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特殊手法專題課件_第1頁
2025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特殊手法專題課件_第2頁
2025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特殊手法專題課件_第3頁
2025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特殊手法專題課件_第4頁
2025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特殊手法專題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為何聚焦"特殊手法":從高考命題看學習必要性演講人為何聚焦"特殊手法":從高考命題看學習必要性01古代詩歌特殊手法的核心類型與鑒賞路徑02特殊手法的教學實踐與備考策略03目錄2025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特殊手法專題課件作為一名深耕高中語文教學十余年的一線教師,我始終記得第一次帶學生賞析李商隱《錦瑟》時的場景:孩子們盯著"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兩句,反復追問"這蝴蝶和杜鵑到底要表達什么"。那一刻我意識到,古代詩歌的魅力往往藏在"特殊手法"的褶皺里——它們不是簡單的"比喻""擬人",而是詩人匠心獨運的密碼,是打通文本與情感的關鍵鑰匙。今天,我們就以新課標"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核心素養為指引,系統梳理古代詩歌中最具辨識度的特殊手法,幫助同學們在2025年的備考中實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突破。01為何聚焦"特殊手法":從高考命題看學習必要性為何聚焦"特殊手法":從高考命題看學習必要性在正式展開手法講解前,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核心問題: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通常分為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結構技巧三大類,為何要單獨提煉"特殊手法"?這源于高考命題的"差異化考查"趨勢。以近三年全國卷為例,直接考查"比喻""擬人"等基礎修辭的題目占比不足15%,而涉及"用典""列錦""互文""通感"等特殊手法的題目占比超過40%。更關鍵的是,這些手法往往是詩歌情感的"樞紐"——比如辛棄疾"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用典,若不懂"廉頗"的典故,就無法理解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慨;再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列錦,若看不出名詞疊加的奧秘,便讀不出早行的孤寂與蒼涼。1新課標與高考的雙重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詩歌與散文"學習任務群中明確要求:"體會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這里的"藝術特性",很大程度上指向區別于常規表達的特殊手法。而高考《考試說明》中"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要求,更將"表達技巧"的深度考查落在特殊手法上——2023年全國甲卷對陳與義《醉中》"詩中‘長篇’與‘短句’各指什么?有什么好處"的設問,實則考查對"互文"手法的理解;2022年新高考Ⅰ卷對楊巨源《寄江州白司馬》"‘江州司馬平安否’為何能收到‘含蘊無盡’的效果"的追問,核心是"用典"的深層情感傳遞。2學生常見認知誤區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對特殊手法的理解常存在三大誤區:其一,將"特殊手法"等同于"生僻手法",認為只需機械記憶術語;其二,孤立分析手法,忽視其與詩歌整體意境、情感的關聯;其三,面對陌生詩句時,無法快速識別手法類型,導致鑒賞流于表面。例如,講解李清照"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時,有學生認為只是普通的心理描寫,卻忽略了"以景結情"與"通感"(時間流逝的"黑"本是視覺,卻傳遞出心理的漫長)的交織運用。這些誤區提醒我們:特殊手法的學習必須"知其形、明其用、悟其情"。02古代詩歌特殊手法的核心類型與鑒賞路徑古代詩歌特殊手法的核心類型與鑒賞路徑古代詩歌的特殊手法種類繁多,但結合高考高頻考點與詩歌經典范式,我們重點梳理六大類手法:比興、用典、虛實、互文、列錦、通感。每類手法都有獨特的形式特征、情感功能與鑒賞要點,需要逐一拆解。2.1比興:從《詩經》傳承的"觸物起情"藝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比興是《詩經》奠定的傳統手法,但其"特殊性"在于"比"與"興"的交融——單純的"比"是顯性的相似性類比(如"手如柔荑"),而"興"則是隱性的情感觸發(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引發對"君子好逑"的聯想)。在后世詩歌中,比興常突破"以物喻人"的單一模式,形成更復雜的情感網絡。經典例證:古代詩歌特殊手法的核心類型與鑒賞路徑《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以孔雀分離興起焦劉悲劇),又是比(以孔雀的依戀比夫妻的深情);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以"秋霜"比白發,暗含歲月流逝的悲嘆,同時"秋霜"的"興"又觸發全詩的蕭瑟氛圍。鑒賞要點:①區分"比"的相似性(形或神)與"興"的相關性(時間、空間、情感的關聯);②注意比興的"多層性",如《離騷》中"香草美人"既是比(喻美德與賢君),又是興(引發對理想的追尋);③結合詩歌題材判斷功能:田園詩中比興多為自然與人格的互映(如陶淵明"青松在東園"),邊塞詩中多為家國情懷的托物(如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2用典:古人的"隱性對話"藝術用典是古代詩人最鐘愛的"文化密碼",其特殊性在于"以簡馭繁"——一句"周公吐哺",濃縮了求賢若渴的歷史典故;一句"莼鱸之思",承載著歸鄉的文化共識。用典可分為三類:明典(直接引用,如"懷舊空吟聞笛賦")、暗典(化用典故,如"莊生曉夢迷蝴蝶")、反典(反用其意,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暗反劉義隆"元嘉草草"的教訓)。經典例證: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連用"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四個典故,從歷史英雄到自身際遇,層層遞進,將報國無門的悲愴推向高潮;李商隱《安定城樓》"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以賈誼、王粲自比,既表達才華不遇的憤懣,又暗含對未來的期待。2用典:古人的"隱性對話"藝術鑒賞要點:①積累常見典故庫(如"東籬"代隱逸、"樓蘭"指邊患、"雙鯉"喻書信);②分析用典的"指向性":是自況(如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諷今(如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用《玉樹后庭花》典),還是抒情(如姜夔"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化用杜牧詩,暗含物是人非之嘆);③注意反典的"翻轉效果",如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反用檀道濟"自毀長城"典,強化壯志未酬的痛切。2.3虛實:詩歌的"立體空間"建構術虛實結合是古代詩歌最具美學張力的手法,其特殊性在于突破現實的物理邊界,構建"現實-想象""此時-彼時""我-他"的多維空間。"實"是眼前之景、當下之事;"虛"是回憶、夢境、未來、想象。二者交織,使詩歌在有限篇幅中容納無限時空。2用典:古人的"隱性對話"藝術經典例證: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是實寫妻子望月,"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是虛寫妻子久立的細節,"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是虛寫團聚的愿景,三重虛實疊加,將思念之情推向極致;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虛寫別后之景,與"執手相看淚眼"的實寫形成時空對照,強化離別的凄涼。鑒賞要點:①識別"虛"的類型:回憶("想當年,金戈鐵馬")、夢境("夜來忽夢少年事")、設想("遙知兄弟登高處")、神話("霓為衣兮風為馬");②分析虛實的"邏輯關聯":是因果(實因虛果,如"何當共剪西窗燭"因"巴山夜雨漲秋池")、對比(實樂虛悲,如"當年萬里覓封侯"與"心在天山,2用典:古人的"隱性對話"藝術身老滄州"),還是互補(實寫形,虛寫神,如"小軒窗,正梳妝"實寫亡妻,"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虛寫深情);③關注"虛"的情感濃度:往往"虛"處更見詩人心力,如李煜"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虛寫,比實寫更能傳遞物是人非的哀痛。2.4互文:古人的"文字拼圖"游戲互文是古代詩歌中最易被忽視卻最見語言智慧的手法,其特殊性在于"參互成文,合而見義"——上下句或同一句中的詞語互相補充、滲透,需合并理解。常見形式有單句互文("主人下馬客在船")、對句互文("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隔句互文("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經典例證:2用典:古人的"隱性對話"藝術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并非秦月照漢關,而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通過互文擴大時空維度,暗指戰爭的悠久與邊患的延續;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實際是"煙月籠寒水,煙月籠沙",互文后畫面更顯朦朧,為"商女唱后庭花"的憂思鋪墊。鑒賞要點:①識別互文標志:并列結構("東西""南北""秦漢"等方位、時間詞對舉)、同義或相關詞重復("將軍""壯士");②合并理解語義:將分述的內容整合,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應理解為"開東閣、西閣的門,坐東閣、西閣的床";③分析互文的表達效果:一是語言凝練(避免重復),二是意境開闊(如"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通過互文強化苛政的肆虐),三是情感深化(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互文后,更見木蘭恢復女兒身的欣喜)。2用典:古人的"隱性對話"藝術2.5列錦:名詞的"電影蒙太奇"列錦是指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排列組合,無動詞、形容詞連接,卻能構建畫面、傳遞情感的手法。其特殊性在于"以象傳情"——通過意象的并置,讓讀者自主串聯邏輯,形成"留白"的審美體驗。經典例證: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六個名詞疊加:雞聲(聽覺)、茅店(視覺)、月(視覺)、人跡(視覺)、板橋(視覺)、霜(視覺),看似零散,卻共同勾勒出早行的清冷與艱辛;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名詞列錦,將秋景的蕭瑟與游子的孤寂完美融合。2用典:古人的"隱性對話"藝術鑒賞要點:①分析意象的"關聯性":時間(如"曉""暮")、空間(如"樓上""樓下")、情感(如"喜""悲")的內在邏輯;②感受"留白"的張力:如"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前句是相聚的溫馨(桃李、春風、酒),后句是漂泊的孤寂(江湖、夜雨、燈),中間的十年離別全由讀者填補;③注意詞性的"隱性功能":名詞雖無動詞,但通過意象的選擇(如"枯""老""昏"修飾的名詞)已暗含情感傾向,需結合整體語境體會。2.6通感:感官的"跨界對話"通感是將不同感官的體驗打通,用甲感官的詞語描述乙感官感受的手法。其特殊性在于突破生理限制,創造"味中有色""聲中有形"的復合體驗,使抽象情感具象化。經典例證:2用典:古人的"隱性對話"藝術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用聽覺的"鬧"形容視覺的杏花盛開,將春的蓬勃感寫得活靈活現;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抽象的"愁"化為視覺的"春水",又用"流"的動態傳遞愁的綿延,本質是通感的延伸;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盤",用視覺的"珠落玉盤"形容聽覺的樂聲清脆,"間關鶯語花底滑"用視覺的"花底鶯語"形容樂聲的婉轉,都是通感的經典運用。鑒賞要點:①識別通感類型:視覺→聽覺(如"聲音很紅")、聽覺→味覺(如"歌聲甜潤")、觸覺→視覺(如"冷色調");②分析通感的"情感指向":如"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本是"鸚鵡啄余香稻粒,2用典:古人的"隱性對話"藝術鳳凰棲老碧梧枝",倒裝后用"香稻""碧梧"的視覺意象傳遞對盛世的追憶,暗含通感的時空錯位之悲;③注意通感與比喻的區別:比喻是"甲像乙",通感是"甲具有乙的感官體驗"(如"甜美的笑"是通感,"笑像蜜糖"是比喻)。03特殊手法的教學實踐與備考策略特殊手法的教學實踐與備考策略掌握特殊手法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與應試技巧。在教學中,我總結了"三步訓練法",并結合2025年備考需求提出針對性建議。1基礎層:建立"手法-例證-效果"知識庫1建議學生建立專用筆記,按"手法名稱+定義+經典詩句+表達效果"的格式整理。例如:2用典:引用歷史故事或前人語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求賢若渴的志向,增強文化厚重感。3列錦:名詞短語并列;"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濃縮戰爭場景,傳遞壯懷激烈的情感。4這一步的關鍵是"典型性"——選擇高考高頻詩句(如杜甫、李商隱、辛棄疾作品)和教材經典篇目(如《詩經》《離騷》),確保例證的權威性。2提升層:情境化訓練與思維建模設計"手法識別-效果分析-情感關聯"的階梯式練習。例如,給出詩句"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要求學生:①識別手法:通感("春寒"是觸覺,"杜鵑聲"是聽覺,"斜陽暮"是視覺,三種感官交融);②分析效果:通過感官疊加,強化孤寂凄涼的氛圍;③關聯情感:與下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的希望形成對比,突出貶謫之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手法組合"現象——古代詩歌常多種手法交織(如用典+虛實、列錦+通感),需培養綜合分析能力。3實戰層:高考真題的"逆向解碼"以近五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為素材,進行"題目-答案-手法"的逆向分析。例如,2023年全國乙卷考查張耒《甲辰八月辭故里》"‘田父相要’有何作用",答案涉及"以樂景襯哀情"的表現手法,但深層需結合"互文"(田父的熱情與自己的離鄉之痛互文)與"用典"(隱含對田園生活的眷戀)。通過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