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項目編號:HY7091國家電投謝家集翔風風電場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建設單位:淮南旺飛新能源有限公司編制單位:湖北安源安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編制日期:2024年12月.5.2光影影響防治措施本次評價是在考慮最不利情況下預測結果,即:若冬至日正午時刻出現敏感點處于光影范圍內,則一年中所有正午時刻均位于其內,若該時段敏感點不在光影范圍內,則一年中所有正午時刻均不在光影范圍內。根據預測,擬建項目正選機位光影影響范圍內無敏感點,備選機位光影影響范圍內有2處敏感點。其中王海孜位于風電機組東北角,主要影響時間為下午3點之后。綜上,風電機組的光影及閃爍對村落的常駐人群影響較小,風電場各風機產生的光影不會干擾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5.6生態環境影響分析本工程施工過程中將進行土石方的填挖,工程包括升壓站、風電機組及箱式、集電線路、場內道路、施工臨建場地區等部分組成,不僅需要動用土石方,而且有大量的施工機械及人員活動。施工期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土壤擾動后,地表植被破壞,可能造成土壤的侵蝕及水土流失;施工噪聲對當地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棲息環境的影響等。5.6.1土地利用變化工程占地類型不同,對土地利用類型和土地功能的影響不同。(1)臨時占地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分析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臨時占地只發生在工程施工期間。這些臨時占地如發生在作物生長期,則可能會破壞一部分農作物、林地和草地,對農業生產帶來一定損失。但臨時占地是暫時的,待工程結束后,臨時占地均可恢復原有土地利用功能,土地利用類型不會發生改變。(2)永久占地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分析本工程永久占地主要包括升壓站用地、風力發電機組基礎用地、箱式變壓器基礎用地、集電線路分接箱基礎。永久占地面積約1.98hm2。由于臨時占地施工結束后可以進行植被恢復,恢復原有土地利用功能,影響是短期的,因此,本評價著重分析永久占地對生態完整性的影響。本工程建成后評價區土地利用面積變化情況見表5.6.1-1。由下表可知工程建設導致評價區內耕地、林地、灌草地和濕地面積減少,但減少的面積均不大,合計減少1.98hm2,其中耕地變化最大,減少面積為1.45hm2。上述土地利用類型面積減少主要是升壓站用地、風力發電機組基礎用地、箱式變壓器基礎用地、集電線路分接箱基礎永久占地所致。項目建設后評價區內建筑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積增加,增加1.98hm2。面積增加是由于本項目永久占地工程建設導致其他類型土地轉變所致。建設前耕地占比92.50%,建設后耕地占比92.46%,工程建設前后耕地均為評價區內模地,在評價區內占主導地位,評價區內各地類面積變化程度在可接受范圍內,項目建設對評價區土地利用類型影響不大。表5.6.1-SEQ表\*ARABIC\s21工程實施前后評價區主要拼塊類型數目和面積變化表斑塊類型工程建設前工程建設后變化值面積(hm2)占評價區(%)面積(hm2)占評價區(%)面積(hm2)占比(%)林地10.230.329.950.31-0.28-2.78灌草地0.030.000.030.00-0.01-27.25耕地2940.6892.502939.2392.46-1.45-0.05濕地13.700.4313.470.42-0.24-1.73建筑用地及未利用地214.436.75216.416.811.980.92合計3179.07100.003179.07100.000.000.005.6.2生態系統的影響對生態系統組成的影響評價區內生態系統由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組成,具體包括森林生態系統、灌叢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和城鎮生態系統。工程總占地面積21.25hm2,其中永久占地1.98hm2,該部分均轉化為城鎮生態系統;臨時占地區域會進行植被恢復。表5.6.2-1工程建設前后評價區生態系統類型變化生態系統類型建設前建設后變化量I級分類面積(hm2)占比(%)面積(hm2)占比(%)面積(hm2)比例(%)森林生態系統10.230.329.950.31-0.28-2.78灌叢生態系統0.010.000.010.000.00-47.40草地生態系統0.020.000.020.000.00-19.12濕地生態系統13.700.4313.470.42-0.24-1.73農田生態系統2940.6892.502939.2392.46-1.45-0.05城鎮生態系統214.436.75216.416.811.980.92總計3179.07100.003179.07100.000.000.00由上表數據可知,受項目建設占地影響面積減少的生態系統為森林生態系統、灌叢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各生態系統面積變化幅度相對較小,項目建設對其影響相對較小。受項目建設影響面積增加的生態系統為城鎮生態系統,城鎮生態系統面積增加1.98hm2,變化比例為0.92%,變化幅度不大。項目建設前后評價區內依然以農田生態系統占優,占評價區比例為92.46%,其他類型生態系統面積占比較小。由此可知項目建設雖然導致評價區內不同生態系統變化占比發生一定變化,但變化比例均較小,未改變評價區內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對生態系統組成影響有限。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生態系統結構主要包括組分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三個方面。1、組分結構組分結構主要討論的是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及各個組分之間的量比關系。通過對比施工前后生態系統類型變化可知,評價區內農田生態系統在工程建設前后均占優勢,森林生態系統、灌叢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有所減少,城鎮生態系統有所增加。因此,評價區內的生態系統組分結構發生了一定改變,表現為部分森林生態系統、灌叢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轉變為城鎮生態系統。但變化比例均較小,評價區內的生態系統組分結構變化也較小。2、時空結構時空結構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鑲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層性和時間上的發展演替特征,即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和時空分布格局。水平結構:生態系統的水平結構是指在一定生態區域內生物類群在水平空間上的組合與分布。評價區內生態系統主要為農田生態系統,在評價區內相對集中分布,由于工程建設占用,評價區農田生態系統面積減少,但根據工程布置,工程為零散分布占用農田生態系統,且占用面積較小,未明顯改變評價區農田生態系統水平結構。且建設后其依然為主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在評價區內廣泛分布。項目建設前后農田生態系統內的生物群落在評價區內的水平分布區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由此可知項目建設雖然會導致評價區內生態系統水平結構發生一定改變,但影響有限。垂直結構:生態系統的垂直結構包括不同類型生態系統在海拔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生態系統內部不同類型物種及不同個體的垂直分層兩個方面。評價區海拔跨度小,在20~50m之間,評價區生態系統垂直結構不明顯,項目建設對生態系統垂直結構影響較小。時空分布格局:生態系統的時空分布格局表現為生態系統的演替。項目建設前后評價區內主要以農田生態系統為主,其他類型生態系統占比較小。另外,項目永久占用生態系統面積較小,對評價區生態系統組分結構的影響不大。因此,項目建設對評價區內生態系統的演替影響有限。綜合可知,項目建設對評價生態系統時空結構影響有限。3、營養結構營養結構是指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以食物營養為紐帶所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基礎,也是本工程建設的直接影響對象。評價區內的生產者包括喬木、灌木、草本、農作物等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類群,主要為農作物。消費者為棲息于植物群落中的人類和動物等。工程建設占用了部分動植物及其生境,但建設完成后的植被恢復,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其影響。總體來說,項目永久占用評價區內的農田生態系統面積比例不大,為0.05%,建設前后農田生態系統依然為評價區內的主要生態系統,項目建設對評價區內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影響有限。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評價區內典型的生態系統為農田生態系統,根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安徽省生態功能區劃》(2003年),評價區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主要為農產品生產、旅游。項目建成后永久性占地中被占用的耕地的面積部分將喪失所有農業生產功能。被占用的土地將永久失去農業生產能力,這會對農業生產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臨時占用耕地在工程結束后經過清理、整治,基本上可以逐漸恢復其原有功能,對糧食產量影響較小。項目永久占地1.98hm2,其中永久占用農田生態系統面積1.45hm2,占用比例很小(0.05%)。因此項目建設對評價區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小。另外風力發電代替火電,緩解了化石能源利用過程中帶來的大氣、水體、廢棄物等污染,保障了綠色農產品的生產;風機的樹立和轉動將環保產業植入新型旅游風景進入大眾的視野之中,與綠色能源親密接觸,更有利于低碳生活、綠色環保理念的宣傳與教育,利于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綜上所述,項目建設對評價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影響有限。5.6.3陸生植物的影響本工程主要包括風電機組區、集電線路區、道路區、升壓站區及臨時施工生產生活區等部分。根據本工程特點,工程施工及運營將對評價區植物及植被產生不利影響,主要影響因素有:工程占地、施工活動、廢水、固廢、水土流失、外來入侵物種等方面。施工期(1)施工占地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本工程施工占地不可避免會破壞占地區植物及植被。本項目總占地面積約21.25hm2,包括永久占地面積約1.98hm2,臨時占地面積約19.27hm2。1)永久占地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永久占地對占地區植物及植被的影響是長期的、不可逆的。永久占地區施工將使區域內土地利用類型發生改變,植物個體損失,植被生物量減少。根據工程布置,永久占地包括風電機組基礎占地、箱變基礎占地、升壓站占地和升壓站進站道路占地。永久占地區植被有人工林地、濕地、灌叢、灌草叢和農業植被,常見的群系有加楊林、構樹灌叢、白茅灌草叢、狗尾草灌草叢、狗牙根灌草叢、蘆葦群系等,農業植被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和水稻等農作物,受工程永久占地影響的植物均為常見種,且在評價區分布廣泛,不會導致某一物種消失或滅絕。因此,本工程永久占地對評價區內植物及植被影響較小,僅為個體損失、植被生物量減少。根據評價區內各植被類型平均生物量,本工程永久占地區植被損失的生物量39.01t,占評價區總生物量的0.20%,減少幅度較小。因此,本工程永久占地對占地區植物種類、植被類型及生物量的影響較小,對評價區土地利用方式影響較小。2)臨時占地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臨時占地對占地區植物及植被的影響是暫時的、可恢復的。根據工程布置,臨時用地包括風電機組安裝場地、直埋電纜線路、場內運輸道路、施工臨時設施用地。本工程臨時占地區土地類型以人工林地、濕地、灌草地、耕地為主。結合現場調查,本工程臨時占地區植被多以加楊林等人工闊葉林、構樹灌叢及狗尾草灌草叢、狗牙根灌草叢、蘆葦群系、喜旱蓮子草群系和水燭群系為主,其他常見的植物有野艾蒿、鵝觀草、益母草、鬼針草、香蓼、合萌等,受工程臨時占地影響的植被均為常見類型,受工程臨時占地影響的植物均為常見種,且在評價區分布較為廣泛,本工程臨時占地對評價區內植物及植被影響較小,僅為個體損失、植被生物量減少。且隨著施工結束,臨時施工區植物及植被在適宜條件下可迅速得到恢復,因此,工程臨時占地對占地區植物種類、植被類型影響較小。此外,工程施工結束后,對臨時占地區土地平整、復耕、植被恢復,可使得臨時占地區植物種類多樣性、植被類型均有所增加。(2)施工活動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施工期施工活動對評價區植物及植被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施工活動產生的棄渣、廢水、廢氣、固廢或固體廢物及人為干擾等。依據施工活動對植物的影響方式,可分為直接影響及間接影響,直接影響主要是指人員活動、車輛碾壓等會使周邊植物個體損失,植被生物量減少;間接影響主要是指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棄渣、固廢、揚塵等會使周邊植物的生命活動受阻。1)廢氣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施工期廢氣主要來源于燃油機械的尾氣,其主要污染物為SO2、NO2、CO等。廢氣對植物的影響主要是在葉脈間或邊緣出現不規則水漬狀,導致葉片逐漸壞死,植物光合作用受阻,生長發育變緩。由于本工程施工較分散,燃油機械相對較少,燃油機械的廢氣排放量相對較低,再加上施工期機械尾氣屬移動線源排放,因此施工期廢氣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較小。2)廢水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施工期廢水分為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生產廢水主要來源于基坑廢水、砂石料沖洗廢水和機械檢修場含油廢水等,廢水對植物的影響主要是廢水的隨意排放會改變土壤理化性質,改變植物生長發育環境,進而影響其正常生命活動。可通過在生產生活區布置污水處理系統等進行緩解。3)揚塵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揚塵主要來源于開辟施工便道,土石方調配,建筑物施工,直至工程竣工后場地清理、恢復等諸多工程,其中以運輸車輛引起的二次揚塵影響時間最長,對周圍植物及植被影響最嚴重。揚塵粗顆粒隨風飄落到附近地面或植物葉、莖、花表面,會使其生命活動受到一定影響。可通過施工期采取灑水抑塵等措施,可有效減輕揚塵對周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3)人為干擾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本工程人為干擾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人為砍伐、踐踏碾壓、刮傷等。人為干擾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主要影響有:1)施工期工程區人員增多,施工人員活動可能會破壞區域內植物及其生境,會影響群落結構及種類組成;2)施工期運輸車輛、施工機械碾壓會對植物地上部分造成機械性傷害,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3)施工期運輸作業可能傳播某些植物的種子,可能帶入外來植物種類;由于本工程施工區植物多以常見種類為主,施工期人為干擾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較小,同時施工期人為干擾等應通過加強對施工人員宣傳教育活動,加強施工監管,在施工前嚴格劃定施工范圍,規范施工人員活動等進行緩解,在相應措施得到落實后,人為干擾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可得到緩解。(4)水土流失對植物及植被的影響本項目在工程施工期風電基礎開挖等施工活動不可避免的擾動地表,破壞植被地貌,從而造成一些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對土壤結構的破壞,將降低土壤肥力和土地生產力,影響植物的生長。但本工程屬于典型的點狀工程,水土流失的影響范圍不大,土壤侵蝕有限。因此,水土流失對評價區植物及植被的影響不大。運行期風電場投入運營后,永久占地內的植被完全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風機和桿塔的基礎等建筑用地類型,但可以通過異地種植補償等綠化方式減少由此造成的植被損失。臨時占地區域被占用的植被將隨著施工的結束而得到恢復,其影響將逐步消失。但在運營期,施工人員需定期對風電機組進行檢修,風機維修時泄露的油污、維修和巡視人員吸煙、用火等,都存在火災隱患。此種影響,可通過人為進行管控。本項目設計風機葉輪直徑200m,風機輪轂高度150/160m,風機葉輪最低點與地面距離為60m,風場區地表植被與風機高度相比,植被的高度均較低,運營期風機葉輪轉動形成的尾流折損至地表區域附近時速度已較小,風機尾流不會對風場區域植被造成大的影響。重要野生植物及古樹名木的影響1、對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影響根據最新保護植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8月)等相關資料,并通過實地調查,評價區范圍內分布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3種,為野大豆、蓮、野菱。根據現場調查和工程布置,上述三種重點保護植物均不受工程的占地的直接影響,但會受到工程施工活動及人為干擾的影響。2、對古樹名木的影響根據現場調查,結合工程所在行政區內關于古樹名木及其分布資料,同時對項目所在區域的林業局、附近村民進行訪問調查,在評價區未發現古樹名木分布。外來物種入侵的影響施工過程中對地表植被的擾動為外來入侵種占據生態位提供了機會,同時,車輛運輸以及評價區域人類的活動也為其蔓延提供了條件,為防止外來入侵種由于施工活動加快了外來入侵物種的傳播和擴散,應加強監督管理,必要時可采取人為拔除和化學藥劑防止等一系列管控措施。5.6.4陸生動物的影響施工期(1)對兩棲爬行動物的影響評價區內有兩棲動物1目4科5種。其中,黑斑側褶蛙和金線側褶蛙主要在河流、坑塘、養殖塘等處活動;中華蟾蜍、澤陸蛙、飾紋姬蛙主要在離水體不遠的陸地上活動,分布范圍廣。評價區有爬行動物1目5科9種。其中,多疣壁虎主要在居民點附近活動,銅蜓蜥主要草地、灌叢和林地等處活動,短尾蝮主要在耕地、居民點附近活動,烏梢蛇、赤鏈蛇、紅紋滯卵蛇等主要在水體附近的林地中活動。本項目施工期對兩棲爬行動物的影響主要有占地對其生境的占用,施工廢水、揚塵、固體廢物等對其生境的污染,人類活動對其的干擾及施工噪聲對其的影響等。根據工程占地可知,本工程施工占地不可避免會破壞占地區植物及植被。謝家集翔風風電場項目。占地類型包括林地、耕地、交通運輸用地、坑塘水面等。。本項目占地會直接占用兩棲爬行動物的棲息生境,使其生境面積縮小。但由于本項目占地面積較小,尤其是永久占地面積,且現場調查發現,且評價區內及周邊存在大面積的相似生境,可以供兩棲爬行動物棲息。因此,本項站的的影響有限。兩棲動物的身體結構決定了其對水存在很大的依賴性,本項目的部分風機,如FX09、FX10、FX11、FX20等風機會占用一部分坑塘,在風機施工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坑塘水體的水質、酸堿度的變化,施工廢水、固體廢物等處理不當也會進入到風機附近的坑塘,從而會導致兩棲動物,尤其是黑斑側褶蛙、金線側褶蛙的生活環境惡化,但這種影響是暫時的,施工結束后將消失。人類活動對兩棲爬行動物的影響主要是人為捕殺,評價區內的內部兩棲爬行動物中一些種類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食用價值,如黑斑側褶蛙、烏梢蛇等,若施工人員對其進行捕殺將會造成部分個體死亡,但這種影響可通過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管理、宣傳教育等措施加以避免。除此之外施工噪聲、揚塵和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等也會對其造成一定不利影響,但其影響程度不大,且隨著施工的結束而結束。(2)對鳥類的影響1)占地的影響根據本項目可研報告,謝家集翔風風電場項目。占地類型包括林地、耕地、交通運輸用地、坑塘水面等。根據現場調查,占用林地受影響的鳥類主要為山斑鳩、珠頸斑鳩、四聲杜鵑、大杜鵑、大斑啄木鳥、星頭啄木鳥、棕背伯勞、喜鵲、灰喜鵲、烏鶇、黑枕黃鸝、白頭鵯等;占用耕地和建設用地受影響的白鷺、池鷺、家燕、金腰燕、麻雀、喜鵲、八哥、白頭鵯、珠頸斑鳩、棕背伯勞、黑卷尾、棕頭鴉雀、白鹡鸰、環頸雉等;占用坑塘受影響的鳥類主要為白鷺、池鷺、黑水雞、白鹡鸰、北紅尾鴝、樹鷚(Anthushodgsoni)等。表5.6.4-1占地主要受影響的鳥類占地類型受影響鳥類林地山斑鳩、珠頸斑鳩、四聲杜鵑、大杜鵑、大斑啄木鳥、星頭啄木鳥、棕背伯勞、喜鵲、灰喜鵲、烏鶇、黑枕黃鸝、白頭鵯等耕地和建設用地白鷺、池鷺、家燕、金腰燕、麻雀、喜鵲、八哥、白頭鵯、珠頸斑鳩、棕背伯勞、黑卷尾、棕頭鴉雀、白鹡鸰、環頸雉等坑塘白鷺、池鷺、黑水雞、白鹡鸰、北紅尾鴝、樹鷚等在施工占地中,永久占地是不可逆的,主要為升壓站、風機及箱變基礎等占地,占地面積為1.98hm2,占地面積較小,且由于本風電場風機布置相對分散,風機間隔距離較遠,致使本項目永久占地分布較為分散,加上周邊相似生境多。因此,永久占地對鳥類影響有限。本項目臨時占地面積相對較大,占地減少了棲息地中鳥類的食物來源,并造成鳥類棲息地質量的下降,短期內會對評價區內分布的鳥類產生驅趕、覓食地被破壞等不利影響,尤其是對鳴禽。但由于工程施工期較短,周邊類似生境多,且在施工結束后隨著水土保持以及植被恢復措施的實施,本項目建設對鳥類產生的不利影響將有所緩解。2)噪聲的影響本項目的施工機械和施工車輛為高噪聲機械,施工中會產生大量的噪聲。根據對聲環境的預測,其中運輸車隊、施工機械(混凝土攪拌機、挖掘機、空壓機等施)等產生噪聲較大,其聲源聲級最高可達110dB(A)。通常鳥類棲息地附近背景噪聲(如樹葉搖動等)平均為45dB(A),當等效連續A聲級LAeq,24h超過50dB(A),可能對鳥類的棲息和繁殖產生影響(辜小安,1999)。根據施工進度安排,施工期的3月~8月份為大多數鳥類的繁殖期,該時間段施工,會對鳥類的繁殖造成影響。根據工程對噪聲衰減距離的預測,基本在施工區400m以外的噪聲值都會下降到50dB(A)以下。考慮到本項目周邊地勢平坦,遮擋物較少,預測施工期對周邊400m范圍內的鳥類棲息和繁殖都會產生一定干擾,迫使其遠離施工區域,從而導致短期內項目區鳥類分布的種類、數量等發生變化。根據現場調查,工程施工區域周邊有大量相似生境,鳥類在施工期間會主動避讓施工區并轉移至周邊相似的生境中。因此,施工噪聲對當地鳥類的影響基本可控,只要施工期間加強降噪措施,就可以將影響降到最低。3)光照的影響遷徙鳥類在遇大風、雨霧天氣以及夜間都會降低飛行高度,無論是進行長距離遷徙的鳥類,還是進行短距離遷飛的當地留鳥,其中大部分種類都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在鳥類遷徙季節里,夜間施工的照明光源可能對候鳥產生一定吸引(蔣愛伍等,2006)。因此,光照對鳥類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用。評價區內分布的趨光性鳥類有6目9科32種,趨光性鳥類名錄見表4.4-2。表5.6.4-2項目區趨光性鳥類名錄物種中文名、拉丁名居留型保護級別鵑形目CUCULIFORMES杜鵑科Cuculidae四聲杜鵑CuculusmicropterusS一大杜鵑CuculuscanorusS一鶴形目GRUIFORMES秧雞科Rallidae紅胸田雞ZaporniafuscaS二白胸苦惡鳥AmaurornisphoenicurusS二黑水雞GallinulachloropusR二白骨頂FulicaatraW二鸻形目CHARADRIIFORMES扇尾沙錐GallinagogallinagoW鶴鷸TringaerythropusP紅腳鷸TringatotanusP青腳鷸TringanebulariaP白腰草鷸TringaochropusW鷺科Ardeidae黃斑葦鳽IxobrychussinensisS二蒼鷺ArdeacinereaW二夜鷺NycticoraxnycticoraxS牛背鷺BubulcusibisS池鷺ArdeolabacchusS大白鷺ArdeaalbaW二中白鷺ArdeaintermediaS二白鷺EgrettagarzettaR犀鳥目BUCEROTIFORMES戴勝科Upupidae戴勝UpupaepopsR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翠鳥科Alcedinidae普通翠鳥AlcedoatthisR二雀形目PASSERIFORMES伯勞科Laniidae紅尾伯勞LaniuscristatusS二棕背伯勞LaniusschachR二柳鶯科Phylloscopidae黃腰柳鶯PhylloscopusproregulusW極北柳鶯PhylloscopusborealisP鶇科Turdidae烏鶇TurdusmandarinusR紅尾斑鶇TurdusnaumanniW鹟科Muscicapidae紅脅藍尾鴝TarsigercyanurusW鵲鴝CopsychussaularisR北紅尾鴝PhoenicurusauroreusR烏鹟MuscicapasibiricaP北灰鹟MuscicapadauuricaP注:S:夏候鳥,R:留鳥,W:冬候鳥,P:旅鳥;一:安徽省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二:安徽省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在施工期間,夜間施工的照明光源可能對工程區及過往的趨光性鳥類產生一定吸引,干擾其正常飛行或造成一定的傷害。因此,在夜間需要采取保護措施,控制好風電場光源的產生,如禁止夜間施工,減少項目區車輛燈光和施工人員照明燈光的持續時間,可大大降低光照對鳥類的影響。4)人為干擾影響根據現場調查,評價區內分布有環頸雉、山斑鳩、珠頸斑鳩、斑嘴鴨等具有經濟價值、食用價值的鳥類。因此,在施工期間一定要落實嚴格的管控措施,加強對施工人員及周邊村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教育和宣傳,嚴厲打擊盜獵珍稀鳥類的行為。5)污染物的影響本項目在施工期間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等。其中,水污染源主要為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風機基礎采用混凝土直接澆筑的方式施工,極少量的混凝土養護廢水自然蒸發,基本不產生生產廢水,對鳥類影響較小。根據本項目可研報告,施工期的生產廢水主要來自含泥沙的施工污水、機械設備的沖洗水,主要成分為含泥沙廢水,但總量很小,且經過處理后可循環利用,基本不會對鳥類的棲息環境產生污染。此外,施工期間要防止道路施工及其施工車輛發生油污泄漏等事故,因其會污染周邊的坑塘、養殖塘和河流等水域環境,進而影響部分水鳥的棲息生境。施工人員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為SS、CODCr,但濃度較低,通過臨時化糞池處理后利用或自流匯入指定的排水滲井,而濃縮物質定期清淘外運用作肥料,生活污水可得到有效處理。因此,施工期廢水的排放不會對鳥類的濕地環境產生較大影響。施工期大氣污染源主要為TSP。主要來源于:地基開挖、基礎土石方的開挖和爆破、堆放、回填和清運過程;建筑材料運輸、裝卸、堆放、挖料過程;各種施工車輛排放的廢氣及行駛帶起的塵土,施工垃圾堆放和清運過程產生的揚塵將對環境空氣產生短時限的不良影響。干旱刮風季節,揚塵對施工場地下風向300m范圍內鳥類的棲息地會產生一定影響,可以通過灑水等措施加以緩解。本項目施工規模小,工期短,廢氣產生量較少,故不會對該地區鳥類生境的空氣質量產生質的影響。雖然粉塵與二次揚塵可能造成局部區域的空氣污染,但工程區域內風速較大,可對消除廢氣和揚塵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本項目產生的揚塵和廢氣污染對鳥類的影響相對較小。另外,隨著施工的結束,這些影響也將消失。除此之外,施工期間將產生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施工產生的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其中建筑廢物在施工完畢后按照《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139號)處理;生活垃圾則安排專職工人收集并定期委托當地衛生部門統一清運及處置。因此,本項目施工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在采取上述有效處理措施的情況下,可以減小對鳥類棲息地的影響。(3)對獸類的影響獸類感官非常敏銳、遷移能力較強,對人類活動的敏感程度較甚,工程施工期對其的影響主要有項目占地占用其生境,施工噪聲對其的驅趕,生活垃圾對其覓食和分布的影響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等。機械噪聲和車輛運行噪聲會暫時導致施工區及其周邊分布的常見的獸類,如黃鼬、東北刺猬及鼠科的一些種類遠離施工區,這些動物遷移能力較強,在受到噪音驚擾后會立即向其他地方遷移;施工結束后,噪音源消除后,隨著植被恢復措施的實施,部分獸類會警惕性的回到原棲息地。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若不經處理隨意丟棄,將會招引鼠類及昆蟲類。一方面,鼠類聚集,對其分布格局產生一定影響;另一方面,昆蟲的增多會吸引其捕食者如蛙類等,從而使捕食蛙類的蛇類等也向生活垃圾丟棄處集中,蛇類同時也是鼠類的捕食者。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會導致鼠類數量和分布格局的改變,同時鼠類的聚集也會導致傳染病的傳播,危害施工人員及當地居民健康。多數獸類的聽覺、視覺或嗅覺較為敏銳,對人類的活動較為敏感,施工期施工人員大量進駐將對區域內獸類的數量和種類組成造成一定影響。另外,評價區中分布的獸類中的部分種類具有一定的食用價值或經濟價值,若不進行有效管理可能遭到施工人員的捕殺。運營期(1)對鳥類的影響根據項目資料以及風電場運營方式,運營期風電場對鳥類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風機轉動對鳥類的影響、風機運營噪聲對鳥類的影響以及集電線路對鳥類的影響。1)噪聲的影響運營期發電機組在運轉過程中產生的噪聲來源于風輪葉片掃風產生的空氣動力噪聲和機組內部機械運轉產生機械噪聲,本項目安裝風機的單機容量為5000kW,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噪聲聲級約為106dB(A)。由于相鄰兩臺風機的距離至少約700m,噪聲疊加作用較小,故每個風電機組可視為一個點聲源。通過相關文獻類比監測,距離風機底部10m處的噪聲值為75dB(A)左右,距離風力發電機底座25m處噪聲值為57.275dB(A)。類比國內已建成運營風電場的噪聲監測及運營期預測結果,至單臺風機地面投影外250m處,風機噪聲衰減至44.90dB(A),且隨著距離增加,噪聲值會逐漸衰減。據有關研究表明,林地鳥類總的種群密度開始下降對應的噪聲水平平均為42dB(A),草地鳥類開始下降的水平為48dB(A)。德國曾在30臺風機的風力發電場附近進行了風機噪聲對鳥類影響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只要與鳥類的棲息地保持250m的距離,風力發電機組噪聲對鳥類正常的棲息、覓食的影響較小。根據文獻及資料記錄的噪聲衰減距離以及鳥類受影響噪聲值,在風機運營期間,受風機運營的噪聲的影響,與風機距離較近處鳥類的覓食等活動會受到一定影響,風機附近及低飛的鳥類會向遠離噪聲源的位置活動,因而短期內場址區內風機周邊的鳥類數量會有所減少。由于鳥類對噪聲具有忍耐力和較強的適應性,且隨著風機有規律的運營,場址區域內鳥類會對風機轉動產生的噪聲逐漸適應,風機運營產生的噪聲對鳥類的影響將逐漸減小。2)對遷徙鳥類的影響評價區內共分布有鳥類13目39科91種,遷徙鳥類包括夏候鳥、冬候鳥及旅鳥,計55種,占評價區鳥類總物種數的60.44%。夏候鳥、冬候鳥及旅鳥的遷徙規律見表4.4-3。表5.6.4-3鳥類的遷徙規律類群物種遷徙時間遷徙規律夏候鳥火斑鳩、四聲杜鵑、大杜鵑、紅胸田雞、白胸苦惡鳥、灰頭麥雞、金眶鸻、水雉、灰翅浮鷗、黃斑葦鳽、池鷺、夜鷺、牛背鷺、中白鷺、黑枕黃鸝、黑卷尾、灰卷尾、紅尾伯勞、家燕、金腰燕等一般在每年的4月遷徙到評價區,秋季9月開始隨氣溫降低開始離開評價區在遷徙的過程中多集小群或獨立遷徙,一般不會形成較大種群,遷入與遷出路線無明顯規律冬候鳥包括綠頭鴨、綠翅鴨、斑嘴鴨、白骨頂、黑翅長腳鷸、鳳頭麥雞、丘鷸、扇尾沙錐、白腰草鷸、林鷸、蒼鷺、大白鷺、中華攀雀、黃腰柳鶯、紅尾斑鶇、紅脅藍尾鴝、樹鷚、燕雀、小鹀、黃喉鹀等一般在每年10月中下旬陸續到達評價區,來年的4月離開評價區遷徙過程中,雁鴨類和鸻鷸類為集群遷徙,主要的遷徙通道是“東亞-澳大利亞遷徙通道”;其他冬候鳥與夏侯鳥類似,一般不會集群遷徙旅鳥鵪鶉、針尾沙錐、大沙錐、紅腳鷸、青腳鷸、黃眉柳鶯、極北柳鶯、烏鹟、北灰鹟、灰鹡鸰黃眉柳鶯、極北柳鶯的遷徙時間和夏候鳥一致,其余旅鳥與冬候鳥的遷徙時間一致針尾沙錐、大沙錐、紅腳鷸、青腳鷸在遷徙過程中會集群,其余鳥類不會集群由表5.6.4-3可知,冬候鳥中的雁鴨類、鸻鷸類等一般在每年10月中下旬陸續經過評價區,在11月會達到遷徙的高峰期,一部分雁鴨類、鸻鷸類等冬候鳥會在焦崗湖、瓦蚌湖、蔡城塘、泥河濕地公園、鳳凰湖、高塘湖等出越冬,其余候鳥會遷徙到長江中下游濕地越冬。從許多風電場建設的實際經驗來看,集群的冬候鳥在遷徙過程中,一般會繞過風電場遷飛,但不會發生鳥擊時間。其他遷徙鳥類遷入與遷出路線無明顯規律,且不會集群遷徙,本項目建設不會對其遷徙產生明顯影響。同時,根據本項目風機布置可知,本項目風機布置相對分散,風機之間保留有一定寬度的飛行通道,其中最窄處約500m,這種布設方式可以降低鳥類與風機葉片撞擊的概率,減少傷亡。另外,本項目風機的排布與鳥類的小范圍遷徙方向基本平行,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影響范圍,也降低了對鳥類遷徙過程中的不利影響。但鳥類在雨霧天一般都會以更低的高度飛行。在天氣晴朗以及可視性較好的情況下,若風電的葉片安裝有警示色等標記,可以使遷徙鳥類較早發現并產生規避行為,進而降低與風電機相撞的概率。但在夜晚以及大風、大霧、降雨等惡劣天氣以及無月的情況下,鳥類會降低飛行高度,并且容易被遷徙通道上的光源吸引而向著光源飛行,故極易撞擊在光源附近的障礙物上。因此,工程運營后必須采取措施加強對風電場光源的管控,并且繼續加強在項目區及周邊鳥類的長期監測,尤其在遷徙季節里,要適當采取保護措施,保障部分遷徙鳥類的安全通行,從而減少傷害的發生。3)對留鳥的影響項目區內的留鳥主要為喜鵲、白頭鵯、烏鶇、山斑鳩、珠頸斑鳩、麻雀、黑水雞、白鷺、棕背伯勞等常見鳥類,風機建設初期該類鳥類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但其對風機適應能力極強,且飛行高度多在50m以下,與風機葉片轉動經過區域基本無重疊。根據現場實地調查及以往經驗來看,在鄰近區域棲息、覓食的留鳥,其活動時間基本在白天。而一般鳥類都具有良好的視力,它們很容易發現并躲避障礙物,在天氣晴好的情況下,即使在鳥類數量非常多的海岸帶區域,鳥類與風機撞擊的機率極低,特別是在遠離海岸帶區域建設風電場,鳥類的撞機概率就更小。故本項目的建設致使當地留鳥撞擊風機的概率很小。4)電磁影響國內外關于極低頻電磁場對鳥類遷徙活動影響的研究較少,根據已有的研究表明,沒有足夠的生物學或生理學的證據表明低頻電磁場會對鳥類群落產生影響。許多鳥類在遷徙過程中借助地球磁場定位及導航。研究發現極弱的電磁場或許會干擾信鴿方向辨別神經系統,造成信鴿的方向迷失。研究同時發現,雖然開始時較弱的電磁場會對鳥類個體產生一定的方向迷惑,但整個鳥群可以很快的適應電磁場的異常改變,并再次成功的定位。美國研究學者根據密歇根州北部輸電線路架設前后歷時8年的實測數據,分析了極低頻電磁場對鳥類繁殖和遷徙的潛在影響,同樣得出結論,鳥類繁殖和遷徙均不受極低頻電磁場影響。本項目集電線路采用直埋敷設的方法,電纜的埋深為1m,基礎開挖完成后,將槽底清理干凈并夯實,敷設電纜的上下兩側各鋪100mm細砂,并在電纜上側做蓋磚保護。由于地下電纜外護套和細沙層對工頻電場起到了一定的屏蔽作用,電纜周圍的工頻電場不大,加之土壤起到的屏蔽作用,地表上的工頻電場與建設前當地工頻電場的環境背景基本相當,對鳥類的影響甚微。(2)對其他動物的影響1)工作人員活動影響運營期升壓站中設置有辦公生活區,若不采取合理措施,運營期工作人員正常生產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將污染升壓站周圍動物生境,使得動物遠離該地區,亦或引來大量嚙齒類動物的到來,而惡化該區域的生態平衡,但由于工作人員數量不多,這種影響較小,且可以通過合理的保護措施加以消減或避免。2)道路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施工、檢修道路對評價區內野生動物的影響主要在于棲息地的破碎使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和提高野生動物在新建道路上穿行的死亡概率,但這種影響主要是對遷移能力較差的動物如兩棲爬行動物的影響相對較大。但由于本項目道路主要利用區域內現有道路,兩棲爬行動物對此有一定的適應性。對重要野生動物的影響評價區內分布的陸生脊椎動物中,有重要野生動物42種。其中,兩棲動物2種,爬行動物4種,鳥類35種,獸類1種。評價區內分布的重要野生動物中,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水雉、紅隼,易危種3種:烏梢蛇、赤鏈華游蛇、黑眉錦蛇,中國特有動物1種:金線側褶蛙,其余大部分野生動物為安徽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項目對其影響如上施工期和運營期對陸生動物影響所示,本章節重點分析項目建設對評價區內國家級、中國特有種、易危種的影響。(1)對金線側褶蛙的影響金線側褶蛙為靜水型兩棲動物,主要分布在河流、養殖塘、坑塘等處,在評價區內數量較多。工程對其的影響主要一方面是工程占用坑塘對其生境的占用,另一方面是施工過程中,尤其是占用坑塘及坑塘附近的風機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對其棲息地生境的破壞。根據施工占地可知,本工程占用坑塘的面積極小,可見占用金線側褶蛙的面積極小;其次是本項目風機占用的坑塘多為獨立的小水塘,占地區金線側褶蛙的數量較少。因此,本項目建設對金線側褶蛙的影響有限。(2)對無烏梢蛇、黑眉錦蛇和赤鏈華游蛇的影響烏梢蛇、黑眉錦蛇和赤鏈華游蛇屬于林棲傍水型爬行動物,主要在水邊的林地活動,目前在評價區內的數量較少。本項目建設對其的影響主要為工程占用林地會占用其生境,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噪聲迫使其暫時遠離施工區附近,施工污染物處理不當對其生境的破壞。但由于本項目占用林地面積小,施工時間短,且風機較分散,單個風機施工的噪聲較小。因此,本項目建設對烏梢蛇、黑眉錦蛇和赤鏈華游蛇的影響有限。(3)對紅隼的影響紅隼屬于猛禽,活動范圍大,飛翔能力強,工程施工對它們的不利影響較小。同時,根據調查,評價區內生境主要為居民點農田生境,沒有天然植被分布,可見評價區不是紅隼的集中分布區、棲息地及繁殖地,本項目建設對其繁殖等活動造成的影響有限。(4)對水雉的影響水雉主要分布在富有挺水植物的池塘、湖泊等區域,根據工程布置,結合現場調查,本項目不占用水雉的棲息生境,故本項目建設對其的影響有限。5.6.5景觀生態體系完整性的影響自然體系生物量的變化工程建設后,評價區各植被類型變化見表5.6.5-1。表5.6.5-1工程建設前后評價區各生態類型生物量變化統計表植被類型面積變化平均生物量(t/hm2)生物量變化(t)類型面積(hm2)闊葉林-0.28103.21-29.35灌叢0.0019.80-0.09灌草叢0.007.34-0.03農作物-1.456.12-8.87水域-0.242.78-0.66合計-1.98--39.01由上表可知,本工程建設后評價區植被總生物量有所減少,減少的生物量為39.01t,占評價區總生物量的0.20%,減少幅度很小,是評價區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工程建設后評價區各生態類型生物量仍然以農業植被占優勢,工程建設對評價區生態體系生物量的影響較小。景觀生態體系質量綜合評價工程建設后,評價區各景觀斑塊的密度(Rd)、頻率(Rf)、景觀比例(Lp)及優勢度(Do)發生了一定變化,但變化范圍較小,各景觀指數都基本保持在原有的水平(見表5.6.5-2)。表5.6.5-2工程建設前后評價區各類景觀斑塊指數對比表類型密度Rd(%)頻率Rf(%)景觀比例Lp(%)優勢度Do(%)實施前實施后實施前實施后實施前實施后實施前實施后森林景觀5.48645.48236.23026.22870.32180.31283.09003.0842灌叢景觀0.37020.36711.04911.03640.00030.00020.35500.3510草地景觀0.80780.80342.13202.12950.00080.00060.73530.7335濕地景觀3.23123.22841.92391.91620.43100.42361.50431.4979農田景觀66.778966.771878.605278.587392.501192.455582.596682.5675城鎮景觀23.325523.347010.070810.09266.74506.807311.721611.7636由上表可知,工程建設后,評價區內各種生境的優勢度變化不大。工程建設后由于占用了森林景觀、灌叢景觀、灌草叢景觀以及濕地景觀和農田景觀,其優勢度均有所減少,但減少幅度較小。評價區各類景觀斑塊優勢度在工程建設后均未發生明顯變化,評價區農田景觀優勢度仍然位居第一位,耕地仍為區域內的模地,因此,本工程的建設對區域的自然景觀體系中基質組分的異質化程度影響較小,對評價區景觀生態體系質量的影響較小。5.6.6對飲用水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周邊村莊基本以地下水為水源,可飲用地下水埋深在80m以上,且項目區域不涉及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故不會對地下水源造成影響。運營期間,項目危廢暫存間、事故油池、化糞池已采取重點防滲措施,不會對地下水產生影響。5.6.7對生態公益林的影響根據《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除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外,不得征收、征用、占用一級國家級公益林地。在不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二級國家級公益林的林地資源,適度開展林下種植養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質資源開發與利用,科學發展林下經濟。”本項目風機位選址不在省禁止開發區名錄內(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不涉及生態公益林、天然喬木林(竹林),符合《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要求。5.6.8生態影響評價結論項目建設區未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特殊及重要生態敏感區。項目建設造成的生物量損失較小,對整個評價區域的自然生態系統影響較小。受項目影響的植被均屬一般常見種,其生長范圍廣,適應性強,不存在因局部植被損失而導致植物物種多樣性減少或種群消失或滅絕。項目建設區內主要是農業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阻抗能力和受到干擾后的恢復能力,項目建設不會對旱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產生影響,不會對項目區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結構完整性產生影響。5.7環境風險影響分析5.7.1環境風險識別及影響分析環境風險分析的目的是分析和預測建設項目存在的潛在危險、有害因素,建設項目建設和運行期間可能發生的突發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與環境影響和損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應急與減緩措施,以使建設項目事故率、損失和環境影響達到可接受水平。施工期沿岸荒地火災施工物資及人員增多,使得人為因素導致火災的風險增大。本項目風機位于皖北平原耕地內,臨時工程會涉及農用地、荒地、一般商業林等,特別是秋季,干燥少雨,干枯植被易燃。火災是危害荒地的大敵,一場火災在旦夕之間就能把大片荒地化為灰燼,對項目區生態系統有著較大影響。由于植被被毀,荒地失去覆蓋,引起水土流失加劇,陸生動物的生境被破壞,甚至生存受到直接威脅。火災還會危害施工人員機械設施安全,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為撲救火災,勢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引起荒地火災有三個因素:可燃物、氧氣和火源,在荒地里可燃物和氧氣是隨時具備的,造成火災的和重要原因是火源,發生火災的火源可分為自然火源和人為火源兩類,其中主要是人為火源,據統計,因人為火源引起的火災占99%,施工人員擅自生火、亂扔煙頭等行為均可能引發森林火災。運營期本項目環境風險主要為升壓站變壓設備發生事故時引起的變壓器油外泄、儲能鋰電池燃燒產生的電解液泄露、風機倒塌風險和火宅風險。(1)變壓器事故環境風險分析變壓器事故主要風險是變壓器油的泄漏,變壓器油是由許多不同分子量的碳氫化合物組成,即主要由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組成。根據設計資料本項目共設置一臺110kV主變和20臺35kV箱變,因此項目升壓站主變位置設置一個有效體積約67m3的事故油池,升壓站儲能區箱變通過集油槽和收集溝連接至主變事故油池。各風電機組分別設置一個有效體積約2.5m3的事故油池,靠近風機一側設置防火墻;可以滿足《火力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標準》(GB50229-2019)中事故油池貯油量為最大一臺含油設備油量的100%要求。此外,所有變壓器底下建有事故油坑,事故油坑與事故油池通過管道相連,事故油最終排入事故油池,交給有資質單位統一回收處理,不外排。(2)儲能電池電解液泄漏環境風險分析磷酸鐵鋰電池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現燃燒起火的。正常使用時磷酸鐵鋰電池的安全性較高,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還是會發生危險的,這跟各公司的材料選擇、配比、工藝過程以及后期的使用是有很大關系的。燃燒的誘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a、水份含量過高水份可以和電芯中的電解液反應生產氣體,充電時,可以和生成的鋰反應,生成氧化鋰,使電芯的容量損失,易使電芯過充而生成氣體,水份的分解電壓較低,充電時很容易分解生成氣體,當這一系列生成的氣體會使電芯的內部壓力增大,當電芯的外殼無法承受時,電芯就會燃燒。b、內部短路由于內部產生短路現象,電芯大電流放電,產生大量的熱,燒壞隔膜,而造成更大的短路現象,這樣電芯就會產生高溫,使電解液分解成氣體,造成內部壓力過大當電芯的外殼無法承受這個壓力時,電芯就會燃燒。c、過充電芯過充電時,正極的鋰過度放出會使正極的結構發生變化,而放出的鋰過多也容易無法插入負極中,也容易造成負極表面析鋰,而且,當電壓達到45V以上時電解液會分解生產大量的氣體。e、外部短路外部短路可能由于操作不當,或誤使用所造成,由于外部短路,電池放電電流很大,會使電芯的發熱,高溫會使電芯內部的隔膜收縮或完全損壞,進而造成內部短路,因而燃燒。以上就是磷酸鐵鋰電池燃燒起火的幾個主要原因,采取正確的使用方式,可有效的避免的鋰電池燃燒的幾率。(3)風機倒塌風險風機倒塌一般只會出現在地震、風災等自然災害條件下,風機基礎安裝不牢、材料銹蝕、人為破壞等也可能導致風機倒塌。擬建項目選用技術成熟、質量可靠的風電機組;基礎埋深3.5m左右,并設置48根長約40m的預應力管樁,滿足地基承載力與抗傾伏等變形的要求,因此,非自然因素導致風機倒塌的可能性極小。風機倒塌可能對周邊居民、過往行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還會破壞周圍的林木植被。擬建項目風機布置在平原地帶,距離風機最近的居民點也在300m之外,不會對周邊村莊造成影響。(4)火災風險風電機組發電機、箱式變壓器等各種電氣設備,在外部火源移近、過負荷、短路、過電壓、絕緣層嚴重過熱、老化、損壞等情況下,均可能引發電氣火災。電纜自身故障、機械損傷造成電纜短路或其他高溫物體與電纜接觸時,可能引起電纜著火,且電纜著火后蔓延速度很快,因而使之相連的電氣儀表、控制系統、設備燒毀、釀成重大火災,甚至造成全風電場停產。風電場發生的火災可能對工作人員和儀器設備造成危害,如火災蔓延到周邊荒地植被,將演變成大面積荒地火災,對沿岸植被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2、等級判定根據該項目污染物排放特征、項目所在地區的地形特點和環境功能區劃,按照《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導則》(HJ169-2018)附錄C所規定的方法。當只涉及一種危險物質時,計算該物質的總量與其臨界量比值,即為Q;當存在多種危險物質時,則按下式計算物質總量與其臨界量比值(Q)。式中:q1,q2……qn—每種危險物質的最大存在量,t;Q1,Q2…Qn—每種危險物質的臨界量,t。當Q<1時,該項目環境風險潛勢為I。當Q≥1時,將Q值劃分為:(1)1≤Q<10;(2)10≤Q<100;(3)Q≥100。擬建項目物質數量與其臨界量比值(Q)詳見下表。表4.8-1Q值計算結果一覽表序號原輔材料名稱注油量(t)臨界量(t)q/Q備注1變壓器油126.6925000.051油類物質由表可見,本項目Q為0.051<1,根據導則,本項目環境風險潛勢為Ⅰ。③評價等級根據導則,本項目風險潛勢為Ⅰ,可開展簡單分析。④風險識別施工期環境風險主要包括:施工人員活動引起的荒地火災;運行期環境風險主要包括:變壓器油等可燃物(或易燃物)引起的火災及由此導致的火災、升壓站變壓器發燒故障時變壓器油泄露、風機倒塌等。5.7.2風險防范措施火災風險防范措施1、嚴禁野外生火、亂丟煙頭等可能引發火災的不良行為;在荒地火災高風險時期嚴禁一切野外用火;對進入場區的人員進行必要的監管,對進入場區的人員及車輛進行細致的檢查工作,防止各類火種入區內。2、加強對各種儀器設備的管理并定期檢修,加強對變壓器油的使用管理及監控,及時發現和消除火災隱患。3、建立嚴格的環境管理制度,加強對施工人員和運行管理人員的防火意識和宣傳教育,成立防火工作領導小組,進行定期和隨機監督檢查,發現隱患及時解決,并采取一定的獎懲制度機制,對引起火災的責任者追究行政和法律責任。風機發電機儲油箱、升壓站變壓器事故泄露風險防范措施風力發電機組等設備在事故情況下檢修,需要將發電機油排出檢修,可能產生一定的油污染。因此,在風機儲油箱下設容積相當的接油盤,污油排入接油盤,定期回收處理,避免事故廢油對外部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升壓站站區內設置有效容積67m3的事故油池,配套集油坑、排油槽,用于事故狀態下變壓器油暫存;同時,按照《火電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規范》(GB50299-2019)的規定,在主變附近放置磷酸銨鹽推車式干粉滅火器及設置1m3消防砂池作為主變消防設施。風機倒塌風險防范措施在最近道路的風機下方設立阻擋和禁止攀爬的警示標志及相關說明,避免周邊居民、行人因好奇進入導致意外發生。5.7.3應急預案為有效預防和控制設備設施出現意外故障或操作者出現錯誤造成含油廢水泄漏,按照“預防為主”的方針和“統一指揮、協調配合、有條不紊、減少危害”的原則,制定相應的安全應急預案。1、應急處置管理機構項目應成立由總經理負責,各科室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應急事故處置指揮部,其主要職責如下:(1)制定事故應急處置預案;(2)建立異常事件的預警系統;(3)組建本公司的應急處置隊伍,組織培訓演習,督促檢查和做好各項救援準備工作;(4)發布和解除應急處置命令,協調指揮應急處置隊伍和應急救援行動;(5)設立告知制度,及時組織人員疏散并向上級報告和向相關單位通報應急處置情況;(6)組織調查事故發生原因,總結應急處置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并做好善后工作;(7)建立事故環境影響消除的審核制度。2、事故應急處置預案為有效預防和控制設備設施出現意外故障或操作出現錯誤造成含油廢水泄漏,按照“預防為主”的方針和“統一指揮、協調配合、有條不紊、減少危害”的原則,制定相應的安全應急預案。項目應成立相應的負責人,專門對風機正常運行管理,收集更換的廢棄的變壓器油。項目運營過程中加強風電場的現場巡視,及時發現風機運行的是否正常,其使用的機油是否存在外泄的現象,并制(修)定系統規范的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同時建立異常事件的預警系統。設立告知制度,及時組織人員疏散并向上級報告和向相關單位通報應急處置情況。5.7.4環境風險結論本項目具有潛在的火災危險性,因此,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等必須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置、嚴格執行國家的防火安全設計規范,提高操作人員的素質和水平,避免或減少事故的發生。在嚴格落實本報告的提出各項事故防范和應急措施,加強管理,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發生的環境風險。且一旦發生事故,也可將影響范圍控制在較小程度之內,減小損失。本項目環境風險影響可控,風險水平可接受。5.8電磁環境影響預測評價本工程新建110kV戶外升壓站,建設1臺主變容量為120MVA主變壓器。項目涉及的35kV集電線路屬于電磁輻射豁免水平,其產生的電磁環境影響較小。因此,本次評價僅對升壓站的電磁環境影響進行評價。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輸變電》(HJ24-2020)的規定,本項目電磁環境影響評價為二級。本次評價對新建升壓站采取選用相似類型變電站進行類比檢測的方法進行分析和評價工程投運后產生的電磁環境影響。1、類比對象選擇原理①電荷或者帶電導體周圍存在著電場;有規則地運動的電荷或者流過電流的導體周圍存在著磁場。亦即電壓產生電場,電流產生磁場。②工頻電場強度和工頻磁感應強度隨距離衰減很快,是工頻電場強度和工頻磁感應強度作為感應場的基本衰減特性。根據以上理論,工頻電場強度主要取決于電壓等級及關心點與源的距離,并與環境濕度、植被及地理地形因子等屏蔽條件相關;工頻磁感應強度主要取決于電流等級及關心點與源的距離。變電站電磁環境類比,從嚴格意義上講,具有相同的變電站型式、完全相同的設備型號(決定了電壓等級及額定功率、額定電流等)、布置情況(決定了距離因子)和環境條件是最理想的,即不但有相同變電站形式、主變壓器數量和容量,而且一次主接線、布置情況及條件也相同。但是要滿足這樣的條件是很困難的,要解決這一實際困難,可以根據在關鍵部分相同,達到進行類比的條件。所謂關鍵部分即主要的工頻電場、工頻磁感應強度產生源。對于變電站圍墻外的工頻電場,要求最近的高壓帶電構架布置一致、電壓相同,此時就可以認為具有可比性;同樣對于變電站圍墻外的工頻磁感應強度,也要求最近的通流導體的布置和電流相同才具有可比性。實際情況是,工頻電場的類比條件相對容易實現,因為變電站主設備和母線電壓是基本穩定的,不會隨時間和負荷的變化而產生大的變化。但是產生工頻磁感應強度的電流卻是隨負荷變化而有較大的變化。根據以往對諸多變電站的電磁環境的類比監測結果,變電站周圍的工頻磁感應強度遠小于100μT的限值標準,因此本工程主要針對工頻電場選取類比對象。2、類比對象的選擇為預測本項目運行后產生的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對周圍環境影響,選取電壓等級、容量和主接線形式、建設規模與本工程大致相同的110kV變電站作為類比對象。本次評價選取具有1臺120MVA戶外式主變的蕪湖發電廠獨立儲能擴建項目110kV升壓站作為類比對象進行電磁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該升壓站電磁環境監測單位為合肥鑫鼎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監測時間為2023年12月20日。蕪湖發電廠獨立儲能項目110kV升壓站與本工程的類比條件見下表。表5.8-1本工程與類比升壓站工程類比條件一覽表項目名稱蕪湖發電廠獨立儲能擴建項目110kV升壓站(類比)本工程升壓站可比性分析電壓等級110kV110kV一致主變布置戶外布置戶外布置一致主變容量1×120MVA1×120MVA一致110kV配電裝置戶外GIS戶外GIS一致圍墻內占地面積2736m27200m2本項目占地面積更大,環境影響更小周邊環境蕪湖市鳩江區,周邊主要為農田及空地淮南市謝家集區,周邊主要為農田周邊環境類似運行工況主變運行電壓已達到設計額定電壓等級,正常運行//類比升壓站平面布置情況見圖5.8-1。圖5.8-1類比升壓站平面布置圖圖5.8-2類比項目總平面布置圖本工程110kV升壓站采用戶外布置,建設主變壓器1臺,主變容量為1×120MVA。本次類比的蕪湖發電廠獨立儲能項目110kV升壓站主變布置形式、主變容量、配電裝置與本工程一致,升壓站總占地面積比本工程小,已達到設計額定電壓等級正常運行。通過綜合分析,用蕪湖發電廠獨立儲能項目110kV升壓站類比本工程110kV升壓站是可行的。3、類比監測結果①監測期間氣象情況環境溫度:晝間1~2℃、夜間-2℃;環境濕度:晝間47%~55%、夜間75%~76%;風速:晝間1.0~1.5m/s、夜間0~0.5m/s;天氣:晴②監測期間運行工況表5.8-2蕪湖發電廠獨立儲能項目110kV升壓站運行工況工程名稱電壓U(kV)電流I(A)有功功率P(MW)無功功率Q(Mvar)升壓站112~1146.5~256-49.67~27.22-7.7~7.7③測量結果類比升壓站工頻電場和工頻磁場類比測量結果表5.8-3和表5.8-4。表5.8-3110kV升壓站四周監測點電磁環境監測結果序號測點位置測量結果工頻電場強度(V/m)工頻磁感應強度(μT)1110kV升壓站東側圍墻外5m處103.40.0412110kV升壓站南側圍墻外5m20.20.0363110kV升壓站西側圍墻外5m7.20.0444110kV升壓站北側圍墻外5m8.10.047控制限值4000100從監測結果可以看出,類比升壓站四周圍墻外5m處工頻電場強度平均值范圍為(8.1~103.4)V/m,工頻磁感應強度均值范圍為(0.036~0.047)μT。根據監測結果,蕪湖發電廠獨立儲能項目110kV升壓站周圍工頻電場、工頻磁場測值均符合工頻電場4000V/m和工頻磁場100μT的控制限值要求。綜上所述,根據本工程升壓站現狀監測結果及蕪湖發電廠獨立儲能項目110kV升壓站的類比監測數據,本工程110kV升壓站建成運營后,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均能滿足《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要求中工頻電場強度標準限值4000V/m,工頻磁感應強度標準限值100μT的要求。
6環境保護措施及可行性論證6.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6.1.1廢水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產生的廢水包括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兩部分。生產廢水主要為生產生活區進入車輛及施工機械沖洗洗水,含有少量的油污及泥沙,經隔油沉淀后用于沖洗機械車輛或灑水抑塵。生活污水主要是施工生產生活區施工隊伍生活,施工期生活污水依托周邊農戶廁所收集,不外排。為防止施工期廢水污染區域地表水,施工期主要廢水防治措施如下:1、風機點位基礎施工及場地道路區施工現場(1)施工機械須嚴格檢查,防止油料泄漏,并盡量選用先進的機械設備,以有效地減少跑、冒、滴、漏及機械維修次數,從而減少含油污水的產生量;(2)臨時堆放建筑材料,需采取氈布覆蓋,避免雨水沖刷;(3)施工期間可能會涉及到備用柴油發電機設備,要注意加強對柴油發電機設備對環境影響的保護工作,對設備所用到的柴油嚴格控制管理,避免柴油泄漏到沿線水體中,造成地表水污染。應該將設備設置在遠離村莊和水體的路段,對設備產生的油污及時回收處理;(4)場內道路施工產生的少量棄方,采用就地攤平,須壓實,并及時植被恢復,減少雨水沖刷,引起水土流失;(5)風機施工場地四周設置截排水溝,末端配備沉淀池,靠近溝渠附近場內道路兩側開挖排水邊溝,排水口配套沉淀池;(6)禁止在河道內清洗機械設備,禁止將建筑垃圾及土方堆放在河道沿岸,并在沿岸設立標志牌;(7)河道附近施工場地施工產生的廢水應進行收集,設置臨時沉淀池處理后用于現場抑塵,不外排,避免廢水排放對周邊水體的影響;(8)沿升壓站區道路設置雨水口收集雨水,建筑物、道路、電纜溝等分割的地段也設置雨水口匯集雨水,經地下設置的雨水管線,有組織將水排至站外天然溝渠;剝離表土的堆場最大堆高控制在3m以下,周邊設袋裝土攔擋,邊坡及平臺彩條布覆蓋,四周設截排水溝及末端沉沙池。2、施工生生活區(1)施工機械、車輛等應集中沖洗,施工生產生活區場地采用水泥硬化,設置截排水溝、隔油池、沉砂池(20m3),對施工機械沖洗及維修產生的廢水進行收集處理,機械車輛沖洗及灑水抑塵對水質要求不高,施工廢水處理后用于沖洗機械車輛或灑水抑塵。(2)施工建筑材料須集中堆放,并采取一定的防雨措施,如水泥、石灰、砂子采取覆蓋或者入棚;及時清掃施工運輸過程中拋灑的建筑材料,以免這些物質被雨水沖刷。(3)應對施工生產生活區職工的生活污水進行收集,采用化糞池預處理,經處理后的廢水用于農肥。(4)在施工生產生活區周圍開挖簡易排水溝及沉沙池,來水經沉沙池沉淀后回用;施工結束后,對本區進行表土回覆。圖5.1-1施工廢水處理措施示意圖6.1.2廢氣污染防治措施項目施工期的廢氣主要為運輸車隊、施工機械(推土機、攪拌機、吊車等)等機動車輛運行時排放的尾氣。本評價參照《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揚塵污染防治規定》和《淮南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等,要求建設單位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治施工揚塵。1、場內揚塵防治措施1)強化揚塵污染防治責任,嚴格實行網絡化管理,施工企業要在開工前制定建筑施工現場揚塵控制措施。2)施工現場設置灑水降塵設施,特別是運輸道路,安排專人定時灑水降塵。3)施工現場均按照“六個百分之百”施行,即施工現場周邊采取100%圍檔、物料堆放100%覆蓋、土方開挖100%濕法作業、施工現場地面100%路面硬化、出入車輛100%沖洗、渣土車輛100%密閉運輸,場內道路、加工區實施混凝土硬化。硬化后的地面,不得有浮土、積土,裸露場地應當采取覆蓋或綠化措施。4)施工現場使用商品混凝土和預拌砂漿,攪拌混凝土和砂漿采取封閉、降塵措施。5)施工現場土方開挖后盡快完成回填,不能及時回填的場地,采取覆蓋等防塵措施;砂石等散體材料集中堆放并覆蓋;落實好物料堆場防風抑塵措施。6)渣土等建筑垃圾集中、分類堆放,嚴密遮蓋,嚴禁高處拋灑。7)施工現場禁止焚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8)運進或運出工地的土方、砂石建筑垃圾等易產生揚塵的材料,應采取封閉運輸。2、場外運輸揚塵防治1)運輸方式:運沙、石、水泥等的車輛加蓋篷布,防止沿途灑落;2)車輛低速禁鳴。3、運輸時間:選擇車流、人流較少的時間進行物料運輸。4、施工期應對沿線進行固化,對風機基座開挖的土方回填后剩余的沙土必須就近填入土坑壓實,平整后的土丘必須進行壓實和必要的工程措施使土丘盡快恢復植被,減少風蝕強度和沙丘流動,同時在大風天禁止施工。5、在施工期間要定時進行灑水作業,尤其是基礎施工的挖土與填充時更應如此,在料場周圍及基礎施工現場經常灑水,以減輕二次揚塵的污染。運輸石灰、中砂、水泥等粉狀材料的車輛應覆蓋蓬布,以減少撒落和飛灰;臨時棄土應及時外運,臨時貯存時應定點堆放,并進行灑水。6、施工生產生活區四周設置不低于1.8m高圍墻;施工建筑材料須集中堆放,并采取一定的防止風蝕揚塵措施,如水泥、石灰、砂子采取覆蓋或者入棚,采取防塵覆蓋措施。7、運輸散體材料,清運余土和建筑垃圾要封閉、覆蓋嚴密,防治遺灑飛揚。8、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內應當專門設置集中堆放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場地,并在48小時內完成清運,不能按時完成清運的建筑垃圾,應采取圍檔、遮蓋等防塵措施。不能按時完成清運的土方,裸置3個月以上的,應當采取臨時綠化措施;裸置3個月以下的,應當采取覆蓋、壓實、灑水等壓塵措施。采取以上措施后,項目施工對區域環境空氣的影響在可接受程度,且隨著施工結束,不利影響亦消失。6.1.3噪聲污染防治措施1、加強施工期噪聲監測,發現噪聲污染,及時采取有效的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在進行施工作業時,施工場地應盡量遠離敏感點,并要求施工靠近敏感點一側設置移動性聲屏障,降低項目施工噪聲對周邊敏感點造成的不利影響。2、夜間禁止施工,采用的機械設備噪聲值需滿足《環境噪聲與振動控制工程技術導則》(HJ2034-2013)以及行業相關技術規范推薦值要求,對超過國家標準的機械應禁止其入場施工,施工過程中還應經常對設備進行維修保養,避免由于設備性能變差而導致噪聲增加,對產生振動的環節進行加固或改造,對振動較大的設備可使用減振機座;對于施工期間的材料運輸、敲擊、人的喊叫等施工聲源,要求施工隊通過文明施工、加強有效管理加以緩解。3、在利用現有道路運輸施工物資時,應合理選擇運輸路線,禁止夜間和午休運輸;在途經村莊時,應減速慢行,需新修筑的便道應盡量遠離村鎮等。4、建設單位應對施工承包商的運輸路線提出要求,要求承包商必須提供建材運輸路線,并請環保監理或環保專業人員確認施工路線在減緩噪聲影響方面的合理性。建設單位根據確定后的運輸路線進行監督,并可聯合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加強監督力度。5、由于升壓站、施工生產生活區距離朱馬店鎮較近,施工期機械噪聲可能對其造成影響。因此對施工生產生活區和升壓站施工期噪聲源須采取一定治理措施,因此要求施工生產生活區四周設置圍墻,鋼筋加工和木材加工入棚;且要求工棚靠近東側,升壓站四周設置圍墻等措施,確保敏感點聲環境達標。6、合理布置施工平面和施工的順序,充分利用地形對噪音的阻隔作用,調整作業工時,減少噪聲對周邊環境敏感點的影響。6.1.4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本項目施工期產生的固廢主要為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棄土。施工生產生活區生活垃圾設置垃圾收集池,由朱馬店鎮環衛部門統一清運、統一處置;由于本項目土方縱向調用,挖填平衡,無棄方產生,為防止和減少施工期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影響,建議采取如下措施:1、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對開挖出的土石方的規范的管理和處理,要充分利用土石方,確保土石方得到有效利用。2、施工車輛運輸散體物和廢棄物時,運輸車輛必須做到裝載適量,需要穿越施工場地外區域的車輛應加蓋遮布,出工地前做好外部清洗,沿途不漏泥土、不飛揚。3、對有揚塵的廢物,采用圍隔的堆放方法處置;對磚瓦等塊狀和顆粒廢物,可采用一般堆存的方法處理,但一定要將其最終運送到指定的場地。4、對于施工垃圾、維修垃圾,要求進行分類和處理,其中可利用的物料,應重復利用或收購,如紙質、木質、金屬性和玻璃質的垃圾可供收購站再利用;對不能利用的,應按要求運送到指定地點。5、對于人員活動產生的分散垃圾,除對施工人員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外,也應設立一些分散的小型垃圾收集器,如廢物箱等,并派專人定時打掃清理。6.2運營期污染防治措施6.2.1廢水污染防治措施本項目營運期產生的廢水主要為升壓站工作人員的生活污水,升壓站的生活污水經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用A/O工藝+過濾工藝)處理后,定期清掏用于站區綠化,不外排,不會對地表水環境造成影響。經調查,國內先有不少公路服務區已建成中水回用設施并投產使用,例如河南省鄭盧高速公路少林服務區為采用A/O工藝+過濾工藝,自2014年初運營以來,處理效果穩定,根據2015年9月至10月對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進行的跟蹤監測可知(引自文獻《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處理回用研究》,簡麗等,公路[J],2016,5:199-203),整套裝置對COD的去除率在92%左右,出水COD的基本穩定在45mg/L以下;對BOD5的去除率略高于COD的,接近95%,出水BOD5穩定在10mg/L以下;對SS的去除率接近99%,出水SS在10mg/L以下;對氨氮的去除率接近95%,出水氨氮在7mg/L以下,生化處理出水完全可以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20)中城市綠化相關標準(BOD5濃度10mg/L、氨氮濃度8mg/L)的要求。根據《安徽省行業用水定額》(DB34/T679-2019)表8服務業、建筑業及生活用水定額表,綠地綠化用水定額為0.9m3/(m2·a),升壓站綠化面積(包括站內生活區、站外紅線退讓區和進站道路兩側綠化)約700m2,則綠化用水量為630m3。而生活污水量僅為341.275t/a,可完全被站區綠化消納。為保證雨季生活污水完全回用,與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同步建設一個30m3的回用水池,能夠滿足一個月的生活污水暫存(28.44t)。從上述分析可知,從出水水質、消納情況和暫存能力等方面分析,本項目升壓站生活污水經地埋式一體生化污水處理裝置處理后用于站區綠化是可行的。6.2.2廢氣污染防治措施風電場工程運行期無廢氣污染物產生。升壓站的辦公區食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慢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
- 2025年甲基六氫苯酐項目發展計劃
- 2025年加工羽毛(絨)項目建議書
- 2025年高性能傳輸線纜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電視制式轉換器項目發展計劃
- 2025年動態心電圖監測系統設備合作協議書
- 2025年汽車內外飾件項目發展計劃
- 2025年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申請報告: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分配機制研究
- 智能投顧平臺風控合規運營風險管理策略與合規執行風險預警系統應用報告
-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數據治理在2025年的創新路徑與挑戰應對策略分析
- 四年級上冊 口算題 1000題
- 九上道法知識點梳理(全冊)-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必備知識梳理總結(部編版)
- YB/T 5202.1-2003不定形耐火材料試樣制備方法第1部分:耐火澆注料
- GB/T 700-2006碳素結構鋼
- GB/T 41419-2022數字化試衣虛擬人體用術語和定義
- GB/T 24218.1-2009紡織品非織造布試驗方法第1部分:單位面積質量的測定
- GB/T 1633-2000熱塑性塑料維卡軟化溫度(VST)的測定
- 《病毒學》(研究生)全冊配套完整課件
- 第十七章其他熔化焊接與熱切割作業課件
- 腧穴總論 2特定穴課件
- 數顯壓力表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