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專題考點總結及備考策略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_第1頁
文言文專題考點總結及備考策略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_第2頁
文言文專題考點總結及備考策略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_第3頁
文言文專題考點總結及備考策略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_第4頁
文言文專題考點總結及備考策略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專題考點總結及備考策略

考點一五類文言實詞

一、一詞多義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很多,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里是一個意義,在那個句子里

又是另一個意義。一般地說,詞語的各個義項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例如:“鄙”。“鄙”

原意為“邊邑”,邊境自然“偏遠”,地處偏遠之人,自然“見識淺薄”,“見識淺薄”自然會

被人“看不起”,從而受到“輕視”:后也常用作自謙之辭,如“鄙人”。

一詞多義是由本義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我們可以從理解詞的本義入手。來理解和掌握

它的其他的義項。

二、古今異義

古代漢語中的實詞在發展過程中,只有少量的詞義沒有發生變化,大多數的詞義已經發

生了變化。例如:“布衣”的古義:平民。《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現代

漢語中“布衣”的意義:用布做的衣服。我們把古代漢語中這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

法不同的詞稱為古今異義詞。

古今異義詞變化的情況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后來它的意義有了發展,應用范圍比原來擴大

了,這種現象叫詞義擴大。

如“皮”,本義指"獸皮”,現指“植物動物表面的一層紐織”,如“樹皮”等。有利

用通感方法擴大的,如“甘”,本義是“美”“甜”,現在除了“味美”之外,還有“心里

樂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擴大到表示這一事物整體的,如

“秋”,泛指“秋天”,后擴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由專名擴大到

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長江”“黃河”,現指“一般的大江大河”。

(二)詞義縮小

詞義縮小,是指詞的古義表示的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小的現象。

如“金”,古代泛指金屬,“金就礪則利”,現在專指黃金;“谷”古代泛指莊稼糧食,

“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弋指各種氣味,“其臭如

蘭”“乳臭”,今天專指與“香”相反的氣味。這都是詞義縮小的表現。

(三)詞義轉移

古代漢語中的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一和對象轉移為另外一種對象,

這就叫詞義轉移。

如“幣”古代指禮物,現在指“錢”。“涕”古代指眼淚,今指鼻涕。“勸”古指鼓勵,

“勸學”“勸農”;今指規勸,“勸他不要吸煙”。“窮”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沒有出路,

“窮則獨善其身”:今指貧窮。“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

“犧料”.古指祭祀所用的怦畜,“犧料玉帛弗敢加也”:今指為正義而獻出牛命,“流血

犧牲”。這都是詞義發生轉移的表現。

(四)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的歷史過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象,叫作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

例如:“卑鄙”,古義表示出身低微、見識淺陋,是一個表謙虛的中性詞,“先帝不以臣卑

鄙”:今天是貶義詞,指品行惡劣,“卑鄙無恥"。"爪牙",古代是褒義詞,指有勇力的

人,“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今天是貶義詞,指壞人的黨羽。

(五)詞義弱化

如“很”,古義等同于“兇狠”的“狠”,表示程度很深,現在用“很”字,表示的程

度不怎么深了;“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僅表示“埋怨、責備”。

(六)詞義強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遺憾、不滿意”,現在則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

表示“責備”,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

三、通假字

通假字,指古代漢語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為古代漢字的數量少,語言里有這個

詞,但是沒有記錄這個詞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

通假字的特點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為四種情況:

1.完全同音。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中“惠”通“慧”;《蘇武傳》“畔主

背親”中“畔”通“叛”。

2.聲母相同(雙聲通假)。如《蘇武傳》“空自苦亡人之地”中“亡”通“無”。

3.韻母相同(疊韻通假)。如《馬說》“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中“見”同“現”。

4.形近通假。“同音代替”這個規律,又決定了通假字與形聲字的聲旁關系十分密切。

一是形聲字和它的聲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赤壁之戰》“將軍禽操,宜在今日”中“禽”

同“擒”。二是同聲旁的形聲字nJ以包相替代,如《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中“被”

同“披”。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歷史音變,有的通假字與本字現今已不同音了。如“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于物也”的“生”同“性”,其聲母、韻母、聲調現在都不相同了。

因為通假字和本字多沒有意義上的必然聯系,所以在閱讀時如遇到按其本義、引申義、

比喻義都解釋不通的字時,就要考慮可能是通假字。

四、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是指一個復音詞由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語素構成,但整個復音詞只取其中

一個語素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是作為陪襯,沒有實在意義,只起到構詞的作用。

(D兩個語素意義相對。如:“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1《鴻門宴》)句中的“出入”

為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入”,不在“出”。

(2)兩個語素意義相近。如:“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園”

是種樹的地方,“周”是種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園”這個語素意義,“劇”只作陪襯。

閱讀時,遇到偏義復詞,必須依據上下文確定什么語素表示詞義,什么語素不表示詞義,

然后予以正確解釋。

五、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

種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時要參照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具體

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在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狀語的,有些名詞在文言文中卻經常用作狀語,

在句中起修飾作用。

①天下云集響應,嬴糧而景從。(《過秦論》)(云、響、景:像云彩,像回聲,像彩子

一樣)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勸學》)(日:每天)

2.名詞用作動詞

現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常出現名詞直接帶賓語的現象,

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活用以后,名詞變成相關的動詞的用法.

①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籍:整記)

②沛公欲王關中。(《鴻門宴》)(王:稱王)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水:游泳)

3.名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賓語之后,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肉:使...長肉)

②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王:讓……稱王)

4.名詞的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把賓語當作是什么。

①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阿房宮賦》)(鑒:以……為鑒)

(二)動詞的活用

L動詞用作名詞

文言文中,動詞有時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

這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

①彈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出、入:產出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2.動詞的使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其發出者使后面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產生這個動

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這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便……活命)

②外連衡而斗諸侯。(《過秦論》)(斗:讓……傘斗)

3.動詞的為動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因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

怎么樣。

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死:為……而死)

②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良哀后人也。(《阿房宮賦》)(哀:為...哀嘆)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用作名詞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擔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表示

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將軍身披堅執銳。(《陳涉世家》)(堅:堅固的鎧甲;銳:銳利的兵器)

②秦孝公據嶗函之固。(《過秦論》)(固:險要的地勢)

③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歌》)(綠:綠葉:紅:

紅花)

2.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文言文中,有時候形容詞不再表示事物性質,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展。

①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白居易《賣炭翁》)(高:升高)

②此誠雕蟲之戲,不足為多也。(白居易《與元九書》)(多:推崇,贊許)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賓語時,它表示附加某種特征于賓語所表示的事物上,這種活

用方式,就是形容詞使動用法。

①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綠:使……變綠)

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弱:使……削弱)

③楚百家之言,以愚黔若e(《過秦論》)(愚:使……照家)

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上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認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

物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

①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小:認為....卜)

②子怪而問之。(劉基《賣柑者言》)(怪:認為……怪)

③患志之不立。(徐斡《申論?治學》)(患:以……為憂患)

方法策略

方法一聯想遷移法

1.課內知識遷移法

高考試題中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考生要善于聯系

課內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找出對應文句,進行相應遷移。如2014年山東卷中有“其父

見其志不可奪,遣之讀書”一句,若判斷“奪”的意思、,立刻就能聯系到《陳情表》中的句

子“舅奪母志”,意應為“改變”。

2.雙音聯想法

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試題中出現的單音詞,可以聯想雙音詞

來推斷。如2014年天津卷中有“又勸助有力之家,全活甚眾”一句,要想判斷“全”的含

義,就可以聯想到雙音節詞“保全”。

3.成語保留法

成語中保留了很多的古義,借助平時比較熟悉的成語中的有關詞語的含義來推斷,也不

失為一種方法。如2015年天津卷中《淮南子?修務訓》“于是乃偃兵,輟不攻宋”一句中

的“偃”可以聯想到成語“偃旗息鼓”,解釋為“停止”.

方法二代入推斷法

代入推斷法就是將所給義項實詞的解釋代入原文,結合上下文看其是否恰當。

如“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即單行,拜見父”,其

中的“省”在題目中解釋為“省略”,代入句中翻譯一卜,語總不通,nJ確定該解釋不止確。

聯想到“省”還有“省親”“探望”一義,代入驗證,“威從京城來探望父母",很通順。

因此,正確解釋應為“探望”。

方法三詞性推斷法

根據實詞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詞性,根據詞性法而推知它的詞義。如主語、

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

方法四結構推斷法

古人為文講究對稱,常常使用一些結構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對的何子,這樣的向子形式

整齊,節奏和諧。可以利用這一結構特點推知詞義。例如“泰之彌繁,侵之愈急”兩句構成

對偶句,句中“彌”和“愈”在詞性上相同,意思為“越,更加”。

方法五因文定義法

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

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項。

如2014年新課標全國卷II《明史?韓文傳》中有“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當之”一

句,“當”有多個義項“對著,相當,判罪,當做,擔當”等,結合語境分析:”救災如同

救火,若有罪,我自愿承擔它”,由此可見韓文在大災之年,請求先發三個月軍餉,上文的

話是向戶部下的保證,由此可知“當”應為“擔當,承擔”的意思。

方法六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漢語中特有的現象。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解釋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

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通的字代入試解,往往會有“柳暗花明又

一村”之感。

考點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一、代詞

代詞是代替詞、短語和句子的詞。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的詞語重復使用,使文章簡潔。

(一)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代詞:吾、予、余、我。

生乎肯■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時下方以討賊督師桂林。(《<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令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君為色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2、第二人稱代詞:而、汝(女)爾、若、乃、子、君。

內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誨夕(同"汝")知之乎?(《論語?為政》)

與勺三失,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

考人前為壽。(《鴻門宴》)

家祭無忘告?翁。(《示兒》)

將于無怒,秋以為期。(《氓》)

3、第三人稱代詞:之、其、彼、厥、渠。

不如因善遇冬。(《鴻門宴》)

余嘉若能行古道。(《師說》)

用與彼年相若也。(《師說》)

思婷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國論》)

4、人稱復數:文言文中將“輩、屬、儕、族、徒、類”等放在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的后面,

表示多數。

鐘情如玄學者,能忍之乎?(《與妻書》)“我輩”,我等,我們。

若可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人.

此故肯■仔同說書者也。(《柳敬亭傳》)“吾儕”,我輩。

士大夫芻承,日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說》)“之族”,這類人。

鄭子冬他,其賢不及孔子。(《師說》)“之徒”,這些人。

(二)指示代詞

用來指示和區別人或事物的代詞。可代人、代物、代事。

1、近指代訶:是、此、斯、茲、之、然。可譯成”這個、這里、這樣“。

?客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是”,這。

而小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此”,此處。

余為題序,既病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助。(《(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斯”,

這篇:“茲”,這。

與二蟲又何知!(《逍逗游》)"之",這。

何為其,冬也?(《赤壁賦》)“然”,這樣。

2、遠指代詞:彼、夫、其。可譯成“那、那個”。

以竺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辯之者。(《柳子厚墓志銘》)“彼”,那個。

微為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夫”,那,那個。

以故若后名之日"褒禪"。(《游褒禪山記》)“其”,那.

3、旁指代詞:他。可譯成"別的、其他的“。

王顧左右而言”。(《孟子?梁惠王下》)“他”,別的。

備但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他”,別的,其他的。

4、虛指代詞:或、某。

幸,百步而后止,本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國也》)“或”,有的人。

相公又稍稍語人曰:"采也賢,若也賢。"(《報劉一丈書》)“某”,某人。

5、無定指代詞:莫。可譯成“沒有誰、沒有什么、沒有哪里"。

背負青夭,而葦之夭闕者.(《逍遙游》)"莫'',沒有什么C

6、輔助性代詞:所、者。

(三)疑問代詞

1、代人:誰、孰。

王日:“便可使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與徐公牛美?(《鄒思諷齊王納諫》)“孰",譯為"誰"。

2、代事物:胡、奚、曷、何、盍。可譯為“什么”。

嗟爾遠道之人般為乎來哉!(《蜀道難》)

樂夫天命復笨疑!(《歸去來兮辭并序》)

亦巧故哉?(《五人墓碑記》)

3、代處所:安、焉、惡(烏)。譯為“哪里”。

沛公幸在?(《鴻門宴》)

且當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副詞

副訶的基本功能是修飾動詞、形容訶等,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

(-)程度副詞

表示性質、狀態或動作、行為所達到的程度。多用來修飾形容詞或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

1、輕微度:少、稍、略、小、微。可譯成“稍、絲亳、略微”。

斷頭置城上,顏也不",變。(《五人墓碑記》)

其制殖異于前。(《項譽軒志》)

請草■陳固陋。(《報任安書》)

2、加深度:彌、愈、益、尤、更、滋。可譯成“更加、尤其”。

奉之令繁,侵之孳急。(《六國論》)

是故圣革圣,愚革愚。(《師說》)

£倍重于三十年前。(《(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多情自古傷離別,國那堪,冷落清秋節!(《雨霖鈴》)

3、極高度:最、極、殊、甚、太、至、良、大、絕、特、頗、酷、孔。相當「現代漢諳的

“很、極、太、非常、分外、特別”等詞。

座中泣下誰敢多?(《卷世行并序》)

便舍船,從口入。初秋狹,才通人。(《桃花源記》)

而君畏匿之,恐懼卷菩。(《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又愛之冬恩,憂之太勃。(《種樹郭橐駝傳》)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孟子?公孫丑上》)

秦王目眩縣久.(《荊軻刎秦王》)

則秦之所為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六國論》)

黃山絲勝處。(《徐霞客游記》)

況臣孤苦,苛為尤普。(《陳情表》)

(二)范圍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或與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的范圍。

1、表總括:悉、皆、盡、畢、咸、勝、俱、具、舉、凡、率。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全、都、

共”。

趙王君召群臣議。(《廉頗藺相如列傳》)

左右皆1呼萬歲。(《廉頗藺相如列傳》)

珍寶個有之。(《鴻門宴》)

群賢華至,少長咸集。(《蘭亭集序》)

何可畔道也哉!(《游褒禪上記》)

宮中府中,佟為一體。(《出師表》)

大喜,籠歸,舉家慶賀。(《促織》)

軒々四道火。(《項奇奸志》)

2、表僅限:唯、特、徒、獨、直、第、但、僅、止。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只、僅、單單、

只是“。

方今也.秦雄天下。(《戰國策?趙策三》)

強泰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住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雖鷲,逑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耳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國也》)

歉凡殺而籬之。(《宋史?包拯傳》)

華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陳情表》)

室佟方丈,可容一人居。(《項脊軒志》)

3、表共同:共、同、并、相、相與。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共同、互相”。

又多豪右,卷為不孰。(《張衡傳》)

用走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井序》)

山東豪俊遂學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

何方圃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才.目安?(《離騷》)

于是舍人相與律日。(《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時間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或持續等與時間有關的詞語。

1、過去、一向:表示動作、行為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

(1)表示“已經、曾經“意思的有“業、既、己、曾、嘗"C

始皇羊沒,余威震于殊俗。(《過奏論》)

沛公。去,間至軍中。(《鴻門宴》)

人道寄奴,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吾孝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2)表示“以前、起先、當初、過去”意思的有“向、初、囊、始、昔”。

回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國大事。(《赤壁之戰》)

可,普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

孝者辱賜書。(《報任安書》)

唐浮圖慧褒舉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禪山記》)

(3)表示“常常、經常、向來”意思的有“常、素、雅、恒”o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現,爭在于險遠。(《游褒禪山記》)

單于聞陵與子卿有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蘇武傳》)

安帝游聞衡善術學。(《張衡傳》)

自余為修人,居是州,惇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記》)

2、正在、變化: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發生變化。

(1)表示“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會、適”。

如今人方為刀姐,我為魚肉。(《鴻門宴》)

雁過也,干?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聲聲慢》)

令維王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蘇武傳》)

通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孔雀東南飛并序》)

(2)表示“一會兒、片刻、隨即、不久”意思的有“俄、旋、尋、須臾、未幾、無何、既

而、斯須、俄而”。

修復開霽,遂行泛彭春口。(《過小孤山大孤山》)

既斬吳、蜀,移取山東。(《平淮西碑》)

南陽劉子酷,高尚士也,聞之,砍然規往。未果,于病終。(《桃花源記》)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卷*之所學也。(《勸學》)

本々,成匯。(《促織》)

居在勺T,使者果召參。(《漢書?曾參傳》)

物可得其尸于井。(《促織》)

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曲組就斃。(《促織》)

(3)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意思的有“遽、卒(同“猝”)立、即”。

北亦未敢峰輕吾國。(《指南錄后序》)

干然邊境有急。(《論枳貯疏》)

干起不意,盡失其度c(《荊軻刺秦王》)

沛公至軍,邑誅殺曾無傷。(《濾門宴》)

項伯陽入見沛公。(《鴻門宴》)

(4)表示“將要、接近”意思的有“將、且、行將、欲、方、行、垂”。

歸去來兮,田園*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并序》)

若屬皆耳為所虜!(《鴻門宴》)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牛I手為人所并,豈是托乎!(《赤壁之戰》)

(5)表示“終于、終歸”意思的有“終、卒、竟”。

秦亦不以城子趙,趙亦竺不予秦堡。(《廉頗藺相如列傳》)

干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其后是日以削,數十年,奉為秦所滅。(《屈原列傳》)

(四)語氣副詞

表示肯定、否定、推測、反詰等多種語氣的副詞。

1、表肯定、確認:固、必、誠、信、果。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一定、實在、果真”。

沛公默然,曰:“咽不如也。”(《鴻門宴》)

大王呼欲急臣,臣頭今與量俱碎于柱矣!(《廉頗陶相如列傳》)

此量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停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后數日驛至,午地震隴西。(《張衡傳》)

2、表否定、禁止。

(1)表否定語氣的副詞有“不、弗、非、未、靡、亡、否"。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前,

否定動作、行為或狀態,作狀語。相于現代漢語的“不、沒有”。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勸學》)

若中與,則請除之。(《鄭伯克段于都》)

登高而招,臂干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肉食者鄙,.能遠謀。(《曹劌論戰》)

夙興夜寐,年有朝矣。(《詩經?衛風?氓J)

空自苦有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蘇武傳》)

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論毅力》)

(2)表禁止語氣的副詞有“勿、毋、莫、無”,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狀語。

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要、別”。

汝其?悲!(《與妻書》)

毋從俱死也。(《鴻門宴》)

莖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定風波》)

王木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千國也》)

3、表推測、估量:殆、蓋、庶幾、或、其、無乃、得無。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大概、也許、

幾乎、可能”。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中有神護者。(《項春軒志》)

手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

中興機會,序〃在此。(《指南錄后序》)

當與秦相較,幸,未易量。(《六國論》)

蘇皆出于此乎?(《師說》)

求!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行.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4、表反詰:豈、寧、庸、其。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哪里"o

之得之難而失之易軟?(《五代史伶官傳序》)

老當益壯,宇移白首之心?(《膝王閣序》)

夫行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獲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五)頻率副詞

1、表經常、多次:屢、數、累、輒、每、頻。

然瓶粟辱罄,不能舉火。(《陶庵夢憶序》)

時漢連伐胡,敖通使相魂,觀。(《蘇武傳》)

大將軍鄧壁奇其才,學召不應。(《張衡傳》)

吏民上書,字或不正,如舉劾。(《漢書?藝文志》)

相如專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莽季發兵役,征賦繁興。(《后漢書?范升列傳》)

2、表重復:復、亟、更、再、又。

今年歡笑率明年。(《是也行并序》)

申請于武公,公弗許。(《鄭伯克段于鄢》)

欲窮千里目,名上一層摟。(《登鶴雀樓》)

府史月杵還。(《孔崔東南飛并序》)

子冬生孫,孫又生子。(《愚公移山》)

(六)謙敬副詞

表示對自己謙卑和對對方恭敬的副詞。無實意義。

1、表謙卑:竊、辱、伏惟、狼、忝。

寡人穹聞趙王好音。(《廉頗藺相如列傳》)

府吏長跪告:””華啟阿母。”(《孔雀東南飛并序》)

2、表恭敬:幸、敢、請、敬、謹°

臣從其計,大王亦豐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呼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

璧有瑕,芍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斡進如姬。(《信陵君竊符救趙》)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碌并表以聞。(《陳情表》)

三、介詞

介詞不能單獨使用,它常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來修飾或補充說明動

詞、形容詞。作句子的狀語或外語,表示時間、處所、方式、對象、原因等。使用頻率較高、

用法較復雜的介詞有“以、于"O

四、連詞

連詞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短語或句子并表示它們N間的某種關系的詞,其本身

無實在意義,但它可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語法結構和邏輯關系,更準確地理解句意。連詞可

按其所表示的結構、邏輯關系進行歸類。

1、并列關系

表并列關系的連詞有“與、及、而、且、以、則、且……且……、載……載……”.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

太子.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蟹六跪剪二整。(《勸學》)

河水清耳漣騎。(《詩經?魏風?伐檀》)

夫夷卒近,則游者眾;險用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位卑刈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而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斗引耳戰。(《史記?李將軍列傳》)

2、遞進關系

表遞進關系的連詞有“而、且、尚……況……、非惟……抑亦……、非獨……亦……

君子博學平日參省乎已。(《勸學》)

耳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臣以為布衣之交電不相欺,”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陟烽天時,野亦人謀也。(《隆中對》)

公之無傳,非華其僻遠自放終身,亦其子孫不以告人之過也。(《蘇廷評行狀》)

3、選擇關系

表選擇關系的連詞有“如、其……其……、或、抑。”

方六七十,冬五六十,求也為之c(《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

者。

天之蒼蒼,去正色邪?若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其……其……”,是……

還是……

人於益之,人幸,損之,胡可得而法?(《呂氏春秋?察今》)“或“,或者。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電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五代史伶官傳序》尸抑二

或者。

4、承接關系

表承接關系的連詞有“而、乃、貝k遂、即、于是、然后、若夫”。

余方心動欲還,取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秦王恐其破壁,?辭謝,固請。(《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十日不還,啰請立太子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泰師承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張良出,要項伯。項伯早人見沛公。(《鴻門宴》)

后數日驛至,果地宸隴西,于足皆服其妙。(《張衡傳》)

避渚洲,出北海,落與渡揚子江,入蘇州洋。(《指南錄后序》)

5、轉折關系

表轉折關系的連詞有“而、然、但、則、乃、顧、雖”。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取見者遠。(《勸學》)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冬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夫妻心稍慰,拶兒神%癡木,奄奄思睡。(《促織》)

于其身也,可恥師焉。(《師說》)

不改過自新,?益驕送。(《漢書?吳王劉溪傳》)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也頁計不知所出耳!(《荊軻刺秦王》)

單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曲情。(《蘭亭集序》)

6、因果關系

表因果、目的關系的連詞有“以、為、故、是故、是以、因、由、以故”。

昔侯、秦伯圍鄭,?其無禮于晉,且我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百姓之不見保,?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今事有急,”幸來告良。(《鴻門宴》)

是莒圣益圣,愚益愚。(《師說》)

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涔弓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

7、假設關系

表假設關系的連詞有“若、今、荀、使、雖、貝IJ、向使、假令、而、向、即、縱、縱使、

縱令”C

令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莊暴見孟子》)

可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向也便予委骨于草莽,子雖浩然無所愧作,然微以自文于君親。(《指南錄后序》)

他植者巧觀伺效暮,莫能如也。(《種樹郭橐駝傳》)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記?高祖本紀》)

何像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六國論》)

修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矮蟻何以異?(《報任安書》)

8、修飾關系

“以”“而”常用于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表示二者的修飾關系。可譯成“地”,或不譯。

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西始流。(《歸去來兮辭并序)

吾會終日中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五、助詞

助詞是在古代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在句子中起某種輔助作用

的詞。

(一)結構助詞使用頻率較高的結構助詞有“之、者、所"。

①定語的標志,可譯成“的”,或不譯。

小大冬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曾劌論戰》)

②補語的標志,譯成“得”。

寧南以為相見冬晚,使參機密。(《柳敬亭傳》)

③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夫晉,何慶本有?(《燭之武退秦師》)

④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

蚓無爪牙多利。(《勸學》)

⑤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夫席知其年M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者作結構助詞時,是定語后置的標志。

荊州之民附操者,遇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

所常與后面的動詞構成名詞性“所”字結構,相當于名詞性短語。表示人、事物、處所

等,作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有下面三種情況:

①如果“所”字結構里的動詞所涉及的對象沒有出現,“所”具有指代的作用。

此人一一為具言?聞。(《桃花源記》)

②如果“所”字結構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動詞后面出現了.“所”字結構便作定語,修

飾后面的人或事物。

③“所”字結構后出現“者”,可看作“者”字結構,其指代任務由“者”字來承擔,

“所”字結構作定語,修飾后面的人或事物。

臣之學好孝道也。(《庖丁解牛》)

(二)語氣助詞

1、陳述語氣:也、矣、焉、耳。

“也”可表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多種語氣,它在表示上述語氣的同時,對某種事

物或情況表示肯定或確認,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了、呢、吧、嗎”等。

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①用于句尾,表示已經發生或曾經發生的變化或情況:同時有加重語氣的作用,譯為“了、

啦”。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栽、厲兵、秣馬夫。(《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②用于句尾,表示將要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表認一種確有把握的語氣,或表達一種

命令、決斷或請求的語氣。可譯為“了”,或不譯。

吾屬今為之虜卷:!(《鴻門宴》)

用于句尾,表一般的陳述語氣,有引人注意的意味。

于是余有嘆生。(《游褒禪山記》)

①用于陳述句句木,表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渡門宴》)

②用于陳述句句末,表肯定語氣。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赤壁之戰》)

2、疑問語氣:乎、與(歟)、邪(耶)、兮、諸。

①用于各種疑問句句末,表詢問、反詰等語氣,可譯為“嗎、呢”。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手?”(《石鐘山記》)

安能復為之下千!(《赤壁之戰》)

②用于祈使句、感嘆句的句中或句末,表祈使、感嘆等語氣.

善哉!技蓋至此十?(《庖丁解牛》)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與(歟)

①可得聞勺?(《齊桓晉文之事》)“與”表詢問,譯為“嗎”。

②子非三間大夫”?(《屈原列傳》)“歟”用于是非問句,譯為“嗎”。

邪(耶)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學?(《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歲亦無恙月F?民亦無恙叩?王亦無恙叩?(《趙威后問齊使》)“耶”用于是非問句,

譯為“吧”。

3、感嘆語氣:哉、夫、也、乎、兮。

善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木!”(《論語?子罕》)

4、句首語氣:唯、維、惟、夫、蓋。

①“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語氣,有時譯為“希望”。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夫”“蓋”用于句首,引起議論,可不譯。

方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馬諫議書》)

(三)音節助詞

音節助詞是指沒有實在意義、以協調音節為主的助詞。常見的有“之、者、其、言”。

久本,目似瞑,意暇甚。(《狼》)

昔考先王以為東蒙主。(《季氏將伐顓臾》)

山原曠若盈視,川澤纖其駭矚。(《滕王閣序》)

亨既遂矣,至于暴矣。(《詩經?衛風?泯》)

六、嘆詞

嘆詞是表示強烈的感情以及用于招呼、應答的詞。它不作句了?成分,也不和別的詞組合,

而是獨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獨立成分,或作獨詞句。常用的有“嗟乎、嗚呼、唉”等。

凄子!一人之心,十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

哼陟!孰知賦數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唉!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七、兼詞

古代漢語中,有的單音詞代表了兩個詞的結合,這個單音詞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詞的意

義和用法,這樣的單音詞便是靠詞。常見的有“諸、焉、盍、叵”等。

①“諸”相當于“之于”。“之”,代詞:“于”,介詞.

投帶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

②“諸”還相當于“之乎”。“之”,代詞;“乎”,語氣詞。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帶?(《莊暴見孟子》)

“焉”,用在動詞后,相當于“于之”或“于是”°“于”,介詞:“之"''是",都是

代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帶。(《桃花源記》)

青麻頭伏與。(《促織》)

“盍”是“何不”的合義。

子曰:“聲各言爾志?"(《論語?公治長》)

“叵”相當于“不可”。

居心叵測。

考點三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分清類別、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

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文言文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判斷句的形式例句

父母養人之本也。《屈原列傳》

……者....也

……者也沛公之參乘樊噲有電。《鴻門宴》

……也鄰之厚,君之溥呼。《燭之武退秦帥》

柳敬亭苞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

....者,....

(1)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2)此即冷子興所云之史氏太君。《紅樓夢》

⑶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用“乃、即、則、皆、為”等詞表判斷,用“非力

(4)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莊子?盜跖》

“未”表否定判斷

(5)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的魚肉。《鴻門宴》

⑹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勸學》

⑴不知木蘭星女郎。《木蘭詩》

“是”字句

⑵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無標志判斷句秦,虎狼之國。《屈原列傳》

(二)被動詞一一看清關鍵詞,翻譯成“被”的意思

被動句是指主語與喟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

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被動句的形式例句

“于”字句⑴故內惑干鄭袖,外欺干張儀。《屈原列傳》

....于⑵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千余。《師說》

“見”字句

(1)信而多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見……

⑵吾長見笑干大方之家。《秋水》

....見....于

“受”字句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坐制于人。《赤壁之戰》

受……于……

“為”字句

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為……

....為....所(1)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為所....⑵不者,若屬皆且為明虜。《鴻門宴》

“被”字句信而見疑,忠而茗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被……

(1)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琵琶行》

(2)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無標志被動句

(3)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六國論》

(三)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補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語句中根據習慣,自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五種形式:

省略句的形式例句

省略主語秦時(項伯)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省略謂語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1)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省略賓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