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與疾病_第1頁
腸道微生態與疾病_第2頁
腸道微生態與疾病_第3頁
腸道微生態與疾病_第4頁
腸道微生態與疾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腸道微生態與疾病腸道微生態與神經系統/精神類疾病自閉抑郁阿爾茲海默帕金森作用機制直接作用于神經元、大腦

序號

關鍵腸道菌群

作用機制

對機體的影響

相關疾病

文獻支持通過神經遞質通過HPA軸通過菌群代謝物入血作用機制直接作用于神經元、大腦

序號

關鍵腸道菌群作用機制

對機體的影響

相關疾病

文獻支持通過神經遞質通過HPA軸通過菌群代謝物入血腸道微生態與自閉癥①抑郁患者的腸道內,雙岐桿菌、普氏菌、脫硫弧菌屬相對豐度降低②使用MTT治療后,臨床評估顯示ASD行為癥狀有所改善,并在結束治療后的8周保持顯著的改善。③這種通過探索性改變腸道微生物、延長持續時間的治療方案是一種潛在的改善自閉癥的有效方法。MicrobiotaTransferTherapyaltersgutecosystemandimprovesgastrointestinalandautismsymptoms:anopen-labelstudy.Microbiome.2017.DOI:10.1186/s40168-017-0242-1腸道微生態與抑郁①嚴重抑郁癥患者的腸道內,擬桿菌、放線菌、朊細菌相對豐度增加,厚壁菌門與減少②有趣的是,男性抑郁患者和女性抑郁患者的腸道菌群結構無統計學差異③患有經常性焦慮的患者體內,直腸真桿菌、毛螺菌屬、薩特氏菌屬顯著減少Theroleofinflammationandthegutmicrobiomeindepressionandanxiety.JNeuroRes.2019.

DOI:10.1002/jnr.24476腸道微生態與帕金森①帕金森患者腸道菌群中,毛螺菌科豐度降低、乳桿菌屬和阿克曼式菌屬和雙歧桿菌屬豐度升高②發現了明顯的COMT抑制劑、抗膽堿能藥和卡比多巴/左旋多巴的臨界信號③差異代謝物參與了共26條生物過程,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謝,能量代謝,脂質代謝,輔因子的代謝和維生素代謝,異生素的生物降解和代謝。Parkinson’sDiseaseandParkinson’sDiseaseMedicationsHaveDistinctSignaturesoftheGutMicrobiome.Movementdisorders.2017.

DOI:10.1002/mds.26942腸道微生態與阿爾茲海默癥①阿爾茲海默癥患者腸道中,直腸真桿菌、脆弱擬桿菌、厚壁菌門、雙歧桿菌屬豐度下降,擬桿菌門、埃希氏菌、志賀氏菌豐度上升②補充基于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益生菌可改善AD患者的認知,感覺和情緒功能。③某些草藥產品,特別是飲食多酚,已經證明能夠恢復腸道微生態失調,因此,它們的益生元作用可以有效地抵抗其自由基清除或細胞應激反應增強的活動的發作。Alzheimer’sdiseaseandgutmicrobiotamodifications:Thelongwaybetweenpreclinicalstudiesandclinicalevidence.2017.PharmacologicalResearch.DOI:10.1016/j.phrs.2017.12.0091043-6618病種菌種分類水平變化肝硬化厚壁菌門上調葡萄球菌科上調腸桿菌科上調腸球菌科上調雙歧桿菌下調乳桿菌下調YanfeiChen.etal.scientificreport.2016,6:34055魯冰潔,臨床肝膽病雜志,2018,11.037病種菌種分類水平變化非酒精性脂肪肝鎵桿菌屬上調鏈球菌上調腸桿菌科上調CyrielleCaussy.etal.Natcom.2019,10:1406腸道微生態與肝病1、在健康腸道屏障中,完整性是由杯狀細胞黏液、分泌IgA、膽汁酸和緊密連接等多種因素共同維持的。這可以防止細菌和內毒素不受控制地從腸道通過門靜脈進入肝臟;2、在肝硬化中,腸道失調和細菌過度生長破壞了通常的保護機制,導致病理性細菌易位(通過轉運和旁細胞途徑)和內毒素攝取增加。這些產品到達肝臟和腸系膜淋巴結,激活免疫細胞,導致促炎細胞因子釋放(如TNF-a和IL-8)。循環中性粒細胞脫粒是由于肝臟巨噬細胞(Kupffer細胞)釋放的TNF-a和IL-8對內毒素暴露(通過巨噬細胞上的TLR4受體)的反應。這些中性粒細胞釋放多種顆粒,包括乳鐵蛋白、髓過氧化物酶和活性氧進入循環,促進全身炎癥反應。中性粒細胞也會像組織巨噬細胞一樣貪婪地吞噬任何循環細菌。YeojunYunetal..J.Clin.Med.2019,8,173腸道微生態與肝硬化①

酒精可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及功能,尤其是膽汁酸代謝;②

肝纖維化患者的腸道菌群隨著肝損傷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內毒素產生菌增加而原有的細菌分類群減少;③

隨著酒精性肝病的病程進展,患者的肝臟膽汁酸產生及細菌對膽汁酸的轉化等功能隨之發生變化;④

酒精可通過腸-腦軸損傷腦功能,從而進一步增加酒精的濫用,加速肝性腦病的發展;⑤

戒酒+調節菌群(益生菌、糞菌移植等)的治療策略可用于改善酒精性肝病。AnupriyaTripathietal.NatRev.2018;15;

397-411.腸道微生態與酒精性脂肪肝1、酒精性肝損傷的特點是氧化應激,導致脂質過氧化和脂肪變性,增加鐵沉積,肝細胞損傷和細胞死亡,導致損傷相關分子模式(DAMPs)的釋放;2、這些特征與肝臟炎癥、庫普弗細胞和星狀細胞的活化、肝臟再生過程的改變和進展性肝纖維化有關;3、酒精的使用促進了微生物組組成的改變,腸道通透性的增加,以及細菌產物的易位(內毒素和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s]),這些細菌產物也激活了庫普弗細胞,炎癥因子的釋放進一步增加了肝臟炎癥和纖維化的進展DanielFuster

et

al.

NEnglJMed2018;379:1251-61.腸道微生態與肝硬化病種菌種及代謝物水平變化系統性紅斑狼瘡厚壁菌門(與血清中促炎細胞因子相關)下調變形菌門上調擬桿菌門上調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值較低嘌呤下調嘧啶下調氨基酸代謝物下調XinM.Luo.etal.AEM.2018Jan31;84(4).HadarNeumanandOmryKoren.WoltersKluwerHealth.2017Jul;29(4):374-377.NuritKatz-Agranov.ImmunolRes.2017Apr;65(2):432-437.腸道微生態與系統性紅斑狼瘡圖示是可能導致SLE發病的病理機制。健康人的腸道屏障完整,腸道菌群平衡由多種物種組成動態平衡。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發生可能與腸道菌群多樣性受限和腸道屏障受損有關,后者可導致多種不同的微生物群相關免疫失調事件。細菌在引流淋巴結和肝臟的易位可以激活芳基碳氫化合物受體(AhR)系統,增加I型干擾素(IFN)相關基因的表達和自身抗體的產生。早期腸道定殖形成B細胞庫,并有助于平衡微生物種類和對涉及自身免疫性發病機制的人類自身抗原的細菌同源物的敏感性。暴露在細菌同源物中可以促進自身抗體的產生(如核糖核酸蛋白Ro60)。Gregg

J.

Silverman.NatureReviewsRheumatology.2018腸道微生態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易感小鼠的腸道特征是屏障功能受損,粘液表達減少,微生物多樣性失衡,導致細菌移位。在小腸的固有層中,鶉雞腸球菌誘導產生IFNα的漿細胞樣樹突細胞(pDC)的增加。鶉雞腸球菌產生AhR配體,其增強Th17和T濾泡輔助(Tfh)細胞活化和分化。在肝臟中,鶉雞腸球菌誘導狼瘡特異性自身抗原和炎癥因子的表達,增強免疫復合物在多個器官中的致病性沉積。MatteoM.Immunity.2018.48腸道微生態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病種菌種及細胞因子水平變化類風濕性關節炎雙歧桿菌下調擬桿菌下調Th17細胞數量上調促炎因子IL-17上調GabrielHorta-Baas.ImmunologyResearch.2017,4835189腸道微生態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個體中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決定了T細胞向TH17或TFH細胞的分化。

生理障礙可能導致腸上皮通透性增加,使腔內容物和微生物產物易位到固有層。這種易位可通過微生物產物的同源和非同源呈遞以及各種細胞因子(如IL-17,IL-6,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和IL-21)的產生而導致免疫系統的激活)。17型T輔助細胞(TH17)是清除病原體所必需的。在存在適當的細胞因子(IL-6和IL-21)的情況下,TH17細胞可以分化成CXC-趨化因子受體5(CXCR5)-表達T濾泡輔助細胞(TFH),幫助B細胞形成生發中心并產生抗體。來自Peyer's貼片的CXCR5+B細胞和TFH細胞從腸道遷移并系統地產生致病性細胞自身抗體,引起炎癥和免疫復合物介導的發病機制。2016年發表的研究表明,TFH細胞提供了腸道微生物群和關節炎之間的機制聯系。VeenaTaneja.NatureReviewsRheumatology.2017腸道微生態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種菌種水平變化高血壓羅斯氏菌(Roseburia)下調克雷伯菌(Hebsiella)上調ElaineM.Richards.CurrentHypertensionReports.(2017)19:36腸道微生態與高血壓鹽通過血清和糖皮質激素調節的激酶1(SGK1)依賴性途徑誘導T輔助細胞17(TH17)細胞的活化,該途徑增強Na+/K+/2Cl-協同轉運蛋白1(NKCC1)的活性。高鹽攝入也導致乳酸桿菌的消耗。在腸道微生物組中,導致TH17細胞的刺激。血管緊張素II(ANGII)刺激γδT細胞,γδT細胞反過來引發其他免疫細胞,包括TH17細胞。活化的TH17和γδT細胞產生IL-17,其刺激腎鈉潴留和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罕見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基因變異可能通過涉及ANGII的機制增加鹽的鹽敏感性。在血管周圍內臟脂肪組織中,ANGII與1a型血管緊張素II受體(AGTR1A)的結合導致促炎性骨橋蛋白的產生增加,這有助于腹主動脈瘤的形成和發展。ErnestoL.

Schiffrin.NatureReviewsNephrology.2018腸道微生態與高血壓益生菌可有效促進大腸癌術后腸功能的恢復病種菌種水平變化結直腸癌脆弱擬桿菌上調腸球菌上調大腸桿菌/志賀氏菌上調克雷伯氏菌上調鏈球菌上調消化性鏈球菌上調梭狀芽孢桿菌下調R.Gao.etal.EurJClinMicrobiolInfectDis.2017May;36(5):757-769.楊振.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