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究”字解析中國傳統思維中的探索精神與文化內涵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變,不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是中華民族智慧與精神的結晶。每一個漢字都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是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的關鍵切入點。在浩如煙海的漢字體系中,“究”字雖看似普通,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表意價值。從文化角度來看,“究”字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世界的探索精神與求知欲望。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眾多思想家追求的至高境界,體現了古人對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的深度思考與不懈探索。“究”字在這一思想體系中,代表著一種深入探究、追根溯源的態度,是對真理和智慧的執著追求。例如,司馬遷撰寫《史記》,旨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通過對歷史的深入研究,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史學與思想財富。這種探究精神貫穿于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推動了古代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哲學思想等領域的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思維方式角度而言,“究”字所蘊含的思維模式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它體現了一種從現象到本質、從表面到深層的深入思考方式,強調通過細致觀察、分析推理,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特征。這種思維方式在古代學術研究中尤為突出,如古代的天文學、數學、醫學等領域,學者們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不斷探究自然現象背后的規律,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體系。在文學創作中,詩人、作家們也常常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對生活中的點滴進行深入挖掘,以凝練的文字表達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使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此外,“究”字所體現的思維方式還培養了中國人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和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和價值觀起到了重要作用。1.2研究方法與創新點為深入剖析“究”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思維價值,本研究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從不同角度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探討。本研究廣泛搜集和整理了古今中外關于漢字研究、文化學、哲學、歷史學等領域的相關文獻資料。通過對古代經典文獻,如《說文解字》《爾雅》《康熙字典》等傳統字書,以及現代語言學、文化學著作和學術論文的研讀,梳理“究”字的起源、演變歷程、字形結構、語義變化等方面的資料,為后續的深入分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搜集文獻過程中,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豐富館藏資源,包括紙質書籍、期刊等,同時借助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學術數據庫,檢索大量相關學術文獻,確保資料的全面性和權威性。在整理文獻時,運用定性分類整理方法,將文獻按照研究主題、時間順序等進行分類,便于系統分析和綜合比較,從宏觀角度把握“究”字研究的歷史脈絡和學術動態。文字分析法是本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從文字學的角度出發,對“究”字的字形結構進行細致剖析。依據傳統“六書”理論,“究”字為形聲字,從穴,九聲。通過對“穴”和“九”這兩個構件的深入分析,挖掘其原始表意,進而探討“究”字整體的構字理據。在語義分析方面,梳理“究”字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獻語境中的語義演變,從本義“窮;盡”出發,分析其如何引申出“謀劃;研究;探求”“系統調查或追查”“達,貫徹”等動詞義,以及“畢竟,到底”的副詞義。運用訓詁學方法,參考古代注疏、辭書對“究”字的解釋,結合具體文獻用例,準確把握其語義內涵和用法特點,揭示“究”字語義演變背后的文化和思維因素。本研究打破學科界限,融合文字學、文化學、歷史學、哲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多個維度對“究”字進行綜合分析。在文化學方面,探討“究”字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求知探索精神、學術研究傳統、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聯系,揭示其在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一傳統思想命題出發,分析“究”字所體現的古人對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的深度思考,以及這種思考對中國古代學術發展和文化建構的影響。在歷史學維度,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政治制度、科技發展等因素,研究“究”字語義和用法的演變,展現其如何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從哲學角度,分析“究”字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如從現象到本質、從表面到深層的深入思考方式,以及這種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本研究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究”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為漢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在研究視角上,本研究打破以往對單個漢字研究多局限于文字學本身的傳統模式,將“究”字置于廣闊的文化和思維背景下進行考察,從文化內涵挖掘和思維方式分析兩個維度同時發力,全面展現“究”字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思維塑造過程中的重要價值,為漢字研究提供了更為多元和立體的視角。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上,創新性地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引入“究”字研究,綜合運用文字學、文化學、歷史學、哲學等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從不同角度對“究”字進行剖析,彌補了單一學科研究的局限性,使研究結果更具全面性、系統性和創新性。二、“究”字的字形演變與起源探究2.1字形演變梳理“究”字的字形演變歷程猶如一條蜿蜒的歷史長河,從古老的篆文緩緩流淌至現代楷書,每一個階段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信息與時代印記。篆文時期,“究”字呈現出“從穴,九聲”的結構形態,這一構字方式在《說文解字》中有明確記載:“究,窮也。從穴,九聲。居又切。”從字形上看,“穴”部表意,“穴”的本義為土穴,是古人居住之所,在“究”字中,它象征著探究的場所,暗示著對事物內部的深入探尋,仿佛人們走進一個神秘的洞穴,去挖掘其中隱藏的奧秘?!熬拧弊直砺?,同時兼有意蘊。在古代文化中,“九”被視為極數,有屈曲窮盡之意,它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深入洞穴的每一個角落,試圖揭示其中的所有秘密。因此,篆文的“究”字,形象地傳達出一種深入探究、窮盡其理的意味,體現了古人對知識和真理的執著追求。例如,在古代的學術研究中,學者們常常對經典文獻進行深入的鉆研,如同在知識的洞穴中不斷探索,力求窮盡其中的微言大義,這種精神與篆文“究”字的內涵相契合。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字逐漸演變,隸書在篆文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和規范化,“究”字的字形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隸書的筆畫變得更加簡潔流暢,書寫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其基本結構依然保留了篆文的特征,“穴”部和“九”部的組合關系沒有改變,仍然傳達著探究、窮盡的意義。隸書的出現,使得文字更加普及和實用,為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在這一時期,“究”字在文獻中的使用頻率逐漸增加,其含義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拓展,不僅用于學術研究領域,還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政治、法律、經濟等,體現了人們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不斷追求??瑫菨h字演變的最終形態,也是我們現代使用的標準字體。“究”字在楷書中的字形基本穩定,與隸書一脈相承,保持了“從穴,九聲”的結構??瑫摹熬俊弊?,筆畫規整,形態優美,書寫規范統一,便于人們識別和書寫。在現代社會,“究”字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如學術著作、報刊雜志、網絡文章等,成為人們表達思想、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無論是科學家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還是哲學家對人生哲理的思考,亦或是普通人對生活問題的探索,“究”字都承載著人們追求真理、深入探究的精神內涵,它如同一個文化符號,深深地烙印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字形演變對字義理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篆文到楷書,雖然“究”字的基本結構未發生根本性改變,但其字形的簡化和規范化,使得人們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其含義。篆文的“究”字,通過“穴”和“九”的組合,以一種較為形象、直觀的方式傳達出探究、窮盡的意義,這種構字方式蘊含著古人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即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觀察和分析,來探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隨著字形的演變,隸書和楷書的“究”字在保留基本字義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書寫的便捷性和規范性,使得其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應用,其字義也在不同的語境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拓展。例如,在現代漢語中,“究”字不僅有“推求,追查”“極,到底”等基本義項,還衍生出了許多與探究、研究相關的詞匯,如“研究”“探究”“深究”等,這些詞匯的出現,反映了“究”字在現代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和深刻影響,也體現了字形演變對字義理解的推動作用。2.2起源的文化解讀“究”字的起源,與古代居住文化、抽象思維發展等因素密切相關,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刻地反映了古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從居住文化角度來看,“究”字中的“穴”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在遠古時代,人類生產力水平低下,為了抵御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野獸的侵襲,洞穴成為了他們最主要的居住場所。這些洞穴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遮風擋雨的庇護,還成為了人類生活、生產和繁衍的中心。例如,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洞穴中,就發現了大量人類活動的遺跡,包括用火的痕跡、石器工具等,充分證明了洞穴在人類早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洞穴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文化符號,象征著人類對安全、穩定和歸屬的追求。在“究”字中,“穴”部代表著探究的場所,暗示著對事物內部的深入探尋,這與古人在洞穴中生活、探索周圍世界的經歷密切相關。古人在洞穴中居住時,不僅要了解洞穴內部的結構和環境,還要探索洞穴周圍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情況,這種對居住環境的探索精神,逐漸演化為對世界萬物的探究欲望,反映在“究”字的起源中。“究”字的起源與古人抽象思維的發展息息相關。在原始社會,人類的思維方式較為直觀和具體,主要通過對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的直接觀察來認識世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經驗的積累,人們開始逐漸具備抽象思維能力,能夠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概念和規律?!熬俊弊种械摹熬拧?,不僅僅是一個表聲的符號,更蘊含著抽象的意義。在古代文化中,“九”被視為極數,代表著屈曲窮盡之意,體現了古人對事物深度和廣度的追求。例如,《易經》中的乾卦,用“九”來表示陽爻的最高狀態,象征著事物發展到極致?!熬俊弊謱ⅰ把ā迸c“九”相結合,表達了一種深入探究、窮盡其理的抽象思維方式,體現了古人在認知世界過程中,從表面現象深入到本質規律的探索精神。這種抽象思維的發展,使得人類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為“究”字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維基礎。洞穴意象在“究”字起源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與古人的探索行為緊密相連。洞穴作為一種特殊的空間,具有神秘、未知的特點,其內部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古人對洞穴的探索,不僅僅是為了尋找更好的居住環境,更是出于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在探索洞穴的過程中,古人需要運用各種感官和工具,仔細觀察洞穴的地形、地貌、地質結構等,同時還要思考如何在洞穴中生存和繁衍。這種探索行為,培養了古人的觀察力、思考力和探索精神,成為了“究”字所蘊含的探究精神的重要來源。例如,在古代神話傳說中,許多英雄人物都曾深入洞穴,歷經艱險,最終獲得了寶藏或智慧。這些傳說反映了古人對洞穴探索的向往和對未知世界的追求,也進一步強化了洞穴意象與探究精神之間的聯系。“究”字起源深刻地揭示了古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從字形結構來看,“究”字傳達出一種深入探究、追根溯源的強烈意愿。古人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時,充滿了好奇和疑惑,他們渴望了解自然現象背后的原因,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追求真理和智慧。這種探索欲望,驅使著古人不斷地進行觀察、思考和實踐,從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在古代的學術研究中,無論是天文學、數學、醫學還是哲學,學者們都秉持著“究”的精神,對各種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例如,古代天文學家用肉眼觀察星空,記錄天體的運行軌跡,試圖探究宇宙的奧秘;古代數學家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深入研究,總結出各種數學定理和算法,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古代醫學家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觀察和研究,探索疾病的治療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貢獻。這些都是古人對未知世界探索欲望的具體體現,也充分說明了“究”字起源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三、“究”字在古文中的含義與用法3.1動詞用法:探究、追查在古代文獻中,“究”字常作動詞使用,其“探究、追查”的含義尤為突出,深刻體現了古人對事物本質和真相的執著追求。在《詩經》這部古老的詩歌總集中,“究”字便多次以“探究、追查”的含義出現。例如,《小雅?常棣》中“是究是圖,亶其然乎”一句,“究”與“圖”并列,都表達了對兄弟親情關系的深入探究和思考。詩中通過對兄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進行描述,如“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等,展現了兄弟之間深厚而復雜的情感聯系。詩人在此處使用“究”字,意在引導人們深入思考這種親情關系的本質和價值,探究如何維護和加強兄弟之間的情誼,體現了古人對人際關系的重視和對情感世界的深入探索。又如,《小雅?節南山》中“家父作誦,以究王訩”,詩人家父創作這首詩歌,目的是探究周王昏庸無道的根源,追查造成國家政治混亂的原因。通過對周王行為的批判和對社會現實的揭露,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擔憂,以及對正義和清明政治的追求。這里的“究”字,不僅體現了詩人對政治問題的關注,更反映了古人在面對社會矛盾時,積極探究原因、尋求解決之道的精神?!妒酚洝纷鳛橹袊穼W的經典之作,其中“究”字的使用也充分體現了其“探究、追查”的含義。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明確闡述了自己撰寫《史記》的目的:“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边@里的“究天人之際”,就是要探究天與人之間的關系,追查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古代中國,天人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人們普遍認為天與人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系,天的變化會影響人類社會的命運。司馬遷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試圖揭示這種聯系,探討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現了他對宇宙和人類社會的深刻思考。他在《史記》中記載了許多關于天文、歷法、災異等方面的內容,同時將這些自然現象與歷史事件相結合,探究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例如,在記載朝代更替、政治興衰時,常常會提及天象的變化,試圖從天人關系的角度解釋歷史發展的規律。這種對天人之際的探究,不僅體現了司馬遷的史學思想,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熬俊弊值摹疤骄?、追查”含義在其他古代文獻中也屢見不鮮。在《論語》中,孔子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種思考和探究的精神與“究”字的含義相契合??鬃右簧荚谔骄咳松恼嬷B、道德的準則和社會的治理之道,他通過對經典文獻的學習和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不斷追問和思考,提出了許多具有深刻見解的思想和觀點。在《孟子》中,孟子對人性的善惡、道德的起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究,他通過對人的行為和心理的分析,追查人性的本質,提出了“性善論”的觀點。他認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需要通過教育和修養來加以培養和發揚。這種對人性的探究,體現了孟子對人類自身的關注和對道德建設的重視。在古代的學術研究中,無論是哲學、史學還是文學,學者們都秉持著“究”的精神,對各種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和追查,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他們通過對文獻的研讀、對現象的觀察、對問題的思考,不斷拓展人類的知識邊界,推動了學術的發展和進步。3.2形容詞用法:窮盡、徹底在古代文獻中,“究”字常作形容詞使用,表達“窮盡、徹底”的含義,展現了古人對事物深度和廣度的極致追求,這種追求不僅體現在學術研究中,更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在《詩經?大雅?蕩》中,“侯作侯祝,靡屆靡究”一句,“究”與“屆”并列,均表示窮盡之意。詩中描繪了人們在面對困境時,詛咒和祈禱都無法達到盡頭,表達了一種深深的無奈和對困境無法擺脫的感慨。這里的“究”字,從側面反映了古人對事物極限的認知,以及對無盡未知的敬畏之情。在《爾雅?釋言》中,對“究”的解釋為“究,窮也”,進一步明確了“究”作為形容詞“窮盡、徹底”的含義。這種解釋在古代文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成為古人表達對事物深入探究、追求極致的重要詞匯。在《周易?說卦》里,“其究為健”中的“究”同樣體現了“窮盡、徹底”的意思。這里的“究”表示事物發展到極致,達到了一種強健的狀態。在《周易》的哲學思想體系中,事物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循環往復的過程,而“究”則代表了這個過程中的極致狀態。通過對“究”字的運用,展現了古人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對極致境界的追求。在《荀子?禮論》中,“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30羔豢、玉7104、所以養味開;鐘7104、磐7104、所以養耳開;3057104、文章7104、所以養目開;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磐7104、所以養耳開;3057104、文章7104、所以養目開;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余羔豢、玉食,所以養味也;鐘鼓、琴瑟,所以養耳也;雕琢、文章,所以養目也;黼黻、笏,所以養指也;禮服、端冕,所以養體也;3057104、笏7104、所以養指開;禮服7104、所以養體開;故禮3.3副詞用法:終究、到底在古代文獻中,“究”字還常作副詞使用,表達“終究、到底”的含義,這一用法在詩詞中尤為常見,它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傳遞出詩人對事物發展結果的深刻洞察和對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中“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一句,“究”字深刻地體現了其“終究、到底”的副詞含義。詩人身處晚清時期,目睹國家在封建統治的腐朽和列強侵略的雙重壓迫下,陷入了一片沉悶、死寂的氛圍?!叭f馬齊喑”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社會中人們思想被禁錮,言論受到壓制,如同萬馬無聲般的壓抑景象。而“究可哀”中的“究”字,將詩人內心深處對這種社會現狀的悲哀和無奈推向了高潮,表達出無論如何,這種萬馬齊喑的局面終究是令人悲哀的,深刻地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擔憂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這句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強烈的情感表達,成為了龔自珍詩歌中的經典之作,也讓“究”字的這一用法深入人心。在李清照的詞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雖然表面上沒有直接出現“究”字,但其中所蘊含的對事情發展結果的關注,與“究”字作副詞時的含義相呼應。詞人回憶起往昔在溪亭游玩,沉醉不知歸路,慌亂中奮力劃船想要找到歸途的情景。“爭渡,爭渡”的急切呼喊,以及最終“驚起一灘鷗鷺”的意外結果,生動地展現了事情發展的曲折過程和最終的結局。讀者在閱讀這首詞時,仿佛能夠親身感受到詞人當時的緊張和驚喜,也能體會到對事情最終結果的一種探究和關注,這與“究”字作副詞時所表達的“終究、到底”的含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究”字作副詞“終究、到底”的用法,反映了古人對事物發展結果的關注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在古代的哲學思想中,人們常常追求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而“究”字的這一用法,正是這種追求的體現。例如,在道家思想中,老子主張“道可道,非常道”,強調對“道”的探究和領悟,認為只有通過深入探究,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倡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思考和探究的重要性,認為只有通過不斷地思考和探究,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和智慧。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古人對真理的執著追求,而“究”字作副詞的用法,正是這種追求在語言表達上的具體體現。四、“究”字相關詞語和成語的文化內涵4.1常見詞語中的“究”在現代漢語中,“究”字頻繁出現于眾多常用詞語之中,這些詞語不僅豐富了漢語的表達體系,更以生動而具體的方式,承載和傳遞著“究”字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把芯俊币辉~,在學術、科研等領域被廣泛使用,是指對事物進行深入的探究、鉆研,以揭示其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系。從文化內涵角度來看,“研究”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中國古代,學者們就秉持著“格物致知”的精神,對經典文獻、自然現象、社會問題等進行深入研究。例如,古代的儒家學者對《論語》《孟子》等經典著作進行反復研讀、闡釋,力求領悟其中的微言大義,將其思想精髓應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中。在現代社會,“研究”更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動力??茖W家們通過大量的實驗、觀察和分析,研究自然科學領域的各種問題,如物理學中的物質結構、化學中的化學反應機理、生物學中的生命現象等,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們通過對歷史、文學、哲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討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文化傳承與創新、社會現象與問題等,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了智慧支持。“研究”一詞所體現的探究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講究”一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極高,它既可以表示對事物的精致、完美有較高的要求,注重細節和品質,也可以表示對某種事物的重視和追求。從文化角度分析,“講究”反映了中國人對生活品質和精神內涵的追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注重禮儀、道德和修養,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細致入微的講究。例如,在飲食文化方面,中國人講究色香味俱全,不僅注重食物的口感和營養,還注重菜肴的色澤、造型和搭配,追求一種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在茶文化中,從茶葉的選擇、茶具的搭配、泡茶的水溫到品茶的環境和禮儀,都有著嚴格的講究。一杯香茗,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體現了中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服飾文化方面,中國人也講究款式、面料和色彩的搭配,注重服飾的美觀和得體,體現了對美的追求和對身份、場合的尊重。此外,“講究”還體現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注重禮儀和人情世故,講究待人接物的方式和分寸,體現了對人際關系的重視和對社會和諧的追求。“追究”意為追查已往的事實或過失,通常用于對錯誤、責任、事故等的調查和問責。從文化層面來看,“追究”反映了社會對公正、責任和規范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社會,就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觀念,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違法行為必須進行追究和懲處。這種觀念體現了對社會公正的追求,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在現代社會,“追究”更是保障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法律領域,對于犯罪行為,司法機關會依法進行追究,通過偵查、起訴、審判等程序,查明事實真相,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在企業管理中,對于工作中的失誤和責任事故,會進行責任追究,查明原因,對相關責任人進行懲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環境保護領域,對于污染環境的行為,會追究相關企業和個人的責任,要求其承擔治理污染的費用和法律后果,以保護生態環境?!白肪俊彼N含的文化內涵,有助于培養人們的責任感和法治意識,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4.2成語中的“究”字智慧成語作為漢語言文化的瑰寶,以簡潔而凝練的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眾多成語中,與“究”字相關的成語別具一格,它們生動地展現了“究”字所承載的文化精神,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真理、探索知識的生動寫照。“追根究底”這一成語,形象地表達了對事物根源和底細的深入探究。其中,“追根”體現了對事物起源的追尋,如同溯源而上,尋找河流的源頭;“究底”則強調對事物本質和真相的徹底挖掘,力求窮盡其理。這個成語深刻地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科學研究領域,科學家們正是秉持著“追根究底”的精神,不斷探索自然現象背后的規律,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牛頓看到蘋果落地這一常見現象后,沒有輕易放過,而是追根究底,深入思考蘋果落地的原因,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為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學術研究中,學者們對古代文獻的考證、對歷史事件的研究,也都需要追根究底,才能還原歷史的真相,汲取其中的智慧。“學究天人”同樣蘊含著深刻的文化精神?!皩W究”表示深入研究、探究學問,“天人”則代表著天與人、自然與人類社會。該成語體現了古人對宇宙、自然、人類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的深度思考和廣泛探究,追求一種對天地萬物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許多思想家都以“學究天人”為追求目標,試圖揭示宇宙和人生的真諦。例如,董仲舒以“目不窺園,學究天人”的精神,對儒家學說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對《春秋》等經典文獻的研究,探究天與人之間的關系,認為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人類社會的秩序和道德規范都應遵循天意。這種思想雖然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也反映了古人對宇宙和人類社會的深刻思考,以及對知識廣度和深度的不懈追求。“歸根究柢”與“追根究底”意思相近,都強調對事物根源的探究。它體現了中國人重視根本、追本溯源的思維方式,認為只有找到事物的根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在生活中,人們在面對問題時,常常會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以便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例如,當企業出現經營問題時,管理者會通過分析市場環境、內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歸根究柢,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后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在文化傳承方面,人們也會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歸根究柢,探尋中華民族的精神根源,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些與“究”字相關的成語,共同展現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追求知識廣度和深度的文化精神。它們激勵著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探索未知領域,不斷追求卓越。這種文化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成為中華民族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五、“究”字體現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5.1探索精神與理性思維“究”字的含義和用法中,古人的探索精神與理性思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這種思維特質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學術發展的漫漫長路。從“究”字的本義“窮;盡”以及其衍生出的“探究、追查”“謀劃;研究;探求”等動詞義來看,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人對未知世界的強烈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中國古代,無論是面對浩瀚宇宙中的天體運行,還是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古人都秉持著“究”的精神,不斷地進行觀察、思考和探索。例如,古代天文學家用肉眼仔細觀察星空,記錄下天體的位置和運動軌跡,試圖探究宇宙的奧秘。他們通過長期的觀測和研究,制定了精確的歷法,如《太初歷》《大明歷》等,這些歷法不僅指導了農業生產,還反映了古人對天體運行規律的深入理解。在數學領域,古代數學家對各種數學問題進行深入探究,《九章算術》便是他們智慧的結晶。這部著作涵蓋了分數運算、比例問題、面積體積計算等多個方面,體現了古人對數學原理的深入研究和對數學應用的廣泛探索。古人在探究過程中展現出了卓越的理性思維。他們不滿足于表面的觀察和簡單的經驗總結,而是通過分析、推理、歸納等方法,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以中醫為例,中醫理論的形成是古人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長期觀察和深入思考的結果。中醫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收集人體信息,然后運用陰陽五行、經絡氣血等理論進行分析和推理,從而判斷疾病的病因、病機,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理性思維方式,使中醫成為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醫學科學。在哲學領域,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體系,都是古人對人生、社會、宇宙等問題進行理性思考的產物。儒家倡導“仁”“禮”,通過對社會倫理和道德規范的深入探討,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哲學體系;道家主張“道”“自然”,對宇宙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許多具有啟發性的哲學觀點;墨家則強調“兼愛”“非攻”,從社會現實出發,對戰爭、和平、人際關系等問題進行了理性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這種探索精神與理性思維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學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科學技術方面,它推動了古代中國在天文、地理、數學、醫學、農學等眾多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例如,在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四大發明中,古人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發明了造紙術,改進了印刷術,發現了火藥的特性,利用磁石的特性發明了指南針。這些發明不僅改變了中國,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學術發展方面,“究”字所體現的思維方式促進了古代學術的繁榮和傳承。從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到秦漢時期的經學興盛,再到唐宋時期的理學發展,歷代學者都秉持著探索和理性的精神,對經典文獻進行深入研究,對學術問題進行激烈討論,從而推動了學術的不斷進步。例如,朱熹對儒家經典的注釋和闡發,形成了理學的重要理論體系,對后世的學術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5.2對事物本質的追求“究”字所體現的對事物本質的追求,猶如一條堅韌的絲線,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和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之中,對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中,“究”字所蘊含的追求本質的精神,被視為一種高尚的品德和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徑。古人強調“格物致知”,認為只有通過對事物的深入探究,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和智慧。這種觀念體現了對事物本質的尊重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實踐、注重探索的價值取向。例如,儒家經典《大學》中提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強調通過對事物的研究和探索,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從而實現個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古代的學者們在學術研究中,始終秉持著“究”的精神,對經典文獻進行深入解讀,對自然現象進行細致觀察,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刻思考,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社會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熬俊弊謱χ袊鴤鹘y哲學思想的塑造作用不可忽視。它所代表的深入探究、追根溯源的思維方式,成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了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多學派的思想體系。儒家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注重通過思考和探究來理解和實踐道德準則,追求人格的完善和社會的和諧。孔子一生致力于對人生、社會、道德等問題的思考和探究,他的思想和學說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家主張“道可道,非常道”,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質,人們應該通過對“道”的探究和領悟,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老子、莊子等道家思想家通過對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提出了許多關于宇宙、人生的獨特見解,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墨家倡導“兼愛”“非攻”,從社會現實出發,對戰爭、和平、人際關系等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墨子及其弟子們通過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試圖尋找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體現了對社會本質和人類命運的關注。在儒家思想中,“究”的精神體現在對道德和倫理的深入探究上。儒家認為,道德和倫理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通過對道德和倫理的研究和實踐,可以實現個人的修身養性和社會的長治久安。例如,孟子對人性的善惡進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性善論”的觀點。他認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需要通過教育和修養來加以培養和發揚。為了論證這一觀點,孟子通過對人的行為和心理的分析,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深入探究人性的本質,為儒家的道德教育和社會治理提供了理論基礎。道家思想則強調對自然和宇宙的探究,追求對“道”的領悟。道家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質,它蘊含著自然規律和人生哲理。通過對“道”的探究,人們可以了解自然和宇宙的奧秘,從而順應自然,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闡述了“道”的生成萬物的過程,體現了道家對宇宙本質的深刻思考。莊子則通過寓言和故事,如“逍遙游”“齊物論”等,表達了對自由、平等和自然的追求,以及對人類社會的批判和反思。他認為,人們應該超越世俗的觀念和束縛,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越,這正是對“道”的追求和體現?!熬俊弊炙淼淖非蟊举|的精神,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面臨著各種復雜的問題和挑戰,如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社會矛盾等。只有秉持“究”的精神,深入探究問題的本質和根源,才能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們需要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深入探究,揭示自然規律,為科技創新提供理論支持。在社會治理中,決策者需要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和分析,了解問題的本質和原因,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在個人成長中,人們需要不斷反思和探究自己的行為和思想,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實現自我提升和發展。六、結論6.1研究成果總結本研究通過對“究”字的深入剖析,從字形演變、字義探究、文化內涵挖掘以及思維方式體現等多個維度,全面揭示了“究”字所蘊含的豐富信息和深刻意義。在字形演變方面,“究”字從篆文到楷書,雖歷經歲月變遷,但其“從穴,九聲”的基本結構始終保持穩定,宛如一條堅韌的文化紐帶,貫穿了漢字發展的歷史長河。篆文中,“穴”部象征著探究的場所,“九”字兼表聲與屈曲窮盡之意,二者巧妙組合,生動地傳達出深入探究、窮盡其理的意味,彰顯了古人對知識和真理的執著追求。隨著漢字的簡化和規范化,隸書和楷書的“究”字在繼承篆文字形精髓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書寫的便捷性和規范性,使其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應用,也為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字形的演變不僅反映了漢字自身的發展規律,更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的變化,成為研究漢字文化和歷史變遷的重要線索。對“究”字在古文中含義與用法的研究,展現了其豐富的語義內涵和多樣的語法功能。作為動詞,“究”字常表示探究、追查之意,如在《詩經》《史記》等經典文獻中,“究”字頻繁出現,表達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社會問題、歷史事件等的深入探究和對真相的執著追求。在《詩經?小雅?常棣》中“是究是圖,亶其然乎”,詩人通過“究”與“圖”的運用,深入思考兄弟親情關系的本質和價值,體現了古人對人際關系的重視和對情感世界的探索。司馬遷在《報任安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數學教學環節課件圖片
- 教顏色的單詞課件
- 開禮盒教學課件
- 【蘇州】江蘇蘇州常熟經開區遴選事業單位工作人員6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敦煌古箏活動方案
- 舊衣扎染活動方案
- 文化體育游泳活動方案
- 數據共享沙龍活動方案
- 時光小院手工活動方案
- 無人機經營活動方案
- 嬰幼兒語言發育篩查量表優質資料
- 《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示范課教學課件【人教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
- GB/T 16924-2008鋼件的淬火與回火
- 基礎護理學:肌內注射
- 應急值守專題培訓課件
- DB23T 1318-2020 黑龍江省建設施工現場安全生產標準化實施標準
- 新加坡公司法-英文版
- 醫院管理腎內科腹膜透析護理常規
- 自動控制原理浮球液位控制系統課程設計
- 離婚一方財產轉移
- 隧道施工安全技術教育培訓記錄(共19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