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時間:150分鐘 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今天,國人往往認為儒家教育教學主要遵循單向度的強制灌輸模式。我們如果仔細研讀一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記載,則有可能會稍稍改變我們對儒家美育教學實踐的固有看法。這則案例是《論語》所載孔子教育實踐的常態,孔子并沒有要求學生以他的理想為人生理想,而是讓學生暢談各自的志向。但孔子對各位學生的志趣仍是有他自己的評判的,對于子路、冉有、公西華或為政或司禮的社會理想,孔子既不加贊許,也不予否定。很顯然,這樣的社會理想雖符合孔子對弟子們往日的教導,但并不是孔子心目中人生的終極狀態。只有在曾皙描述完他頗具人生審美化效果的志趣后,孔子才“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在徐復觀看來,曾皙和孔子之“言志”,都達到了仁的道德精神與樂的審美精神相融合的至高人生境界。根據徐復觀的理解,孔子的這次教育事件是一個典型的審美教育案例,通過曾皙的言行和對此的肯定來向其學生施以審美人格的濡染與熏陶。在此孔子并沒有向任何一個學生灌輸什么理念,整體的教學氛圍也極為平等融洽。尤可注意的是曾皙對孔子的回應,沒有立即以語言作答,而是“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曾皙在老師面前并不唯唯諾諾,而是敢于表現自己的個性;同時我們發現曾皙是以感性的音樂作導引,然后才開始用語言來描繪他心目中至樂的人生審美境界,并且這種描繪亦非抽象語言的概括,而是形象化的對藝術人生的審美描摹。朱熹曾高度評價曾皙的這一理想境界,謂其“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缺。……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朱說不僅點出了曾皙之志意在言外的藝術旨趣,還把這一境界與孟子“上下與天地同流”的人生理想聯系起來。這就提醒我們,曾皙和孔子所暢想的人生境界其實和孟子的“上下與天地同流”之境一樣,乃是將“心源”“擴而充之”的結果;此外,作為學生的曾皙能達到與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亦為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之說作了注腳——可見孟子的心性論美育思想與孔子的美育實踐確是一脈相承的。(摘編自徐承《中國美育傳統中的準“民主”經驗》)材料二:《論語》中所敘述的師生對話,從形式上來看是以孔子的話語為核心,但是孔子并不希望學生因自己年長、學識更淵博等而不敢言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孔子鼓勵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即便弟子的發言和他的想法相差甚遠,孔子也只是坦然“哂之(微笑)”,并不急于反對和糾正。對于那些不敢或不愿發言的學生,孔子也積極鼓勵之。“‘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我和他們三人的志向不同)。’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論語·先進》)同時,師生之間的對話也往往是由學生的主動提問而啟動的,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學生提問有100多次,有“季康子問政”“子貢問友”“葉公問政”“憲問恥”“樊遲問仁”“子路問成人”“子路問君子”等等,且孔子對學生的提問常有表揚與鼓勵,如“大哉問”(《論語·八佾》)、“善哉問”(《論語·顏淵》)等等。孔子對學生的提問也未必會直接作答,而是從學生的問題中牽引出更多的問題,請學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隨后再進行回應。如子張曾問孔子:“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孔子反問:“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回答道:“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孔子則指出:“是聞也,非達也。”而后對“達”和“聞”的內涵及其區別進行了點撥(《論語·顏淵》)。在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學生質疑孔子觀點、與孔子爭論的情形時有存在。子路是提出疑問最多的學生,如《論語·子路》中就曾提到,子路問:“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的回答是:“必也正名乎!”子路隨后提出疑問:“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盡管子路經常挑戰孔子權威,但孔子并未因此厭棄子路,反而多有肯定與贊許之時,甚至將他置于與顏回同樣的地位。如《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斷也)予。’”可見孔子對子路之珍愛。在所有弟子中,孔子最喜歡顏回,但孔子對顏回凡事都以他的話馬首是瞻、從不當面提出不同意見的做法也是不滿的,“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論語·為政》);只有在得知顏回私下里會進行反思、表達個人意見時,孔子才表達出肯定之意,“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摘編自高振宇《兒童哲學探究團體的重構與創新》)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國人往往認為儒家教育教學生硬死板,而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為代表的孔子教育實踐的常態,可能會稍稍改變人們的成見。B.孔子對于子路、冉有、公西華的社會理想不置可否,說明這些社會理想沒有觸動孔子的內心,不符合其心目中人生的終極狀態。C.孔子積極鼓勵曾皙回答問題,而曾皙的回應有兩大特點:一是不卑不亢、彰顯個性;二是用形象的語言對藝術人生進行審美描摹。D.孔子師生間的對話常由學生先主動提問,孔子對此加以贊賞,并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最后全部回應。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孔子對學生的鼓勵引導,都旨在表明孔子平等的教育觀念。B.曾皙以音樂作導引,用語言形象地描繪心中至樂的人生審美境界,得到朱熹的高度評價。C.因為子路經常挑戰孔子權威,所以孔子對其多有肯定贊許,甚至將他與顏回同等看待。D.孔子不滿學生對他從不質疑,可見孔子在意的不是自己的權威,而是學生的思考與收獲。3.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當仁不讓于師。B.三人行,必有我師焉。C.夫子循循然善誘人。D.不憤不啟,不悱不發。4.作者為什么認為“孟子的心性論美育思想與孔子的美育實踐確是一脈相承的”?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4分)5.下面是一節語文課中出現的小插曲,請結合材料一、二,對老師的教育特點加以分析。(6分)同學王云讀課文時錯把“還有后來人”讀成了“還有后人來”,大家哄笑不止。老師從容不迫地問:“同學們,你們笑什么?王云的意思沒有表達錯啊。”有的同學說:“是啊,一個是說還有人來接班,一個是說還有接班人。”老師說:“說得很好啊。如果王云愿意再朗讀一遍,讀出來的效果肯定會更好。”同學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王云也情緒激昂地朗讀起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紅軍樹程多寶也不知怎么了,一家老老小小雖然一睜眼就沒完沒了地苦做,卻照樣窮得揭不開鍋。喜忠想不通的時候,就倚靠在那棵樹旁,對著大山放開嗓子,一頓狂吼。在給東家放牛的路上,靠著那棵樹吼上幾聲,哪怕曲不成曲歌不成歌,喜忠心里也暢快。有一天,山下突然過大兵,長長的隊伍扛著槍,拉著幾門小山炮,更多的人扛著大刀、長矛啥的。大兵穿著清一色的藍不藍灰不灰的粗布大褂,帽子上一枚用紅布縫的五角星閃爍著,讓人看著心生暖意。喜忠眼瞅著這支隊伍沿著山道進了井岡山,沒過些日子,又看到有些兵下山挑糧。有個中年人模樣的帶頭,挑的擔子比后面的兵們挑的還要沉,嘴里喝出的歌子歡快著呢。喜忠聽人家喊那人“軍長”,更不明白了:軍長,那得多大的官!怎么一點兒架子也沒有?喜忠的眼神和牛群的目光,開始追隨這支挑糧的隊伍。喜忠跟在隊伍后面學唱他們的歌子。一來二往,喜忠居然學會了幾首。①他一亮嗓子,那位軍長夸獎他時的表情,像極了父親高興時的模樣。秋天一過,喜忠放牧的那些耕牛都被東家拉到田里搶種搶收。白天的喜忠,有了好些時間自己打發。可是,喜忠的心跟著歌聲飛了,時不時地,總想倚靠著那棵樹唱上一段。歌聲一起,說不定他又能遇見軍長他們呢。那天,山下過的大兵里好多人成了傷兵,有幾個躺在路旁呻吟,嘴里還唱著歌,仿佛歌聲能止痛似的。有個醫生模樣的人看見喜忠,便截住了他:“你不是那個喜伢子嗎?朱軍長可喜歡你了!能不能幫我們借扇門板?坡地不平坦,做手術不穩當,傷員要截肢,沒門板不行啊!”截肢,那就是鋸手鋸腿啊!喜忠還沒緩過神來呢,他接過醫生遞來的幾塊銅板,轉身跑進山里,借來了一扇門板。等到那扇門板上的血跡快要干掉的時候,懷揣的那幾塊銅板正熱乎著……后來,那支隊伍悄然鉆進了山里,喜忠一個放牛娃哪知道呢,大山深處的那場黃洋界保衛戰打得異常慘烈。從這以后,仗越打越遠,越打越慘烈。有消息靈通的人從城里得到消息,說那位姓朱的軍長帶著隊伍一路往西南撤退了。后來,井岡山的人才知道,朱軍長和隊伍的那次撤退,其實是戰略轉移,史書上稱為“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些,喜忠自然是不知道的。②當時的他,只記著那位像自己父親一樣的軍長一臉慈祥地叮囑:“我們為窮苦人打天下,流血犧牲算什么?很重要的一條是守紀律,守紀律的軍隊,得民心得天下。”對,咱都會唱軍長教的歌了,當然得守紀律。當時喜忠只想快點趕回去,給老鄉上門板:雖然軍長沒有答應讓咱當紅軍,咱守一回紀律,將來也算是當過紅軍的人啦。沒想到的是,那扇門板一時上不回去。喜忠背回來時,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門軸那端折了一截。“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這兩項,喜忠想起來了。他連忙遞上醫生給的那幾塊銅板,但那個老鄉根本不敢接:“喜伢子,你可把天捅了個窟窿。東家以后不會讓你放牛了。”))東家真的不雇喜忠放牛了,喜忠只得進山打柴。累了的時候,他就倚靠在那棵樹旁,唱上幾嗓子。哪知道這邊剛一唱,就引來了幾個黑洞洞的槍口。那幾個陌生人,喜忠不認識。一聲“犬吠”炸雷一般響起:“別唱了,再唱一句,崩了你!”“就唱!就唱!”倚靠在那棵樹上的喜忠,真不知道哪來的勁兒,他怒吼出的歌聲如奔涌的潮頭,沖得對方腿肚子一抖一抖的,差點站不穩了:太陽出來一地紅窮人光景滿眼紅鐵心跟著朱毛紅星火燎原萬山紅……“砰——”嘶啞的聲音從其中一個黑洞洞的槍口逃竄出來,淡淡的青煙飄曳著,有了些藍,還有了些紅。喜忠細細的身子滑向大地的時候,③腦海又閃過那位像自己父親一樣的軍長。鮮血沿著樹干流淌,染出了一地鮮紅,歷經多年,永不褪色。【后記】1956年的秋天,一位肩掛陸軍少將軍銜的將軍奉命到井岡山一帶調研衛生防疫工作時,突然間若有所思。將軍有個請求:能不能帶他到喜忠犧牲的地方走一走?這位從紅軍醫生一路成長起來的將軍,時任某大軍區后勤部部長。陪同人員里,有該縣的地方志編寫人員小陳。小陳向將軍匯報了喜忠犧牲時的經過。將軍的眼睛蒙眬了,語氣低沉了許多;“我記得有這么個喜伢子,需要的話,我可以作證。1928年秋天那會兒,一場遭遇戰過后,就是這個喜伢子,給我們扛來了一扇門扳,多虧了這扇門板啊!實不相瞞,部隊實在付不起租門板的錢,當年給他的那幾塊銅板,還是朱老總攢下的伙食尾子,交給我們醫院以備急用的。那時候的井岡山四面環敵,幾天吃不到一點兒鹽味,苦啊!朱老總經常親自下山挑糧。”一行人來到喜忠當年倚靠的那棵樹旁,如今的它,幾人伸開臂膀都抱不過來,樹下的那圈土,幾十年下來,依然紅彤彤的。“為了保護好這棵樹,縣里想征集樹名。”小陳說。“我們當地人早就叫慣了,把這棵樹叫作紅軍樹。”隨行的一位村民脫口而出。“可是,喜忠……他并沒有參加過紅軍啊!”小陳的嗓音細得只有他自己才能聽見。沒承想,將軍轉過身來,朝這棵沉默無語的大樹敬了一個軍禮:“對,就叫紅軍樹,我們的——紅——軍——樹!”(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喜忠倚靠在“那棵樹”旁唱歌,遇到紅軍,最后又在“那棵樹”下犧牲,他一生所有的事跡都與“那棵樹”有關,人與物關系密切。B.文中“帽子上一枚用紅布縫的五角星閃爍著”“沿著山道進了井岡山”等語句,都暗示了“大兵”的具體身份。C.喜忠在犧牲前唱的“太陽出來一地紅”的歌子,既突出了他愛唱歌的特點,也說明了他在紅軍影響下思想有所覺悟。D.小說記敘了一個普通少年與紅軍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以小見大,表現了軍民魚水般的濃厚感情,富有教育意義。7.關于文中后記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補充敘述喜忠犧牲后發生的事情,與前文中喜忠的事跡相照應,強化其犧牲的意義。B.讓將軍以當事人的身份回訪,意在突出將軍的英雄形象,同時增加故事的真實性。C.后記這部分內容,與當下“重走長征路”“不忘初心”的革命教育主題相契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D.后記這部分內容是本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前文情節的繼續,也緊扣了本文標題。8.文中三處畫橫線部分寫“像父親一樣的軍長”,分別表現了喜忠當時怎樣的內心感受?請結合文本相關內容簡要分析。(4分)9.小說以“紅軍樹”為標題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既而契丹圍瀛州,中外震駭,準遂請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固請曰:“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帝遂渡河。相持十余日,其統軍撻覽出督戰。時威虎軍頭張瑰守床子弩,弩撼機發,矢中撻覽額。撻覽死,乃密奉書請盟。準不從,而使者來請益堅,帝將許之。準欲邀使稱臣,且獻幽州地。有譖準幸兵以自取重者,準不得已,許之。帝遣曹利用如軍中議歲幣,曰:“百萬以下皆可許也。”準召利用至幄,語曰:“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利用至軍,果以三十萬成約而還。河北罷兵,準之力也。王欽若深嫉之。一日會朝,欽若因進曰:“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節選自脫脫《宋史·寇準傳》)材料二: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陳堯叟、王欽若避寇之策,力勸真宗渡河決戰。而日與楊大年飲博歌呼于帳中。故王欽若譖之曰:“準以陛下為孤注。”嗚呼!盈宋之庭,錚錚自命者充于班序,曾無一人能知準之所恃,而驚魂喪魄,始撓其謀,終妒其功。觀其形勢,固非小有所得而遽弭耳以退也。乃增卅萬之賂,遂無一矢之加,歷之數十年,而無南牧之馬。豈蕭撻覽之偶中流矢,曹利用之口給辯言,遂足戢其戎心哉?兵甫一動,而議和之使先至,利用甫歸,而議和之使復來,則其且前且卻、徜徉無斗志者,概可知也。契丹之滅王從珂也,石敬瑭為之內主;其滅石重貴也,杜威、趙延壽為之內主。契丹不能無內應而殘中國,其來舊矣,此內之可恃者也。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國人得志于衣錦食粱,而共習于恬嬉。至是而習戰之將如休哥輩者,亦已骨朽。宋之君臣,可以虛聲恐喝而坐致其金繒。姑以是脅之,而無俟于戰也。則挾一索賂之心以來,能如其愿而固將引去。故其攻也不力,其戰也不怒。兵一動而使頻來,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無難。平仲知之深持之定特兵謀尚密不欲昌言于眾以啟嘵嘵之辯論耳。使乘其不欲戰之情而亟攻之,因其利我之和而反制之,寧我薄人,必勝之道也。平仲曰:“可保百年無事。”非虛語也。此外之可恃者也。可恃之情形,如彼其昭著。唯欽若之流,挾雕蟲之技,安于醉夢。羽書游至,驚于迅雷;金鼓乍聞,茫如黑霧。已而虜兵忽退,和議無猜,且不知當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則其云“孤注”者,雖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億其必然也。(節選自王夫之《宋論·真宗》)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平仲知之A深B持之C定D特兵謀E尚密F不欲昌言于眾以啟G曉曉之辯論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邀,謀取,謀求,與《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的“邀”意思不同。B.“乃罄所有出之”的“乃”與《師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C.折,駁倒,與《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折”意思不同。D.退,使……退兵”,與《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的“舞”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面對來犯之敵的兇猛氣勢,寇準力排眾議,堅決勸請真宗來到前線戰場澶州北城,希望借此鼓舞宋軍士氣。B.雖然讓契丹使者稱臣且獲取幽州地區的愿望未能實現,但寇準仍通過努力,極大地維護了大宋的國家利益。C.脫脫的記述里,張瑰射殺撻覽后契丹就請求結盟退兵,可知其有功,但王夫之認為張瑰的功勞是小有所得。D.脫脫借用“深嫉”一詞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王欽若的態度,王夫之則用“抑心所未喻”駁斥了脫脫的看法。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及至南城,固請曰:“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2)已而虜兵忽退,和議無猜,且不知當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14.王夫之對王欽若關于“陛下,寇準之孤注也”的言論進行了批駁,認為寇準并未將陛下作為“孤擲”,而是在對外部形勢綜合考慮后作出的戰略部署。請結合材料二王夫之對“可恃之情形”的分析,概括寇準“力勸真宗渡河決戰”的理由。(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宿云門寺閣[唐]孫逖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畫壁馀鴻雁,紗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夢與白云游。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寫意,勾勒出云門寺的遠景。山花如煙如霧,一派幽靜。B.頷聯實寫夜景,燈火懸掛,窗幔卷起,山巒湖水都映入眼簾。C.墻上壁畫剝落,只剩畫中大雁,突出了云門寺“古”的特色。D.詩中最后兩句的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用過。16.本詩寫寺閣未著一“高”字,卻處處體現其高,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子路想要治理處于“,”這種內憂外患下的千乘之國,來實現自己的理想。(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兩句,寫統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婪與對財物的揮霍之無度。(3)快畢業了,小剛為好朋友寫留言時,要引用兩句古詩作為臨別贈語,以鼓勵好友奮發向上,你會建議他寫“,”兩句。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當你感到壓力巨大而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且效率低下時,往往是身體在發出警報:“能量即將耗盡,需要趕緊補充。”常見的補充方式有放松心情、適度娛樂、合理規劃等,其中放松心情最為關鍵。①只要心情持續緊張或過度放松都會影響工作狀態,②帶來嚴重后果,③所以,④通過放松心情,⑤快速增加效率,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心情狀態是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因素。至于怎樣的心情狀態能保證高效生活,相信關注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所了解。實際上,我們所需的心情狀態是A的:有人需要時刻保持樂觀積極才能充滿動力,有人在平靜淡然中就能高效做事,有人心情愉悅卻依然效率不高,有人只要心態平和就能B。心情過度緊張會導致壓力無法緩解而積累起來,C,壓力會越來越大,壓挎你的“防線”,進而引發各種問題。判斷自己壓力過載也很簡單:在閑遐時間觀察自己的情緒狀態,記下你的放松程度,然后對比忙碌時的狀態,如果差異很大,即說明你正處于“壓力過載”的情況,需要及時調整。但另一方面,一下子過度放松,又會讓人失去斗志,使你的工作狀態更加糟糕,同時產生新的問題。所以對于“壓力過載”,要采取“逐步緩解”的方式來處理。其實,心態很重要。如果心態不好,再怎么放松也難以真正緩解壓力。改善心態的方式有很多,如培養興趣愛好,以豐富生活;進行冥想練習,以平靜內心。只有心態好,心情佳,持之以恒,才能從“感覺壓力巨大”成功轉變為“感覺輕松自在”。18.文中四處引號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有些學生可能因選不到合適的導師而“流落街頭”。A.往往是身體在發出警報:“能量即將耗盡,需要趕緊補充。”B.壓力會越來越大,壓挎你的“防線”。C.要采取“逐步緩解”的方式來處理。D.只有心態好,心情佳,持之以恒,才能從“感覺壓力巨大”成功轉變為“感覺輕松自在”。19.請在文中畫橫線A、B、C處填入恰當的成語。(4分)ABC20.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21.文中第三段有兩處錯別字,請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22.文中第三段畫線句“壓力會越來越大”語言平淡,請你在不改變句意的情況下,分別使用比喻和比擬兩種修辭手法對原句進行改寫,可少量增刪詞語,分別不超過20字。(5分)四、寫作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澳大利亞未來學家彼得·伊利亞德說:“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來,那么明天你將生活在過去。”而中國大詩人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贏在未來,還是活在當下?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抄襲,不得套作;不得泄漏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語文答案1.D[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啟發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最后全部回應”錯誤,曲解文意,根據材料二首段,“而是從學生的問題中牽引出更多的問題”是孔子的行為,后面所舉的例子“孔子反問:‘何哉,爾所謂達者?’”也是孔子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進行追問,所以“啟發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說法有誤;另外,對于學生的問題,孔子是否“最后全部回應”,從原文無法得出結論。故選D。]2.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觀點態度的能力。C.“因為……所以……”錯誤,強加因果,材料二第二段只說“盡管子路經常挑戰孔子權威,但孔子并未因此厭棄子路,反而多有肯定與贊許之時,甚至將他置于與顏回同樣的地位”。故選C。]3.B[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的能力。A.意思是“面對合乎道義的事,要搶著去做,即使老師在一邊也不必謙讓”,這與材料二第一段“孔子并不希望學生因自然時,以的言行轉上,以父親值得我學習的培養。地引導學生”,這與材料二第一段中孔子不斷鼓勵曾皙回答、“從學生的問題中牽引出更多的問題”內涵一致。D.意思是“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材料二第一段中孔子對學生的提問會“從學生的問題中牽引出更多的問題,請學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隨后再進行回應”便是孔子“啟發”學生的過程,而不是直接灌輸答案。故選B。]4.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分析為什么“孟子的心性論美育思想與孔子的美育實踐確是一脈相承的”,需要結合材料分析“孟子的心性論美育思想”“孔子的美育實踐”的相似之處。由“朱熹曾高度評價曾皙的這一理想境界,謂其‘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缺。……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朱說不僅點出了曾皙之志意在言外的藝術旨趣,還把這一境界與孟子‘上下與天地同流’的人生理想聯系起來。這就提醒我們,曾皙和孔子所暢想的人生境界其實和孟子的‘上下與天地同流’之境一樣,乃是將‘心源’‘擴而充之’的結果”可知,曾皙、孔子所暢想的人生境界與孟子所追求的“上下與天地同流”的人生境界是相似的。由“此外,作為學生的曾皙能達到與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亦為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之說作了注腳——可見孟子的心性論美育思想與孔子的美育實踐確是一脈相承的”可知,曾皙與孔子的精神境界,是對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點的證明。答案①曾皙、孔子所暢想的人生境界與孟子所追求的“上下與天地同流”的人生境界是相似的。②曾皙能達到與孔子相似的精神境界這一事例(實踐),是對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點的證明。5.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觀點和知識遷移運用的能力。題干要求學生分析老師的教育特點,需要從材料一和材料二篩選出孔子的教育方式和特點,加以比較,進行分析。由“在此孔子并沒有向任何一個學生灌輸什么理念,整體的教學氛圍也極為平等融洽。”“孔子并沒有要求學生以他的理想為人生理想,而是讓學生暢談各自的志向”可知,孔子創設了一種平等融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暢談志向。題干中,面對王云的錯誤和學生的哄笑,老師同樣讓學生暢所欲言,因此,老師創設了一種平等融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內心消除了負擔。由“對于子路、冉有、公西華或為政或司禮的社會理想,孔子既不加贊許,也不予否定”“只有在曾皙描述完他頗具人生審美化效果的志趣后,孔子才‘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可知,孔子沒有空洞、刻板說教,強制灌輸;題干中“說得很好啊。如果王云愿意再朗讀一遍,讀出來的效果肯定會更好。”該老師同樣是相機引導、適時點撥。由“孔子鼓勵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即便弟子的發言和他的想法相差甚遠,孔子也只是坦然‘哂之(微笑)’,并不急于反對和糾正。對于那些不敢或不愿發言的學生,孔子也積極鼓勵之”可知,孔子注重鼓勵學生;面對學生的失誤,老師沒有嚴肅批評,而是說“說得很好啊。如果王云愿意再朗讀一遍,讀出來的效果肯定會更好。”可見,其是以表揚、鼓勵為主,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由“孔子對學生的提問也未必會直接作答,而是從學生的問題中牽引出更多的問題,請學生自己思考后作答,隨后再進行回應”可知,孔子善于引導學生思考;題干中老師也是如此,讓學生思考王云的意思到底有沒有表達錯誤,因此,老師能夠很好地結合學生的表現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答案①老師創設了一種平等融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內心消除了負擔。②老師在教育過程中不是刻板說教、強制灌輸,而是相機引導、適時點撥。③老師對學生以表揚、鼓勵為主,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④老師能夠很好地結合學生的表現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導語】現代文閱讀Ⅱ的這篇小說通過講述放牛娃喜忠與紅軍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軍民魚水情和個人的英勇無畏。喜忠雖未成為正式的紅軍,但其行為和精神與紅軍無異,象征著革命精神的傳承。文本通過質樸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塑造了一位普通而偉大的“小英雄”。“紅軍樹”作為象征,凝聚了歷史記憶與革命情感,表達了對無名英雄的崇敬,同時也在提醒后人勿忘初心,銘記歷史。6.A[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鑒賞的能力。A.“一生所有的事跡都與‘那棵樹’有關”錯誤。說法過于絕對,喜忠一生有很多重要時刻與“那棵樹”有關系,但不能說“一生所有事跡都與‘那棵樹’有關”。故選A。]7.B[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B.“意在突出將軍的英雄形象”錯誤。主要目的不是突出將軍的英雄形象,而是通過將軍的回憶和對“紅軍樹”的認可,進一步深化主題,強調紅軍與百姓的關系以及紅軍精神的傳承。故選B。]8.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和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①處:喜忠作為一個窮苦的放牛娃、全家“沒完沒了地苦做,卻照樣窮得揭不開鍋”,可知生活中充滿了苦難與無奈。但當他唱學會的紅軍的歌時,軍長像慈父一樣夸獎他,這讓喜忠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和認可.這種如同來自父親的夸贊,使他沉浸在一種親情般的愉悅之中,也讓他對紅軍產生了親近感和好感。第②處:此時的喜忠聽到軍長像父親一樣的叮囑、明白了紅軍為窮苦人打天下的偉大使命以及守紀律的重要性。這一番話如同長輩的教誨、讓喜忠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開始認識到紀律的意義,并且自覺地想要遵守紅軍紀律,“只想快點趕回去、給老鄉上門板”“咱守一回紀律,將來也算是當過紅軍的人啦”。這表明喜忠在軍長的影響下,變得更加成熟,有了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第③處:喜忠在中彈犧牲前,腦海中閃過像父親一樣的軍長,這充分體現了他對軍長的惦念與不舍之情。在喜忠的心中,軍長不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領導,更是像父親一樣給予他溫暖關懷和人生指引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對軍長的思念,也反映出他對紅軍的深厚感情和向往。答案(1)第①處寫喜忠眼中像父親一樣的軍長,軍長在喜忠學唱紅軍歌時像慈父一樣夸贊他,讓他內心感到溫暖、愉悅。(2)第②處寫喜忠聆聽那位像父親一樣的軍長的叮囑,受到教海,自覺遵守紅軍紀律,想快點歸還借的門板,表明他的思想變得成熟起來。(3)第③處寫喜忠中彈犧牲前腦海中閃過那位像父親一樣的軍長,表現了他對軍長的惦念與不舍之情。9.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①情節方面:“紅軍樹”在小說中貫穿始終,喜忠想不通時倚靠在樹旁狂吼,后來又多次在樹旁唱歌,最后在這棵樹旁被敵人殺害,鮮血染紅了樹旁的土地。可以說,這棵樹見證了喜忠與紅軍的一系列故事,準確地體現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同時,“紅軍樹”這個標題帶有強烈的時代印記,讓讀者一看到標題就能聯想到那個特定的革命戰爭年代,迅速將讀者拉入特定的時代之中,為故事的展開營造了濃厚的歷史氛圍。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喜忠雖然只是一個放牛娃,沒有正式參加紅軍,但他與紅軍有著密切的聯系。他跟在紅軍隊伍后面學唱歌,為紅軍借門板,遵守紅軍紀律想要歸還門板,甚至在面對敵人威脅時勇敢地歌唱紅軍的歌,最后英勇犧牲。“紅軍樹”成為喜忠活動的重要場景,也象征著喜忠對紅軍的向往和追隨。通過與“紅軍樹”的緊密聯系,突出了喜忠具有勇敢、正直、守紀律等紅軍戰士的品質,使喜忠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和立體。③主題方面:小說中,喜忠為紅軍借門板、遵守紅軍紀律等行為體現了群眾對紅軍的支持和幫助,而紅軍軍長對喜忠的夸獎、叮囑以及將軍對喜忠的回憶和認可,則體現了紅軍對群眾的關懷和影響。“紅軍樹”作為連接紅軍和群眾的象征,更好地突出了紅軍和群眾血水相融的主題。幾十年后,將軍對著“紅軍樹”敬軍禮,村民們早已習慣把這棵樹叫作“紅軍樹”,這表明“紅軍樹”這個標題承載著紅軍精神的傳承,深化了小說的主題。答案①在情節上,以“紅軍樹”為標題,準確地體現了關鍵故事情節,再現了時代背景特點,能迅速地將讀者拉入特定的時代情境之中。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以“紅軍樹”為標題,能更好地塑造喜忠這一人物,突出其具有紅軍戰士的品質。③在主題上,以“紅軍樹”為標題,能更好地突出紅軍和人民群眾水乳交融以及紅軍精神代代相傳的主題。【導語】文言文閱讀兩則材料,通過寇準力勸宋真宗渡河決戰的事例,展現了其遠見卓識與權變謀略。脫脫從史實出發,強調寇準堅守大局、不畏眾議的忠臣形象;王夫之則深挖形勢分析,指出契丹因內部弱化與求和意圖而非孤立功勞導致退兵,同時批判王欽若的妒賢誤國。兩者相輔相成,展現歷史多重解讀。10.BDF[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寇平仲對這種情況了解得很深刻,立場很堅定,只是用兵的謀略還是機密,不想公開告訴眾人而引起人們的紛紛爭辯買了“平仲”是主語,“知”是謂語,“之”是賓語.“深”是補語,結構完整,故B處斷開;“知之深”“持之定”,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各自獨立,故D處斷開;“特”,只是,表示強調.“兵謀尚密”是強調的內容.且主謂結構完整,故F處斷開。故選BDF。]11.B[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謀取,謀求/邀請。句意:寇準希望謀取契丹使者稱臣。/把小船劃過來靠近她,邀請她相見。B.錯誤。意思不同。連詞,于是,就/副詞,竟。句意:就全部拿出自己的所有去賭。/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C.正確。駁倒/彎曲。句意:寇準駁倒了陳堯叟、王欽若躲避敵寇的方案。/怎么能低頭彎腰、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D.正確。都是使動用法,使……退兵/使……起舞。句意:本來就不是稍有所得就能很快平息戰事而使契丹退兵的。/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故選B。]12.D[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王夫之則用‘抑心所未喻’駁斥了脫脫的看法”錯誤。由原文“則其云孤注者,雖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億其必然也”可知,王夫之并沒有反對脫脫“深妒”說,只是認為王欽若的“孤注”言論,除傾軋嫉妒的因素外,也與其愚昧無知,看不清澶州之役大宋取勝的有利因素和必然趨勢有關,不是“駁斥”“深嫉”說。故選D。]13.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堅決;“益”,更加;“危”,恐慌、不安。(2)“已而”不久;“無猜”沒有疑問;“何以得此于契丹”.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何于契丹得此”。答案(1)等到(皇上)到了澶州城南,(寇準)堅決請求說:“陛下不渡過黃河去澶州,那么人心就會更恐慌。(3)不久契丹軍隊忽然退走,和議已經沒有疑問,還不知道當時是憑什么從契丹那取得了成功。14.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原文“至是而習戰之將如休哥輩者,亦已骨朽”,“其且前且卻、徜徉無斗志者”,這些表明曾經善戰的將領如休哥等也已去世,契丹缺少熟習戰爭的將領,軍隊戰斗力下降,其作戰已沒有強烈的斗志。②原文“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國人得志于衣錦食粱,而共習于恬嬉”,意思是現在的契丹和過去不同,契丹人滿足于錦衣玉食的生活,習慣了安逸享樂,無意戀戰。③原文“契丹之滅王從珂也,石敬瑭為之內主;其滅石重貴也,杜威、趙延壽為之內主。契丹不能無內應而殘中國,其來舊矣,此內之可恃者也”,這表明在以往契丹對中原政權的攻擊中,如滅掉王從珂、石重貴時,都有內部勢力作為內應。然而,此時宋朝內部并沒有出現類似石敬瑭、杜威、趙延壽這樣的內奸,契丹難以像以前那樣輕易殘害宋朝。④原文“挾一索賂之心以來,能如其愿而固將引去。故其攻也不力,其戰也不怒。兵一動而使頻來,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無難”,契丹此次來犯帶有索要財物的目的,如果能滿足他們的愿望,他們就會退兵。所以軍隊一動就頻繁派遣使者來議和,只要宋朝采取適當的策略,無論是議和還是作戰,都有較大的周旋空間,這使得寇準認為可以通過決戰來掌握主動權,他通過對時勢的精準把握,力勸真宗渡河決戰。答案①契丹缺少熟習戰爭的將領;②契丹人貪圖享樂,無意戀戰;③契丹長期依仗內應取勝,目前缺少內應;④寇準對時勢把握精準,有退敵制勝的把握。【參考譯文】材料一:不久契丹兵包圍了瀛洲,朝廷內外震恐驚駭,寇準請真宗親征澶州。到了澶州城南,(寇準)堅決請求說:“陛下不過黃河去澶州北城,那么人心就會更恐慌。”真宗于是渡過黃河。雙方相持十幾天,契丹統軍撻覽出來督戰。當時威虎軍頭張瑰守床子弩,弩弓搖動,機關發動,射中撻覽頭額。撻覽死去,于是契丹秘密派使持書請求結盟。寇準不答應,而契丹使者更堅決求盟,宋真宗將要答應。寇準希望謀取契丹使者稱臣,且要(契丹)獻出幽州地區給宋。有人誣陷寇準希望領兵以鞏固自己,寇準不得已同意結盟。真宗派曹利用到軍中商議每年給契丹的錢幣數,并說:“百萬以下的數目都可答應。”寇準召曹利用到幄帳,對他說:“雖然有皇上的許諾,你答應契丹不能超過三十萬,超過三十萬,我殺你的頭。”曹利用到契丹軍營,果然以三十萬達成和約回來了。河北消除兵禍,是寇準出的力啊。王欽若很嫉妒他。有一天上朝,王欽若趁機進(讒言)說:“皇上聽說過賭博嗎?賭徒快把錢輸完時,就全部拿出自己的所有去賭,這叫孤注。皇上,就是寇準的一把賭注,這也太危險了。”材料二:澶州之役,寇準駁倒了陳堯叟、王欽若躲避敵寇的方案,力勸宋真宗渡河與契丹決戰。而他每天與楊大年在軍營的帳幕中飲酒賭博唱歌歡呼。所以王欽若誣陷寇準說:“寇準把陛下當作了孤注。”哎!整個宋朝廷,錚錚自命的人充滿了大臣行列之中,竟然沒有一個人能知道寇準依仗什么讓真宗親征,這些人都驚魂喪魄,開始時阻撓寇準的建議,最終妒忌寇準的功勞。觀察當時的形勢,本來就不是稍有所得就能很快平息戰事而使契丹退兵的。戰后增加了三十萬金帛的歲幣,于是不再有一支箭矢射來,經歷了幾十年,而沒有契丹南下侵入的兵馬。這哪里是因為蕭撻覽偶然被流箭射死、曹利用的利口善辯,就足以使契丹打消了作戰之意呢?契丹的軍隊才一出動,來與宋朝廷議和的使節就先到達,曹利用剛一回來,契丹的議和使節再次前來,那么他們前進又后退、徘徊猶豫沒有斗志的情況,大致就可以知道了。契丹消滅王從珂,是有石敬瑭作為內應的;契丹消滅石重貴,是有杜威、趙延壽作為內應的。契丹不能不靠沒有內應而擊敗中國,這種情況已有很長時間了,這是寇準在國內可以依仗的有利條件。而且這時的契丹,已經不是從前的契丹了。他們的國人滿足于穿綢羅錦緞、吃稻米美食,全都習慣于安逸嬉戲。到這時,契丹熟習戰爭的將領如耶律休哥等人,也已身死骨朽。對于宋朝廷的君臣,可以用虛張聲勢來恐嚇從而輕易地讓他們得到宋朝的金銀財物。姑且靠這種辦法威脅宋朝,而不用依靠作戰。于是契丹就懷著這種索求財物的心情而來,能達到他們的愿望的話,本來就將撤走。所以他們攻城就不用力,作戰也不暴怒。軍隊才一出動,而議和的使節頻頻前來,講和很容易,而進攻他們也不難。寇準對這種情況知道得非常深,持有這種見解非常堅定,只是用兵的謀略還是機密,不想公開告訴眾人而引起人們的紛紛爭辯罷了。假使趁著對方不想打仗的情緒而立刻攻打他們,趁著對我方有利的和解而反過來控制他們,寧可我先主動攻擊別人,這就是必勝的策略。寇準說:“國家可保百年無事。”這不是空話。這就是寇準在外部可依仗的有利條件。可以依仗的情況,如上面所說那樣明顯。只是王欽若之流,懷挾雕蟲小技,安心醉夢之中。邊境軍情緊急的情報一再傳來,如同聽到突然傳來的雷聲一樣震驚;軍隊的金鼓之聲突然聽到,茫然得如同面對一團黑霧。不久契丹軍隊忽然退走,和議已經沒有疑問,還不知道當時憑什么從契丹那里達成這樣的結果的。那么他所說的“孤注”,雖然是傾軋嫉妒的說法,但實際上他們心中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臆想寇準必然是以真宗為孤注了。15.B[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頷聯實寫夜景”錯。頷聯“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并非純粹實寫,而是運用了想象和夸張的手法。詩人在這里通過懸燈照耀下的千重山嶂和卷起窗幔后仿佛能看到的五湖秋色,來描繪出云門寺的宏偉和視野的開闊,而非直接實寫眼前的夜景。故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決策咨詢工作管理辦法
- 銀行金融產品的精準營銷策略
- 內部孵化項目管理辦法
- 中水回用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與實踐
- 工程停工方案參考模板
- 設計單位安全生產責任
- 醫院抓好安全生產工作
- 推進安全生產五進
- 網絡安全技術技術培訓
- 物業公司內部規章制度
- 知行合一-王陽明傳奇課件
- 鍋爐澆注料施工方案
- GB/T 17394.1-2014金屬材料里氏硬度試驗第1部分:試驗方法
- GB/T 1606-2008工業碳酸氫鈉
- 葛的栽培技術
- 《綠色建筑概論》整套教學課件
- 山東中醫藥大學2020-2021學年內科護理學試題及答案2
- 2022年綿陽江油市社區工作者招聘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經驗交流
- 工程測量、定位放線控制點復核記錄表
- 申辦出入境證件的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