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風險控制與監管策略_第1頁
金融業風險控制與監管策略_第2頁
金融業風險控制與監管策略_第3頁
金融業風險控制與監管策略_第4頁
金融業風險控制與監管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金融業風險控制與監管策略TOC\o"1-2"\h\u7915第一章金融風險控制概述 3152901.1金融風險的定義與分類 3126321.2金融風險控制的重要性 4232511.3金融風險控制的基本原則 413328第二章信用風險控制 423642.1信用風險識別 43252.1.1信息收集與處理 491992.1.2信用風險分類 518682.2信用風險評估 5307412.2.1信用評分模型 577532.2.2信用評級方法 598422.3信用風險防范與應對 5123782.3.1信貸政策制定 5131652.3.2貸后管理 5286702.3.3風險分散 5304112.4信用風險監管策略 540602.4.1監管政策制定 6139952.4.2監管指標設定 616992.4.3監管檢查與處罰 614912第三章市場風險控制 689123.1市場風險識別 6217843.2市場風險評估 6224693.3市場風險防范與應對 6109723.4市場風險監管策略 726927第四章流動性風險控制 7278094.1流動性風險識別 7142074.2流動性風險評估 7261054.3流動性風險防范與應對 7167014.4流動性風險監管策略 732648第五章操作風險控制 820035.1操作風險識別 8192265.2操作風險評估 8152955.3操作風險防范與應對 934725.4操作風險監管策略 929522第六章法律風險控制 974576.1法律風險識別 921456.1.1法律風險的概念與特征 9242636.1.2法律風險識別的方法 9237056.2法律風險評估 10173476.2.1法律風險評估指標 103416.2.2法律風險評估方法 10288356.3法律風險防范與應對 10263966.3.1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10166966.3.2法律風險應對策略 1067176.4法律風險監管策略 10146726.4.1監管政策制定 10320346.4.2監管手段創新 10123436.4.3監管合作與協調 1113899第七章政策風險控制 11136417.1政策風險識別 11304817.1.1政策風險的定義與特征 11240977.1.2政策風險識別方法 11106627.2政策風險評估 11294787.2.1政策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11184127.2.2政策風險評估方法 12218857.3政策風險防范與應對 12271527.3.1政策風險防范策略 1245327.3.2政策風險應對策略 12212747.4政策風險監管策略 12278127.4.1完善政策風險監管法規體系 12129997.4.2強化政策風險監管協調機制 12256757.4.3建立政策風險監管信息系統 12203297.4.4加強政策風險監管隊伍建設 1311453第八章系統性風險控制 1381048.1系統性風險識別 13126368.2系統性風險評估 13233788.3系統性風險防范與應對 1394528.4系統性風險監管策略 14922第九章國際金融風險控制 14162029.1國際金融風險識別 1498559.1.1國際金融風險的概念與分類 14321999.1.2國際金融風險識別方法 14322989.2國際金融風險評估 1490839.2.1國際金融風險評估方法 14216429.2.2國際金融風險評估指標 15248429.3國際金融風險防范與應對 1552359.3.1國際金融風險防范措施 1519669.3.2國際金融風險應對策略 15320089.4國際金融風險監管策略 1524439.4.1監管框架的完善 15208019.4.2監管手段的創新 1522927第十章金融監管體系與改革 162784610.1金融監管體系概述 16395210.1.1監管機構 161240610.1.2法律法規 16628010.1.3監管政策 16315410.1.4監管手段 161756710.2金融監管改革與發展 162295610.2.1監管體系改革 161378710.2.2監管政策創新 17402910.2.3監管手段創新 171368610.3金融監管國際合作 172818710.3.1加入國際金融組織 171508610.3.2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標準制定 172140810.3.3加強跨境監管合作 17863710.4金融監管未來趨勢 172809310.4.1強化風險防范 171072510.4.2推進金融科技監管 17290910.4.3加強監管能力建設 1747210.4.4深化國際合作 18第一章金融風險控制概述1.1金融風險的定義與分類金融風險是指在金融市場中,由于市場環境變化、金融機構自身管理失誤或外部因素等原因,導致金融資產價值波動、金融機構運營困難以及金融市場穩定性受損的可能性。金融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信用風險:指借款人或債券發行人因各種原因無法按時履行還款義務,導致金融機構資產損失的風險。(2)市場風險:又稱系統性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利率、匯率、股價等金融變量的波動,導致金融資產價值波動的風險。(3)操作風險:指金融機構在業務操作過程中,因操作失誤、內部控制不力等原因,導致損失的風險。(4)流動性風險:指金融機構因資產流動性不足,無法及時滿足負債償還需求,從而導致金融市場穩定性受損的風險。(5)合規風險:指金融機構因違反法律法規、行業規范等,可能導致聲譽損失、罰款甚至業務受限的風險。(6)聲譽風險:指金融機構因各種原因導致聲譽受損,進而影響其業務發展、客戶信任等的風險。1.2金融風險控制的重要性金融風險控制對于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保障金融市場穩定:金融風險控制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場波動,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金融環境。(2)保護投資者利益:金融風險控制有助于降低金融資產價值波動,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投資者信心。(3)促進金融機構健康發展:金融風險控制有助于金融機構識別和防范風險,提高經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4)降低金融體系風險:金融風險控制有助于降低金融體系整體風險,防止金融風險向其他領域傳導,維護國家金融安全。1.3金融風險控制的基本原則金融風險控制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全面性原則:金融風險控制應涵蓋金融機構的各個業務領域和環節,保證風險管理的全面性。(2)動態性原則:金融風險控制應市場環境、業務發展等因素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優化風險管理策略。(3)科學性原則:金融風險控制應基于科學的風險評估和預警體系,運用先進的風險管理工具和方法。(4)合規性原則:金融風險控制應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行業規范,保證業務合規、穩健發展。(5)協同性原則:金融風險控制應注重與外部監管機構、同業金融機構等的溝通與合作,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第二章信用風險控制2.1信用風險識別信用風險識別是信用風險控制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是對潛在的信用風險進行識別和分類。以下是信用風險識別的幾個關鍵環節:2.1.1信息收集與處理金融機構應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統,對客戶的基本信息、財務狀況、經營狀況、信用歷史等進行全面梳理,以便準確識別信用風險。同時金融機構還需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處理,為后續風險評估提供數據支持。2.1.2信用風險分類根據客戶的信用狀況,將信用風險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個等級。通過對客戶信用風險的分類,有助于金融機構對不同風險等級的客戶采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2.2信用風險評估信用風險評估是對信用風險進行量化分析,以確定風險程度和風險敞口。以下是信用風險評估的主要方法:2.2.1信用評分模型信用評分模型是一種基于歷史數據,運用統計方法對客戶信用風險進行預測的模型。常見的信用評分模型有邏輯回歸模型、決策樹模型、神經網絡模型等。2.2.2信用評級方法信用評級方法是對企業或個人信用等級進行評估的一種方法。評級機構通常根據客戶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信用歷史等指標,對客戶的信用等級進行評定。2.3信用風險防范與應對信用風險防范與應對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3.1信貸政策制定金融機構應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市場環境,制定合適的信貸政策,包括貸款額度、期限、利率、擔保方式等,以降低信用風險。2.3.2貸后管理金融機構應加強貸后管理,對客戶的貸款使用情況進行監控,保證貸款資金用于實際業務需求。同時對客戶的財務狀況和信用狀況進行定期評估,及時調整信貸政策。2.3.3風險分散金融機構應通過資產配置、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實現風險分散,降低單一客戶的信用風險對整體業務的影響。2.4信用風險監管策略信用風險監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4.1監管政策制定監管部門應根據金融市場的變化和風險狀況,制定相應的監管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強信用風險管理。2.4.2監管指標設定監管部門應設定一系列監管指標,如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等,對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進行監測和評估。2.4.3監管檢查與處罰監管部門應定期對金融機構進行現場檢查,對發覺的風險問題進行整改。對違反信用風險管理規定的金融機構,應依法進行處罰,以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第三章市場風險控制3.1市場風險識別市場風險識別是金融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涉及對金融市場可能產生的風險因素進行系統的梳理和識別。需要構建一個完善的風險指標體系,涵蓋市場波動性、相關性、流動性等多個維度。通過歷史數據分析,識別出與市場波動顯著相關的風險因素,如利率變動、匯率波動、股價震蕩等。還需關注市場情緒的變化,如投資者情緒、市場預期等非量化因素,它們往往對市場風險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顯著影響。3.2市場風險評估市場風險評估旨在量化市場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常用的評估方法包括方差協方差法、歷史模擬法和蒙特卡洛模擬法等。方差協方差法通過計算資產收益的方差和協方差矩陣,評估資產組合的風險;歷史模擬法基于歷史數據,直接模擬市場風險的可能分布;蒙特卡洛模擬法則通過隨機模擬,大量的市場情景,從而對市場風險進行更為全面的評估。在評估過程中,還需考慮風險分散效應,合理配置資產,以降低整體風險。3.3市場風險防范與應對市場風險的防范與應對是金融風險控制的核心環節。金融機構應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制度,明確風險管理責任,保證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應制定完善的風險應對策略,包括風險規避、風險分散、風險對沖等。例如,通過多元化投資、運用衍生品工具進行風險對沖等手段,降低市場風險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同時還需加強風險監測和預警,及時發覺市場風險的苗頭,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3.4市場風險監管策略監管機構在市場風險管理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應制定明確的監管規則和標準,對金融機構的市場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提出具體要求。監管機構應加強對市場風險的監測和分析,通過建立風險監測指標體系,實時掌握市場風險狀況。監管機構還需加強對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和檢查,保證其市場風險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同時應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的研究和創新,提升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能力。第四章流動性風險控制4.1流動性風險識別流動性風險是金融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其識別是風險控制的第一步。流動性風險識別主要涉及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全面審查,分析其資產和負債的流動性特征,以及可能對流動性產生影響的內外部因素。還需關注市場流動性狀況,包括市場利率、信貸條件、市場情緒等因素。4.2流動性風險評估流動性風險評估是對金融機構面臨的流動性風險進行量化分析的過程。評估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等。通過評估,可以確定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水平,為流動性風險防范與應對提供依據。4.3流動性風險防范與應對流動性風險防范與應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高資產流動性。金融機構應合理配置資產,降低長期資產占比,增加高流動性資產,以滿足流動性需求。(2)加強負債管理,降低負債波動性。金融機構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合理預測負債波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負債波動對流動性的影響。(3)建立流動性儲備。金融機構應設立一定比例的流動性儲備,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流動性風險。(4)制定應急預案,提高應對流動性風險的能力。金融機構應制定應對流動性風險的應急預案,包括流動性緊張時的資金調度、資產處置等方案。4.4流動性風險監管策略流動性風險監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健全流動性監管制度。監管部門應制定完善的流動性監管制度,明確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對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進行有效監控。(2)加強流動性風險監測。監管部門應定期對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進行監測,及時識別和預警流動性風險。(3)強化流動性風險信息披露。金融機構應按照監管要求,充分披露流動性風險信息,提高市場透明度。(4)推動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監管部門應引導金融機構建立健全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5)加強與國際監管合作。監管部門應積極參與國際流動性風險監管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提高我國流動性風險監管能力。第五章操作風險控制5.1操作風險識別操作風險識別是風險控制的第一步,主要涉及對金融機構內部流程、人員、系統及外部事件的識別與梳理。應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識別框架,涵蓋所有業務領域和操作環節。具體方法包括:流程分析:對業務流程進行逐一審查,識別可能產生操作風險的環節。員工行為監測:通過內部審計和合規檢查,監測員工行為可能引發的道德風險。系統評估:定期對信息系統進行檢查,保證系統安全性和穩定性。外部事件跟蹤:密切關注可能影響金融機構操作風險的外部事件,如法律法規變動、市場波動等。5.2操作風險評估在識別操作風險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評估。操作風險評估包括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定量評估:利用統計模型和數據分析,對操作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潛在損失進行量化。定性評估:通過專家評審和案例分析,對操作風險的影響程度和風險敞口進行定性判斷。還需建立一套有效的風險評估機制,包括定期評估和實時監控,以保證風險評估的準確性和時效性。5.3操作風險防范與應對操作風險防范與應對措施是保證金融機構穩健運行的關鍵。具體措施包括:內部控制:加強內部控制,保證各項操作符合法律法規和內部規定。人員培訓:提高員工風險意識和操作技能,減少人為錯誤。技術支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提高操作效率和風險防控能力。應急預案:制定應急預案,保證在操作風險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響應和處理。5.4操作風險監管策略操作風險監管是金融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監管機構應采取以下策略:監管法規制定:制定明確的操作風險監管法規,指導金融機構加強操作風險管理。現場檢查:定期對金融機構進行現場檢查,評估其操作風險管理有效性。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機構定期披露操作風險信息,提高市場透明度。合作與協調:與國內外監管機構加強合作與協調,共同應對操作風險挑戰。第六章法律風險控制6.1法律風險識別6.1.1法律風險的概念與特征法律風險是指金融業在經營活動中,因法律法規變化、法律糾紛、合同履行等問題導致的風險。法律風險具有以下特征:潛伏性、突發性、復雜性和嚴重性。6.1.2法律風險識別的方法(1)法律法規審查:對金融業務涉及的法律、法規進行梳理,了解相關法律法規的變化趨勢。(2)合同審查:對金融業務合同進行審查,保證合同條款合法、合規,避免潛在的法律風險。(3)業務流程審查:對金融業務流程進行審查,保證業務操作符合法律法規要求。(4)風險監測:通過風險監測系統,對金融業務的法律風險進行實時監控。6.2法律風險評估6.2.1法律風險評估指標(1)法律法規變化對金融業務的影響程度。(2)合同糾紛發生的可能性及損失程度。(3)法律風險管理的有效性。6.2.2法律風險評估方法(1)定量評估:通過數學模型,對法律風險進行量化分析。(2)定性評估:結合專家意見,對法律風險進行定性分析。6.3法律風險防范與應對6.3.1法律風險防范措施(1)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及時關注法律法規的變化,保證金融業務合規。(2)加強合同管理:制定合同范本,提高合同履行率。(3)優化業務流程:保證業務操作符合法律法規要求。(4)建立健全法律風險管理制度:制定法律風險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責。6.3.2法律風險應對策略(1)法律糾紛應對:積極應對法律糾紛,降低損失。(2)法律風險預警:建立法律風險預警機制,提前應對潛在風險。(3)法律風險轉移:通過購買保險等方式,將法律風險轉移給第三方。6.4法律風險監管策略6.4.1監管政策制定(1)完善法律法規:制定針對金融業法律風險的監管政策,規范金融業務行為。(2)加強監管力度:對金融業法律風險進行嚴格監管,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6.4.2監管手段創新(1)利用科技手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法律風險監管的準確性。(2)加強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機構定期披露法律風險信息,提高市場透明度。6.4.3監管合作與協調(1)跨部門合作:加強與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的合作,共同防范和化解法律風險。(2)國際監管合作:加強與國際金融監管機構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法律風險。第七章政策風險控制7.1政策風險識別7.1.1政策風險的定義與特征政策風險是指為達到宏觀經濟調控目的,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經濟政策,對金融業產生不確定性影響的風險。政策風險具有以下特征:(1)外部性:政策風險來源于行為,是外部因素對金融業的影響。(2)突發性:政策調整往往具有突發性,金融業難以預測和應對。(3)傳導性:政策風險可通過金融市場的傳導機制,影響金融業的風險狀況。7.1.2政策風險識別方法政策風險識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1)政策梳理:對發布的各類政策進行梳理,分析政策調整的可能性及對金融業的影響。(2)市場調查:通過市場調查,了解金融業對政策的敏感度及政策調整對金融業的影響。(3)專家咨詢:邀請政策研究領域的專家,對政策風險進行評估和識別。7.2政策風險評估7.2.1政策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政策風險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指標:(1)政策調整頻率:反映政策調整的頻繁程度。(2)政策調整幅度:反映政策調整對金融業影響的程度。(3)政策預期穩定性:反映政策調整對市場預期的影響。(4)金融業對政策的敏感度:反映金融業對政策調整的反應程度。7.2.2政策風險評估方法政策風險評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定量分析:運用統計學、概率論等數學方法,對政策風險進行量化評估。(2)定性分析:通過專家評估、案例分析等手段,對政策風險進行定性描述。(3)綜合評價:結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對政策風險進行全面評估。7.3政策風險防范與應對7.3.1政策風險防范策略(1)建立健全政策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及時掌握政策調整信息。(2)加強政策研究,提高金融業對政策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3)優化金融業結構,降低政策風險對金融業的影響。(4)加強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溝通與合作,降低政策風險的國際傳導。7.3.2政策風險應對策略(1)制定應對政策風險的應急預案,保證金融業在政策調整時能夠迅速應對。(2)加強金融業的風險管理,提高金融業的風險承受能力。(3)加強與部門的溝通與協作,積極參與政策制定過程。(4)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提高消費者對政策風險的認識和應對能力。7.4政策風險監管策略7.4.1完善政策風險監管法規體系應制定和完善政策風險監管法規,明確政策風險監管的目標、原則和具體措施,為政策風險監管提供法律依據。7.4.2強化政策風險監管協調機制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形成政策風險監管的合力。7.4.3建立政策風險監管信息系統金融監管部門應建立政策風險監管信息系統,及時收集、分析政策風險信息,為政策風險監管提供數據支持。7.4.4加強政策風險監管隊伍建設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政策風險監管隊伍建設,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監管能力。第八章系統性風險控制8.1系統性風險識別系統性風險識別是金融風險控制的首要環節。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的全面監測,發覺可能導致金融系統不穩定的潛在風險因素。系統性風險識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宏觀經濟風險識別:分析宏觀經濟指標,如GDP、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等,以判斷經濟運行狀況。(2)金融市場風險識別:關注股票、債券、期貨等金融市場價格波動,以及市場流動性、信用風險等。(3)金融機構風險識別:評估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盈利能力等指標,以發覺潛在的金融風險。(4)金融工具風險識別:分析各類金融工具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8.2系統性風險評估系統性風險評估是對已識別的風險進行量化分析,以確定風險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評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定性評估:通過專家調查、歷史案例分析等方法,對風險進行定性描述。(2)定量評估:運用數學模型、統計分析等方法,對風險進行量化分析。(3)綜合評估:結合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全面評估系統性風險。8.3系統性風險防范與應對系統性風險防范與應對是金融風險控制的核心環節。以下是從幾個方面提出的防范與應對措施:(1)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效率,保證金融市場穩定運行。(2)優化金融結構:推動金融業轉型升級,降低金融體系的風險暴露。(3)加強風險隔離:限制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交易,降低風險傳染的可能性。(4)完善風險救助機制:建立有效的風險救助體系,為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5)提高市場透明度:強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場參與者對風險的認知。8.4系統性風險監管策略系統性風險監管策略旨在通過一系列監管政策和措施,降低金融系統的風險水平。以下幾種監管策略:(1)宏觀審慎監管:關注金融系統的整體風險,采取逆周期調節措施,以防范系統性風險。(2)微觀審慎監管: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保證其具備足夠的資本充足率和風險管理能力。(3)市場行為監管:規范市場參與者行為,防止市場操縱和欺詐行為。(4)跨境監管合作: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共同應對跨境金融風險。(5)金融消費者保護: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降低金融風險對市場信心的影響。第九章國際金融風險控制9.1國際金融風險識別9.1.1國際金融風險的概念與分類國際金融風險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場中各主體在跨境金融活動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及其可能帶來的損失。國際金融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等。9.1.2國際金融風險識別方法(1)定性識別方法:包括專家調查法、案例分析法、歷史比較法等;(2)定量識別方法:包括統計模型法、財務指標法、預警模型法等;(3)綜合識別方法:將定性識別與定量識別相結合,提高風險識別的準確性。9.2國際金融風險評估9.2.1國際金融風險評估方法(1)風險矩陣法:通過構建風險矩陣,對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進行評估;(2)風險價值法(VaR):測量市場風險的可能損失;(3)預期損失法(EL):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發生的損失;(4)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isk等。9.2.2國際金融風險評估指標(1)市場風險指標:包括匯率波動率、股票市場波動率、利率波動率等;(2)信用風險指標:包括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信用評級等;(3)流動性風險指標:包括流動性比率、流動性缺口等;(4)操作風險指標:包括操作失誤率、內控有效性等。9.3國際金融風險防范與應對9.3.1國際金融風險防范措施(1)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加強監管力度,保證金融市場穩定;(2)加強內部控制:提高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水平;(3)優化金融產品設計:降低風險暴露,提高金融產品抗風險能力;(4)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降低單一投資風險。9.3.2國際金融風險應對策略(1)風險轉移:通過保險、對沖等手段將風險轉移至其他主體;(2)風險規避:避免參與高風險業務或市場;(3)風險承受:提高金融機構的風險承受能力;(4)風險預警與應急處理: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及時應對風險事件。9.4國際金融風險監管策略9.4.1監管框架的完善(1)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國際金融監管政策的協調;(2)強化監管規則:完善監管法規,提高監管效果;(3)監管技術升級: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高監管效率。9.4.2監管手段的創新(1)宏觀審慎監管:關注金融系統的整體風險;(2)微觀審慎監管:加強對金融機構個體的風險監管;(3)功能監管:針對金融產品和服務進行監管;(4)行為監管:關注金融機構的市場行為,防止違規操作。第十章金融監管體系與改革10.1金融監管體系概述金融監管體系是維護金融市場秩序、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機制。它主要由監管機構、法律法規、監管政策和監管手段等構成。在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等為主要監管機構,形成了分業監管與功能性監管相結合的監管模式。10.1.1監管機構我國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