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與環境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2024黑、吉、遼,4,2分)關于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清潔能源的使用能夠降低碳足跡B.在近海中網箱養魚不會影響海洋生態系統C.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往往與人類活動有關D.水泥生產不是導致溫室效應加劇的唯一原因答案B清潔能源的使用可以減少碳的排放,能夠降低碳足跡,A正確;在近海中網箱養魚,產生的魚糞、未食用完的餌料和使用的一些化學藥品等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B錯誤;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環境污染等,這些問題往往與人類的活動有關,C正確;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燃燒以及水泥的生產等會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溫室效應加劇,故水泥生產不是導致溫室效應加劇的唯一原因,D正確。(2024廣東,1,2分)“碳匯漁業”,又稱“不投餌漁業”,是指充分發揮生物碳匯功能,通過收獲水產品直接或間接減少CO2的漁業生產活動,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踐行“大食物觀”的舉措之一。下列生產活動屬于“碳匯漁業”的是()A.開發海洋牧場,發展深海漁業B.建設大壩魚道,保障魚類洄游C.控制無序捕撈,實施長江禁漁D.增加餌料投放,提高漁業產量答案A開發海洋牧場,發展深海漁業可以通過收獲水產品將水體中的CO2轉移出水體,A正確;建設大壩魚道和實施長江禁漁,并未輸出水產品,B、C錯誤;依據碳匯漁業又稱“不投餌漁業”判斷,D錯誤。(2024湖北,3,2分)據報道,2015年到2019年長江經濟帶人均生態足跡由0.3212hm2下降至0.2958hm2,5年的下降率為7.91%。人均生態承載力從0.4607hm2下降到0.4498hm2,5年的下降率為2.37%。結合上述數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長江經濟帶這5年處于生態盈余的狀態B.長江經濟帶這5年的環境容納量維持不變C.長江經濟帶居民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態足跡的降低D.農業科技化和耕地質量的提升可提高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承載力答案B生態盈余等于生態承載力高于生態足跡的值,從題意可知,長江經濟帶這5年人均生態承載力高于人均生態足跡,所以處于生態盈余的狀態,A正確;由題意可知,這5年人均生態承載力下降,所以環境容納量降低,B錯誤;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可降低對環境的消耗,減少生態占用,有利于生態足跡的降低,C正確;農業科技化和耕地質量的提升可增加農業產量,提高生態承載力,D正確。(2024北京,15,2分)1961年到2007年間全球人類的生態足跡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1961年到2007年間人類的生態足跡從未明顯下降過B.2005年人類的生態足跡約為地球生態容量的1.4倍C.綠色出行、節水節能等生活方式會增加生態足跡D.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是引導人類利用科技縮小生態足跡的重要基礎答案C據題圖分析可知,從1961年到2007年,全球人類的生態足跡隨著年份的增加而增加,并未明顯下降,A正確;2005年人類的生態足跡約為1.4個地球,所以2005年人類生態足跡約為地球生態容量的1.4倍,B正確;與開車出行相比,綠色出行可減少吸收尾氣所需要的林地面積,減少生態足跡,節水節能也能減少生態足跡,C錯誤;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可引導人類利用科技縮小生態足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D正確。(2023浙江6月選考,2,2分)自從踐行生態文明建設以來,“酸雨”在我國發生的頻率及強度都有明顯下降。下列措施中,對減少“酸雨”發生效果最明顯的是()A.大力推廣風能、光能等綠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通過技術升級使化石燃料的燃燒率提高C.將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廢氣集中排放D.將用煤量大的企業搬離城市中心答案A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化石燃料燃燒時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用綠色能源可以有效減少酸雨蔓延,A正確。(2023浙江1月選考,1,2分)近百年來,隨著大氣CO2濃度不斷增加,全球變暖加劇。為減緩全球變暖,我國政府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CO2排放目標,彰顯了大國責任。下列措施不利于達成此目標的是()A.大量燃燒化石燃料B.積極推進植樹造林C.大力發展風能發電D.廣泛應用節能技術答案A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會增加大氣CO2濃度,不利于達成題述目標;植樹造林可以增加CO2吸收量,大力發展風能發電和廣泛應用節能技術,可以減少CO2的排放量,有利于達成題述目標。(2023湖北,7,2分)2020年9月,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國際社會作出了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某湖泊早年受周邊農業和城鎮稠密人口的影響。常年處于CO2過飽和狀態。經治理后,該湖泊生態系統每年的有機碳分解量低于生產者有機碳的合成量,實現了碳的零排放。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低碳生活和綠色農業可以減小生態足跡B.水生消費者對有機碳的利用,緩解了碳排放C.湖泊沉積物中有機碳的分解會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而加劇D.在湖泊生態修復過程中,適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樣性有助于碳的固定答案B水生消費者可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碳轉化為CO2,增加了碳排放,B錯誤;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可能使湖泊微生物代謝加快,對沉積物中的有機碳分解加快,C正確;適度提高水生植物的多樣性,可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有助于碳的固定,D正確。(2023湖北,9,2分)脅迫是指一種顯著偏離于生物適宜生活需求的環境條件。水楊酸可以減輕脅迫對植物的不利影響。在鎘的脅迫下,添加適宜濃度的水楊酸可激活苦草體內抗氧化酶系統,降低丙二醛和H2O2含量,有效緩解鎘對苦草的氧化脅迫。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水楊酸能緩解H2O2對苦草的氧化作用B.在脅迫環境下,苦草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下降C.通過生物富集作用,鎘能沿食物鏈傳遞到更高營養級D.在鎘的脅迫下,苦草能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維持穩態答案D由題干信息可知,適宜濃度的水楊酸能降低鎘脅迫下苦草體內的H2O2含量,緩解H2O2對苦草的氧化作用,A正確;在脅迫環境下,苦草種群所處的環境條件顯著偏離了其適宜生活的環境條件,苦草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下降,B正確;鎘屬于重金屬,會通過富集作用沿食物鏈積累,生物所處的營養級越高,體內鎘的濃度越高,C正確;由題意可知,在鎘的脅迫下,苦草不能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維持穩態,需要外界進行干預,如可添加適宜濃度的水楊酸來緩解鎘對苦草的脅迫,D錯誤。(2023江蘇,4,2分)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不僅在生態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還顯著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天然林的抵抗力穩定性強,全球氣候變化對其影響不大B.減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溫室效應的形成C.碳循環中無機碳通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D.天然林保護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答案C與樹木品種相對單一的人工林相比,組成成分復雜的天然林群落結構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強,但全球氣候變化也會影響天然林,A錯誤;自然界中,CO2的排放量大于CO2的吸收量會導致溫室效應,減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以減少CO2的排放量,還需要增加CO2的吸收量才可消除溫室效應,B錯誤;碳循環中的無機碳通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C正確;天然林可通過吸收CO2促進碳中和,屬于生物多樣性在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方面的價值,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錯誤。(2022遼寧,2,2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體現了日常生活中減少生態足跡的理念,下列選項中都能減少生態足跡的是()①光盤行動②自駕旅游③高效農業④桑基魚塘⑤一次性餐具使用⑥秸稈焚燒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答案A生態足跡,又叫生態占用,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生態足跡的值越大,代表人類所需的資源越多,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就越大。①可以減少食物浪費情況,③④可以提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故①③④減少了生態足跡;②⑤⑥不僅消耗了資源,同時還產生了很多廢物,增大了生態足跡。(2022浙江1月選考,12,2分)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拯救長江水域的江豚等瀕危物種,我國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下列措施與該計劃的目標不符的是()A.管控船舶進出禁漁區域,以減少對水生生物的干擾B.對禁漁區域定期開展抽樣調查,以評估物種資源現狀C.建立江豚的基因庫,以保護江豚遺傳多樣性D.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以拓展水生動物的生存空間答案D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拯救瀕危物種,而清理淤泥、疏浚河道需要人工和機械的參與,與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的目標不符,故選D。(2021浙江6月選考,1,2分)下列關于大氣層中臭氧的敘述,錯誤的是()A.臭氧能吸收紫外線和X射線B.臭氧減少會導致人類皮膚癌患者增加C.臭氧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D.避免臭氧層破壞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答案C紫外線、X射線等短波輻射可以損傷細胞DNA分子導致細胞癌變,而大氣層中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線、X射線等短波輻射,因此臭氧減少會導致人類皮膚癌患者增加,A、B正確;引起臭氧層破壞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質的使用,C錯誤;減少氟利昂等物質的使用可以避免臭氧層的破壞,這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D正確。(2020浙江7月選考,1,2分)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氣層中會直接導致()A.臭氧層破壞B.酸雨形成C.水體污染D.溫室效應答案A氟利昂等物質的大量排放,會破壞臭氧層。臭氧層被破壞會導致地球上的紫外線輻射增強,使人類患皮膚癌和白內障的概率上升,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等,A正確。(2019海南單科,23,2分)下列關于外來物種入侵的敘述,錯誤的是()A.外來物種入侵會對當地群落的演替產生嚴重的影響B.淡水湖泊中出現的水華現象都是由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C.水葫蘆引入我國后對一些淡水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D.入侵植物進入適宜其生長的地區可影響當地物種的生存答案B本題以基礎判斷的形式考查物種入侵的問題分析,試題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社會責任中保護環境、熱點評價等要素的考查。引入外來物種可能因為缺乏天敵,環境適宜而引起其數量瘋長,破壞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對當地群落的演替產生嚴重的影響,A正確;淡水湖泊中出現的水華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排入等,導致水體中氮、磷含量過高,B錯誤;水葫蘆引入我國后數量瘋長,破壞了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C正確;入侵植物進入適宜其生長的地區可能會影響當地物種的生存,D正確。(2019浙江4月選考,1,2分)下列關于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敘述,錯誤的是()A.臭氧層能降低太空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B.人類活動對大量野生生物的滅絕沒有影響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嚴重干擾答案B本題以基礎判斷的形式考查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試題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對社會責任中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要素的考查。臭氧能夠吸收對人體和生物有致癌和殺傷作用的紫外線,因此臭氧層能降低太空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A正確;人類活動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滅絕,B錯誤;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正確;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嚴重干擾,D正確。(2019北京理綜,5,6分)為減少某自然水體中N、P含量過高給水生生態系統帶來的不良影響,環保工作者擬利用當地原有水生植物凈化水體。選擇其中3種植物分別置于試驗池中,90天后測定它們吸收N、P的量,結果見表。植物種類單位水體面積N吸收量(g/m2)單位水體面積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22.301.70浮水植物b8.510.72沉水植物c14.612.22結合表中數據,為達到降低該自然水體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斷應投放的兩種植物及對該水體的生態影響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結構將保持不變B.植物a和b,導致該水體中的食物鏈縮短C.植物a和c,這兩種植物種群密度會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動方向將改變答案C據表格數據可知,投放植物a和c降低該自然水體中N、P的效果最佳。環保工作者擬利用當地原有水生植物凈化水體,若投放植物a和b(均為浮水植物),由于a和b增多,群落的水平結構將會改變,A錯誤;由于生物種類沒變,因此該水體中食物鏈長度一般不變,群落中能量流動方向一般也不變,B、D錯誤;若投放植物a和c,由于這兩種植物處于不同水層,相互之間競爭較少,且兩者均能吸收較多N、P,因此,這兩種植物種群密度會增加,C正確。(2018浙江4月選考,2,2分)下列屬于防止大氣圈臭氧減少的措施是()A.減少氟利昂的使用B.增加化肥的使用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增加汽車尾氣的排放答案A制冷劑氟利昂的使用,破壞了大氣的臭氧層。其他三項均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但是與臭氧的減少無關。(2017海南單科,19,2分)加強管理后,某自然保護區中過去難覓蹤跡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動物種群得到了恢復。數年后,出現了保護區中的某種大型食草動物經常到保護區外的農田中采食的現象。針對該現象,下列敘述最為合理的是()A.該現象說明野生動物是人類的忠實朋友B.該現象說明人與野生動物形成了和諧相處的關系C.該現象說明野生動物正在積極地尋求人類的幫助D.該現象說明該種動物的種群數量增加,種內斗爭增強答案D該種動物經常到農田中采食,這說明該種野生動物不是人類的忠實朋友,也沒有與人形成和諧相處的關系,A、B錯誤;野生動物經常到農田中采食不是積極地尋求人類的幫助的行為,C錯誤;該現象說明保護區內食物資源不足,該種動物種群數量增加,種內斗爭增強,D正確。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2024北京,10,2分)朱鹮曾廣泛分布于東亞,一度瀕臨滅絕。我國朱鹮的數量從1981年在陜西發現時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萬只以上,其中北京動物園38歲的朱鹮“平平”及其27個子女對此有很大貢獻。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北京動物園所有朱鹮構成的集合是一個種群B.朱鹮數量已達到原棲息地的環境容納量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屬于易地保護D.對朱鹮的保護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樣性答案B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形成的集合就是種群,A正確;環境容納量是一定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根據題干信息不能說明朱鹮數量已達到原棲息地的環境容納量,B錯誤;易地保護是指把保護對象從原地遷出,在異地進行專門保護,如建立植物園、動物園及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等,C正確;加強對瀕危物種的保護,有利于其生存和繁衍,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樣性,D正確。(2024貴州,12,3分)孑遺植物桫欏,在貴州數量多、分布面積大。調查發現,常有害蟲啃食桫欏嫩葉,影響桫欏的生長、發育和繁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桫欏的植株高度不屬于生態位的研究范疇B.建立孑遺植物桫欏的基因庫屬于易地保護C.桫欏有觀賞性屬于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價值D.能量從桫欏流向害蟲的最大傳遞效率為20%答案D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A錯誤;易地保護是指把保護對象從原地遷出,在異地進行專門保護,例如,建立植物園、動物園以及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等,建立桫欏的基因庫不屬于易地保護,B錯誤;桫欏有觀賞性屬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C錯誤。(2024湖北,2,2分)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武夷山國家公園時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根據以上精神,結合生物學知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在國家公園中引入外來物種,有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B.建立動物園和植物園,能夠更好地對瀕危動植物進行就地保護C.規范人類活動、修復受損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發育和穩定D.在破碎化生境之間建立生態廊道,是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重要措施答案B建立動物園和植物園是對瀕危動植物進行的易地保護,B錯誤。(2024·浙江1月選考·5,2分)白頭葉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通過多年努力,其數量明顯增加。下列措施對于恢復白頭葉猴數量最有效的是()A.分析種間關系,遷出白頭葉猴競爭者B.通過監控技術,加強白頭葉猴數量監測C.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白頭葉猴棲息地D.對當地民眾加強宣傳教育,樹立保護意識答案C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護,即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白頭葉猴棲息地。(2023湖北,1,2分)栽培稻甲產量高、品質好,但每年只能收獲一次。野生稻乙種植一次可連續收獲多年,但產量低。中國科學家利用栽培稻甲和野生稻乙雜交,培育出兼具兩者優點的品系丙,為全球作物育種提供了中國智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該成果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B.利用體細胞雜交技術也可培育出品系丙C.該育種技術為全球農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D.品系丙的成功培育提示我們要注重野生種質資源的保護答案A科學家利用栽培稻甲和野生稻乙雜交,培育出兼具兩者優點的品系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A錯誤;利用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獲得的雜種植株具備兩親本的遺傳物質,可能培育出兼具兩者優點的品系,B正確;栽培稻和野生稻雜交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C正確;品系丙的成功培育,提示我們要注重保護野生種質資源,D正確。易混易錯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包括潛在價值、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作為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都屬于直接價值。(2023河北,17,3分)(多選)20大報告指出,需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塞罕壩分布著大面積針葉純林,現計劃引入多種闊葉樹種,把部分純林改造成異齡復層混交林,增加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態功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改造后的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明顯大于間接價值B.營造復層混交林可以提高該群落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C.純林改造為混交林,可增強生態系統的遺傳多樣性D.人為改造森林應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規律答案BCD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明顯大于直接價值,A錯誤;復層混交林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結構,可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B正確;純林改為混交林,群落中生物種類增多,遺傳多樣性增加,C正確;生態工程中,對群落的改造應遵循群落自然演替的規律,使之朝著物種增多、結構復雜的方向演替,D正確。(2022浙江6月選考,1,2分)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關注的問題。下列不屬于生物多樣性的是()A.物種多樣性 B.遺傳多樣性C.行為多樣性 D.生態系統多樣性答案C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而行為多樣性不屬于生物多樣性范疇。(2022廣東,1,2分)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考察時指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國寶,是水庫、糧庫、錢庫,更是碳庫,要充分認識其對國家的戰略意義。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海南熱帶雨林的直接價值體現在其()A.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和凈化水質功能,被譽為“綠色水庫”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發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農業豐產豐收C.形成了獨特、多樣性的雨林景觀,是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資源D.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積累形成碳庫答案C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一般包括三方面:間接價值、直接價值和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潛在價值。間接價值主要體現在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等方面,A、B、D為間接價值,不符合題意;直接價值是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藝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C符合題意。(2022湖北,2,2分)從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角度分析,下列敘述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是()A.工業生產應盡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B.減少農藥、化肥等的使用,發展綠色農業C.經濟和社會發展應最大限度地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D.人類的生產活動必須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和自然資源的穩定性答案C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發展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工業生產應盡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這樣可使自然資源滿足未來幾代人的需要,A項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減少農藥、化肥等的使用,發展綠色農業,可減少污染,B項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應最大限度地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而應注重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C項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人類的生產活動必須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和自然資源的穩定性,D項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2022湖北,3,2分)生態環境破壞、過度捕撈等導致長江中下游生態退化,漁業資源銳減,長江江豚、中華鱘等長江特有珍稀動物瀕臨滅絕。為了挽救長江生態環境,國家制定了“長江10年禁漁”等保護政策,對長江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和修復。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長江魚類資源穩定恢復的關鍵在于長期禁漁B.定期投放本土魚類魚苗是促進長江魚類資源快速恢復的手段之一C.長江保護應在優先保護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D.挽救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動物長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養殖場,進行易地保護和保種答案B保護生物多樣性只是反對盲目地、掠奪式地開發、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實施“長江10年禁漁”等保護政策,并非長期禁漁,A錯誤;定期投放本土魚類魚苗,可提高相應魚類的種群密度,促進長江魚類資源快速恢復,B正確;長江保護應優先進行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C錯誤;挽救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動物長期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護,D錯誤。易混易錯就地保護與易地保護就地保護除了保護區域內的物種,還保護相應的生態環境;而物種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不再適于物種生存后,就只能實行易地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護(最常用的方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2022北京,15,2分)2022年4月,國家植物園依托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園建立,以植物易地保護為重點開展工作。這些工作不應包括()A.模擬建立瀕危植物的原生生境B.從多地移植瀕危植物C.研究瀕危植物的繁育D.將瀕危植物與其近緣種雜交培育觀賞植物答案D易地保護是把保護對象從原地遷出,在異地進行專門保護,措施有建立植物園、動物園、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等,A、B、C不符合題意;利用瀕危植物培育觀賞植物并非保護瀕危植物的有利措施,D符合題意。(2021浙江1月選考,2,2分)我省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木繁茂,自然資源豐富,是高校的野外實習基地。設立該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A.防治酸雨B.保護臭氧層C.治理水體污染D.保護生物多樣性答案D設立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D符合題意。(2021遼寧,15,2分)遼寧省盤錦市的蛤蜊崗是由河流入海沖積而成的具有潮間帶特征的水下淺灘,也是我國北方地區灘涂貝類的重要產地之一,其中的底棲動物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員利用樣方法對底棲動物的物種豐富度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該地底棲動物主要包括濾食性的雙殼類、碎屑食性的多毛類和肉食性的蝦蟹類等。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本次調查的采樣地點應選擇底棲動物集中分布的區域B.底棲動物中既有消費者,又有分解者C.蛤蜊崗所有的底棲動物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D.蛤蜊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大于間接價值答案B本次調查的采樣地點應為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樣方,而不是選擇底棲動物集中分布的區域,A錯誤;題干表明該地底棲動物有濾食性的雙殼類、碎屑食性的多毛類和肉食性的蝦蟹類等,所以底棲動物中既有消費者,又有分解者,B正確;群落指的是同一時間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C錯誤;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明顯大于它的直接價值,D錯誤。(2021北京,15,2分)隨著改革實踐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對我國所有地區、各個領域的長期要求,生態保護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以下所列不屬于生態保護措施的是()A.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計劃B.出臺地方性控制吸煙法規C.試點建立國家公園體制D.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答案B生態保護可指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可以概括為就地保護和易地保護兩大類,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計劃、試點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均屬于就地保護措施,出臺地方性控制吸煙法規屬于公約和立法方面,不屬于生態保護措施,B符合題意。(2021廣東,3,2分)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也持續改善。研究人員對該地區的水鳥進行研究,記錄到146種水鳥,隸屬9目21科,其中有國家級保護鳥類14種,近海與海岸帶濕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鳥的主要棲息地。該調查結果直接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A.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B.種群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C.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D.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答案C從題干中可提取的關鍵信息有“記錄到146種水鳥”“近海與海岸帶濕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鳥的主要棲息地”,由此可判斷前者體現了物種多樣性,后者體現了生態系統多樣性。故選C。(2017江蘇單科,9,2分)江蘇省徐州市多年來圍繞“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實施了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生態效應逐漸顯現。下列有關該生態工程的分析評價不合理的是()A.使物種多樣性程度顯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組成更為復雜C.使生態系統的類型更為多樣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答案D題干信息“生態效應逐漸顯現”,說明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增加,群落的物種組成更為復雜,生態系統多樣性顯著提高,A、B、C合理;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效應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不合理。(2015江蘇單科,14,2分)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物種多樣性的保證B.各種中藥材的藥用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大量引進國外物種是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樹種的天然林比單一樹種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蟲害毀滅答案A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物種多樣性的保證,A正確;各種中藥材的藥用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B錯誤;大量引進國外物種可能會造成生物入侵,使當地生物多樣性降低,C錯誤;混合樹種的天然林比單一樹種的人工林物種豐富、營養結構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強,不容易被病蟲害毀滅,D錯誤。(2024河北,21,2分)我國采取了多種措施對大熊貓實施保護,但在其棲息地一定范圍內依舊存在人類活動的干擾。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如圖所示,大熊貓主要分布于六個山系,各山系的種群間存在地理隔離。回答下列問題:(1)割竹挖筍和放牧使大熊貓食物資源減少,人和家畜屬于影響大熊貓種群數量的因素。采礦和旅游開發等使大熊貓棲息地的部分森林轉化為裸巖或草地,生態系統中消費者獲得的總能量。森林面積減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養等功能下降,這些功能屬于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2)調查結果表明,大熊貓種群數量與和呈正相關。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及自然保護區建設使大熊貓棲息地面積擴大,且資源增多,提高了棲息地對大熊貓的環境容納量。而旅游開發和路網擴張等使大熊貓棲息地喪失和導致大熊貓被分為33個局域種群,種群增長受限。
(3)調查結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和竹林面積最大,秦嶺山系的秦嶺箭竹等大熊貓主食竹資源最豐富,這些環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種群的繁殖能力。據此分析,環境資源如何通過改變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大熊貓種群密度:。
(4)綜合分析,除了就地保護,另提出2條保護大熊貓的措施:。
答案(1)生物(密度制約)減少間接(2)棲息地面積竹林面積食物碎片化(3)豐富的食物資源和適宜的棲息空間利于大熊貓的繁殖,增加出生率,也可以降低種內競爭,減少死亡率,從而提高大熊貓的種群密度;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和竹林面積減小,大熊貓種群繁殖能力減弱,出生率降低,同時種內競爭增強,死亡率增加,導致大熊貓種群密度減小(4)建立大熊貓繁育中心,人工繁育大熊貓,繁育的大熊貓達到一定數量可放歸野外;建立精子庫、基因庫,利用生物技術對大熊貓的基因進行保護;利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術,加強對大熊貓的保護,提高出生率;加強立法、執法、宣傳教育,從而加大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力度,對非法捕獵、販賣大熊貓及其制品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保護大熊貓的生存權益解析(1)人和家畜會與大熊貓競爭食物資源,屬于影響大熊貓種群數量的生物因素,由于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因此也屬于密度制約因素;采礦和旅游開發等導致森林面積減少,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減少,固定的太陽能減少,因此生態系統中消費者獲得的總能量減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養等功能屬于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2)由圖可知,與大熊貓種群數量曲線變化趨勢基本一致的有棲息地面積和竹林面積,說明大熊貓種群數量變化與棲息地面積和竹林面積呈正相關;因此通過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及自然保護區建設使大熊貓棲息地面積擴大和食物(竹林面積)資源增多,從而提高棲息地對大熊貓的環境容納量;根據題意,旅游開發和路網擴張等人類活動導致大熊貓被分為33個局域種群,導致大熊貓棲息地喪失和碎片化。(3)根據題意,棲息地面積和食物資源均會影響種群繁殖能力,即影響種群出生率,則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和竹林面積增大,會提高種群繁殖能力,使出生率上升,同時種內競爭減弱,死亡率減小,從而提高種群密度;若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和竹林面積減小,大熊貓種群繁殖能力減弱,出生率降低,同時種內競爭增強,死亡率增加,從而導致大熊貓種群密度減小。(4)對于保護大熊貓的措施,除了就地保護,還可以易地保護,具體措施詳見答案。(2023湖北,19,16分)我國是世界上雪豹數量最多的國家,并且擁有全球面積最大的雪豹棲息地。巖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對象。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是山地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旗艦物種。隨著社會發展,雪豹生存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威脅因素,如棲息地喪失、食物減少、氣候變化以及人為捕獵等。1972年雪豹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動物。氣候變化可使山地物種棲息地喪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劇。模型模擬預測結果顯示,影響雪豹潛在適宜生境分布的主要環境因子包括:兩種氣候變量(年平均氣溫和最冷月最低溫度),兩種地形變量(海拔和坡度)和一種水文變量(距離最近河流的距離)。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材料信息,寫出一條食物鏈。
(2)如果氣候變化持續加劇,雪豹種群可能會面臨的風險,原因是。
(3)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是(回答一點即可)。根據上述材料,你認為對雪豹物種進行保護的有效措施有和等。
答案(1)草→牦牛→雪豹(或草→巖羊→雪豹)(2)滅絕氣候變化持續加劇,導致雪豹的棲息地喪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劇(3)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奠定了人類文明形成的物質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就地保護易地保護解析(1)巖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對象,食物鏈有草→牦牛→雪豹(或草→巖羊→雪豹)。(2)氣候變化可使山地物種棲息地喪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劇,故若氣候變化持續加劇,會導致雪豹的棲息地喪失等,使其面臨滅絕的風險。(3)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奠定了人類文明形成的物質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可以概括為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和易地保護(建立植物園、動物園以及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等)兩大類。(2023新課標,33,10分)現發現一種水鳥主要在某湖區的淺水和泥灘中棲息,以湖區的某些植物為其主要的食物來源。回答下列問題。(1)湖區的植物、水鳥、細菌等生物成分和無機環境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能量流經食物鏈上該種水鳥的示意圖如下,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其中①是;②是;③是。
(2)要研究湖區該種水鳥的生態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答出3點即可)。該生態系統中水鳥等各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其意義是。
(3)近年來,一些水鳥離開湖區前往周邊稻田,取食稻田中收割后散落的稻谷,羽毛艷麗的水鳥引來一些游客觀賞。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看,游客在觀賞水鳥時應注意的事項是(答出1點即可)。
答案(1)水鳥同化呼吸作用分解者利用(2)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答出3點即可)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提高環境資源的利用率(3)不要近距離接觸水鳥、不能傷害水鳥、不能亂扔垃圾、不能破壞水鳥棲息地、保護水鳥生存空間(答出1點即可)解析(1)消費者攝入的能量可分為同化量與糞便量,同化量可分為呼吸作用散失的熱能與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又可分為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與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定量不定時)。(2)見答案。(3)游客在觀賞水鳥時不能對水鳥的正常生存、活動產生影響,如不能近距離接觸、不能破壞水鳥生存環境、不能傷害水鳥等。(2023海南,19,10分)海洋牧場是一種海洋人工生態系統,通過在特定海域投放人工魚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以實現海洋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持續高效產出,是海洋低碳經濟的典型代表。回答下列問題。(1)海洋牧場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可使某些經濟魚類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海洋牧場實現了漁業資源持續高效產出,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2)人工魚礁投放海底一段時間后,礁體表面會附著大量的藻類等生物。藻類在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屬于,能有效降低大氣中CO2含量,其主要原因是。
(3)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魚礁的區域和未投放人工魚礁的區域出現環境差異,從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現鑲嵌分布,這體現出海洋生物群落的結構。
(4)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是海南省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該牧場某年度重要經濟魚類(A魚和B魚)資源量的三次調查結果如圖。據圖分析,12月沒有調查到A魚的原因可能與其的生活習性有關,4月、8月和12月B魚的平均資源量密度呈趨勢。
(5)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與鄰近海域主要消費者的群落結構指標見表。與鄰近海域相比,該牧場的生態系統穩定性較高,據表分析其原因是
。
群落結構指標不同區域
營養級長度(NR)攝食來源多樣性水平(CR)平均營養級多樣性(CD)三亞蜈支洲島7.606.361.92南海中西部4.913.491.20陵水灣4.664.451.49南沙群島西南部4.303.401.00答案(1)增大直接(2)生產者大量藻類可以吸收CO2進行光合作用,降低大氣中CO2含量(3)水平(4)喜溫上升(5)與鄰近海域相比,該牧場的NR、CR和CD均較高,說明其營養結構復雜,生態系統穩定性較高解析(1)海洋人工生態系統,通過投放人工魚礁等使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提高其環境容納量。輸出的海洋資源,可以食用、觀賞,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2)藻類屬于生產者,其可以利用CO2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降低大氣中CO2的含量。(3)海洋生物呈現鑲嵌分布,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4)通過柱形圖分析,A魚4月、8月能調查到,12月沒調查到可能與其喜溫怕冷發生遷徙有關。B魚4月、8月、12月平均資源量密度呈上升趨勢。(5)具體原因參見答案。(2023遼寧,23,11分)遷徙鳥類與地球上不同生態系統、當地生物多樣性和人類文化的時空關聯,詮釋了“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遼東半島濱海濕地資源豐富,是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遷徙通道中鳥類的重要停歇、覓食地,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義。回答下列問題:(1)遷徙鳥類對遷徙途中停歇、覓食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影響,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是、和。
(2)每年春季,數量巨大的遷徙水鳥在遼寧濱海濕地停歇、覓食,形成“鳥浪”奇觀。此時,該地生物群落體現出明顯的變化。決定該地生物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是。
(3)該地區遷徙水鳥還停歇、覓食于由自然灘涂改造形成的水田和養殖塘等人工環境,這說明保護遷徙的候鳥,并不意味禁止自然灘涂,適度的人類生產活動會(填“提高”或“降低”)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4)在鳥類遷徙通道的覓食地,影響各種鳥類種群數量變化的關鍵生物因素是濕地中的。
(5)為穩定發揮遼寧濱海濕地在鳥類遷徙過程中重要節點的作用,應采取(答出兩點即可)等措施,對該區域濕地進行全面的保護。
答案(1)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2)季節物種組成(3)開發和利用提高(4)食物和天敵(5)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國家公園解析(1)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有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2)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因此每年春季形成的“鳥浪”奇觀使該地生物群落體現出明顯的季節變化。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3)遷徙水鳥在人們適當改造自然灘涂形成的水田和養殖塘等人工環境中停歇和覓食,說明保護遷徙的候鳥并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自然灘涂,合理地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適度的人類生產活動會提高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4)鳥類的食物和天敵是影響其種群數量變化的關鍵生物因素。(5)通過采取建立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等就地保護措施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有效措施。(2022海南,19,10分)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擁有我國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包括霸王嶺、鸚哥嶺、五指山等片區。回答下列問題。(1)海南熱帶雨林具有固碳功能,能夠吸收并固定,有助于減緩全球氣候變暖。
(2)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物種豐富、景色優美,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旅游觀賞價值,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為了保護海南熱帶雨林的生物資源,特別是保護瀕危物種的基因資源,除建立精子庫外,還可建立(答出2點即可)。
(3)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中,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具有較高的間接價值,該價值主要體現為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如固碳供氧、(再答出2點即可)。
(4)生活在霸王嶺片區的中國特有長臂猿——海南長臂猿,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研究發現,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的喪失和碎片化導致其種群數量減少,這是因為。針對棲息地的喪失,應采取的具體保護措施有,以增加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面積;針對棲息地的碎片化,應建立,使海南長臂猿碎片化的棲息地連成片。
答案(1)CO2(2)直接種子庫、基因庫等(3)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等(4)海南長臂猿缺乏繁衍、棲息的場所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解析(1)化石燃料的過度燃燒導致CO2過度排放,是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熱帶雨林能吸收并固定CO2,有助于減緩全球氣候變暖。(2)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稱為直接價值;建立精子庫、種子庫、基因庫,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等等,也是保護瀕危物種的重要措施。(3)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機物、固碳供氧等功能;森林還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調節氣候等功能。(4)海南長臂猿棲息地的喪失和碎片化使其繁衍、棲息的場所減少,從而導致其種群數量減少。大力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和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以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并增加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面積以及使碎片化的棲息地連成片。(2022河北,22,9分)中國丹頂鶴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龍自然保護區,其主要越冬棲息地為蘇北地區。人類在丹頂鶴棲息地分布點及周圍的活動使其棲息地面積減小、生境破碎化。調查結果顯示,蘇北地區丹頂鶴越冬種群數量1991~1999年均值為873只,2000~2015年均值為642只;丹頂鶴主要越冬棲息地中的沼澤地和鹽田相關指標的變化見表。棲息地類型棲息地面積(km2)斑塊數(個)斑塊平均面積(km2)1995年2005年201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沼澤地15029167524274263893.512.151.93鹽田1155110510269821428711.795.173.57回答下列問題:(1)斑塊平均面積減小是生境破碎化的重要體現。據表分析,沼澤地生境破碎化是導致的,而鹽田生境破碎化則是導致的。
(2)在蘇北地區,決定丹頂鶴越冬種群大小的三個種群數量特征是。
(3)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以機制為基礎,該機制的作用是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沼澤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后物種數量減少,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
(4)丹頂鶴的食性特征、種群數量及動態等領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態學問題,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丹頂鶴的這種價值屬于。
答案(1)棲息地面積減小,斑塊數基本不變棲息地面積基本不變,斑塊數增加(2)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3)負反饋相對穩定下降(或降低)(4)直接價值解析(1)據表可知,對于沼澤地來說,1995~2015年,棲息地面積逐年減小,而斑塊數基本不變,使斑塊平均面積逐年減小,導致沼澤地生境破碎化。對于鹽田來說,1995~2015年,棲息地面積基本不變,而斑塊數逐年增加,使斑塊平均面積逐年減小,導致鹽田生境破碎化。(2)可直接決定種群數量大小的數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丹頂鶴的主要繁殖地(決定出生率)在扎龍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而主要越冬棲息地為蘇北地區,故在蘇北地區,決定丹頂鶴越冬種群大小的種群數量特征是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3)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該調節機制能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相對穩定。沼澤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后物種數量減少,營養結構相對簡單,自我調節能力下降。(4)丹頂鶴的食性特征、種群數量及動態等領域的很多未知的生態學問題,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這屬于直接價值。(2022遼寧,23,11分)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要求,增加碳存儲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舉措。被海洋捕獲的碳稱為藍碳,濱海濕地是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的主體。回答下列問題:(1)碳存儲離不開碳循環。生態系統碳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碳元素在和之間循環往復的過程。
(2)濱海濕地單位面積的碳埋藏速率是陸地生態系統的15倍,主要原因是濕地中飽和水環境使土壤微生物處于條件,導致土壤有機質分解速率。
(3)為促進受損濕地的次生演替,提高濕地藍碳儲量,遼寧省實施“退養還濕”生態修復工程(如圖1)。該工程應遵循(答出兩點即可)生態學基本原理,根據物種在濕地群落中的差異,適時補種適宜的物種,以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養殖圩光灘翅堿蓬階段蘆葦階段圖1(4)測定鹽沼濕地不同植物群落的碳儲量,發現翅堿蓬階段為180.5kg·hm-2、蘆葦階段為3367.2kg·hm-2,說明在的不同階段,鹽沼濕地植被的碳儲量差異很大。
(5)圖2是鹽沼濕地中兩種主要植物翅堿蓬、蘆葦的示意圖。據圖分析可知,對促進海岸灘涂淤積,增加鹽沼濕地面積貢獻度高的植物是,原因是
。
圖2答案(1)生物群落非生物環境(2)缺氧較低(3)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答出兩點即可)生態位(4)群落演替(5)蘆葦根系發達,覆蓋度更大或蘆葦的根系比翅堿蓬發達,且地上部分相對較小,有利于保水解析(1)生態系統的碳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復的過程。(2)碳埋藏速率與土壤中碳的來源與去向有關。土壤中碳來源于動植物遺體等,土壤中有機碳可通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成CO2進入大氣中。碳埋藏速率高,說明土壤中碳含量高。濱海濕地單位面積的碳埋藏速率是陸地生態系統的15倍,主要原因是濕地中飽和水環境使土壤中含氧量低,土壤微生物處于缺氧條件,不利于其進行分解作用,導致土壤有機質分解速率較低。(3)生態工程應遵循的生態學基本原理有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等。為加快群落演替速度,適時補種適宜的物種,要考慮該物種與現有物種所處空間位置的差異、種間關系等,即需考慮物種在濕地群落中的生態位差異。(4)鹽沼濕地由翅堿蓬階段到蘆葦階段,優勢物種發生了變化,說明濕地群落發生了演替。(5)圖中蘆葦根系發達,覆蓋度更大,其增加鹽沼濕地面積貢獻度更高。若海岸灘涂淤積,鹽沼濕地面積增加,則說明鹽沼濕地含水量增加,圖中蘆葦根系比翅堿蓬發達,且蘆葦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值較小,有利于保水。(2021廣東,17,10分)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政府在2020年的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于2030年前確保碳達峰(CO2排放量達到峰值),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這是中國向全世界的鄭重承諾,彰顯了大國責任。回答下列問題:(1)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植物等從大氣中攝取碳的速率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釋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維持。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CO2的濃度持續增加,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生態后果主要是。
(2)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獲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別是,消費者通過食物網(鏈)取食利用,。
(3)全球變暖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從全球碳循環的主要途徑來看,減少和增加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要舉措。
答案(1)碳平衡溫室效應加劇,南極冰蓋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對人類和許多生物的生存產生威脅(2)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分解者通過分解生產者和消費者遺體或排出物利用(3)化石燃料的開采和使用綠地面積解析(1)在自然情況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來源主要是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其去路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自養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當來源與去路大致相等時,生態系統可以自我維持碳平衡。大氣中CO2濃度持續增加會加劇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南極冰蓋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進而對人類和許多生物的生存產生威脅。(2)生態系統中不同組分獲取碳元素的方式不同,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以獲取碳元素,消費者通過食物鏈(網)取食獲取有機物中的碳元素,分解者通過利用生產者和消費者遺體和排出物中的有機物獲取碳元素。(3)從全球碳循環的主要途徑來看,一方面要減少化石燃料的開采和使用,另一方面要通過植樹種草增加光合面積從而增加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以此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2021遼寧,23,13分)生物入侵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入侵種一般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繁殖能力和擴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敵,因而生長迅速,導致本地物種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問題:(1)入侵種爆發時,種群增長曲線往往呈“J”型,從環境因素考慮,其原因有(至少答出兩點)。入侵種的爆發通常會使入侵地的物種多樣性,群落發生演替。
(2)三裂葉豚草是遼寧省危害較大的外來入侵植物之一。某銹菌對三裂葉豚草表現為專一性寄生,可使葉片出現銹斑,對其生長有抑制作用。為了驗證該銹菌對三裂葉豚草的專一性寄生,科研人員進行了侵染實驗。方法:在三裂葉豚草和多種植物的離體葉片上分別噴灑一定濃度的銹菌菌液,將葉片靜置于適宜條件下,觀察和記錄發病情況。實驗結果是:。
(3)為了有效控制三裂葉豚草,科研人員開展了生物控制試驗,樣地中三裂葉豚草初始播種量一致,部分試驗結果見下表。組別三裂葉豚草生物量(kg·m-2)第1年第2年第3年A:三裂葉豚草8.0712.2412.24B:三裂葉豚草+銹菌7.656.434.77C:三裂葉豚草+廣聚螢葉甲8.1012.4312.78D:三裂葉豚草+野艾蒿4.894.023.12注:野艾蒿—植物,銹菌—真菌,廣聚螢葉甲—昆蟲分析表中數據可知,除銹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葉豚草的生物是,判斷依據是。
(4)根據研究結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葉豚草入侵但入侵風險較高的區域,可以采取的預防措施是;在已經被三裂葉豚草入侵的區域,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答案(1)食物、空間充裕,沒有天敵降低次生(2)三裂葉豚草的葉片上出現銹斑,其他植物的葉片上沒有銹斑(3)野艾蒿B、D組中三裂葉豚草生物量逐年下降(4)種植野艾蒿噴灑一定濃度的銹菌菌液解析(1)入侵種爆發時,由于食物、空間充裕,沒有天敵,其種群數量常呈“J”型增長。入侵種的爆發通常會使入侵地的物種多樣性下降,群落發生次生演替。(2)某銹菌對三裂葉豚草表現為專一性寄生,給三裂葉豚草和其他植物葉片噴灑一定濃度的銹菌菌液,只有三裂葉豚草的葉片上出現銹斑。(3)表中的實驗數據顯示,給三裂葉豚草噴灑銹菌菌液或與野艾蒿一起種植時都會出現三裂葉豚草生物量逐年下降的現象,故野艾蒿也可用于控制三裂葉豚草。(4)若某區域三裂葉豚草尚未入侵,可以種植野艾蒿預防三裂葉豚草的入侵;若某區域已被三裂葉豚草入侵,可以噴灑一定濃度的銹菌菌液進行控制。(2021北京,17,12分)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著多種海藻和以藻類為食的一種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敵隆頭魚。柏桉藻在上世紀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該水域廣泛分布,數量巨大,表現出明顯的優勢。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進行了系列實驗。(1)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劃分,柏桉藻屬于。
(2)用三組水箱模擬該水域的環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3種本地藻各0.5克,用紗網分區(見圖1);三組水箱中分別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對海藻稱重,結果如圖2,同時記錄水虱的分布。圖1圖2①圖2結果說明水虱對本地藻有更強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斷的依據是:與沒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
。
②水虱分布情況記錄結果顯示,在有水虱的兩組中,大部分水虱附著在柏桉藻上,說明水虱對所棲息的海藻種類具有。
(3)為研究不同海藻對隆頭魚捕食水虱的影響,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別放入相應的實驗材料,一段時間后檢測,結果如圖3(甲、乙、丙為上述本地藻)。圖3該實驗的對照組放入的有。
(4)研究發現,柏桉藻含有一種引起動物不適的化學物質,若隆頭魚吞食水虱時誤吞柏桉藻,會將兩者吐出。請綜合上述研究結果,闡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答案(1)生產者(2)①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顯提高,而本地藻的變化則相反②選擇性/偏好性(3)隆頭魚和水虱(4)因柏桉藻含有令動物不適的化學物質,能為水虱提供庇護場所,有利于水虱種群擴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獲得競爭優勢。因此柏桉藻能夠成功入侵。解析(1)柏桉藻屬于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為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2)①從圖2可以看出,與沒有水虱相比,有水虱的兩組中三種本地藻重量增加值都有所下降,且水虱數量越多,該值下降得越明顯,而柏桉藻正好相反,重量增加值隨著水虱數量增加而增加。②分析題意知,大部分水虱附著在柏桉藻上,說明水虱對所棲息的海藻種類有偏好性。(3)研究不同藻類對隆頭魚捕食水虱的影響時,自變量應為海藻的種類,為控制無關變量,每一組都應放入等量的隆頭魚和水虱,對照組應只放等量的隆頭魚和水虱,不放藻類。(4)從題意可知柏桉藻能夠成功入侵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柏桉藻含有令動物不適的化學物質,往往不被取食,而且其能保護水虱不被隆頭魚捕食,并為水虱提供庇護場所,有利于水虱種群擴大;二是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而不是柏桉藻,有助于柏桉藻獲得競爭優勢。(2019天津理綜,7,10分)在北方農牧交錯帶的中溫帶半干旱區,當農田連續耕作六年后,農作物產量往往下降,棄耕后土地易沙化。對三片棄耕土地分別采取圍封禁牧、人工種植灌木或喬木等恢復措施,灌木、喬木成活后該地自然恢復。十五年后進行調查,結果見表。指標樣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g·kg-1)草本植物種數(種)節肢動物個體數(只·樣本-1)節肢動物多樣性指數*棄耕地(對照)禁牧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喬木林0.260.660.771.370.090.360.420.271.12.62.81.63.19.47.410.00.61.70.81.1*多樣性指數綜合反映豐富度和均勻度據表回答:(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顯的是樣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顯的是樣地,這是該樣地內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結果,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為。
(2)三種恢復措施均可改良土壤,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3)在半干旱地區,節肢動物是物種最豐富和數量最多的類群,在食物網中占據重要地位,其多樣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從生物多樣性角度分析,三種恢復措施中更適宜于中溫帶半干旱區的是。
(4)在中溫帶半干旱區,草原生態系統比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更。
答案(1)人工喬木林人工灌木林互利共生(2)間接(3)圍封禁牧(4)強解析(1)棄耕地的土壤含水量為0.26%,人工喬木林的土壤含水量為1.37%,二者相差最大,所以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顯的是人工喬木林樣地。與棄耕地土壤全氮相比,增加最明顯的是人工灌木林樣地。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為互利共生的種間關系。(2)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價值為間接價值。(3)據題可知,節肢動物的多樣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采取圍封禁牧措施,節肢動物多樣性指數最高,更適宜于中溫帶半干旱區。(4)在中溫帶半干旱區,與農田生態系統相比,草原生態系統物種的數量較多,自我調節能力更強。(2018北京理綜,31,16分)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國某大型水庫曾連續爆發“水華”。為防治“水華”,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時,研究人員依據生態學原理嘗試在水庫中投放以藻類和浮游動物為食的鰱魚和鳙魚,對該水庫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取得了明顯效果。(1)在該水庫生態系統組成中,引起“水華”的藻類屬于。水庫中各種生物共同構成。
(2)為確定鰱、鳙的投放量,應根據食物網中的營養級,調查投放區鰱、鳙的的生物積累量(在本題中指單位面積中生物的總量,以t·hm-2表示);為保證鰱、鳙的成活率,應捕殺鰱、鳙的。
(3)藻類吸收利用水體中的N、P元素,浮游動物以藻類為食,銀魚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由圖可知,將鰱、鳙魚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該水庫后,造成銀魚生物積累量,引起該變化的原因是
。
(4)投放鰱、鳙這一方法是通過人為干預,調整了該生態系統食物網中相關物種生物積累量的,從而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
(5)鰱魚和鳙魚是人們日常食用的魚類。為繼續將投放鰱、鳙的方法綜合應用,在保持良好水質的同時增加漁業產量,以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請提出兩條具體措施。
答案(1)生產者(生物)群落(2)捕食對象/食物捕食者/天敵(3)明顯下降鰱、鳙與銀魚在食物上存在競爭關系(4)比例(5)定期適度捕撈鰱、鳙;定期合理投放鰱、鳙;控制性捕殺鰱、鳙的捕食者;控制人類活動(工業、農業、旅游等)對該水庫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解析(1)引起“水華”的藻類植物為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水庫中各種生物共同構成(生物)群落。(2)為確定鰱、鳙的投放量,應調查投放區上一營養級的生物積累量;為保證鰱、鳙的成活率,還應捕殺鰱、鳙的天敵。(3)銀魚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鰱魚和鳙魚以藻類和浮游動物為食,浮游動物以藻類為食。由題圖數據可知,將鰱、鳙魚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后,銀魚生物積累量減少,這可能與鰱、鳙魚與銀魚在食物上存在競爭關系有關。(4)通過人為調整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的生物積累量的比例,可以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5)根據以上分析,若要在保持良好水質的同時增加漁業產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定期適度捕撈鰱、鳙魚;定期合理投放鰱、鳙魚;控制性捕殺鰱、鳙魚的捕食者(天敵);控制人類活動(工業、農業、旅游等)對該水庫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易錯警示赤潮與水華不同水華是指淡水中由N、P等營養成分增多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赤潮是指海水中由N、P等營養成分增多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生態工程(2024黑、吉、遼,5,2分)弗蘭克氏菌能夠與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進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增強其對旱、寒等逆境的適應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沙棘可作為西北干旱地區的修復樹種B.在礦區廢棄地選擇種植沙棘,未遵循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條件,可為其他樹種的生長創造良好環境D.研究弗蘭克氏菌的遺傳多樣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態修復中的應用答案B沙棘根系發達,耐干旱,適合作為西北干旱地區的修復樹種,A正確;沙棘對旱、寒等逆境的適應性強,在礦區廢棄地生態修復和重建中具有優越性,在礦區廢棄地選擇種植沙棘,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B錯誤;弗蘭克氏菌可與沙棘形成根瘤,進行高效的共生固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為其他樹種的生長創造良好環境,C正確;研究弗蘭克氏菌的遺傳多樣性,可了解弗蘭克氏菌的類群組成,對于擴大利用其與沙棘的共生固氮體系具有積極意義,D正確。(2024湖南,3,2分)濕地是一種獨特的生態系統,是綠水青山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在城市地區建設人工濕地可改善生態環境B.移除湖泊中富營養化沉積物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恢復C.移栽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D.氣溫和害蟲對濕地某植物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有關答案D濕地可以蓄洪防旱、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等,因此在城市地區建設人工濕地可改善生態環境,A正確;移除湖泊中富營養化沉積物,可改善湖泊水質,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生態系統的恢復,B正確;移栽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體現了生物與環境的協調與適應,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C正確;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D錯誤。(2024貴州,11,3分)在公路邊坡修復過程中,常選用“豆科—禾本科”植物進行搭配種植。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邊坡修復優先篩選本地植物是因為其適應性強B.“豆科—禾本科”搭配種植可減少氮肥的施用C.人類對邊坡的修復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D.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屬于分解者答案D依據生態工程所遵循的協調原理,公路邊坡修復優先選用本地植物是因其有較高的生態適應性,A正確;豆科植物可以與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故“豆科—禾本科”搭配種植可減少氮肥的施用,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屬于消費者,B正確,D錯誤;人類通過改良邊坡土壤,選擇種植與邊坡環境相適應的植物,避免了長期而緩慢的演替過程,加快了演替的速度,C正確。(2023北京,11,2分)近期開始對京西地區多個停采煤礦的采礦廢渣山進行生態修復。為盡快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從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對廢渣山治理建議中最合理的是 ()A.放養多種禽畜B.引入熱帶速生植物C.取周邊地表土覆蓋D.修筑混凝土護坡答案C采礦廢渣山上的土壤極其貧瘠,不利于熱帶速生植物的生長,也不適合放養多種禽畜,可取周邊地表土覆蓋,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重建,為植被恢復提供條件,以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較快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A、B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修筑混凝土護坡不利于自然演替的進行,D不符合題意。(2023浙江1月選考,7,2分)在我國西北某地區,有將荒漠成功改造為枸杞園的事例。改造成的枸杞園與荒漠相比,生態系統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防風固沙能力有所顯現B.食物鏈和食物網基本不變C.土壤的水、肥條件得到很大改善D.單位空間內被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明顯增多答案B將荒漠改造為枸杞園的過程中,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植被增多,防風固沙能力提高,土壤的水、肥條件得到改善,單位空間內被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也增多,由于物種的種類發生了改變,因此食物鏈和食物網也發生了改變,B錯誤。(2023湖南,13,4分)(不定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一體化保護有利于提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B.一體化保護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C.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有助于協調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關系D.運用自生原理可以從根本上達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答案D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可增加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使抵抗力穩定性得到提高,A正確;一體化保護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B正確;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有助于縮小生態足跡,協調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關系,C正確;運用自生原理無法從根本上達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還需要遵循整體等原理,D錯誤。(2023遼寧,5,2分)人工防護林具有防風、固沙及保護農田等作用,對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防護林通過自組織、自我調節可實現自身結構與功能的協調B.防護林建設應選擇本地種,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C.防護林建成后,若失去人類的維護將會發生初生演替D.防護林的防風、固沙及保護農田的作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答案A建設防護林屬于生態工程,生態工程以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自我調節功能為基礎,遵循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等生態學基本原理,從而實現自身結構與功能的協調,A正確;生態工程建設選擇物種時應遵循協調原理,盡量選擇適應本地環境的本地種,B錯誤;防護林建成后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C錯誤;防護林可防風、固沙以及保護農田,這體現了其調節生態環境的作用,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錯誤。(2022天津,4,4分)天津市針對甘肅古浪縣水資源短缺現狀,實施“農業水利現代化與智慧灌溉技術幫扶項目”,通過水肥一體化智慧灌溉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落實國家“藥肥雙減”目標,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項目需遵循一定生態學原理。下列原理有誤的是()A.人工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B.項目實施可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與能量循環C.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給予相應的物質投入D.根據實際需要,合理使用水肥答案B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可以循環往復利用,而能量沿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不可循環,B錯誤。(2022江蘇,12,2分)采用原位治理技術治理污染水體,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應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的生態浮床植物可吸收水體營養和富集重金屬B.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取曝氣、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劑及其促生劑等措施C.重建食物鏈時放養蚌、螺等底棲動物作為初級消費者,攝食浮游動、植物D.人為操縱生態系統營養結構有利于調整能量流動方向和提高能量傳遞效率答案A種植的生態浮床植物可以吸收水體中的無機鹽、重金屬,可治理水體污染,A正確;曝氣可以增加水體溶氧量,但菌劑的投放可增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能源貨物包裝管理辦法
- 自助機具運營管理辦法
- 自營項目公司管理辦法
- 菏澤學院印章管理辦法
- 西南大學疫情管理辦法
- 西安疫情降級管理辦法
- 西安高中食宿管理辦法
- 西藏支教資金管理辦法
- 規劃小區建設管理辦法
- 評定機構管理辦法試行
- 閥桿推力、操作扭矩及-美國太平洋算法-閘閥、截止閥
- 全國各省市縣-一覽表
- 暑假假期安全教育 家長會課件
- 02SG518-1-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含04年修改)
- 2021年徐州市小學教師業務能力測試數學試題
-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六年級小升初語文測試卷(8套試卷帶答案解析)
- 2023-2024年全科醫學(正高)考試高頻題庫(歷年考點版)帶答案解析
- 2023年浙江省鎮海中學自主招生數學試卷及答案
- -衛生資格-正高-臨床醫學檢驗-正高-章節練習-臨床血液檢驗-試題(案例分析題)(共408題)
- 多級離心泵故障分析與處理
- YY/T 0870.2-2019醫療器械遺傳毒性試驗第2部分:體外哺乳動物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