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2025屆高三下4月名校模考試5_第1頁
【文言文閱讀】2025屆高三下4月名校模考試5_第2頁
【文言文閱讀】2025屆高三下4月名校模考試5_第3頁
【文言文閱讀】2025屆高三下4月名校模考試5_第4頁
【文言文閱讀】2025屆高三下4月名校模考試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文言文閱讀】2025屆高三下4月名校模考試文言文閱讀】2025屆高三下4月名校模考試題精選五2025年江西省高三模擬練習聯合測驗(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郁悒而無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已者容。若仆大質已虧缺矣,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余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楚受辱,其次剔毛發、曌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厲也。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節選自司馬遷《報任安書》)10.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顧自以為A身殘處穢B動而見尤C欲益D反損E是以獨郁悒而無G誰語。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推賢進士為務”與“務耕織”(《過秦論》)中的“務”意義不同。B.“仆又薄從上雍”與“但以劉日薄西山”(《陳情表》)中的“薄”意義相同。C.“素非能相善也”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中的“善”意義相同。D.“凡百三十篇”與“軒凡四遭火”(《項脊軒志》)中的“凡”意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是以獨郁悒而無誰語”一句,與《離騷》中“郁邑余侘傺兮”一句所表達的情感相近都是憂愁煩悶的意思。B.“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一句與《屈原列傳》中“懷瑾握瑜”一句相類,都表現了人物的操行高潔。C.“最下腐刑極矣”一句深切地表達出自己遭受宮刑的苦痛悲憤,但為了完成《史記》,他忍常人所不能忍,表現出了偉大的人格精神與魅力。D.司馬遷在文中強調自己與李陵素不相善,是為了向友人證明李陵其實是一個有國士之風的自守奇士。13.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14.在《史記》中黃帝和孔子的傳記應分別屬于哪種體例?如果可以將魯迅先生的成就載入《史記》的續篇,應該歸入哪種體例?

2025屆山東省高三第六次聯合檢測三、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節選自賈誼《過秦論》)材料二:后梁太祖開平元年,荊南留后高季昌為節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殘毀,戶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復業。二年冬十月,依政進士梁震過江陵,高季昌愛其才識,留之,欲奏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榮宦,明公不以震為愚,必欲使之參謀議,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季昌甚重之,以為謀主,呼曰先輩。乾化二年,高季昌潛有據荊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廣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戰艦五百艘,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后唐莊宗同光元年,高季昌聞帝滅梁,避唐廟諱,更名季興,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夏四月,梁震薦前陵州判官貴平孫光憲于季興,使掌書記。季興大治戰艦,欲攻楚。光憲諫曰:“荊南亂離之后,賴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與楚國交惡,他國乘吾之弊,良可憂也。”季興乃止。二年春,高季興既得三州請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為之不許。及夔州刺史潘炕罷官,季興輒遣兵突入州城,殺戍兵而據之。帝怒,以劉訓為南面招討使,將步騎四萬討之。高季興求救于吳,吳人遣水軍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軍使袁詮擊荊南,高季興以水軍逆戰。季興大敗,請和。冬十二月,高季興寢疾,命其子從誨權知軍府事。丙辰,季興卒。從誨既襲位,謂僚佐曰:“唐近而吳遠,舍近臣遠,非計也。”乃因楚王殷以謝罪于唐,帝許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高從誨性明達,親禮賢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屬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墜其業,吾老矣,不復事人矣。”遂固請退居。從誨不能留,乃為之筑室于土洲。從誨時過其家,四時賜與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屬孫光憲。臣光曰:孫光憲見微而能諫,高從誨聞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國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國敗家喪身之有?(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高氏據荊南》)19.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在相應位置劃分。高季興既得三州請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為之不許2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的“白衣”,與《過秦論》“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中的“藩籬”用法相同。B.“以嗣王屬我”的“屬”,與《屈原列傳》“屈平屬草稿未定”中的“屬”意思不同。C.“遂固請退居”的“遂”,與《種樹郭橐駝傳》“遂而雞豚”中的“遂”字意思不同。D.“見微而能諫”的“諫”,與《歸去來兮辭并序》“悟已往之不諫”中的“諫”意思不同。2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后梁覆滅后,高季昌改名為季興,打算親自入朝覲見后唐君主,沒有得到允許,于是大量制造戰艦,想攻打楚國,最后被孫光憲勸阻。B.夔州刺史潘炕罷官時,高季興率軍突襲,殺死了防守士兵并占領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馬殷派袁詮率軍攻打荊南,高季興派水軍迎戰,被擊敗。C.高季興的兒子高從誨承襲爵位之后,認為唐近而吳遠,舍棄近的國家卻臣服遠的國家,不是長遠之計,于是向后唐請罪,獲得正式任命。D.高從誨把梁震當兄長一樣對待,而梁震因為自己年事已高且高從誨沒有荒廢先王遺業,請求退居。高從誨留不住他,每年給予他豐厚

賞賜。2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荊南亂離之后,賴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2)今嗣王能自立,不墜其業,吾老矣,不復事人矣。23.高季昌據荊南時得以借鑒的治國之道與材料一賈誼所提倡的治國之道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四年晉饑乞糴于秦繆公問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國之道也。與之。”邳鄭子豹曰:“伐之。”繆公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卒與粟,自雍屬絳。明年秦饑,請糴于晉。晉君謀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晉賜秦,秦弗知取而貸我。今天以秦賜晉,晉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謀,不與秦粟,而發兵且伐秦。秦大怒,亦發兵伐晉。(節選自《史記·晉世家》)材料二:惠公御秦師,令韓簡視師,曰:“師少于我,斗士眾。”公曰:“何故?”簡曰:“以君之出也處己,入也煩己,饑食其糴,三施而無報,故來。今又擊之,秦莫不慍,晉莫不怠,斗士是故眾。”公曰:“然今我不擊,歸必狃。一夫不可狃,而況國乎!”晉師潰,戎馬濘而止。公號慶鄭曰:“載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繆公歸,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謀曰:“殺晉君與逐出之,與以歸之,與復之,孰利?”公子縶曰:“殺之利。”公孫枝曰:“不可。恥大國之士于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仇,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公子縶曰:“吾豈將徒殺之?吾將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孫枝曰:“恥一國之士,又曰余納有道以臨女,無乃不可乎?若不可,必為諸侯笑。戰而取笑諸侯,不可謂武。殺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親,不可謂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謂智。”君曰:“然則若何?”公孫枝曰:“不若以歸,以要晉國之成,復其君而質其嫡子,使子父代處秦,國可以無害。”是故歸惠公而質子圉,秦始知河東之政。(節選自《國語·晉語三》)材料三:晉又饑,秦伯又餼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聞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晉其庸可冀乎!姑樹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節選自《左傳》)【注】①重耳,晉惠公的哥哥,有賢名。24.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四A年B晉C饑D乞E糴F于G秦H繆I公J問K百L里M奚2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徒,白白地,與《孔雀東南飛》中的“徒留無所施”的“徒”意思相同。B.質,使……做人質,用諸侯的兒子做人質,是源于春秋時期的外交方式。C.矜,指憐憫,與李密的《陳情表》中的“不矜名節”的“矜”意思不同。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現在是指在人民法院進行的訴訟。2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晉國發生饑荒,向秦國買糧食,秦繆公把糧食賣給了晉國;第二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不但不賣糧食,還乘機攻打秦國B.秦晉交戰,秦國將士怨恨晉國,打敗了晉國軍隊,惠公的馬車陷入泥濘中停了下來,惠公請求慶鄭救他,但還是被俘虜。C.秦國大臣對如何處置惠公意見不一,公子縶認為殺死惠公對秦國最有利,并建議讓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晉國國君。D.秦繆公權衡利弊后,為了不被諸侯嘲笑,決定放惠公回國,讓惠公的兒子到秦國當人質,秦國還得到了河東郡的大片土地。27.把文中面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惠公御秦師,令韓簡視師,曰:“師少于我,斗士眾。”(2)恥一國之士,又曰余納有道以臨女,無乃不可乎?28.秦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請根據文本說說他能成為霸主的原因。2025屆山西省高三一模考試(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三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碩矣。又曰:糴甚貴傷人,甚賤傷農。人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者,使人無傷而農益勸。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余四百碩;中熟自三,余三百碩;下熟自倍,余百碩。小饑則收百碩,中饑七十碩,大饑三十碩。故大熟則上糴三而舍一,中熟則糴二,下熟則糴一,使人適足,價平則止。小饑則發小熟之所斂,中饑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饑則發大熟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人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節選自《荒政叢書》)材料二:趙王召平陽君而告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吏民不欲為秦,而皆愿為趙。今馮亭令使者以與寡人,何如?”趙豹對曰:“臣聞圣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對曰:“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黨也。且夫韓之所以內趙者,欲嫁其禍也。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王自圖之。”(節選自《戰國策·趙策》)材料三: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無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以為然,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闕之水,溉舄鹵①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余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節選自《漢書·溝洫志》)[注]①舄鹵,含有過多鹽堿成分不適于耕種的土地。10.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始臣A為間B然C渠成D亦秦之利也E臣為韓延數歲之命F而為秦G建萬世之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碩,這里用法同“石”,與材料三“收皆畝余一鐘”的“鐘”都是古代的容量單位。B.熟,本義指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又指果實或種子長成,這里特指莊稼有收成。C.所以,指原因,與《師說》中“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所以”意義和用法相同。D.罷,使……疲憊,與《琵琶行》中“曲罷曾教善才服”的“罷”意義和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上面三則材料都主要講述了如何治理國家,使國家富強,百姓足用,只是三篇材料各自的側重點有所不同。B.材料一中李悝提出統治者應注意觀察年成的好壞,對糧食統購統銷,從而讓魏國即使遇到災荒年也可保障民生。C.從材料二中趙王與平陽君趙豹的對話可知,韓國因為被秦國打敗而不能堅守上黨,準備把上黨獻給趙國。D.材料三中韓國派水工游說秦國修建水渠,本想使秦國損耗國力,結果卻讓秦國因此富強,有了吞并諸侯的基礎。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2)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黨也。14.我國古代統治者使國家富強的方法有哪些?請結合以上材料簡要概括。(3分)

2025年陜西省寶雞市高考模擬檢測(二)(三)閱讀川II(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貞現七年,太宗謂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杜正倫曰:“卿等輔導太子,常須為說百姓間利害事。朕年十八,猶在民間,百姓艱難,無不諳練,及居帝位,每商量處置,或時有乖疏,得人諫諍,方始覺悟。若無忠諫者為說何由行得好事況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乎!且人主安危所系,不可輒為驕縱。但出敕云,有諫者即斬,必知天下士庶無敢更發直言。故克己勵精,容納諫諍,卿等常須以此意共其談說。每見有不是事,宜極言切諫,令有所裨益也。”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消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見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圣。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節選自《貞觀政要·卷三》)材料二:太宗之教諸子,其志固深遠矣。然觀承乾之廢、魏王之黜,則知雖有明訓,而子孫未必克紹。夫以太宗之英睿,躬行節儉,勤政愛民,為天下法,而太子承乾溺于聲色,卒以狂悖被廢,豈非教之難哉?船山②曰:父不能傳其子,君不能化其臣,雖圣人有所窮焉。太宗以馬上得天下,欲以詩書禮樂化其子,然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驕奢之氣漸染,雖嚴訓屢加,終難矯其本性。故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然教之嚴矣,而子不受,則天命乎?人事乎?又謂:太宗以己之儉德,責子以廉;以己之勤政,責子以勞。然身既為天下主,子孫席豐履厚,欲令其知稼穡艱難、民生疾苦,譬猶責饑者識青梁之味也。是故教子之道,貴在因材而篤行,非徒以言傳耳。(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注】①胎教世子:相傳周文王之母,為人端莊,很有德操。懷孕期間“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生下文王之后,文王聰敏異常。②船山:王夫之晚年隱居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若無A忠諫者B為說C何由行得D好事E況太子F生長G深宮H百姓艱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奪,耽誤,與《論語·子罕》“匹夫不可奪志”的“奪”意思不相同。B.克,能夠,與《諫太宗十思疏》“能克終者蓋寡”的“克”意思相同。C.矯,糾正,與《歸去來兮辭》“時矯首而遐觀”的“矯”意思相同。D.“責子以廉”與《赤壁賦》“舉匏樽以相屬”

“以”用法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太宗告誡太子的輔導官員,要常為太子講述百姓間的利害之事,避免太子驕縱,要求他們直言切諫,以助太子成長。B.唐太宗認為太子的安危關系重大,不能驕傲放縱,而應克制自我、勵精圖治,廣納諫言。否則天下人就不敢直言進諫。C.王夫之認為太宗雖以身作則,但諸子生于深宮,難以體會民間疾苦,驕奢本性難改,說明環境對人格塑造的影響極大。D.王夫之提出“教嚴而子不受”的困境,質疑教育成敗究竟是因天命注定還是人力未至,引發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圣。(2)是故教子之道,貴在因材而篤行,非徒以言傳耳。14.“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唐太宗在教育太子時,從生活中

小事入手,分別闡述了哪些道理?請簡要概括。

海南省四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聯考(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題。材料一: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選自韓愈《伯夷頌》,有刪改)材料二: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賢辯之甚詳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見獨識,既失其本,而學士大夫共守之不為變者,蓋有之矣,伯夷是也。

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辯之反復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紂之惡,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餓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號為圣人耳。然則司馬遷以武王伐紂,伯夷扣馬而諫,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薇》之歌。韓子因之亦為之頌以為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天下,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嘗與太公聞西伯善養老,則欲往歸焉。當是之時,欲夷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邪?是武王一奮,太公相之,遂出黎民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與,何哉?蓋二老,所謂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濱而趨文王之都,計亦數千里之遠,文王之興以至武王之世,歲亦不下十數,其伯夷欲歸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來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義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與不仁也。紂之為君,不仁也;武王之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則伯夷何處乎?余故曰:圣賢辯之甚明,而后世偏見獨識者之失其本也。嗚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時,其烈豈減太公哉!(選自王安石《伯夷》,有刪改)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韓子因之亦為之頌以為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I于后世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使……跟隨,與《鴻門宴》“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從”字的意思相同。B.扣,牽住、拉住,與《赤壁賦》“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C.尤,最、甚,與《陳情表》“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D.趨,奔赴,與《六國論》“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趨”字的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韓愈看來伯夷反對伐紂和恥食周粟之舉,不僅是符合“義”的特立獨行,更是深明君臣大義的臣下對“道”統的崇奉和維護。B.韓愈將伯夷與微子對比,盛贊伯夷是天地之間、古往今來最不顧世俗非難的人,他的精神與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絲毫不遜色。C.王安石此文,針對《史記》及韓愈《伯夷頌》有關伯夷的記述和評論展開辯駁,體現了王安石不盲從權威、不茍順流俗的理性精神。D.王安石認為,伯夷是姜太公一類的人物,不滿商紂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時期并輔佐他,其功勞成就將完全不遜于姜太公。13.把材料二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薇》之歌。(4分)(2)是武王一奮,太公相之,遂出黎民于涂炭之中。(4分)14.下圖是材料二的思維導圖,補充橫線處的空缺內容。(3分)

陜西省咸陽市2025年高考模擬檢測(二)(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嗚。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韓愈《送孟東野序》節選材料二: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困于州縣,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其家宛陵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廬陵歐陽修序。——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其家A宛陵B幼習C于詩D自為E童子F出語G已H驚其長老。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趨,小步快走,此處指水流湍急,與《六國論》中“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的“趨”字意思相同。B.懷,感傷,與《蘭亭集序》中“不能喻之于懷”的“懷”字意思不同。C.殆,大概、恐怕,與《石鐘山記》中“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的“殆”用法相同。D.雅頌,文中指《詩經》中的《雅》《頌》,“雅”分“大雅”“小雅”,為朝廷的樂曲。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認為草木、水、金石等事物本沒有聲響,是受到外力的影響而發出聲音的。B.材料二中歐陽修認為大凡胸懷才學、抱負,而又不能在世上施展自己才能的士子,大多喜歡在山崖水濱放浪形骸,縱情漫游,借游山玩水以自遣。C.材料二中王文康公曾贊嘆梅詩“二百年無此作矣”,可見他對梅詩了解很深,可是連他也沒有向皇帝舉薦圣俞。D.梅圣俞妻子的侄子把梅圣俞由洛陽遷到吳興以來所寫的詩作收集起來,編成十卷,本文就是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困于州縣,凡十余年。(2)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14.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歷述韓非、屈原等人事跡后提出了“發憤著書”說,這兩則選文中關于文學創作的觀點與之一脈相承,請簡要說明這一觀點。

江蘇省高郵市2024~2025學年高三第二學期第一次聯考(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修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賤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節選自《漢書·食貨志》)材料二: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涂,治國之道也。(節選自《管子·治國》)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兵旱A相乘B天下C大屈D有勇力者E聚徒而衡擊F罷夫羸老易子G而咬其骨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民不足而可治者”中的“不足”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意思不同。B.物力,意思是可供使用的物質,與“恒念物力維艱”中的“物力”的意思相同。C.“背本”指背離根本,其中的“本”與“抑本其成敗之跡”中的“本”意思相同。D.陛下,對帝王的尊稱。本義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后演變為臣子對帝王的尊稱。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第二段論及災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應對旱災和戰爭接連發問,最后闡明兵旱之災必將帶來深重災難。B.材料二第三段直接點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觀點,同時指出重視農業生產是加強積貯的重要措施。C.材料二第一段通過對“民富易治”和“民貧難治”兩種情況的闡釋與比較,論證了“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觀點。D.材料一、二都在批判社會現實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富國強民的主張。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2)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14.請簡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粟多”的意義。

2025屆河南省信陽市高級中學高考一輪復習驗收模擬檢測

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5小題,共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君國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則君尊,君尊則國安。令輕則君卑,君卑則國危。故安國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嚴罰。罰嚴令行,則百吏皆恐。罰不嚴,令不行,則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摘自《管子·重令》,有刪節)材料二: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此神農、黃帝之政也。以德以義,則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華之高、會稽之險,不能障矣;闔廬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故古之人,身隱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說通而化奮,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識,豈必以嚴罰厚賞哉?嚴罰厚賞,此衰世之政也。墨者鉅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于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荊王薨,群臣攻吳起,兵于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絕墨者于世,不可。”孟勝曰:“不然。吾于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于墨者矣,求賢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鉅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歿頭前于孟勝。因使二人傳鉅子于田襄子。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勝于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鉅子于我矣,當聽。”送反死之。墨者以為不聽鉅子不察。嚴罰厚賞,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嚴罰厚賞,此上世之苛察也。(摘自《呂氏春秋·離俗覽》,有刪節)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陽城君與A焉B荊C罪D之E陽城君F走G荊H收其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還正確的一項是()A.勸,文中指努力向善,與《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中的“勸”意思不同。B.國,文中指君主賜給臣下的封地,與《岳陽樓記》“去國懷鄉”中的“國”意思相同。C.致,文中指傳達,與《勸學》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相同。D.死,文中指為……殉死,與《阿房宮賦》中“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的“哀”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認為,法令是統治國家的重要手段,嚴格執行法令,君主就會受到人民的尊崇,國家就會治理好。B.材料二認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義治理天下,那么他們去世后,其功績和名聲仍然能彰顯于天下。C.孟勝是當時墨家學派的領袖,曾與陽城君有約,面對危急的形勢,他選擇堅守信義,決心為陽城君而死。D.徐弱認為孟勝為陽城君而死沒有意義但看到孟勝堅持己見,知道無法說服他,便在孟勝的面前自殺了。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14.對于“嚴罰”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兩則材料的認識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2025屆河南省許昌、平頂山、汝州名校高三二模(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有才皆可用也,用之皆可正也,存乎樹人者而已矣。君弗能樹人,而掣大臣以弗能有為,大臣有辭也。君不令,而社稷之安危身任之,康濟之功已著見,而為天下所倚重乃及身而止不能樹人以持數世之危俾免于亡,大臣無可辭矣。王導、謝安,皆晉社稷之臣也。導①庇其族而不能公之天下,故庾亮得而間之;然其沒也,猶有郗鑒、王彪之、謝安以持晉室之危,雖非導之所托,而樹之者猶導也。安②以族盛而遠嫌,不私其子弟可矣,當其身而道子③以亂,迨其后而桓玄以篡,廷無端方嚴正之士,居端揆以鎮奸邪,不于安責,將誰責而可哉?老氏④曰:“功成身退,天之道。”安,學于老氏者也,敵能以力建大勛之子弟,使遠引以全名,而宗族雖有賢者,皆無列于朝右,以是為順天興廢之理與?夫君子之進也,有先之者;其退也,有后之者。退而無以后之,則已成之緒,與身俱沒,而宗社生民不被其澤。既已為公輔,建不世之勛,則宗社生民,即厥躬之休戚矣。全身而避名,知衰而聽命,抑豈所謂善退者哉?退之難于進也久矣。未退之日而早為退之地,非樹人其何以退乎?或曰:時未有人也。夫王雅、王恭、殷仲堪、王珣之徒,跺而敗者,望不重也,養不純也。養其剛烈之氣,檠括以正之,崇其位望,以止其浮夸,此諸人者固皆可用,用而皆可正者也。安弗能養以戢其驕,授之昏湎之主以導于诐⑤,于是乎輕僄⑥以從主之私,而激成上下相爭之勢。安存而政已亂,安沒而國已傾,則舉生平之志操勛名與廟社河山而消隕,安之退,一退而無余矣。天之道,功成而退,春授之夏,冬授之春,元氣相嬗于無垠,豫養其稚而后息其老,故四序循環而相與終古。老氏不足以見此,而安是之學也。史魚不能進蘧伯玉⑦,死以為慚,此則老氏所謂死而不亡者也。(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四》)【注】①導:王導。②安:謝安。③道子:司馬道子,與后文桓玄皆為東晉權臣。④老氏:老子。⑤诐:偏頗,邪僻。⑥輕僄:輕率。⑦史魚、蘧伯玉均為春秋時期衛國大夫。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一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而為天下所倚A重B乃及身C而止D不能E樹人以持F數世之危G俾H免于亡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退之難于進也久矣”與“元氣相嬗于無垠”兩句中的“于”意思相同。B.緒,事業、功業,與《種樹郭橐駝傳》中“早繅而緒”的“緒”意思不同。C.私,偏私,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私”意思相同。D.間,離間,與《庖丁解牛》中“以無厚入有間”的“間”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王導死后,東晉宗室還有郗鑒、王彪之等人來扶持,而謝安死后,朝廷中已沒有正直嚴明的人執掌大權,作者認為這是謝安的責任。B.謝安因為家族旺盛而遠避嫌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