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測試01 識記默寫(高考背誦課內分篇訓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1頁
綜合測試01 識記默寫(高考背誦課內分篇訓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2頁
綜合測試01 識記默寫(高考背誦課內分篇訓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3頁
綜合測試01 識記默寫(高考背誦課內分篇訓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4頁
綜合測試01 識記默寫(高考背誦課內分篇訓練)-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綜合測試01識記默寫(高考背誦課內分篇訓練)

文言文

必修上冊

1.勸學

荀子

(1)《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o"。闡明學習要持之以恒,

并在后來形成一個常用成語的句子是“,?!薄?/p>

(2)邱愈《師說》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與荀子《勸學》中的“

,,。,,?!庇^點相同。

(3)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4)《勸學》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頭經過火烤變形之后,即使又曬干也無法復原的例子,來說

明客觀事物經過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樣子的句子是:,。

(5)荀子在《勸學》中強調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

(6)荀子在《勸學》中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句子是:,。

(7)《勸學》中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可以興風雨、生蛟龍設喻,引出

,,”的觀點。

(8)《勸學》中“,,",用形象化的寫法借氣流傳播聲音的

例子來闡明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9)《勸學》中強調學習應當專一,反面舉例的句子是:,,

(10)《勸學》中意為做事情不一點一點積累,就永遠無法達成目的句子是:L.

【答案】

(1)《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學不可以己”。闡明學習要持之以恒,并在后

來形成一個常用成語的句子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O

(2)韓愈《師說》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與荀子《勸學》中的“青,取

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庇^點相同。

(3)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勸學》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頭經過火烤變形之后,即使又曬干也無法復原的例子,來說

明客觀事物經過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樣子的句子是:雖有槁暴,不復挺者,猱使之然也。

(5)荀子在《勸學》中強調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惹壬

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6)荀子在《勸學》中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句子是: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⑺《勸學》中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可以興風雨、生蛟龍設喻,引出“積

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觀點。

(8)《勸學》中“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用形象化的寫法借氣流傳播聲音的例/來

闡明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9)《勸學》中強調學習應當專一,反而舉例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10)《勸學》中意為做事情不一點一點積累,就永遠無法達成目的句子是:故不積蹉步,無

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師說

韓愈

(1)邨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的含義,明確白己所說的老師不是指啟蒙老師的句子是:

1?C

(2)外愈在《師說》中認為師生各有所長,可以相互學習,其原因是:,

(3)弊愈在《師說》中用“,,?!边M行對比,批判了

當下不良的學習風氣。

(4)《師說》中,表明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的語句是:,。

(5)《師說》中,表明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原因的語句是:,。

(6)柳宗元曾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边@與韓愈《師

說》中“,,?!彼枋龅默F象一致。

(7)郭愈《師說》中,作者認為即使那個人比自己小,只要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應該向他學習的

句子是:,,。

(8)邱愈《師說》中,描述老師的作用的句子是:,。

(9)韓愈《師說》中,說明老師沒有身份差異的句子是:,,

,O

【答案】

(1)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的含義,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不是指啟蒙老師的句子是:彼重壬

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外愈在《師說》中認為師生各有所長,可以相且學習,其原因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3)野愈在《師說》中用“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進行對比,批判了當下不

良的學習風氣。

(4)《師說》中,表明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的語句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5)《師說》中,表明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原因的語句是: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6)柳宗元曾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边@與韓愈《師

說》中“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所描述的現象一致。

⑺邱愈《師說》中,作者認為即使那個人比自己小,只要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應該向他學習的

句子是: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8)邨愈《師說》中,描述老師的作用的句子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無惑?

(9)韓愈《師說》中,說明老師沒有身份差異的句子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3.赤壁賦

蘇軾

(1)《赤壁賦》中寫江上水汽彌漫,江水無邊無際,和遠方天空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赤壁賦》中概括了曹操軍隊在攻破荊州順流而下時軍容盛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赤壁賦》中概寫蘇軾與客人在江面上飲酒,引吭高歌,朗誦《詩經》中章節的句子是:

(4)《赤壁賦》中友人慨嘆“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5)《赤壁賦》中寫清風與明月可盡情享用的句子是:,。

(6)《赤壁賦》中寫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7)《赤壁賦》中描寫了客人吹洞簫的內容,開始是正面描寫,寫洞簫的聲音嗚咽、不絕如縷,

接著用側面描寫“,?!眮肀憩F洞簫聲音的悲涼。

(8)《赤壁賦》中描繪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體現作者怡然芻得的心境的句子是:

(9)《赤壁賦》中描繪放縱小舟在茫茫江面隨意漂浮,有登仙之感的句子是:,

O,;,。

(10)《赤壁賦》中用變與不變的關系說明短暫與永恒關系的句子是:,

【答案】

(1)《赤壁賦》中寫江上水汽彌漫,江水無邊無際,和遠方天空用接的句子是:白露橫江,水光接

(2)《赤壁賦》中概括了曹操軍隊在攻破荊州順流而下時軍容盛狀的句子是:觸貸壬圜_旌旗蔽

空。

(3)《赤壁賦》中概寫蘇軾與客人在江面上飲酒,引吭高歌,朗誦《詩經》中章節的句子是:舉酒

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4)《赤壁賦》中友人慨嘆“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峭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5)《赤壁賦》中寫清風與明月可盡情享用的句子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6)《赤壁賦》中寫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句子是: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7)《赤壁賦》中描寫了客人吹洞簫的內容,開始是正面描寫,寫洞簫的聲音嗚咽、不絕如縷,

接著用側面描寫“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之婦”來表現洞簫聲音的悲;京c

(8)《赤壁賦》中描繪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體現作者怡然芻得的心境的句子是:幽彼五

水波不興。

(9)《赤壁賦》中描繪放縱小舟在茫茫江面隨意漂浮,有登仙之感的句子是: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10)《赤壁賦》中用變與不變的關系說明短暫與永恒關系的句子是: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4.登泰山記

姚鼐

(1)文中“,,,,。”幾句話,

作者不言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

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并寫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祖襪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停便在半山腰處的云霧,乂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2)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眔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

顯現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樣子。

(3)“,,”描寫了太陽正出來,赤紅赤紅的像丹砂一樣,下

面有晃動著的紅光承托著。

(4)文中寫泰山上石頭的顏色、形狀的句子是:,,。

【答案】

⑴文中“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徐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幾句舌

作者不言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

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并寫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徐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2)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

顯現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樣子。

(3)“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描寫了太陽正出來,赤紅赤紅的像丹砂一樣,下面有

晃動著的紅光承托著。

(4)文中寫泰山上石頭的顏色、形狀的句子是: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必修下冊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

(1)文中孔子不以年長自居,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使三個弟子毫無顧慮地說了各自志向:

“,毋吾以也。居則曰:',,?”

(2)文中面對孔子的提問,個性魯莽卻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加之以師旅,;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p>

(3)文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對于宗廟祭祀之事,他說“—

(4)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

(5)文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暫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著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的

語句是:,,。

(6)文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

松、親切、活躍的環境。他說:“,

(7)文中對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沒有直接表態,而是用“”去暗示,這既是暗示性

的批評,又不傷其自尊。

(8)文中孔子最贊同曾哲的回答,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

(9)文中寫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10)文中從言談、動作、神態可以看出四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從“

"可以看出;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說“,"可以看

出;公西華更謙虛,從“,。,,,

”的對話可以看出;曾皙從容灑脫而又謙恭,從“,,

的動作神態中可以看出。

【答案】

(1)文中孔子不以年長自居,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使三個弟子毫無顧慮地說了各自志向: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文中面對孔子的提問,個性魯莽卻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

以師旅,因之以饑纏;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文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對于宗廟祭祀之事,他說“端章

甫,愿為小相焉?!?/p>

(4)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為國

以禮,其言不讓.”

(5)文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著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的

語句是:莫春者,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

(6)文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

松、親切、活躍的環境。他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7)文中對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沒有直接表態,而是用“夫子哂之”去暗示,這既是暗示性的批評,

乂不傷其自尊。

(8)文中孔子最贊同曾皙的回答,從“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句話可以看出來。

(9)文中寫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10)文中從言談、動作、神態可以看出四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從“里爾

而對”可以看出;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說“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可以看出;公西華更謙

虛,從“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的對話可以看出;曾哲從容

灑脫而乂謙恭,從“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神態中可以看出。

2.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1)文章一開始,作者運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舉出“,;

,“兩組比喻,從而引出了中心論點“,”。

(2)作者又用“,,”一組排比句從反面來說明問題,從而進

一步強調了自己的政治意圖。

(3)文中表達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

成為陌路之人的句子是:,“

(4)文中表達(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

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句子是:,;L

"(5)"”選拔有才能的人任用,選擇一些正確的意見并加以聽取采納,那

么聰明的人就會盡獻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

惠,誠信的人就會獻出他們的忠心”:,,,,

(6)“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答案】

(1)文章一開始,作者運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舉出“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

必浚其泉源”兩組比喻,從而引出了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c

(2)作者又用“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一組排比句從反面

來說明問題,從而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政治意圖。

(3)文中表達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

成為陌路之人的句上是: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4)文中表達(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

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

深慎。

(5)選拔有才能的人任用,選擇一些正確的意見并加以聽取采納,那么聰明的人就會盡

獻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人就會

獻出他們的忠心”: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

者效其忠。

(6)“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

寡。

3.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

(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

以反駁的句子是:,,,,

(2)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

以反駁的句子是:,。⑶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

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拒諫”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

(4)有學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于名義和實際(是杳相符),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

系已經明確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o

(5)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

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o

【答案】

(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

以反駁的句子是: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⑵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力口

以反駁的句子是: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3)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拒諫”罪名加

以反駁的句子是: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4)有學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于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

系已經明確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

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

可悔故也。

4.阿房宮賦

杜牧

(1)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們哀傷,而后人不吸取經驗教訓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

房宮賦》中所說:,;,。

(2)《阿房宮賦》中,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

(3)《阿房宮賦》中,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并控訴秦揮霍無度的語

句是:奈,?

(4)《阿房宮賦》中,“,;,?!彼木洌褬虮扔?/p>

為橫臥在河面上的長龍,使靜態的橋有了動態之美,并寫出復道飛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剛晴,

怎么出現了彩虹。

(5)《阿房宮賦》中“,”兩句描寫宮殿、閣樓隨地形而建,彼此環

抱呼應;宮室結構參差錯落,精巧工致。

(6)《阿房宮賦》中,“,,”寫六國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

人搜刮來之后像土塊、鐵鍋一樣胡亂地堆棄著,“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7)吐牧在《阿房宮賦》的結尾處感嘆道,如果六國愛護自己的白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

說:“,,?”

【答案】

(1)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們哀傷,而后人不吸取經驗教訓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

房宮賦》中所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2)《阿房宮賦》也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覆壓

三百余里,隔離天日“

(3)《阿房宮賦》中,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并控訴秦揮霍無度的語

句是: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

(4)《阿房宮賦》中,“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四句,把橋比喻為橫臥在河面

上的長龍,使靜態的橋有了動態之美,并寫出復道飛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剛晴,怎么出現了彩

虹。

(5)《阿房宮賦》中“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兩句描寫宮殿、閣樓隨地形而建,彼此環抱呼應;

宮型結構參差錯落,精巧工致。

(6)《阿房宮賦》中,“鼎鐺玉石淳塊殊礫爭擲遮迤”寫六國珍臧的玉石金鼎,被秦人搜刮來

之后像土塊、鐵鍋一樣胡亂地堆棄著,“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7)吐牧在《阿房宮賦》的結尾處感嘆道,如果六國愛護自己的白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

說:“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六國論

蘇洵

(1)蘇洵在《六國論》中評論六國敗亡的歷史,提出“六國破滅.,,

”的精辟論點,其中描寫祖輩創業艱難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

—,以有尺寸之地”;說明齊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齊人

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說明燕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

,“;結尾指出“茍以天下之大,,。",明確體現

文章借古諷今,告誡北宋統治者要汲取歷史教訓的主旨。

(2)“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蘇洵在《六國論》一文中用作論據:把它高度濃縮為“

,?!?1個字。

(3)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蘇洵在《六國論》中總結六國破亡的原因是:“L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勸誡統治者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哀之;,?!?/p>

(4)《六國論》中作者批評趙國危害良將,不能武力抗秦堅持到底的句子是:,

(5)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

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c

(6)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送給他的越多,他

侵犯得就越急迫:,,,o

(7)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

【答案】

(1)蘇洵在《六國論》中評論六國敗亡的歷史,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的精辟論點,其中描寫祖輩創業艱難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說明齊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齊人

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說明燕國滅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荊卿

為計,始速禍焉”;結尾指出“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明確

體現文章借古諷今,告誡北宋統治者要汲取歷史教訓的主旨。

⑵“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蘇河在《六國論》一文中用作論據,把它高度濃縮為“至丹以荊卿

為計,始速禍焉”11個字。

(3)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蘇洵在《六國論》中總結六國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倍拍猎凇栋⒎繉m賦》中勸誡統治者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

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4)《六國論》中作者批評趙國危害良將,不能武力抗秦堅持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讒誅,邯鄲為

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5)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

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6)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送給他的越多,他

侵犯得就越急迫: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7)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薪不盡,火不滅。

選擇性必修上冊

1.《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

(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反問語氣強調人要有仁愛之心,否則遵守禮儀也沒什么用的

句子是:£?

(2)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反問語氣強調人要有仁愛之心,否則奏樂也不管用的句子是:

⑶在《〈論語》十二章》中,“,”這兩句最能體現孔子的道德價值

觀: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

牛.命。

(4)在《〈論語〉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介值追求的句子是:

(5)在《<論語》十二章》中,既強調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6)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質”對“君子”下了定義的句子是:

(7)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8)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之士)任重道遠,具體表現為:“

和“”。

(9)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簧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其中功虧一簧是因為“",而能夠持之以恒是因為“”。

(10)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分別是:

(1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做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

望別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12)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學生要多讀《詩經》,因為學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

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⑶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強調詩的重要性,認為詩可以“興觀群怨”,還可以“

(14)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在吃飯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

子是:,。

(15)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君子在做事和說話方面提出了要求:,他認為

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說話要謹慎.

(16;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君子在吃飯、居住、做事和說話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

還要求君子“”,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好學的表現。

(17)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要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O

(18)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贊許

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19)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實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別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20)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于別人身上:,。

【答案】

(1)在《〈論諳》十二章》中,孔子用反問語氣強調人要有仁愛之心,否則遵守禮儀也沒什么用的

句子是:人而不仁,如禮何?

(2)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反問語氣強調人要有仁愛之心,否則奏樂也不管用的句子是:

人而不仁,如樂何?

⑶在《〈論語〉十二章》中,“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兩句最能體現孔子的道德價值觀:懂得了仁

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4)在《〈論語》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介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

(5)在《〈論語》十二章》中,既強調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⑹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質”對“君子”下了定義的句子是:文質彬彬,

然后君子。

(7)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8)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認為讀書人(有志之士)任重道遠,具體表現為:“仁以為己任”

和“死而后已”o

(9)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簧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其中功虧一簧是因為“吾止也”,而能夠持之以恒是因為“吾往也”o

(10)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分別是:知者不惑,

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1)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做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

望別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學生要多讀《詩經》,因為學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

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13)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強調詩的重要性,認為詩可以“興觀群怨”,還可以“邇之事

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p>

(14)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在吃飯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

子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⑸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君子在做事和說話方面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認

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說話要謹慎。

(16;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君子在吃飯、居住、做事和說話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

還要求君子“就有道而正焉”,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好學的表現,

(17)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要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克己復禮為

仁”。

(18)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贊許

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19)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實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別人的句子是: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20)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也行加于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選擇性必修中冊

1.屈原列傳(節選)

司馬遷

(1)在《屈原列傳》中,作者司馬遷對“離騷”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離騷》的創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

外,還有“,",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小人當道、正直之人遭

到排擠的黑暗現實。

(3)在《屈原列傳》中,作者司馬遷連用了“,,?”這兩個

被動句和一個反問句寫出了屈原誠信待人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現實,為下文寫屈原

心生怨氣并作《離喉》作鋪墊。

(4)一個人在辛苦困倦到極點的時候,往往會仰頭長嘆:“天?。 边@種情況在司馬遷的《屈原列

傳》中有形象的描述:,。

⑸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為了論證“父母,是人類的根本”這一觀點,舉了“

,?!边@一例子進行了論證。

(6)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詩經》里的《國風》和《小雅》進行了評價的句子是:“—

(7)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分析了《離騷》用來列舉事實諷刺當世政治的內容包括“

,,”這三方面。

(8)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屈原的《離騷》評價極高,其中認為其文字簡練、用詞精到的

兩句是:,。

(y)ft《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的《離騷》雖然內容細小但含意卻極宏大,所舉的事例

雖然淺近但意義卻很深遠的兩句是:,。

(10)我們讀屈原的《離騷》,發現屈原在文章中經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

《屈原列傳》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釋:,。

(11)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友屈原的為人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

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

(12)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的《離騷》對于道德的崇高,國家安定與動亂的前因后

果,做了充分反映的句子是:,,“

(13)本文中寫明《離騷》寫作緣由的句子是:,,

,,O

【答案】

(1)在《屈原列傳》中,作者司馬遷對“離疆”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的句子是:“離騷”者,猶離

憂也。

(2)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離騷》的創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

外,還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小人當道、正直之人遭

到排擠的黑暗現實。

(3)在《屈原列傳》中,作者司馬遷連用了“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這兩個被動句

和一個反問句寫出了屈原誠信待人卻被猜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現實,為下文寫屈原心生怨

氣并作《離騷》作鋪墊。

(4)一個人在辛苦困倦到極點的時候,往往會仰頭長嘆:“天啊!”這種情況在司馬遷的《屈原列

傳》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⑸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為了論證“父母,是人類的根本”這一觀點,舉了“疾痛慘怛,未

嘗不呼父母也”這一例子進行了論證。

(6)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詩經》里的《國風》和《小雅》進行了評價的句子是:“《國

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徘而不亂”。

(7)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分析了《離騷》用來列舉事實諷刺當世政治的內容包括“上稱螢

轡,下道齊桓,中述湯、武”這三方面。

(8)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屈原的《離騷》評價極高,其中認為其文字簡練、用詞精到的

兩句是:其文約,其辭微。

(9)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的《離騷》雖然內容細小但含意卻極宏大,所舉的事例

雖然淺近但意義卻很深遠的兩句是: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10)我們讀屈原的《離騷》,發現屈原在文章中經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

《屈原列傳》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11)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友屈原的為人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遠大,即使與

R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12)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的《離騷》對于道德的崇高,國家安定與動亂的前因后

果,做了充分反映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13)本文中寫明《離騷》寫作緣由的句子是: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

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2.過秦論

賈誼

(1)《過秦論》中最能表現秦始皇統一天下,勢不可擋的句子是:,

(2)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來反抗的一句是:o

(3)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寫他對外政策的句子是“

o"和",”。

(4)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獲得勝利,使得匈奴長時間不敢南下進擊中原,文中的“

,?!本褪菍Υ耸录Ч母爬?。

(5)賈誼在《過秦論》中用排比句描寫秦始皇用武力統治天下的語句是:,

?夕夕O

(6)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到秦始皇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L

(7)《過秦論》中用整句描寫秦始皇據險固守的語句是:,,

(8)文中的“,,?!睒O言陳涉出身貧寒和地位低賤。

(9)《過秦論》揭示的秦國滅亡原因是:。

【答案】

(1)《過秦論》中最能表現秦始皇統一天下,勢不可擋的句子是: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

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2)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來反抗的一句是:執敲撲面鞭笞天工。

(3)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寫他對外政策的句子是“南取百越之地,

以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o

(4)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獲得勝利,使得匈奴長時間不敢南下進擊中原,文中的“胡人不

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就是對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5)賈誼在《過秦論》中用排比句描寫秦始皇用武力統治天下的語句是: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

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6)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到秦始皇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

之咸陽,銷鋒鎬,鑄以為金人十二。

(7)《過秦論》中用整句描寫秦始皇據險固守的語句是: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8)文中的“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極言陳涉出身貧寒和地位低賤。

(9)《過秦論》揭示的秦國滅亡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1)《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是:,,!

(2)《五代史伶官傳序》引用《尚書》中的“,?!保Y合莊宗得

失天下的史實,得出“,。”的結論。

(3)《五代史伶官傳序》借莊宗困于伶人而亡國,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答案】

(1)《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

(2)《五代史伶官傳序》引用《尚書》中的“滿招損,謙得益”,結合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得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钡慕Y論。

(3)《五代史伶官傳序》借莊宗困于伶人而亡國,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選擇性必修下冊

1.陳情表

李密

(1)形象刻畫自己幼年寂寞、孤獨慘境的句子是:,,,。

(2)通過對比說明盡孝時短,盡出時長的句子是:

(3)以烏鴉反哺為喻,來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表現活著不惜性命為國出力,死后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5)文中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鑒的句子是:,,

(6)文中李密用委婉曲折的語氣表明自己并非懷念舊朝,先自貶身份,說自己“—

”的地位,對晉武帝的“,"感到無比榮幸,所以“

,",委婉得體,消除了晉武帝

的疑惑。

(7)文章結尾用“,”來表明自己的忠貞之情。

(8)李密形象地表明自己不知能否應詔,進退兩難的句子是:,;

(9)“,,",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遠離的拳拳之心。

(10)整篇《陳情表》密布著感情的濃云。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一位可親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

象。她憫孫孤弱,躬親撫養,對李密有著大恩大德。二人關系正如李密所言:,

??

(11)為了打消晉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職顯達的句子是:“

,,

,C

(12)用比喻手法寫祖母劉氏年老病危的句子是:,,

【答案】

⑴形象刻畫自己幼年寂寞、孤獨慘境的句子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

立,形影相吊。

(2)通過對比說明盡孝時短,盡忠時長的句子是: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

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3)以烏鴉反哺為喻,來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4)表現活著不惜性命為國出力,死后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臣生當隕直苑

當結草。

(5)文中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鑒的句子是: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

天后士實所共鑒。

(6)文中李密用委婉曲折的語氣表明自己并非懷念舊朝,先自貶身份,說自己“今臣亡國賤俘,

至微至陋”的地位,對晉武帝的“過蒙拔擢,寵命優渥”感到無比榮幸,所以“豈敢盤桓,有所希

冀”,委婉得體,消除了晉武帝

的疑惑。

(7)文章結尾用“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來表明自己的忠貞之情。

(8)李密形象地表明自己不知能否應詔,進退兩難的句子是: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

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9)“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遠離的拳拳之心。

(10)整篇《陳情表》密布著感情的濃云。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一位可親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

象。她憫孫孤弱,躬親撫養,對李密有著大恩大德。二人關系正如李密所言:臣無祖母,無以至今

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11)為了打消晉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職顯達的句子是:“本圖宦達,

不矜名節?!?/p>

(12)用比喻手法寫祖母劉氏年老病危的句子是: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

2.項脊軒志

歸有光

⑴在《頂脊軒志》中,作者通過描寫妻子當年親手種植的枇杷利如今已長得枝繁葉茂來表達物

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

(2)在《項脊軒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調由“喜”轉“悲”的過渡句是:,,

(3)在《項脊軒志》中,通過描寫老嫗口中轉述的作者母親在門外對子女噓寒問曖的話語,表達

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的句子是:??

(4)在《項脊軒志》中,描寫項脊軒的大小和面積的句子是:,(5)在《項

脊軒志》中,描寫了項脊軒在修葺之前的老、舊、破的句子是:,,

(6)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項脊軒的朝向以及修葺之前采光不好的情況的句子是:

(7)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項脊軒庭階上時不時有小鳥前來覓食,人米了也不會被嚇飛的人

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的句子是:,,。

(8)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在明月之夜,頂脊軒附近桂樹的影子落在半墻上,隨著夜風的吹拂

而不斷移動的可愛景象的句子是:,,,,

(9)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項脊軒里面有書香之味的句子是:,,

(10)在《項脊軒志》中,作者歸有光寫到自己對舊項脊軒的改造,首先對屋頂進行了修復,其目

的是“”,接著作者“,”,使得房間的亮度大增,采光

極好。

(11)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作者這個大家庭的叔父輩分家自立門戶后門墻增多的句子是:

(12)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作者這個大家庭的叔父輩分家自立門戶后雞狗橫行、人員雜亂

的一片蕭條景象的句子是:,,。

(13)在《項脊軒志》中,點明家中老嫗身份的句子是:,o

(14)在《項脊軒志》中,點明老嫗對作者家中的巨大貢獻以及作者母親對其十分關照的句子是:

(15)在《項脊軒志》中,通過描寫作者妻子歸寧后轉述其小妹的話語,從而表達作者對亡妻的思

念之情的句子是:,?

【答案】

(1)在《項脊軒志》中,作者通過描寫妻子當年親手種植的枇杷樹如今已長得枝繁葉茂來表達物

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蓋矣。

(2)在《項脊軒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調由“喜”轉“悲”的過渡句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

多可悲。

(3)在《項脊軒志》中,通過描寫老嫗口中轉述的作者母親在門外對子女噓寒問暖的話語,表達

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的句子是:兒寒乎?欲食乎?

(4)在《項脊軒志》中,描寫項脊軒的大小和面積的句子是: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⑸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項脊軒在修葺之前的老、舊、破的句子是:百年老屋,塵泥滲漉,

雨澤下注。

(6)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項脊軒的朝向以及修葺之前采光不好的情況的句子是:又北包

不能得日,日過午己昏。

(7)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項脊軒庭階上時不時有小鳥前來覓食,人來了也不會被嚇飛的人

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的句子是: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8)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在明月之夜,頂脊軒附近桂樹的影子落在半墻上,隨著夜風的吹拂

而不斷移動的可愛景象的句子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⑼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項背軒里面有書香之味的句子是:借書滿架,偃仰嘯歌。

(10)在《項脊軒志》中,作者歸有光寫到自己對舊項脊軒的改造,首先對屋頂進行了修復,其目

的是“使不上漏”,接著作者“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使得房間的亮度大增,采光極好。

(11)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倫者這個大家庭的叔父輩分家自立門戶后門墻增多的句子是:

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

(12)在《項脊軒志》中,描寫了作者這個大家庭的叔父輩分家自立門戶后雞狗橫行、人員雜亂

的--片蕭條景象的句子?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

(13)在《項脊軒志》中,點明家中老嫗身份的句子是:嫗,先大母婢也。

(14)在《項脊軒志》中,點明老嫗對作者家中的巨大貢獻以及作者母親對其十分關照的句子是:

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15)在《項脊軒志》中,通過描寫作者妻子歸宇后轉述其小妹的話語,從而表達作者對亡妻的思

念之情的句子是: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3.歸去來兮辭并序

陶淵明

(1)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表達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2)我們經常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來表達過去

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

(3)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寫了詩人問道于行人,

恨晨光微弱,不見前路,表達了作者歸心似箭的心情。

(4)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兩句寫詩人拄技或游或息,

時時昂首遠望,暢享自然風景。

(5)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兩句寫了省察生命之有限,

生年無多,何不從心愿而行?

(6)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回顧當初為了謀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責的句子是:—

,?

(7)陶淵明在《歸去米兮辭并序》中認為自己走入迷途還不太遠的自怨自慰的句子是:

(8)《歸去來兮辭并序》表現陶淵明在回家途中,擺脫束縛,重返自然的歡快舒暢心情的句子

是:,。

(9)《歸去來兮辭并序》中表現詩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樂,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有異曲同工之妙。

(10)《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精神

上的富足、孤高與物質生活的清貧之間的對比。

(11)《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兩句寫作者在園中散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