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冊同步課件(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冊同步課件(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冊同步課件(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冊同步課件(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課件)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下冊同步課件(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課標要求:1.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發展2.認識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

情境導學時空觀念一、學校教育的發展——中國1.主要形式:官學與私學材料:殷商西周時代,巫史掌管文化教育,只有貴族及其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的內容局限在禮制、法度、宗教神學的范圍之內,政教不分。文化知識也屬貴族專有,王室設立各種世襲的官職,以保存文獻資料,傳授文化知識。

——吳小如《中國文化史綱要》“學在官府”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結構【史料教學】一、學校教育的發展——中國私學:①春秋時期私學產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春秋時期私學產生的歷史背景①經濟:鐵器牛耕的使用,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的孕育成熟②政治:新興地主階級為保護自己的利益,積極要求參與社會政治生活,進行社會政治改革。③文化:學術下移和士階層崛起又為私學的產生與蓬勃發展提供了知識基礎和人才儲備④社會環境:春秋時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爭霸局面出現,各國統治者無力顧及官學一、學校教育的發展——中國②唐代以后私學得到發展,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教育的重要形式;③宋代是書院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書院制度推動了私學的發展。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史料教學】一、學校教育的發展——中國2.特點:起源早(發展時間長)、政府主導、官學私學并存;儒學主導(教化功能突出);體制隨時代不斷發展。材料1:我國教育發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稱為“序”的教育機構。西周形成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戰國私學興起,開始了后世官學與私學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學和“焚書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殘。漢代在長安設“太學”并開始“以儒取士”。隋煬帝楊廣開創進士科考,唐至宋不斷完善科舉制。元代在普通國子學之外設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促進了多民族文化發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學為正統,把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大興“文字獄”。由于控制加強,書院制發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學化了,導致古代中國教育之路越走越窄。【史料教學】一、學校教育的發展——中國3.作用:1推動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儒學),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傳承;2推動科舉制的發展;3促進民族交流融合。為政府培養了人才,鞏固統治;4加強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凸顯了儒學的社會教化功能;推動了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局限:后期文化專制阻礙了教育的發展

太學教育為適應封建社會治國者的需要,對太學課程的設置做了嚴格的規范。西漢時期太學的主要教材是經史,以儒家經典“五經”和“三傳”作為基本教材。“五經”具體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這五部經典。“三傳”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的合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周麗霞《傳統太學私塾》【史料教學】一、學校教育的發展——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作用:學校教育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史料教學】一、學校教育的發展——西方1.起源: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中世紀的教育:教會學校、世俗學校、自治城市興辦的大學。教育以宗教為目的,但保存了古典文化,整合了古代東西方文化。2.發展:一、學校教育的發展——西方3.完善---近代以后:①法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②德國: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③美國:大學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1)西方近代大學教育產生原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②階級: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③政治: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④思想: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⑤民族國家的興起古

代洋務運動時期甲午中日戰爭后新文化運動時期20世紀20中期以后留學教育的發端日本向中國派“遣唐使”

如晁衡改革開放后清政府派留學生赴美如詹天佑出現留學日本熱潮,如魯迅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如鄧小平“以俄為師”,留蘇學習熱潮“留學歐美”中國近代留學教育有何作用?1.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中外文化交流2.為近代化事業培養了優秀人才,促進了近代思想解放3.推動了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的發展4.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一、學校教育的發展中國古代教育與近代教育的不同比較項中國古代中國近代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培養封建官僚,鞏固封建統治以儒家經典為主,與科舉考試相結合培養實用人才,救亡圖存注重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能,融匯中西二、印刷書的誕生(一)書籍的出現書籍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①世界: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②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縑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史料教學】二、印刷書的誕生造紙業的發展、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書籍的普及和印刷書的誕生。甘肅天水西漢墓出土的紙地圖①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植物纖維紙。②公元105年,東漢蔡倫制出“蔡侯紙”。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金剛經》;11世紀中葉,北宋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史料教學】材料一:培根說“知識即權力”,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掌握知識傳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擁有權力。早在中世紀,教士的權力來自對《圣經》的解讀權。然而在古登堡印刷術出現后,大眾能夠自行解讀《圣經》,教士的權力受到挑戰。材料二:在西方,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激發歐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進民族語言和文學的發展,鼓勵民族主義和建立新興的民族國家。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印刷術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僅幫助中國文字的連續性和普遍性,更成為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工具。儒家典籍和科舉考試用書的大量印刷,當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因此,印刷術乃是中國文化和社會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維護中國民族文化統一的一個基礎工具。

——摘編自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①印刷書的誕生,推動了文化傳承與傳播,促進文化普及,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②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③翻譯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鑒吸收他國文化,補充發展本國文化。④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擴大本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二、印刷書的誕生問題探究思考: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出印刷書誕生帶來的影響?【史料教學】北宋畢異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直至明朝時期仍未推廣。從印刷品的流通欲望與范圍來看,是因為古代中國書籍出版內容主要是歷書、農書等工具書和儒家經史子集等經典;而且,這些書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難毀、節費、便藏”,且雕版技術已有悠久的歷史和成熟的工藝……盡管科舉考試之后,讀書人進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舉范圍之內;作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識之外。——摘編自李瑞娜《畢昇與古登堡為何無法對話》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谷登堡印刷術產生革命性影響?①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主要印刷工具書;②雕版技術歷史悠久工藝成熟,更換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③科舉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約,印刷品傳播范圍有限;④受“女子無才便是德”等文化傳統的制約,女性讀書少;⑤漢字數量大,排版繁瑣,制作成本高昂;⑥對工人知識水平要求高。二、印刷書的誕生問題探究【史料教學】1.起源:圖書館擔負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起源于對文字資料的收藏。2.職能: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等職能。(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服務公眾)三、圖書館的成長【史料教學】公元前7世紀亞述巴尼拔圖書館是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1.奴隸社會:巴尼拔泥板文書亞述巴尼拔圖書館遺址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私人圖書館;保存古典時期的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2.中世紀:3.近代: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建于1800年,4月正式開放,擁有1億2800萬冊館藏,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三、圖書館的成長【史料教學】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史料教學】中國圖書館的發展歷程——1.古代:①官藏: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②私藏:伴隨私學出現得到發展。明清出現一批藏書家和藏書樓。代表:明中期“天一閣”私人藏書樓天一閣

嘉業樓皕宋樓

海源閣八千卷樓鐵劍銅琴閣范欽與天一閣三、圖書館的成長①中國國家圖書館建立發展②全國范圍內各級各類的圖書館逐漸建立2.近現代: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京師圖書館,1909年所建。截至2019年底,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文獻超過4000萬冊件,其中古籍文獻200余萬冊件,尤以“四大專藏”即“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和文津閣《四庫全書》最受矚目。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圖書館,居世界國家圖書館第三位。中國國家圖書館【史料教學】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959年建成,世界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1959年建成,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是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1933年1933年建成1948年,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史料教學】圖書館所保存的歷史文獻與人類古籍,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圖書館通過對文獻信息資源進行加工整理、開發,方便讀者更好利用。如今,圖書館利用信息化技術使館藏文獻數字化。圖書館,特別是高校當中有大量學術資源,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培養高級專業人才。圖書館作為公共機構,通過提供書籍閱讀、開展各種系列講座與主題課堂,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保存古籍文獻開發培養人才公共教育三、圖書館的成長圖書館的作用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發展歷程:(1)晚清時期①1868年,法國人韓伯祿建立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②1874年,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了主要陳列動物標本的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③1905年,張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院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史料教學】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博物館的價值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②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1突出教育功能,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成為國民教育學習基地。利用博物館的文化資源,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2對外文物展出,向公眾展現中華文明的魅力,增加國際社會對華夏文明的認可。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修復。3有利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形成品牌效應;結合地方民俗,推動旅游業發展。【史料教學】問題探究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材料:中國人最早接觸博物館的概念,始于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最早一批覺醒的中國人。往來的日漸頻繁,清廷派出官員、士紳、留學生等一些知識分子走出國門,到歐美、日本親身感受博物館并把博物館思想帶回國內。“維新運動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本著強國富民的抱負,對博物館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提出"博物....以開民智而悅民心”。1905年,隨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