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14《馬說》
三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韓昌黎文集校注》。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
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
文是作者《雜說》四篇中的第四篇。
二、文章結構
1段:提出論點,伯樂決定千里馬的命運。
2段:分析問題,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3段:歸納中心,諷刺食馬者的淺薄無知。
三、內容理解
1.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本文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闡述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有
決定性作用;然后闡述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論證“世無伯樂”的危害性,接著刻畫食
馬者淺薄無知的丑態;最后點明主旨“不知馬”。
2.主旨:
本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
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
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硬和控訴。
3.作者借千里馬提出了什么觀點?寄寓了怎樣的感情?
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有了伯樂,才能發現人才”的觀點,并指出“千里馬常有,而
伯樂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發現和選用人才的伯樂卻不常有。這寄寓了作者懷
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
刺、針硬和控訴。
4.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韓愈筆下的千里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韓愈不僅將自己對千里馬的同情揮灑在描繪千里馬遭遇的字里行間,他那復雜的情感還寄托在文中每段
段末的那三個內涵豐富的“也”字上。
第一段末“也”,流露出無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問,對人才被埋沒現象的憤怒、譴責。
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對無知的飼馬者的嘲諷。
7.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么?集中抨擊的社會現象是什么?表達作者什么政治
主張?
“伯樂”指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指人才。“食馬者”是指愚愚妄淺薄、
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抨擊的社會現象是:統治者不識和埋沒人才。
政治主張: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
8.這篇短文多次提到“千里馬”,卻不顯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馬”的方式有哪幾種?各具有怎樣的效
果?
(1)直稱。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嚴正。
(2)暗稱。如“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雖不直呼
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稱。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這些句子中的
“其”“是”“之”等代詞,都是指稱千里馬的,表意簡潔含蓄。
9.描繪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感情?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棚之間”
描繪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表現了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不
滿,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無限痛惜之情。
10.文章第②段結尾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運用了反問句式,揭示了“食馬者”的愚妄淺薄,傳達出作者的委屈和憤激之情,
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不滿。
11.第三段中連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刻畫得入木三分,這是一種什么表現手法?作用是
什么?
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勢。刻畫“食馬者”的淺薄、無知、愚妄的形象,表達
了作者對“食馬者”辛辣的諷刺和無情的嘲弄。
12.“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用了什么寫法?有何作用?
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刻畫出食馬者不識馬的丑態,表達對封建統治者愚昧無知的
辛辣諷刺,同時也表達了對千里馬的深切同情。
13.“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樣結尾有何作用?
結構上:總結全文,畫龍點睛。
內容上:揭示主旨,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4.“不知馬”這個結論有何含意?
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壓抑的不合理狀況;
說明對人才要給予優厚的待遇;
說明識拔人才的重要性。
15.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馬的才能;
要有展示的機會;
要有識別人才,欣賞人才的伯樂。
16.結合課文,寫一段文字,談談你對人才問題的看法。
實現“中國夢”,人才是關鍵。當今社會需要知識型人才、高科技人才、復合型人
才、一專多能的人才……作為個人,應當努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同時,國家應當
為培養、造就和使用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①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
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翻譯】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雖然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
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②食不飽,
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譯】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
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
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②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
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
馬吧!
一、名句名篇默寫
1.(2023?江蘇?九年級專題練習)默寫
(1)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o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4)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o
(5)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中的語
句:,O
【答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飽力不足
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詳解】本題考查名篇背誦。課文原句填空作答時,一是要深刻理解詩文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
題意的詩文的語句;三是作答內容要準確,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寫錯字。注意易錯字詞:食、策、鳴、
伯。
2.(2020下?八年級課時練習)按原文填空。
(1)強調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
(2)寫千里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3)描繪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6)運用排比句式表達作者對"食馬者”強烈憤慨之情的句子是:o
【答案】(])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3)祗辱于
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
外見(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詳解】默寫題作答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
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本題中的“粟、祗、見"等字詞容易寫錯。
二、文言文閱讀
(2023?吉林松原?校聯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
才歷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
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B.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C.伯樂本名孫陽,字伯樂,春秋時秦國人,擅長相馬。
D."也"常表示某種語氣,同時暗含情感。文章第一段結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遺憾
之情。
4.下列加點詞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公等遇雨
B.基真無馬邪基視下也
C.雖有千里之能安知魚年樂
D.執策而順之有亭翼然順于泉上者
5.文章結尾的"嗚呼”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6.結合本文和下面的鏈接材料,簡要分析兩文對人才問題分別持有怎樣的觀點。
【閱讀鏈接】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①之河;盈握之璧②,不必采于昆侖?之山。大禹生于東夷,文王生于西羌,
圣賢所出,何必常處。
一一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注】①孟津:在今河南省內,是古代黃河有名的渡口。②盈握之璧:大玉璧。③昆侖:古代盛產美玉
的山。
7.如果你也像韓愈一樣懷才不遇,得不到賞識,除了寫文章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外,還有哪些更好的做
法?
【答案】3.D4.C5."嗚呼"一詞寫出了食馬者愚妄淺薄的形象,蘊含著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
酬的憤懣之情,是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痛恨和控訴。6.《馬說》中的統治者不懂得發現人才,
任用人才;鏈接材料表明人才不一定生長在固定的地方,即英雄不必問出處。7.示例:繼續深造自
己;善于推銷自己;另尋明主或自起爐灶。(答出兩點,合理即可)
【解析】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
D.有誤,文章第一段結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痛惜不平之情;
故選D。
4.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形容詞,相等,一樣/用在人稱代詞后,表示復數;
B.語氣詞,表示加強詰問語氣/代詞,代大鵬;
C.結構助詞,的/結構助詞,的;
D.動詞,面對/動詞,居高面下;
故選Co
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從文章內容看,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情物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千里馬被埋
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
其能干里而食";食馬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綜上分析,全文
借物喻人,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現的真正人才,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
被埋沒的原因。由此可知,"嗚呼"一詞蘊含著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和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
社會現象的憤懣和控訴之情。
據此理解分析作答。
6.本題考查比較閱讀。
從《馬說》中“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可知,作者認為,人才常有,而善
于發現和選用人才的伯樂卻不常有,強調了伯樂的重要性,希望統治者能夠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
充分發揮才能。
【閱讀鏈接】中"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大禹
生于東夷,文王生于西羌”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目的是引出"圣賢所出,何必常處”的觀點,作者認為,
英雄不問來處,不問出身,告誡人們不要有地域、門第偏見,成才關鍵在于自身的努力和勤奮。
7.本題考查拓展延伸。答案不唯一。
示例: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使自己更完美;尋找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善于推銷自己;樹立新的人生觀,
少抱怨,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順應時代的發展。
【點睛】參考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
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物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
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
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食馬者)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
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
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閱讀鏈接】:夜明珠,不一定出產在孟津河里;滿握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侖山中。大禹生在東
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賢的誕生地,不必是一個固定的地方。
(2023?內蒙古呼倫貝爾?統考二模)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各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
死于槽才歷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
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今有千里之馬于此,非得良工①,猶若弗取。良工之與馬也,相得則然后成,譬之若槍②之與鼓。
夫士亦有千里,高節死義,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賢者也。
(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良工:善于相馬的人。②袍:鼓槌。
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①才美不外星②執策而臨之
③星馬也④相得則然后成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A.若真無馬邪帝感募誠B.耐伯樂不常有溫故則知新
C.不以千里稱也以刀劈狼首D.一食吸盡粟一石吸異二者之為
10.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有千里之馬于此,非得良工,猶若弗取。
11.甲文中,“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刻畫出統治者怎樣的形象?
12.比較甲乙語段的內容,它們有什么共同的人才觀?
【答案】8.通"現"表現馬鞭這這樣這樣9.C10.①想要與普通的馬相等
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如今有千里馬在這里,但沒有善于相馬的人,就等于得不到這匹好馬。11.此人是一個愚昧無知,
自以為是的人。12.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身上,希望封建統治者善于發現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它的才能和優良的素質不能表現在外面。見:通"現",表現;
(2)句意為:拿著鞭子面對它。策:馬鞭;
(3)句意為:這樣的馬。是:這,這樣;
(4)句意為:需相互依賴,然后才的成名。然:這樣。
9.本題考查一詞多義的理解。
A.難道,表反問語氣/代詞,指愚公;
B.連詞,表轉折/連詞,表順承;
C.均為介詞,用;
D.副詞,有時/副詞,或許;
故選C。
10.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
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重點詞語:
(1)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求:要求。
(2)今:如今,現在。于此:在這里;非得良工:但沒有善于相馬的人。猶若弗取:就等于得不到這匹
好馬。
11.本題考查人物形象。評價人物形象要根據文中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的言行舉止具體分析,并從人物的性
格和思想品質方面進行概括。
由"執策"和"曰:‘天下無馬'"可知,運用了語言和動作描寫,“食馬者”并不識千里馬,但自以為識,體現了
"食馬者"愚昧、無知,只以為是的特點。
1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馬說》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現的真正人才,闡
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治
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
結合乙文中"今有千里之馬于此,非得良工,猶若弗取(如今有千里馬在這里,但沒有善于相馬的人,就
等于得不到這匹好馬)”"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賢者也(能夠使這些像千里馬的人全能發揮的,大概只有
賢能的人才能夠做到)”的內容可知,作者同樣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身上,希望封建統治者善于發現
人才、重用人才。
據此總結作答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甲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雖然有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
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聞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
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優良的素質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
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叫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乙
如今有千里馬在這里,但沒有善于相馬的人,就等于得不到這匹好馬。善于相馬的人和千里馬需相互依賴,
然后才能成名,就像鼓槌和鼓一樣。士人中也有像千里馬一樣的,他們氣節高尚,能為正義而死,這就是
存立在世人中的千里馬。能夠使這些像千里馬的人全能發揮的,大概只有賢能的人才能夠做到。
(2023?陜西咸陽,校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替辱于奴隸人之手,駢
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冬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節選自韓愈《馬說》)
【乙】麟之為靈,昭昭也。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
然麟之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為形也不襲,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
可知其為麟也。
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
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雖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手不
為不祥也。
又日:“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節選自韓愈《獲麟解》)
1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林辱于奴隸人之手()
(2)一食或盡粟一石()
(3)其為形也不合)
(4)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A.加伯樂不常有感極血悲者矣
B.駢死于槽楊之間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C.麟為圣人出也天子為動
D.以德不以形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15.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2)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16.【乙】文中麟被認為“不詳"的原因是什么?這與【甲】文中的哪句話對應?
【答案】13.同“祇(只)",只,僅。完,窮盡。像,相似。果真,果然。14.D
15.(1)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就無法表現出來。
(2)不被家庭所畜養,自然界也不常有。16.麟被認為“不詳〃是因為人們"不可知",對應甲文中的“食
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解析】1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1)句意: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祗:同"祇(只)",只,僅;
(2)句意:吃~■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盡:完,窮盡;
(3)句意: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類:像,相似;
(4)句意:麟終究并非不祥之物啊。果:果真,果然。
14.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連詞,表轉折,但/連詞,表承接;
B.介詞,在/介詞,到;
C.介詞,因為/介詞,被;
D.都是動詞,憑借;
故選D。
1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
(1)足:足夠;才:才能;美:美:美好的素質。外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表現,顯現。
(2)畜:飼養;恒有:常出現。
1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結合【乙】文中"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句可知,麟被認為"不詳”是因為人們"不可知"。結合【甲】
文“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句可知,與【甲】文中的"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對應。
【點睛】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雖然有名貴的馬,也只能在
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聞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
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優良的素質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
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乙】麟是象征靈異、祥瑞的動物,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婦女兒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動物,不被家庭所豢養,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馬、牛、犬、豬、豺
狼、麋鹿那樣。既然這樣,即使有麟,人們也不認識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馬,犬豬豺狼麋鹿,我知道它們是犬豬豺狼麋鹿,只有麟沒法
認得。不認得,那么人們說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雖然這樣,有麟出現,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謀政,麟是因為
圣人才現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認識麟。麟終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聽說:“麟之所以被稱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現,而沒有圣人在世能夠認得,
那么說它不吉祥也是合適的。
17.(2023?云南昆明?校聯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
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
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村,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目:“天下無馬!”嗚呼!其
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日:“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
學識為本。”諫議大夫王珪日:“人臣若無學業,不能識前言往行,豈堪大任?漢昭帝時,有人詐稱衛太
子,聚觀者數萬人,眾皆致惑。雋不疑斷以蒯耳責之事①。昭帝曰:'公卿大臣,當用經木明于古義者,此
則因非刀筆俗吏"所可比擬。'”②上目:“信如卿言。”
(《貞觀政要》)
【注釋】①雋不疑斷以蒯噴之事:大臣雋不疑按照《春秋》中記載的衛太子蒯(kuai)腿的事跡來斷案。
②刀筆俗吏:指低級官員,只能處理日常工作而不能擔任瓜要事務。
⑴請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哪死于槽楊之間
②才美不外星
③執第而臨之
④太宗謂侍臣曰
⑵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為政之要,惟在得人。
⑶文言本來沒有標點,是后人所加。請你說說【甲】文畫線句使用問號和感嘆號的表達作用。
⑷【甲】文中的“食馬者"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在對待人才的態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⑴兩馬并駕同"現",表現馬鞭對??????說
⑵①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治國的關鍵,在于使用合適的人才。
⑶用"嗚呼"領出作者的感慨:“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是作者對“食馬者"的反詰,也是向讀者發
問,用來為下句蓄勢。
⑷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唐太宗不僅重視人才,而且主張用人要各取所長。
【詳解】(1)本題考查解釋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
①句意為:(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駢:兩馬并駕。
②句意為: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見:同"現",表現。
③句意為:拿著鞭子面對它。策:馬鞭子。
④句意為: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謂:對……說。
(2)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可采取直接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法。同時注意句中是否有特殊句式。注意
重點字詞:
①且:況且;欲:想要;常馬:普通的馬;得:實現;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②為:治理;要:關鍵;惟:只是;得:獲得。
(3)本題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依據③段"其真不知馬也!"句意可知,如果使用問號,是作者為下文自己的這個論斷蓄勢,增強諷刺意味。
如果使用感嘆號,依據“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村,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
馬!’"可知,則是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這種愚蠢無知行為的嘲諷,以及無力改變現狀的憤慨之情。
(4)本題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據【甲】文"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嗚
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可知,全文通篇刻畫千里馬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在現實生活中統治者
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這種現象的極端憤慨和無奈之情。依據【乙】段"太宗謂侍臣日:‘為政之要,惟在得
人'"可知,唐太宗非常重視人才;依據"'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可知,
主張唐太宗主張用人要各取所長。據此總結概括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
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
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
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
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
吧!
【乙】貞觀二年,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治理國家最重要,知識在于如何用人。使用這些人,如果不能
使他們竭盡才能,就很難治理好國家。現在任用人才,必須把德行、學識作為根本條件。"諫議大夫王珪
說:"臣子如果沒有學問,不能記住前人的言行,怎能擔當大任呢?漢昭帝時,有人冒充衛太子,圍觀的
人達到好幾萬,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后來,大臣雋不疑用古代蒯耳貴的先例來處理,將那個人逮捕。對
此,漢昭帝說:‘公卿大臣,應當由通曉經術、懂得古義的人來擔任,這本不是俗吏之輩所能相比的。〃'太
宗說:"確實像你所說的那樣。"
(2023?遼寧朝陽?統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
死于槽才歷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
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馬說》)
【乙】王孫圉?聘于晉,定公饗②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于王孫圍日"楚之白圻④猶在平?對目:"然。"
簡子日:“其為寶也幾何矣?”
日:“末嘗為寶。楚之所寶者,目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
倚相⑥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于賽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若夫白玲,先王之玩也,何寶焉?
圣⑦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
(選自《國語?王孫圉論楚寶》,有刪改)
【注釋】①王孫圉(yu)聘于晉:王孫圉訪問晉國。聘,訪問。②饗(xiang):用酒食款待;宴享。③
鳴玉以相:弄響身上的佩玉給王孫圉看。相,本意察看,這里指給......看。④珀(heng):系在玉佩上部
的橫玉。⑤觀射父:楚國大夫。⑥倚相:人名,楚國史官。⑦圣:通達事理。
18.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一食或盡粟一石或(2)執第而臨之策
(3)定公饗之之(4)未嘗為寶為
19.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楚之白壇猶在乎?
20.用"/"為乙文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
21.甲文中作者認為統治者應該怎樣對待人才?
22.甲、乙兩文都論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乙文用","揭示人才之所以成為國寶的原因。(請用原句回答)
【答案】18.有時馬鞭代詞,代王孫圉當作19.(1)喂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
行千里的才能而(按照喂養普通馬的方式)喂養它。
(2)楚國的白壬行還在嗎?20.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21.體現“要善于辨識、使用、
善待、理解人才〃之意即可。22.圣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
【解析】18.此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解釋。解釋詞語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等現象。
(1)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或:有時。
(2)執策而臨之:拿著鞭子面對著它。策:馬鞭。
(3)定公饗之:定公設宴招待他。之:代詞,代王孫圉。
(4)未嘗為寶:沒(將它)當成寶。為:當作。
19.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進
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有:
(1)食:通"飼",喂;者:……的人;其:代詞,指千里馬;千里:名詞動用,能日行千里。
(2)楚:楚國;之:的;壬行:系在玉佩上部的橫玉;猶:還。
20.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明確句意,同時運用以下方法:明詞性(名詞代詞一般作主
語和賓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語氣詞和連詞往往該斷句),找句式(注意判斷句、被動句、
省略句、對稱句、倒裝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對話(標志詞如曰、云、言),據修辭(排比、對偶、反
復、頂針)等。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意思是:還有左史倚饗,能夠說出(先王)的訓導和典章,陳述各種事
物。"又有左史倚相"動賓結構,應在"相"后停頓;"能道訓典"動賓結構,應在"典"后停頓。因此斷句為:又
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
2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概括。
【甲】文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
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這是對統治者錯誤做法的評判,
從反面理解,作者則是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22.本題考查信息篩選。要求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根據提干“揭示人才之所以成為國寶的原因”的提示,找到乙文"圣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意
思是:圣賢能夠掌握和評判萬事萬物,以輔佐國家的,就將他當做寶。據此可篩選出:圣能制議百物,以
輔相國家。
【點睛】參考譯文:
【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
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而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
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
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
思,只是拿著鞭子面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
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乙】(楚國大夫)王孫圉在晉國訪問,(晉國國王)定公設宴招待他,(晉國大夫)趙簡子弄響身上的
佩玉給王孫圉看,問王孫圉說:"楚國的白布還在嗎?"(王孫圉)回答說:"在。"簡子說:"它是寶啊,價
值多少啊?"
(王孫圉)說:"沒(將它)當成寶。楚國所當成寶的,叫觀射父,他能發表(上乘的)訓導和外交辭令,
來和各諸侯國打交道,使我國國君不會有什么話柄。還有左史倚相,能夠說出(先王)的訓導和典章,陳
述各種事物,朝夕將成敗的經驗和教訓告訴國君,使國君不忘記先王的基業。如果說到白布,這只是先王
的玩物,哪稱得上是寶啊?圣賢能夠掌握和評判萬事萬物,以輔佐國家的,就將他當做寶。"
(2023?山東臨沂?統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
才歷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
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千里之馬
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日:"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
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日:"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對目:"死
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選自《戰國策?燕策一》,有刪改)
【注】①涓人:官中主管灑掃清潔的人。②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么。③捐:白白費掉。
2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橫線字的詞。
(1)才美不外見見:
(2)反以報君反:
(3)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市:
24.下列各句與例句中"其"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買年首五百金
A.食馬者不知基能千里而食也
B.安求基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盡基材
D.基真不知馬也
2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26.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寫法。《馬說》一文,作者以"千里馬"寓一,以"食馬者"寓一。
27.《馬說》與《千里之馬》兩文中“千里馬"的命運截然不同,請寫出它們的不同之處。
【答案】23.(1)同"現",顯現(2)同"返",返回(3)買24.D25.(1)驅使千里馬不按照(驅
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2)死的千里馬尚且花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26.人才;愚妄淺薄的統治者27.《馬說》
中的“千里馬"因為不能得到統治者的賞識,任用,最終不能"以千里稱"。《千里之馬》中的“千里馬"因為
君主的渴求并能夠采納正確的建議,從而能夠脫穎而出。
【解析】23.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把握句子含義,進而準確理解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注意詞類活用、
一詞多義等現象。
(1)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見:同"現",顯現。
(2)句意:返回宮向國君復命。反:同"返",返回。
(3)句意:人們都會相信大王能出高價買馬。市:買。
24.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其:代詞,千里馬。
A.代詞,千里馬;
B.代詞,千里馬;
C.代詞,千里馬;
D.副詞,表推測;
故選D。
25.本題考查文言翻譯。完整翻譯句子的基礎上,把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展現出來,注意省略句要補全,
倒裝句要調整語序。
(1)策:馬鞭,這里用作動詞,鞭打,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道:正確的方法。食:同"飼",喂養。
盡:竭盡。材:才能。通:通曉。
(2)且:尚且。況:更何況。生馬:活著的馬。
26.本題考查內容分析。理解文章是做題的關鍵,文中提到"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里的"千里馬"
能日行千里,比喻人才。假如沒有"伯樂",那"千里馬"就"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食馬者"
因為"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導致"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將其等同于常馬對待,故"食馬者"比
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27.本題考查文章的比較閱讀。
《馬說》中的"千里馬"因為食馬者的"不知馬",最終命運是"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才美不
外現",即千里馬被埋沒、被摧殘;
《千里之馬》中,千里馬比喻賢才,君主在對待千里馬尸骨時都可以重金購買,那何況活著的千里馬呢?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故"千里馬"因為君主能夠采納正確的建議而得以脫穎而出。
【點睛】參考譯文:
(甲)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
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喂養它。這樣
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
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
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
不識得千里馬吧!
(乙)我聽說古代的(一個)君王,想用千金重價求購千里馬,三年都沒有獲得。宮里一個主管清潔的
人對君王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后,這人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可是這
個時候這匹千里馬已經死了。這人仍然花費五百金,將死馬的頭買了下來,回宮向國君復命。國君非常生
氣,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馬,你買這死馬回來做什么,還白費了五百金。"主管清掃的人說:"死馬尚且花
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人們都會相信大王能出高價買馬。一定會有人自己上門獻馬的。"后來,不出
一年,國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千里馬。
(2023?遼寧沈陽?沈陽市第一三四中學校考三模)閱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目:“天下無馬!”嗚呼!其真
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顏淵侍坐魯定公于臺,東野畢御馬于臺下。定公目:“善哉,東野畢之御也!”顏淵目:“善則善矣,
其馬將佚①矣。”定公不悅,以告左右目:“聞君子不諧②人。君子亦譜人乎?”顏淵退,俄而廄人③以東
野畢馬佚聞矣。定公蹦④席可起,日:“趣⑤駕召顏淵。”
顏淵至,定公曰:“多寡人日:,善哉,東野畢之御也!'吾子曰:'善則善矣,然則馬將佚矣。'
不識吾子何?知之?"顏淵日:“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想
其馬。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也。今東野畢之御上車執轡銜體正矣;周旋步驟,朝禮⑦畢矣;歷險致
遠,馬力彈矣,然猶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選自韓嬰《韓詩外傳?顏淵論御馬》)
【注釋】①佚(yi):通"逸",逃跑。②諧(zen):說人壞話,誣陷別人。③廄(jiu)人:馬棚的差役。
④腮(lie):超越。⑤趣:同"促"。⑥造父:周穆王的車夫,駕車能手。⑦朝禮:指調服車馬的法度。
28.下面加點字含義和用法不理回的一項是()
A.多寡人曰?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B.然猶策之不?轉轉不弓(《河中石獸》)
C.不識吾子何以知之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魚》)
D.造父不秘其馬其遠而無所至恨邪(《北冥有魚》)
29.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善哉,東野畢之御也!
(2)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馬。
30.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今東野畢之御上車執轡銜體正矣
31.【甲】文看似說馬,實則論人,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韓愈希望統治者的用人之道是【乙】
文看似說馬,實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