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2025年中考歷史真題試卷及答案_第1頁
江蘇省揚州市2025年中考歷史真題試卷及答案_第2頁
江蘇省揚州市2025年中考歷史真題試卷及答案_第3頁
江蘇省揚州市2025年中考歷史真題試卷及答案_第4頁
江蘇省揚州市2025年中考歷史真題試卷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揚州市2025年中考歷史真題試卷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題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的答案,請將所選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相應的答題欄內。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1.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黃帝結成部落聯盟,隨后不同部落人群不斷融入,逐漸演化為后來的()A.華夏族 B.匈奴族 C.鮮卑族 D.蒙古族2.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社會中仍然保持著隋唐以來各族深度融合的基調。這表明()A.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B.重文輕武政策確立C.統一始終是必然趨勢 D.中外交流開創新局面3.如圖為清朝康熙時期人丁數變化圖。由此推知該時期()A.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B.對外貿易繁榮鼎盛C.晉商徽商群體出現 D.人口數量總體增長4.“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由清朝近支王公主管。”該情形的出現主要是由于()A.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B.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C.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 D.《辛丑條約》的簽訂5.20世紀初,武漢街頭出現了“乘汽車馬車者,男女雜坐,不以為嫌”的場景。該場景反映當時()A.新式教育發達 B.生活方式和傳統觀念的變化C.娛樂方式多樣 D.中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6.革命黨人秋瑾曾寫下“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詩句,體現了革命志士()A.支持虎門銷煙的決心B.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勇氣C.創辦洋務企業的熱情D.堅定捍衛五四運動進步思想的意志7.1924年2月,毛澤東由廣州來到上海,參加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工作,職責是“協助部長,辦理本部事務”。這主要是因為()A.新文化運動正式興起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C.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 D.“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出現8.表格為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地區侵華日軍兵力及中國軍隊抗擊情況比較,可用于佐證中國共產黨()表年份日軍兵力(單位:萬人)中國共產黨軍隊抗擊的日軍兵力(單位:萬人)國民黨軍隊抗擊的日軍兵力(單位:萬人)抗擊日軍兵力百分比中國共產黨軍隊國民黨軍隊1939年86543262%38%1941年61461575%25%1944年7346.826.264%36%1945年108.8575.8732.9869%31%A.領導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取得勝利B.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D.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9.1947年,黨中央在一份文件中規定:“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該文件是()A.《中國土地法大綱》B.《對日寇的最后一戰》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0.如圖為1954年發行的紀念郵票《普選》。下列表述中與之關聯最密切的是()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C.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 D.“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踐11.古埃及法老為自己修建呈角錐體狀的陵墓,底部呈四邊形,四面向上傾斜,上端為一尖頂。中國人稱該建筑為()A.金字塔 B.雅典衛城 C.凡爾賽宮 D.獅身人面像12.如圖為11-15世紀歐洲大學數量變化圖,可知當時歐洲()A.大學興起與發展狀況 B.高等教育已全面普及C.莊園遍布于世界各地 D.城市擺脫了神權影響13.表格為某航海家遠洋航行概況。由此可知該航海家是()表時間出發地主要經歷1497-1498年葡萄牙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到達卡里庫特、果阿等地1502-1503年葡萄牙到達卡里庫特等地1524年葡萄牙出任葡屬印度總督,到達果阿,最后病逝于柯欽A.迪亞士 B.達·伽馬 C.哥倫布 D.麥哲倫14.有學者評價法國大革命時說:它已經遠遠超出了法國國界,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到整個歐洲乃至美洲、非洲、亞洲等地區。該學者意在說明法國大革命()A.徹底摧毀了歐洲封建統治 B.阻礙了人文主義傳播C.率先開辟了資本主義道路 D.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15.某著作第一次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比較完整的闡述,很快成為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一種。該著作是()A.《大憲章》 B.《權利法案》C.《人權宣言》 D.《共產黨宣言》16.工業化使英國的財富迅速增長,但社會忽視了公平分配問題。時人驚呼:“英國可以分為兩個民族——窮人和富人,他們之間擁有一條巨大的鴻溝。”該現象直接反映工業革命()A.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 B.促進了紡織技術革新C.改善了全體人民生活 D.推動了工廠制度確立17.1914年秋,當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卷入戰爭之際,有外交官評論道:“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他意在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A.加快三國同盟形成 B.重建亞洲地區秩序C.削弱了歐洲的力量 D.推動世界持久和平18.清晨,人們醒來時,驚訝地在街頭看到布告:“臨時政府已被推翻。國家政權已經轉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機關。”與之直接相關的事件是()A.大化改新 B.光榮革命C.十月革命 D.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1944年6月,美、英等盟國軍隊開展了“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進攻行動”。這里的“行動”是指()A.凡爾登戰役 B.諾曼底登陸C.莫斯科保衛戰 D.斯大林格勒保衛戰20.觀察圖,可知此時期()A.美蘇冷戰正式開始 B.歐洲聯合徹底實現C.羅斯福新政全面推行 D.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21.吳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開邗溝,并在蜀崗之上筑城池,稱之為()A.廣陵 B.江都 C.邗城 D.瓜洲22.她是第一位名載史冊的漢家“和親”公主,遠嫁烏孫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這位公主是()A.劉細君 B.王昭君 C.文成公主 D.解憂公主23.有一位意大利旅行家在忽必烈時期來到中國,游歷了泰州、揚州、南京等地,在揚州還擔任官職三年。他是()A.馬可·波羅 B.鄭板橋 C.盛白沙 D.汪曾祺24.某同學在揚州首家國家5A級景區觀光旅游時,被五亭橋、白塔等名勝古跡及其歷史故事深深吸引。該景區是()A.揚州東站 B.史可法紀念館C.揚州瘦西湖風景區 D.揚州八怪紀念館25.它位于揚州古運河三灣段,曾經因彎道調節水流達到“三灣抵一閘”的效果而造福一方;如今因生態修復、運動休閑、文旅融合而成為城市新名片。它是()A.大明寺 B.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C.東關街 D.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26題8分,27題8分,28題9分,共25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來自西域的胡樂就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原,琵琶、箜筷、胡笳、羌笛等少數民族和外國樂器傳入中原,如今都是我國常見的樂器,成為中華民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材料二絲綢之路的物質交往促進了各民族互通有無、互利共贏的經濟聯系,帶來了文化交流和人口遷移,是中華民族構建統一經濟體的重要推動力量。沿線經貿及相關活動帶來的人口流動遷移,也推動了“多元一體”民族格局的發展。絲綢之路使中華文明在與諸文明的互動中形成了融合內部豐富性與外部多元性為一體的突出的包容性特征。——摘編自呂超、吳玘玥《絲綢之路與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2)據材料二,概述絲綢之路在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他們破壞了本地的公社,摧毀了本地的工業,夷平了本地社會中偉大和崇高的一切,從而毀滅了印度的文明。……他們的重建工作在這大堆大堆的廢墟里使人很難看得出來。盡管如此,這種工作還是開始了。——據《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材料二大起義爆發后,芭依(女王)投入斗爭,成為領導人。1858年3月20日,英軍圍困詹西(章西)城,笆依一面指揮修筑防御工事,一面領導民眾堅壁清野,切斷英軍補給。在后來的戰斗中,女王身先士卒,奮力搏殺,壯烈犧牲,時年23歲。她的無畏精神一直激勵著印度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勇氣。——摘編自林太《印度通史》(1)據材料一,談談你對英國在印度雙重“使命”的理解。(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起義”的名稱并簡析其意義。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編自陳曉東、鄧斯月《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遷》(1)觀察圖1、2,分別指出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和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2)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圖1、2之間的關系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1.【答案】A2.【答案】C3.【答案】D4.【答案】D5.【答案】B6.【答案】B7.【答案】C8.【答案】D9.【答案】A10.【答案】B11.【答案】A12.【答案】A13.【答案】B14.【答案】D15.【答案】D16.【答案】A17.【答案】C18.【答案】C19.【答案】B20.【答案】D21.【答案】C22.【答案】A23.【答案】A24.【答案】C25.【答案】B26.【答案】(1)影響: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樂器和文化交流;開辟了絲綢之路,推動了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漢朝對西域地區的管理,為西域都護的設置奠定基礎。(2)作用:促進各民族經濟互通有無、互利共贏;推動人口遷移和民族格局的“多元一體”發展;增強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融合內外多元文化。27.【答案】(1)破壞的使命:英國殖民統治摧毀了印度傳統社會結構、工業和文明;重建的使命: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近代工業、鐵路等,但本質是殖民掠奪。(2)名稱: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或章西女王起義);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展現了印度人民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