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蒲松齡部編版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第14課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研讀文本,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梳理課文,熟悉課文內容,掌握文中重要詞語。二、課堂探究:任務一:了解作家與作品背景1.作者介紹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代杰出文學家。蒲松齡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初試成功,給了蒲松齡以自信與勇氣,也為他此后50余年的坎坷人生路,埋下了伏筆。雖然蒲松齡的才學過人,但是,在科舉考試中,卻一敗再敗,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仍與舉業無緣。他為生活所迫,做過幕賓,做過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有人這樣調侃蒲松齡,說他是私教界的鼻祖。)蒲松齡是一個有多方面文學才華的人,一生的遭遇卻很不幸運,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師。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志異》,40歲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斷增刪,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郭沫若曾這樣評價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2.作品背景(1)《聊齋志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稱;“志”,是指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該書語言簡練,描寫細膩,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代表著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聊齋志異》或對科舉制度的血淚控訴;或對真摯愛情的熱烈頌歌;或揭露現實政治的腐敗……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為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托孤憤。(2)關于“促織”古諺云:“蟋蟀鳴,懶婦驚”,意思是古代婦女一聽到蟋蟀的叫聲,便知秋日已到,離冬天不遠了,于是抓緊時間紡織,這是“促織”一名的由來。蟋蟀的雄蟲好斗,且后腿粗壯,善于跳躍,在宋明時期,不論宮廷還是民間,斗蟋蟀是一種全民“娛樂”的游戲?!洞倏棥愤@篇文章是蒲松齡用一種超現實荒誕寫法,圍繞一只小蟲,寫盡人間悲酸,寫一個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劇。從他冷峭奇誕的筆觸里,流露出來的是怎樣的一種悲哀沉痛?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任務二:快速閱讀,梳理小說主要情節。
征蟲(序幕)→覓蟲(開端)→卜蟲、得蟲(發展)→失蟲、再得蟲、化蟲、斗蟲(高潮)→獻蟲(結局)→評論(尾聲)任務三:疏通課文,積累重要文言字詞宣德間,宮中尚【崇尚,喜好】促織之戲,歲【每年,名詞作狀語】征【征收】民間。此物故【原來,本來】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進奉】,試使斗而才【有才能。這里指勇猛善斗,名詞作動詞】,因責常供。令以責【責令】之里正。市中游俠兒【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年輕人】得佳者籠【用籠子,名詞作狀語】養之,昂【使…抬高】其直【通“值”,價值】,居【囤積、儲存】為奇貨。里胥猾黠,假【憑借,利用】此科斂【攤派,征收】丁口,每責一頭,輒【總是】傾數家之產。
第二課時一、學習目標:
1.梳理小說的主要情節,賞析作品情節“曲折離奇”的特點。2.賞析小說人物形象。二、課堂探究:任務一、梳理小說的主要情節,賞析作品情節“曲折離奇”的特點。
1.“曲折離奇”是這篇小說情節的一大特色,圍繞“促織”,故事情節曲折起伏,成名的心情也隨之悲喜交加,請繪制折線圖予以表示。2.分析作者設置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有什么作用?
①這樣的情節安排避免了一覽無余,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豐滿了故事。②深化了主題,隨著促織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會中百姓的命運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③讓讀者在驚心動魄的陡轉中體會到統治階級的殘酷。3.寫成名妻子求神的情節有什么深刻用意?①求神問卜得促織,這個情節符合民眾的欣賞水平,使小說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荒誕的世界)②這個情節提煉了現實生活,舊時人們陷入絕境的情況下才去求神問卜,求神可以給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絕望;虛構這個情節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現實中已走投無路;(批判現實)③求神問卜得促織這個情節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4.本文結尾以喜劇收場,這樣安排會不會削弱文章的悲劇性?為什么?這樣安排并沒有削弱文章的悲劇性。①結尾雖是喜劇結局,但同樣引人深思,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擺脫厄運、“裘馬揚揚”也就純屬幻想。②這個情節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讓讀者能夠想象出當時官場的黑暗。③由此可見,將人間悲劇化為喜劇,非但沒有削弱對封建統治者的譴責力量,相反,蘊含著更為深沉的悲哀,以喜寫悲,反而更讓人覺得沉痛。任務二、分析“成名”這一封建社會底層知識分子的形象特點。①迂訥懦弱。因交不出蟋蟀,他被官府“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卻只能忍痛繼續尋找蟋蟀,毫無反抗意識。②善良本分。成名雖身處困境,但仍保留著普通人的善良本性,“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不敢斂戶口”,以致“薄產累盡”。③隱忍堅韌。盡管屢遭打擊,成名仍表現出頑強的生存意志,他日夜尋找蟋蟀,甚至在絕望中祈求神明,體現了底層百姓在絕境中求生的本能。三、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一、學習目標:
1.賞析小說的寫作特點。2.結合寫作背景,分析小說的主題。二、課堂探究:任務一、賞析小說的藝術特色。1.
作為一篇文言小說名篇,《促織》的語言具有簡潔凝練、片言傳神的特點,請結合文本進行賞析。①多連用四字短句,斬截有力。如“蟹白栗黃,備極護愛”,寫成名對促織的珍惜;“夫妻向隅,茅舍無煙,
相對默然,不復聊賴”,寫成名夫妻面對蟲斃兒“死”無可名狀的慘痛與悲哀;“一雞瞥來,徑進以啄”,寫雞動作之快與變故之突然,極為生動傳神。②動詞精準,動態傳神。善用動詞,以極簡筆觸勾勒場景,賦予靜態畫面以動態張力。
如成名初次捕捉促織時,“側聽徐行,似尋針芥”,八字連用“側”“聽”“徐”“行”四組動作,既展現其小心翼翼之態,又暗含焦灼心理;再如成名之子魂化促織后“翹然矜鳴”的描寫,“翹”“矜”二字既摹其形態,更暗藏人魂附蟲的悲愴——蟲的“矜持”實為孩童天性的殘留,令人唏噓。③細節留白,以簡馭繁。作者常以碎片化細節替代冗長鋪陳,通過“空白”激發讀者想象。成子投井自盡后,“得其尸于井”僅五字交代結局,卻省去打撈過程與家人反應。2.小說寫小促織的才能和善斗,采用了什么手法?①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寫“小蟲”“暴怒,直奔”,“騰擊”“躍起,張尾伸須,直齡敵領”這一系列動作細節展示了小促織的勇敢善斗。②夸張:雞的出現和“徑進以啄”,形成極其危急的情勢,而“小蟲”以其機敏出人意料地將雞制伏,進一步以夸張筆法顯示了小促織的神奇本領。③對比(欲揚先抑):“蟹殼青”的斗無不勝、“龐然修偉”,與成名的小促織“伏不動,蠢若木雞”形成對比,突出其雖小,卻善斗。④側面襯托:寫少年從“笑”到“駭”的表現又從側面作了渲染襯托。3.《聊齋志異》借敘說奇聞異事,贊美花妖狐魅來鞭撻世間的丑惡,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請以《促織》為例,分析作品的藝術特點。
①借古諷今的筆法。借明朝喻清朝。(諷刺揭露貪官虐吏)②想象奇特,飽含情感。成名在走投無路之時,求神問卜,女巫竟然“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成妻問卜得圖,成名按圖索“蟲”,竟獲佳品;成子因誤斃促織而投井,竟然化魂為蟲,歷經艱險,拯救全家。這兩個奇幻的情節,將慘絕人寰的悲劇幻化成大團圓的喜劇,寄托了作者對成名的深切同情和對腐朽的統治者的強烈譴責③細膩的心理、動作描寫,語言精煉,生動形象。如文中蟋蟀得失的心理變化,捉蟋蟀、斗蟋蟀的情節,夫妻“向隅而泣”的悲慘境遇,對小蟋蟀的描寫,無不傳神生動。④跌宕起伏、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以問卜得蟲,魂化蟋蟀等虛幻的情節推動整個故事不斷向前發展,以非現實的手法來強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統治集團的腐敗,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來表現主旨。任務二、結合人異化為“蟲”的故事,認識封建統治階層的罪惡,理解小說的
批判意味。4.“異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齡對故事所作的評論,這也是筆記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論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段評論的主要觀點有幾層?請分析概括。①從官貪吏虐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旨;②就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惡有報”的宿命論思想;③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說法,生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