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2025年4月兩當一中、職業學校高三第二學期模擬測試卷(歷史)一.選擇題(共15小題,滿分45分,每小題3分)1.據《史記·趙世家》記載,中山國建于公元前414年,疆域約在今河北西部一帶。中山國雖由白狄所建,其在建筑及帳內用器方面,仍保留著游牧民族的特點,但其文字、禮器、器物和墓葬均與華夏族相同。這反映出()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②民族文化交融趨勢的發展③華夏認同意識得到增強④同源共祖思想得到了承認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如圖為13-18世紀我國北部農牧過渡帶變遷圖。對圖中農牧過渡帶變遷解釋最合理的是()A.緣于治邊理念調整B.體現了疆域變化C.受氣候變化的影響D.決定于國力強弱3.下表為《文獻通考·國用一》記載的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經戶部尚書唐恪核實的各路上供數額。(主要是銅錢、紡織品和絲棉這三項,所以數字是以貫、匹、兩三種單位的數量合計而得。)這一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北方諸路南方諸路京東1772124兩浙4435788湖北427277潼川52120河北175464江東3920421湖南423229成都45725陜西150790江西1276098廣東180030利州32518京西96351淮南1111643夔州120389福建722467廣西91980合計:2194729合計:12839685A.南方財供超越了北方B.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C.社會安定戰亂較少D.經濟重心南移所致4.宋代的地契分為“紅契”和“白契”,紅契是政府或法律認可的產權憑證,土地交易在完稅后由政府在契尾加蓋政府印章,相當于官府頒發的財產所有權證。白契是民間買賣土地房屋時,由交易雙方協商擬訂,有中間人作保并簽名蓋章。此做法最有助于()A.維護小農的合法權益B.確保政府的賦稅收入C.緩和尖銳的社會階級矛盾D.推動社會經濟發展5.17~18世紀,中國人口曾有多次大規模移動,其遷徙范圍和方向如圖所示,下列推斷正確的是()17-18世紀中國人口遷徙示意圖A.工商業的發展吸引大量流動人口遷入B.人口稠密的省份向人口稀少地區遷移C.戰亂和饑荒造成中原人口的大量減少D.“編戶齊民”帶來人口增多和管理強化6.《御制大誥續篇》載,明太祖在河南賑災過程中處死了一大批“各將賑民錢入己”的官吏;在“查踏水災”過程中,對141名“民瘐不問,貪要贓私”的官吏從重處置。對此解讀合理的是明初()A.社會救濟主要依賴政府B.確保救災活動能優撫弱勢群體C.在司法實踐中律例并重D.在救災活動中用酷法整飭吏治7.早期維新思想家薛福成指出:“余觀西洋用機器之各廠,皆能養貧民數千人或數萬人......用機器以造物,則利歸富商,不用機器以造物,則利歸西人。利歸富商,則利猶在中國,必可分其余潤以養吾貧民。”這一思想()A.對器物變革失敗作出深刻反思B.闡明應對民生問題的近代化道路C.意在維護近代國家的經濟主權D.直接推動了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8.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該章程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該章程的頒布()A.使科舉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B.推動了近代選官制度的轉變C.有利于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D.確立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9.康有為認為,孔子學說高于一切,西方之所以強,是因為他們采用了孔子的學說。梁啟超寫道“泰西各國何以強?曰:議院哉,議院哉!”而古代中國“雖無議院之名,卻有其實”,《易》《書》《禮記》《孟子》等儒家經典已經包含了一切。這反映出康梁二人()A.缺乏對西方政治體制的認識B.深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C.摒棄了清初經世致用的學風D.試圖用傳統文化改造現實10.圖2為張凡夫1951年創作的年畫。該畫意在()圖2A.憧憬工業化建設的前景B.動員群眾參加社會主義建設C.號召人民鞏固新生政權D.宣傳國防工業領域建設成就11.8-10世紀,巴格達地區出現了一系列被歸于柏拉圖名下的著作,比如關于魔法的《牝牛之書》和關于煉金術的《四部曲之書》。這一現象反映出()A.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碰撞B.文化的傳播融合過程存在復雜性C.阿拉伯文明強調文化的自主性D.地理區位決定對異域文化的態度12.18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專制君主制......能夠較為有效地維護秩序和執行正義,是對過去封建朝代之弊端-領主們各自為政、相互征伐,國內毫無秩序與和平可言的一種克服。”其認識專制君主制的視角是()A.民族國家的形成B.啟蒙思想的傳播C.工業革命的開展D.民主政體的建立13.海涅(1797-1856年)曾說:“沒有一個民族比德意志民族更忠誠于他們的君主。這整個民族猶如那大戶(法蘭西第一帝國)里面的忠誠老仆,他們對于恩主們所不得不忍受一切恥辱所感到的痛苦比恩主自己還要深切。”這反映了()A.封建君主統治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B.民族壓迫和奴役催生民族國家意識C.德國繼承了世俗權高于教權的傳統D.德意志人民擁護法蘭西帝國的統治14.如圖是關于歐洲某時期的宣傳畫。據圖判斷該時期是()A.拿破侖戰爭時期B.一戰時期C.二戰時期D.冷戰時期15.新加坡以“花園城市”的美稱享譽全球。該城將公園、花園等各類綠色開放空間與林蔭路、綠道串聯起來,使土地和綠地資源最大化,科學合理地打造一座“自然之城”:建設類似于森林的街道生態景觀,使綠地占地面積增加至國土面積的一半左右;制定空中家園計劃,使垂直綠化和屋頂農業隨處可見。據此可知,新加坡的“花園城市”建設()A.利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質B.旨在將農業與城市發展相融合C.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D.以旅游開發為城市的核心功能二.材料題(共3小題,滿分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明代財政收入表年份米麥(萬石)布(萬匹)絹(萬匹)寶鈔(萬錠)銀(萬兩)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摘編自《明實錄》材料二:白銀作為貴金屬貨幣,并不等同于財富中國輸出的商品是以資源的高耗費為前提的,包括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而西方輸出的是貴金屬,這些貴金屬是從殖民地掠奪而來的,西方人并沒有為此支付應有的成本-沒有為此耗費自己的生存資源。這意味著白銀流入越多,中國民眾賴以維持基本生存的資源流失越多,白銀加劇了中國下層民眾,特別是農民的貧困。-摘編自李憲堂《白銀在明清社會經濟中生發的雙重效應》材料三:1933年美國宣布“白銀國有令”而導致的國際銀價暴漲,加之日本在華北進行侵略活動,大肆走私白銀出口,導致中國的貨幣白銀迅速外流。1935年11月,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布公告宣布實施法幣。統一以法幣為支付所有以銀幣單位訂立之債務,應準照面額于到期日以法幣清償之,所有銀元持有人,應即將其繳存政府,照面額換領法幣。-摘編自王喬《近代中國貨幣法研究》材料四: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被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后第五種入籃貨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幣儲備總額為1228.02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份額為1.23,較2016年同期增加0.15個百分點,是繼美元(62.7)歐元(20.15)日元(4.89)英鎊(4.54)加拿大元(2.02)和澳大利亞元(1.80)后的世界第七大儲備貨幣。-摘編自談俊《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代財政收入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及結合所學,指出白銀流入中國的途徑,并分析白銀大量流入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3)說明美國“白銀國有令”的背景,指出其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4)根據材料四指出當今國際貨幣體系的趨勢,據此綜合分析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傳統中國的社會治理存在兩條平行的軌道:一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以君主為核心,由官員與知識分子實施具體的社會治理;二是自下而上較為薄弱的基層組織自治軌道,由鄉紳等鄉村精英治理。-費孝通《鄉村重建》材料二北宋東京城簡易圖東京有皇城(又稱宮城、大內)、內城、外城三重城墻,皇城是皇帝的議事殿閣和寢宮所在地。材料三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英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傳統社會治理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朝是如何通過官制變革實現“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施行社會治理的。(2)請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所示地圖反映了哪些社會現實。(3)根據材料三,概括作者關于宋代科技發展的觀點,結合所學找出支持該觀點的史實。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考古證明,中國農業與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具有時間繼起性與地域重合性,農業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基石,深刻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摘編自趙越云、樊志民《農業生產塑造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圍繞“農業與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一主題,就其中一個特性或整體,自擬題目,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答案一.選擇題(共15小題)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BCDDBDBBBCB題號12131415答案ABBA一.選擇題(共15小題,滿分45分,每小題3分)1.【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據材料“中山國雖由白狄所建,其在建筑及帳內用器方面,仍保留著游牧民族的特點,但其文字、禮器、器物和墓葬均與華夏族相同”可知,中山國的文化習俗與華夏族相同,這說明各民族文化交融趨勢不斷發展,他們的華夏認同意識得到了增強,②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秦朝時才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與材料時間不符,①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文化習俗,無法說明同源共祖思想得到了承認,④不符合題意,排除C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我國北部農牧過渡帶變遷圖”并結合所學可知,農牧過渡帶分布在內蒙古東部和河北、山西、陜西北部及甘肅南部地區,這一地帶為我國半濕潤與半干旱和半干旱與干旱地區的過渡帶,年平均降水量大約在200至400毫米之間,屬于旱作和草原牧區的過渡地區,故農牧過渡帶變遷受氣候變化的影響,C項正確;農牧過渡帶與治邊理念調整無關,且明、清統治者在治邊思想上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其核心理念和基本點是一致的,排除A項;疆域未出現明顯變化,排除B項;農牧過渡帶變遷與國力強弱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分析】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對題干表格信息的正確解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解答】題干顯示上供數額的總數南方明顯超過北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經濟重心南移提速,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故D正確;A是經濟重心南移的結果,排除;B項題干不能明確體現,排除;北宋時期,時局并不太平,故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4.【分析】本題考查宋朝土地制度演變情況,依據材料“紅契是政府或法律認可的產權憑證,土地交易在完稅后由政府在契尾加蓋政府印章,相當于官府頒發的財產所有權證”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材料“紅契是政府或法律認可的產權憑證,土地交易在完稅后由政府在契尾加蓋政府印章,相當于官府頒發的財產所有權證”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故D正確;A說法片面,排除;B項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5.【分析】本題考查了人口遷徙與融入,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7-18世紀的人口遷移主要有這幾個方向,由華北地區項東北地區移動,有山西地區項西北地區與蒙古地區移動,由湖廣地區向四川地區移動,由華南地區向臺灣地區與南洋地區移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初期,由于人地矛盾突出,許多地區的民眾由人口稠密的省份向人口稀少地區遷移,B項正確;根據歷史資料,這一時期的中國雖然有一定的工商業發展,但主要的經濟活動仍然是農業,難以吸收大量人口,排除A項;戰亂和饑荒確實會導致人口減少,但是題目中提到的是人口的移動,而不是減少,排除C項;“編戶齊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戶籍管理制度,它有助于政府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征稅。然而,這個政策并不直接導致人口增多,而是通過加強管理使得人口統計更為準確,這個政策與人口遷移的方向和范圍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人口遷徙與融入,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本題材料“明太祖在河南賑災過程中處死了一大批“各將賑民錢入己的官吏”,“對141名'民瘼不問,貪要贓私'的官吏從重處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說明明初在救災活動中用酷法整傷吏治,D項正確;材料并未對社會救濟的來源展開論述,排除A項;“確保優撫弱勢群體”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因“在司法實踐中律例并重”與本題材料主要結論“明初在救災活動中用酷法整飭吏治”不一致,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7.【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維新思想,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據材料可知,薛福成認為中國人如果自己創辦近代工業,利潤雖然被富商賺取,但這部分利潤仍舊在中國,而這些利潤也會對解決貧民問題有所幫助,體現了薛福成想要通過創辦近代工業應對民生問題的想法,B項正確;材料仍舊強調的是學習西方技術的影響,沒有對器物變革失敗作出深刻反思,沒有涉及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項;據材料“必可分其余潤以養吾貧民”可知,薛福成的思想是應對民生問題,并非維護經濟主權,排除C項;薛福成強調的是富商用機器造物,并非軍事工業,直接推動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的是內憂外患,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維新思想,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8.【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解答本題需要結合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和影響分析。【解答】根據“該章程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可得出新的學堂制度改變了過去科考選官的模式,推動了近代選官制度的轉變,B項正確;科舉制度是1905年廢除的,排除A項;當時沒有九年義務教育,排除C項;科教興國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9.【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民主思想,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民主思想。【解答】根據材料“康有為認為,孔子學說高于一切,西方之所以強,是因為他們采用了孔子的學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思想中有著儒家文化的印記,反映了二人深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B項正確;A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經世致用,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用傳統文化改造現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民主思想,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經濟建設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對題干圖文信息的正確解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解答】依據年畫中文字“提高產量就是加強保衛祖國的力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年畫一方面體現了人們積極投入經濟建設的風貌,同時也體現出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西方國家威脅的情況,倡導保家衛國,因此題干意在號召人民鞏固新生政權,故C正確;一五計劃的實施,為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故排除A;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故排除B;D題干不能體現,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新中國經濟建設,主要考查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人類文明的交流,解題關鍵信息是“8-10世紀,巴格達地區出現了一系列被歸于柏拉圖名下的著作,比如關于魔法的《牝牛之書》和關于煉金術的《四部曲之書》”。【解答】A.希臘化時代主要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后的文化交融(公元前4世紀至前1世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根據材料可知,8-10世紀的巴格達,柏拉圖的署名被用于魔法和煉金術著作,反映出文化傳播中并非簡單復制,而是存在誤讀、混雜甚至附會的現象,阿拉伯學者在翻譯和吸納古希臘學術時,可能因知識體系差異或需求,將非柏拉圖的作品歸于其名下,體現了傳播過程中多重因素交織的復雜性,正確;C.阿拉伯文明雖重視本土化,但題干現象突出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而非強調自主性,排除;D.地理區位可能影響文化接觸,但“決定”一詞過于絕對,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人類文明的交流,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2.【分析】本題考查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解答本題需要掌握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解答】據材料“專制君主制能夠較為有效地維護秩序和執行正義,是對過去封建朝代之弊端-領主們各自為政、相互征伐,國內毫無秩序與和平可言的一種克服”可知,亞當·斯密認為專制君主制有利于改變封君封臣制下封建割據的弊端,有利于推動國家統一,進而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A項正確;啟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反對君主專制,而亞當·斯密肯定了專制君主制的進步作用,排除B項;工業革命的表現是機器生產,材料沒有涉及君主專制與工業革命開展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民主政治指的是主權在民,材料強調的是專制君主制,與民主政體無關,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13.【分析】本題考查德國統一和德意志帝國成立,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據材料“沒有一個民族比德意志民族更忠誠于他們的君主。這整個民族猶如那大戶(法蘭西第一帝國)里面的忠誠老仆,他們對于恩主們所不得不忍受一切恥辱所感到的痛苦比恩主自己還要深切”,并結合所學可知,海涅生活的時代,德意志處于四分五裂狀態,在反抗法蘭西第一帝國民族壓迫的過程中,德意志民族國家意識覺醒,材料反映了民族壓迫和奴役催生民族國家意識,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國家意識的產生,無法體現封建君主統治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未涉及教權問題,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德意志人民反對法蘭西帝國的統治,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德國統一和德意志帝國成立,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4.【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解答】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與英國、法國、俄國等在歐洲大陸上互相攻打,體現的是一戰的場景,B項正確;拿破侖戰爭是指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是法國和歐洲反法同盟之間的戰爭,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冷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斗爭,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5.【分析】本題考查了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選項提到新加坡的“花園城市”建設利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從題干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加坡通過將公園、花園等綠色開放空間與林蔭路、綠道串聯,增加了綠地占地面積,并推行了垂直綠化和屋頂農業。這些舉措明顯能夠為市民創造更加優美、宜居的生活環境,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B選項說新加坡的“花園城市”建設旨在將農業與城市發展相融合。雖然題干中提到了屋頂農業,但這只是“花園城市”建設的一個方面,并非其主要目的。新加坡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綠化和生態景觀提升城市環境,而非將農業與城市完全融合。C選項指出新加坡的“花園城市”建設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題干中并未提及政府職能的轉變,這一選項與題干內容無直接關聯。D選項認為新加坡的“花園城市”建設以旅游開發為城市的核心功能。題干中雖然提到新加坡以“花園城市”的美稱享譽全球,但并未說明旅游開發是其核心功能。實際上,新加坡是一個多元化的經濟發達國家,其城市功能遠不止于旅游開發。故選A。【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二.材料題(共3小題,滿分55分)16.【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結合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的特征來解答。(2)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結合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的影響來解答。(3)本題主要考查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要結合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的特征來解答。(4)本題主要考查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要結合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的特征來解答。【解答】(1)變化:根據材料一表格中的銀的數據可知,白銀收入增加,根據材料一表格中的米麥、布、絹的數據可知,實物收入減少,根據材料一表格中的寶鈔的數據可知,紙幣收入急劇減少。(2)途徑:根據材料二“中國輸出的商品是以資源的高耗費為前提的,包括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而西方輸出的是貴金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外貿易、絲銀對流。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思考。積極方面,結合途徑“海外貿易”和所學知識可得出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二“白銀作為貴金屬貨幣”“西方輸出的是貴金屬”可得出白銀逐漸貨幣化(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推動賦稅制度改革(一條鞭法);消極方面,據材料二“白銀加劇了中國下層民眾,特別是農民的貧困。”可得出加劇了中國下層民眾的貧困。(3)背景:據材料三“1933年美國宣布'白銀國有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1929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大危機,存款人大量擠兌,銀行倒閉,黃金儲備銳減,金本位制崩潰。變化:據材料三“1935年11月,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布公告宣布實施法幣。統一以法幣為支付所有以銀幣單位訂立之債務,應準照面額于到期日以法幣清償之,所有銀元持有人,應即將其繳存政府,照面額換領法幣”可得出由以銀元為法定貨幣到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并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歸國有。(4)新趨勢:據材料四“人民幣被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后第五種入籃貨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可得出,國際貨幣格局多元化趨勢。背景:可以從國際、國內兩個層面來看,國際層面,結合所學可得出,舊的國際貨幣體系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國內層面,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結合所學知識可得,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的信任和支持;結合所學知識可得,中國為維護國家利益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努力。故答案為:(1)變化:白銀收入增加,實物收入減少;紙幣收入急劇減少。(2)途徑:海外貿易、絲銀對流。影響: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逐漸貨幣化(漸成基本支付手段);推動賦稅制度改革(一條鞭法);使中國生存資源流失增多;加劇了中國下層民眾的貧困。(任意四點)(3)背景:1929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大危機,銀行倒閉,金本位制崩潰。變化:由以銀元為法定貨幣,到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歸國有。(4)新趨勢:國際貨幣格局多元化趨勢。背景:舊的國際貨幣體系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的發展;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的信任和支持;中國為維護國家利益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努力。(任4點即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17.【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一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以君主為核心,由官員與知識分子實施具體的社會治理”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2)本題考查宋朝經濟、政治發展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圖文信息的正確解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3)本題考查宋朝科技發展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1)特點:依據材料“一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以君主為核心,由官員與知識分子實施具體的社會治理”信息可得出如下結論:中央集權與基層自治相結合;以君主為核心。依據材料“自下而上較為薄弱的基層組織自治軌道,由鄉紳等鄉村精英治理”信息可得出如下結論:官僚政治與地方精英治自治并存。宋朝:結合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歸納如下: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置通判負責監督;設轉運使,將地方財政收入收歸中央。(2)社會現實:依據材料二圖片圖例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商業角度歸納如下: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商品交易打破了時間限制;突破了坊市制,商品交易突破了空間限制。依據材料“京有皇城(又稱宮城、大內)、內城、外城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企業員工崗前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答案必考
- 2025年新職工入場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答案下載
- 2025年管理人員崗前安全培訓考試試題附完整答案(考點梳理)
- 2025擔保合同的有效條件及要求
- 2025年度技術合作協議 智慧城市規劃技術服務委托合同
- 廚電雙十一營銷活動方案
- 2025城鎮公寓樓買賣合同
- 2025年PCB精密定位材料項目建議書
- 2025授權加盟合同范本
- 2025年煙塵、粉塵自動采樣器及測定儀項目合作計劃書
- 新版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
- 【波司登羽絨服公司員工招聘問題調研8500字】
- 制度梳理表(總表)
- 睪丸腫瘤課件
- 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的組成與職能
- 終端導購培訓-高級導購銷售培訓
- 空調冷卻冷凍水管道系統詳細的施工方案設計
- 安全運輸醫療垃圾的要點
- 關于員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刑事案件模擬法庭劇本完整版五篇
- 2022年高考全國I卷數學高考真題(原卷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