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球類教學課件_第1頁
中學球類教學課件_第2頁
中學球類教學課件_第3頁
中學球類教學課件_第4頁
中學球類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學球類教學課件本課件系統介紹中學體育課程中的球類教學內容,涵蓋球類基礎知識、分項技術介紹、技能訓練方法、戰術基礎理論、教學方法指導、比賽規則講解、安全健康防護以及課外活動拓展等方面。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幫助中學生掌握各類球類運動的基本技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提高身體素質,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本課件適用于中學體育教師教學參考及學生自主學習。球類運動概述球類運動是以各種球為主要器材,通過投擲、擊打、運送等方式進行比賽的體育項目總稱。根據運動特點,可分為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多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規則和技術要求。球類運動對學生的體能和技能培養具有重要價值。長期參與球類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靈活性,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協調性和反應速度。此外,球類運動還能發展學生的戰術思維和決策能力。不同種類的球類運動器材,從左至右: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課與球類運動的意義增強體質球類運動具有較高的運動強度,可促進心肺功能發展,增強學生體質。長期參與可提高學生的耐力、力量和靈活性,有效預防肥胖和相關慢性疾病,促進骨骼和肌肉的健康發展。團隊協作大多數球類運動需要多人參與,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在比賽中,學生需要相互配合、溝通,共同解決問題,這種能力對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都有積極影響。規則意識參與球類運動需要遵守各種規則,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自律性。學生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也學會了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公平競爭意識。球類運動的歷史發展早期足球運動的歷史場景世界球類簡史球類運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文明。古埃及、瑪雅和中國等文明都有用球進行游戲的記錄。現代足球起源于19世紀的英國,籃球則由美國人詹姆斯·奈史密斯于1891年發明,排球由威廉·摩根于1895年創立。現代球類流行趨勢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球類運動已成為世界性的體育活動。足球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籃球在亞洲和美洲廣泛流行,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項目也在不同地區有著大量愛好者。電子競技、沙灘排球等新興球類項目也逐漸興起。球類運動的分類陣地攻守型包括足球、籃球、手球等,特點是雙方隊伍在共同的場地上爭奪控球權,進攻方通過傳球、運球等技術手段將球送入對方球門或投入籃筐得分。這類運動強調團隊配合、戰術執行和空間利用。網/墻型包括排球、網球、羽毛球等,特點是場地被網或墻分隔成兩部分,雙方隔網進行對抗。這類運動強調擊球精準度、力量控制和戰術變化,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反應速度。守備/跑分型包括棒球、板球等,特點是一方進攻擊球并跑位得分,另一方防守并嘗試使對方出局。這類運動結合了個人技術和團隊戰術,需要運動員具備多種技能和良好的戰術理解能力。球類運動基本素質要求力量肌肉力量球類運動中的傳球、射門、扣球等動作都需要足夠的肌肉力量支持。核心力量對保持身體平衡和防止運動傷害尤為重要。針對性訓練包括俯臥撐、仰臥起坐、深蹲等基礎力量練習。速度移動速度在多數球類運動中,快速移動和變向能力是取勝的關鍵因素。速度訓練應包括短跑沖刺、變向跑、折返跑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爆發力和加速能力。靈敏反應靈敏球類運動中需要對球的運動軌跡和對手的動作做出快速反應。靈敏性訓練可通過各種刺激反應練習、梯形訓練和小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反應速度和協調能力。耐力持久耐力長時間的比賽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有氧耐力。耐力訓練可采用長跑、間歇跑、循環訓練等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和抗疲勞能力。球場常見標志與設施場地標志不同球類運動有各自獨特的場地標記,教師應向學生詳細講解這些標志的含義和作用:足球場:中線、禁區、角球區、球門區等籃球場:三分線、罰球線、限制區、中圈等排球場:中線、攻擊線、發球區等羽毛球場:發球區、邊線、端線等正確理解這些標志對正確執行比賽規則和戰術至關重要。設施安全檢查規范體育教師和學生在使用球類設施前應進行安全檢查:檢查球門、籃球架是否牢固,有無松動檢查球網是否完好,張力是否適當檢查場地表面是否平整,有無障礙物確認場地邊界是否有足夠安全距離雨天后檢查場地是否干燥,防止滑倒足球運動基礎介紹足球發展歷史現代足球起源于19世紀的英國,1863年英格蘭足球協會成立,制定了最早的足球規則。1904年國際足聯(FIFA)成立,1930年舉辦首屆世界杯。如今,足球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擁有超過40億粉絲。中國足球的發展雖有起伏,但在校園中一直是最受歡迎的球類運動之一。足球場及裝備標準11人制足球場長度為100-110米,寬度為64-75米,但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學生應了解的基本裝備包括足球(尺寸3-5號,根據年齡選擇)、足球鞋(平底或短釘)、護腿板等。安全第一,學生在訓練和比賽中應穿著合適的運動服裝,并嚴格遵守場地使用規則。足球基本技術一:帶球帶球技術要領帶球是足球基本技術之一,是控制球向前移動的能力。良好的帶球技術使球員能夠在保持控球的同時快速移動,為傳球和射門創造條件。內腳背帶球:腳尖略向外,腳背內側輕觸球的中下部,使球向前滾動。控制觸球的力度,使球與自己保持適當距離,既不能太遠導致失控,也不能太近影響移動速度。外腳背帶球:腳尖向內,用腳背外側觸球,適合快速變向和突破防守。這種帶球方式可以保護球不被對方搶斷,但需要良好的平衡能力。控球練習示例直線帶球:學生分成若干組,沿直線帶球前進,強調技術動作和觸球節奏繞樁帶球:設置多個標志桶,學生按"S"形路線繞樁帶球,提高控球和變向能力小組接力:分組進行帶球接力比賽,培養學生帶球速度和團隊合作意識足球基本技術二:傳球地滾球傳球內側傳球是最基本也是最準確的傳球方式:支撐腳站在球的旁邊,腳尖指向傳球方向踢球腳內側打開,腳踝固定,觸球部位為腳內側中部擊球點為球的中心或中上部,保持傳球的平穩性傳球后腳要隨球做適當的擺動,增加傳球的準確性空中球傳球腳背內側挑球適合中短距離的空中傳球:支撐腳站在球的旁邊略后的位置踢球腳背內側觸球,腳尖向外打開并繃緊觸球點為球的下部,力量從大腿帶動擊球后腳向上擺動,控制球的高度和距離傳球練習方法提高傳球準確性的訓練方法:定點傳球:學生兩兩一組,固定位置相互傳球移動傳球:學生邊跑邊傳,提高實戰傳球能力三角傳球:三人一組,形成三角形傳球陣型傳球接力:分組比賽,測試傳球速度和準確性足球基本技術三:射門正確的射門姿勢示范:腳背正面擊球,支撐腳位于球側,上身略前傾腳背正面射門動作分解助跑:從球后方適當距離開始,直線或斜線助跑,步幅逐漸加大支撐腳:踏在球的側前方約15厘米處,腳尖指向目標方向踢球腳:后擺至大腿幾乎與地面平行,踝關節繃緊,腳尖朝下擊球:用腳背正面部位擊球中心,保持腳踝僵硬隨動作:踢球后腳繼續向前擺動,隨身體重心前移射門力量與角度控制射門力量來源于助跑速度、腿部擺動和核心肌群的協調。控制射門角度需要注意擊球部位:擊球中心會使球直線飛行,擊球偏下部位會使球抬高,擊球左右側會使球產生弧線。初學者應先掌握直線射門,再逐步學習各種變化球。足球基本技術四:停球1腳內側停球最常用的停球方式,適合接地滾球或低空球。腳內側打開與地面垂直,迎向來球。在球接觸腳內側的瞬間,腳稍向后撤,減緩球的沖擊力,使球停在腳前。關鍵是控制后撤的時機和距離,使球既不反彈太遠,也不直接反彈到支撐腿上。2腳底停球適合控制來速較慢的地滾球。當球即將到達腳前時,用腳底輕輕壓住球,使球停在腳下。這種停球方式簡單易學,且停球后便于快速轉向和變換方向。初學者常犯的錯誤是腳底用力過大或過小,導致球從腳下滑出或彈起。3胸部停球適合控制空中球。當球即將接觸胸部時,胸部微微后仰,形成一個向上的斜面,使球沿胸部滑落到地面。停球時要放松胸部肌肉,吸氣擴胸,增加接觸面積。在接觸球的瞬間,隨球力量稍微后撤,減緩球的沖擊力,使球平穩落地。4接球后動作銜接在實戰中,停球不是目的,而是為下一個動作做準備。停球后應立即進行觀察和判斷,選擇傳球、帶球或射門。良好的停球應當使球停在理想位置,便于下一步操作。停球練習應結合傳球、帶球等動作一起訓練,提高技術連貫性。足球基礎戰術足球基礎戰術圖解:傳切配合和防守站位示意進攻戰術基礎一人突破:利用個人技術優勢,通過變速變向等方式擺脫防守隊員二人配合:包括墻式配合、交叉跑位等,利用傳球和跑位配合突破防線傳切配合:傳球隊員傳球后迅速插上,接應隊員回做或直傳,形成威脅防守戰術基礎防守站位基本原則包括:距離原則:與進攻隊員保持適當距離,既不能太遠無法干擾,也不能太近容易被突破位置原則:站位應在對方與球門之間,保護好最危險的進攻路線協同原則:防守不是個人行為,需要多人協同配合,形成防守網絡延緩原則:當無法直接搶斷時,應延緩對方進攻,等待隊友回防足球比賽規則基礎比賽時間正規足球比賽為90分鐘,分為上下半場各45分鐘,中間休息15分鐘。但在中學教學中,比賽時間通常會根據學生的年齡和體能狀況進行調整:初中比賽:通常為60分鐘,上下半場各30分鐘小型對抗賽:可設定為20-30分鐘,不分半場教學比賽:根據課堂時間靈活安排,通常15-20分鐘換人規則正式比賽允許3-5名替補,但教學比賽可放寬限制,確保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機會。替補隊員須在場外等待,待比賽暫停且得到裁判允許后才能入場。被換下隊員應從最近邊線離場,不得耽誤比賽時間。越位判罰要點越位是足球規則中最復雜的部分之一。基本原則是:當進攻隊員接到隊友傳球時,如果他比倒數第二名防守隊員(通常是除守門員外的最后一名防守隊員)更靠近對方球門線,則被判為越位。但需注意以下例外情況:在本方半場不存在越位直接接角球、界外球、球門球不存在越位如果球是從對方隊員處得到的,不算越位足球課堂常見問題與糾正教練糾正學生足球技術動作常見動作錯誤及改正指導在足球教學過程中,學生常見的技術錯誤及糾正方法包括:傳球內側發力不當:許多學生用腳尖而非腳內側傳球,導致精準度低。糾正方法是強調打開腳內側,將支撐腳站在球的旁邊,保持平衡。停球時肌肉緊張:緊張的肌肉會使球反彈過遠。應指導學生放松接觸部位,柔和地"接納"球的力量,而不是"抵抗"球的力量。射門時支撐腳位置不當:支撐腳位置過遠或過近都會影響射門質量。正確位置應在球的側前方10-15厘米處。帶球時低頭看球:過度關注球而忽視場上情況。訓練學生用余光觀察球,抬頭看場地和隊友位置。教學中應多使用示范、對比和引導性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積極糾正。籃球運動基礎介紹籃球項目起源與奧運歷史籃球運動誕生于1891年,由加拿大體育教師詹姆斯·奈史密斯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YMCA國際訓練學校發明。最初使用桃籃作為球筐,足球作為比賽用球。1936年,籃球首次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美國"夢之隊"的出現將籃球推向全球熱潮。如今,籃球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室內運動之一。基本裝備講解標準籃球場長28米,寬15米,籃筐高度為3.05米。比賽用球根據不同年齡段有所不同:初中男生通常使用6號球(周長約73厘米),初中女生和小學生使用5號球(周長約69厘米)。籃球鞋是專為籃球運動設計的專業裝備,具有良好的抓地力、支撐性和穩定性,能有效減少運動傷害。在校園教學中,應確保場地安全,籃球架穩固,地面平整無雜物。籃球基本技術一:運球單手低運球基本要領運球是籃球比賽中最基本的控球技術,正確的運球姿勢包括:身體重心降低,屈膝、屈髖,上身略微前傾頭部抬起,用余光觀察球,主要視線看向場上運球手指自然張開,用指尖和指腹控制球手腕靈活擺動,通過手指和手腕的彈性控制球的反彈高度非運球手臂前伸,保護球不被搶斷變向運球與控球練習變向運球是突破防守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體前變向:球從一只手通過體前快速傳到另一只手背后變向:球從一只手繞背后傳到另一只手胯下變向:球從一只手通過兩腿之間傳到另一只手控球練習方法:"8"字運球:圍繞兩條腿做"8"字形運球高低運球:交替進行高運球和低運球,提高球感障礙運球:設置障礙物,練習變向繞過障礙籃球基本技術二:傳球胸前傳球最基本的傳球方式,適合中短距離傳球:兩手握球于胸前,手指分開,拇指相對肘部自然彎曲,向接球隊員方向推出推球時手腕外翻,拇指向下,食指指向傳球方向傳球后手臂自然伸直,手掌朝外擊地傳球適合在防守隊員中間傳球:基本動作與胸前傳球相似球的落點應在傳球者與接球者之間約2/3處力量要適中,使球在反彈后剛好到達接球者胸部位置注意傳球速度和角度,使接球者能方便接球雙手頭上傳球適合越過防守隊員的長傳:兩手握球于頭頂上方,手肘彎曲用力向前上方拋出,通過手腕和手指的力量控制方向傳球后雙手自然跟隨,指向傳球方向高度要適中,不易被攔截又便于接球雙人協作傳球練習是提高傳球技術的有效方法。學生可兩兩一組,進行定點傳球、移動中傳球、接力傳球等練習。在練習中應強調傳球的準確性、力量控制和時機把握,培養學生的默契配合能力。籃球基本技術三:投籃標準投籃姿勢示范:單手持球,支撐手輔助,手腕屈伸發力原地投籃技術要領持球姿勢:投籃手(通常是慣用手)托住球的后下方,另一只手扶在球側面站姿:雙腳與肩同寬,投籃手一側的腳略微前跨,重心保持在兩腳之間瞄準:眼睛注視籃筐前沿或中心點,保持專注出手動作:屈膝蹬地,同時手臂向上伸展,最后通過手腕和手指的彈性將球送出跟隨動作:投籃后手臂保持伸直,手腕自然下垂,形成"大雁落架"姿勢投籃手型與出手角度正確的投籃手型是"一撐一托":投籃手五指自然分開,形成一個碗狀,拇指與食指大約呈90度。出手角度應保持在45-60度之間,這樣既能確保足夠的弧線,又不會使球失去控制。投籃常見問題包括手型不正確、出手點不穩定、肘部外展等,教師應及時糾正。籃球基本技術四:上籃第一步:起動右手上籃時,右腳在前,左腳在后。持球位置在胸前或腰部,重心略低。啟動時,左腳蹬地向前邁出第一步,同時將球舉至頭部右側位置。啟動要快速有力,為接下來的上籃動作奠定基礎。第二步:起跳第一步落地后,迅速用右腳蹬地起跳。起跳時,右膝提高,帶動身體向上躍起。同時,持球的右手將球向上舉起,準備投籃。起跳應該是向上而非向前,以獲得足夠的高度。第三步:出手身體到達最高點時,右手將球輕輕放向籃板。球應擊中籃板上的"黃金點"(右側上籃瞄準右上角區域)。出手動作應柔和自然,利用手腕和手指的控制使球有適當的旋轉。落地時雙腳自然緩沖,保持平衡。常見上籃失誤及分析學生在學習上籃時常見的錯誤包括:步伐混亂(錯誤的步法節奏)、起跳不夠(高度不足)、出手時機不當(過早或過晚)、擊打籃板點位不準確等。教師應重點強調正確的步法節奏、合理的起跳時機和準確的出手點位,通過反復練習建立肌肉記憶。籃球基礎戰術籃球擋拆戰術示意圖:進攻球員利用隊友掩護擺脫防守擋拆配合擋拆是最基礎也最實用的籃球進攻配合。基本動作是一名隊員站立不動,為持球隊員設置人墻(擋),持球隊員利用這個人墻擺脫防守者。擋拆后,設置擋的隊員可以選擇"順下"接球或"外彈"接球,形成多種進攻選擇。快攻反擊快攻是爭取在對方防守尚未組織起來前完成進攻的戰術。基本流程包括:搶到籃板或斷球后,迅速將球傳給前場隊員或快速推進,以人數或位置優勢完成得分。中學生學習快攻應注重傳球的速度和準確性,以及無球隊員的跑位意識。人盯人防守人盯人防守是籃球最基本的防守戰術,每個防守隊員負責防守一名特定對手。防守站位應在對手與籃筐之間,保持適當距離,隨時準備應對對手的移動和進攻。防守時要保持低重心,雙手張開,注意力集中,既要盯人又要觀察球的位置。籃球比賽規則基礎場上人數與比賽時間正規籃球比賽每隊場上5人,可以無限次換人。比賽時間為4節,每節10分鐘(國際籃聯規則)或12分鐘(NBA規則)。但在中學教學中,通常會根據學生體能和課程時間做適當調整:可采用3人或4人制小場比賽每節時間可縮短至6-8分鐘可采用半場比賽形式,降低體能要求基本違例違例是不涉及身體接觸的規則違反行為,判罰為對方獲得球權:走步:持球移動超過兩步未運球兩次運球:停止運球后再次運球帶球:手掌托在球的下方運球3秒違例:進攻隊員在對方禁區停留超過3秒24秒違例:進攻隊在24秒內未投籃或投籃未觸及籃圈基本犯規犯規是涉及身體接觸或不文明行為的規則違反:侵人犯規:推、拉、撞、阻擋等不合法的身體接觸進攻犯規:進攻隊員沖撞已站定的防守隊員技術犯規:不涉及身體接觸的違反體育道德行為每名隊員在一場比賽中累計5次犯規將被罰出場。犯規的判罰通常為對方獲得罰球機會或邊線球權。籃球課堂常見問題與糾正運球常見問題低頭問題:許多初學者運球時會一直盯著球看,無法觀察場上情況。糾正方法:練習"盲運球",讓學生抬頭看前方目標物運球;或設置需要口頭回應的任務,強制學生抬頭。手掌拍球:用整個手掌而非指尖控制球,導致控球能力差。糾正方法:強調手指分開,用指尖和指腹觸球;可進行靜止的低位控球練習,加強手指力量。投籃常見問題用力不當:初學者常用手臂和肩膀力量投籃,而忽視手腕和手指的作用。糾正方法:近距離練習腕部發力,強調"拋"而非"推"的感覺;通過靜態姿勢練習建立正確肌肉記憶。姿勢不穩定:每次投籃的姿勢和發力點不一致。糾正方法:使用墻面標記或其他參照物,幫助學生建立一致的投籃動作;分解動作練習,確保每個環節正確。傳球常見問題傳球無力:球傳得太慢或弧度太高,容易被搶斷。糾正方法:強調手臂和手腕的協調用力;增加力量訓練;縮短傳球距離,逐步增加難度。傳球不準:球經常偏離目標。糾正方法:設置固定目標進行瞄準練習;強調跟隨動作,手指指向傳球方向;調整傳球前的站位和身體朝向。比賽意識問題個人主義:不愿傳球,總是自己持球進攻。糾正方法:設置傳球次數要求;獎勵助攻;強調團隊得分的重要性。站位不合理:擠在一起或位置分布不均。糾正方法:使用場地標記;設置站位區域限制;通過小游戲培養空間意識。排球運動基礎介紹排球歷史與發展排球運動誕生于1895年,由美國人威廉·摩根創立,最初稱為"mintonette"。它最初被設計為一種不太劇烈的室內運動,適合年長的商人。1964年,排球首次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如今,排球已發展成為全球性運動,分為室內排球和沙灘排球兩大類。在中國,排球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女排更是多次獲得世界冠軍,成為民族驕傲的象征。場地與裝備講解標準排球場地長18米,寬9米,中間由高2.43米(男子)或2.24米(女子)的球網分隔。在中學教學中,網高可根據學生年齡適當調整。比賽用球周長為65-67厘米,重量為260-280克。場地四周應有足夠的安全區域,避免學生追球時受傷。基本裝備包括排球、球網、護膝等。護膝在排球運動中非常重要,可以保護學生在撲救和接球時避免膝蓋受傷。適合初學者的排球應選擇較軟的材質,減輕接球時的疼痛感。排球基本技術一:準備姿勢標準排球準備姿勢示范: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屈,上身略前傾,雙臂自然彎曲于身體前方基本準備姿勢要領雙腳前后開立,與肩同寬或略寬,重心落在前腳掌膝關節微屈,保持彈性,便于快速移動上身略微前傾,保持平衡雙臂自然彎曲,放在身體前方,隨時準備接球眼睛注視球和對方場地,保持警覺重心移動訓練良好的移動能力是排球基本功之一。常用的移動訓練方法包括:側步移動:保持準備姿勢,向左右快速側步移動前后移動:從準備姿勢快速向前跑動或后撤步交叉步:用于較長距離的快速移動跳躍訓練:原地縱跳或結合移動的跳躍訓練中應注重移動后迅速恢復準備姿勢的能力,以及在移動過程中保持身體平衡和視線穩定。排球基本技術二:正面雙手墊球準備階段雙手握拳或半握拳,一手拇指平行疊在另一手拇指上,形成平整的擊球面。雙臂伸直,肘關節鎖定,兩前臂緊靠。身體保持基本準備姿勢,屈膝,重心稍降低,眼睛注視來球軌跡。根據來球方向和速度,迅速移動到合適位置,使來球在身體正前方。擊球階段雙臂從肩關節向前上方擺動,與地面成約45度角。擊球點應在前臂距腕關節約10厘米處的平面上。擊球瞬間,全身協調用力,主要靠腿部蹬地和髖部前送提供力量,手臂保持穩定,不要過度擺動。保持手臂伸直,利用手臂與地面的夾角控制球的方向。隨動作與恢復擊球后,手臂自然隨球力量向前上方擺動,但幅度不宜過大。擊球完成后,立即恢復準備姿勢,為下一次擊球或移動做準備。眼睛應繼續追蹤球的飛行軌跡,判斷自己的墊球質量,并準備下一個技術動作。良好的隨動作有助于提高墊球的穩定性和控制性。擊球部位與用力重點正確的擊球部位是前臂內側平面,不是手腕或肘關節。擊球力量主要來自腿部和軀干,而非手臂擺動。常見錯誤包括:手臂彎曲、兩臂分離、擊球點不正確、身體不在球下方等。初學者應重點練習手臂姿勢的穩定性和身體位置的協調性,逐步提高墊球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排球基本技術三:發球下手發球動作流程下手發球是初學者最容易掌握的發球方式:準備姿勢:左腳在前(右手發球者),右腳在后,與肩同寬持球:非發球手托球于腹前,手心向上引拍:發球手臂自然下垂,微微后擺拋球:非發球手將球輕輕拋起約20-30厘米擊球:發球手前擺,手臂伸直,用手掌或握拳的指根部擊打球的下半部隨動作:擊球后手臂自然隨球向前上方擺動上手發球動作流程上手發球力量更大,但技術難度也更高:準備姿勢:左腳在前,右腳在后,身體側對球網持球:左手持球于胸前拋球:左手將球向前上方拋起,高度約1-1.5米引拍:右手手臂后擺,肘部抬高,手掌張開擊球:右臂快速前擺,手掌或手指擊打球的后中部隨動作:擊球后右手臂隨球向前下方擺動,同時右腳可向前跨步發球精準訓練方法提高發球精準度的訓練方法:定點發球:在場地上標記目標區域,練習將球發到指定位置距離遞增:從近距離開始練習,逐漸增加發球距離力量控制:練習不同力度的發球,學會控制球的落點比賽形式:設置計分規則,增加發球訓練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初學者應首先掌握下手發球,確保能穩定將球發過網,然后再學習上手發球。在教學中,要強調發球的穩定性優先于力量。排球基本技術四:傳球頭頂傳球手型正確的手型是傳球質量的關鍵:雙手在頭前上方形成"三角窗",拇指和食指成"八"字形手腕后仰,手指自然張開并繃緊,指尖朝向眉心觸球部位主要是拇指、食指和中指的第一關節擊球時指尖觸球,不是手掌,以保證傳球的準確性和柔韌性身體姿勢良好的身體姿勢是傳球的基礎:雙腳前后開立,膝關節微屈,保持穩定性上身挺直,眼睛注視來球,及時判斷落點手臂自然彎曲,肘部外展,隨時準備接球身體要提前移動到球下方,而不是伸手去夠球方向控制傳球方向控制的關鍵技巧:通過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分配控制球的方向身體朝向目標方向,頭部略微仰起傳近球時,手臂伸展幅度小;傳遠球時,伸展幅度大練習時可設置不同方向的目標,提高方向感頭頂傳球是排球中最基本的進攻組織技術,良好的傳球能力是成為二傳手的基礎。在訓練中,應注重手型的正確性和觸球的柔和性,避免"抱球"和"持球"等違例動作。初學者常見的問題是手型不正確和觸球時間過長,教師應重點糾正這些問題。排球基礎戰術排球基礎陣型和戰術示意圖二傳組織二傳是排球比賽中的核心角色,負責組織進攻。基本的二傳組織包括:前排進攻:二傳手將球傳給前排隊友進行扣球快攻配合:二傳手與中間隊員進行快速配合攻擊后排進攻:將球傳給后排隊員進行后排扣球在中學教學中,應首先掌握基本的前排傳球配合,逐步過渡到快攻和后排進攻。網上防守站位攔網是排球防守的第一道防線:單人攔網:一名隊員根據對方進攻路線進行攔網雙人攔網:兩名隊員配合攔網,覆蓋更大區域三人攔網:面對強力扣球時使用,最大限度封堵進攻路線攔網的關鍵是判斷對方進攻路線,并及時移動到位,雙臂伸直上舉,手指張開,越過球網上沿。團隊配合初步排球是高度依賴團隊配合的運動,基本的配合包括"一傳-二傳-三攻"的三段式進攻。在防守端,需要前排隊員負責攔網,后排隊員負責接扣球和防守覆蓋。中學生應首先學會在場上的基本站位和輪轉規則,逐步建立團隊配合意識。排球比賽規則基礎輪轉規則排球比賽中,當一方從對方手中贏得發球權時,該隊必須按順時針方向輪轉一個位置。具體輪轉順序為:從右前位(2號位)→右后位(1號位)→中后位(6號位)→左后位(5號位)→左前位(4號位)→中前位(3號位)→右前位(2號位)發球必須由右后位(1號位)隊員完成輪轉錯誤會被判罰失分并恢復正確位置輪轉規則確保每名隊員都能在不同位置參與比賽,培養全面技能。得分制現代排球比賽采用"每球得分制"(RallyPointSystem):無論哪方發球,每個回合結束后都有一方得分一局比賽先得25分且領先對方2分以上的隊伍獲勝如果比分達到24:24,則需繼續比賽直到某隊領先2分比賽通常采用五局三勝制,第五局比賽先得15分且領先2分的隊伍獲勝在中學教學中,可適當降低得分要求,如采用先得15分或21分獲勝的規則。發球輪次發球是比賽開始和每個回合的起點:發球區域在端線后方,寬9米發球時不得踩線或進入場地裁判鳴哨后8秒內必須完成發球發球可以觸網,只要球過網并落在對方場地內即為有效同一名隊員連續發球,直到對方贏得該回合發球輪次的正確執行對維持比賽公平性至關重要。排球課堂常見問題與糾正教練糾正學生墊球姿勢,強調手臂保持平直和正確的擊球點墊球用力不合理墊球是排球初學者最常見的技術難點,主要問題包括:手臂彎曲:擊球時手臂未保持伸直,導致球方向不可控。糾正方法:強調肘關節鎖定,可用彈力帶綁住手臂進行感知訓練。擊球點不正確:用手腕或肘關節擊球。糾正方法:標記前臂正確擊球區域,進行有針對性的觸感訓練。手臂擺動過大:過度依賴手臂力量。糾正方法:限制手臂擺動幅度,強調腿部發力和身體協調性。兩臂分離:擊球時兩前臂未緊密貼合。糾正方法:可在兩臂之間夾一張紙或小物品進行訓練。其他常見技術問題傳球手型不正確:手掌觸球而非指尖。糾正方法:練習"三角窗"手型,強調指尖觸球感覺。發球不穩定:拋球不準或擊球點不一致。糾正方法:簡化動作,從近距離開始練習,逐步增加難度。移動不及時:未能提前到位,導致技術動作變形。糾正方法:加強移動訓練,培養預判能力。乒乓球運動基礎介紹乒乓球發展簡史乒乓球起源于19世紀末的英國,最初是貴族社交活動中的室內游戲,使用餐桌和書籍作為球拍。1926年成立了國際乒乓球聯合會,1988年在首爾奧運會上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中國在乒乓球領域具有絕對優勢,被稱為"國球",自1959年以來在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上獲得了大量金牌。乒乓球運動具有場地要求小、器材簡單、適應性強的特點,是校園中最受歡迎的球類運動之一。熱門器材介紹乒乓球基本器材包括球臺、球拍和乒乓球。標準球臺長2.74米,寬1.525米,高0.76米,中間有高15.25厘米的球網。乒乓球直徑40毫米,重2.7克,通常為白色或橙色。乒乓球拍由底板和膠皮組成,根據使用風格可分為快攻型、弧圈型、削球型等。初學者應選擇重量適中、性能均衡的球拍,膠皮以中等厚度、中等彈性為宜。在學校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年齡和身高適當調整球臺高度,確保技術動作的正確性。乒乓球基本技術一:握拍直拍與橫拍握法對比示范橫拍握法橫拍握法(又稱"西式握法")是最常見的握拍方式:拍柄放在手心,拇指自然伸直貼在正手面膠上食指輕貼在反手面膠背面其余三指自然環繞拍柄握拍不宜過緊或過松,以能靈活轉動手腕為宜橫拍握法的優點是兩面都能使用,正反手轉換方便,適合全面型打法。直拍握法直拍握法(又稱"中式握法"或"東式握法"):拇指和食指呈"V"形,握住拍柄拇指貼在正手面膠上,食指貼在反手面膠上中指、無名指和小指自然環繞拍柄手腕放松,以便增強擊球時的靈活性直拍握法的優點是正手進攻力量大,適合以正手為主的進攻型打法。握拍方式的應用比較選擇何種握拍方式取決于個人習慣和打法風格。橫拍選手通常正反手技術更為平衡,而直拍選手正手攻擊力量更大,但反手相對薄弱。初學者可以兩種方法都嘗試,選擇自己感覺更舒適的方式。在中學教學中,建議先讓學生掌握橫拍握法,因為它更易于學習全面的基本技術。乒乓球基本技術二:發球拋球準備正確的發球必須遵循以下規則:球必須平放在自由手的手掌上,手掌平展發球時必須將球拋起至少16厘米高拋球必須在端線后方和球臺上方垂直拋起球下落過程中擊球,不能在上升或最高點擊球正手發球動作正手發球是最基礎的發球技術:側身站立,右腳在前(右手球員)右手持拍于身體右側,前臂與球臺基本平行拋球后,拍面以小角度觸球,可產生不同旋轉擊球點應在球臺端線附近,便于控制落點發球旋轉控制發球旋轉是乒乓球的重要技術:下旋球:拍面從上向下擦球底部上旋球:拍面從下向上擦球后上部側旋球:拍面水平擦球左右側不轉球:拍面垂直擊球中心發球是乒乓球比賽的首要進攻手段,也是獲得主動權的關鍵。初學者應首先掌握穩定的發球,確保球能雙過網(即先落在自己半區,再過網落在對方半區)。在掌握基本發球后,可逐步學習各種旋轉球的發球技術。教學中可采用"拋球-不擊球"的練習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規范的拋球動作。乒乓球基本技術三:攻防正手攻球正手攻球是乒乓球最基本的進攻技術:基本站位: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右腳略微后撤,重心在兩腳之間準備動作:球拍舉至腰部右側,手臂自然彎曲揮拍動作:手臂向后引拍,然后向前上方揮拍擊球點:在球的上升期,約在最高點的2/3處力量來源:以肩、肘、腕的協調發力為主,重心前移反手推擋反手推擋是接應對方來球的基本技術:準備姿勢:球拍置于身體中前方,拍面略微前傾擊球動作:手臂略微前送,主要靠手腕發力擊球點:在球的上升期,約在最高點的一半處控制力量:根據來球速度調整力量,保持球的穩定性拉球技術拉球是對付下旋球的有效技術:拍面微微下傾,呈閉合狀態擊球點較低,在球臺高度或略低處擊球時拍面從下向上摩擦球的后下部通過摩擦力將下旋球轉變為上旋球搓球技術搓球是對付上旋球的基本技術:拍面稍微上仰,呈開放狀態擊球點在球下降期,約在球臺高度處拍面從上向下輕摩擦球的上部以手腕發力為主,動作小而精準乒乓球比賽規則基礎單打比賽規則乒乓球單打比賽的基本規則:比賽采用11分制,先得11分且領先對方2分以上者獲勝一局如果比分為10:10,則需繼續比賽直到某方領先2分比賽通常采用七局四勝或五局三勝制每得2分交換發球權,在決勝局比分達到5分時交換場地發球必須先觸及自己場地,再越過球網觸及對方場地雙打規則特點雙打比賽與單打有以下不同:兩名選手必須輪流擊球發球必須從右半區斜向對方右半區發球輪換順序為A→X→B→Y(A、B為一方選手,X、Y為另一方選手)每局比賽開始時,接發球方決定由哪名隊員先接發球在決勝局交換場地后,接發球隊員也要交換發球權及輪換辦法發球權的確定和輪換規則:比賽開始前通過抽簽或選擇決定發球權單打比賽中每人發2分后交換發球權雙打比賽中每隊發2分后交換發球權,且由對方另一名隊員接發球每局結束后,下一局的首先接發球隊員變為上一局的首先發球隊員在決勝局中,當一方先得5分時交換場地,發球順序保持不變羽毛球運動基礎介紹羽毛球起源與發展羽毛球運動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國,當時被稱為"毽子"。現代羽毛球起源于19世紀的英國,1934年成立了國際羽毛球聯合會,1992年在巴塞羅那奧運會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目前,羽毛球在亞洲國家尤為流行,中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在國際賽事中表現突出。羽毛球運動具有趣味性強、運動量可調節、場地要求相對靈活等特點,很適合學校體育教學。場地、器材基礎講解標準羽毛球場地長13.4米,寬6.1米(雙打為5.18米)。球網高1.55米。羽毛球由軟木球頭和16根羽毛組成,重4.74-5.5克。羽毛球拍重85-100克,由拍頭、拍桿和拍柄組成。不同材質的球拍有不同特點:碳纖維拍輕而硬,適合進攻;鋁合金拍重而軟,適合初學者控制。線的張力也影響球拍性能:高張力適合有力量的球員,低張力適合初學者。在學校教學中,可選擇耐用的尼龍球作為訓練用球,選擇重量適中的球拍便于學生掌握基本技術。羽毛球基本技術一:握拍正手握拍與反手握拍示范正握詳細方法正握是羽毛球最基本的握拍方式,適用于正手區域的擊球:將球拍平放,拍面與地面垂直拇指和食指形成"V"形,自然握住拍柄拇指貼在拍柄寬面上,其他四指自然環繞拍柄握拍位置一般在拍柄的中下部,不要握得過高或過低握力要適中,既能穩固控制球拍,又不影響手腕靈活性反握詳細方法反握用于反手區域的擊球,是由正握演變而來:從正握開始,拇指向上移動,壓在拍柄的后面(拍柄寬面)食指稍微分開,貼在拍柄的另一側其余三指自然環繞拍柄轉換時主要是拇指位置的變化,其他手指位置變化不大反握時拍面朝向身體內側,便于反手擊球正確的握拍方法是羽毛球技術的基礎。初學者應重點練習正、反手握拍的快速轉換,因為在實戰中需要根據來球方向隨時調整握拍方式。常見的握拍錯誤包括握拍過緊導致手腕僵硬、握拍位置過高影響力量傳導等。教師應及時糾正這些問題,確保學生掌握正確的握拍方法。羽毛球基本技術二:正手發球1長發球動作分解長發球主要用于單打比賽,目的是將球發至對方后場底線附近:準備姿勢:側身站立,左腳在前(右手球員),身體重心略偏前腳持球方式: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球的羽毛部分,球頭朝下持拍位置:右手以正握法握拍,拍頭向下,與地面呈45度角擊球動作:左手將球輕輕放開,右手從后向前下方揮拍,擊打球的底部隨揮動作:擊球后拍面自然向前上方揮動,重心隨之前移長發球的關鍵是充分利用手臂和手腕的力量,使球呈高遠弧線飛向對方后場。2短發球動作分解短發球主要用于雙打比賽,目的是使球剛好越過網,落在對方前場:準備姿勢:與長發球相同,但身體重心更加前傾持球方式:同長發球持拍位置:拍面更加垂直于地面,拍頭稍高于手腕擊球動作:主要靠手指和手腕的小幅度動作,輕推球的底部或中下部控制力量:動作小而精準,力量輕柔,確保球低而近網短發球的關鍵是控制力量,使球恰好越過網,但不能飛得太高或太遠。3落點與力量控制訓練提高發球質量的訓練方法:目標練習:在對方場地設置目標區域,練習將球發到指定位置交替練習:練習長、短發球交替使用,培養變化能力力量控制:通過改變手腕發力幅度,控制球的高度和遠近節奏練習:掌握穩定的發球節奏,避免動作變形初學者應首先掌握穩定的發球技術,確保球能越過網且落在有效區域內,然后再提高精準度和變化性。羽毛球基本技術三:高遠球和殺球高遠球動作步驟高遠球是羽毛球最基礎的技術之一,它能將球高高地打向對方后場:準備姿勢:重心稍降,拍頭上舉,眼睛注視來球移動步伐:根據來球方向快速移動到合適位置,通常采用并步或交叉步引拍動作:手臂后引,手肘抬高,拍頭下指鞭打動作:手臂從后向前上方揮動,類似鞭子甩動擊球點:在頭頂前上方,手臂充分伸展隨揮動作:擊球后拍面自然向下擺動,重心隨之前移高遠球的關鍵是充分利用肩、肘、腕的鞭打力量,使球形成高遠弧線。殺球的發力要點殺球是羽毛球中最具殺傷力的進攻技術:基本姿勢:與高遠球相似,但需要更高的擊球點引拍動作:手臂充分后引,手肘高抬,拍頭朝下發力順序:腰→肩→肘→腕,形成完整的力量鏈擊球方式:用力擊打球的后部,拍面略微前傾手腕發力:擊球瞬間手腕迅速前屈,增加球速身體協調:全身協同用力,重心由后向前轉移殺球的關鍵是找到最高的擊球點,并利用全身協調用力,使球以最快速度下墜。練習示例高遠球和殺球的有效練習方法:原地引拍練習:不擊球,只練習引拍動作,建立肌肉記憶墻壁練習:對著墻壁擊球,練習力量控制和動作連貫性拋球練習:同伴拋球,練習找準擊球點多球練習:教師連續發球,學生不斷擊打,提高穩定性移動擊球:結合步法練習,模擬實戰情況羽毛球比賽規則基礎計分方式羽毛球采用三局兩勝制,每局21分:每回合勝者得一分,無論是誰發球率先得到21分且領先對方2分以上者獲勝一局如果比分達到20:20,則需繼續比賽直到某方領先2分如果比分達到29:29,則先得30分者獲勝比賽通常采用三局兩勝制在中學教學比賽中,可適當調整比分要求,如采用15分制或11分制,以適應課堂時間限制。發球規則羽毛球發球有嚴格的規定:發球時必須擊打球的底部發球時球拍頭必須向下,低于發球員的腰部發球動作必須連貫,不得有停頓或假動作發球員和接發球員必須站在對角發球區內發球必須斜向對方發球區違反以上規定將被判發球違例,失去發球權或失分。單雙打輪換規則單打和雙打的發球輪換規則:單打比賽中,當發球方得分為偶數時從右發球區發球,為奇數時從左發球區發球雙打比賽中,每方有兩名隊員輪流發球,直到本方失去發球權雙打中,發球方得分為0或偶數時,右場區隊員發球;得分為奇數時,左場區隊員發球發球權轉換后,上一輪接發球的隊員成為發球隊員每局結束后,獲勝方在下一局首先發球技能提高訓練與考核1基礎技能考核基礎技能考核主要針對初學者,評估基本動作是否規范:足球:原地傳球、定點射門、繞樁帶球籃球:原地投籃、往返運球、定點傳球排球:墊球連續次數、發球準確性乒乓球:發球準確性、正手攻球連續次數羽毛球:發球準確性、高遠球連續擊打評分標準注重動作規范性和基本控制能力,允許有輕微失誤。2中級技能考核中級技能考核針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強調技術的穩定性和連貫性:足球:傳球配合、射門精準度測試、帶球突破障礙籃球:行進間上籃、三分投籃、運球上籃計時排球:雙人傳墊配合、發球落點控制乒乓球:正反手攻球結合、發球旋轉控制羽毛球:擊球落點控制、前后場移動擊球評分標準注重技術的穩定性、力量控制和基本戰術意識。3高級技能考核高級技能考核針對技術較為熟練的學生,強調比賽能力和戰術運用:足球:小場比賽表現、戰術執行能力、位置感評估籃球:實戰對抗中的技術運用、戰術配合評估排球:六人制比賽中的表現、戰術理解和執行乒乓球:比賽中的技戰術運用、應變能力羽毛球:實戰中的技術運用、戰術選擇評估評分標準注重比賽中的實際表現、臨場應變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自我反饋與提高培養學生的自我評估能力是技能提高的重要環節。可引導學生通過視頻回放分析自己的動作,與標準動作對比,找出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改進。鼓勵學生記錄訓練日志,跟蹤技能進步情況,設定合理的短期和長期目標。同伴互評也是有效的學習方式,通過觀察他人動作加深對技術要領的理解。球類運動常見傷害與預防常見運動傷害處理球類運動中常見的傷害及應急處理:踝關節扭傷:立即停止活動,采用"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24小時內避免熱敷和按摩。嚴重者及時就醫。肌肉拉傷:立即停止運動,進行冰敷(15-20分鐘),輕度拉傷可在48小時后進行熱敷促進恢復。避免在恢復期間進行拉伸。擦傷:清洗傷口,使用消毒水消毒,貼上創可貼或敷料。保持傷口干燥,預防感染。球擊傷:如被球擊中頭部,應觀察是否有頭暈、惡心等癥狀,如有應立即就醫排除腦震蕩。其他部位被擊中應檢查是否有內傷癥狀。科學預防措施預防運動傷害的關鍵措施:規范熱身:運動前進行5-10分鐘的輕度有氧活動(慢跑、跳繩等),使心率逐漸升高,肌肉溫度提高。充分拉伸:針對主要參與運動的肌群進行拉伸,每個動作保持15-30秒,不要彈動或過度拉伸。正確技術: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術和姿勢,減少因動作不當導致的傷害。適當強度:根據個人體能水平選擇適當的運動強度,避免過度疲勞。合適裝備:穿著合適的運動鞋和防護裝備,如護膝、護踝等。漸進訓練: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逐步增加訓練強度和時間。球類運動中的科學鍛煉1制定合理訓練計劃科學的訓練計劃應包含以下要素:明確目標:設定具體、可測量、可實現的短期和長期目標階段劃分:將訓練分為準備期、競賽期和過渡期內容安排:基礎體能、專項技術、戰術訓練的合理配比負荷控制:根據年齡和基礎逐步增加訓練負荷個體差異:考慮不同學生的體能和技術水平中學生的訓練計劃應以興趣培養和基本技能掌握為主,避免過早專項化。2運動強度控制科學控制運動強度,避免過度訓練:心率監控:中學生的運動心率一般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5%自感強度:利用主觀感覺量表(RPE)評估強度,適中強度為"有點累"到"累"訓練時間:單次訓練時間控制在45-90分鐘之間強度遞增:采用"金字塔"原則,由低到高再到低間歇訓練:高強度與低強度訓練交替,提高訓練效果教師應教會學生自我監控訓練強度的方法,如"說話測試":能正常交談說明強度適中。3科學恢復方法合理的恢復措施對預防過度訓練至關重要:充分休息:確保每周至少有1-2天的完全休息日睡眠保障:青少年每天應保證8-10小時的睡眠主動恢復:低強度活動、拉伸、泡沫軸按摩等被動恢復:冷熱交替浴、按摩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營養補充:訓練后30分鐘內補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水分補充:訓練前、中、后及時補充水分教育學生認識恢復的重要性,將恢復措施作為訓練計劃的一部分。球類運動安全守則場地安全檢查每次活動前應進行場地安全檢查:檢查場地表面是否平整,有無坑洼、裂縫或障礙物確認場地排水良好,無積水和濕滑區域檢查場地照明是否充足,光線均勻不刺眼確認場地邊界安全距離足夠,無危險物體室內場地需檢查通風情況,確保空氣流通發現安全隱患應立即報告并解決,不能在不安全的場地進行活動。器材檢查流程器材安全是預防傷害的重要環節:檢查球門、籃球架等固定設施是否牢固可靠檢查球網張力是否適當,有無破損檢查球類是否完好,氣壓是否適中檢查球拍、球桿等個人裝備是否有裂痕或銳利邊緣確認護具完好且大小合適教師應建立器材定期檢查制度,記錄檢查結果,及時更換或修理損壞的器材。活動安全規則制定并嚴格執行活動安全規則:明確活動區域界限,禁止在未經允許的區域活動規定活動前必須進行充分熱身禁止在疲勞或不適狀態下參與高強度活動禁止佩戴首飾等可能造成傷害的物品參與活動強調公平競爭,禁止惡意犯規和危險動作建立明確的意外傷害應急處理流程教師應在活動開始前向學生強調安全規則,對違反規則的行為及時制止。團隊合作與溝通球場上的分工協作成功的團隊需要明確的角色分工:明確每個位置的職責和任務根據個人特點和技能分配角色培養隊員對整體戰術的理解建立相互支援和補位的意識強調集體榮譽高于個人表現有效溝通方式球場上的溝通對團隊協作至關重要:建立清晰簡潔的口頭指令系統學習常用的手勢和非語言溝通培養主動呼應和信息反饋習慣保持積極的溝通態度和情緒控制定期總結和改進團隊溝通方式團隊溝通訓練提高團隊溝通能力的有效訓練:盲人傳球:蒙眼傳球,僅靠隊友指令角色交換:體驗不同位置的溝通需求任務接力:完成需多人協作的連續任務戰術討論:共同分析和制定簡單戰術比賽回顧:分析溝通成功與失敗案例課堂教學與分組組織小組對抗賽形式小組對抗賽是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和實戰能力的有效方式:循環賽:每個小組都與其他小組進行比賽,累計得分或勝場數決定名次。適合課時充足的情況,確保每個小組有同等的參與機會。淘汰賽:敗者淘汰,勝者晉級。比賽進程快,但部分學生參與時間短。可設置敗者組比賽增加參與度。混合賽制:先分組循環賽,再進行淘汰賽。平衡了參與度和比賽效率。技能挑戰賽:設置不同技能關卡,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挑戰,累計分數。強調合作而非對抗。主題比賽:根據教學重點設計特定規則的比賽,如"三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