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情況調查分析4900字】_第1頁
【XX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情況調查分析4900字】_第2頁
【XX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情況調查分析4900字】_第3頁
【XX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情況調查分析4900字】_第4頁
【XX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情況調查分析49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11.1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規模及分布情況 11.2調查方法 11.2.1問卷編制及發放 11.2.2訪談法 21.3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現狀 21.1.1隨遷子女入學率高,教育環境基本滿意 21.1.2資源劃分不夠均衡,就讀優質學校受限 31.1.3教育支出普遍較高,家庭經濟負擔較重 31.4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問題分析 41.4.1學業融入:自身適應環境較慢,學習效能有待提升 41.4.2人際融入:師生交流互動不夠,價值認同有待加深 41.4.3心理融入:身份轉變存在困難,正確引導有待加強 61.4.4行為融入:良好習慣有待培養,示范引導不夠到位 61.5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問題的成因分析 71.5.1環境適應能力不足,幫扶引導有待加強 71.5.2家庭經濟能力較弱,培育觀念有待跟進 71.5.3學校關愛不夠全面,精準幫扶有待建立 81.5.4社會聯動尚未啟動,保障政策有待完善 81.1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規模及分布情況根據襄陽市教育局工作人員提供的信息,襄陽市城區當前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為11萬余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有29100人,其中小學生21000人,初中生8100人。城區內共有24所小學、16所初中為流動人口子女指定就讀學校。受冬季襄陽市疫情管控措施有所加強影響,綜合各項因素,最終選擇了5所小學開展調查研究。調查的方法主要是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問卷調查主要用于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現狀進行全面的了解,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對導致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訪談主要是為了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問題做進一步的定性分析。1.2調查方法1.2.1問卷編制及發放一是問卷的編制。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編制了“關于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問卷”(見附錄1)。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調查對象的年級、性別、家庭成員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問題表現”,包括學業融入、人際融入、心理融入、行為融入共四個維度,20個項目。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從1到7,題項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問卷全部采用正向題項,將所有項目正向計分后,各維度得分越高說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水平越高;第三部分是“影響因素”,包括個人、家庭、學校和社區等20個影響因素對教育融入的影響程度,同樣采用李克特七分量表,從1到7,題項從“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這一部分的數據將為下一步影響因素實證分析提供支持。二是問卷的發放和回收。通過向老師了解情況,對五所學校3至5年級共500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發放了調查問卷,問卷的作答方式有線上和線下兩種。之后回收問卷并對問卷內容進行整理,將信息不全面、內容不準確的樣本進行篩除,最終獲得的有借鑒意義的問卷479份。1.2.2訪談法為了呈現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過程的全景式面貌,提高問卷調查的深入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設計了面向隨遷子女本人、家長和一線教師的訪談調查,旨在對問卷調查進行補充,獲得在問卷調查中難以獲得的鮮活生動的數據和信息(訪談提綱見附錄2)。1.3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現狀通過對5所小學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調研結果以及從官方渠道獲得的信息進行梳理,對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現狀概述如下。1.1.1隨遷子女入學率高,教育環境基本滿意得益于黨和政府近年來有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襄陽市城區內小學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率已經達到99.9%,且絕大部分都就讀于公辦學校。通過訪談發現,大部分隨遷子女對其就讀學校人文環境和基礎設施基本滿意,如圖1.1所示。圖1.1學校人文環境和基礎設施滿意度調查圖圖1.2家庭承受教育開銷能力調查圖1.1.2資源劃分不夠均衡,就讀優質學校受限上述提到,襄陽市城區內共有24所小學、16所初中為流動人口子女指定就讀學校。經過了解,發現這40所學校大都處在偏遠的郊區,在辦學規模、師資配備和升學質量上都與城區優質學校存在明顯差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往往因為政策限制、缺少人脈關系或是經濟條件不足等原因無法進入優質學校就讀。1.1.3教育支出普遍較高,家庭經濟負擔較重盡管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已由政府財政全部兜底,但經過了解,大部分家長會為孩子支出額外費用,為其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或補充學習內容。在對近100位隨遷子女家長的訪談中,僅有9.2%的家長表示可以輕松承擔孩子的教育支出,60.2%的家長表示雖然有些吃力但是可以承擔,30.6%的家長仍表示難以承擔愈加高昂的教育花費。由上圖1.2可以看出,當前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家庭的教育開銷負擔較重。1.4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問題分析1.4.1學業融入:自身適應環境較慢,學習效能有待提升城市的教學環境與農村的教學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具體表現為:教學方法的差異、教學內容的差異、教學水平的差異、學習氛圍的差異以及周圍同學、老師和校園環境的差異等。適應這些差異需要花費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很多隨遷子女因為難以迅速融入新的學習環境影響了學習成績,進而影響自己的心理認知、情緒管理與人際交往狀況,對于其自身的發展有著極大的負面作用。學業融入困難的表現主要表現為成績下降、不適應學校的教學方法、自身的學習態度不端正以及學習效能感等方面,其中有64.1%的被調查對象表示自己不滿意當前的學習狀態,接近一半的學生在問卷和訪談中表現出了消極的態度,44.3%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能力不夠,無法良好地完成學業,如圖1.3所示。圖1.3學業融入情況調查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L:每次上課我都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尤其是數學和英語,考試成績總是墊底,老師也找我談過我的問題,給了我一些建議和幫助,但是可能是我太笨了吧,我還是趕不上大家。)1.4.2人際融入:師生交流互動不夠,價值認同有待加深(一)師生之間缺少交流學校中的教育活動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的參與才能順利進行,是建立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的基礎上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如圖1.4所示,有80%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在老師辦公室會異常緊張,有76.8%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遇到困難不會向老師尋求幫助。這一現象反映出隨遷子女和老師的交融不夠到位,疏遠的師生關系不利于老師開展教學活動,也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圖1.4與老師交融情況調查圖(二)同輩之間缺乏共識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城市學生年齡相仿,在交流方面會比師生之間更加自然。但是因為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隨遷子女很難加入城市學生群體的聊天話題,例如訪談中一位城市學生提到課后討論的大都是最新款的電子游戲或者最近上映的電影,而隨遷子女則較少接觸到此類事物,沒有共同話題。同時,由于價值觀念的差異,隨遷子女和城市學生對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又由于部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性格內向,害怕被嘲笑,和同學的交流淺嘗輒止,不愿意表露自己,也不愿意和同學進行互動。這一問題體現在問卷結果中如下:有40.1%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還無法和城市學生熟練地進行溝通,55.1%的調查對象面對城市學生的邀請第一反應是拒絕,同時僅有26.9%的調查對象在遇到困難時會主動尋求同學幫助,如圖1.5所示。圖1.5與同學交互情況調查圖(隨遷子女W的班主任S老師:我們班有個同學小W,成績還挺不錯的,就是性格比較內向,不愛說話,喜歡打籃球。有一次課間班上七八個男同學在走廊上比賽摸高,蹦起來去摸掛在墻上的名人畫像,輪到他的時候畫像外的玻璃被拍碎了,我去問怎么回事,同學們都起哄是小W拍碎的,他也不辯駁,自己跑下樓去……后來從家里帶來50塊錢,偷偷找到我說要賠償。哎,這個孩子很正直也很善良,我知道不是他的錯,可他就是不愛開口和我們講,怎么開導都不行。)1.4.3心理融入:身份轉變存在困難,正確引導有待加強絕大多數隨遷子女進入城市學校前都有在鄉鎮或農村生活學習的經歷,進入差異巨大的城市教育環境后又缺少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年齡尚小的隨遷子女難以改變自身的認知方式,往往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具體表現為缺少歸屬感和集體責任感,遇到問題不愿意傾訴壓抑自己的情緒等。如圖1.6所示,66.2%的調查對象認為在城市和學校里自己仍然是一個外來人,28.2%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和家人在城市里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37.8%的調查對象認為當前居住的社區沒有家的感覺,缺少歸屬感。圖1.6心理融入情況調查圖(隨遷子女F的家長:我們從農村到城里來了半年,雖然日子過得不如城里人,但是我和他爸靠雙手掙錢,也能讓他吃飽穿暖有書讀。我倆也忙,每次有時間關心他學習的時候也就是周末晚上了,感覺孩子在學校有事情瞞著我們,也和老師通過電話,老師說我家孩子挺好,就是不愛說話。哎,不過人家老師一個人管那么孩子,不了解也能理解,真希望能知道他是因為什么不開心。)1.4.4行為融入:良好習慣有待培養,示范引導不夠到位在學校教育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學生的必修課,對于剛進入城市教育環境的隨遷子女來說更是這樣。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獲得老師同學的認同,更快更好融入群體。也有助于隨遷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業水平,獲得自信心。通過調查了解,因為對新環境的陌生和恐懼,大部分隨遷子女在開始都表現得乖巧和低調,但仍有少數隨遷子女仍存在行為偏差,例如曠課、隨地吐痰、逃課、打架斗毆等。如圖1.7所示,18%的隨遷子女不愿意改變自己去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19.2%的隨遷子女認為自己在學校里無法表現真實的自己。圖1.7行為融入情況調查圖(同學小C:我們班上有個同學是從農村來的,我覺得他人挺好的,就是有時候不太講衛生,擤鼻涕的時候老用手,然后抹在衣服上。他的普通話也不標準,語文課上老師喊他起來讀課文,讀“原諒”這個詞的時候他讀成了“yueliang”,全班都哈哈大笑,把他弄得很尷尬,其實我覺得這樣挺不好的,但是我也沒去安慰他。)1.5襄陽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問題的成因分析通過調查掌握了部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融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問卷和訪談結果,在前人對此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對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初步分析,具體有以下四點。1.5.1環境適應能力不足,幫扶引導有待加強學業融入困難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進入城市教育環境后首先暴露出的問題,大部分隨遷子女年齡尚小,在面對生活和學習環境產生巨變的情境下,他們難以快速主動轉變自我認知,對學校環境感到陌生,對如何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感到迷茫,再加上可能存在的教學內容差異、教學方式差異、同輩互動差異,隨遷子女會出現難以適應環境改變、難以建立自我身份認同的問題,在周圍人未能給予有效幫助指導的情況下,這一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導致隨遷子女逐漸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1.5.2家庭經濟能力較弱,培育觀念有待跟進第一,在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不具備較高的知識技能,從事的職業技術水平較低,收入水平較低,雖然盡其所能但仍無法完全滿足子女在教育上的花費;第二,部分家長對子女接受良好教育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有學上、有人教、有書讀就已經足夠,忽略了子女在全方面發展道路上所需要的更為豐富多樣的物質資源和精神幫助。1.5.3學校關愛不夠全面,精準幫扶有待建立學校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一天中活動時間最長的地方,校園人文環境、硬件設施、同學交往、師生交互都是影響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重要因素。通過調查發現,學校的幫扶關愛措施不夠精準是影響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進一步來講,一是學校通常會向全體學生施以同等條件的幫扶和關愛,未能注意到作為城市弱勢群體的隨遷子女需要更多更精準的政策照顧。二是因為學校的精力和資源有限,尤其是作為接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定點學校,無法切實有效地保障每位隨遷子女都能得到全面的關懷。1.5.4社會聯動尚未啟動,保障政策有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