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第4版)》課件 第1-6章 緒論 - 智力、能力與創造力_第1頁
《心理學(第4版)》課件 第1-6章 緒論 - 智力、能力與創造力_第2頁
《心理學(第4版)》課件 第1-6章 緒論 - 智力、能力與創造力_第3頁
《心理學(第4版)》課件 第1-6章 緒論 - 智力、能力與創造力_第4頁
《心理學(第4版)》課件 第1-6章 緒論 - 智力、能力與創造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學

(第4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修訂版

國家精品課程教材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第一章

緒論CONTENTS目錄第一節心理學概述?第二節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第三節心理學的生理基礎第一節

心理學概述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學概念: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及其結構:如感知覺、想象、思維、記憶、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心理現象及其結構心理過程:在人的認識、情感、意志方面表現出來的那些心理活動,它們經常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心理狀態:在心理活動的進程中,常常會出現一種相對持續的狀態。個性心理:一個人在心理過程的發展進程中,經常表現出來的那些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二、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一)心理對物質載體的依存性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二、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二)心理與環境的相互制約性從心理的內容和源泉來看,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人腦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的結果??陀^現實是不依賴人的意志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會環境。心

理環

境二、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三)個體心理活動的主體性心理活動的主體性首先表現在心理是人腦的主觀映象。心理活動的主體性表現在人對現實的反映總是要通過個體主觀世界的“折射”。心理活動的主體性還表現在人對現實反映的主觀能動性方面。心理活動的主體性更表現在人的意識性方面。三、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一)畢生心理發展(二)感覺、知覺與注意(三)記憶、思維與想象(四)能力、智力與創造力(五)氣質、性格與自我(六)需要、動機與情緒(七)學習心理(八)社會心理(九)心理健康與教育(十)心理危機與干預第二節

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一、心理學的歷史(一)心理學思想的萌芽遠古社會的“萬物有靈論”的觀念是以古老宗教神話的形式對靈魂起源所做的幻想式解釋,可以看作心理學思想的萌芽。(二)心理學思想的哲學淵源哲學中的聯想主義心理學思想直接影響了科學心理學的形成。一、心理學的歷史(三)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德國心理學家馮特于1879年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建立了實驗心理學。這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二、心理學的發展(一)西方心理學的發展機械主義陣營將實驗方法視作普遍接受的方法,把人看成被動的機體人本主義陣營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人的能動作用,用調查、觀察及實驗的方法來建立理論體系010203040506(二)中國心理學的發展二、心理學的發展中國心理學會史前史(~1921)中華心理學會的創建與發展(1921~1937)中國心理學會的復會(1937~1949)中國心理學會的艱難探索(1949~1976)中國心理學會的砥礪發展(1977~1999)中國心理學會的蓬勃發展(2000~2021)中國心理學會發展的標志性事件1889年,顏永京出版中國第一部心理學譯著《心靈學》。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扶持陳大齊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中國現代心理學的開始。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中央大學前身)教育科設立心理學系,這是我國第一個心理學系。中國心理學會發展的標志性事件1921年8月5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組織暑期教育講習會期間,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臨時大禮堂舉行了中華心理學會成立大會。會堂(禮堂)極可能在此此地舉行1937年1月24日,在南京國立編譯館舉行中國心理學會成大會。選舉主席為陸志韋1955年,中國心理學會正式成立大會1979年5月8日~15日,杭州,全國心理學專業學術會議中國心理學會發展的標志性事件1980年7月9日,陳立、荊其誠出席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會議,會上一致通過接納中國為第44個會員學會。中國心理學會發展的標志性事件2004年,在北京舉辦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這是國際心理學大會第一次真正在發展中國家舉辦。中國心理學會發展的標志性事件中國心理學會推選首批會士(2004)中國心理學會拉開改革序幕(2009)中國心理學會認定心理學家工作(2009)學會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升工作持續開展(2012)中國心理學會“一帶一路”發展戰略(2016)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了“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要求(2017)中國心理學會目前已經發展到13個工作委員會,40個專業委員會,兩個會刊《心理學報》《心理科學》二、心理學的發展(三)現代心理學的發展趨勢1.心理學的綜合化趨勢2.心理學的實用化趨勢3.心理學的全球化趨勢4.心理學的本土化趨勢主要觀點(一)構造主義學派代表人物馮特與鐵欽納主張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并把人類的經驗分成感覺、表象和情感三種元素三、心理學的理論取向感覺是知覺的元素,意象是觀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緒的元素主要觀點代表人物詹姆斯與杜威主張研究意識,認為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的和有選擇性的,強調意識的作用與機能(二)機能主義學派意識是一個整體,是不斷流動的,其目的在于使有機體適應環境主要觀點代表人物韋特海默;考卡夫;柯勒德文gestalt的譯音,含義是整體或“完形”主要觀點: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知覺大于感覺的總和(三)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格式塔心理學:“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頓悟”、

“完形與心理的整體性”(四)行為主義(Behaviorism)代表人物華生與斯金納主要觀點代表人物:華生,誕生標志——《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學》主要觀點:研究可觀察的行為,刺激—反應,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后天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斯金納:新行為主義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行為”,“S-R”,“強化”(五)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主要觀點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研究無意識現象,重視對人類異常行為的分析。處于下意識中的個人心理沖突正是發生心理障礙的原因精神分析心理學:“研究無意識現象”,“性”(六)人本主義學派主要觀點代表人物馬斯洛與羅杰斯注重人的獨特性,主張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個人發展潛能,與動物本質上完全不同。人的行為主要受自我意識的支配,有自我實現的基本需要。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社會性特點”主要觀點代表人物認知:獲取知識過程中進行的各種心理活動,主要包括知覺、記憶、言語、思維等,即通常所謂的認識過程主要觀點:研究內部心理活動,并未忽略對動機和情感的研究1967年奈瑟爾《認知心理學》(七)認知主義學派認知心理學:“兼容并蓄”、“行為+內部心理活動”(九)現象學理論取向所謂“現象”,可以看作人對客體的一種純粹的自我意識。(八)心理生物學理論取向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這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十)積極心理學理論取向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是尋求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這也是心理學的最終歸宿。(十

一)社會建構理論取向社會建構理論取向主要研究個體如何在社會文化語境中建構自我和認知。第三節

心理學的生理基礎神經系統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一、神經元的結構與功能

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能產生、傳到和接受神經沖動的細胞。人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結構:細胞體、樹突、軸突。神經元功能:興奮和傳導。胚胎發育期,主要是神經元數量增多;胚胎后期,主要是細胞的增大和神經軸突的分支以及髓鞘的形成。膠質細胞為神經元提供結構支持和營養,運送代謝物并使之與其他細胞分隔開。神經元的結構神經元的類型異常復雜的人腦神經網絡二、腦的結構與功能在構造上,人腦按部位的不同分為前腦、中腦和后腦三大部分,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腦的結構與功能結構功能前腦前腦主要包括:大腦皮質、邊緣系統、丘腦、胼胝體、垂體前腦是腦最復雜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中腦中腦位于腦橋之上,恰好處在整個腦的中間中腦是視覺和聽覺的反射中樞后腦后腦位于腦的后下部,包括:延腦、腦橋、小腦控制呼吸、調控睡眠、調節平衡三、神經系統的發育(一)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0~2歲3~6歲7~8歲9~16歲是腦發育的最快時期,也是最為關鍵的時期腦的發育仍較迅速,神經纖維分支加多加長大腦半球繼續發育,腦重增加到1300g,接近成人的腦重腦重量增加不多,主要進行腦細胞內部結構和機能的復雜變化過程腦重量隨年齡而增長,增長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第一年腦重的增加最快;6個月時達700-800克左右,已達成人腦重的50%;12個月時達800-900克;24個月時增至1050-1150克左右,相當于成人腦重的75%;36個月時接近成人腦重范圍;此后發育變慢,15歲時達到成人水平。三、神經系統的發育(二)大腦結構的發展在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影響下,童年期兒童神經系統的結構和機能都有進一步的發展。中樞神經系統的成熟在持續并有順序地進行著,這使兒童能日益演示出復雜的粗細動作技巧。胎兒在6-7個月時,腦的基本結構就已經具備;出生時腦細胞已分化,大多數溝回都已出現;到2歲時,腦各部位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類似于成人大腦;腦重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神經細胞結構的復雜化和神經纖維的伸長;腦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腦皮層結構的復雜化和腦機能的完善;動作發展的原則和規律

頭尾原則,即身體各部分的發展必須從頭部延續到身體的下半部。

頭部→頸部→軀干→下肢

近遠原則,個體發展是從身體的中部開始,然后延伸到邊緣部。

離身體的中軸線近的部分先發展,頭部和軀干比四肢先發育,

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腳趾先發育。大小原則,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

從頭部動作、軀體動作、雙臂動作、腿部動作等,

再到靈巧的手部小肌肉動作,以及準確的視覺動作等。三、神經系統的發育(三)大腦機能的發展隨著大腦皮質的發育生長,大腦機能也發展了。兒童腦的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逐漸趨向平衡,覺醒時間延長,睡眠時間縮短。大腦機能的發展還體現在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相互關系發生變化。心理學

(第4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修訂版

國家精品課程教材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第二章

心理學研究CONTENTS目錄第一節心理學研究概述?第二節心理學研究的過程第三節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學習目標1.了解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基本原則和類型;2.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態度,了解并遵守心理學研究的倫理;3.理解心理學研究的過程;4.掌握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知識導圖第一節

心理學研究概述一、心理學研究的目標描述預測提升解釋控制二、心理學研究的原則做到對考察和研究的對象不主觀猜測、不輕率臆斷;對心理活動的分析不要只停留在外部或表面,要善于洞察其內在原因和規律;對研究所獲得的材料、結果或結論,不任意夸大或濫用。客觀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它要求心理學的研究必須密切結合實際,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個體的生活快樂和幸福服務。實踐性原則

心理現象具有整體的、動態的系統性特點。對心理現象的系統分析,要考察心理活動的不同水平和層次。系統性原則

在以人和動物為被試的心理學研究中,要做到尊重被試,保障被試知情同意和自由退出的權利,保護他們的隱私等。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還應遵守學術倫理。倫理性原則三、心理學研究的類型依據研究的性質定性研究研究者通過訪談、觀察和實物分析等方法搜集資料,運用理論或思辨等非數量化的方法來分析和解釋心理現象的研究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量研究研究者采用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測量工具或程序來測量心理現象,然后將搜集到的數量化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探尋心理規律的研究。0102依據研究持續的時間縱向研究研究者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對同一個或同一批被試進行長期的追蹤研究。聚合交叉研究橫斷研究研究者在特定時間內同時測查不同的被試,并進行比較分析的研究。030102為了同時發揮兩種類型的優點,避免各自的缺點,一些研究有機地將二者結合使用,這種研究類型即聚合交叉研究,即以不同群組的被試為研究對象,在一段時間對這些被試進行追蹤研究。三、心理學研究的類型四、心理學研究的倫理

尊重知情同意

尊重自由

尊重隱私

尊重數據

尊重他人成果0102對待被試的倫理對待學術的倫理第二節

心理學研究的過程課題的選擇與確定報告的撰寫與發表研究的設計與實施數據的統計與分析研究過程一、課題的選擇與確定

課題的選擇與確定,需要研究者從問題出發,聚焦某一研究主題或方向,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課題,并通過系統論證后確定課題。研究課題的確定03研究文獻的查閱02研究主題的聚焦01二、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研究課題確定后,尤其是提出研究假設后,需要從研究假設中提取出研究變量并確定其操作性定義,然后設計并實施相應的研究方案來考察變量間的關系,以驗證研究假設。研究方案主要包括:01研究方法的選擇03研究工具的選擇02研究對象的抽取04研究程序的確定三、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研究實施后,接下來就涉及數據的回收、編碼、錄入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初步整理,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及將結果以文字、數字或圖表等形式呈現出來。

在心理學研究中,常用的統計軟件包括SPSS、SAS、Mplus、Amos、LISREL等。另外,一些計算機編程語言,如R、Python等結合一些數據分析工具包也可以完成對數據的統計分析。

常見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均值比較、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回歸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四、報告的撰寫與發表

中國心理學會于2016年修訂的《心理學論文寫作規范》,認為一篇規范的實證研究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八個部分:標題、作者姓名及機構名稱、摘要和關鍵詞、引言、方法、結果、討論與結論和參考文獻等。

國內心理學學術期刊主要包括《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心理科學》《心理與行為研究》《應用心理學》《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等。第三節

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一、個案法個案法是以個人或一個團體為研究對象,在廣泛收集研究對象各個方面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其心理與行為特征的方法。優點:節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缺點:代表性較差,難以從中得出普遍性的規律,研究結論的效度也往往受到質疑。二、觀察法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對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在日常生活條件下,研究者通過觀察被試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動作、行為和言語等外部表現,以了解其心理活動的方法,必要時也可采用錄音、錄像等輔助手段進行。個體對自身心理活動的觀察和分析。自我觀察法客觀觀察法三、調查法調查法的主要特點是以提問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針對問題進行陳述。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做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做調查。又稱問卷法,指根據研究課題的要求,設計問題表格和相應內容讓被調查者自行陳述的調查方法。又稱訪談法,指根據預先擬好的問題向被調查者口頭提出,以問答的方式進行的調查方法。口頭調查法書面調查法四、測驗法測驗法是通過采用專門的測量工具(如測驗量表),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被試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的心理品質進行測定、鑒別和分析的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心理健康領域,人工智能技術催生出“智能化心理健康測評”這一新興領域。

引自

姜力銘,田雪濤,任萍,等.人工智能輔助下的心理健康新型測評[J].心理科學進展,2022,30(1):157-167.五、實驗法實驗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試的某些心理活動從而進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分類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和控制一定的條件來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自然實驗法在實驗室內利用一定的設施,控制一定的條件,并借助專門的實驗儀器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實驗室實驗法六、文獻法文獻法是為達到研究目的,對所搜集的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的一種方法。

即采用思辨、非數學的方法分析所搜集的文獻資料,如文獻綜述和心理傳記學等。文獻定性分析法即采用量化的數學方法分析所搜集的文獻資料,主要包括文獻計量法、知識圖譜分析、元分析、橫斷歷史研究等文獻定量分析法主要研究方法的優缺點比較方法優點缺點個案法為假設提供來源。提供個體詳細深入的信息,當研究違反道德或不具操作性時,異常個案可以使一些問題和情境變得清晰可能會遺漏重大的信息,從而很難對個案作出解釋。研究對象的回憶可能是選擇性的或不準確的。個案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觀察法可以描述發生在自然環境下的行為,通常在研究初期非常有用研究者幾乎無法控制研究環境。觀察可能存在偏向,無法得出有關因果關系的定論調查法通過大量的被試可獲得大量的信息若樣本無代表性或有偏向,其結果就無法推論到總體中去。回答有可能不精確或不準確測驗法收集有關智力、能力、興趣、情緒狀態和人格特質等方面的資料很難編制一個既可靠又有效的測驗實驗法研究者可以控制實驗情境,可以作出因果判斷,還可以區分出安慰劑效應和實驗處理效應由于實驗情境的人工化,結果可能與現實中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有時很難避免實驗者效應文獻法突破時空限制,研究范圍比較廣文獻本身可能具有偏向性、掩蓋事實,或部分文獻不易獲得,導致缺乏代表性;文獻整理和編碼存在主觀性反思與探索1.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在一所學校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者在對學生進行測驗后,給了校長和教師一份“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生名單,并要求他們保密。八個月后,測驗結果發現,名單上學生的成績都有大幅度提升。但事實上,名單是研究者隨機選取的。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稱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請結合心理學研究的倫理,談一談你對羅森塔爾研究的看法。2.從《心理學報》上選一篇你感興趣的實證類論文,深入了解心理學研究的過程,并依據研究過程的四個環節,嘗試開展一項心理學研究。3.心理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個案法、觀察法、調查法、測驗法、實驗法和文獻法,如何針對各種方法的優缺點,在具體研究中選擇合適的方法呢?心理學

(第4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修訂版

國家精品課程教材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第三章

畢生心理發展CONTENTS目錄第一節心理發展理論?第二節心理發展的基本問題第三節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第一節

心理發展理論一、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人格結構心理發展階段劃分一、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發展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意識結構:人的意識領域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部分。冰山模型意識結構意識:意識是心理結構的外表,它直接與外部世界接觸。前意識:位于心理結構最表層的意識和最深層的潛意識之間,是二者的中間環節。潛意識:不能為意識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動,它處于心理結構的最底層,由各種最原始的、未經雕琢掩飾的、赤裸裸的本能和欲望構成。一、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發展理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人格結構: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大系統組成的動態能量系統。人格結構本我(id):遵循快樂原則,是原始、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難接近的、強有力的部分,包括人類本能的性沖動和被壓抑的習慣傾向。人格結構自我(ego):遵循現實原則,它既是從本我中發展出來的,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中介。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步學會了不能隨心所欲,逐步學會考慮后果、考慮現實。人格結構超我(superego):遵循道德原則,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兩個部分。前者由積極的雄心、理想構成;后者則是超我中懲罰性、消極性和批判性的部分??诖狡冢╫ralstage)0—1歲肛門期(analstage)1—3歲性器期(phallicstage)3—6歲潛伏期(latencystage)6-12歲生殖期(genitalstege)12歲以后人格為主線(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發展理論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階段理論口唇期(oralstage)0—1歲嬰兒的吸吮活動代表了最初的性欲沖動口唇活動是否受到限制會對成年后人格發展產生影響肛門期(analstage)1—3歲與外部紀律、權威的第一次接觸(排便訓練)本能沖動與外部社會規范之間形成沖突,對兒童心理發展有重大影響性器期(phallicstage)3—6歲性別意識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潛伏期(latencystage)6-12歲力比多處于休眠狀態性沖動轉移到其他事情,如學習、游戲、體育、歌舞、美術等同伴以同性為主,與異性少有來往肛門期(analstage)1—3歲成為成熟的個體社會、文化價值認同性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主要觀點心理發展經歷八個階段

(包括四個童年階段、一個青春期階段和三個成年階段)每個階段有應完成的任務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之上第一階段:嬰兒期時間:出生到一歲半,相當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發展危機:信任與不信任

(如果母親對嬰兒給予愛撫和有規律的照料,將產生信任感;反之,嬰兒就會產生不信任感)成功的解決發展危機,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質;如果不成功,則在人格中形成恐懼的特質。第二階段:兒童早期時間:一歲半到三歲左右,相當于弗洛伊德的肛門期。發展危機:自主性對羞怯和疑慮羞怯和疑慮感則來自社會的期待和壓力,如果父母訓練過嚴和不公正的體罰就會使兒童產生羞怯和疑慮。危機得到成功的解決,在兒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質;若不成功,則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懷疑。第三階段:學前期時間:三歲到六歲左右,相當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發展危機:主動性對罪疚感如果父母鼓勵兒童的主動性和想象力,他們便會獲得創新精神;反之兒童會喪失自信心。如果在這一階段中兒童發展了較多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就會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質;若不成功的解決發展危機,則在人格中形成無價值感。第四階段:學齡期時間:六歲至十二歲,相當于弗洛伊德的潛伏期。發展危機:勤奮敢對自卑感在這一階段從兒童所要學的課程中,兒童產生了一種勤奮感,這種感情將會使兒童滿懷信心的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工作;反之,就可能產生自卑感。勤奮感占優勢的兒童,其人格中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質;若不能解決發展危機,則在人格中形成無能感。第五階段:青春期時間:十二歲到十八歲左右,相當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發展危機:同一性對角色混淆如果青年在這一階段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會產生角色混淆和消極的同一性。隨著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有了忠誠的品質;如果不能成功的解決發展危機,就會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確定感。第六階段:成年早期時間:十八歲至二十四歲。發展危機:親密對孤獨只有建立起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能擔當起成年早期的任務——與異性伴侶的親密關系;反之,就會感到孤獨。如果一個人在第五階段形成的友愛親密勝過孤僻疏離,那么他就會形成愛的品質;如果不能成功的解決本階段的發展危機就會導致青年亂婚。第七階段:成年中期時間:二十五歲至六十五歲發展危機:繁殖對停滯沒有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滯和人際貧乏”為特征的。如果一個人的繁殖感高于停滯感,那么在其人格中就形成關心的品質;反之,則形成自私的品質。第八階段:老年期時間:六十五歲直至死亡。發展危機:自我整合對失望埃里克森認為,前七個階段能夠順利度過的人,是有幸福生活和有所貢獻的人,他們有完善感和充實感,而不怕死亡,這種人回首往事時,自我是整合的;反之則有失望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整合勝過了失望,他就有了智慧的品質;反之,則導致無意義感和失望。(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二、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理論個體心理機能的社會起源最近發展區(跳一跳,摘桃子)社會文化歷史觀低級心理機能是自然的發展結果,是種系發展的產物,高級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社會文化歷史觀高級心理機能符號為中介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是會使用工具和符號發展的實質個體內部心理結構高級心理機能符號工具內化物理工具符號工具社會實踐活動社會交往最近發展區: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三、皮亞杰的心理發展理論心理發展實質與動力心理發展階段與特點動作運算內化動作游戲先天動作適應圖式動作的結構或組織象征性圖式表象圖式動作圖式學習適應三、皮亞杰的心理發展理論發展的實質與動力適應:通過同化與順應

平衡三、皮亞杰的心理發展理論發展的實質與動力同化順應三、皮亞杰的心理發展理論1、感知運動階段:0-2歲特點:只能對當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實際的動作進行思維。成就:客體永久性。2、前運算階段:2-7歲

什么是運算?

運算是一種內化了的動作,是可逆的,守恒的。

什么是前運算?

在運算階段發展之前的時期。

前運算階段的成就:

兒童形成了運用符號表征客體的能力。詞語:枕頭心理表象:頭腦中的枕頭動作:兩個手掌合在一起放在腦邊物品:書本——洋娃娃的枕頭表征客體符號表征假裝游戲局限1:自我中心化泛靈論:兒童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局限2:泛靈論局限3:未掌握守恒(單一維度)2+3=55-3=2局限4:不可逆A>BB<A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數量守恒

大小守恒

容積守恒可逆性守恒局限:思維還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持例如,向7~8歲小孩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定A>B,B>C,問A與C哪個大。他們可能難以回答。若換一種說法:“張老師比李老師高,李老師又比王老師高,問張老師和王老師哪個高?”他們可以回答。4、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現實性可能性特點:能夠提出假設并且驗證假設思維形式可以脫離思維內容而存在

朱智賢(1908一1991年)。1930年,中央大學教育系畢業后赴日留學,考取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教育學系研究員??谷諔馉庨_始后,他回國在高校任教。先后任香港達德學院教授、教務長兼中山學院院長,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兼教育組長,全國著名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報》編委,《心理發展與教育》雜志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兒童心理研究所所長,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四、朱智賢的心理發展觀中國最早的發展心理學家史陳鶴琴(1892—1982),系統研究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心理學家是朱智賢(1902—1991)。陳鶴琴朱智賢四、朱智賢的心理發展觀承認先天因素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遺傳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與教育則將這種可能性變成為現實性,決定著兒童心理發展的方向和內容。先天與后天的關系:先天來自后天,后天決定先天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部矛盾是主體在實踐中,通過主客體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與原有水平的矛盾。這個矛盾是心理發展的動力。初步解決了需要理論等一系列的實際問題。心理發展主要是由適合于主體心理內因的那些教育條件決定的。只有那種高于主體的原有水平,經過他們主觀努力后又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適合的要求(區別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系年齡特征與個別特征的關系心理發展的質的變化表現出個體的年齡特征。然而,在同一年齡階段中,既有本質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即個別特點。要將心理作為一個開放的自組織系統來研究。系統地分析各種心理發展的研究類型。心理發展的研究結果,既要進行定性分析又要進行定量分析,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強調用系統的觀點研究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研究中國化的發展心理學反對脫離實際的研究風氣,主張研究中國人從出生到成熟心理發展特點及其規律。中國兒童青少年,與外國的兒童青少年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又有其不同的特點,既存在著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只有拿出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來,才能在國際心理學界有發言權。心理學大師大戰餓狗

一天,一眾心理學大師出游,前方黃沙漫漫,一群餓狗飛奔而來。

華生:“給我拿根大點的電棒來!”眾狗愕然,止步。弗洛伊德:“其實,你們并不想侵犯我們,只是想發泄性本能的攻擊沖動,造成你們閹割焦慮的不是我們,是你們的狗爸爸,你們的防御機制是轉移,投射……總之,你們童年有創傷?!北姽菲嗳粶I下。班杜拉:“你們之所以侵犯我們,主要還是環境造成的,你們生活中的那些壞榜樣,其中包括你們的狗爸爸和狗媽媽,把你們給帶壞了,你們模仿了他們的行為,不要學習他們,棄惡從善吧!”眾狗低頭反思。皮亞杰:“你們的思維還處于較低的階段,等你們的思維發展到形式運算階段,你們就不會這樣做了。”眾狗慚愧汗顏。第二節

心理發展的基本問題一、心理發展的先天性和后天性遺傳素質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前提個體正常的心理活動必須以正常的遺傳素質為前提,遺傳素質奠定了個體心理發展差異的先天基礎。一、心理發展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生理成熟是心理發展的制約因素個體心理的發展就是伴隨著生理成熟而逐步實現的。個體的生理成熟是心理發展的必備條件。一、心理發展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環境和教育是心理發展的決定因素環境和教育是將遺傳素質的可能性變為現實的必要條件,是個體心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心理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心理的內容和范圍心理品質的好壞對遺傳因素的改造程度二、心理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階段性:個體的心理發展的過程中,表現為若干連續的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質的內涵和發展重點。二、心理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連續性:心理發展的后一階段總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發生,后一階段既包含前一階段的特征,又萌發著下一階段的新質。個體的心理發展是一個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的過程,是一個在數量逐漸積累的基礎上出現質變的過程。三、心理發展的主動性和被動性內因(內部矛盾):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環境和教育向個體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與個體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個體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它是個體心理發展的動力和基礎。三、心理發展的主動性和被動性外因(外部條件):個體心理的內部矛盾運動離不開外部條件,教育是最主要的外部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三、心理發展的主動性和被動性個體并不是消極地、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外界刺激,環境和教育只有通過引起個體心理的內部矛盾才能起作用。如果沒有個體心理的內部矛盾運動,個體心理很難向前發展;如果沒有外因,就無法提供新的需要,也就不可能有新的需要與已有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四、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指個體學習某種知識、技能比較容易或其心理的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第三節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一、嬰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

嬰兒期(0-3歲)是個體生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個體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嬰兒期心理發展概況一、嬰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嬰兒期言語的發展1、前言語階段:0-12月嬰兒從出生到說出第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詞之前的這段時期。嬰兒通過非語言性聲音與姿態交流與外界交流。咕咕期咿呀學語2、單詞句階段:12-18月即以詞代句階段,嬰兒能說出單個的單詞,這些單詞常常代表一個整句的意思。嬰兒最早發出的是以輔音開頭、以元音結尾的語音?!疤莮”可能代表“我要吃糖”3、雙詞句階段:18-24月開始將單詞組合成簡單的句子,這些早期句子被稱作電報式言語。只包含表示關鍵信息的單詞,如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省去了冠詞、介詞和助動詞之類的修飾詞。“電報句”階段4、完整句階段:2歲以后兒童開始運用合乎語法規則的完整句更為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20~30個月是嬰兒掌握語法的關鍵期。一、嬰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嬰兒期言語的發展一、嬰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嬰兒期動作的發展從整體動作到分化動作;從上部動作到下部動作;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一、嬰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嬰兒期社會性的發展第一階段:特定依戀階段(6~24個月),嬰兒對于特殊他人的偏愛變得更強烈。陌生情境一、嬰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嬰兒期社會性的發展第二階段:目的調整的參與階段(24個月以上),嬰兒能較好地理解照看者的愿望、情感和觀點等,同時能調節自己的行為。二、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幼兒期指個體從3歲至6、7歲這一時期,又叫作學前期。幼兒期心理發展概況二、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幼兒期的游戲游戲是幼兒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幼兒通過實際行動探索、認識周圍世界的一種積極的活動,也是幼兒與外界進行交流的一種活動方式。二、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幼兒期的游戲游戲的作用:練習各種基本動作,使運動器官得到很好的發展;認知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獲得更快、更好地發展;幫助幼兒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沖突,對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有重要的作用。二、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幼兒期認知的發展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占主導地位,抽象邏輯性和隨意性初步發展。思維發展的轉折期在嬰兒思維水平的基礎上,在新的生活條件下,以言語發展為前提逐漸發展起來的;幼兒期的思維正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出現了三種不同發展水平的思維方式,即思維從直覺行動性發展到具體形象性,而后發展出抽象邏輯性。因此,幼兒期是個體思維發展的轉折期、關鍵期。幼兒言語的發展在幼兒初期,言語只是幼兒行動的總結;到幼兒中期,言語能夠伴隨幼兒的行動進行;到幼兒晚期,言語成為幼兒行動的計劃者和組織者。幼兒言語的發展幼兒期是熟練掌握口頭言語的關鍵期,連貫性言語逐步發展時期,還是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過渡,并初步掌握書面言語的時期。兒童在3歲時已掌握了本民族的基本語音,到幼兒晚期已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全部口頭語言。二、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幼兒期社會性的發展社會化:個體在與社會相互作用中,獲得其所處社會的各種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知識技能,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并逐步適應社會的過程。在社會化過程中,幼兒有時體驗到個人愿望與社會要求的沖突,逐漸學會按照理性的、社會群體認可的行為規范行動。心理理論在成長的過程中,幼兒逐漸發展出一種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能力,開始理解自己所感知的、知道的、思考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許與他人有所不同,以及人們的許多行為是由自己的知識和信念推動的。錯誤信念任務二、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幼兒期社會性的發展三、童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童年期指從6、7歲至12、13歲這一時期,又叫學齡初期。童年期心理發展概況學習活動成為兒童的主要活動形式逐步掌握書面言語并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有意識地參加集體生活三、童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童年期的學習學習活動開始代替游戲活動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三、童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童年期思維的發展小學四年級(10—11歲)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關鍵年齡”。童年期社會性的發展(自我意識發展)自我評價:開始從對自身的外部行為的評價轉向對自身內部品質的評價。自我控制:不僅能擺脫對外部控制的依賴,還能發展內化的行為準則來監督、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四、青少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青少年期是指12、13歲至18、19歲時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青少年期心理發展概況從童年向成年發展的過渡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動蕩性。產生成人感,心理發展呈現出明顯的矛盾性和由不成熟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性。心理發展的矛盾主要表現為思想意識與心理行為的不穩定性。四、青少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青少年期身心的發展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身體外形變化、體內器官機能變化、性機能的成熟。青少年期身體變化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個人、社會對這種身體變化的評價和態度發生作用的。四、青少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青少年期思維的發展四、青少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青少年期社會性的發展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次飛躍。五、成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成年期包括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也叫中年期)和成年晚期(也叫老年期)。成年期心理發展概況成年早期(1)選擇什么樣的專業和職業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一個問題;(2)另一個重要任務是發展親密關系,尋找生活的伴侶,建立家庭。五、成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成年中期(1)家庭生活及職業上的高峰期;(2)面臨各種各樣的轉折和沖突;(3)生理、家庭生活和事業變化的壓力可能帶來中年危機。成年晚期(1)能更準確地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情感,采用他人的觀點看待事物的能力更強,形成了開放、多重和相對的觀點和思維;(2)對于健康的老年人來說,這一時期也是充滿個人成就的時期。五、成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成年期的認知發展成年早期(1)以辯證邏輯思維為主,該思維本質在于對現實本質聯系的對立統一的反映;(2)成年初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階段。五、成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成年中期晶體智力繼續上升,流體智力緩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對穩定,實用智力不斷增長。五、成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成年晚期成年晚期感知覺、記憶、思維、智力均發生退行性變化。老年期的文化智慧是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和人格品質的積淀和升華,是可以終身享用的精神財富。認知老化加工資源理論認知加工受數量有限的認知加工資源所限制;加工資源直接受年齡的影響,認知功能的年老減退歸因于老年人認知加工資源的減少。認知老化執行功能減退假說額葉(尤其是前額葉)是老化最敏感的一個腦區,認知功能的年老減退與額葉皮質功能或執行功能的減退關系密切。認知老化感覺功能理論該理論把認知老化歸因于老年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功能的衰退。五、成年期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成年期的個性發展心理學

(第4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修訂版

國家精品課程教材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第四章

感覺、知覺與注意

CONTENTS目錄第一節感覺第二節知覺第三節注意第一節

感覺

感覺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是認知活動的起點。認知心理學認為,感覺是個體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覺察。通過感覺,人們可以了解事物的各種屬性,也能知道自己身體內部的狀況和變化。感覺是意識的心理活動的重要來源,是意識對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也是人腦與外部世界的直接聯系。一、感覺的含義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感覺可以給我們提供信息,讓我們了解和處理外在世界與自身之間的關系。當我們感到身體疼痛的時候,會求醫訪藥,對癥治療,以保障我們的身體健康。環境中接收到的信息過多和過少,都會打破自身與環境的平衡,帶來消極影響。過多的信息容易讓我們胡思亂想,甚至給我們帶來壓迫感;過少的信息也會讓我們產生不安和痛苦,“感覺剝奪”實驗的結果就證明如此。感覺是人類一切高級、復雜心理活動的基礎。人的知覺、注意、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都需要感覺提供的信息,人的情緒、情感活動也是以感覺信息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強調個人的感覺是對象性感覺。這個對象性感覺與感性需要和個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緊密相關。馬克思說:“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來說才有意義)恰好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薄斑@個對象存在于我的身體之外,是使我的身體得以充實并使本質得以表現所不可缺少的?!?/p>

二、感受性與感覺閾限(一)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絕對感受性是能覺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絕對感覺閾限指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即光、聲、壓力或其他物理量能引起個體感覺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絕對感受性越高,絕對感覺閾限越低。不同的人感覺能力不同,即絕對感受性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實踐證明絕對感受性能通過訓練而改變。絕對感覺閾限是有50%的機會能被覺察的最小刺激量。(二)差別感受性與差別感覺閾限覺察刺激之間最小差別量的能力稱為差別感受性。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差異量稱為差別感覺閾限,又稱最小可覺差。差別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別感覺所需要的刺激差別越小,即差別感覺閾限越低。正確辨別一個刺激是否發生了變化,或是否出現了差異,所需差異的大小與該刺激本身的大小有關。韋伯定律指出,感覺一個最小可覺察的差異所需要的刺激變化量與原有刺激量的比值接近一個常數,用K表示,通常稱為韋伯常數或韋伯比率。這個常數對不同感覺是不同的。K越小,表示該感覺對差異越敏感。

1860年,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G.Fechner)對韋伯定律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它也可用于了解人們對刺激量的心理經驗,即感覺強度。費希納指出,由于最小可覺差是對刺激量變化的最小覺察量,那么就可以把它作為測量感覺強度變化的單位。在圖4-1中,A、B兩個刺激間的強度差異與B、C間的不等,但引起的心理經驗相等,都是兩個最小可覺差。根據費希納定律:當感覺強度以算術級數增長時,刺激強度以幾何級數增長,知覺量與刺激量之間是一種對數關系。

(三)感覺適應與感覺對比1.感覺適應感覺適應是指刺激物對同一感受器持續作用,使感覺閾限發生變化,使個體對后來的刺激物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現象。當從明亮的地方進入黑暗的地方,開始時什么也看不到,但過一會兒就可以分辨物體了,這就是感受性提高,即暗適應現象;相反,當從黑暗的地方進入明亮的地方,開始時感覺耀眼,甚至睜不開眼,但過一會兒就可以恢復正常了,這就是感受性降低,即明適應現象。“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2.感覺對比感覺對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覺器官,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如圖4-2所示,A和B中的哪個灰色方塊更亮一些呢?你是否感覺A中的灰色方塊比B中的灰色方塊要亮一些呢?但實際上,兩者的亮度是一樣的,只不過A和B中灰色方塊所處的背景顏色的深淺不同。深色背景中的灰色顯亮,淺色背景中的灰色顯暗,這就是感覺對比的結果。三、感覺的種類人的感覺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這里的對象就是人們感受到的內外在刺激。感覺可以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兩大類。外部感覺是個體對外部刺激的覺察,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內部感覺是個體對內部刺激的覺察,主要包括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

(一)視覺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感覺,它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產生的。在馬克思看來,“一物在視神經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現為視神經本身的主觀興奮,而是表現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觀形式“。在人類獲得的外界信息中,有80%來自視覺。視覺的適宜刺激是波長為380~780nm的光波(電磁波)。1.視覺的生理機制視覺的器官是眼球,按功能可分為折光系統和感光系統兩部分。折光系統包括角膜、晶狀體、玻璃體等,它的功能是將外界物體反射的散光聚集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清晰的物像。感光系統是視網膜,其外層是視細胞層,視細胞是直接感受光刺激并將其轉換成神經沖動的光感受器。視細胞分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前者感受弱光,后者感受強光和色光。外界的物體反射進眼球的光線,經過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后,就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像,物像刺激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使感光細胞發生興奮,并沿視神經將興奮傳入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就產生了看見物像的視覺。

2.視覺中的顏色特性我們感覺到客觀事物都是有顏色的。顏色有色調、明度、飽和度三種特性。這些特性是由光波的物理特性決定的。紅、橙、黃、綠等顏色的色調,是由光波的波長決定的,即由光源或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線中占優勢的那一種波長決定。如果700nm的波長占優勢,物體看上去就是紅的;如果510nm的波長占優勢,物體看上去就是綠的。

明度是指顏色的明暗程度。色調相同的顏色,明暗可能不同。例如,絳紫色與粉紅色都含有紅色,但前者顯暗,后者顯亮。光源的照度越大,物體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體看上去就越亮。例如,白墻的反射率大,就覺得亮;黑板的反射率小,就覺得暗。飽和度是指某種顏色的純度或鮮明程度。純色的飽和度高,如大紅色、碧綠色。與白色、灰色或其他顏色混雜的顏色是不飽和顏色,如絳紫色、粉紅色、黃褐色等。

明度是指顏色的明暗程度。色調相同的顏色,明暗可能不同。例如,絳紫色與粉紅色都含有紅色,但前者顯暗,后者顯亮。光源的照度越大,物體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體看上去就越亮。例如,白墻的反射率大,就覺得亮;黑板的反射率小,就覺得暗。飽和度是指某種顏色的純度或鮮明程度。純色的飽和度高,如大紅色、碧綠色。與白色、灰色或其他顏色混雜的顏色是不飽和顏色,如絳紫色、粉紅色、黃褐色等。

3.視覺中的空間特性視覺對比、邊界突出和視敏度視覺對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間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視覺經驗,可分成明暗對比與顏色對比兩種。明暗對比是由光強在空間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明度的對比效應:當某個物體反射的光量相同時,由于周圍物體的明度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明度經驗。顏色也有對比效應,即物體的顏色會受它周圍物體顏色的影響而發生色調的變化。

邊界突出(馬赫帶現象):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上,常常在亮區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視敏度是視覺系統分辨最小物體或物體細節的能力,又稱為視力。視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視角大小來表示。視角即物體通過眼睛節點所形成的夾角。視角大小取決于物體的大小及物體離眼睛的距離。

4.視覺中的時間特性視覺適應:感覺適應在視覺方面的具體表現,即刺激物持續作用于視覺感受器所引起的感受性的變化,一般分為明適應和暗適應。視覺后像:刺激物對視覺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視覺現象并沒有立即消失,反而保留短暫時間。閃光融合:當看間歇頻率較高的閃光時,人們看到的不再是閃爍的光,而是穩定連續的光。視覺掩蔽:在某種時間條件下,當一個閃光出現在另一個閃光之后,后出現的閃光能影響我們對前一個閃光的覺察

(二)聽覺個體對聲音刺激的覺察。僅次于視覺的一種重要的感覺。人類語言信息和其他與聲音有關的信息主要就是通過聽覺獲得的。人類聽覺的適宜刺激是頻率為16~20000Hz的聲波人耳最敏感的聲波頻率為1000~4000Hz。當聲音強度超過120dB時,聲波就不再引起聽覺的進一步變化,只能引起壓痛感。

1.聽覺的生理機制耳朵-外耳、中耳、內耳外耳-耳郭和外耳道中耳-鼓膜、鐙骨、砧骨和錘骨等內耳-半規管、耳蝸等外界的聲波-外耳道-鼓膜-鼓膜振動-三塊聽小骨-內耳-內耳內的聽覺感受器-興奮-聽神經-大腦皮質的聽覺中樞-聽覺。

2.聽覺的基本特性音高、音響、音色音高:聲波的頻率-頻率高的聲音聽起來尖高-頻率低的聲音聽起來低沉音響:由聲波的振幅決定的-振幅越大聲波越強-聲音聽起來就越響音色:由聲波成分的復雜程度決定

3.聲音掩蔽一個聲音由于受到其他聲音的干擾而使對其聽覺閾限上升噪聲對純音的掩蔽,噪聲和純音對語音的掩蔽什么樣的聲音會掩蔽其他聲音,取決于聲音的頻率、掩蔽音的強度等

4.聲音定位在空間之中很快地確定聲音源。通常通過評估到達每只耳朵的聲音相對時間和強度來實現的。

(三)其他感覺嗅覺:由揮發性物質的分子作用于嗅覺器官的感受細胞而引起的一種感覺味覺:味覺的適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學物質。味覺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頭上的味蕾。膚覺:刺激作用于皮膚引起的各種各樣的感覺動覺:反映身體各部位的位置和相對運動的感覺平衡覺:人體做加速或減速的直線運動和旋轉運動時產生的感覺機體覺:內臟感覺,其感受器位于臟器壁上第二節知覺

一、知覺的含義個體將感覺信息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的過程。利用個體已有的經驗,對所獲得的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同時解釋這些信息,使之成為有意義的整體知覺與感覺相互聯系知覺不是感覺的簡單相加知覺與感覺存在著區別

二、知覺的特征意義性整體性選擇性恒常性

(一)知覺的意義性人在知覺過程中,總是力圖賦予知覺對象一定的意義。

(二)知覺的整體性人在知覺過程中,總是傾向于把零散的對象知覺為一個整體。

(三)知覺的選擇性當我們面對眾多的客體時,常常優先知覺部分客體。

(四)知覺的恒常性當知覺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化時,知覺的形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

三、知覺的加工和組織知覺的加工方式知覺的組織原則

(一)知覺的加工方式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二)知覺的組織原則接近性原則相似性原則對稱性原則連續性原則共同命運原則封閉性原則

四、知覺的種類(一)空間知覺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方位知覺距離知覺(二)時間知覺對時間的分辨對時間的確認對持續時間的估量對時間的預測(三)運動知覺真動知覺似動知覺(四)錯覺方向錯覺線條彎曲錯覺線條長短錯覺面積大小錯覺五、感知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感知規律和直觀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一)感知規律和直觀教學1.直觀教學的基本形式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言語直觀

2.感知規律在直觀教學中的應用目的越明確,感知越清晰。對象在背景中越突出,越容易被感知。差異律、組合律、活動律3.形象與言語的正確結合,感知將更迅速和完善。4.多種分析器的協同活動,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1.觀察力的品質客觀性全面性準確性敏捷性創造性2.觀察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目的和任務。做好觀察對象相關知識的準備。制定周密的觀察計劃進行觀察方法指導第三節注意

一、注意的含義(一)注意的概念:個體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動(二)注意與意識:意識起初只是對直接的可感知的環境的一種意識(三)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二、注意的功能(一)選擇功能:人腦在同一時間只能加工部分信息(二)維持功能:將心理活動集中在一定的對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強度(三)調節和監督功能:注意對心理活動的監督、調整三、注意的種類(一)無意注意: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二)有意注意:事先有預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三)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預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四、注意的品質(一)注意廣度:個體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覺察到的對象的數量(二)注意穩定性:個體將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動或對象上的時間的久暫性(三)注意分配:個體的心理活動同時指向不同的對象(四)注意轉移:個體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由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五、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一)充分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是刺激的強度、刺激之間的差異、活動的刺激比靜止的刺激更易引起無意注意、新異的刺激比熟悉的刺激更易引起無意注意。(二)著重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增強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意志、組織好課堂教學、把智力活動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

(三)善于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轉化的規律1.感覺是個體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覺察。感覺可以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兩大類。外部感覺是個體對外部刺激的覺察,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膚覺。內部感覺是個體對內部刺激的覺察,主要包括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2.知覺是個體將感覺信息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的過程。知覺具有意義性、整體性、選擇性和恒常性四種特征。3.注意是個體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動。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基本特征。4.視覺中的顏色特性包括色調、明度和飽和度,空間特性包括視覺對比、邊界突出和視敏度,時間特性包括視覺適應、視覺后像、閃光融合和視覺掩蔽。5.聽覺有音高、音響和音色三種特性,它們主要是由聲波的物理特性決定的。一個聲音由于受到其他聲音的干擾而使對其聽覺閾限上升,這種現象稱為聲音掩蔽;在空間之中很快地確定聲音源,這就是聲音定位。6.客體只有被視為有組織和有結構的整體時才可以被理解,而不是被分解成原始的知覺元素。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了一系列組織原則,包括接近性原則、相似性原則、對稱性原則、連續性原則、共同命運原則和封閉性原則等。7.知覺包括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和錯覺。其中,空間知覺是人腦對物體的空間特征的反映,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方位知覺、距離知覺等;時間知覺是人對客觀現象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包括對時間的分辨、對時間的確認、對持續時間的估量和對時間的預測等四種形式;運動知覺是人腦對物體空間位移的知覺,可以分為真動知覺和似動知覺;錯覺是一種對事物的不正確知覺,包括方向錯覺、線條彎曲錯覺、線條長短錯覺、面積大小錯覺、明暗錯覺、運動錯覺等。8注意具有選擇功能、維持功能以及調節和監督功能;根據注意的目的性和維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將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質包括注意廣度、注意穩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轉移。第五章記憶、思維與想象CONTENTS目錄第一節記憶第二節思維第三節想象第一節

記憶一、記憶概述信息的編碼(識記):記憶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分為機械識記和理解識記。信息的存儲(保持):記憶的中間環節。與之相對的稱為遺忘,遺忘分為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忘。信息的提取:記憶的最后一個環節,有兩種形式,即再認和回憶。再認就是記憶過的內容重新出現時,能夠將它們辨認出來?;貞浭窃诖竽X中把記憶的內容再現出來。信息的提取能否成功,關鍵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信息的保持是否鞏固;二是提取信息的線索是否適當。

二、記憶的種類依據記憶內容分類,可以把記憶分為形象記憶、情景記憶、語義記憶、情緒記憶和動作記憶。依據記憶過程中意識參與的程度分類,可以把記憶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依據個體在記憶過程中采取的方式,可以把記憶分為理解記憶和機械記憶。依據記憶材料組織的性質,可以把記憶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

三、記憶的品質(一)記憶的敏捷性(識記事物時速度方面的特征)(二)記憶的持久性(記憶內容在記憶系統中保持時間長短方面的特征)(三)記憶的準確性(對記憶內容的識記、保持和提取的精確程度方面的特征)(四)記憶的準備性(從記憶中提取所需知識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四、記憶的信息加工系統四、記憶的信息加工系統(一)感覺記憶

信息的存儲時間約為1s

編碼方式主要依賴信息的物理特性,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容量較大(二)短時記憶

信息的存儲時間在1min以內

以語音聽覺編碼為主,也有少量的視覺編碼和語義編碼

容量相當有限,一般為7±2個組塊(三)長時記憶

存儲時間很長

主要采用語義編碼,有時也以各種感覺形象的形式編碼

容量巨大

五、記憶的規律與策略(一)記憶的規律1.遺忘的進程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點。

五、記憶的規律與策略(一)記憶的規律2.遺忘的機制干擾說:在性質上和時間上相互接近的材料,可以相互促進,也可以相互干擾。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后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稱為前攝抑制。后學習的材料對保持和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受前后兩種學習材料的性質、難度、學習時間的間隔、學習鞏固程度等種種條件的制約。3.遺忘的影響因素遺忘與記憶材料的性質、長度有關,也與與個體的心理狀態、學習程度有關。

五、記憶的規律與策略(二)記憶的策略1.注意策略2.復述策略3.精細闡述策略4.組織策略5.提取策略

六、記憶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一)影響識記的因素及提高識記效果的方法1.任務的性質:識記任務應明確、具體。2.材料的數量和性質:教師可將教學內容分散講解,不宜一次性講解過多;同一內容可準備多種學習材料。3.感覺通道:可通過引發學生多個感覺通道活動,促進學生大腦皮質建立多通道聯系。4.學生因素: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5.良好的識記方法:良好的識記方法是影響學生識記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整體記憶與部分記憶相結合。

六、記憶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二)影響遺忘的因素及減緩遺忘的方法1.學習材料的性質

熟悉的、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長久記住2.學習程度

教師應引導學生過度學習3.材料的序列位置

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重難點可在課程開始和結束時著重強調

六、記憶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三)合理的復習方法1.及時復習2.合理分配復習時間3.試圖回憶和反復閱讀相結合4.采取多樣化的復習方法5.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復習

第二節

思維一、思維概述(一)思維的含義及其與感知覺的關系思維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和內部聯系及規律性的反映。思維與感知覺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系。

一、思維概述(二)思維的特征思維的概括性:思維活動所表征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或稱共同特征),而不是客觀事物具體的形象;是客觀事物變化的規律,而不是客觀事物的具體變化。思維的間接性:事物的本質和事物變化的規律都不能被直接觀察到,只有以已有知識和對客觀事物的知覺印象為中介,才能被認識到。

一、思維概述(二)思維的特征3.思維的問題性:問題是引起思維活動的重要條件。4.思維的抽象性:抽象性是思維的本質特性。思維所面對的不是直接的感性客體,而是作為感性直觀結果的具體。

一、思維概述(三)思維的認知加工方式分析與綜合分析就是將事物的心理表征進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結構要素、屬性和特征。綜合是將事物的結構要素或個別屬性、特征聯合成一個整體。2.比較與分類比較就是將各種事物的心理表征進行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相異或相同的關系。分類是一種通過比較,依據事物的一般特性,把事物分門別類的思維操作手段。

一、思維概述(三)思維的認知加工方式3.抽象與概括抽象就是將事物的本質屬性抽取出來,舍棄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將抽取出來的本質屬性綜合起來,并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4.系統化與具體化系統化是在人腦中把一類事物按一定的順序和層次組成統一系統的思維過程。具體化是在人腦中把抽象和概括出來的一般知識應用到具體事物中去的思維過程。

一、思維概述(四)思維的種類1.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動作思維是以具體動作為工具解決直觀具體問題的思維活動。形象思維是以頭腦中的具體形象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抽象思維是以語言為工具來進行的思維活動。2.輻合思維和發散思維輻合思維是人們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向一個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結論的思維活動。發散思維是指人們沿著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結論的思維活動。

一、思維概述(四)思維的種類3.常規思維和創造思維對已有知識經驗沒有進行明顯的改造,也沒有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叫作常規思維。對已有知識經驗進行明顯的改造,同時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活動叫作創造思維。

一、思維概述(五)思維的品質1.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思維的廣闊性是指個體在思維過程中涉及事物或事物屬性的廣度。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個體在思維過程中揭露事物本質屬性及事物之間規律聯系的深度。2.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個體在思維過程中能及時地作出反應,及時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及時地根據客觀條件的發展與變化修改原來擬訂的計劃、方案等。思維的敏捷性指思維活動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銳程度。

一、思維概述(五)思維的品質3.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的獨立性是指個體在思維過程中善于獨立地提出問題,獨立地解決問題。思維的批判性是指個體善于冷靜地思考問題、評價事物,分清是非曲直、好壞優劣。4.思維的邏輯性和獨創性思維的邏輯性是指個體在思維過程中遵循邏輯規律。思維的獨創性即個體思維活動的創造性。二、思維的形式(一)概念1.概念和概念掌握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根據概念所包含屬性的抽象概括程度,可分為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據概念反映事物屬性的數量及其相互關系,可分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關系概念;根據概念形成是否具有人為性可分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概念的掌握就是獲得了各類事物的概念,即獲得了根據一類事物共同的關鍵特征來認識事物的能力。二、思維的形式(一)概念2.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奧蘇貝爾認為,兒童掌握概念的形式有兩種,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其中概念同化是兒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