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質量檢測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湖北省荊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質量檢測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湖北省荊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質量檢測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湖北省荊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質量檢測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湖北省荊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質量檢測語文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荊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成“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么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聯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從前作詩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事類統編》之類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靈。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它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們所說的“套板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于“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面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廣非我們的意料所及。沿著習慣去做,總比新創更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應”里去。你如果隨便在報章雜志或是尺牘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你就會發現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反應”起來的。韓愈談他自己做古文,“唯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摘編自朱光潛《咬文嚼字》,有刪改)材料二:熱衷于到處套用網絡流行語,也很容易簡化思維活動,采用“貼標簽”的方式去和對象打交道。仔細辨析的話,就可以發現標簽的類型就那么幾組,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熱點事件就換一個新表達,比如“996”“打工人”等流行的時間不同,但都表達了一個核心意思,并沒有太多觀念上的創新。在人際交往中,按照這樣簡單分類的方式去評判對象,我們就不愿意去深入體會一個人身上的復雜性和全面性,而是用“海王”“內卷”“后浪”一下子就對號入座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網絡語言暴力頻繁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網絡流行語里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體的。顯然,這種語言使用方式對我們認識世界和社會、處理人際關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淺薄化則會帶來追求快速反饋、放棄深度思考的習慣。使用者希望話語一經使用就引發別人的關注,用最低的成本去求取最大的收益。長此以往,我們的語言就會粗鄙化,我們的思考也會膚淺化。別字代替雙關,搞笑代替幽默,哈哈一笑之余沒有可回味的東西,還會對這種快速刺激逐漸上癮,放棄對精致事物的追求。流行語的誕生、傳播和消亡,本來是語言正常的新陳代謝,這種新陳代謝一直在進行著,但是網絡時代極大提升了流行語變化的速率,我們要留心的不僅是它們對語言規范的影響,更要警惕它們對思維方式的沖擊。慎重對待語言,就是慎重對待我們的思想。(摘編自徐默凡《當我們說流行語時,我們在想些什么》)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光潛分析“推敲”的典故,并未否定“敲”字的合理性,而是表明文字選擇須與全詩意境調和,體現了“咬文嚼字”對思想情感的調整。B.朱光潛批判的“套板反應”與徐默凡分析的“標簽化”流行語,前者側重談文學創作中對陳詞濫調的慣性依賴,后者側重日常交際中簡單分類的認知模式。C.“套板反應”,本質上是思維惰性,會導致思想情感與語言表達的雙重平庸化,與韓愈“唯陳言之務去”的創作主張相悖,會扼殺文藝創造力。D.兩則材料均強調語言與思維的緊密關聯,朱光潛主張通過“咬文嚼字”實現思想情感的精準表達,徐默凡則認為流行語的快速傳播必然導致語言粗鄙化和思考淺層化。2.下列對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以“推敲”為例,對比“推”“敲”的冷寂與熱鬧,論證文字改動會引發意境變化,與《勸學》中比喻論證手法一致。B.材料二用“996”“打工人”等流行語舉例,證明網絡語言暴力源于思維簡化,與《師說》中“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結構相同。C.兩則材料論證思路有差異:材料一先立觀點再以案例加以論證,材料二從語言現象出發,再進行深入分析,進一步確立觀點。D.材料一結尾引用韓愈名言,屬于引用論證;材料二“貼標簽”的論述,屬于類比論證,二者均服務于文章的論點。3.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每處不超過10個字。朱光潛指出,文學創作中文字是,“推敲”的本質是對意境的反復琢磨——“推”字傳遞孤僧冷寂自在的心境,“敲”字則暗示人際往來的溫熱情趣。但若一味依賴“柳腰桃面”“春花秋月”等套語濫調,就會陷入“套板反應”,使。徐默凡進一步提醒,網絡流行語的“標簽化”使用,看似便捷的表達,實則會,讓我們失去對事物復雜性的感知能力。4.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有人建議將之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請根據材料一的內容,分析這樣改動的理由。5.校園文學社將舉行“語言與寫作”的研討活動,邀請你在會上發言。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談談文中的觀點對高中生寫作有何啟示。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文本一:當歸,當歸(節選)綠窗1遠志別名小草,柔弱纖細而抱負深遠。《本草綱目》說: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人在草木之間,日日吸納精氣,自然避開污濁,心生清氣,做得好漢。①太爺,您決定學醫,也就修改了家族命運史,后輩的思維、志向、遠方,都不太會偏離醫學殿堂,心懷神圣。步行時代,偏僻山溝里的太爺要照顧一堆孩子著實不易,仍舊買《神農本草》《黃帝針灸》《素女脈訣》等書,唐代經學家孔穎達以為:“若不習此三世之書,不得服食其藥。”太爺毫不糊弄,藥王爺孫思邈的《千金方》,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也必備。打柴間隙學那神農嘗百草,依書中所錄圖形辨識草藥,有時癡迷至晚,遇到鬼打墻,怎么也鉆不出林子,又差點被狼掏了,被馬蜂蜇被蛇攆,艱辛不可細說。有時背一捆蒿子就回家,高祖爺罵他不務正業,脫下千層底擲過去,太爺額頭瞬時戳出青紫大包。正好,嘗試炮制活血化瘀方子,連吃帶敷,第二天消了。高祖爺說瞎貓碰著死耗子,話說老人家真得了風寒,太爺依方熬一鍋鍋藥湯,竟是硬朗了。山上植物原來兩眼一抹黑,現在都被他叫亮了,黃芩、蒼術、遠志、防風、桔梗、苦參、地榆、蛇床子、五味子、黃白花敗醬,根莖花實,苗皮骨肉,都是身懷絕技的小妖,這個有來有去,那個有去有來,會點燈說話,釋放甘酸苦辣,順著羊腸小道通向愁苦的病人。敢拼命就必成,太爺又依書學習針灸,在自己身上扎來捻去,逐步研究疑難雜癥。他并不吝嗇,村人靠攏過來,就一同探究針刺、刮痧、拔火罐,大病小病“一整治”好了。威望日隆。苦心人,天不負。太爺自然升級專業郎中,家族行二,尊稱“二大先生”,塞外僻壤之地,水準鳳毛麟角,十里八村從此有醫有藥了。這種自學成醫古代也有說法,叫“私淑”,即以仰慕的神醫著作為師,遙承該人衣缽。太爺主要研習《千金方》,無任何人幫助,太爺超越自己學成了,足見中醫起于民間,活于山野。山野在,中醫就能破土重生。也證明中醫的根本是源于自然,依靠自然。中醫的精神就是人與自然的相知相攜,樸素又高貴,古老而年輕。只要山野健康,植物就不會騙人,中草藥永遠是良藥,猶如信仰,以內在的慈悲和意志根植大地。2我敬佩古柏之深藏風骨。柏也是藥,子能清熱安神;葉可止血生肌;樹脂可燥濕鎮痛。陜西黃陵軒轅廟有古柏,傳為軒轅皇帝親植,又名“軒轅柏”。私以為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化就如這軒轅柏,歷5000余年風霜,仍儀態萬方,心懷正氣,救贖眾生。②你太爺,那才叫瞧病。現在的醫生那都不叫瞧病,啥都是問你,有時病痛復雜真說不出來,一緊張更不會說了,有病難受還挨訓。你太爺可不是這樣,把病人不知道的,說不出來的,都能說得清清楚楚,沒多少錢還治好病。房東馬大爺說。中醫伸出去的是手、眼、耳、鼻、口,叫瞧病,是手功,匠心。你太爺,最拿手的是針灸。“有天晚上后半夜,都睡著了,我家的突然全身抽搐,雙目瞪圓,四肢僵直,挺了,我裹上大花棉被,直楞楞扛到二大先生家。”二大先生立刻觀色摸脈,問病查情,探得虛實寒熱,始凈手行針。也無非遵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不到二刻,月上斜枝,婦人已哼哼有聲,軟軟乎乎的還是好媳婦,卷起花被子大踏步背回去了。那晚的月亮又圓又亮。你太爺,那是“窮人吃藥,富人花錢”,仁義。富人看病,當場出錢;家窮的,藥錢減半,比如四塊錢,沒有,給兩塊,也沒有,那就一塊,還沒有,不要了。秋后,有心人一升米一升豆還來,還沒有,賬就爛掉了。二大先生有正氣。到鎮上解放戰爭期間,天主教堂醫院做臨時救護所,急需要醫生,來一兩個都難,太爺帶著七郎八虎就去了,個個拿得起來。而遇到打游擊戰受傷的戰士,太爺就拿出樵夫精神,星空月下穿河過橋,為戰士看病。太爺威武!二大先生帶弟子就是在草藥間,在病患中間,在治病救人中學得方藥,這是中醫最可寶貴的財富,以人為本,以自然為依托,是醫道最高境界,必當生生不息。(文章有刪改)文本二:青蒿素是中醫藥學給予人類的一份珍貴禮物。和植物化學的其他發現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相比,從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發歷程相當快速,然而,這絕不是中醫藥智慧的唯一果實。中國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還發現,具有悠久應用歷史的中藥砒霜,用于治療白血病頗具療效,已經成為治療白血病的重要選擇。對治療失憶有效的石杉堿甲,也是從中草藥“千層塔”中提取的,是我國用于治療老年性精神障礙的一種臨床用藥。然而,單一藥物治療某一特定疾病的現象在中醫實踐中非常少見,復方用藥才是中醫幾千年來的主要用藥形式。通常,中醫師按中醫理論和方法診斷病人癥候,對癥開出由多種中藥按君臣佐使組成的處方,并隨著病情的發展和癥候的變化,隨時調整處方的藥味和劑量,以達到良好的療效。這樣的辨證施治療法和有效方藥的積累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積極貢獻。我們從中藥青蒿研發出抗瘧藥物青蒿素,僅是發掘中醫藥寶庫的努力之一。這里所舉中醫藥對人類健康的貢獻,不過滄海一粟。我的夢想是:在同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疾病的斗爭中,中醫藥學進一步發揮威力,為維護世界人民的健康與福祉作出新貢獻!(摘編自屠呦呦《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太爺自學中醫時,自己熬制藥湯幫助高祖爺治好風寒,既體現其學以致用的實踐精神,也暗示中醫“藥食同源”的特點。B.文本一寫太爺帶弟子“在草藥間,在病患中間”學醫,表明中醫傳承依賴師徒口傳心授,與現代醫學教育不可兼容。C.太爺治病“窮人吃藥,富人花錢”的仁義之舉,體現中醫醫者仁心的倫理準則與濟世救人的人文情懷。D.文本一將中醫藥文化比作“軒轅柏”,以植物特性象征文化傳承,與文本二中“中藥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實例共同凸顯中醫的科學性。7.關于文中對“軒轅柏”的描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黃帝手植古柏的傳說增強文化厚重感,與文本二中“中藥有悠久應用歷史”形成呼應。B.用“深藏風骨”“心懷正氣”等擬人化表述,既寫柏樹特性,也隱喻中醫藥文化的精神內核。C.文章借軒轅柏可入藥救人的特性,自然過渡到對太爺以草藥治病、仁心濟世的描寫。D.借古柏的意象,暗示中醫藥文化雖歷經滄桑仍具生命力,這與文中“中醫起于民間,活于山野”的論斷相呼應。8.文本一的兩個劃線句都圍繞“太爺”展開,但在不同情境下,稱謂發生了變化,請分別分析其表達效果。9.文中體現了中醫的哪些特點?請結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簡要分析。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游云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①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眛計事,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于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后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陳豨拜為鉅鹿守,辭于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給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②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節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材料二:信始不從蒯徹之言與漢為難者,項未亡也。參分天下,鼎足而立,蒯徹狂惑之計耳。昔者韓嘗以此持天下之縱橫,然吞于秦而不救,其覆軌矣。信反于齊則張耳扼其西彭越控其南鼎足先折而徒為天下蟊賊。信知其不可而拒徹,計之深也。項王滅,漢王倦歸于關中,信起而乘之,乃可以得志。徹之說,信豈須臾忘哉?卞莊子小死大斃一舉而兩得之術,俟時而發,發不旋踵矣。其曰“不忍背漢”者,姑以謝徹耳。削王而侯,國小而無兵,尚欲因陳豨以發難;擁三齊之勁旅,西向而虎視,尚誰忌哉?(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注]①鐘離眛,項羽舊將,投奔韓信。②蒯通,原名蒯徹,因避諱漢武帝劉徹的名諱而改名為蒯通。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信反A于齊B則張耳扼C其西D彭越控E其南F鼎足先折G而徒為天下蟊賊。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見,表被動,與《答司馬諫議書》中“冀君實或見恕也”的“見”用法不同。B.辟,避開,與《齊桓晉文之事》中“放辟邪侈,無不為已”的“辟”意思不同。C.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與《師說》中“句讀之不知”的“之”用法相同。D.謝,拒絕,與《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謝”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邦善于納諫,在有人告發韓信謀反時,他采用陳平的計策,假稱天子巡狩,召集諸侯會盟,實際上是要突襲韓信,而韓信不知。B.韓信為求自保,輕信別人勸說,雖和鐘離眛商議,但無視他的推測與警告,殺掉鐘離眛后朝見劉邦,最終結果和鐘離眛預測一致。C.王夫之認為韓信沒有聽從蒯徹的建議與漢為敵,是因為項羽還未敗亡,且有韓國的前車之鑒,韓信拒絕恰恰是因為他深謀遠慮。D.王夫之認為韓信想要使用小死大斃一舉兩得的策略,即等待劉邦和項羽相斗,一人敗亡、一人疲憊時趁機行動就能實現志向。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2)相國給信曰:“雖疾,強入賀。”14.王夫之認為“徹之說,信豈須臾忘哉”,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水調歌頭蘇軾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隱括韓愈聽穎師琴詩,為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作詞,體現了他對歐陽修觀點的認同。B.開端四句前三句先寫樂聲初發情況,第四句用“彈指”點明,見出彈奏開始,有先聲奪人之效。C.詞中“忽變”三句、“躋攀”兩句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相關詩句的描寫異曲同工。D.雖然彈奏者技藝高超,但聽者并不感動,反而坐立不安,推手歸去,且無淚傾與彈奏者。16.這首詞在音樂描寫上頗具特色,請分析蘇軾是如何摹寫聲音的。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兩句,用頹敗景象渲染歷史滄桑感。(2)某語文教師在課堂討論中,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的引導語“,”,強調“不必因師長在場而沉默”,以此消除學生的顧慮,營造輕松氛圍。(3)古詩文中常以“舟”“船”意象承載羈旅之思,如“,”。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文旅推介近來成為地方展示魅力的一個窗口,一些地方干部為了吸引游客,在營銷方式上不斷創新,有的扮古風、有的“秀”雙語、有的展才藝。應該說,初衷是好的,,人氣旺才能百業興,百業興最終實現百姓富。流量引之有道,可實踐中卻不乏劍走偏鋒者。從俊男靚女的媚俗化宣傳,到搞怪扮丑的庸俗化表演,畫風逐漸走偏、舉止愈加出格。這不僅影響大家對當地的觀感,也有損黨員、干部形象,違反了文旅推介的初衷。所謂(

A

),把握好“度”,把好事辦好,至少需要問三個問題:其一,到底誰是主角?文旅推介要錨定根本、鎖定主角,切不可(

B

)。“網紅”干部必須保持清醒:這不是個人的“真人秀”,舞臺的主角永遠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山水一方情”。縱觀神州大地,山河壯麗、文化燦爛,每個地方都有其地域特色。把資源(

C

)發揮出來,將精彩故事呈現出來,“花開蝶自來”。其二,怎樣看待流量?把流量轉化為銷量,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營銷策略。但是,將“上熱搜”等同于“有作為”,把“點贊數”異化為“滿意度”,就出現偏差了。拿現象級文旅來說,從淄博燒烤到“爾濱熱”,從天水麻辣燙到隰縣小西天景區,“潑天富貴”并非天降,恰恰是交通、住宿、景區、人文等全方位政策配套和服務優化,讓游客化身“自來水”。由此而言,文旅發展的本質,是產品與特色、服務與體驗上的比拼。靠獵奇賺熱度、以賣丑博眼球,這樣的“流量政績”不僅無法反哺,還有可能帶來反噬。其三,要不要注意形象?形象背后是作風,好的形象應該具有強大的人格力量,達到吸引人、凝聚人的目的。反觀一些“魔性”表演,之所以引發“能不能干點實事”的批評,關鍵在網紅標簽蓋過了黨員干部身份。站在聚光燈下,時刻牢記對黨和人民的赤誠、對腳下土地的熱愛,自然能散發強大人格魅力。身在信息時代,處處是(

D

)廣場。重流量而不唯流量,樹形象不忘強作風,文旅事業必將打開新天地、更上一層樓。18.請根據提示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的詞語。A(提示:成語)

B(提示:成語)C(提示:bǐngfù)

D(提示:yúlùn)19.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初衷好才能人氣旺 B.初衷好就會人氣旺C.流量大就會人氣旺 D.流量大才能人氣旺20.結合語境,對以下“引號”的作用判定有誤的一項是(

)A.“度”——強調 B.“真人秀”——特殊含義C.“爾濱熱”——特定稱謂 D.“魔性”——反語2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加以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2.文中加點的句子在遣詞方面可圈可點,且多成對出現。請選擇其中一對詞語進行賞析。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高一語文課文中的燭之武、王安石、毛澤東、屠呦呦、鐘揚、張秉貴等人物,都在各自所處的時代,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應有的擔當。處于新時代,面臨大大小小的新問題,如全球生態危機、核心技術瓶頸、非遺傳承困境、網絡安全問題等,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對“擔當”又有著怎樣的思考呢?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班會演講稿。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2.C3.思想情感的載體(或“思想情感的表現形式”“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語言與思想趨于俗濫(或“語言與思想變得俗濫”“語言與思想俗濫”)導致思維簡化淺薄化4.①“是”為判斷詞,“這”為指示代詞,改動后使情感表達更具指向性和沖擊力(使情感表達更加強烈)。②原句為陳述句,語氣相對平和;改動后為感嘆句式,增強了辱罵語氣。5.①追求表達精準。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載體,寫作時應注意推敲文字,要注重文字與思想情感的契合,使用更精準的字詞來表情達意。②追求語言創新。寫作時要跳出固化思維,突破表達慣性,拒絕“套板反應”,讓文字成為思想的鮮活載體。③追求表達深度。寫作時應警惕思維簡化與淺薄化,拒絕濫用流行語,避免用標簽化語言掩蓋真實感受與深層思考。【導語】這兩篇材料從不同角度探討了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朱光潛以“推敲”為例,強調文字選擇對意境表達的重要性,批判“套板反應”對文學創造力的扼殺;徐默凡則聚焦網絡流行語的“標簽化”現象,指出其導致思維淺薄化的危害。兩文都警示語言使用對思維方式的深遠影響,體現了對語言表達的深刻思考。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D.“必然導致”錯誤,材料二原文為流行語的“淺薄化則會帶來追求快速反饋、放棄深度思考的習慣”“長此以往,我們的語言就會粗鄙化”,選項將“可能性”偷換為“必然”,邏輯錯誤。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與《勸學》中比喻論證手法一致”錯誤,“推敲”是舉例論證加比較分析,《勸學》以比喻論證為主;B.“對比論證”錯誤,材料二未用對比,僅舉例分析;D.“類比論證”錯誤,“貼標簽”是比喻論證,類比論證需同類事物比較。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處,結合原文“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可知,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載體”,或者是“思想情感的表現形式”、是“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第二處,結合原文“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們所說的‘套板反應’”“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反應’起來的”可知,“套板反應”會使“語言與思想趨于俗濫”,或者“語言與思想變得俗濫”“語言與思想俗濫”。第三處,語境是網絡流行語的“標簽化”使用的危害,是后文“失去對事物復雜性的感知能力”的原因,原文有“熱衷于到處套用網絡流行語,也很容易簡化思維活動”“淺薄化則會帶來追求快速反饋、放棄深度思考的習慣”,可知關鍵點是思維的簡化和淺薄化,應填“導致思維簡化淺薄化”。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①原文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潛強調,文字的改動不僅是形式的變化,更是思想情感的調整。“是”為判斷詞,“這”為指示代詞,將“是”改為“這”,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你這”比“你是”語氣更強烈、情感更直接,使情感表達更具指向性和沖擊力,更能表達嬋娟對宋玉的憤怒和譴責。②“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這是一個陳述句,語氣較為平淡,表達的是對宋玉的一種客觀描述。“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這是一個感嘆句,語氣強烈,帶有直接的指責和憤怒,增強了辱罵語氣。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文中有“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借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可知應追求表達精準。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載體,寫作時應注意推敲文字,要注重文字與思想情感的契合,使用更精準的字詞來表情達意。②文中有“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于‘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可知應追求語言創新。寫作時要跳出固化思維,突破表達慣性,拒絕“套板反應”,讓文字成為思想的鮮活載體。③文中有“熱衷于到處套用網絡流行語,也很容易簡化思維活動,采用‘貼標簽’的方式去和對象打交道”“淺薄化則會帶來追求快速反饋、放棄深度思考的習慣”,可知應追求表達深度。寫作時應警惕思維簡化與淺薄化,拒絕濫用流行語,避免用標簽化語言掩蓋真實感受與深層思考。6.C7.D8.①“太爺,您決定學醫”是“我”作為晚輩與太爺的交流,第二人稱“您”語氣尊敬,自然地引出后文太爺自學中醫的經歷,流露出對太爺的敬佩與贊美之情。②“你太爺,那才叫瞧病”是長輩對晚輩的講述,用“那才叫”這種口語化的強調語氣,飽含著對太爺醫術醫德的欽佩與贊嘆。通過其他長輩的視角,側面烘托出太爺高超的醫術和仁心醫德,讓讀者更能感受到太爺在眾人心中的分量,也深化了文章對傳統中醫文化和醫者精神的贊美。9.①源于自然,依托自然:文本一太爺辨識草藥、以自然之物入藥,文本二青蒿素等提取物均來自植物,體現中醫與自然的共生關系。②辨證施治,復方用藥:文本一太爺“觀色摸脈,探得虛實寒熱”后施針,文本二強調“隨病情調整處方”,體現動態系統性。③以人為本,仁心仁術:文本一太爺“窮人吃藥,富人花錢”的醫德,文本二青蒿素“維護世界健康”的愿景,均彰顯人文關懷。④傳承悠久,與時俱進:文本一中醫藥文化如“軒轅柏”傳承千年,文本二中藥現代化應用(如青蒿素、砒霜)體現傳統與現代結合。【導語】兩則材料以“中醫文化”為核心,文本一借太爺行醫故事,以軒轅柏、草藥等具象化元素,展現中醫的自然屬性與人文精神;文本二從青蒿素等現代應用切入,凸顯中醫傳承中的守正創新。二者虛實相生,既扎根傳統又關照現實,共同構建起中醫“源于自然、仁心濟世”的立體形象。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藥食同源”無中生有,文中太爺自己嘗試炮制活血化瘀方子,用在自己被高祖爺打出來的青紫大包上有效,之后又用類似方法幫高祖爺治好風寒,主要體現的是他學以致用以及中醫在實踐中的效果,而“藥食同源”強調的是藥物和食物的相互關系,這里并沒有明確體現這一特點。B.“與現代醫學教育不可兼容”錯誤。原文“在草藥間,在病患中間,在治病救人中學得方藥”強調中醫“實踐為本”的傳承特點,“與現代醫學不可兼容”的說法并無憑據也過于絕對。D.“軒轅柏”象征文化傳承的“悠久”,與“科學性”無關;“砒霜治白血病”體現中藥現代應用,非“科學性”。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D.“這與文中‘中醫起于民間,活于山野’的論斷相呼應”錯。文中“中醫起于民間,活于山野”強調中醫的民間根基與自然屬性,而“軒轅柏歷5000年風霜”側重文化傳承的“悠久性”,二者角度不同,不存在直接“呼應”關系。原文對軒轅柏的描寫核心是“傳承久遠、正氣長存”,選項強行建立關聯,屬于對意象寓意的誤讀。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敘事人稱作用的能力。①此句為“我”以晚輩視角對太爺的直接敘述,使用第二人稱“您”,語氣莊重且充滿敬意。通過“您”的稱謂,自然引出太爺自學中醫的歷程——“買《神農本草》等書”“打柴間隙學嘗百草”“在自己身上扎針”,將家族命運與太爺的選擇緊密聯結。“您”的使用拉近了敘述者與太爺的情感距離,字里行間滲透著對太爺改變家族命運、堅守醫學信仰的敬佩和贊美。②此句為房東馬大爺對“我”的講述,屬于第三方視角的側面描寫。“你太爺”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口語化的“那才叫”帶有強烈的強調意味,如后文馬大爺對比“現在的醫生問病”與“太爺把病人說不出的病痛講清楚”,通過對比凸顯太爺醫術的高超。借馬大爺之口,以“全身抽搐的婦人經針灸后恢復”的實例(“不到二刻,月上斜枝,婦人已哼哼有聲,軟軟乎乎的還是好媳婦),側面展現太爺“觀色摸脈”的精湛醫術與“沒多少錢還治好病”的仁心。“那才叫”的表述飽含著鄉鄰對太爺的高度認可,也深化了文章對傳統中醫文化和醫者精神的贊美。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源于自然,依托自然。根據“打柴間隙學那神農嘗百草,依書中所錄圖形辨識草藥”(文本一)可知,太爺在山野間通過實踐認知自然草藥,將黃芩、蒼術等草木轉化為治病良藥;根據“青蒿素是中醫藥學給予人類的一份珍貴禮物”“從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發歷程”(文本二)可知,中藥的有效成分如青蒿素直接來源于植物,二者共同體現中醫“源于自然、依靠自然”的本質,印證“中醫的根本是源于自然,依靠自然”(文本一)的理念。②辨證施治,復方用藥。根據“二大先生立刻觀色摸脈,問病查情,探得虛實寒熱,始凈手行針”(文本一)可知,太爺看病遵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根據病人癥候動態調整治療方案;根據“通常,中醫師按中醫理論和方法診斷病人癥候,對癥開出由多種中藥按君臣佐使組成的處方,并隨著病情的發展和癥候的變化,隨時調整處方的藥味和劑量”(文本二)可知,中醫以復方用藥為核心,強調“辨證施治療法”,二者體現中醫診療中因人而異、隨癥調整的動態系統性。③以人為本,仁心仁術。根據“富人看病,當場出錢;家窮的,藥錢減半……還沒有,不要了”(文本一)可知,太爺行醫秉持“窮人吃藥,富人花錢”的仁義準則,對貧苦患者分文不取,彰顯醫德;根據“我的夢想是……中醫藥學進一步發揮威力,為維護世界人民的健康與福祉作出新貢獻”(文本二)可知,青蒿素的研發以“維護世界人民的健康與福祉”為愿景,從個體救治升華為普世關懷,二者共同詮釋中醫以人為本、濟世救人的人文精神。④傳承悠久,與時俱進。根據“私以為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化就如這軒轅柏,歷5000余年風霜,仍儀態萬方”(文本一)可知,中醫藥文化以軒轅柏為象征,傳承千年而生命力頑強;根據“中國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還發現,具有悠久應用歷史的中藥砒霜,用于治療白血病頗具療效”“從中藥青蒿研發出抗瘧藥物青蒿素”(文本二)可知,傳統中藥通過現代科技實現創新應用,如砒霜治療白血病、青蒿素抗瘧,體現“古老智慧與現代科技結合”的發展特點。10.BDF11.C12.B13.(1)韓信暗中派人到陳豨的住處,說:“你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助你。”(2)蕭相國欺騙韓信說:“你雖然有病,但還是要勉強去慶賀一下。”14.①高祖將要到楚國時,韓信就想發兵反叛;②陳豨向他辭別時,韓信和他商量起兵反叛;③高祖前往平叛時,韓信稱病不從,暗中謀劃反叛;④韓信將被斬殺時,聲稱后悔沒用蒯徹的建議反叛。【導語】這兩篇材料圍繞韓信的政治抉擇展開對比分析。《史記》以敘事為主,展現韓信從被劉邦猜忌到謀反失敗的悲劇過程,突出其政治天真與優柔寡斷;王夫之《讀通鑒論》則以史論見長,剖析韓信拒絕蒯通建議的深層考量,強調其戰略等待的合理性。兩文互補,完整呈現了韓信這一歷史人物的復雜性。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果韓信在齊地反叛,那么張耳會扼守其西面,彭越控制其南境,所謂鼎足之勢尚未形成就會先被折斷,反而淪為天下禍害。“信反于齊”為狀語后置句,B處斷開;“張耳扼其西”與“彭越控其南”句式結構致,句意相關,各自單獨成句,DF處斷開。“鼎足先折而徒為天下蟊賊”是韓信反叛的后果,中間可以不斷開。故選BDF。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表被動/指代副詞,加在動詞前稱代自己。句意:又怕被擒。/希望您或許能夠寬恕我吧。B.正確。避開/不正。句意:避開左右隨從,和他在庭院里散步。/不遵守禮義法度,無所不為。C.錯誤。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句意: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不了解斷句。D.正確。拒絕/道歉。句意:姑且用來拒絕蒯徹罷了。/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殺掉鐘離眛”錯誤,由“卒自剄”可知鐘離眛為自殺,非韓信所殺。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陰使人至豨所”,省略句,補出主語韓信;“陰”,暗中;“第”,只管,只。(2)“給”,欺騙;“雖”,雖然;“強”,勉強。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蒯徹的計策是讓韓信與漢王為敵,能三分天下,據此篩選概括相關信息即可。①結合“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可知,高祖將要到楚國時,韓信就想發兵反叛;②結合“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可知,陳豨向他辭別時,韓信和他商量起兵反叛;③結合“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可知,高祖前往平叛時,韓信稱病不從,暗中謀劃反叛;④結合“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可知,韓信將被斬殺時,聲稱后悔沒用蒯徹的建議反叛。參考譯文:材料一:漢六年,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高帝采用陳平的計策,假稱天子外出巡視會見諸侯,南方有個云夢澤,派使臣通告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巡視云夢澤。”其實是打算襲擊韓信,韓信不知道。高祖將要到楚國時,韓信想發兵反叛,又自認為沒有罪,想朝見高祖,又怕被擒。有人勸韓信說:“殺了鐘離眛去朝見皇上,皇上一定高興,就沒有禍患了。”韓信去見鐘離眛商量此事。鐘離眛說:“漢王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您這里。如果您想逮捕我去討好漢王,我今天死了,您也會跟著滅亡。”于是罵韓信說:“您不是有德行的人!”最終自殺了。韓信拿著他的人頭,到陳地去朝見高祖。皇上命令武士捆綁了韓信,押在隨行的車上。韓信說:“果然像人們說的,‘狡兔死了,獵狗就被烹殺;高飛鳥盡,良弓就被收藏;敵國破滅,謀臣就被誅殺’。天下已經平定,我本來就該被烹殺!”皇上說:“有人告發你謀反。”于是用刑具捆綁了韓信。到了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封他為淮陰侯。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淮陰侯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隨從,和他在庭院里散步,仰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我有話想跟您說。”陳豨說:“一切聽將軍吩咐。”淮陰侯說:“您所處的地方,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第二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第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謀取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話,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漢高帝十年,陳豨果然起兵反叛,皇上親自率領軍隊前去平叛,韓信借口生病沒有跟隨。暗中派人到陳豨的駐地,說:“你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家臣的弟弟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想把韓信召來,又怕他的黨羽不肯就范,就和蕭相國謀劃,派人假裝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殺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勉強來祝賀一下。”韓信進宮,呂后派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里將他斬殺。隨后誅滅了韓信的父、母、妻三族。材料二:韓信最初不聽從蒯徹的建議與漢王為敵,是因為項羽還未敗亡。所謂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策略,不過是蒯徹狂妄迷惑的計謀罷了。當年韓國曾用這種合縱連橫的策略周旋于諸侯,最終卻被秦國吞并而無人救援,這就是前車之鑒。如果韓信在齊地反叛,則張平會扼守其西面,彭越控制其南境,所謂鼎足之勢尚未形成就會先被折斷,反而淪為天下禍害。韓信深知此計不可行而拒絕蒯徹,正是深謀遠慮的表現。等到項羽敗亡,劉邦疲憊返回關中時,韓信再趁機起事,方能實現抱負。蒯徹的計策,韓信何曾片刻忘記?這不過是效仿卞莊子“待虎相斗,小死大斃”一舉兩得的策略,等待時機成熟便會行動,行動后就不會退卻。他聲稱“不忍背叛漢王”,姑且用來拒絕蒯徹罷了。后來他被削去王爵降為侯,封地狹小且無兵權,尚且企圖借助陳豨來叛亂起事;當初他手握三齊精兵,向西方虎視之時,又顧忌誰呢?15.D16.①比喻,詞中摹寫聲音時用“青年男女竊竊私語”“勇士勢不可擋”“暮云和飛絮飄蕩”“彩鳳不鳴”“絕壁難攀”“墜入深淵”等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聲音的低抑幽怨、雄壯高昂、縹緲悠遠、和諧婉轉、冷澀艱險、戛然而止等抑揚起伏和變化;②通感,詞中描摹聲音時豐富的比喻,畫面感極強,將訴諸聽覺的音節組合,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③聯想,詞中描摹聲音變化時的聯想到了各種自然和生活畫面,產生了動人心弦的感染力;④側面烘托,通過音樂效果,即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坐立不寧,連連淚下而無淚傾灑等,反映出聲音所產生的感人的藝術效果。【導語】這首《水調歌頭》以“隱括”手法重構韓愈聽琴詩,卻暗合歐陽修“實為琵琶”的慧眼。上闋以“昵昵兒女語”起筆,細膩摹寫琵琶聲的婉轉起伏;下闋“躋攀寸步千險”等句,以空間意象喻音律跌宕,終以“腸中冰炭”道盡聽者心魂震蕩。全篇將聽覺通感為視覺與觸覺,在聲律轉化間展現宋詞對唐詩的創造性繼承。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D.“聽者并不感動”錯誤,“腸中冰炭”是寫聽者感受之深;“起坐不能平”是音樂感人,讓人難以禁受;“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恰是因為聽者感動至極,已經流盡了眼淚,所以最后無淚傾與彈奏者。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比喻。“昵昵兒女語”以小兒女親昵私語比喻輕柔樂段,展現細膩音色;“忽變軒昂勇士”,驟變為雄壯之聲時,喻為勇士沖鋒。再加上其它如“飛絮攪青冥”“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等比喻,共同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聲音的低抑幽怨、雄壯高昂、縹緲悠遠、和諧婉轉、冷澀艱險、戛然而止等抑揚起伏和變化;②通感。“忽變軒昂勇士”,用勇士沖鋒意象表現曲調突轉雄壯,形成強烈對比;“飛絮攪青冥”以漫天飛絮形容高音區的縹緲音色。將訴諸聽覺的音節組合,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畫面感極強;③聯想。“躋攀寸步千險”,表現音階攀升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