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研究_第1頁
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研究_第2頁
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研究_第3頁
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研究_第4頁
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隨著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深入實施,沿線各省市經濟近年來高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成為一省綜合實力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湖南省作為長江經濟帶所覆蓋的省份之一,經濟、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成為了內陸經濟發展最具競爭力的省份。在綜合實力提升的過程中,區域協同發展這一因素功不可沒。國家推動長江經濟帶的進一步發展,這對湖南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湖南應利用天然優勢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同時提升自身綜合實力,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通過對湖南省與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比較,了解到湖南的優勢主要在于具有經濟地理區位優勢、政策福利疊加、工業基礎較好;而不足在于交通技術不發達、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強、生態保護力度不夠。本文將對湖南省的優勢與不足進行分析與總結,為湖南更好地融入長江經濟帶提供新的建議和意見。關鍵字:湖南省;長江經濟帶;優勢;不足;建議目錄TOC\o"1-2"\h\u1622一、導論 II一、導論(一)問題的提出自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其工業化進程加快、國企改革成效顯著、工業實力不斷增強以及工業規模不斷擴大,日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近年來,更是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以及城鎮化的進程,并且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使湖南省的經濟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狀態。到2017年,全省經濟總量居全國第10位。隨著工業化發展進程加快,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從2013年開始,工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開始下降,到2017年比重降為35.0%,但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2017年,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3.3%,拉動經濟增長2.7個百分點。工業體系也不斷完善。改革開放推動了全省工業體制改革,工業門類基本健全,企業數量成倍增長。2017年底,湖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計15275個。其中,采礦企業868個,制造業企業13923個,電氣、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企業484個。除石油和天然氣開采企業外,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囊括了國民經濟行業中工業的3大門類、39個大類行業、189個中類行業、472個小類行業,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等都在全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8年末我省常住人口達6898.7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864.69萬人,鄉村人口3034.08萬人;城鎮化率56.02%,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隨著“一帶一路”以及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對湖南省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湖南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高質量發展經濟,發揮好作為沿海開放轉內陸開放的前沿的作用,推動長江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這對湖南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挑戰。湖南目前存在一些短板,如交通技術不發達、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強、生態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通過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相關分析,深入研究其發展優勢與劣勢,并提出可行性建議,不但可以促進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而且有利于提升湖南省自身的綜合發展實力。(二)本論文相關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國外學者針對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但是一些由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延伸出來的相關研究和探討也能夠為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研究提供理論依據。QiangDu指出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區,長江經濟區在空間和部門上有著緊密的聯系。在考慮區域間和部門間聯系的同時,減少長江經濟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推動長江經濟帶和其輻射區域發展。LongqinYao認為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要考慮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水資源政策,以促進水的強度下降,大大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和工業用水的回用率。政府應加大對長江經濟帶欠發達省份的管理,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各省也應著重于推行減少水資源強度的政策。GangLiu研究得出長江三角洲旅游區的綠色生產力在過去十年中呈現出波動的增長趨勢,技術進步已成為其綠色生產力增長的主要原因;長江三角洲11個省市的旅游綠色生產力可分為三類:漸進型旅游綠色發展,停滯型旅游綠色發展和衰退型旅游綠色。因此,不同類型的省份應根據自身情況探索有效的依賴路徑。通過整理國內關于融入長江經濟帶的相關研究,發現我國學者主要是針對完善交通體系、保護生態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提高創新能力以及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提出相關的建議。許娟認為當前湖南面臨著交通設施完備但等級較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給予出相對應的建議,即可以充分利用港口城市的優勢,提高水運效能;加快城鄉融合以及對經濟不發達的版塊加大投資力度,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基礎。馮秀萍指出,湖南應以綠色發展為突破口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但目前面臨嚴重的生態問題,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強生態保護意識,推進生態修復過程,治理環境,倡導可持續發展。陳芳輝、李麗純分析出以“長-岳”經濟協同發展融入長江經濟帶。長沙和岳陽分別具有經濟優勢與地理優勢,可以互相合作,推動湖南水運發展。并且將長株潭城市群與岳陽相貫通,打造旅游圈,吸引更多的客流量,發展第三產業。任劍、成鵬飛認為可以加強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協同,建立優勢產業群。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趙立平、張亨溢提出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優化建議:重點建設長株潭城市群,培育岳陽、懷化等城市以及張家界的旅游景區,積極推動湘南、湘西的開發,促進全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龔渲棋認為湖南進出口貿易依存度低,對外貿易對湖南的經濟拉動力不大,應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改善進口貿易結構。胡國良基于對目前湖南國際物流發展現狀的研究指出,雖然國際物流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但仍然不夠理想,不能滿足湖南經濟發展的需求。應完善交通物流體系,發展多式聯運。并且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管理能力;健全法律法規,進行標準化物流運輸。總的來說,國內外學者對于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的研究都有著不同的見解,但也有需要補充的地方。從上述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主要面臨著五個方面的挑戰:交通技術不發達、各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待優化、創新技術能力不強、生態問題突出。所以在分析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時,本文主要針對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總結,為湖南省的發展提供建設性的意見,推動湖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三)論文的主要內容和組織結構本文首先介紹了湖南省的經濟現狀以及融入長江經濟帶所具有的優勢與不足,然后進行分析與總結,最后根據分析得出結論,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指導湖南省更好地融入長江經濟帶,提升綜合實力。本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導論,提出本文要研究的問題并綜述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為概述本文涉及到的相關概念;第三部分針對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優勢、劣勢進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據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對湖南省今后融入長江經濟帶提出建議;二、本論文相關概述(一)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指沿江附近的經濟圈。長江經濟帶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長江經濟帶戰略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的區位優勢,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和沿江地區高質量發展。(二)區域協調發展內涵隋映輝(1990)認為協調反映的是系統內部各要素的良性互動關系,這是國內學術界對于協調的較早描述與定義。梁憶南(1991)認為協調不是簡單的妥協、折中和遷就,而是對區域內部各個利益群體的利益格局進行統一考慮,求大同,存小異,找到同等的區域利益目標,要求各群體目標、行為一致,從而共同完成區域經濟發展的總目標。三、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優、劣勢分析(一)經濟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政策環境良好、工業基礎較好1.經濟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湖南省位于內陸地區,既屬于東南沿海開放地區的范圍,又屬于我國東部沿海與西部內陸地帶的結合處,也是長江、京廣兩個經濟帶的交匯處,是中國十分重要的經濟腹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湖南應充分發揮作為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兩個地區的過渡帶、長江開放與沿海開放兩個經濟帶的結合部的優勢,推動全國經濟的發展。另外,“一帶一路”對湖南有了新的定位,體現了湖南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作用。湖南在長江中游,有著163千米的臨江岸線,湘、資、沅、澧四水共同匯入洞庭湖,經城陵磯注入長江,形成了便利的水運體系。京廣高鐵與滬昆高鐵在省會長沙交匯,聯通東南西北。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經濟重心逐漸內移,湖南走在了承接轉向內陸開放的前列。2.政策環境良好湖南正在對接中部崛起戰略、“一帶一路”戰略以及長江經濟帶戰略,政策相互疊加,為湖南提供了多個發展機遇,也使得湖南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在省內,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湘江新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都已獲批。有了這些政策的支撐,湖南經濟的發展未來可期。3.工業基礎較好近年來,湖南積極推進工業改革和制度創新,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加快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培育新興產業,生產力日趨合理。自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51.94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6329.68億元。湖南擁有株洲、湘潭、衡陽、岳陽等老工業城市,匯集了重工業企業、骨干企業、軍工企業。湖南省鋼鐵、建材、食品、化工、機械、有色金屬等傳統工業發展較早,汽車、電子通信、軌道交通、生物技術等新興工業行業正日益壯大,已經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另外,湖南也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礦之鄉”。2018年,全省已發現礦種144種,探明資源儲量礦種109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39種,非金屬礦產61種,水氣礦產2種。實施地質勘查項目(含續作項目)139個,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3處,國家地質公園14個。豐富的礦產資源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更有利于湖南經濟高質量發展。表12017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工業生產情況表地區工業增加值(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個)水泥產量(萬噸)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卷煙產量(億支)湖南11879.941520111980.951912.41678.04上海8392.848122417.5334896.65江蘇34013.64541417357.29392.91042.12浙江19474.483994911284.99895.3957.02安徽10916.311888313474.02784.91026.83江西7789.59108898984.581655.1658.27湖北13060.081509711192.711248.81265.88重慶6587.0866846376.78656.1421.5貴州4280.481390411363.331051.51076.05四川11576.16531113823.832467.1734.1云南4089.37418611515.212202.63589.36根據表1,2017年湖南省的工業增加值排在11省市中的第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排名第4,水泥產量、水資源總量、都排名第3,卷煙產量排名第2。與工業相關的數據都相對靠前,可以看出湖南省工業發展態勢良好。(二)交通技術欠發達、區域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強、生態保護力度弱1.交通技術欠發達從水運方面來看,湖南水運資源豐富,依靠洞庭湖形成了內外聯通的交通運輸網絡。但發展較慢,水運物流不完善,港口設施陳舊,信息化、智能化運作水平不高。全省港口有63個,年貨物吞吐量1000萬噸級以上港口只有五個;從陸運來看,京港、滬昆兩條高鐵在此交匯,長沙成為全國性高鐵樞紐。但湖南較多地區依靠公路運輸,鐵路貨運量不高,排長江經濟帶第8;從空運方面來看,湖南有長沙黃花機場和張家界荷花機場兩個國際機場。2019年長沙黃花機場旅客吞吐量26911393人,貨郵吞吐量175724.5噸,成為中部地區重要樞紐機場之一。但省內機場群和航空網絡尚未形成,僅長沙黃花機場和張家界荷花機場可省內直飛。總之,湖南省交通銜接不暢,周轉效率低下。2.區域發展不協調湖南經濟發展呈現不平衡的現狀。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長株潭發展較快,而湘西地區發展較慢。2019年,湖南省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80元,增長9.7%,增速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8個百分點。長株潭地區(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61元,增長9.1%;洞庭湖地區(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25101元,增長9.5%;湘南地區(衡陽市、郴州市、永州市)25582元,增長9.4%;大湘西地區(邵陽市、懷化市、張家界市、婁底市、湘西州)19061元,增長10.3%。另一方面,城鄉差距明顯。2019年湖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42元,增長8.6%,增速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而湖南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95元,增長9.2%,增速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3.產業結構不合理2019年,湖南省三次產業結構為9.2:37.6:53.2,表現出第一產業偏高,第二、三產業不強。近年來,湖南省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發展速率在三大產業中最大,但其對總產出的影響程度卻是最低,主要因為第二產業內部結構欠合理以及本省二、三產業不能良好吸收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和飽和后剩余的勞動力,導致經濟增長受到阻礙。4.創新能力不強近年來,湖南省創新意識不斷增強。2017年,湖南省委發布《關于大力實施創新引領開發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推動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落地;2018年,湖南省提出的《關于支持湖南建設創新型省份的建議》獲國家批復;2019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打造以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基地。表22018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情況地區R&D經費(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湖南658.31.81上海1359.24.16江蘇2504.42.70浙江1445.72.57安徽649.02.16江西310.71.41湖北822.12.09重慶410.22.01貴州121.60.82四川737.11.81云南187.31.05表32018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科技創新成果情況表地區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件)技術市場成交額(億元)湖南37916203.19上海72806810.62江蘇227187778.42浙江213805324.73安徽58213249.57江西3302996.21湖北463691033.08重慶3478051.36貴州1255980.74四川64006405.83云南1423084.76根據表2、表3分析,湖南省2018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的投入在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中排名第6,R&D經費占GDP比重1.9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情況排名第7,技術市場成交額排名第7。綜合來看,湖南省的整體創新能力并不突出。5.生態保護力度弱湖南省屬于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水網密布,宜居宜業宜種植,山林水草田湖濕地應有盡有,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物資源。但是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產生過度依賴,當生態約束緊張時,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將面臨巨大壓力。湖南經濟增長方式較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占很大比重。長期粗放式開發利用,導致部分資源浪費,大氣、水體、土壤受到污染,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面臨嚴峻考驗。在長江經濟帶中,湖南廢水排放居第4,廢氣中主要污染物如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等排放量居第6,但是工業污染治理完成投資額居第8,說明污染物排放較多,但投入治理資金及完成程度相對較低。長江經濟帶建設要求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實施標準更高、要求更嚴重的環境保護制度,推進綠色、高質高效發展,所以今后的較長時期湖南將面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向協調相適應的較大壓力。表42018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生態建設與保護本年完成投資額情況表地區生態建設與保護本年完成投資額(萬元)湖南850945上海131023江蘇516943浙江302641安徽554984江西389664湖北657741重慶424090貴州1155027四川946125云南952081根據表4可以看出,湖南省2018年生態建設與保護本年完成投資額在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中排名第4,雖然處于中上水平,但湖南省歷來是有著天然良好的生態環境著稱。對于生態保護這方面,湖南省還應加大力度。(三)湖南省經濟現狀分析近幾年,湖南省對外貿易總額有所增長,從2010年的進出口總額146.89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3079.5億元,相對來說有很大的進步。但與開放型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廣東省2018年進出口總額為13022.1億元,是湖南省的4倍。可以看出,湖南省貿易規模較小,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另外湖南省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服務貿易水平較低。近幾年,湖南貿易結構呈現出“二三一”狀態,重點集中在制造業、礦業開發、工程建設等方面,對服務貿易不太重視。沒能體現出湖南在生物工程、電子信息等產業上的優勢。而且,湖南省引進外資能力較弱,相關政策不太完善,導致開放型經濟成為了湖南省的一塊短板。四、湖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建議(一)發展多式聯運、加強港口建設、擴展航空運輸推行多式聯運,實現水陸空聯運,完善運輸體系,提高運輸效率。另外,要完善省內交通網絡,聯結區內主要鄉鎮、港口碼頭和交通樞紐。水運是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突破口,應大力提升水運效率。通過水運對接長江黃金水道,推進長江、洞庭湖以及湘、資、沅、澧四水的航道建設。完善港口物流體系,把保稅區與物流中心、水運碼頭等有機結合,推動水上港口與陸上港口對接。加強港口建設,構建以岳陽港群、長沙新港為中心,湘陰、益陽、常德、津市等港口為基礎的現代化港口體系,重點發展岳陽城陵磯現代化立體口岸開放體系。擴展航空運輸網絡,建設省內機場群,形成覆蓋全省、聯通全國的多層次航運網絡。(一)改變區域發展定位、加快城鄉融合注重各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盡可能實現均衡發展,把不發達的地區納入開發體系,給予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積極推進大湘西開發,如懷化,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資源優勢,整合周邊經濟發展的各要素,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也應該強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重視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對落后地區加大其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大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有效性。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精準扶貧、改善民生為導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區間教育、醫療合作服務,促進人口跨行政區自由流動。抓好全國新型城鎮化試點鎮建設。湖南省應立足自身的優勢資源,融入長江經濟帶,不斷加大開發力度,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對周圍地區的經濟起到帶動作用,從而實現全面發展。(三)優化產業結構、壯大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推進農業專業化、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糧食(飼料)、畜禽、油料、果蔬、棉麻、茶葉、淡水產品、竹木加工八大主導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工業向高端化、高新化、“兩型”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搶抓第三次工業革命發展機遇,積極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大對智能電網、太陽能裝備制造、風能裝備制造、儲能新材料、可持續建筑、3D打印等行業的扶持,實現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轉變、湖南產品向湖南品牌提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改造提升商貿流通、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大力推進傳統服務業的經營創新和穩健擴張。(四)提高創新能力、建立激勵創新機制發揮長株潭三個國家高新區科技智力密集的優勢,以大眾創新、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創新模式,主攻原創性的低碳綠色技術如數字化制造技術、綠色環保產業技術、新能源技術,培育新增長點,建造國際一流的長株潭高新技術自主創新示范區,促進全省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稅收減免以及企業創新研發活動上的幫助,可以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另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如政府采購,能夠為企業創新研發出的創新產品提供穩定的市場需求,從而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作為外部投資者和企業之間的中間組織,減少他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創新資源,從而激勵企業進行更多的創新活動。(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倡導可持續發展持續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嚴守資源利用上限。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堅持治標治本相結合。提高洞庭湖蓄調長江洪水、維護濕地生態和水資源綜合利用能力。確保洞庭湖枯季的水面面積和湘、資、沅、澧四水航道水位,建設湖南長江水系綜合運輸的黃金水道。參考文獻QiangDu.CO2flowsintheinter-regionalandinter-sectoralnetworkoftheYangtzeRiverEconomicZone[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2020,Vol.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