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110-2016 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技術規程_第1頁
DB22∕T 5110-2016 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技術規程_第2頁
DB22∕T 5110-2016 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技術規程_第3頁
DB22∕T 5110-2016 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技術規程_第4頁
DB22∕T 5110-2016 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吉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

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技術規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lowimpactdevelopmentstormwater

managementandharvestengineering

DB22/T5110-2016

代替

DB22/T168-2017

主編部門:吉林省建設標準化管理辦公室

批準部門:吉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實施日期:2017年5月3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7·長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公告

第號

吉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發布

吉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

與利用工程技術規程》的公告

現批準《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技術規程》為吉

林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統一編號:DB22/JT168-2017,自2017

年月日起實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17年月日

前言

根據吉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下達〈2016年全省工程

建設地方標準制定(修訂)計劃(一)〉的通知》(吉建標[2016]1

號)的要求,由長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組織編制本規程。

本規程主要內容: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規定;4規

劃設計;5設施;6施工;7驗收;8維護管理。

本規程由吉林省建設標準化管理辦公室負責管理,由長春水生

態海綿城市設計研究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請各單位

在執行本規程過程中,注意總結經驗,積累資料,隨時將有關意見

和建議反饋給吉林省建設標準化管理辦公室(地址:長春市民康路

519號,郵編:130041,郵箱:jljsbz@126.com),以供今后修訂時參

考。

本規程主編單位:長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長春水生態海綿城市設計研究有限公司

本規程參編單位:中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武漢圣禹排水系統有限公司

長春市瑪莎建材有限公司

吉林省永宏海綿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吉林省禹虹科技有限公司

江蘇勁馳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吉林恒基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本規程主要起草人員:宋剛李建國孫煒寧孫宏亮

劉秀麗高爽楊明山王雪松

陳強張宇琦李習洪林承勇

呂琳琪李金澤吳崇民古文光

本規程主要審查人員:陶樂然尹軍張建秋鄭曉光

索智褚毅宮永偉劉志生

楊紅孟輝楊義波

目次

1總則.....................................................................................................1

2術語和符號.........................................................................................2

2.1術語.............................................................................................2

2.2符號.............................................................................................5

3基本規定.............................................................................................7

4規劃設計.............................................................................................8

4.1一般規定.....................................................................................8

4.2計算公式...................................................................................12

4.3建筑與小區...............................................................................17

4.4城市道路...................................................................................19

4.5綠地廣場...................................................................................22

4.6城市水系...................................................................................28

5設施....................................................................................................30

5.1一般規定...................................................................................30

5.2滲透設施...................................................................................31

5.3雨水調節設施...........................................................................38

5.4雨水轉輸設施...........................................................................39

5.5截污凈化設施...........................................................................40

5.6存儲及回用設施.......................................................................45

6施工...................................................................................................49

6.1一般規定...................................................................................49

6.2滲透設施...................................................................................49

6.3雨水調節設施...........................................................................61

6.4雨水轉輸設施...........................................................................62

6.5截污凈化設施...........................................................................64

6.6存儲及回用設施.......................................................................68

7驗收...................................................................................................72

7.1滲透設施...................................................................................72

7.2雨水調節設施...........................................................................85

7.3雨水轉輸設施...........................................................................88

7.4截污凈化設施...........................................................................90

7.5存儲及回用設施.......................................................................92

7.6低影響開發設施內綠化部分...................................................95

8維護管理...........................................................................................98

8.1一般規定...................................................................................98

8.2設施維護...................................................................................98

8.3風險管理.................................................................................105

附錄A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設計降雨量之間的關系...........................107

附錄B吉林省部分城市不同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設計降雨量圖.........108

附錄C吉林省部分城市30年逐年平均降雨量..............................112

附錄D吉林省主要城市氣候要素一覽表.......................................113

附錄E吉林省巖土特征一覽表........................................................114

附錄F下墊面種類徑流系數參考表................................................116

附錄G吉林省土壤分區概括圖........................................................117

附錄H各類型土壤pH范圍值表.....................................................119

附錄J吉林省地區低影響開發設施綠化植物品種推薦表...........120

附錄K低影響開發設施內綠化養護等級技術措施和標準...........141

本規程用詞說明.................................................................................142

附:條文說明.....................................................................................145

1總則

1.0.1為實現雨水資源化管理,減輕城市內澇,使雨水控制與利用

工程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規程。

1.0.2本規程適用于新建、改建、擴建的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

綠地廣場、城市水系等有關“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范疇的低影響開發

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及維護管理。

1.0.3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及維護

管理,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1

2術語和符號

2.1術語

2.1.1低影響開發(LID)lowimpactdevelopment

指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通過生態化措施,盡可能維持城市

開發建設前后水文特征不變,有效緩解不透水面積增加造成的徑流

總量、徑流峰值與徑流污染的增加等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2.1.2雨水控制與利用stormwatermanagementandharvest

指削減徑流總量、峰值及降低徑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總

稱。包括雨水滯蓄、收集回用和調節等。

2.1.3低影響開發設施lowimpactdevelopmentfacilities

依據低影響開發原則設計的“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

工程設施的統稱,包括透水鋪裝、滲井、滲渠、入滲池、生物滯留

設施、植草溝、下沉式綠地、屋頂綠化、干塘、濕塘、人工濕地、

雨水罐、調蓄池、植被緩沖帶、砂濾系統等。

2.1.4雨水調蓄stormwaterdetention,retentionandstorage

雨水滯蓄、儲存和調節的統稱。

2.1.5雨水滯蓄stormwaterretention

在降雨期間滯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滲、蒸發和收

集回用。

2.1.6雨水儲存stormwaterstorage

在降雨期間儲存未經處理的雨水。

2.1.7雨水調節stormwaterdetention

也稱調控排放,在降雨期間暫時儲存(調節)一定量的雨水,

削減向下游排放的雨水洪峰徑流量、延長排放時間,但不減少排放

的總量。

2.1.8土壤滲透系數coefficientofsoilpermeability

2

單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穩定滲透速度。

2.1.9水質預處理設施pretreatmentpractices

為滿足低影響開發設施進水要求,用于初步處理雨水徑流的設

施。

2.1.10透水鋪裝地面porouspavement

可滲透、滯留和滲排雨水并滿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鋪裝結構。

2.1.1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porousconcretepavement

由具有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為路面結構層、容許路表水進

入路面(或路基)的一類混凝土路面。

2.1.12透水瀝青路面porousasphaltpavement

由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為路面結構層、容許路表水進入路面

(或路基)的一類瀝青路面。

2.1.13透水基層permeablebase

由粗骨料及水泥基膠結料拌合形成的具備一定透水性要求的

道路基層。

2.1.14透水路基permeablesub-base

路基土透水性滿足一定透水率要求的路基。

2.1.15綠化屋面greenroof

在高出地面以上,與自然土層不相連接的各類建筑物、構筑物

的頂部以及天臺、露臺上由覆土層和疏水設施構建的綠化體。

2.1.16下沉式綠地depressedgreen

低于周邊地面標高、可積蓄、下滲自身和周邊雨水徑流的綠地。

2.1.17生物滯留設施bio-retentionmeasure

在地勢較低的區域通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滯蓄、凈化雨

水徑流的設施,由植物層、蓄水層、土壤層、過濾層(或排水層)

構成。包括:雨水花園,雨水濕地等。

2.1.18滲透池(塘)infiltrationbasin

指雨水通過側壁和池底進行入滲的滯蓄水池(塘)。

2.1.19滲井drywell

3

滲井指通過井壁和井底進行雨水下滲的設施。

2.1.20濕塘、雨水濕地wetpond,rainwaterwetland

濕塘指具有雨水調蓄和凈化功能的、以雨水作為其主要的補水

的景觀水體。雨水濕地指以雨水沉淀、過濾、凈化和調蓄以及生態

景觀功能為主的、由飽和基質、挺水和沉水植被和水體等組成的復

合體。

2.1.21蓄水池reservoir

指具有雨水儲存功能和削減峰值流量作用的集蓄利用設施。

2.1.22雨水罐rainwaterbarrelorcistern

也稱雨水桶,是地上或地下封閉式的簡易雨水集蓄利用設施。

2.1.23屋面集水溝與溢流口roofgutteranddownspout

屋面集水溝包含天溝、邊溝、檐溝,溢流口是指為確保集水溝

排水安全的必要措施,限制液位超設置的泄流管口。

2.1.24調節塘regulatingpond

也稱干塘,是以削減峰值流量功能為主的一種雨水調節設施。

2.1.25調節池regulatingpool

是用于削減雨水管渠峰值流量的一種雨水調節設施。

2.1.26植草溝grassedswale

一種收集雨水、處理雨水徑流污染、排水并入滲雨水的植被型

草溝。

2.1.27滲透管渠infiltrationtrench

具有滲透和轉輸功能的雨水管或渠。

2.1.28植被緩沖帶vegetationbufferstrip

指坡度較緩的植被區,通過植被攔截及土壤下滲作用減緩地表

徑流流速,并去除徑流中的部分污染物的設施。

2.1.29初期雨水棄流設施firstflashdiverionfacilities

通過一定方法或裝置將存在初期沖刷效應、污染物濃度較高的

降雨初期徑流予以棄除,以降低雨水的后續處理難度的設施。

2.1.30人工土壤滲濾設施amendedsoilinfiltrationfacilities

4

通過植被、土壤滲濾的多種理化反應后,使得出水達到回用水

水質指標的雨水設施。

2.1.31流量徑流系數dischargerunoffcoefficeinet

形成高峰流量的歷時產生的徑流量與降雨量之比。

2.1.32雨量徑流系數pluviometricrunoffcoefficient

設定時間內降雨產生的徑流總量與總雨量之比。

2.2符號

V——設計調蓄容積;

H——設計降雨量,參照吉林省各地降雨資料;

Φ——綜合雨量徑流系數,可參附錄F進行加權平均計算;

F——匯水面積;

ti——調蓄池進水時間;

n——雨調蓄池建成運營后的截流倍數;

no——系統原截流倍數;

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

β——安全系數,可取1.1~1.5;

D——調蓄量,按降雨量計,可取4mm~8mm;

ψ——徑流系數;

α——脫過系數,取值為調蓄池下游設計流量和上游設計流量

比;

Q——過調蓄池上游設計流量;

t——降雨歷時;

Q雨——雨水設計流量;

q——設計暴雨強度,參照吉林省各地最新修編的暴雨強度公

式;

ψ——流量徑流系數;

Vs——滲透設施的有效調蓄容積,包括設施頂部和結構內部蓄

5

水空間的容積;

V——滲透設施進水量,參照“容積法”計算;

Wp——滲透量;

Ws——滲透設施滲透量;

α——綜合安全系數,一般可取0.5~0.8;

K——土壤滲透系數;

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1.0;

As——有效滲透面積;

Qin——調節設施的入流流量;

Qout——調節設施的出流流量;

T——計算降雨歷時;

6

3基本規定

3.0.1應以批準的城鎮總體規劃為主要依據,與海綿城市專項規劃、

排水防澇、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園林綠地和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

及設計相協調。

3.0.2應根據水文地質、施工條件以及維護管理等因素綜合考慮確

定采取保障公眾安全的防護措施;工程所用的設施及材料,不得引

起地質災害、生態環境污染、損害或降低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不得

有礙人體健康和生活環境,并注重節能環保和工程效益。

3.0.3項目建設在不斷總結科研和生產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新技術、

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

3.0.4應結合項目所在地的氣候、資源、生態環境、地理條件、經

濟、人文等特點,遵循生態優先、因地制宜、便于維護管理的原則,

依據相關技術標準,合理選用材料。

3.0.5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的各項設施按照技術類型分

為滲透設施、存儲及回用設施、雨水調節設施、雨水轉輸設施、截

污凈化設施等;按照用地類型分為建筑與小區類、城市道路類、綠

地與廣場類、城市水系類。

3.0.6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設計,應依據城市總體規劃、

詳細規劃、場地規劃等要求,針對項目進行基礎條件調研,并依據

雨水徑流控制率指標進行計算,提出相應的技術措施及選用材料要

求。

3.0.7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施工時,應注意溢流排放系

統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有效銜接;并重點

對設施規模、豎向、進水設施、溢流排放口、防滲、水土保持、綠

化種植、景觀、安全等關鍵環節進行驗收并做好驗收記錄。

3.0.8應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順序進行施工,分項工程的施工應符

合設計文件及相關規范的規定。

7

4規劃設計

4.1一般規定

4.1.1在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

編制中應落實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的理念。

4.1.2規劃實施過程中,將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指標作為規

劃設計條件或者管控制度,作為頒發“規劃選址意見書”、“建設用

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以及工程驗收的依據。

4.1.3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應根據全省各地的自然地理條

件,結合各地經濟發展戰略,因地制宜進行編制。在編制城鎮總體

規劃、詳細規劃、各類專項規劃時,應針對本城鎮的自然地理特點

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研究和編寫相應的規劃內容。編寫海綿城市

規劃,需考慮的自然地理條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土壤、

植被、氣候氣象等內容,以及各地經濟投資能力。

4.1.4在開展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設計時,降雨參數應

根據建設區域內或臨近地區降雨資料確定。雨水利用設計降雨量應

按多年平均降雨量計算,吉林省各地區常用典型頻率降雨量及年徑

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應根據當地氣象數據為準,在缺

乏資料情況下可參見表4.1.4。

表4.1.4吉林省部分城市年均雨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參考

年徑流總量

505560657075808590

控制率(%)

設長春市7.38.710.312.214.417.220.825.833.1

計遼源市7.79.010.412.114.116.719.924.631.2

降延吉市

雨6.37.38.61011.8141720.926.5

量松原市6.77.99.210.812.614.817.721.626.9

m四平市7.89.210.812.715.118.121.926.733.6

m

白城市7.89.210.712.614.817.520.724.730.1

白山市7.7910.512.314.41720.224.430.8

臨江市78.39.711.413.51619.123.229.1

8

4.1.5對于建筑與小區、城市道路、城市綠地與廣場、城市水系在

設計中,應在基于海綿城市規劃、城市綠地規劃、排水(雨水)防

澇規劃等專項規劃所提出的目標、基礎上,按照徑流總量、徑流峰

值與徑流污染綜合控制目標設計相應的低影響開發設施。

4.1.6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建設工程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

則:

1生態型設施優先,源頭、小型、分散的設施優先,低成本、

易于維護的設施優先;

2盡可能減小不透水硬化面積,并使用植草溝、滲透池等設施

接納不透水地面雨水徑流;

3結合氣候條件,考慮冬季雨雪和凍融等影響因素;

4雨水調蓄建議優先利用綠地與開放性水體(水池、洼地、湖

體、池塘等)為主;

5地區開發或改建時,宜保留原有的天然可滲透地面及水系;

6宜保持現場原有的地形,保持水文特性不變,不應影響周邊

水生態環境。

4.1.7應嚴格執行規劃控制的綜合徑流系數,根據不同種類下墊面

進行解析,并且采用對應的徑流系數對場地進行評估計算。

4.1.8應結合當地地質水文情況,進行適宜性分析,下列狀況不得采

用雨水入滲系統:

1易發生陡坡坍塌、滑坡災害的危險路段;

2自重濕陷性黃土、膨脹土和高含鹽土等特殊土壤地質路段;

3對居住環境以及自然環境造成危害的場所;

4在已經受到土壤污染的地段。

4.1.9應根據工程巖土勘察報告對項目進行滲透能力評估計算,如

不具備條件可以參考表4.1.9中提供數據進行初步驗算。

9

表4.1.9吉林省海綿地層水文地質參數

城滲透系數K含水率孔隙率地貌

土質

市m/dm/sW(%)Φ(%)單元

亞粘土0.005~0.16×10-8~1×10-622.1~25.437.5~51.6臺地

黃土0.2~0.53×10-6~6×10-625.2~26.635.7~54.6臺地

粉砂0.5~1.06×10-6~1×10-511.50~13.7043.1~45.4階地

春細砂1.0~5.01×10-5~6×10-517.28~30.5540.8~52.4階地

市中砂5.0~20.06×10-5~2×10-416.6~17.635.6~35.6階地

粗砂20.0~50.02×10-4~6×10-413.0~16.442.8~45.8階地

階地

砂礫石~-4~-3~~

50.0100.06×101×105.116.428.531.2臺地

階地

亞粘土~-8~-6~~

四0.0050.16×101×1022.1825.2546.748.8臺地

粉細砂0.3~1.53.4×10-6~1.7×10-519.49~21.2245.1~46.2臺地

砂礫石51.4~127.55.9×10-4~1.5×10-31.24~3.2329.1~41.6階地

階地

亞粘土~-8~-6~~

公0.0050.16×101×1017.5422.3041.746.8臺地

嶺中砂9.0~201.0×10-4~2.3×10-416.6~17.635.6~35.6階地

粗砂20.0~25.02.3×10-4~2.9×10-410.36~12.8232.7~42.4階地

崗地

亞砂土~-6~-6~~

0.20.53×106×1021.3723.0545.049.4階地

崗地

粉砂~-6~-5~~

0.51.06×101×1011.5013.7043.145.4階地

崗地

原細砂~-5~-5~~

1.05.01×106×1017.2830.5540.852.4階地

淤泥質崗地

~-8~-6~~

亞粘土0.0050.16×101×1020.9024.4042.147.4階地

崗地

砂礫石~-5~-5~~

2.517.802.9×109.0×1010.021.8535.044.0階地

扇形

亞粘土~-8~-6~~

0.0050.16×101×1028.5039.2051.562.1地

扇形

城粗砂~-4~-3~~

41.781004.8×101.2×1010.8530.0343.149.8地

扇形

砂礫石~-3~-3~~

1003501.2×104.1×106.3414.5547.554.6地

延亞粘土0.005~0.16×10-8~1×10-65.50~22.0735.8~49.8盆地

吉砂礫石12.0~25.01.4×10-4~2.9×10-42.32~8.2338.9~50.0盆地

10

續表4.1.9

城滲透系數K含水率孔隙率地貌

土質

市m/dm/sW(%)Φ(%)單元

亞粘土~-8~-6~~盆地

琿0.0050.16×101×105.5022.0735.849.8

115.17~

春礫石1.3×10-3~5.0×10-32.32~8.2338.9~50.0盆地

298.4

臺地

亞粘土~-8~-6~~

0.0050.16×101×1025.6437.4753.761.3丘陵

黃土0.2~0.53×10-6~6×10-66.24~31.2535.5~63.3臺地

吉階地

粗砂~-4~-4~~

林25.045.02×106×1015.6827.1935.649.6臺地

階地

砂礫石70.0~99.88.1×10-4~1.2×10-36×10-8~1×10-69.2~50.0臺地

丘陵

階地

亞粘土~-8~-6~~

0.0050.16×101×1025.6437.4753.761.3臺地

遼階地

中砂~-5~-4~~

源5.020.06×102×1016.617.635.635.6臺地

15.26~階地

砂礫石1.8×10-4~2.1×10-41.36~27.789.2~50.0

18.38臺地

亞粘土0.005~0.16×10-8~1×10-66.48~7.8429.1~34.3階地

亞砂土~-6~-6~~階地

通0.20.53×106×107.1113.8418.423.6

細砂1.0~5.01×10-5~6×10-517.28~30.5538.7~40.2階地

砂礫石28.5~503.3×10-4~5.8×10-41.36~27.7838.9~42.2階地

亞粘土0.005~0.16×10-8~1×10-66.48~7.8428.9~33.0階地

階地

白泥巖--4.82~23.3730.8~50.3

山臺地

階地

泥灰巖~~

--2.845.6029.831.8臺地

階地

亞粘土~-8~-6~~

0.0050.16×101×1025.6437.4738.639.3臺地

階地

河粗砂8.03~9.709.3×10-5~1.1×10-415.68~27.1932.5~39.7

口臺地

階地

砂礫石~-4~-4~~

15.2618.381.8×102.1×101.3627.7840.345.4臺地

注:1表中數據由吉林省地質工程勘查院提供;

2含水率為質量比,亞粘土即粉質粘土,亞砂土即粉土;

3在部分地區沒有相應的抽水試驗資料情況下,滲透系數等參數取值為

經驗數值。

11

4.1.10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的設計標準,當地區整體改建時,對于

相同的設計重現期,改建后徑流量不超過原有徑流量。

4.1.11化工廠、傳染病醫院、油庫、加油站、工業污水處理廠等附

屬綠地以及垃圾填埋場等其他綠地,不應采用雨水下滲減排的方

式,應設置雨水截流設施,防止污染水體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4.1.12工程的建設不應降低市政工程范圍內的雨水排放系統設計

降雨重現期標準。

4.1.13雨水控制與利用的單項工程應劃分單獨匯水分區,并進行徑

流總量控制計算。

4.1.14施工圖設計文件中,應明確提出選用材料的性能指標,并注

明施工與運營要求。

4.2計算公式

4.2.1低影響開發設施規模應根據控制目標及設施在具體應用中發

揮的主要功能來進行計算,常用的計算方法有容積法、流量法及水

量平衡法等。按照綜合控制目標進行設計的低影響開發設施,應綜

合運用以上各方法進行計算,并選擇其中較大的規模作為設計規

模;有條件的可利用模型模擬的方法確定設施規模。

4.2.2容積法應符合下列規定:

1適用范圍:容積法適用于以徑流總量和徑流污染為控制目標

的低影響開發設施調蓄容積計算,一般應滿足“單位面積控制容積”

的指標要求。

2計算公式

V=10HφF(4.2.2-1)

式中:V——設計調蓄容積,m3;

H——設計降雨量,mm,參照吉林省各地降雨資料;

φ——綜合雨量徑流系數,可參附錄F進行加權平均計算;

F——匯水面積,hm2。

12

3用于合流制排水系統的徑流污染控制時,雨水調蓄池的有

效容積,可按下式計算:

V=3600ti(n-n0)Qdrβ(4.2.2-2)

式中:V——調蓄池的有效容積,m3;

ti——調蓄池進水時間(h),宜采用0.5h~1h,當合流制

排水系統雨水溢流水水質在單次降雨事件中無明顯

初期效應時,宜取上限;反之,可取下限;

n——雨調蓄池建成運營后的截流倍數,由要求的污染負

荷目標消減率、當地截流倍數和截流量占降雨比例

之間的關系求得;

no——系統原截流倍數;

3

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m/s;

β——安全系數,可取1.1~1.5。

4用于分流制排水系統徑流污染控制時,雨水調蓄池的有效

容積,可按下式計算:

V=10DFψβ(4.2.2-3)

式中:V——調蓄池的有效容積,m3;

D——調蓄量,mm,按降雨量計,可取4mm~8mm;

F——匯水面積,hm2;

ψ——徑流系數;

β——安全系數,可取1.1~1.5。

5用于消減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時,雨水調蓄池的有效容積可

按下式計算:

(4.2.2-4)

式中:V——調蓄池的有效容積,m3;

α——脫過系數,取值為調蓄池下游設計流量和上游設計

流量比;

Q——過調蓄池上游設計流量,m3/min;

13

b、n——暴雨強度公式參數;

t——雨降雨歷時,min,根據下式計算:t=t1+t2

式中:t1——地面集水時間,min,應根據匯水距離、地形坡度和

地面種類計算確定,一般采用5min~15min;

t2——管渠內雨水流行時間,min。

4.2.3流量法應符合下列規定:

1適用范圍:流量法適用于以排除一定設計重現期下的雨水流

量為控制目標的低影響開發設施調蓄容積計算,如植草溝等轉輸型

設施。當匯水面積超過2km2時,宜考慮降雨在時空分布的不均勻

性和管網匯流過程,采用數學模型計算雨水設計流量。

2計算公式

Q雨=qψF(4.2.3)

式中:Q——雨水設計流量,L/s;

q——設計暴雨強度,L/(s·hm2),參照吉林省各地最新修

編的暴雨強度公式;

ψ——流量徑流系數,可參見表4.2.1;

F——匯水面積,hm2;

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設計重現期的取值及雨水設計流量的計算

等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的有關

規定。

4.2.4水量平衡法應符合下列規定:

1適用范圍:主要適用于濕塘、雨水濕地等設施儲存容積的計

算。

2計算步驟:

1)按照“容積法”計算設施儲存容積;

2)再通過水量平衡法計算設施每月雨水補水水量、外排水

量、水量差、水位變化等相關參數,從而保證設施正常

運行(如保持設計常水位);

3)最后通過經濟分析確定設施設計容積的合理性并進行調

整,水量平衡計算過程可參照表4.2.4。

14

表4.2.4水量平衡計算表

4.2.5以滲透為主要功能的設施規模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適用范圍:適用于頂部或結構內部有蓄水空間的滲透設施規

模計算,如生物滯留設施、下沉式綠化帶、雨水花園、滲透塘、滲

井等。對透水鋪裝等僅以原位下滲為主、頂部無蓄水空間的滲透設

施,僅參與綜合雨量徑流系數計算,具體規模計算參照“容積法”。

2計算方法

1)滲透設施有效調蓄容積計算

Vs=V-Wp(4.2.5-1)

式中:Vs——滲透設施的有效調蓄容積,包括設施頂部和結構內部

蓄水空間的容積,m3;

V——滲透設施進水量,m3,參照“容積法”計算;

Wp——滲透量,m3。

2)滲透設施滲透量按下式計算:

Ws=αKJAsts(4.2.5-2)

3

式中:Ws——滲透設施滲透量,m;

α——綜合安全系數,一般可取0.5~0.8;

K——土壤滲透系數,m/s;

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1.0;

2

As——有效滲透面積,m;

ts——滲透時間,s,當用于調蓄時應小于等于12h,滲透

15

池(塘)、滲透井可取小于等于72h,其他小于等于24h。

注:1土壤滲透系數應根據巖土報告給出的數據為準,在缺乏巖土報告下可

根據附錄F進行計算。

2As應按下列要求確定:

1)水平滲透面按投影面積計算;

2)豎直滲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計算;

3)斜滲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對應的斜面實際面積計

算;

4)地下滲透設施的頂面積不計。

4.2.6以儲存為主要功能的設施規模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適用范圍:適用于以儲存為主要功能的設施規模計算,如雨

水罐、蓄水池、濕塘、雨水濕地等。

2計算方法

具體計算按照“容積法”及“水量平衡法”計算,并通過技術經濟

分析綜合確定。

4.2.7以調節為主要功能的設施規模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適用范圍:適用于調節塘、調節池等調節設施,以及以徑流

峰值調節為目標進行設計的蓄水池、濕塘、雨水濕地等設施規模計

算。具體應根據雨水管渠系統設計標準、下游雨水管道負荷(設計

過流流量)及入流、出流流量過程線,經技術經濟分析合理確定。

2計算公式

T

VMaxQQdt()

inout4.2.7

0

式中:V——調節設施容積,m3;

3

Qin——調節設施的入流流量,m/s;

3

Qout——調節設施的出流流量,m/s;

t——計算步長,s;

T——計算降雨歷時,s。

16

4.2.8具有儲存和調節綜合功能的濕塘、雨水濕地等多功能調蓄設

施,其規模應綜合前述“儲存設施”和“調節設施”的計算方法計算。

4.3建筑與小區

4.3.1建筑與小區的設計標準應滿足上位規劃及海綿城市相關規劃

所規定的指標要求,要把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做為主要指標。

4.3.2建筑與小區低影響開發目標以控制面源污染、削減徑流峰值、

延緩峰值時間為主,有條件的建筑與小區可兼顧雨水收集利用。

4.3.3涉及綠地指標率要求的建設工程,下沉式綠地面積占綠地面

積的比例不宜低于50%。新建建筑小區內透水鋪裝率不宜低于

40%,改建建筑小區內透水鋪裝率不宜低于30%。

4.3.4既有建筑與小區可結合實際情況對建筑屋頂、建筑與小區周

邊綠地以及景觀水體進行低影響開發設施改造,改造應遵循施工簡

便、設置靈活、維護簡單、經濟高效的原則。

4.3.5新建工程的附屬設施應和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相結合。景觀

水體、草坪綠地和低洼地應具有雨水儲存或調節功能;人工湖景觀

區域可建成集雨水調蓄、水體凈化和生態景觀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

水體。

4.3.6新建建筑與小區屋面表面應采用對雨水無污染或污染較小的

材料,不宜采用瀝青或瀝青油氈。

4.3.7綠色屋頂的設置應充分考慮建筑屋面荷載、屋面材料及屋面

坡度,平屋面及屋面坡度小于10°的坡屋面宜采用花園式屋頂綠化,

坡度大于10°小于20°的坡屋面宜采用草坪式屋頂綠化,綠色屋頂

的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屋面工程技術規范》GB50345的要

求,坡度大于20°的屋頂不宜做綠色屋頂。

4.3.8普通屋面建筑建設、既有建筑改造時應優先考慮雨落管斷接

方式,將建筑屋面、硬化地面雨水引入建筑周邊綠地中的雨水控制

利用設施(如雨水花園、高位花壇、植草溝、雨水桶等)下滲、凈

17

化、收集回用。當土壤滲透能力較大,足以滿足其匯流面上的雨水

入滲要求,則可考慮將其就近的屋面雨水進行土壤入滲。以上措施

還應采取必要的防滲措施,防止徑流雨水下滲對建筑結構安全與正

常使用功能造成破壞。

4.3.9建筑與小區內人行道、鄰里支路及其它非重型道路,應優先

采用透水性路面,廣場、步行、自行車道采用透水性鋪裝。

4.3.10公共建筑周邊綠地與小區綠地、廣場綠地,宜采用下沉式綠

地。小區內路面應至少高于下沉式綠地100mm,當路面設置立緣

石時應設置開口將雨水引入下沉式綠地的措施。

4.3.11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及通風井等出地面構筑物的敞口部位應

高于周邊道路中心標高300mm,并應采取防止被雨水淹沒的措施。

4.3.12對帶有地下車庫的小區地面進行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

用設施布局時,優先采用滲透收集管、排水板、雨水池等集雨設施,

不宜采用對種植土層、地下水位要求較高的滲透設施。

4.3.13有水景的建筑與小區,應優先利用水景來收集和調蓄場地雨

水,同時兼顧雨水蓄滲利用及其他設施。景觀水體面積應根據匯水

面積、控制目標、水量平衡等分析確定。雨水徑流經各種源頭處理

設施后達到相應國家標準,方可作為景觀水體補水和綠化用水。對

于超標準雨水進行溢流排放。

4.3.14無水景的建筑與小區,如果以雨水徑流削減及水質控制為

主,可以根據地形劃分為若干個匯水區域,將雨水通過植草溝導入

雨水花園或下沉式綠地,進行處理、下滲,對于超標準雨水溢流排

入市政管道。如果以雨水利用為主,可以將屋面雨水經棄流后導入

雨水桶進行收集利用,道路及綠地雨水經處理后導入地下雨水池進

行收集利用。

4.3.15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應優先收集屋面及綠地范圍內的雨水,不

宜收集機動車道路等污染嚴重的下墊面的雨水。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的具體設計應按照本規程及現行國家標準。

4.3.16建筑與小區內收集的雨水,宜優先用于綠化灌溉、景觀水體

18

補水和道路澆灑等。

4.3.17建設用地豎向設計應滿足雨水控制與利用的要求,新建小區

應進行地面標高控制,防止區域外雨水流入,并引導雨水按規劃要

求排出。

4.3.18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管道嚴禁與生活飲用水管道相連接。

4.3.19綠化較少的建筑園區,宜采用集中調蓄方式對雨水進行控

制。

4.4城市道路

4.4.1城市道路低影響開發設施的選擇應在滿足城市道路基本功能

的前提下,達到相關規劃提出的海綿城市控制目標與指標要求。

4.4.2城市道路綠化帶宜采用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植草溝

等設施。面積、寬度較大的綠化帶、交通島、渠化島等區域可依據

實際情況采用雨水濕地、雨水花園、濕塘、調節塘、調節池等設施。

4.4.3城市道路綠化帶內低影響開發設施,應采取必要的防滲措施,

防止徑流雨水下滲對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造成破壞。

4.4.4城市道路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的建設應根據水文地質、施工

條件以及維護管理方便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要注重節能環保和經

濟效益。

4.4.5道路綠化帶的寬度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綠化規劃

與設計規范》CJJ75的相關要求。當綠化帶內設置雨水調蓄設施時,

綠化帶的寬度還應滿足所設置設施的寬度要求。設施帶寬度應包括

設置護欄、照明燈柱、標志牌、信號燈、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等的要

求,各種設施布局應綜合考慮。設施帶可與綠化帶結合設置,但應

避免各種設施間,以及與樹木的相互干擾。

4.4.6道路范圍內采用的低影響開發設施主要以調蓄和截污為主,

包括透水路面、下沉式綠化帶、生態樹穴、環保型雨水口、雨水棄

流井、排水U型槽、滲透溢流井、滲水盲溝(管)、排水式立緣石

19

等,根據斷面布局、市政管線的布置等條件組合設置。

4.4.7道路紅線內綠地高程應低于路面、人行道,并通過在綠化帶

內設置植草溝、雨水花園、滲濾樹池等滯留設施凈化、消納雨水徑

流,并與道路景觀設計緊密結合。

4.4.8立交橋區域內綠化空間,合理布置雨水控制利用設施。橋面

雨水落水管盡量接入綠地,管口應鋪設卵石層消能、散水。

4.4.9道路中交通環島、公交站場的雨水控制利用設施的布置應結

合相鄰綠化帶、雨水口位置綜合考慮,盡可能利用綠化帶凈化、削

減徑流。

4.4.10當道路紅線內綠地空間有限或毗鄰建筑與小區時,可結合紅

線外的后排綠地,統籌進行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設計。

4.4.11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的道路綠化設計應符合下列規

定:

1道路綠化應選擇能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和城市復雜環境的地

方性樹種。設置雨水調蓄設施的道路綠化用地內植物宜根據水分條

件、徑流雨水水質等進行選擇,宜選擇耐水濕、抗污染、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