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高一質量檢測地理_第1頁
福建省廈門市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高一質量檢測地理_第2頁
福建省廈門市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高一質量檢測地理_第3頁
福建省廈門市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高一質量檢測地理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廈門市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高一質量檢測地理

以下歌詞選段中的“可可托海”和“那拉提”

均是新疆著名的夏季牧場,也是養蜂人“追花釀空”

的理想之地,但兩地氣侯條件差異明顯。圖1示意

可可托海和那拉提的地理位置。完成1-5題。

那夜的雨,也沒能留住你;山谷的風,它陪著

我哭泣。……我愿意陪你翻過雪山穿越戈壁,可你

不辭而別還斷絕了所有的消息.心上人,我在可可

托海等你。他們說,你嫁到了伊犁。是不是因為那

里有美麗的那拉提,還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醉出你

要的甜蜜。氈房外又有駝鈴聲聲響起,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節選)

1.與可可托海相比,那拉提適合“追花釀蜜”的時期

A.出現早,時間長B.出現遲,時間短C.出現早,時間短D.出現遲,時間長

2.可可托海多深溝峽谷,谷坡與谷底間存在小范圍的熱力環流。圖2中能反映”那夜的雨,也沒能

留住你;山谷的風,它陪著我哭泣”的是

3.可可托海的深溝峽谷和歌詞中的“戈壁”分別屬于

A.流水堆積地貌、喀斯特地貌B.流水堆積地貌、風沙地貌

C.流水侵蝕地貌、喀斯特地貌D.流水侵蝕地貌、風沙地貌

4.對可可托海牧羊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是

A.干早災害B.洪澇災害C.臺風災害D.寒潮災害

5.溫帶年降水量40()亳米以上的地區多為森林植被。那拉提的年降水量可達880亳米,其植被卻是

草甸,僅在其周圍山地才有森林分布。推測那拉提未能形成森林植被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時間過長B.土壤養分過少C.冬季氣溫過低D.土壤水分過多

6.河流入海時,攜帶的泥沙會在入海口淤積,形成三角洲。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3種植被類型,

即:①草甸植被(生長在陸地環境中),②以蘆葦為主的植被(生長在淡水環境中),③以赤堿蓬

為主的植被(生長在海水環境中)。該三角洲植被演化的順序是

A.①一②T③B.①T③—②C.③—②T①D.②一①T③

中生代是地質歷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末期發生了物種大滅絕事件。目前普遍認為,6500萬年前

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重要證據是位于墨西哥的奇科蘇盧布隕石坑。該

隕石坑直徑約180千來,深900米。據此完成7~11題。

7.煤是遠古植物遺骸埋在地卜形成的。中生代主要的成煤植物是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C.蕨類植物D.苔辭植物

8.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物種大滅絕的原因最可能是

A.撞擊強烈,沖擊波毀壞地表B.臭氧層破壞,紫外線增強

C.地殼活躍,火山和地震頻繁D.塵埃劇增,光合作用受阻

9.太陽系中存在很多“居心叵測”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主要位于

A.火星和木星之間B.金星和水星之間C.木星和土星之間D.土星和天王星之間

10.在80?120千米的高空,星際空間的固體塊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氣層時因摩擦產生高溫而燃燒,成

為夜空中劃過的流星。流星燒毀后留下的電離氣體柱(流星余跡)具有散射無線電波的特性,可用

1

于傳輸信息。與對流層相比,流星余跡所在的高空

A.空氣密度較大B.空氣對流較強C.云雨現象較多D.大氣壓強較小

II.地球具有一個安全的宇宙環境,受小行星撞擊的概率較低。這主要得益于太陽系的行星

①自轉方向具有同向性②公轉方向具有同向性

③公轉軌道面具有共面性④公轉軌道形狀具有近圓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隨著笫四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腹地的氣侯發生冷暖、干濕變化,許多湖泊周邊出現一圈圈

如同樹木年輪的同心狀湖堤。這些沏堤記錄了湖泊“退縮的足跡”。據此完成12?14題。

12.根據相鄰古湖堤的相對高度.可推測當時的

A.水量變化B.鹽度變化C.水溫變化D.含沙量?變化

13.與現代相比,高原腹地湖泊最高湖堤形成時期的氣候

A.干熱B.干冷C.冷濕D.暖濕

14.為獲悉最高湖堤出現時的氣候特征,還可進一步考察當地的

A.植物種類B.地貌特征C.湖底沉積物D.湖水礦化度

三文魚屬冷水性魚類。我國近岸養殖三文魚成活率低,長期以來主要依靠進口。2018年,我國

首個全潛式大型網箱“深籃1號”在山東日照以東海域下水.并投放來自挪威的三文魚苗。該網箱

可視水溫調整潛水深度.實現了我國三文魚規模化養殖的突破。據此完成15~17題。

15.我國近岸養殖三文魚成活率低,主要是因為

A.受洋流影響小B.海水溫度高C.受海浪影響大D.海水鹽度低

16.夏季,深海網箱調節方向和原因分別為

A.向上,降低水溫B.向上,提升水溫C.向下,降低水溫D.向下,提升水溫

17.與近岸養殖相比,深海養殖的三文魚品質好,主要原因是深海養殖區

A.餌料來源豐富B.海水水質較好C.水域空間廣闊D.海水密度較大

對流層頂高度與對流活動強弱密切相關。圖3示意青藏高原1980~2010年間對流層頂氣壓的月

平均變化。據此完成18?20題。

18.青藏高原地區對流層頂高度最大的月份是

A.2月B.5月C.7月D.12月

19.青藏高原春季對流層頂高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氣勢力增強B.太陽輻射增強

C.植被覆蓋率提高D.大氣降水增多

20.近20年來,青藏高原對流層頂高度呈上升趨勢。

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化石燃料使用增多B.途經航空班次增多C.地表植被密度增大D.人工降雨頻率增大

甲烷氣體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6倍。研究發現,北冰洋中凍結的甲炕沉積

物已開始釋放氣體,日前這些氣體大部分溶于水中,正在緩慢向大氣排放。圖4示意北極地區大氣

受熱過樣。據此完成21~23題。

21.該現象直接改變大氣的

A.成分B.運動形式C.垂直分層D.臭氧含量

22.該現象對北極地區氣溫的影響及其原理分別是

A.氣溫降低,①減弱B.氣溫降低,②增強

C.氣溫升高,③減弱D.氣溫升高,④增強

23.該現象影響最明顯的季節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

東北平原的黑土表層疏松,底層黏重,腐殖質層較厚,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黑土分布區年平

2

均氣溫-0.5~5℃。冬季,裸露的黑土易受風蝕。東北某地農民采用免耕方式,將秸稈碾碎還田,

覆蘭地表,以實現黑土的保護與改良。據此完成24~25題。

24.天然黑土腐殖質層較厚的原因是

A.成土母質中有機質含量高B.典型的植被為落葉闊葉林

C.水分含量高,淋溶作用強D.有機質枳累量超過分解量

25.與傳統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土壤

①增加土壤水分②提高土壤透氣性③增加土壤礦物質④增加土壤有機質

A.①③B.②③C.①④D.??

為了探究土埃顆粒與透水性的關系,森特設計了一組對照實胎:在4個漏斗中分別裝入等量的

甲、乙、丙、丁土填樣品(表1),再倒入等量的純凈水;靜置3分鐘后,觀察滴入錐形瓶中的水

量。實臉裝置與結果如圖所示。Z628土.

打漏斗砂粒粉粒黏粒

哆?麒樣品占比(%)占比(%)點比(%)

甲9055

乙801010

形瓶

丙353530

「T5590

A.土壤種類和加入漏斗的水量B.土壤種類和錐形瓶中的水量

C.錐形瓶中的水量和土壤種類D.加入漏斗的水量和錐形瓶中的水量

27.根據以上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A.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B.粉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C.黏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D.土壤透水性的高低與顆粒關系不大

28.乙土壤樣品取自天然草坪,該草坪在一般的降水條件下不會積水,后被開發作足球場。若干年

后,即使降水量不大,這里也會產生積水。以下對這一變化最合理的解釋是

A.草坪日常維護,雨水不易下滲B.地下水位升高,積水難以下滲

C頻繁踩踏導致土壤緊實,卜滲減少D.草坪生長茂盛,將雨水蓄枳在地表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并非一塊整體,而是由若干板塊拼合而成。研究發現,人洋板

塊拉張致使地下碳酸鹽上涌,至地表分解釋放出二氧化碳。泥盆紀至石炭紀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濃

度整體呈下降趨勢。據此完成29~30題。

29.碳酸鹽主要位于地球內部圈層中的

A.地殼B.巖石圈C.地幔D.地核

30.泥盆紀至石炭紀期間

A.太陽輻射減弱B.地面輻射增強C.大氣逆輻射減弱D.大氣削弱作用增強

3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湖北省恩施大峽谷地處亞熱帶季風氣促區,擁有天坑、石柱群等多種地貌景觀,吸引了大量地

學研究者與攀巖愛好者。某年8月,某探險隊進入恩施大峽谷,開展地理野外考察。圖6為考察的

一處天坑等高線地形圖。

(I)描述該天坑的地勢特往。(4分)

(2)繪制圖6中A—B線的地形剖面圖。(4分)

(3)攀巖是一種攀爬天然巖石峭壁的體育運動。請從甲、乙,丙中選擇一處最適宜開展攀巖運動的

地段,并說明理由。(4分)

(4)指出探險隊在圖示營地可能遭遇的地質災害,并簡述相應的自救措施。(4分)

考察還發現,恩施大峽谷的石柱群(圖7)與此前在貴州省所見的喀斯特孤峰(圖8)景觀差異

顯著。

3

(5)簡述圖示石柱群與孤峰地貌景觀特征的差異。(4分)

3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送王都”是閩南沿海和馬來西亞等地祈求海上平安,

漁事興旺的傳統民俗活動,表達了沿海先民對海洋的敬畏與感

恩之情,2020年12月17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

物質文化遺產”O

(1)“送王船”的最后環節“王船焚燒”通常選擇在海水退

潮時,說明沿海先民已充分認識并利用潮汐規律。列舉2項沿

海先民利用潮汐規律從事的農業活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