題3分,共48分)1.起源于西北黃土高原的周部族滅商后,自稱為夏,稱同姓諸侯為“諸夏”,也稱最早降服于周的堯舜禹以及殷商的異姓諸侯為“諸夏”或“東夏”。至春秋時期,又出現“華夏”名稱;至戰國時期,除蠻夷戎狄以外,都納入了“華夏”范疇。這可用于說明(

)A.中華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 B.宗法觀念促進民族交融C.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一 D.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2.國家穩定后,秦始皇開始實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陽為中心,向外擴建交通路網,建成了連通各個區域的交通路網。政府還編制了《行書律》,規定了丞相統籌管理全國范圍內的交通運輸事務,地方主要由郡守和縣令共同負責交通運輸。據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設(

)A.促使邊疆地區得到有效開發 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C.滲透著強化中央集權的意圖 D.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的3.唐德宗時期,檢校員外郎穆員在為工部尚書鮑防所作碑記中說:“自中原多故,賢士大夫以三江五湖為家,登會稽(今浙江紹興)者如鱗介之集淵藪。”李白也有詩云:“三川(指洛陽)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這說明當時(

)A.動亂成為文學主要題材 B.華夏認同觀念仍未形成C.戰亂促使人口大量南遷 D.士大夫缺乏社會責任感4.黨項族原居住在高寒地帶,逐水草遷徙,無文字,只有部族首領,無方職。內遷后,夏州漸有職官設置,從李繼遷“曲延儒士,潛設官邸,全異羌風……”到李德明建館舍,以迎送宋使,禮儀中節,漸有華風。“大輦方輿,鹵簿儀衛,一如中國帝制”。這一變化體現出西夏(

)A.胡漢雜糅的特點 B.專制政體的成熟 C.職官制度的完善 D.民族交融的深化5.方孝孺(1357—1402,為靖難之役的燕王所殺)在文章中說:秦懲周之滅亡,“變封建而為郡縣”,以為長久計;漢懲秦之孤立,大封庶孽為諸侯,七國之亂隨即發生。治國之道,不可“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民生民意)”。據此可知,方孝孺(

)A.注重分析歷史上分封制的利弊得失 B.委婉批評了朱元璋的分封C.為明朝最高統治者提供了治國參考 D.是明朝最杰出的知識分子6.1880年,北洋海軍駐守旅順,加強了大連地區的防務建設,使這一地區迅即成為北洋海軍的重要基地。1902年,貫穿東北的中東鐵路和直通旅順的鐵路建成。1905年,大連成為“自由港”,接納世界各國船只。大連的上述變化反映了(

)A.中國國內政局的變動 B.列強經濟侵略程度的加深C.清廷經濟政策的調整 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7.革命歌謠是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一路走來的有聲記憶。其中《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綠映映……插得整齊又好看……我們是蘇維埃公民,都得參加革命戰爭”。這一歌謠反映了(

)A.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B.土地革命時期人民群眾唱述新生活C.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開始利用歌謠宣傳革命D.解放戰爭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對革命必勝的信念8.1946年8月,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取得蘇中“七戰七捷”后,中共中央軍委向全軍各戰略區首長推廣蘇中戰役的經驗:“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精良;憑借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據此可知,蘇中“七戰七捷”(

)A.改變了華中地區的敵我力量對比 B.掌握了解放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C.增強了人民解放軍作戰的機動性 D.探索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戰術9.據有關統計,在“一五”時期,國家156項工程及900余個大中型項目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設備,由國內制造供貨的比重,按照重量計算是52.3%,按照金額計算為45.9%。此外,國家還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這表明,“一五”期間(

)A.社會主義教育體系逐漸形成 B.計劃經濟體制弊端被糾正C.工業自主能力受到高度關注 D.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實現10.習近平總書記于2021年以來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包容性和獨立性;全球安全倡議是為增強人民安全感,促進人類全面發展;全球文明倡議提倡尊重文明多樣性并承認它們各自的發展權利。這三大倡議()A.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B.應對了國際安全挑戰C.破解了全球經濟發展的難題 D.促進了文明互學互鑒11.考古學家在埃及第比斯(Thebes)21王朝時期(公元前1085~前945年)女性木乃伊(30~50歲)的頭發上,發現有絲束。此外德國巴登-符騰堡發現公元前7世紀的絲織品,希臘出土了公元前5世紀的絲織品。這(

)A.佐證了東西方已有直接交流往來 B.證明絲綢之路已達地中海的沿岸C.說明東西方的經濟交流歷史悠久 D.印證養蠶繅絲技術已經傳入歐洲12.日本飛鳥京遺跡出土了大量富本錢及其殘缺錢樹、錢范、銅塊等遺物,一同出土的還有持統元年(687年)的木簡。富本錢為圓形方孔銅錢,正面錢鑄“富本”二字,左右各分列兩個七星圖案。據此可知(

)A.冶鐵技術開始傳入日本 B.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響C.日本社會商品經濟繁榮 D.日本鑄幣技術日益成熟13.17世紀的思想家洛克認為:立法權是國家的最高權力,國家形態的確立來自立法權的規定,其他國家機關應視為立法機關的授權機關,在必要的情況下,立法機關可以收回其授權或者對其他機關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這一主張(

)A.為三權分立理論打下了基礎 B.是民主共和體制的理論基礎C.體現了反對君主制度的精神 D.影響了美國政治制度的建立14.在1787年憲法批準會議上,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指出:“人類總是趨向于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扭轉人的本性,以對抗人類的自私熱情也并不是不可行。聰慧的立法者應該試圖潤物細無聲地扭轉人性發展的勢頭,對個體行為進行引導,最終使其向著有助于公益的方向發展。”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警示政黨制度存在著嚴重缺陷 B.建立防止專制的分權制衡機制C.批評憲法中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 D.爭取各州對邦聯政治體制的認可15.二戰期間,各國動畫片紛紛致力于表現戰爭題材,其中美國的戰爭題材動畫片以其數量最多、種類最全而在世界各國中獨樹一幟。下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動畫片分類表(單位:部)。據此可知,這些美國動畫片的制作(

)內容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對內直接參與戰爭(戴舞士氣、鼓勵參軍、保家衛國等)43573415間接支援戰爭(宣傳購買戰爭債券、鼓勵國民積極納稅、開展農業生產等)39452822對外抨擊敵人193473聯合盟友2162A.積極配合美國政府戰爭政策B.表明美國反法西斯宣傳方式的豐富多樣C.加速美國文化產業稱霸世界D.有效激發了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熱情16.全球經濟共同體的擴展只不過是各民族之間相互斗爭的另一種形式,這種形式并沒有使各民族為捍衛自己的文化而斗爭變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這種斗爭變得更困難,因為這種全球經濟共同體在本民族內部喚起當前物質利益與民族未來的沖突,并使既得利益者與本民族的敵人聯手而反對民族的未來。材料旨在說明(

)A.經濟全球化給各地民族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新的挑戰B.民族內部的既得利益者極力推動全球經濟共同體擴展C.經濟全球化下一個民族當前物質利益與未來的沖突難以調和D.各民族之間應該摒棄斗爭,攜手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宗藩體制逐漸瓦解,口岸和海關的設置、管理均被納入條約體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邊、沿江地區近代海關不斷擴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國內常關因從中華帝國向民族國家轉型、國內市場統一等需要而日遭詬病。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對外聲明廢除不平等條約,爭取與列強簽訂關稅自主新約,對內統一財政,實行裁厘。1928年,國民政府實行統稅,其收入逐漸超過厘金和常關稅。在此前提下,1931年,為民族經濟服務的中國近代海關體系終于完全建立起來。——摘編自姚永超《論中國古代海關的起源、布局與體系演化》材料二

1950年1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關于關稅政策和海關工作的決定》。該決定明確規定“海關稅則,必須保護國家生產,必須保護國內生產品與外國商品的競爭,必須以保護國家工業化為主”,同時明確了制定海關稅則的六項基本原則,這一決定也成為新中國制定海關稅則的重要依據。1951年5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第83次政務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這是新中國的第一部關稅法則,也是中國自鴉片戰爭后第一部真正獨立制定的關稅稅則,它表明中國經濟大門的鑰匙已經安放在中國人民自己的口袋里。——摘編自楊瑞《新中國關稅政策的變遷及其經濟效應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以來中國關稅體系的變化并分析其意義。(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關稅政策的特點及制定背景。(6分)18.(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與所有周邊政權都存在貿易關系,如宋遼之間置榷場,各售對方所需之物,每歲交易額數十萬貫,與金、夏之間,亦置榷場互市。然而宋代與境外的經濟交流,因西北疆域較唐以前大幅退縮,傳統的絲綢之路已在其控制之外。另外,由于經濟重心之南移,尤其向東南移動,對外貿易亦需隨其腹地之遷移而轉變方向、通道。故而宋代貿易最盛者是東南海港的對外貿易。——摘編自李學勤、郭志坤《士大夫的理想時代:宋》材料二隆慶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變“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詔令,開放福建漳州府月港,設立督餉館,負責管理私人海外貿易并征稅。“蓋富家以財,貧家以軀,輸中華之產,馳異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其殆天子之南庫也”。到明朝滅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銀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國,世界貿易的三分之二和中國有關。 ——摘編自《月港:大明天子的經濟改革新區》(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貿易的發展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成因。(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1567年明政府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變化產生的積極影響。(8分)19.(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格勞秀斯(1583~1645),荷蘭著名的法學家之一。代表作《海洋自由論》和《戰爭與和平法》等凝聚著他的法學思想。他在《海洋自由論》中主張荷蘭擁有本國的海事權利,葡萄牙以及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有獨占東印度群島航行、漁業和貿易的權利。他在《戰爭與和平法》中認為,主權是國家存在的原則,他國不得干涉;戰爭在無政府國際社會不可避免,但應當受到限制,其目的道德與否非常關鍵;國家間應有共同的道德標準和法律規范來約束各國行為。格勞秀斯的國際法思想對現代國際法的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貿易法產生深遠影響。——摘編自盧瑋《戰爭與和平法:格勞秀斯國際思想的法律表達》等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后,英國學派則更看重國家主權的存在,認為國際法并非每時每刻都能得到運用的秩序手段;1999年,劍橋學派塔克則認為格勞秀斯為東印度公司和荷蘭發動戰爭的權利進行辯護是出于利益的考慮,并非出于“正義戰爭”的理由;2006年,神學派系杰弗里提出了顛覆性的解讀,她認為格勞秀斯在關鍵時刻表現出虔誠基督徒慣有的和平主義傾向,包括反對正義戰爭。——摘編自張云雷《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格勞秀斯與格勞秀斯傳統》(1)根據材料一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