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貿關系演變及啟示_第1頁
中日經貿關系演變及啟示_第2頁
中日經貿關系演變及啟示_第3頁
中日經貿關系演變及啟示_第4頁
中日經貿關系演變及啟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日經貿關系演變及啟示主講:楊晶文小組參考資料1.林毅夫任假設恩<<東亞經濟增長模式相關爭論的再探討>>,載于<<經濟研究>>2007年第8期;2.林毅夫:<<論經濟開展戰略>>,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3.樊綱著,盛洪主編:<<駕馭脆弱的世界>>,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54.://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5.://50中國經濟50人論壇綜述近年來,中國和美國均為日本重要的貿易伙伴,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開展、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提高,日本自中國的進、出口增速和比重均明顯高出美國。中日貿易的擴大主要源自國際分工的深化。譬如,日本的汽車產業已開始將局部在華采購零部件進口到日本國內,信息家電、打印機、復印機、電腦等產品在華生產比例也逐漸上升,這些都有利于雙邊貿易的擴大。中日貿易回憶及特點〔一〕雙邊貿易穩步增長,貿易結構向水平分工方向開展。1972年中日關系正常化之后,由于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地理上僅一海之隔,經濟交往條件得天獨厚,經貿關系得到快速、穩定開展。2001年,由于“9·11〞事件影響,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放慢,國際貿易條件急劇惡化,日本對全球的貿易出口減少15.7%,進口也減少7.9%,但惟有對華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4%,到達891.96億美元,與中日建交初期相比已經增長了80倍以上。中日貿易在總額不斷上升的同時,表現出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貿易結構已經開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開展。過去,中日貿易長期呈“垂直分工〞形態,即中國從日本的進口多為工業制成品,而對日本出口那么以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制成品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開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對日出口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以服裝、機電產品為主的制成品出口明顯上升。2001年中國對日制成品出口比率已經高達84%,其中機電產品出口保持了持續旺盛增長勢頭,從1990年的5.1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65.4億美元,占中國對日出口總額的28.4%,僅次于紡織品的29.1%,居對日出口的第二位,2001年8月以后,紡織品月度統計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而機電產品出口仍然呈上升走勢。

2006年中日貿易情況2006年中日貿易額連續第八年增長,達2110億美元,但貿易逆差有所下降.日對華貿易逆差2005年到達歷史高位的287億美元后,2006年下降到255億美元2006年日中貿易額年比增長11.5%,增幅略低于2005年的12.7%。美國仍然是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國,美日貿易額占日本總貿易額的17.4%,中日貿易比例以17.2%位第二,但預計今年中日貿易額將超過美日貿易額。在電子零部件、汽車及其零部件和原料出口帶動下,2006年日本對華出口增長15.6%,增幅幾乎較2005年翻了一番。但同期日本從中國進口下降8.5%,較2005年下降了一半。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消費者對一些非中國生產的高附加值產品如純平電視等需求旺盛,辦公用品需求下降,煤炭進口減少,以及對食品平安的擔憂導致新鮮蔬菜進口減少。前幾年,日本領導人執意參拜靖國神社,曾使“歷史問題〞成為惡化中日關系的主要因素。中日關系一度陷入〞冰點〞(政治關系),但經濟聯系卻根本在維持的根底上有所加強,呈現出〞政冷經熱〞的特點.去年10月安倍首相成功訪華以及安倍訪華后的三個多月里,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已分別在越南河內和菲律賓宿務再次與安倍首相的會見和會談,使中日政治關系有所回暖.影響中日關系健康開展的因素中日關系雖峰回路轉,但這一時期的中日關系還充滿著不確定性。中日相互緩解平安疑慮、推動東海問題談判、加強地區與國際問題上的合作等一系列實質性問題依然擺在那里,有待于進行耐心、細致的對話與磋商。中日政治氣氛剛剛回暖,卻又接連傳來令人感到絲絲涼意的消息。中日首腦會晤和外長會談余音未消,安倍首相和麻生外相回過頭來就分別在國內演講和出訪途中一路渲染“中國威脅論〞,揚言要建立日美澳印“價值觀聯盟〞和歐亞大陸“自由與繁榮之弧〞,不厭其煩地反對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還與美國大搞針對中國的一系列軍事演習。這些都充分顯示出,日本對中國采取著“合作與防范〞并舉的“兩面下注〞戰略。未來中日關系的根本樣式,將是開展共同利益和調整相互矛盾的統籌兼顧。其最低目標是力爭維護和開展合作大于競爭、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標那么是構筑戰略和解與合作的雙邊框架。日本決策層能否摒棄對華冷戰思維和圍堵戰略?這將是中日關系能否健康開展的重要前提。“中日戰略對話〞有待于超越相互試探階段而進入名副其實的“戰略〞對話階段。這意味著兩國圍繞雙邊與多邊問題的對話應得到進一步深化,其目標應是推動兩國形成新的戰略合作框架。中日平安對話和軍事交流能否得到實質性進展,將是檢驗中日關系開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東海問題磋商也將借政治氣氛改善之東風而嘗試新的突破。目前,“共同開發〞東海油氣資源已成為中日兩國的共識。能否穩固這一成果、進一步擴大共識,是下一步中日磋商的關鍵。而積極開展能源合作,那么將是為兩國“共同開發〞創造良好政治氣氛的重要途徑。中日能否共同啟動重大經濟合作工程,將是考驗新型合作關系的重要試金石。我們應充分考慮到中日關系開展進程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以備沉著應對可能出現的任何變局。簡單地說來,這個“冰〞應該是在日本的上任首相小泉純一郎執政期間,也就是在2001年5月到2006年,也就是去年的9月,這五年零五個月的期間里面,由于他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六次參拜靖國神社,造成中日兩國高層互訪的中斷,使中日關系趨冷,最后直達“冰點〞,這樣一種不正常的狀態。由于這種狀態造成了中日民眾之間的信任度也是急劇的惡化,到達了歷史的最低點。由于“政冷〞導致的使原來本來“經熱〞也開始降溫,中日關系經貿關系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說,這樣所謂的“冰〞是這樣一種相對于從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以友好為主風格的這樣一個“熱〞而言,出現了這樣一個“冰凍期〞。所以在去年10月,安倍首相訪華,可以說是打破了這個“冰凍期〞,改變了中日高層互訪中斷的不正常的狀態。所以才有了溫總理的回訪叫做“融冰之旅〞。實際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一個非常大的背景,這個背景是日本的一個國家戰略造成的,日本的國家戰略從戰后以來它實行和平開展的國家戰略,這樣才出現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到整個70、80年代,中日關系出現了一個非常友好的氣氛。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從80年代初開始,日本的政治領導人就實行了一種與戰后體制辭別,爭取日本由“經濟大國〞成為“政治大國〞,乃至“軍事大國〞,這樣的一個“大國戰略〞。中日關系展望展望未來,無論從目前兩國經濟運行軌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