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生物學第一單元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學科年級學期教材版本單元名稱生物學七年級第一學期人教版生物和生物圈單元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重組單元課時信息序號課時名稱對應教材內容1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征2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第一課時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3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第二課時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4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一節第一課時環境中的生態因素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5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一節第二課時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6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第一課時什么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組成7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第二課時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8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二、單元分析
(一)課標要求
本單元內容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屬于“第一主題科學探究”和“第三主題生物與環境”?!茖W探究主題 具體內容和要求如下:
1.理解科學探究
(1)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2)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提,解決科學問題常常需要作出假設。2.發展科學探究能力1科學探究能力基本要求提出問題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嘗試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所發現問題的沖突所在。作出假設應用已有知識,
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
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制訂計劃擬定探究計劃。列出所需要的材料與用具。
選出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實施計劃進行觀察和實驗。收集證據和數據。嘗試評價證據、數據的可靠性。得出結論描述現象。分析和判斷證據和數據。
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寫出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生物與環境主題
1.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1)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2)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環境。(3)依據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4)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然后通過食物鏈(網)傳給消費者、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2.具體內容和活動建議如下:
(1)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2具體內容活動建議舉例說出水、溫度、空氣、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向學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區域分布資料,討論溫度、水、空氣、光等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通過室外觀察和室內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在學校生物園或附近的小池塘、農田等環境中調查生物之間的關系。(2)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具體內容活動建議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態系統的資料。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舉例說出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收集和交流超過調節能力而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實例。(3)生物圈是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具體內容活動建議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討論和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食物鏈和食物網以及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情況。呼吁大家保護生物圈,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調查、收集生物圈的相關資料,模擬召開“國際保護生物圈”研討會,結合本地實際討論如何保護生物圈。(二)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32.內容內在邏輯分析
以人教版教材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作為一個教學單元和作業設計單元,聚焦生物的特征和生態系統。第一章“認識生物”介紹了生物的一般特征(共七個特征)。在介紹生物的特征之前,首先介紹了一種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觀察法。生物的特征的歸納總結離不開科學的觀察,所以教材首先介紹了觀察法,然后再介紹生物的幾大特征。讓學生能夠據此判斷出某一物體是否屬于生物。從而在此基礎上對熟悉環境中的生物進行調查、觀察和分類。第二章第一節提出了生態因素的概念,生態因素包含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4生物因素兩類,為第二節學習生態系統的概念做鋪墊。第一節中設置了“非生物因素(光)對某種動物(鼠婦)分布的影響”這樣一個科學探究實驗,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照實驗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第三單元第二章第一節在介紹種子萌發所需的環境條件時,再次提出對照實驗由實驗組和對照組組成。科學探究,是學習生物學的一條重要渠道,后面的學習過程中多處用到科學探究的方法,掌握其一般步驟不僅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而且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吧镆蛩貙ι锏挠绊憽眱热葜薪榻B了生物之間的捕食、競爭、合作和寄生等關系,與八年級上冊中介紹共生和腐生有一定的聯系。“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為后續學習生物的進化和自然選擇做鋪墊,為學習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環境保護等理念埋下伏筆。第二節在第一節的基礎上引出生態系統的概念,介紹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是學生后續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細胞的呼吸作用、動物的消化和吸收以及細菌和真菌的種類及作用等知識的基礎。(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系統學習生物學知識之前,已經有了大量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如觀察過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動物以及蘑菇,聽說過一些疾病與病毒、細菌等病原體有關;還知道一些食物來源于動物或植物(水果蔬菜谷物等);另外學生對各種生命現象充滿好奇和求知探究的欲望,對生物學學習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基于此,教師在上課時可頻繁理論聯系實際,精心呵護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科學課上學生對科學探究有所了解和體驗,但不夠深入,如提出問題,制定計劃,設計對照實驗等對他們來說可能有較高的難度,是一種挑戰。另外部分學生學習習慣較差,學習能力不夠,這些為學生學習生物學增加了障礙,需要教師加以關注、重視并大力引導。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1.通過觀察比較身邊不同種生物的生命活動特點,概述生物的基本特征。2.通過調查校園內或小區內、農田等環境中的生物,描述周邊環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環境,初步學會對生物進行簡單分類。3.通過探究活動“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認識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初步學會5設計對照實驗,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響。4.通過對校園、池塘或者農田等周邊環境中生物的調查,舉例說明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以及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5.通過收集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資料并交流,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6.通過收集生物體內有毒物質不斷積累的相關資料,舉例說出某些有毒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7.通過收集和討論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實例,闡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8.通過讓學生調查、收集本地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相關資料,討論及分析其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食物鏈和食物網以及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情況,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樹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1.制作信息表;從課標要求、教材分析及學情分析等三大方面進行單元分析。2.制定八項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3.均分八個課時作業設計任務,從作業內容、時間要求、評價設計及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等四個方面進行課時作業設計。4.從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及評價設計等三方面進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設計。5.團隊成員多次研討精修作業設計。五、課時作業
第一課時
(一)作業內容
1.請判斷下列圖片中的物體是否為生物,若是則寫出其體現的主要生物特征。(1)正在喂食的鳥兒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秋天葉子飄落 (4)恐龍化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破土而出的豆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長頸鹿媽媽與小長頸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你身邊的生物為主題寫一篇不少于100字的觀察日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時間要求:20分鐘
(三)評價設計
參考答案或提示:1.(1)是生物主要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是生物主要特征: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3)是生物主要特征: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不是生物(5)是生物主要特征: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是生物主要特征:生物都有遺傳的特性。72.本題答案內容不限,學生觀察的是生物即可。例如:家中的綠植、寵物、家人、同學等。(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本節課為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節生物課,主要內容為判斷生物與非生物及掌握生物的特征。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題作業設計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同時鍛煉學生對圖片信息的處理能力。學生根據圖片內容判斷是否是生物,再結合所學內容概括出生物的特征。第二題為開放性題目,主要是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文字表達能力,與第一題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二課時
(一)作業內容
1.為了解六安市的中學生眼睛近視的情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D.調查法A.觀察法 B.實驗法 C.資料分析法
2.下列的記錄卡是同學在進行三中校園生物調查時的記錄。根據卡片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a.香樟b.垂柳c.海桐花d.銀杏e.桂花樹f.金魚g.貓h.鴨子i.白鵝j.甲魚k.蚯蚓l.睡蓮m.菱角n.麻雀o.喜鵲(1)他們將調查的生物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分成兩類:一類是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號);另一類是_____,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號)。(2)以上生物按照生活環境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號)。(二)時間要求:15分鐘
(三)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1.D2.(1)植物動物fghIjknoabcdelm(2)陸生生物:abcdeghijkno 水生生物:flm(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8學習研究生物學的方法,掌握調查法的應用;學生通過學習會對周邊生物按照不同的依據進行分類,在嘗試分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判斷的能力。第三課時
(一)作業內容
1.課后進行一次生物調查活動(可選擇校園、居住的小區、公園、附近農田、老家菜園等),完成以下調查報告。生物調查表調查人班級調查時間天氣調查路線生物名稱數量生活環境分類注意事項收獲體會2.調查校園內的植物,遇到不認識的植物,可以拍照片請教老師或者去圖書館查9閱資料,制作植物名稱卡片,對校園內植物進行掛牌。(二)時間要求:40分鐘
(三)評價設計
對于調查的生物種類,記錄一定要實事求是。分類方法:按照形態結構特點的不同可以分為植物類和動物類;按照生活環境可分為水生生物和陸生生物;按照用途可分為家禽、家畜、農作物等。注意事項:抽樣調查時注意隨機取樣,避免偶然性;不要下水調查生物;不要損傷植物和傷害動物;不要踐踏莊稼等。(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生物學動手實踐性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客觀記錄的習慣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意志品格,培養學生管理時間、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在付出努力和堅持的過程中發現生命現象的神奇、收獲學習成果的喜悅,提高學習興趣。學生完成調查、制作生物名稱卡片類作業需要教師的陪同指導,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幫助,特別強調調查過程中一定注意安全。第四課時
(一)作業內容
1.影響稻田里某一株水稻生長的生態因素是( )
A.稻田里的雜草 B.陽光、溫度、水、土壤等非生物
C.稻田里除水稻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D.稻田里除這株水稻外的其他生物和陽光等非生物
2.某生物興趣小組,為了探究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設計了如下實驗裝置: ②
(1)若他們想探究水分對鼠婦分布的影響,則可以選擇裝置________(填序號),這個實驗的變量是________,如何利用這個裝置來設計對照實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用裝置①來設計探究實驗,則可以提出的問題__________________。10(3)裝置①進行試驗時,只用兩只鼠婦行嗎?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時間要求:10分鐘
(三)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1.D2.(1)②水分鐵盤中一半鋪上濕土,一半鋪上干土(2)光會影響鼠婦的分布嗎?(3)不行鼠婦數量過少,實驗會有偶然性,可能會導致實驗結果出現較大誤差
(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本節主要學習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在弄清兩者之間的關系之前,首先了解環境中有哪些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這些因素又可以分為兩大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本課時為學習下一課時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做鋪墊。第五課時
(一)作業內容
1.下列現象能體現生物影響環境的是( )A.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增加C.海豚有厚厚的皮下脂肪B.仙人掌的葉特化為刺D.青蛙的身體為青綠色2.在一片草原上,有青蛙、田鼠、蛇、老鷹、蝗蟲等生物。蛇捕捉田鼠,老鷹捕捉蛇和田鼠,青蛙捕捉昆蟲。蛇和老鷹的關系是()D.合作和捕食A.競爭和合作B.捕食和競爭C.追逐和捕食3.為打造“花園式學校”,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的校園內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各班也有了自己的基地。同學們定期給花草樹木澆水和清除雜草。夏天,給新移栽的苗木遮陰;冬天,將部分花草樹木裹上保護層。春天到了,校園內蜜蜂蝴蝶飛舞,百花齊放,景色美不勝收。結合所學,回答下列問題:
(1)校園內,影響這些花草樹木生活的生態因素有兩類。土壤、陽光和溫度屬于________因素;昆蟲、雜草等屬于________因素。(2)為了花草樹木能夠健康成長,同學們會定期去清除雜草,說明雜草與種植的花草樹木間存在著________ 關系。(3)蚯蚓在在土壤中活動,可以疏松土壤,蚯蚓的糞便含有多種有機物,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使植物生長的更茁壯,體現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時間要求:10分鐘
(三)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1.A2.B3.(1)非生物生物(2)競爭(3)生物可以影響環境。(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本課時的內容,主要考察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本題通過以校園中的花草樹木為例,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使得學生在解答本題時理解生物與環境是可以相互影響的,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第六課時
(一)作業內容
)1.下列選項中,可以稱為一個生態系統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的樹 B.一個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C.一塊水稻田 D.一片草地上的土壤
2.農民在農田里噴灑一種在生物體內難以分解、無法排出的殺蟲劑。下圖為該農田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圖中方框面積表示甲、乙、丙、丁四種生物體內所 )含殺蟲劑的多少。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該食物鏈可以表示為丁→丙→乙→甲C.四種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丁B.乙以丙為食
D.圖中的乙就是要噴殺的害蟲3.腐爛的樹樁上長出的真菌屬于生態系統中的(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生產者和分解者4.下列食物鏈表述正確的是( )A.草←蝗蟲←食蟲鳥←鷹←蛇C.狐→鷹→食蟲鳥→蚱蜢→草B.蚱蜢→草→食草籽的鳥→鷹→狐D.草→蝗蟲→食蟲鳥→蛇→鷹5.下圖為某農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簡圖,以下選項正確的是( )12A.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最短的食物鏈是水稻←鼠←貓頭鷹B.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相對較弱C.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最終來自于水稻
D.蛇和貓頭鷹只有捕食關系
6.下列是生態系統的組成圖解,請你補充完善。7.有些人愛吃蛙肉,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這種做法會產生怎樣的后果?談談你的看法?(二)時間要求:15分鐘
(三)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1C2D3C4D5B6.137.捕食青蛙會使危害農作物的昆蟲失去天敵而大量繁殖,從而導致農作物減產。(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本課時的作業設計主要從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這幾個方面進行設計,難度系數一般。通過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上,培養學生學會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進一步認識生物與生物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從宏觀角度認識生態系統,形成正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第七課時
(一)作業內容
1.在草場上適度放牧,草場會由于牧草的不斷生長基本維持原狀,這一事例說明( )
A.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B.生態系統具有復雜的組成成分
C.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不會改變
D.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2.2019年賀歲大片《流浪地球》上映以來收獲了非常高的評價和口碑。《流浪地球》的故事發生在離現在不太遙遠的未來,那時科學家發現太陽正在急劇老化,迅速膨脹,很快就要吞沒地球。人們集結全球之力,建造了一臺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離軌道,在宇宙中流浪,尋找新的家園。《流浪地球》告訴人們地球與人類息息相關,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
B.人類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是消費者
C.生態系統靠自身的調節能力能維持相對的穩定
D.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構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
3.如圖表示草原上狼和野兔的數量變化關系,其中正確的是( )A. B. C. D.4.在一片草原上生長著羊和狼,如果由于天敵的引入導致狼的數量驟減,不考慮其它因素,則羊的數量變化可以用下列哪條曲線表示( )14ABCD5.自我調節能力最弱的生態系統是()A.草原生態系統B.湖泊生態系統C.城市生態系統D.雨林生態系統(二)時間要求:15分鐘
(三)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1)A(2)D(3)B(4)C(5)C(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本課時作業難度適中,主要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類必須維護生態平衡。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第八課時
(一)作業內容
1.春暖花開的季節,安徽黃山、萬佛湖景區、蕪湖方特樂園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 )往游玩,其中涉及到的三種生態系統的類型分別是(
A.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
B.森林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C.城市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D.森林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
2.地球的直徑長達一萬多千米,而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只有很小的一部分。④
③
②
①(1)圖中生物圈的位置為__________(填序號),其厚度為______________;15(2)以生物圈的范圍劃分,人類生活在____________中,但人類的活動可到達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生物圈是一個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___________,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作為一名中學生你將怎樣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讓學生分組調查我們的生活垃圾,會進入哪些類型的生態系統,請小組代表交流發言,體會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密切聯系。(二)時間要求:20分鐘
(三)評價設計
參考答案或提示:1.B 2.(1)④ 20千米(2)巖石圈表面 大氣圈底 生態系統 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不隨意破部 水圈大部(3)統一的整體壞花草樹木、不亂扔垃圾、防止重金屬污染等
(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本節課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在設計作業時主要從生物圈的位置、范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以及生物圈中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幾方面入手。作業設計了選擇題和填空題兩個部分,選擇題以安徽省典型的旅游景點為切入點,結合已學的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特征做出判斷;填空題則結合地理知識地球的結構直觀地判斷出生物圈的位置,再以人類的生活鞏固生物圈的范圍等知識,最后明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作為中學生我們要愛護地球,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將課本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
1.非生物因素是指( )
A.生態因素 B.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 C.光、水、溫度等因素 D.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它生物2.下列選項不能體現生物因素對生物影響的是( )A.一山不容二虎B.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16C.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3.下列食物鏈表述正確的是( )A.草←蝗蟲←食蟲鳥←鷹←蛇C.狐→鷹→食蟲鳥→蚱蜢→草B.蚱蜢→草→食草籽的鳥→鷹→狐D.草→蝗蟲→食蟲鳥→蛇→鷹4.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B.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
C.生態系統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
D.森林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肺”之稱
5.2021年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開啟了山東之行,實地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并在濟南召開以黃河為主題的座談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